太阳系天体资料大全

太阳系天体资料大全
太阳系天体资料大全

太阳(sun):

平均半径:696000 km

平均密度:1411 kg/m3

质量:1.989e30 kg

表面重力(赤道):274 m/s2

表面温度:5780 K

自转周期:27~32天

公转周期:225000000年

太阳寿命:100亿年

太阳年龄:45.7亿年

物质组成:氢71.3% 氦27% 其它2%

水星(Mercury):

平均半径:2440±1 km

平均密度:5427 kg/m3

质量:3.302e23 kg

表面重力(赤道):3.7m/s2

赤道磁场:0.004Gs

自转周期:58.65天

公转周期:87.9693 天

水日距离:4590~6970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427 ℃

最低地表温度:-173 ℃

大气组成:氦42% 钠42% 氧15% 其它1%

大气压:2 kPa

卫星:无

主要组成:石质和铁质

平均公转速度47.89 km/s

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

金星(Venus):

平均半径:6073 km

平均密度:5240 kg/m3

质量:4.67e24kg

表面重力(赤道):8.78 m/s2

自转周期:243天(逆向)

公转周期:224.7 天

金日距离:10821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585 ℃

最低地表温度:565 ℃

大气组成:二氧化碳97% 氮3%

大气压:9119 kPa

卫星:无

主要组成:玄武岩熔岩和铁-镍核

平均公转速度35.03 km/s

地球(earth):

平均半径:6373 km

平均密度:5515 kg/m3

质量:5.974e24 kg

表面重力(赤道):9.78 m/s2

赤道磁场:0.4Gs

自转周期:1 天

公转周期:365.26 天

地日距离:14710~15210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57.7 ℃

最低地表温度:-89.2 ℃

大气组成:氮78% 氧21% 氩0.9% 二氧化碳0.04%

大气压:101.3 kPa

卫星:月球

年龄:45.4亿年

平均公转速度:29.78 km/s

月球(moon):

平均半径:1738 km

平均密度:3350 kg/m3

质量:7.35e22 kg

表面重力:1.62 m/s2

平均公转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1.023千米/秒

表面温度:-233~123℃平均23℃

大气压:1.3e-10kPa

年龄:53亿年

月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神,但正以每年13cm的速度远离地球,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月球会离我们而去。

火星(mars):

平均半径:3397 km

平均密度:3933 kg/m3

质量:6.422e23kg

表面重力(赤道):3.72 m/s2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公转周期:687 天

金日距离:22794 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27 ℃

最低地表温度:-133℃℃

大气组成:二氧化碳95.3% 氮2.7% 氩1.6% 氧0.15% 水汽0.03%

大气压:0.71 kPa

卫星:火卫一、火卫二

平均公转速度:24.08 km/s

火卫一:土豆形状,27×21×19km,由冰石混合物组成。其重力加速度,专业跳高选手就能把自己“发射”进太空。

火卫二:不规则形状,平均直径12.6km,质量2.24e15kg,密度2200。

木星(Jupiter):

平均半径:71492 km

平均密度:1240 kg/m3

质量:1.9e27kg

表面重力(赤道):23.12 m/s2

表面磁场:3~14 Gs

自转周期:9小时50分30秒

公转周期:4332.6 天

木日距离:77833 万千米

平均地表温度:-150 ℃

卫星:有62颗已知卫星、光环

主要组成: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平均公转速度:13.06 km/s

有些科学家猜测,再经过几十亿年之后,木星将会改变它的身份,从一颗行星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土星(Saturn):

平均半径:60330 km

平均密度:700 kg/m3

质量:5.69e26kg

表面重力(赤道):10.56 m/s2

自转周期:10小时39分

公转周期:10759.5 天

土日距离:14亿千米

平均表面温度:-140 ℃

卫星:非常多

主要组成:主要为氢、氦,含有少量固液体的甲烷

平均公转速度:9.64 km/s

土卫六:太阳系第二大卫星,一半水冰一半固体内核组成,平均密度为1880。表面由固体或液体甲烷、乙烷组成,有许多的甲烷湖泊。表面温度-178℃,表面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94%),大气压为1.5×10^5Pa。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和浓密的有保护性的大气层,其情形和45亿年前的地球差不多。

天王星(Uranus):

平均半径:25900 km

平均密度:1290 kg/m3

质量:8.68e25kg

表面重力(赤道):8.69 m/s2

自转周期:17.2小时(逆向)躺在自传

公转周期:84.32 年

天日距离:28.8亿千米

平均表面温度:-180 ℃

大气组成:氢分子83% 氦15% 甲烷2.3% 少量水、氨

卫星:27颗,最大卫星泰坦尼亚半径才789km。

主要组成:主要由岩石和水冰组成

平均公转速度:6.81 km/s

海王星(Neptune):

平均半径:24766 km

平均密度:1660 kg/m3

质量:1.025e26kg

表面重力(赤道):11.4 m/s2

自转周期:16小时

公转周期:164.8年

海日距离:45亿千米

平均表面温度:-218 ℃

卫星:13颗

主要组成:氢分子85% 氦13% 甲烷2%,外观蓝色。

平均公转速度:5.45 km/s

海卫一: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之一。平均半径1353km,平均密度2.05kg/m3,表面重力0.78 m/s2,质量2.147e22kg,表面温度34.5K。大气主要成为为氮99.9%,甲烷0.1%,大气压为1Pa。逆向公转,说明它是被海王星俘获的。

冥王星(Pluto):

平均半径:1172 km

平均密度:1100 kg/m3

质量:1.27e22kg

表面重力(赤道):0.6 m/s2

自转周期:6.387天

公转周期:248年

海日距离:44.4~73.8亿千米

平均表面温度:-230℃左右

大气压力:0~10Pa(氮90% 甲烷10%)

卫星:暂时发现4颗

主要组成:岩石70% 冰水30%,少量甲烷和CO。

平均公转速度:4.75 km/s

冥卫一(卡戎):直径1172km,质量1.9e21kg,冥王星最大的卫星,有人认为冥王星和冥卫一是一个双星系统。它们同步自传,保持同一面相对。

冥王星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第二大)。

阋神星是太阳系中最巨大的已知矮行星,在所有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排名第九。估测直径约为2300–2400公里,质量约为1.613e22kg,比冥王星重约27%。

鸟神星(Makemake)在太阳系内已知的矮行星中排行第三。半径约1300~1900km,质量约4e21kg。

谷神星(Ceres)或小行星1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谷神星的直径约950千米,是小行星带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体,约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

=========================================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太阳系与小天体

华师大版科学第一册第1章第5节教案 太阳系小天体 课题第一章第5节太阳系小天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 2.了解彗星的构成和特征,认识哈雷彗星。 3.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4.培养学生破除迷信、崇尚科学。 重 点 难 点 太阳系小天体的组成及其基本特征、运动规律。 课程 资源 准备 开发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收集、查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组成及其运动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与卫星,请大家对照图片,说出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那么,除了前面已学过的天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天体存在?它们是哪些天体?其实,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还存在许多小天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5太阳系小天体 1.小行星 (1)看一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太阳系全图、小行星的图片以及课本P51两副图片。 (2)读一读: 结合四副图片,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P51—53,多媒体展示任务。 ①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相同点? ②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不同点? ③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④第一颗小行星和“中华”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⑤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研究中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优秀品质?(3)比一比: 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归纳的好。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定的补充,比如小行星的大小、形状、成份,小行星是怎样产生的等知识。 2.彗星 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模糊糊的,像一个扫帚,因此它也被称为扫帚星。在历史上,人们常把它的出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彗星真的是颗灾星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特异的天象还是有规律的。 (1)概念:拖着尾巴的星星 (2)组成: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3)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严重。 (4)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有着固定的大小。 (5)哈雷慧星: 介绍我国是最早记录和观测彗星的国家。请学生阅读哈雷慧星小资料和视图,并提问: ①哈雷慧星多长时间回归一次?(76年)②下一次回归大概是什么时间?(2052年) 3.流星 大家见过流星吗?你是否曾对着流星许过愿呢?当流星划破夜空时,是否真的预示着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流星和彗星一样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展示:狮子座流星雨 请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什么是流星体?什么是流星?什么是陨星? (1)流星体:在太阳引力束缚下绕日运动的微小星体。 (2)流星:有些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生热,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 (3)陨星:较大的流星体未燃烧完而落到地面的部分。 陨石和陨铁:陨星中,主要由石质构成的叫陨石;主要由铁质构成的叫陨铁。 (三)小结 本节通过学习了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帮助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培养了我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 (四)思考与讨论 1.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如果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景象? ⒊我们有哪些办法能防范这些天外来客的袭击?

地理学基本要素的起源

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起源 作者:陈国蓝 (湛江一中高二(20)班学生) 一、总论 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了庞大的知识体系,当中一大板块就是地理学。 近代至今数百年来,地理学发展蓬勃,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头顶的云雨到脚底的岩石,地理学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学好地理学,将能大大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当然,地理学并非无所不包,它有自己的研究范围:我们生活其中的地球。它的组成有一些基本要素:地球的外部运动、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上水系统、大气系统,地壳、水和大气的运动变化,还有地球上生物及人类活动。当我们面临这些尺度的问题,就可以用完整的地理学体系来研究,就像分子对应化学、天体对应天文学。 这体现了我们知识体系中各个学科的整体性、连续性。整体上,各个学科为我们呈现了统一、壮阔的宇宙史;从微观粒子到神奇生命再到宏观天体层面,不同学科在不同尺度上为我们解释和描述万物的运转和变化。 我们这一代真该为拥有如此巨大的宝库而骄傲!同时,为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青少年们有必要对人类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综合不同学科对世界万物有科学的整体认识。所以,不仅学习地理学很重要,梳理清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是必要的。发现地理学如何作为重要一环嵌入知识体系,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学科间整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部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内部的渗透,前一方面体现得尤为深刻。一个学科的基本要素,往往是由前一个学科所诞生但又不能很好解释的范畴,比如:人类从生命界诞

生,但人类活动却要用社会科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去研究。地理学亦然。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亦必有其起源。这些基本要素如何起源,如何以一个层面过渡到另一层面,正是梳清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整体继承关系的关键所在。这些就正是我讨论的主题。 二、主要问题: ①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的诞生、地球主体部分—内部圈层的形成 ②地球上水的起源、海洋的形成。 ③板块运动的动因、地热。 ④大气的起源、大气成分的演变。 ⑤生命的出现。 三、主体部分: 我们知道,今天的地球是一个有着金属内核、岩态外层,表面包被着水和大气的、生机勃勃的造物。神奇美丽的它,固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通过放射性测年法,我们已知道地球在45.6亿年前就诞生了,那么在那时又发生了什么呢? 【太阳系的诞生】 地球是几乎同时与太阳系诞生的,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太阳系是怎么来的。 在约50亿年前,宇宙中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随着一次超新星爆炸而结束了生命,它的外壳随爆炸向宇宙空间扩散,形成了被称作“星云”的气体云。气体云来自于恒星外壳,故90%以上是H、He元素,它以氢气、氦气存在。另外10%是尘埃,它们的主要由恒星内部核聚变产生的重元素组成,如Fe、Cu,还有身上戴的金,当然也有从Se 到Ur等一系列放射性重元素。由于它们的熔点很高,故它们得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 以上这片尘埃和气体的超大型混合物,就是构建我们太阳系的全部原料了。那么,将这一片稀稀拉拉的气体云打造成今天太阳系的工

八大行星图文资料

水星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小最轻的行星。常和太阳同时出没,中国古代称它为“辰星”。 金星 八大行星之一,为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又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地球 有阳光,水,氧气,和合适的温度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 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 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图片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近,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中国古代称“荧惑星”。 火星(希腊语: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趣记:在罗马人之前,古希腊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罗马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木星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的总和质量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被称为“行星之王”。 木星Jupiter(为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土星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镇星”,是太阳系密度最小的行星,可以浮在水上。 在罗马神话中,土星(Saturn)是农神的名称。希腊神话中的农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盖亚的儿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亲。土星也是英语中“星期六”(Saturday)的词根。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读天王星的英文名字,发音时要小心,否则可能会使人陷于窘迫的境地。Uranus应读成"YOOR a nus" ,不要读成"your anus" (你的肛门)或是"urine us"(对着我们撒尿)。 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是盖亚的儿子兼配偶,是Cronus(农神土星)、独眼巨人和泰坦(奥林匹斯山神的前辈)的父亲。 海王星 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

太阳系行星介绍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 的行星。水星是一颗类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阳,所以只会出现在凌晨成为晨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除 非有日食,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 内部构造 水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相似的4颗类地行星之一,有着与地球一样的岩石个体。它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在赤道的半径是2,439.7公里。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材料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克/cm3,在太阳系中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地球的5.515克/cm3。 地形地貌 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在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探测了水星,并向地面发回5000多张照片,为我们了解水星提供了珍贵的信息。从照片上我们看出,水星的外貌酷似月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满布着环形山、大平原、盆地、辐射纹和断崖。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开始为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 水星表面上有着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既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据统计,水星上的环形山有上千个,这些环形山比月亮上的环形山的坡度平缓些。 水星表面平均温度约452K,变化范围从90-700K,是温差最大的行星。白天太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太阳照不到时,温度降低到-173℃。可以比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温变化只有11K(这里只是太阳辐射能量,不考虑“季节”,“天气”)。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强8.9 倍,总共辐照度有9126.6W/㎡。 令人惊讶地是,在1992年所进行的雷达观察显示,水星的北极有冰。一般相信这些冰存在于阳光永无法照射到的环形山底部,由于彗星的撞击或行星内部的气体冒出表面而积累的。由于没有大气调节,这些地方的温度一直维持在华氏零下280度(约合-173℃)左右。 大气层 水星上有极稀薄的大气,大气压小于2×10百帕,大气中含有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水星的表面白天和夜晚的温度相差很大,实际上水星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水星表面相撞的频密程度比它们之间互相相撞要高。出于这些原因,水星应被视为是没有大气的。 水星的大气非常少,主要成份为氦(42%)、汽化钠(42%)和氧(15%),而且在白天气温非常高,平均地表温度为179℃,最高为427℃,最低为零下173℃,因此水星上看来不可能存在水;但1991年科学家在水星的北极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造成这个亮点的可能是在地表或地下的冰。水星上真的有可能存在冰吗?由于水星的轨道比较特殊,在它的北极,太阳始终只在地平线上徘徊。在一些陨石坑内部,可能由于永远见不到阳光而使温度降至零下161℃以下。这样低的温度就有可能凝固从行星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或积存从太空来的冰。 真正发现水星有冰 2014年,美国航天局派往水星的探测器信使号,早前传来的照片中,却发现北极地区一个陨石坑附近有冰的存在,是首次真正发现水星有冰。 学者早于两年前已透过间接的分析指水星上存在着冰,但这次则是首次直接看到。专家估计冰块有数以十米厚,但亦可能延伸至坑洞内。虽然水星围绕太阳转一圈需时58个地球日,几乎整个大地都被阳光照射,但水星的极地则永远无法被太阳照到,温度低得有机会让冰形成。

八大行星详细资料

水星: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5791万千米(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87.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206 轨道倾角: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0.0553 密度: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58.65 日 卫星数:无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古代中国称水星为辰星,西方人则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墨丘利(赫尔莫斯)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神通广大,行走如飞。水星确实象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水星的密度较大,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可能有一个含铁丰富的致密内核。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星罗棋布,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气非常稀薄,昼夜温差很大,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降低到-173℃。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 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 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 年,借助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量了水星两个边缘反射波间的频率差,成功地测量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5日,恰好是公转周期的2/3。 II 金星: 金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1082万千米(0.7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224.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007 轨道倾角:3.4 度 行星赤道半径:6052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0.8150 密度: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243.01 日 卫星数:无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亮14倍,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爱与美的女神。 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阳的最大视角不超过48度,因此金星不会整夜出现在夜空中,我国民间称黎明时分的金星为启明星,傍晚时分的金星为长庚星。金星自转一周比公转一周还慢,

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太阳系小天体

太阳系小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行星的发现与其性质 了解彗星的构成与特征,认识哈雷彗星 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 识。并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对怎样预防小天体撞击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阳系小天体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的兴趣,并形成正 确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彗星的构成与特征,小行星的发现、命名,流星与陨星的区别。 教学难点: 彗星的形成。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温故:1.距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2.距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 3.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 4.卫星最多的行星(土星) 5.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 6.最亮的行星(金星) 7.公转最奇特的是(天王星)8.质量最小的行星(水星) 9.光环最美的行星(土星) 10.没有卫星的行星(水星金星)11.肉眼看到的行星(水金火木土) 12.有光环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是(地球) 14.有一个大红斑标志的行星是(木星) 15.人们最感兴趣的、上面有白色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的行星是(火星) ④土星是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一颗行星,有23颗 ⑤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主要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大(99.8%)。八大行星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形状为椭圆形 导入: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绕它旋转的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中的另外一个成员:太阳系小天体。 翻开书本51页,除了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小天体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质量很小的天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它们也像八大行星一样绕着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 阅读P52《小行星的故事》和P53《中国天文学家和小行星》,回答什么是小行星。 一、小行星 1、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比大行星小得多,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被称为小行星。 小行星与大行星的比较:①相同点:都是自西向东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转动,本身都不会 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光 ②不同点:小行星质量和体积比大行星小得多,有的小行星轨 道过于扁长,甚至接近地球。

探秘太阳系

探秘太阳系 太阳系简介 (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八颗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

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太阳系直径300亿千米,有八大行星和两条小行星带,以及千亿颗彗星等组成。

中学生科学小知识介绍八大行星是哪八大

中学生科学小知识介绍八大行星是哪八大中学生科学小知识介绍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其实指的就是在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颗八行星,而其中只有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六颗行星有自己的卫星。 我给你一一介绍认识,那么就先从水星开始吧,水星是最接近太阳的,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小最轻的行星。常和太阳同时出没。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发现了水星,在水星上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到700。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它是在太阳系除了太阳外,它是最亮的一颗的。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告诉你在金星上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1千米处的压力)人一上去就是死啊,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的,金星表面温度大约在400度,你知道吗温度超过了740开时(足以使铅条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 火星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外表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火星是在史前时代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

层。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 木星在太阳系中是最大的一颗除了太阳,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总和质量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所以被人们被称为“行星之王”。木星表面的云层是多彩的可能是由于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微妙差异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只能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 土星它是太阳系上密度最小的行星,甚至它可以浮在水上。通过小型的望远镜观察也能明显地发现土星是一个扁球体。它赤道的直径比两极的直径大大约10%。这其实是因为它快速的自转和流质地表的结果。其他的气态行星也是扁球体,不过没有这样明显。还有土星是最疏松的一颗行星,它的比重比水星的还要小。但是与木星一样,土星是由大约75%的氢气和25%的氦气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气和一些类似岩石的物质组成。这些组成类似形成太阳系时,太阳星云物质的组成。而且土星内部和木星一样,由一个岩石核心,一个具有金属性的液态氢层和一个氢分子层,同时还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样的冰。 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海王星的小。大多数的行星总是围绕着几乎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自转,可天王星的轴线却几乎平行于黄道面。在卫星旅行者2号探测的那段时间里,天王星的南极几乎是接受太阳直射的。这一奇特的事实表明天王星两极地区所得到来自太阳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区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区仍比两极地区热,这其中的原因还不为人知。

太阳系八大行星英文名的来历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来自罗马神墨丘利。符号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交叉的短垂线和一个半圆形。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状。在第5世纪,水星实际上被认为成二个不同的行星,这是因为它时常交替地出现在太阳的两侧。当它出现在傍晚时,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当它出现在早晨时,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它被称为阿波罗。毕达哥拉斯后来指出他们实际上是相同的一颗行星。中国古代则称水星为"辰星"。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金星的位相变化金星同月球一样,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位相变化),但是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关于金星的位相变化,曾经被伽利略作为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力证据。 地球是太阳系中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现代科学目前确证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龄估计大约有45亿年(4.5×109)。在行星形成后不久,即捕获其惟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类。 火星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或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火星有两颗小型天然卫星: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Deimos(阿瑞斯儿子们的名字)。两颗卫星都很小而且形状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缀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五颗。它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自转最快的行星。中国古代用它来纪年,因而称为岁星。 在西方称它为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个巨型气体行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绝大部分欧洲语言中的土星名称)是以罗马神的农神萨杜恩命名的。中国古代称之为镇星或填星。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一) 霍卓玺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技术与应用础研究部,北京100094) 1引言 近年来,太阳系小天体探测日益成为航天、天文以及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议题。欧洲宇航局(ESA)“地平线2000”基石任务——罗塞塔号结束对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研究结束不到一年,美国宇航局(NASA)即宣布近期将开展“露西”、“灵神”两个均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于此同时,日本宇航局(JAXA)开展的隼鸟2号任务即将着陆162173号小行星“龙宫”。 小天体探测任务不仅带来丰富的科学产出,刷新人类对小天体乃至太阳系的认识,也带动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空资源利用愈发具有现实意义。美国、卢森堡先后通过立法,支持本国企业和个人开采、利用及拥有太空资源。由包含中国航天局、ESA和NASA在内的14个航天局联合建立的国际空间探测协调小组(ISECG)发布的《全球空间探测路线图》指出,小天体等探测对象本身包含的资源对后续探测有重要意义,基于原位资源的推进等技术是未来的关键先进技术。 我国嫦娥2号探测器在扩展任务阶段,首次实现了对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的交会探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6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我国在2020年左右开展小行星探测的任务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针对2020年至2030年之间分别提出小天体探测任务概念,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并逐渐形成、组建研究队伍。2018年1月17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意大利、德国等国天文学家成立小天体任务国际科学团队;1月18日,中科院空间中心与卢森堡签署共建深空探测研究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系统介绍天文及行星科学领域的太阳系形成和演化,从而将小天体的形成、演化及特性放在更大的图景中加以考虑;回顾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任务,并简要分析其发展动态;旨在及时对实验室开展小天体探测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由于本篇文章篇幅较长,从本期开始,将分两期介绍。 2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 2.1太阳系基本现状 (1)太阳系物质分布

八大行星名字历史由来介绍

八大行星名字历史由来介绍 水星(Mercury) 水星名字来自罗马神墨丘利(Mercury),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被苏美尔人发现。 1978年冥王星被准确测定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质量也最小的行星。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 金星(Venus)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Venus)。17世纪初,伽利略曾观测到金星。 地球(Earth) 首先提出地球(Earth)是球形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火星(Mars) 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由于它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或者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 木星(Jupiter)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纪年。在西方称它为朱庇特(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1979年3月宇宙飞船“旅行者”一号发现木星也有环,但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 土星(Saturn) 伽利略于1610年观测到土星。土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杜恩(Saturn)命名的。中国古代称之为镇星或填星。 天王星(Uranus)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到了天王星。由于天王星公转周期相当缓慢,在历史上曾多次被误认为是恒星。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 海王星(Neptune)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海王星。 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 海王星的名字源自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涅普顿(Neptune)。

太阳系介绍

太阳系Solar System 一、太阳系的组成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和其他物质组成。 The solar system is made up of the sun, the planets, and other objects. 四个较小的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陆地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 The four smaller inner planets, Mercury, Venus, Earth and Mars, are terrestrial planets, being primarily composed of rock and metal. 四个外行星都是巨大的行星,木星和土星是两个最大的气态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两个最外层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冰巨星。 The four outer planets are giant planets. The two largest, Jupiter and Saturn, are gas giants, being composed mainly of hydrogen and helium; the two outermost planets, Uranus and Neptune, are ice giants.

二、太阳与行星的尺寸比较Size comparison of the Sun and the planets 太阳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30000(33万)倍。 The diameter of the sun is 109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earth, its volume is about 1 million 300 thousand times that of the earth, its mass is about 330 thousand times that of the earth. 太阳系的八个行星尺寸由大到小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

太阳系形成与地球诞生

南日中学师生共用导学稿 班级姓名 年级:初三年级学科:科学整理:钱敏达审核: 内容:§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课型:新授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了解关于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 2、难点:星云说。 课后作业 1.提出黑洞理论和无边界设想的科学家是( ) A、哈勃 B、霍金 C、伽利略 D、哥白尼 2. 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中。 拓展与提高 1.英国人提出的理论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 第二,宇宙不是的一般系统。 新课预习 一、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 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宇宙体系学说。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 “”宇宙体系学说。 3. 太阳系: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木 星、、、和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二、太阳系的形成 1.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 然后,剩余的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 三、其它学说: (1)灾变说:也叫撞击说,认为慧星等其它天体和太阳相撞后,它们的残骸渐成行星。(2)遭遇说:其他天体经过太阳附近,吸引出太阳内部物质形成行星。 课堂练习 1.当代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设想已成了现代宇宙学说最重要的基石,关于黑洞,下列说法得不到支持的是…………………………………( )。 A、是质量为太阳的l、44到2倍的恒星在晚年爆发形成超红巨星后塌缩而成 B、是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在晚年爆发形成超红巨星后塌缩而成 C、黑洞直径仅几千米,但密度大得难以想像,它能把靠近它的一切东西永久吞没 D、人们看不见黑洞,但天文学家能测出它的存在 2.下列说法不是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的是() 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自转的方向一致 B、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C.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转,而且绕转的方向一致 D.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在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球面上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宙是原始火球大爆炸形成的 B.星云是指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星云很庞大C.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 D.八大行星都是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的 4.“地心说”的集大成者是希腊科学家___。“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___,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_________。 5.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____,建立了____宇宙体系学说,核心是:太阳是宇

【地理微专题】太阳系天体相对位置判读

太阳系天体相对位置判读 练习题 “月掩金星”是月球恰好运行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完成第1题。1.某地学生在日出前观赏到“月掩金星”,此时天体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水星离太阳太近,难以被观察到,只有在水星大距时,才会出现短暂的观测机会。水星大距是指在地球上看,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视距离达到最大,当水星在太阳东边时为东大距、在太阳西边时为西大距。下图为水星出现大距时地球、水星相对位置图。完成第2题。 2.图中水星西大距时所处的轨道位置和此刻赤道上的最佳观测点是() A.甲① B.甲② C.乙③ D.乙④ 下图为2018年8月20日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3.日落后,地球上能够观察到金星、火星、木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南 金星火星 木星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4.当天,赤道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日出前后可观察到金星 B.木星先于火星落入地平面以下 C.整夜可见火星悬在空中 D.夜晚金星出现的时间长于火星 下图为一年内①、②两个日期的地球、火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①至②时段内,温州每天0时所见火星位置和(东西方向)高度角的变化是( ) A.向东移动 变小 B.向东移动 变大 C.向西移动 变小 D.向西移动 变大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 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完成6、7题。 6.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 A .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 .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 .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 .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月球与八大行星一样作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观测到月球、地内行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经过日面的时间短。下图为甲地观测到的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8.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 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完成9、10题。 9.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 A.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10.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 第6、7题图1 第6、7题图2

太阳起源

太阳系起源问题的假说 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同样存在着很多的未知数,从18世纪起,先后出现的各种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至少有几十种,随着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才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 灾变假说布丰提出一个假说,认为行星的形成是由于太阳遭到了另一个大天体强烈的 撞击,他认为这个天体可能是慧星。这是第一个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灾变假说,其后这类假说还多次被提出过,直到本世纪初还有人提出,但每次都以不成功而告终。不成功是由两个方法学的缺欠所造成的:一是把太阳的起源和行星的起源割裂开了,而所有的特征(化学组成、更主要的是同位素组成、年龄、行星只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0.02%等事实)都表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二是给行星的形成以偶然性,而不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德国学者康德(I.Kant)于1755年提出的假说更具有科学意义。 康德坚决与以往的宗教说法决裂,他勇敢地声明:“请给我物质,我给你们看宇宙是如何从物质组成的”。康德假说的前提是,充满宇宙的物质最初以元素质点的形式均匀分布于空间之中,然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形成物质凝聚的中心之一就是太阳;同时物质开始了旋转运动。继而,环绕太阳运动的尘埃云组成了行星(图2-17)。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高度评价了康德的科学贡献。 图2-17 康德的太阳系 起源假说图示 完善并给康德假说以数学基础的功绩属于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1796年)。因此,这个假说在后来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按拉普拉斯的说法,最初存在着处 图2-18 拉普拉斯的太 阳系起源假说图示

于万有引力作用下旋转着的和收缩着的气状星云(在此以前不久,赫歇耳(W. Herschel)发现了这种星云),星云中有一个凝聚的中心,后来演化成太阳。随着旋转和收缩的加强,星云团成了扁的形状,并分出了环,环进一步形成凝聚中心——未来行星的胚胎(图2-18)。卫星以类似的方式在行星周围形成。最初,行星和卫星都应该是炽热的气球,只是由于后来的冷却,才有了壳和成了固体。因此拉普拉斯的宇宙假说(注意不是康德的)属于“热”宇宙假说。 摩耳顿-张伯伦假说太阳系的一个特征参数是其转动惯量的分配,惯量由产生它的物体 距太阳的远近和该物体自转的速率所决定。从太阳和行星具有共同起源出发,占整个太阳系全部质量90%以上的太阳也应有最大的转动惯量。但实际上由于太阳自转很慢,它只占有总转动惯量的2%,而行星,特别是那些巨行星,首先是木星却占有总转动惯量的98%。经典形式的康德-拉普拉斯假说不能解释这个矛盾现象。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寻找代替的假说,英国天文学家琼斯(J.H.Jeans)的假说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到了布丰的观点,但认为组成行星的太阳物质不是慧星撞击,而是另一个行经太阳附近的星球从太阳中吸引出的结果。美国天文学家摩耳顿(F.Multon)和地质学家张伯伦(T.Chemberlen)共同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假说,按这个假说,从太阳分出气体是由行经太阳附近的一颗星的强大引力作用造成的,然后在凝聚中形成微星,进一步形成小行星、行星。星子的概念在科学中站稳了脚跟,然而假说本身后来被摒弃了。 太阳俘获气-尘埃-流星云的假说前苏联学者施密特(О.Ю.Шмидт)为了走出运动惯量分 布问题的死胡同,建议了一一个有特色的太阳俘获气-尘埃-流星云的假说,这种云在后来凝聚成了行星。施氏的学生们继续发展了施密特假说中重要的肯定成分,他们提出了原始行星云凝聚过程的模型,原始行星云的进一步凝聚就成了后来的行星及其卫星(图2-19)。他们认为星云物质初始是冷的,所以施密特的宇宙假说与康德假说一样属于“冷”的,而不像拉普拉斯的学说那样属于“热”的宇宙假说。 图2-19 施密特的太阳系 起源假说图示 在过去对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中,有三个问题困扰着科学家:其一是动量和质量的分布,为什么太阳具有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66%,其动量却不到2%,康德-拉普拉斯的假说正是由于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而困扰;其二是重元素的来源,由于太阳系比许多其他恒星包含有更多的重元素,可以推知太阳是第二代恒星,即形成太阳的气体云中包含着其他恒星经过核燃烧后散发到空间中的余烬。其三是太阳系的行星既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特点,使得太阳系起源假说的建立更加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