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范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姓名崔振朋学号2010610467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李先明职称教授

2014 年5 月21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4)

引言 (4)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4)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4)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的增加 (5)

四、甲申易枢引起中央政治变化 (6)

五、戊戌变法中满汉实力的变化 (6)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7)

七、结论 (8)

八、致谢 (9)

九、参考文献 (10)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崔振朋

指导老师:李先明

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关键字:晚清满汉矛盾政治斗争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Chinese

politics

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Cui Zhenpeng

Tutor Li Xianming

Abstract: When Qing along the bright system, after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rapid Ming Dynasty quite complete cabinet six nine chief ministers systems changed into oneself to use, and afterward continually improved to develop, was finally clear a dynasty, the only two points have not changed first, the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two-track system of official organization; second, the eight banner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stationed. (Quoted from Zhu Weizheng stress modern history 43 pages) this main reason was Qing Dynasty is the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minority has the deep feelings of distrust to the Han people, this was in charge in each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of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o exist in our country history, but actually displayed the acme the clan and tribe politics in Qing Dynasty, a native of Manchuria wa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each aspect of state power, after may simultaneously be in charge of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putrefication speed of bannermen children was also fast enough, Manchu \"intrepid gas lost, the ignorant nature has not changed\" (Liang Qichao: \"By Political reform

Must from Putting dow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Beginning\", \"Drinks Icehouse about Collection the Anthology\" 1st volume, p. 78), whe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econd Opium War collapsed at the first blow, Qing Dynasty has to appoint Han Chinese outside bureaucrat Zeng Hu Zuoli et al. to resist in the barbarian the even rebellion, the Han Chinese bureaucrat influence rapidly will rise from now o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also suddenly to rise contradictory, after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tensified, when to the Qing years constitutionalism Han Chinese gentries after petitioning to be rejected, was several times irreconcilable, bu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not far.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Han

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

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3](p3)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是康乾盛世刚一结束,嘉道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等大大小小的起义便起来了,而南方的天地会则继续兴风作浪,这时汉族地方士绅的团练已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朝中,清初的开国功臣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满清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清取得江山后,这些汉人的异族人身份便凸显出来,遭到朝廷处处防备。后来的李光地、张廷玉、陈世倌、汪由敦等汉臣才能出众忠心耿耿,可是仍由于汉人的身份仍被视为异族而得不到信任。等到嘉道年间,满族势力衰退而汉臣势力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汉满势力真正消长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也是一场满汉矛盾激化的起义。在洪秀全的几本宗教著作中满人成了丑恶的阎罗妖,他呼吁所有皇上帝的子女团结起来推翻阎罗妖的统治建立太平天国。这些话如今听起来可能感到幼稚,可是之所以能激起广大底层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就已经说明了当时满汉矛盾的尖锐。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坐视太平天国军壮大席卷半个中国。眼见江山易主,清王朝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地方

汉族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在胡林翼左宗棠的人的帮助下克服地方官员的排挤,克服无钱无粮无人还受地方官僚排挤的困境,组织训练出湘军,并逐步站稳脚跟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镇压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曾左李等汉族官僚虽挽救了清王朝却也功高震主。而原本清王朝实行的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模式,与这套模式配套的是中央的繁政与地方的简政,中央的多权与地方的少权。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地方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权都尽可能的被剥夺,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均有专折上奏之权,从而达到相互牵制,而地方的税赋则全部上缴朝廷具体地方支出再由朝廷反拨下来。而用人权上,地方稍大点的官员任命小到知县都要经过吏部任命,地方顶多有个推荐权。军权上,地方督抚无调兵之权,一切军队的调动都要经过中央。而经过一场太平天国战争,这种政治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首先,八旗、绿营在这场战斗中已显示出了难堪大用,曾、左、李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湘淮军成为国家的国防军队执行对内镇压对外抵抗的任务。而湘淮军的建军机制却是模仿明末的戚家军,兵为将有将倒兵散,多招同乡之人利用同乡情谊和儒家规范形成一种强力的恩主关系。其次,有兵无饷也是白搭,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形成的厘金制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有可靠统计显示厘金在后来逐年增多,逐渐超过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赋。”[4](p12)其次,清王朝在天平天国战争中变更原来的税收制度为向地方摊派制,也就是地方只要交够了朝廷的派额剩余的税赋就归地方支配。最后,经过这场战争,地方督抚的用人权也大大增加。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原来与督抚平级逐渐变为了督抚的下属,而地方的人事任命也基本由督抚掌握。同治年间,“全国之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仅在攻下天京的前四年(1860年-1864 年)中,湘军集团便有计二十一人被任命为督抚,其中被委任两次者三人,三次者四人,另有曾国藩等三人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5](p34)汉族官僚势力急剧膨胀深深招了朝廷的忌,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疑惧日深,一方面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牵制,如培植不同的派系使之相互牵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南北清流相互排挤争斗朝廷则负责维持各派平衡来稳定政局。派系之间的争斗对中国随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治朝还开启了”亲王政治“来加强满人对权力的控制。可另一方面,进入末世的清王朝不得不倚靠这些地方汉族官僚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与增加

在随后展开的以地方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矛盾逐渐被激化。这场统治阶级上层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中汉人无疑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兴办洋务也主要就是几个地方督抚积极,而中央政府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谈不上积极支持也不能说积极反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通过这场洋务运动,地方汉族势力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充实了实力,权力大大增加。他们不仅作为封疆大吏主导着一方事务,且朝廷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洋务运动后期形成了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李鸿章作为汉人,其权力之大是空前的,不仅控制着大清最强大的国防力量————淮军和北洋舰队,而且又身为地位最高的总督————直隶总督几十年还控制着大清的外交。而在满人中满口胡柴的顽固派为数不少,极富政治手腕的叶赫那拉氏则玩起了政治平衡游戏:利用汉族官僚内部的派系之争达到牵制制衡,如利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利用清流张之洞等人来牵制李鸿章,利用湘军

来牵制淮军。无怪乎李鸿章在会见俾斯麦时感慨道“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6](p36)由此可见一斑。“甲午战前的满汉矛盾致民族分裂,严重影响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战争期间满汉畛域使双方不信任,贻误不少战局。”[7](p23)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心弃国家危亡于不顾,最终中国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近代化条件和资源被大量分散、内耗,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之不幸。

四、甲申易枢中央政治起变化

甲申易枢则是满汉权力消长的又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汉人势力在清中央衰退,这对以后政局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不啻晚清的另一场政变。”[8](p6)这场政治

角逐的结果是满人中还算比较开明有见识有韬略的恭亲王奕?被清出政权中心,清流派张佩伦、张之洞等人被赶出中枢中法战争一线战场,而保守听话的醇亲王奕譞替代了奕?掌管总理衙门,中央的权力完全掌控在了慈禧太后手中,而前段时间有所收敛的满清权贵再次活跃了起来,再次把政治拖向保守消极的边缘,而中国的命运轨道被生生改变。

五、戊戌变法满汉势力逆转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动了许多沉睡中的中国人,中国输掉了一场原本几乎被所有人看好的战争被一个原本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打败,而且要面临被瓜分列强的危险。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朝野上下谁都不敢不敢再公然出来反对中国需要改变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险的看法。可是中国是少数民族

政权而且中国掌握实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两点就决定了要在中国实行一场仿照日

本西方的兴民权、兴法治的改革十分困难。因为皇权跟满人特权是绑在一起的,兴民权兴法治不仅削弱了皇权而且削弱了满人的特权,即使是光绪皇帝比较开明,但是这场改革如果损害了掌握实权的慈禧跟有巨大政治能量的满清贵族的利益,那它的阻力就会超出一般人想象。也因而,这场变法由汉人发起并由汉人主导,而满人即使不像刚毅之流对变法持绝对反对态度也少有如一些汉族官僚这般积极的。而主导这次改革的却是书生气十足的康梁师徒,政治上仍十分幼稚的维新派希望凭借一腔热情赢得光绪皇帝的支持来推动改革。权贵如刚毅徐桐之流自然把他们视为眼中钉,可是他们把本来希望支持他们“潜势力仍然大得很”[9](p89)的李鸿章也拒之门外。而晚期洋务实力派张之洞从一开始的积极支持到逐渐逐渐看到了康梁师徒政治上的幼稚而通过一篇《劝学篇》与康梁划清界线。“而当朝

中唯一有实力的翁师傅也被开缺之后,戊戌变法就离走向失败不远了。”[10](p73)

于是当变法对于满人特权损害到一定程度,而慈禧眼看要因为这次变法被永远挤出权力中心时,“满人政治与西太后的结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11](p5)“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自体性变革,这种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而言,代价最小,震动最小,落后国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近代化,尽管有‘不彻底’和‘改良主义’之诮,还算是合算的。”[12](p2)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满族亲贵夺权提供了一个契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携慈

禧利用无知的义和拳民同时向八国开战几乎把国家断送。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个消弭满汉畛域的可能,可是这种可能被一场政变葬送,“中国政治出人意料地向后倒退,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有名无实苟延残喘之外,全部付诸东流。”[13](p297)慈禧太后与满清贵族勾结扼杀了变法,又通过“重用”这些满人贵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切令汉族官僚和西方列强十分不满。于是,为了逞自己的权欲,慈禧太后开起了历史的倒车,那些个百无一用满嘴胡柴的满清权贵一个个重新飞扬跋扈起来,而李鸿章、张之洞等思想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僚要么请求外放以避祸,要么噤若寒蝉人人自危。而等到义和团运动时,那些满清权贵更是叫嚣着要杀光一龙二虎三百羊。

“封建顽固派的排外主义,与下层民众积蓄已久的反帝排外浪潮不期而然地碰在一起,民间乡里的巫术、神道、武功等文化因素都成为顽固派的抗外资源,顽固派拿国家民族命运当儿戏,轻率而不负责任地利用了下层民众的反侵略情绪,极其不理智地操纵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在把义和团推向侵略者的炮口之后,又转过来出卖刚刚还誉为‘义民’的义和团。”[14](p298)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经此大难倾听的,清廷无药可救的嘴脸彻底暴露,令无数民众心寒。孙中山先生说过庚子国难是普通民众对于革命分子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庚子国难之前他们被视为乱臣贼子,而庚子之后却开始对他们报以同情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

一、袁世凯等地方官僚不宁唯是倡导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命脉之地免遭铁蹄蹂躏,列强因相互牵制,出于保护自己在华尤其在长江流域利益的考虑,对东南督抚而这也显示出地方汉族官僚对的满人朝廷的离心力在不断地加大,汉族官僚在满汉博弈中实力的强大。

为了挽回人心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的目的,从1901年起

重新拾起戊戌人士那一套,搞起了清末新政。而这次变革中弭平满汉畛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呼求。张之洞、刘坤一、张元济、叶恩甚至标准的满清贵族端方皆对此有过上陈。其中很有影响的张之洞、刘坤一合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摺》的

第二摺提出“筹八旗生计”的建议,主张鼓励八旗自谋生路,而且希望逐渐把满族人民编入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的户籍。而慈禧太后对此也表示同意。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下令准许满汉之间通婚。1906年官制改革之后,新

成立各部的官缺分满汉之制亦被废除。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的活跃使许多开明的地方督抚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积极主张变更政体仿行日本实行君

主立宪制。最终清廷在1906年9月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而这场清末

立宪运动同时也是中央满清权贵势力与地方汉族官僚势力的一场博弈斗争。以慈禧、载沣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立宪来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力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满人的统治;而地方的汉族督抚则希望通过立宪运动来扩大其政治影

响力扩充势力。贯穿整个晚清历史的满汉权力之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皇帝继位载沣为监国摄政。而载

沣的政治手腕相较于前任慈禧太后则太过稚嫩,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太过缺乏全局性的透彻了解和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当时清王朝的部族统治受到汉族官僚的猛烈冲击有江山易色的风险却低估清王朝的续命与这些汉人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载沣一上台就先要取袁世凯的命,而后被张之洞劝阻才让其罢官养病。而满清权贵通过这次立宪运动对中央的控制又大大加强。最终在内外的压力下清廷于

1911年5月8日公布的皇族内阁名单让原本对于清廷仍抱有一丝希望的广大汉

人彻底死了心,原本的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要么转为同情支持革命派要么对政治失望只是作为旁观者不在积极维护清廷。而原本就在立宪与革命之间摇摆的众人

则更对清廷反感。于是在1911年发生于武汉的一小撮革命军人的叛乱便把一个庞大的清王朝彻底埋葬。

七、结论

清末满汉畛域的化除是关系到清政府能否继续统治下去的一个关键所在。[15](p4)晚清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儒家传统农业文明在被西方强行打开大门之后开始沦为列强的板上鱼肉任人宰割。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适应西方文明主导的新世界,老大帝国艰难地去克服历史的惯性寻求改变。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包含着太多内容,我们今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当时的发展与延续。然而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始终被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所贯穿而且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又对这段历史的走向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这段历史中汉族人由最初的“二等公民”凭借努力在镇压发捻立下的不世之功开始主导清王朝的地方事务,并且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平衡扶植不同的派系相互牵制广为掣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精力被内耗,以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条件在走向近代化的路途上远远落后于日本。而甲午年之前的甲申易枢则是满汉势力在中央消长的另一个分水岭,比较开明的奕?被清出权力中枢,取而代之的奕譞则是个听话的提线木偶,曾经用以牵制洋务派的汉族清流派也一并被清理出去,慈禧太后终于除掉所有对手独自掌握大权。而满族势力在中央开始反弹,中央的汉族势力则开始衰落,中央朝政更加腐败低能。最终中国于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几乎被西方列强瓜分。甲午中日战争求变成为举国共识,光绪皇帝起用康梁师徒等一批维新派汉族官僚又倚靠翁同龢等一批支持变法的帝党希望救亡图存变法自强。可是当变法损害到满人尤其是旗人的利益时形势就变得十分不妙了,这时慈禧太后也眼看手中权力要被光绪通过变法架空,于是两股势力就结合在了一起,慈禧以变法损害到了人心为由扼杀了这次变法重新夺取了最高的统治权,而旗人势力则自此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地反扑,历史开始倒退。慈禧太后为一己私利携义和团之威欲与八国一决雌雄,却把中国带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应当说,戊戌变法时期

是晚清缓和满汉矛盾进行改革的较佳时期。这时的清政府尚有一定的权威和政治控制能力,国内局势尚属稳定······全国上下基本达成进行改革的政治共识。由于满清贵族把自己既得利益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干扰和阻挠变法,丧失了变法的有利时机。”[16]此后“精明”的慈禧太后也感觉到如果朝廷不变革满清的统治维持不下去。于是开始清末新政寻求缓和社会矛盾汉满矛盾,汉族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普遍对这次变革期许甚大,可是最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彻底对朝廷失去信心,于是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就震倒了一个庞然大物。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洋务运动时期是汉族官僚积蓄力量,以守为攻的阶段,此时的满汉官僚间矛盾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东南互保’的产生则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到面对面较量的重大表现;1906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的具体表现;1907年的‘丁未政潮’则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典型表现”[17]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汉族在晚清的艰难变革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满族人在晚清由于长期的优裕生活早已蜕化极度缺乏人才,他们更多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好日子怎样才能持续,至于民族大义国家危亡固然重要却也顶多处于次要位置,因此对于各种变革更多倾向于保守的姿态,这就导致了满汉之间矛盾愈演愈烈。而国家改革却是国家大势所趋,诸多汉族官僚通过热心于变革勇于变革强大了自身的力量,满清朝廷为了稳固其部族统治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汉人政治,而各种改革主要靠汉族官僚去推动,这给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救亡还是控权是满族统治者面对了一个两难的抉择,而且两者相悖在很多时候只能二选其一,不改革则亡国不握权则江山易姓。最终清王朝选择宁亡一国不亡一姓,这必然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不光自己垮了台,而且还连带国家也失去了稳定改革的机遇,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的不幸、历史的不幸。

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李先明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多亏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我在此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参考文献的原作者,如果不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本文难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维铮. 重读中国近代史[M]. 上海:中西书局, 2010.

[2]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3][4][5][7] [8]薛伟强.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 1844—1912[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6] 梁启超. 李鸿章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9][10][11][12][13][14]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5]张继格.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D].江苏:扬州大学,2007.

[16]张海山.戊戌变法与晚清满汉矛盾的演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3).

[17]王宇.近三十年来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8).

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2篇

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2篇 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行业开始走入计算机信息时代,会计的工作流程、结果输出都要依赖于计算机设备。虽然计算机为会计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减少了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投入。但是在根本上会计电算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极易被篡改等,这些都将导致会计工作的准确性降低。现代管理工作将会计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这个特殊并且十分重要的分支上,计算机的应用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管理会计概述 1)概念所谓的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管理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部门呈交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将它们进行处理和整理,并且出具报告,然后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就能够根据报告的内容判断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从而做出决策的一项工作。在这个工作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生产,还有会计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核心也是创造和维护价值。 2)工作流程管理会计与普通会计的工作流程不同,因为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是为了高层人员作为决策依据的,因此注重于资料的整理以及传递,所以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有六步,分别是确认、

计量、归集、分析、编报与解释、传递。详细来讲就是首先确认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是管理会计工作的范畴,然后将资料和数据进行计量和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解释,最后将结果制作成相关的报告呈递于高层,作为决策依据。 2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原因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都会存在优势,因此接下来将简要分析管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是否具有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趋势计算机的发展使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走入信息技术时代,不可否认计算机的使用增加了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投入成本,所以直接提高了单位的经济效益。有不少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已经走入了计算机时代,虽然管理会计的工作并不一定非要进行电算化的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会计工作需要更为严谨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才能使企业高层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为了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应付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复杂算法,就需要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具有高速计算的功能,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复杂算法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保证准确率,虽然我国计算机方面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改革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我国的会计工作已经逐渐走入了电算化时代,并且具有完整的计算机体系,但是普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只具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功能,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如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陈峰)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协会的新闻公报———《基督教的社会理想》在控诉了不合理的体制后,还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对年老和失业者实施社会保障”。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议员休伊·朗甚至提出要“共享财富”的复兴计划,并立即掀起了一个要求重新分配国家财富以拯救国家的运动。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他们强烈要求就业和救济。1932年夏,依阿华州农民进行暴力反抗斗争,他们用路障和暴力阻止载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关键词: 信息效益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尤为重要。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是文中的中心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从不会忘记入手。不会忘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不会忘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比教师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差漏在哪里?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 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人力资源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中激励机制的应用》 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保证人 才的合理利用,而优秀的激励机制能够合理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 管理,进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分析和改正, 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 企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1.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1.1保证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进行 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保证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地完善和实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完善企业人 力资源的管理体系,加大企业对人才的各方面的吸引力,激励机制 也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储备管理模式,为企业留住高素质人才,从而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1.2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中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热情,从而提升企业业绩;同时,合理的激励机制能 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各方面潜质,激发起员工的工作信心,能够全身 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也是间接提高企业整体业绩的有利条件。 1.3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组织凝聚力在企业人力资源中实行激励机制 不仅仅能够激发出员工个人的工作斗志,也能够有效调动起整个工 作团队的工作氛围,员工之间相互鼓励,建立很强的信任关系,有 效的激励机制也能够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的业绩。 2.目前我国企业中激励机制应用的误区 2.1过于注重物质激励,缺乏精神激励

企业人力资源中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但是实际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过度地注重物质激励,而严重缺乏精神激励,不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综合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员工的工作理念是你付钱我工作,缺乏感情意识地去工作,企业这样是把员工当作纯粹的“经济人”,缺乏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研究表明,生产率和物质激励没有明显的关系,虽然物质激励是当前很广泛的激励方式,但是如果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结合,那样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2.3激励机制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 很多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时只是简单的奖励,而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激励机制的结构要求。人的需求包括五个方面: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所以每一个员工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企业如果没有根据员工的人性化差异去设置激励机制,这样的激励机制是没有很大的效果的,反之,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结合员工的个性化差异来实行,比如有的员工注重薪酬奖励,而另一些员工注重权力的奖励,所以要充分分析到员工的真正需求,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 3.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改进思考和建议 3.1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 3.2建立并且完善企业的培训激励机制 企业要加强培训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目标激励法、发展激励。目标激励法就是给员工设定一个业绩目标,员工只有达到一个层次的进步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进步;目标激励法有利于员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而发展激励是给员工足够的晋升机会,员工有了晋升目标才能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要想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内部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只有良好的团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还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能够培养出高素养企业人才,让企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3.3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激励

历史学论文格式

历史学论文格式 1、题目: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言反映论文的主旨,要求言简意赅,引人注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也可以加副标题。格式要求: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二号,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2、作者姓名:后面写上学号。(三号楷体)与下面的摘要空一行 3、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概述,让读者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而不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包括:研究重要性;主要内容、使用方法;突出见解,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4、关键词:从内容中选取出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3—5个。“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5、引言:说明写作目的,范围,目前学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6、正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叙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四级标题:一(一)1 (1)。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间距20磅。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7、结论:对全文的总结,是写作本文的中心,要求准确、完整、清晰、精炼。 8、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也可以是解释性语句。(注释在每页下端,与正文之间用短横隔开,注释编号每页重新编号,用小五号宋体)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第22页。 参考文献:这四个字用五号黑体加方括号,内容用五号宋体。

前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大军的素质,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一、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级标题用 黑体三号字)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大德,轻小德(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 (1)德育成了某些老师的任务(四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字) 道德教育的责任成为学校的独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现象。教育口径有时候相互矛盾,让未成年人思维混乱,不知道该追随哪个,从而陷入盲目和无知的状态。当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习教育目标偏颇,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倾斜,社会价值导向扭曲,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出现杀人不眨眼的马加爵。(正文用宋体中四号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

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 【篇一: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 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 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 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 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 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 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 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 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篇二: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导致资本主义世 界的分裂: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英、法等国家 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 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并为美国参加反 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5%,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人本观念;良好习惯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

高考历史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高考历史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2011年高考临近了,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小编特别为考生朋友们收集汇总高考科目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一、立论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人才,并据此而构建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验 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此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还存在 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些建议。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到课程设计 再到顶岗实习都全方位参与。如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合作方一般是 较大型企业。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 专门技术人才。另一种是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管理,视学生为 劳动力,按劳动力要求进行管理,合作方通常是中小型企业或快速发 展行业中的小微企业。 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一些大型企业为顺应形势要求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形象工程或某些国企为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以获得政府其他方 面的支持或赢取良好社会口碑,企业将一条次要生产线、一个非主 要经济实体交由学校管理与经营,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完全由学校规 划与实施。 3.企业与学校联合协同的管理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 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双方派专人负责学生 在实践基地的管理[1]。这种模式当前最为普遍。

(二)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想法各异,以致参与热情不一 当前,学生对待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摸式态度各异,有的认为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不二选择,积极参与。有的则认为与自己的就业 地区、方向差距较大,只是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进而消极对待。不 同专业、不同的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评价和配合度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课程标准难以把握,以致实效评价困难 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实施计划、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内容的制定主体本应是校 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 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并主体清晰[2]。然而当前,基本 上是学校单方面制定,高校过度依赖企业,仅游说企业接纳学生, 以致弱化了“学”的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看 重的是“工”。因此,实施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3.学生管理问题较多,以致学校企业压力加大 (1)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环 境发生变化,较为陌生的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工伤事故及一些其他人身伤害事故。 (2)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一是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的矛盾,参 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大多是大三或毕业班学生,此阶段他们对个人未 来和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就业行业和区域有一定的预期, 但大多数学生因能力、阅历等原因,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 正确的规划。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感觉新鲜,能服从企业安排,遵守员工条例,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 生失落感,如果学校此时不及时进行关注帮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要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 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并与毕业成绩和各类评奖挂钩,成绩 较差或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焦虑。此外,企业和学校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题型特点】近年来,历史小论文在试题中频繁出现,其实质就是用议论文的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小论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因此它的开放性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述四原则分明 (系统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一分为二。(史论结合原则) 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要有史有论。 (结构性原则) 一篇小论文就是一篇浓缩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 (1)开篇一定要注意开门见山,主旨明确; (2)中间论证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3)结尾一定要注意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精炼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故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撰写历史小作文的步骤 第一步表明观点 第二步阐述理由 (应注意史实与观点一致、多角度论证,不要简单堆砌史实。) 第三步理论升华 (运用史观或政治学的相关原理,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如内外因理论、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理论升华。) 目前历史小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1、文章没有观点,泛泛而谈,直到最后不知所云。 2、文采优美,没有史实。--别等同于作文。 3、没有做到史论结合。要么是材料的简单累积,要么是论点多多,缺乏史实。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范文_0621

2020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 范文_0621 EDUCATION WORD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范文_062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为老师赢得福利,为领导赢得政绩,产品的标准就是分数。究竟今天的学习和获得的知识对学生和社会的未来有什么用,那不是学校考虑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这样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在拼命的学习,从早到晚,没有节假日,围绕需要考试的几本书,翻过来倒过去得练,做了无数多的题只是为了当熟练工,以便在高考时遇见更多做过的题。而上了大学,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消遣娱乐,考试前几天的突击就能获得毕业需要的学分,大学是天堂,小学中学是地狱,所以学生走出校门就是失业,有了职位也不能做,没有3-5年的重新学习,就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更不要说创新。 对于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儿童时的教育——借用一句广告语:人生不止一面,在此方面得到的多,另一方面就获得的少了,人

在生活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儿女,丈夫,雇员,老板,厨师,自我理财者——许许多多角色,我们现阶段的大部分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刻意拔苗助长使一名儿童过早的放弃一个幸福的童年,使他们过早过早的灌输成人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在脑海里,挤占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须知童年正是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期,这样一味的灌输又怎样真正的培养真正有真我的人才。 以前听到有关美国教育的一则故事,是说有位母亲控告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说自从儿子上了他的课以后,再也不会把c叫成月亮,把o说成桔子了,这个案例后来成为美国教育反思的反面教材,才会有今天的能力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的潜力,而并非仅仅是灌输知识。我想伤仲永们的杯具大致在此吧。 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定错了,就如同战略方向定错了一样,后果极为可怕,且是无法弥补的。所有战术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制定的,方向错了,所有过程和手段也就错了,努力越多,错误就会越大。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要也不能再错下去,帮助学生,还学生真性情发展的自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享受他们自然成长的快乐,过程是快乐的,其结果也必然是快乐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

高考历史小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法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这么一个热门专业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呢?请看下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一) 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企业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普遍只是事后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对企业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许多管理者只认为企业经营活动“开源”的重要性,而意识不到“节流”对于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由于财务人员面临上述窘境,工作积极性 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高素质的财务专才不愿从事这一行地位较卑微的工作,纷纷改行,导致目前企业财务战线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成效。 要提高我国酒店的管理水平,强化成本管理,就必须从抓酒店外部运营环境与强化内部管理等多方面一起着手。通过多管齐下,不断理顺酒店运行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我国酒店的成本管理水平便有望得到长足的提高。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酒店是最敏感的产业,应该最先体察客人的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跟上时代步伐,利用高科技来提高酒店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以提高营运效率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既及时满足了客人的需求,又加强了企业成本管理,提升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以酒店自动扶梯为例,一般酒店的扶梯是在正常营业时间内就不停运转,无论是否有客人使用,结果会浪费一些能源、加快电梯的磨损。采用先进的电脑自动监控设施后,当无客人使用时,电梯会自动暂停,直至有客人使用时才会重新启动,这样既可以节电,减少电梯磨损,同时也可降低大厅噪音,真是一举三得。 1、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酒店竞争水平 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前厅接待、收银、问询、客房预订、销售、餐饮、保安、报表、门锁等各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不断更新,旅游酒店管理也应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酒店管理系统上建立一个高效、互动、实时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原有组织结构打破部门界限,使用跨部门的团组,把决策权放到最基层。从而饭店的整个服务过程,可以以顾客为中心来设计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能够了解整个服务过程,了解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整个饭店的绩效。 2、重视新技术运用,降低能源成本 由于酒店能源具有易耗性、不易察觉性、分散性等特点,管理起来较其他成本要困难些,但通过引进先进的中央能源管理系统,就可大幅降低酒店能源成本。该系统科技含量

历史小论文范文

2016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篇: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第2篇: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5%,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

历史小论文的范文

历史小论文的范文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历史小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当代价值 商鞅,又名卫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改革家之一。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一、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先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而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彻底、最有成效,也是政令延续最持久的一个。它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深度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奋发图强,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①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所有法令都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虽然变法遇到很大阻力,但是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能够取得秦孝公的肯定与支持,是商鞅变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变法内容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旋律。 商鞅变法是较为典型的“战时变法”,受社会及政治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当时各国征伐不断,“富国强兵”是主旋律,商鞅变法的《强秦九论》都是为增强国力、提高竞争力服务的。 1.鼓励农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奴隶制时代,“国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强弱,农业既是民生根本,更是战略保障。因此,商鞅变法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农业生产。第一,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耕者有其田,这是对奴隶制度的根本性颠覆,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私有制的诞生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奖励农耕,让农民多纳公粮以获得爵位,是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的一种高度认同。第三,确立新的赋税体系,调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课税种类及额度,特别是降低农民的赋税,突出“重农”导向。废除苛捐杂税,实现藏富于民。第四,统一度量衡,不仅打通了经济、文化的壁垒,而且促进了区域融合,对统一大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奖励军功,打造强悍的军事帝国。强大的军力不仅是保境安民的基础,更是称霸列国的资本,军功爵制的改革也自然成为商鞅变法最关键的拼图,其核心便是“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②秦国子民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布衣,要想加官进爵、获得封赏,就必须多立军功。新法给了普通百姓摆脱社会底层的途径,将百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变法后的秦国,军士之骁勇、军力之强悍是山东诸国无法比拟的。同时严禁私斗,有效遏制了内耗,营造出积极向上、一致对外的氛围。 3.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有效稳定社会秩序。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地方管辖权彻底收归中央,让法令直达地方。其次,改革户籍,规定所有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本

本科毕业论文 论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艺术 学 院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目录 摘要 (1) 一、前言 (2) 二、正确认识小学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2) (一)小学作文的性质 (2) (二)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的定义 (2) (三)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的目的与意义 (2) 三、当前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的现状 (2) (一)当前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存在的问题 (2) (二)传统的评价与批改的方法及其弊害 (3) 四、有效的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艺术 (3) (一)小学作文评价的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 (3) (二)有效的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法 (3) (三)如何巧写小学作文评语 (3) 五、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论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艺术 廖晓静(指导教师王大国)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小学生作文评价与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毫无疑问,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教师来说作文难批。本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作文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作文;评价;批改;艺术 The Art of Evaluation and Correcting Composition of Primary School Huang Wenjing (Tutor:Chang Weiguo) (Normal College,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448000, Hubei) Abstract: Evaluation and correcting pupils' composition is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indispensable link,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achers to get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effect feedback information. But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compo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job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hard to write for students and it is hard to evaluate for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pils' psychological and composition teaching rules, combined with my teaching practice, I try to make the natur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osition of correcting clearly, analyze the purpose of composition assessment and corre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effective evaluation and correcting methods of compos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writing and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primar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correcting; a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