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础知识

以太网基础知识
以太网基础知识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

以太网具有的一般特征概述如下:

共享媒体:所有网络设备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体。

广播域:需要传输的帧被发送到所有节点,但只有寻址到的节点才会接收到帧。

CSMA/CD:以太网中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节点同时发送。

MAC 地址:媒体访问控制层的所有 Ethernet 网络接口卡(NIC)都采用48位网络地址。这种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网络组成:

共享媒体和电缆:10BaseT(双绞线),10Base-2(同轴细缆),

10Base-5(同轴粗缆)。

转发器或集线器:集线器或转发器是用来接收网络设备上的大量以太网连接的一类设备。通过某个连接的接收双方获得的数据被重新使用并发送到传输双方中所有连接设备上,以获得传输型设备。

网桥:网桥属于第二层设备,负责将网络划分为独立的冲突域获分段,达到能在同一个域/分段中维持广播及共享的目标。网桥中包括一份涵盖所有分段和转发帧的表格,以确保分段内及其周围的通信行为正常进行。

交换机:交换机,与网桥相同,也属于第二层设备,且是一种多端口设备。交换机所支持的功能类似于网桥,但它比网桥更具有的优势是,它可以临时将任意两个端口连接在一起。交换机包括一个交换矩阵,通过它可以迅速连接端口或解除端口连接。与集线器不同,交换机只转发从一个端口到其它连接目标节点且不包含广播的端口的帧。

以太网协议:IEEE 802.3标准中提供了以太帧结构。当前以太网支持光纤和双绞线媒体支持下的四种传输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以太网简史:

1972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实验型的以太网系统,用来实现Xerox Alto(一种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工作站)之间的互连,这种实验型的以太网用于Alto工作站、服务器以及激光打印机之间的互连,其数据传输率达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发明的这套实验型的网络当时被称为Alto Aloha网。1973年,梅特卡夫将其命名为以太网,并指出这一系统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还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计算机,而且整个网络结构已经超越了Aloha系统。他选择“以太”(ether)这一名词作为描述这一网络的特征:物理介质(比如电缆)将比特流传输到各个站点,就像古老的“以太理

论”(luminiferous ether)所阐述的那样,古代的“以太理论”认为“以太”通过电磁波充满了整个空间。就这样,以太网诞生了。

最初的以太网事一种实验型的同轴电缆网,冲突检测采用CSMA/CD 。该网络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0年,三家公司(数字设备公

司、Intel公司、施乐公司)联合研发了10M以太网1.0规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于该规范,并且与该规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组于1983年通过了草案,并于1985年出版了官方标准ANSI/IEEE Std 802.3-1985。从此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标准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更新,以支持更多的传输介质和更高的传输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并生产出第一个可用的网络设备:以太网卡(NIC),它是允许从主机到IBM终端和PC机等不同设备相互之间实现无缝通信的第一款产品,使企业能够以无缝方式共享和打印文件,从而增强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范围的通信能力。

以太网和IEEE802.3:

以太网是Xerox公司发明的基带LAN标准。它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速率为10Mbps,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以太网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网络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开发的,而IEEE802.3标准是在最初的以太网技术基础上于1980年开发成功的。现在,以太网一词泛指所有采用CSMA/CD协议的局域网。以太网2.0版由数字设备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联合开发,它与IEEE802.3兼容。

以太网和IEEE802.3通常由接口卡(网卡)或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以太网电缆协议规定用收发器将电缆连到网络物理设备上。收发器执行物理层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冲突检测及收发器电缆将收发器连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种电缆规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与以太网最为接近。在这一规范中,连接电缆称作连接单元接口(AUI),网络连接设备称为介质访问单元(MAU)而不再是收发器。

1.以太网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信息帧。每个工作站都要确认该信息帧是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一旦确认是发给自己的,就将它发送到高一层的协议层。

在采用CSMA/CD传输介质访问的以太网中,任何一个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时刻都可以访问网络。发送数据前,工作站要侦听网络是否堵塞,只有检测到网络空闲时,工作站才能发送数据。

在基于竞争的以太网中,只要网络空闲,任一工作站均可发送数据。当两个工作站发现网络空闲而同时发出数据时,就发生冲突。这时,两个传送操作都遭到破坏,工作站必须在一定时间后重发,何时重发由延时算法决定。

2.以太网和IEEE802.3服务的差别

尽管以太网与IEEE802.3标准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以太网提供的服务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而IEEE802.3提供的服务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信道访问部分(即第二层的一部分)。IEEE802.3没有定义逻辑链路控制协议,但定义了几个不同物理层,而以太网只定义了一个。

IEEE802.3的每个物理层协议都可以从三方面说明其特征,这三方面分别是LAN的速度、信号传输方式和物理介质类型。

回答者:雾凇城 -魔法师四级 12-27 11:23

查看用户评论(1)>>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相关内容

?我还有个以太网控制器没有驱动,它是干什么用?

?内存是干什么的?CPU后的几点几GHZ是什么意思?还有...

?网络采集器是干什么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有哪位能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360ARP防火墙是干什么用的?ARP是什么意思?

查看同主题问题:以太网

其他回答共 2 条

以太网。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

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以太网的连接

拓扑结构:

总线型:所需的电缆较少、价格便宜、管理成本高,不易隔离故障点、采用共享的访问机制,易造成网络拥塞。早期以太网多使用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采用同轴缆作为传输介质,连接简单,通常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但由于它存在的固有缺陷,已经逐渐被以集线器和交换机为核心的星型网络所代替。

星型:管理方便、容易扩展、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作为网络的核心节点、需要更多的网线、对核心设的可靠性要求高。采用专用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或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通过双绞线将局域网中的各台主机连接到核心节点上,这就形成了星型结构。星型网络虽然需要的线缆比总线型多,但布线和连接器比总线型的要便宜。此外,星型拓扑可以通过级联的方式很方便的将网络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绝大部分的以太网所采用。

传输介质:

以太网可以采用多种连接介质,包括同轴缆、双绞线和光纤等。其中双绞线多用于从主机到集线器或交换机的连接,而光纤则主要用于交换机间的级联和交换机到路由器间的点到点链路上。同轴缆作为早期的主要连接介质已经逐渐趋于淘汰。

接口的工作模式:

以太网卡可以工作在两种模式下: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半双工传输模式实现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传统的共享LAN是在半双工下工作的,在同一时间只能传输单一方向的数据。当两个方向的数据同时传输时,就会产生冲突,这会降低以太网的效率。

全双工:全双工传输是采用点对点连接,这种安排没有冲突,因为它们使用双绞线中两个独立的线路,这等于没有安装新的介质就提高了带宽。例如在上例的车站间又加了一条并行的铁轨,同时可有两列火车双

向通行。在双全工模式下,冲突检测电路不可用,因此每个双全工连接只用一个端口,用于点对点连接。标准以太网的传输效率可达到50%~60%的带宽,双全工在两个方向上都提供100%的效率。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帧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帧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若没有帧听到任何信号,就传输数据

3、传输的时候继续帧听,如发现冲突则执行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执行步骤1(当冲突发生时,涉及冲突的计算机会发送会返回到帧听信道状态。

注意:每台计算机一次只允许发送一个包,一个拥塞序列,以警告所有的节点)

4、若未发现冲突则发送成功,计算机所有计算机在试图再一次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最近一次发送后等待9.6微秒(以10Mbps运行)。

△帧结构

以太网帧的概述:

以太网的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封装,网络层的数据包被加上帧头和帧尾成为可以被数据链路层识别的数据帧(成帧)。虽然帧头和帧尾所用的字节数是固定不变的,但依被封装的数据包大小的不同,以太网的长度也在变化,其范围是64~1518字节(不算8字节的前导字)。

△冲突/冲突域

冲突(Collision):在以太网中,当两个数据帧同时被发到物理传输介质上,并完全或部分重叠时,就发生了数据冲突。当冲突发生时,物理网段上的数据都不再有效。

冲突域:在同一个冲突域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收到所有被发送的帧。影响冲突产生的因素:冲突是影响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的以太网在负载超过40%时,效率将明显下降。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同一冲突域中节点的数量越多,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诸如数据分组的长度(以太网的最大帧长度为1518字节)、网络的直径等因素也会影响冲突的产生。因此,当以太网的规模增大时,就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冲突的扩散。通常的办法是使用网桥和交换机将网络分段,将一个大的冲突域划分为若干小冲突域。

△广播/广播域

广播:在网络传输中,向所有连通的节点发送消息称为广播。

广播域:网络中能接收任何一设备发出的广播帧的所有设备的集合。

广播和广播域的区别:广播网络指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可以收到传输的数据帧,不管该帧是否是发给这些节点。非目的节点的主机虽然收到该数据帧但不做处理。

广播是指由广播帧构成的数据流量,这些广播帧以广播地址(地址的每一位都为“1”)为目的地址,告之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接收此帧并处理它。

△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是使用10Base2/10Base5的总线型网络和以集线器(集线器)为核心的星型网络。在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中,集线器将很多以太网设备集中到一台中心设备上,这些设备都连接到集线器中的同一物理总线结构中。从本质上讲,以集线器为核心的以太网同原先的总线型以太网无根本区别。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并不处理或检查其上的通信量,仅通过将一个端口接收的信号重复分发给其他端口来扩展物理介质。所有连接到集线器的设备共享同一介质,其结果是它们也共享同一冲突域、广播和带宽。因此集线器和它所连接的设备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冲突域。如果一个节点发出一个广播信息,集线器会将这个广播传播给所有同它相连的节点,因此它也是一个单一的广播域。

集线器的工作特点:

集线器多用于小规模的以太网,由于集线器一般使用外接电源(有源),对其接收的信号有放大处理。在某些场合,集线器也被称为“多端口中继器”。

集线器同中继器一样都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弊端:由于所有的节点都接在同一冲突域中,不管一个帧从哪里来或到哪里去,所有的节点都能接受到这个帧。随着节点的增加,大量的冲突将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而且集线器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这意味着集线器所有端口都要共享同一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

交换式结构: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决定数据帧应发向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因为端口间的帧传输彼此屏蔽,因此节点就不担心自己发送的帧在通过交换机时是否会与其他节点发送的帧产生

冲突。

为什么要用交换式网络替代共享式网络:

·减少冲突:交换机将冲突隔绝在每一个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避免了冲突的扩散。

·提升带宽:接入交换机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使用全部的带宽,而不是各个节点共享带宽。

△以太网交换机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根据收到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建立该地址同交换机端口的映射,并将其写入MAC地址表中。

·交换机将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同已建立的MAC地址表进行比较,以决定由哪个端口进行转发。

·如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则向所有端口转发。这一过程称之为泛洪(flood)。

·广播帧和组播帧向所有的端口转发。

交换机的三个主要功能:

·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转发/过滤: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如该数据帧为广播/组播帧则转发至所有端口)。

·消除回路:当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回路的产生,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

交换机的工作特性:

·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所连接的网段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

·交换机所连接的设备仍然在同一个广播域内,也就是说,交换机不隔绝广播(唯一的例外是在配有VLAN的环境中)。

·交换机依据帧头的信息进行转发,因此说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的分类:

依照交换机处理帧的不同的操作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存储转发:交换机在转发之前必须接收整个帧,并进行检错,如无错误再将这一帧发向目的地址。帧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随帧长度的不同而变化。

直通式:交换机只要检查到帧头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就立即转发该帧,而无需等待帧全部的被接收,也不进行错误校验。由于以太网帧头的长

度总是固定的,因此帧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也保持不变。

注意:

直通式的转发速度大大快于存储转发模式,但可靠性要差一些,因为可能转发冲突帧或带CRC错误的帧。

△生成树协议

消除回路:

在由交换机构成的交换网络中通常设计有冗余链路和设备。这种设计的目的是防止一个点的失败导致整个网络功能的丢失。虽然冗余设计可能消除的单点失败问题,但也导致了交换回路的产生,它会导致以下问题。

·广播风暴

·同一帧的多份拷贝

·不稳定的MAC地址表

因此,在交换网络中必须有一个机制来阻止回路,而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的作用正在于此。

生成树的工作原理:

生成树协议的国际标准是IEEE802.1b。运行生成树算法的网桥/交换机在规定的间隔(默认2秒)内通过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的组播帧与其他交换机交换配置信息,其工作的过程如下:

·通过比较网桥优先级选取根网桥(给定广播域内只有一个根网桥)。·其余的非根网桥只有一个通向根交换机的端口称为根端口。

·每个网段只有一个转发端口。

·根交换机所有的连接端口均为转发端口。

注意:生成树协议在交换机上一般是默认开启的,不经人工干预即可正常工作。但这种自动生成的方案可能导致数据传输的路径并非最优化。因此,可以通过人工设置网桥优先级的方法影响生成树的生成结果。生成树的状态:

运行生成树协议的交换机上的端口,总是处于下面四个状态中的一个。在正常操作期间,端口处于转发或阻塞状态。当设备识别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交换机自动进行状态转换,在这期间端口暂时处于监听和学习状态。

阻塞:所有端口以阻塞状态启动以防止回路。由生成树确定哪个端口转换到转发状态,处于阻塞状态的端口不转发数据但可接受BPDU。

监听:不转发,检测BPDU,(临时状态)。

学习:不转发,学习MAC地址表(临时状态)。

转发:端口能转送和接受数据。

小知识:实际上,在真正使用交换机时还可能出现一种特殊的端口状态-Disable状态。这是由于端口故障或由于错误的交换机配置而导致数据冲突造成的死锁状态。如果并非是端口故障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交换机重启来解决这一问题。

生成树的重计算:

当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时,生成树协议重新计算,以生成新的生成树结构。当所有交换机的端口状态变为转发或阻塞时,意味着重新计算完毕。这种状态称为会聚(Convergence)。

注意:在网络拓扑结构改变期间,设备直到生成树会聚才能进行通信,这可能会对某些应用产生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可以使生成树运行良好的交换网络,不应该超过七层。此外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交换机技术加快会聚的时间。

△网桥

网桥概述:

依据帧地址进行转发的二层网络设备,可将数个局域网网段连接在一起。网桥可连接相同介质的网段也可访问不同介质的网段。网桥的主要作用是分割和减少冲突。它的工作原理同交换机类似,也是通过MAC 地址表进行转发。因此,网桥同交换机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网桥就是交换机。

△路由器的简单介绍

什么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使用一种或者更多度量因素的网络设备,它决定网络通信能够通过的最佳路径。路由器依据网络层信息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前向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路由器的功能:

·隔绝广播,划分广播域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决定最优路径

·转发基于三层目的地址的数据包

·其他功能

△虚拟局域网VLAN

网桥/交换机的本质和功能是通过将网络分割成多个冲突域提供增强的网络服务,然而网桥/交换机仍是一个广播域,一个广播数据包可被网桥/交换机转发至全网。虽然OSI模型的第三层的路由器提供了广播域分段,但交换机也提供了一种称为VLAN的广播域分段方法。

什么是VLAN:

一个VLAN是跨越多个物理LAN网段的逻辑广播域,人们设计VLAN来为

工作站提供独立的广播域,这些工作站是依据其功能、项目组或应用而不顾其用户的物理位置而逻辑分段的。

一个VLAN=一个广播域=逻辑网段

VLAN的优点和安装特性:

VLAN的优点:

·安全性。一个VLAN里的广播帧不会扩散到其他VLAN中。

·网络分段。将物理网段按需要划分成几个逻辑网段

·灵活性。可将交换端口和连接用户逻辑的分成利益团体,例如以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项目小组等多种用户组来分段。

典型VLAN的安装特性:

·每一个逻辑网段像一个独立物理网段

·VLAN能跨越多个交换机

·由主干(Trunk)为多个VLAN运载通信量

VLAN如何操作:

·配置在交换机上的每一个VLAN都能执行地址学习、转发/过滤和消除回路机制,就像一个独立的物理网桥一样。VLAN可能包括几个端口·交换机通过将数据转发到与发起端口同一VLAN的目的端口实现VLAN。

·通常一个端口只运载它所属VLAN的通信量。

VLAN的成员模式:

静态:分配给VLAN的端口由管理员静态(人工)配置。

动态:动态VLAN可基于MAC地址、IP地址等识别其成员资格。当使用MAC地址时,通常的方式是用VLAN成员资格策略服务器(VMPS)支持动态VLAN。VMPS包括一个映射MAC地址到VLAN分配的数据库。当一个帧到达动态端口时,交换机根据帧的源地址查询VMPS,获取相应的VLAN分配。

注意:虽然VLAN是在交换机上划分的,但交换机是二层网络设备,单一的有交换机构成的网络无法进行VLAN间通信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三层的网络设备-路由器。路由器可以转发不同VLAN间的数据包,就像它连接了几个真实的物理网段一样。这时我们称之为VLAN间路由。

△高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兆以太网,它在保持帧格式、MAC(介质存取控制)机制和MTU(最大传送单元)质量的前提下,其速率比10Base-T的以太网增加了10倍。二者之间的相似性

使得10Base-T以太网现有的应用程序和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在快速以太网上使用。快速以太网是基于扩充的IEEE802.3标准。

千兆以太网:

千兆位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Gbps的通信带宽,采用和传统10M、100M以太网同样的CSMA/CD协议、帧格式和帧长,因此可以实现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只用于Point to Point,连接介质以光纤为主,最大传输距离已达到70km,可用于MAN的建设。

由于千兆以太网采用了与传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完全兼容的技术规范,因此千兆以太网除了继承传统以太局域网的优点外,还具有升级平滑、实施容易、性价比高和易管理等优点。

千兆以太网技术适用于大中规模(几百至上千台电脑的网络)的园区网主干,从而实现千兆主干、百兆交换(或共享)到桌面的主流网络应用模式。

小知识:

千兆以太网的优势是同旧系统的兼容性好,价格相对便宜。在这也是千兆以太网在同ATM的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原因。

△小结:

本章介绍了当今居于主导地位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以太网是建立在CSMA/CD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冲突的产生是限制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如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不能隔绝冲突扩散,限制了网络性能的提高。而交换机(网桥)做为一种能隔绝冲突的二层网络设备,极大的提高了以太网的性能。正逐渐替代集线器成为主流的以太网设备。然而交换机(网桥)对网络中的广播数据流量则不做任何限制,这也影响了网络的性能。通过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和采用三层的网络设备-路由器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太网做为一种原理简单,便于实现同时又价格低廉的局域网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而更高性能的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的出现更使其成为最有前途的网络技术。

网络基础知识题库1-1-8

网络基础知识题库1- 1-8

问题: [单选]图5-4中①、②和③分别表示电了邮件地址的()。 A.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账号和分隔符 B.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分隔符和账号 C.用户信箱的账号、分隔符和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 D.用户信箱的账号、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和分隔符 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为邮件服务器的主机名或邮件服务器所在域的域名,前一部分为用户在该邮件服务器中的账号,中间用"@"分隔。

问题: [单选]()属于Web客户端脚本语言。 A.JavaScript B.ASP C.JSP D.PHP JavaScript和VBScript,既可以用丁服务器端Web程序的开发,又可用于客户端Web程序的开发。所以选项A符合题目要求。

问题: [单选]如果要清除上网痕迹,必须()。 A.禁用ActiveX控件 B.查杀病毒 C.清除Cookie D.禁用脚本 一些网站在Cookie中存储着会员名和密码或其他个人可识别信息,因此,如果删除所有的Cookie,则会清除上网痕迹。 https://www.360docs.net/doc/e58245502.html,/ 西甲联赛

问题: [单选]如果一台配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的计算机,开机后得到的IP地址是169.254.1.17(即没有DHCP 服务器为其提供IP地址),则首先应该()。 A.检查网络连接电缆 B.检查网关的工作状态 C.检查DNS服务器的配置 D.查杀病毒 因为题目中提到,没有DHCP服务器为其提供IP地址,所以是DNS服务器有故障,因此需要首先检查DNS服务器的配置。

问题: [单选]下面关于交换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太网交换机可以连接运行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 B.从工作原理上讲,以太网交换机是_一种多端口网桥 C.集线器是一种特殊的交换机 D.通过交换机连接的一组工作站形成一个冲突域 为了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根据程控交换机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交换式集线器。

Ethernet-基础知识

Ethernet基础知识之一 一、网卡、MAC控制器和MAC地址 提到MAC不得不涉及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OSI参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定义了网络通讯是分层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其实包含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以太网卡中数据链路层的芯片一般简称之为MAC控制器,物理层的芯片简称之为PHY。许多网卡的芯片把MAC和PHY的功能做到了一颗芯片中,比如Intel 82559网卡的和3COM3C905网卡。但是MAC和PHY的机制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外观的表现形式是一颗单芯片。当然也有很多网卡的MAC和PHY是分开做的,比如D-LINK的DFE-530TX等。 通常提到的MAC指狭义的MAC地址,其实在网卡中,一块以太网卡MAC芯片的作用不但要实现MAC 子层和LLC子层的功能,还要提供符合规范的PCI界面以实现和主机的数据交换。以太网MAC芯片的一端接计算机PCI总线,另外一端就接到PHY芯片上。MAC从PCI总线收到IP数据包(或者其他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后,将之拆分并重新打包成最大1518Byte,最小64Byte的帧。这个帧里面包括了目标MAC地址、自己的源MAC地址和数据包里面的协议类型(比如IP数据包的类型用80表示)。最后还有一个DWORD(4Byte)的CRC码。 网卡上有一颗EEPROM芯片,通常是一颗93C46。里面记录了网卡芯片的供应商ID、子系统供应商ID、网卡的MAC地址、网卡的一些配置,如SMI总线上PHY的地址,BOOTROM的容量,是否启用BOOTROM引导系统等东西。 MAC和PHY集成在一颗芯片的以太网卡。 ①RJ-45接口②Transformer(隔离变压器)③PHY芯片 ④MAC芯片⑤EEPROM⑥BOOTROM插槽 ⑦WOL接头⑧晶振⑨电压转换芯片 ⑩LED指示灯 有很多RJ-45接口已内嵌了Transformer,以及LED指示灯,以此节省空间,消除干扰。 二、交换机、MAC地址表和MAC地址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一、判断题 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 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 12.(√)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 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17.(√)OSI参考模型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18.(×)OSI参考模型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直接的数据传送在传输层。 19.(×)OSI参考模型中,每一层的真正功能是为其下一层提供服务。 20.(√)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是通信子网与用户资源子网之间的接口,是控制通信子网、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 21.(√)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接收由会话层来的数据,并向高层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输,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故障恢复功能。 22.(×)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送包括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关语义的处理由表示层负责,有关语法的处理由应用层负责。 23.(×)令牌传递控制法适用星状拓扑网络结构、基带传输。 24.(√)从本质上看,ATM技术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速交换技术。 25.(√)10BASE-T是双绞线以太网,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一对线接收数据,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1.以太网的发展 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 (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 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

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 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 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违例编码法:检查总线上的波形是否符合曼彻斯特编码规则,不符合说明有冲突。 (c)冲突解决方案 发现冲突,停止发送如果发送数据的过程中检测出冲突,为

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实验1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一、实验内容与目标 完成本实验,您应该能够: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常用配置命令 二、实验组网图 三、实验设备 PC:两台有以太网接口和COM口的PC 线缆:普通网线两根,Console线缆一根 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3100-26C-SI或Quidway S3610-28TP 四、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使用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口进行配置Console口配置是路由器最基本、最直接的配置方式,当路由器第一次被配置时,console口配置成为配置的唯一手段。因为其它配置方式都必须预先在交换机上进行一些初始化配置。 1、console配置线缆的连接。 ①将配置电缆的DB-9(或DB-25)孔式插头接到要对路由器进行配置的微机或终端的串口上; ②将配置电缆的RJ45一端连到路由器的配置口(console)上。 2、运行主机上的终端软件。 ①首先启动超级终端,点击windows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启动超级终端; ②根据提示输入连接描述名称后确定,在选择连接时使用相应的COM口后单击“确

定”按钮,在弹出的COM1属性窗口中单击“还原为默认值”按钮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此时,我们已经成功完成超级终端的启动。如果您已经将线缆按照要求连接好,并且交换机已经启动,此时按Enter 键,将进入交换机的用户视图并出现如下标识符:。否则您将启动交换机,超级终端会自动显示交换机的整个启动过程。 实验任务二:交换机的用户界面配置 1、 进入用户视图 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视图,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中的标识符为。在该视图下可以查询交换机的一些基础信息,如版本号(display version ) %May 18 08:04:16:482 2000 AL3SW1 SHELL/4/LOGIN: Console login from aux0 display version H3C Comware Platform Software Comware software, Version 5.20, Release 0001P02 Copyright (c) 2004-2007 Hangzhou H3C Tech.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H3C S3610-28TP uptime is 3 weeks, 0 day, 14 hours, 51 minutes …… 从上面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该S3610-28TP 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版本号为: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201611模拟试题1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模拟试题2016-1 一 、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C)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四要素。 A. 计算机系统 B. 传输介质 C. 用户 D. 网络协议 2.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是以(D )来划分的。 A. 信息交换方式B.传输控制方法 C. 网络使用习惯D.网络覆盖范围 3.计算机网络协议中,不包括(C)。 A. 语法 B. 语义 C. 局域网 D. 同步 4.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的IP地址一般采用的是( A )。 A.动态分配IP地址B.静态、动态分配均可 C.静态分配IP地址D.不需要分配IP地址 5.以太网采用(A)协议标准。 A. IEEE 802.3 B.IEEE 802.5 C. IEEE 802.11 D.IEEE 802.16 6.无线局域网采用(C)协议标准。 A. IEEE 802.3 B.IEEE 802.5 C. IEEE 802.11 D.IEEE 802.16 7.设备工作在物理层的是(B)。 A. 网桥 B. 中继器 C. 路由器 D. 交换机 8.( A )不属于局域网通信协议需要解决的问题。 A.网络协议 B.帧定界 C.透明传输 D.差错检测 9.要组建一个有20台计算机联网的电子阅览室,联结这些计算机的恰 当方法是( A )。 A.用双绞线通过交换机连接 B.用双绞线直接将这些机器两两相连 C.用光纤通过交换机相连 D.用光纤直接将这些机器两两相连 10.关于RIP协议描述正确的是(B)。 A. RIP支持的最大跳数为16条 B. RIP路由表的更新是通过路由器广播来交换路由信息 C. RIP路由表中某些项只包含目的地址、下一跳IP地址 D. RIP是一种链路状态动态路由协议 11.关于IPv6地址书写正确的是(B)。 A. 123A:BC00:0000:1111:2222:0000:G125 B. 123A:BC00::1111:2222:0 C. 123A. 1111.2222.3211 D. 123A:BC00::1111:2222:: 12.关于RIP协议描述正确的是(A)。 A. RIP支持的最大跳数为15条 B. RIP路由表的更新是通过路由器组播来交换路由信息 C. RIP路由表中某些项只包含目的地址、下一跳IP地址 D. RIP是一种链路状态动态路由协议 13.( A )不是NAT的分类。 A. 目的NAT B. 静态NAT C. 动态NAT D. 端口地址转换NPAT 14.( A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具有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等功能的传 输层协议。 A.TCP B.UDP C.IP D.IGMP 15.(D)设置不是上互联网所必须的。 A. IP地址 B. 网关 C. 子网掩码 D. 工作组 16.邮件用户代理提供的信件处理服务不包括(C )。 A.存盘B.打印 C.出局D.回复 17.( D )属于DHCP的缺点。 A. 安全可靠 B.自动配置网络 C. 节约IP地址空间 D.服务器发生故障可导致网络瘫痪 18.在安全服务中,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 称为(D)。 A. 认证服务B.数据完整性服务 C. 数据保密性服务D.抗抵赖服务 19.将明文进行编码转换成密文称为(C)。 A. 解密B.密钥 C. 加密D.密文 20.在SET交易的参与者中,负责提供数字证书的发放、更新、废除和 建立证书黑名单等各种证书管理服务的是( D )。 A. 发卡银行B.收单银行 C. 支付网关D.数字证书认证中心 21.( B )属于网络攻防中的被动攻击。 A. 消息篡改B.窃听攻击 C. 拒绝服务D.使用加密技术 22.( B )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体现。 A.移动场景B.移动通信 C.移动终端D.移动网络 23.SDN架构不包括( B )。 A.基础设施层B.链路层 C.控制层D.应用层 24.( C )不属于传统数据中心的服务。 A.提供带宽B.提供机柜空间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原理 接入网产品部网络组

目录 第一章以太网交换技术概述 (1) 1.1交换式以太网的发展 (1) 1.2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1) 1.3交换机工作原理 (2) 第二章物理端口和介质 (4) 2.1以太网命名方法 (4) 2.2 RJ-45的相关知识 (5) 第三章以太网交换机管理的概念 (6) 3.1带外管理 (6) 3.2带内管理 (6) 第四章以太网交换机重要功能 (8) 4.1 VLAN (8) 4.2 IGMP S NOOPING (11) 4.3生成树协议(S PANNING T REE P ROTOCOL) (12) 4.4链路聚合(T RUNKING) (14) 4.5端口工作状态 (15) 4.6流量控制 (16) 4.7数据帧过滤 (16) 4.8端口镜像 (16)

4.9端口锁定 (17) 4.10以太网交换机的Q O S (17) 第五章产品及应用 (19) 5.1交换机产品系列 (19) 5.2主要特点 (19) 5.3典型应用 (19) 5.4组网示意图 (20)

第一章以太网交换技术概述 1.1交换式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是Ethernet的中译名,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施乐(Xerox)公司 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开发的,是一种局域网技术。让我们首先回顾一 下以太网的发展过程。 1982年12月,IEEE802.3标准的出现标志着以太网技术的起步,同时也标志 着符合国际标准、具有高度互通性的以太网产品的面世。 1990年,出现了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 1993年,全双工以太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太网半双工的工作模式,彻底解决了 多个端口的信道竞争。 1995年3月,IEEE802.3u规范的通过,标志着100Mbps快速以太网时代的 到来。 1998年6月,通过了IEEE802.3z规范,以太网速度达到了1000Mbps(即 1Gbps),以太网进入高速网络的行列。 1.2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CSMA/CD 以太网的访问是竞争式的,这种技术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 路访问) “载波侦听”表示希望发送的站点先要侦听线路,如果其他站点正在发送,则等 待到线路空闲为止。 “多路访问”是指多个站点共享媒体。 冲突检测”是指站点在发送时要监测媒体,从而知道是否有冲突发生—即有其 他站点同时在发送。 IEEE802.3帧结构 8 6 6 2 可变 4 前同步码 目的地址 源地址 长度 数据 FCS 这是IEEE802.3帧格式。这和传统的以太网帧略有差别,但IEEE802.3是一个 标准,多数厂商推出的都是兼容IEEE802.3的硬件和软件,当我们提到一个以

以太网入门基础-学习总结

1、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是以C S M A / C D作为M A C算法的一类L A N。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多址访问。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D:冲突检测。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发送。 2、以太网的MAC地址 ●M A C地址有4 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例如: 00e0.fc39.8034。 ●M A C地址全球唯一,由I E 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每个地址由两 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 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 码。剩下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3、以太网的帧结构 ●以太网帧结构有5种:Ethernet V1(1980)、Ethernet V2(ARPA,1982)、RAW 802.3 (Novell,1983)、IEEE802.3/802.2 LLC(1985)、IEEE802.3/802.2 SNAP(1985)。目 前比较常见的为Ethernet V2和IEEE802.3。 ●区分两种帧:根据源地址段后的前两个字节的类型不同。如果值大于1500 (0x05DC),说明是以太网类型字段,EthernetII帧格式。值小于等于1500,说明 是长度字段,IEEE802.3 帧格式。因为类型字段值最小的是0x0600。而长度最大 为1500。 4、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 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 第二次。 5、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 ●在共享式以太网中,所有的主机都以平等的地位连接到同轴电缆上,但如果以太网 中主机数目较多,则存在以下严重问题:介质可靠性差、冲突严重、广播泛滥、无 任何安全性 6、传统以太网连接设备HUB ●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 ●HUB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设备。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20185机考资料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 一、单选题: A D ADSL的特点不包括(D.下行带宽低于上行带宽)。 AD ADSL接入网由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用户线)和(用户设施)三大部分组成。 AR 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 AT A TM传输的显著特点是(A、将信息划分成固定长度的信元) AI 按IP地址分类,178.1.201.78属于(B类地址) AS 按使用技术不同,防火墙可分为(包过滤防火墙)、(应用层代理防火墙)和(状态检测防火墙)三种。 AZ 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分类,计算机网络分为(总线型网络)、(星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五种。 BL B类IP地址是指(D、用二进制编址时第一位为1) BS 不属于传统数据中心报务的是(防计算机病毒) BS表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BS(B、路由选择)不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BS (B用户)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四要素。 BS (D.长流流量比重较低)不属于数据中心网络业务流量的独有特征。 BS (B.移动通信)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体现。 BS (外地代理)不属于移动IPV6的概念 BS(B电子邮件被屏蔽无法打开)不属于电子邮件安全隐患。 BS 不属于卫星通信技术优点的是(性价比低) BS不属于网络服务的是()社区服务 BS (物理层)不属于物联网体系架构中的层次 BS (透明代)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BS 不是动态路由协议(ARP) BS 不是NAT的分类(目的NAT) BY编译程序属于(A. 系统软件) CC存储器的读写速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 Cache>RAM>硬盘>软盘) CJ 常见以太网种类可分为(标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 CJ 常见的网页可分为(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CS C/S结构即(客户端/服务器)结构,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他们是当今开发模式的两大主流技术。 CW 从网络通信的角度看,网络通信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不包括(C.抵赖)。 CX传信率是描述数据通信系统有效性的指标,传信率是(A、每秒所传送的码元数) CY常用的web浏览器不包括(D.Oracle)。 CY常用的对称密钥密码算法包括(DES)、(IDEA)和(Blowfish) CY常用的非对称密码算法包括(RSA、RABIN、DSA) CZ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B. 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DH DHCP服务的优点(安全可靠、网络配置自动化、节约IP地址资源) DN DNS服务器支持两种查询类型(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 DN DNS服务器主要为用户提供(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两种解析服务。 DT 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和(BGP)。 DY对于A类网络,默认的子网掩码是(255.0.0.0)

网络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网络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1. 十进制数192转化成二进制的结果是( )。 A 、10100111 B 、11000000 C 、11100000 D 、10100101 2. 因特网中的连接可以分为以下哪些部分。( ) A 、物理连接 B 、逻辑连接 C 、应用程序 D 、以上全部 3. 如果一个C 类网络用掩码255.255.255.224划分子网,那么会产生多少个可用子网?( ) A .2 B .4 C .6 D .8 4. 在下图拓扑中有( )各冲突域。 A 、3 B 、4 C 、5 D 、7 5. IPv6使用的IP 地址是( )比特。 A 、16 B 、32 C 、48 D 、128 6. 在WindowsXP 中,哪条命令可显示计算机的下列信息: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有 关DHCP 与DNS 的其它详细信息?( ) A 、ipconfig B 、winipcfg C 、ipconfig/all D 、winipcfg/all 7. 在OSI 模型中,提供路由选择功能的层是(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应用层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答案中,仅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在各题后 面的括号内填入正确的答案代号,每小题1分,共40分)

8.TCP的主要功能是() A、进行数据分组 B、保证可靠传输 C、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D、提高传输速度 9.C类IP地址的最高三个比特位,从高到低依次是() A、010 B、110 C、100 D、101 10.如图所示,假设SwitchA上的H1需要将一个帧转发到SwitchB上的H3,则在该帧内哪一个 MAC地址会被用作目的的MAC?() A、H1的MAC B、SwitchA的MAC C、SwitchB的MAC D、H3的MAC 11.IP协议提供的是()类型。 A、面向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C、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D、无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12.下面哪一项最好地定义了封装。() A、对数据进行分段以便它在网络中连续地流动 B、对数据进行压缩以便传输得更快 C、对数据进行分组以便一些数据放在一起 D、把数据打包在一个特定的协议报头中 13.在TCP/IP模型中,哪一层处理关于可靠性、流量控制和错误校正等问题。() A、应用层 B、传输层 C、Internet层 D、网络接入层 14.对于下面的哪些问题中继器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A、网络上存在太多类型的不兼容设备 B、网络上存在过多的流量 C、收敛速度过低 D、过多的节点或线缆不足 15.关于路由器和它的转发策略,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它们运行在OSI的第3层而且使用IP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B、它们运行在OSI的第2层而且使用IP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C、它们运行在OSI的第2层而且使用MAC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D、它们运行在OSI的第3层而且使用MAC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16.关于交换机的功能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增加冲突域的规模 B、结合了集线器的连接功能和网桥的流量管理功能 C、结合了集线器的连接功能和路由器的流量传送功能 D、可执行第4层的路径选择功能 17.路由器会对什么做出路由选择。()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Catalog 目录 1 以太网概述 (7) 2 以太网的基础知识 (8) 2.1MAC地址 (8) 2.2以太网帧的帧格式 (9) 2.2.1以太网Ⅱ (10) 2.2.2带有802.2逻辑链路控制的IEEE 802.3 (10) 2.2.3IEEE 802.3子网访问协议(以太网SNAP) (10) 2.2.4Novell以太网 (11) 2.3CSMA/CD (11) 2.4冲突域和广播域 (12) 2.5以太网的典型设备-HUB (13) 2.6全双工以太网 (13) 3 二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14) 3.1二层交换机 (14) 3.2支持VLAN的二层交换机 (17) 3.2.1VLAN的概念 (18) 3.2.2VLAN的划分 (19) 3.2.3VLAN的标准 (21) 3.2.4支持VLAN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23) 4 三层交换机基本原理 (26) 4.1三层交换机的提出 (27) 4.2三层交换机基本特征 (28) 4.3三层交换机的功能模型 (28) 4.4三层交换机转发流程 (30) 4.4.1IP网络规则 (30) 4.4.2三层转发流程 (31) 4.4.3选路过程 (33) 4.5路由器和交换机 (36) 4.5.1接口 (36) 4.5.2特点对照 (37) 5 交换机相关协议和技术 (37) 5.1物理层特性(接口) (37)

5.1.1自协商 (37) 5.1.2智能MDI/MDIX自识别 (38) 5.1.3流控机制 (39) 5.1.4POE供电 (40) 5.1.5端口镜像 (41) 5.2二层协议和特性 (41) 5.2.1STP/RSTP/MSTP协议 (41) 5.2.2GARP/GVRP/GMRP (43) 5.2.3聚合特性 (45) 5.2.4Isolate-user-vlan (45) 5.2.5二层多播 (46) 5.2.6QinQ (47) 5.3三层特性 (48) 5.3.1SuperVLAN (48) 5.4Qos/ACL (49) 5.5安全特性 (49) 5.5.1802.1X (50) 5.5.2PORTAL (51) 5.6管理特性 (54) 5.6.1集群管理 (54) 5.6.2WEB网管 (55) 5.7IRF (56) 5.8与路由器相同的一些特性 (58) 6 以太网交换机主要厂商 (58) 6.1Cisco (59) 6.2Extreme (59) 6.3Foundry (59) 6.4港湾 (59) 7 参考资料 (59)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篇一: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 802.3 802.3通常指以太网。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ethernetV2标准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ethernetV2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ixethernet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子层的帧格式组帧: (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 (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n; (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 (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 (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

实时以太网POWERLINK技术基础

实时以太网POWERLINK技术基础 摘要:开源实时通信技术Ethernet POWERLINK是一项在标准以太网介质上,用于解决工业控制及数据采集领域数据传输实时性的最新技术。本文介绍它的基本原理、相关特性如冗余、直接交叉通信、拓扑结构、安全性设计,并定义其物理层与介质等内容。 关键词:实时性、直接交叉通信、冗余技术、安全技术、时隙管理、多路复用、主从结构、NMT、SDO,PDO 1.工业实时以太网技术 1.1为什么以太网得到发展? 以太网实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被开发的网络通信技术,不像其它系统,从那时到现在以太网的开发从没间断,许多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太网技术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拥有巨大的共享知识积累并在全世界分布。 以太网是一个电缆基础的数据网络技术,它用于本地数据网络LAN,他能够使本地的所有设备数据可以互联,例如,计算机、打印机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数据帧格式,只是最开始,传统意义的LAN 类型是受制于一个独立的建筑的,以太网技术现在已经可以互联远程单元的设备了。 以太网标准定义了一个电缆和连接器类型,比特信号在传输层的处理细节,以及特定包的格式和协议,参照OSI模型,以太网定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以太网或多或少包括IEEE802.3,自90年代以来,它逐渐成为了最为广泛使用的LAN技术,并取代其它LAN标准例如令牌环网、以及曾经的工业和工厂网络技术ARCNET,以及在特定应用环境应用的FDDI,以太网可以作为其它网络协议的基础协议如:AppleTalk,DECnet,IPX/SPX,或者TCP/IP。 1.2 CSMA/CD及它带来什么影响? CSMA/CD机制运行原理 通俗的讲,以太网是依照共享介质机制来运行的,这意味着,在任意给定时间,所有的网络节点可以向其它节点发送和接收其它节点的信号,每个设备被赋予了一个独立的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它确保了所有网络节点的确定标识,为了防止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而导致数据碰撞,以太网使用CSMA/CD机制(载波侦听访问/碰撞检测),即,每个节点侦听网络,如果它发现网络上没有信号正在传输它就可以发送,然而,某个节点仍然会导致不同节点的并发信号丢失,在这种情况下,碰撞检测阻止该节点的发送,在一个任意的间隔过后,节点尝试一个新的数据发送,数据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一).wps

[转载]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一) 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是()。 A)ARPA网 B)IBM网 C)Internet D)Intranet 分析:答案(C)。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将若干个计算机局域网互联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网络,这样就解决了局域网的处理范围太小的问题,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ISO OSI RM)促进了网络互联的发展与完善。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全球范围内的Internet网,答案C正确。 2、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实现()。 A)数据处理 B)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 C)文献查询 D)资源共享与信息传输 分析:答案(D)。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若干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相互之间可以传输信息和资源共享,而每台计算机又能独立完成自身的处理工作。 3、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 A)运算速度快 B)运算精度高 C)存储容量大 D)资源共享 分析:答案(D)。资源共享指的是网上用户能部分成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及数据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在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中“会话层”属第几层()。 A)1 B)3 C)5 D)7

分析:答案(C)。在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为:第一层:物理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网络层。第四层:传输层。第五层:会话层。第六层:表示层。第七层:应用层。所以应选C项。 5、在计算机网络中,服务器提供的共享资源主要是指硬件,软件和()资源。 分析:答案:信息。网络服务器提供的共享资源主要是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 6、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是()。 分析:答案:传输层。传输层的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它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细节。 7、局域网的网络软件主要包括()。 A)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B)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C)网络传输协议和网络应用软件 D)工作站软件和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 分析:答案(B)。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三部分。所以答案B正确。 8、下列操作系统中,()不是网络操作系统。 A)OS/2 B)DOS C)Netware D)Windows NT 分析:答案(B)。DOS是磁盘操作系统的简写,是一个单用户的操作系统,不具备网络管理的功能。 9、拥有计算机并以拨号方式接入网络的用户需要使用()。

电大网络实用技术基础试题汇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实用技术基础试题汇总 一、填空 1.请根据表格左边的分类名称编号,给右边的分类内容填写对应的编号。 2.请在下表右边内容的编号前填上与左边名称对应的编号。 编号名称编号内容 B处理器管理 A 操作系统特 征 A 资源共享

5. 6.

编号概念编号分类 A 基带信号的码型 B 国际2号电报码 A 单极不归零码 B 汉字代码 A 双极性归零码 B 字符代码 B 国际5号代码 A 双相脉冲编码 A 单极归零码 编号分类名称编号分类内容 A 网络传输技术 C 模拟信号 B 单工通信 D 星型网 B 信道工作方式 C 数字信号 D 专用网 B 全双工通信 A 广播式网络 C 信号传输类型 D 广域网 D 网络分类 A 点到点网络 编号特性编号描述 A 机械特性 C 插针的功能 B 电气特性 A 连接器的尺寸 D 接口事件发生的顺序

C 功能特性 A 插头插座的位置 D 规程特性B 导线的链接方式B 接收器的电气特性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 B )方式属于固定分区的存储方式。 A. 将整个内存分为系统常驻区和用户区 B. 在系统生成或系统启动时,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 C. 在程序装入时按照其所需的大小分配内存 D. 利用重定位技术,动态的向内存低端移动用户程序 2.通信时,每个用户固定的占用某一个指定的时隙,每个用户轮流接通信道,这种复用技 术称为( C )。 A.频分复用 B. 波分复用 C. 时分复用D.码分复用 3.以下( D )不属于磁盘分区。 A.主分区B.扩展分区 C. 逻辑分区 D. 物理分区 4.下列( A )属于VLAN的优点。 A.控制广播风暴 B. 降低网络整体安全性 C. 导致网络管理复杂 D. 生成一种逻辑网络 5.10Mb/s和100Mb/s自适应系统是指( C )。 A. 既可工作在10Mb/s,也可工作在100Mb/s B. 既工作在10Mb/s,同时也工作在100Mb/s C. 端口之间10Mb/s和100Mb/s传输率的自动匹配功能 D.需要增加一些其它的设备才可以通用 6.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组成,这样可以( A ) A. 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B.降低成本 C. 提高传输速度D.没有任何作用 7.建立虚拟局域网的交换技术一般包括( D )、帧交换、信元交换三种方式。 A. 线路交换 B. 报文交换 C. 分组交换 D. 端口交换 8.不属于ATM技术特点的是( C ). A.信元由53个字节组成B.结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 C. 包括数据链路层的功能D.简化了网络层的功能 9.下列(C )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局域网中的数据冲突。 A.网卡B.集线器 C. 交换机D.路由器 10.E-mail中有古怪字符的原因是( C ).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HUB 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网络技术基础大全一要点

1.网络基础 一、什么是网络? 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将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起到共享文件,程序,数据的作用。 二、网络的分类 1.按覆盖范围分类: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速率:10~100Mbps 范围:几十米--几千米(覆盖范围通常是1km以下) 容量:几台--几千台计算机 基础:构成城域网和局域网的基础 *城域网(MAN-Metropolis Area Network) 范围:1~10km 包含多个局域网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范围:10km以上 速率:较低,一般以kbps计算 Internet是当今最大的广域网 2.按拓扑结构分类: 拓扑结构:网络的连接结构 *总线型(成本低,易安装,共享带宽) *环形(易安装,容量有限,目前少使用) *星形 *树形 3.按传输介质分类:

A.双绞线(有效范围:100M) *直通线(straight-through):不同设备的连接使用。 *交叉线(crossover):相同设备的连接使用。 *全反线(rollorer)(console线):配置路由器或交换机使用,通常只用2米。 B.同轴电缆 因为双绞线的发展,电缆的制作成本高等,目前很少使用。有线通目前还在使用同轴电缆。 C.光纤 传输距离长,速率高(千兆),抗干扰强,所以是高安全网络的理想选择。 D.无线网络 采用微波,红外线传输。 注: 1.RS 232: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使用,连接console线缆FastEthernet:快速以太网接口。 2.目前市场上的PC机一般没有RS232端口,若要现场配置路由器,需要一根 USB->RS232端口的连接线。 4.按理论范围: *资源子网 各种计算机 *通信子网 各种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最常见的通信线路是双绞线和光纤。 注: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通常是指硬件部分。 三、常见的网络协议 目前常见的网络协议: TCP/IP IPX/SPX NetBEU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