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2015·南安)学校准备举办“1919—1949年国共关系图片展”。右图应归属的栏目是( )

A.国民革命,打倒军阀

B.十年对峙,战火连绵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2.(2015·盐城)在中国近代,国共曾有过兄弟般的合作。下列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中能体现这种合作的有( )

3.(2015·株洲)蒋介石曾宣称:“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负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惟一要务。”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

...的是( ) A.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土匪

B.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不是日本侵略者

C.对于失掉东三省、热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愿意承担责任

D.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惟一要务

4.(2015·铜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下列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们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遵义会议②强渡大渡河③飞夺泸定桥④巧渡金沙江⑤四渡赤水⑥爬雪山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④②③⑥

C.①②④⑤⑥③ D.①④⑤③②⑥

5.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2015·云南)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挺进大别山

7.(2015·丽水)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国共两党领导人再次会晤。这有利于( )

①推动两岸交流,实现祖国统一②促进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异,实现共同繁荣④维护国家主权,实现民族自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国民党一大图二新四军纪念馆图三1987年台胞回大陆探亲

(1)图一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请列举两党合作以后,共同进行的重大活动一例?

(2)图二反映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请问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

(3)图三是1987年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母亲怀抱的情景,造成图三母子长期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了我;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4)闻一多先生作诗时,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2015年5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5)材料三中提到的“九二共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6)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察古知今,鉴往思来”,你认为国共两党关系的再次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9.歌谣在一定程度上记载了鲜活的历史,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歌谣,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

材料二:“毛主席,命令传,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军,一上岸,反动王朝就完蛋。”

(1)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标志“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局面初步形成的事件是什么?

(2)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作战,于23日占领南京总统府,南京解放。“南京解放”在当时有何意义?

(3)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既有过合作也有过摩擦和冲突,依据所学分析国共关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滚动小专题(一)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A 2.C 3.A 4.B 5.D 6.C 7.A

8.(1)北伐战争(建立黄埔军校)。(2)抗日战争时期。(3)解放战争后国民党余部退守台湾。(4)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5)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6)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9.(1)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国共合作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3)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势力的影响等。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能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能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会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并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本节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通过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知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 (二)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六.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史复习

国共关系的演变 2011年6月11日,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宣布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幕。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致欢迎辞,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也在开幕式上致辞。本届论坛围绕“聚焦基层、共享成果”的主议题,规划了5大板块、13大项活动;内容更加贴近“草根”需求,包括百个家庭联谊、亲子阅读交流、烹饪大赛、体育竞技、影视展映展播等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两岸乡镇对接等活动是本届论坛适应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特别安排。作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泛、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定位,获得两岸基层民众的广泛认同。本届海峡论坛将聚焦民生议题,安排的活动项目更加贴近民众。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启示 特点: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明白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有着比国民党更深刻的国际背景。中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共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出于战略利益,共产国际和中共向革命失败而苦闷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吸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为失意中的国民党送来新的血液。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国民党控制区迅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向北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但合作中,中共没有在领导权上提出要求,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时,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2] 二、从对峙再到合作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表现为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中共领导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来回应国民党的屠杀。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就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害怕。从1930 年底至1933 年10 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C、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

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时间不同:前者是1924年1月;后者是1937年9月;2)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3)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4)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国共合作宣言》。5)革命任务(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6)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7)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8)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9)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10)名称不同:前者是革命统一战线;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两次国共谈判: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重庆谈判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 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2.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关系的认识: 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3、应用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风水”惹得祸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风水总 是跟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一些打着 “风水”旗号的江湖术士也借此行骗发 财。尽管“风水”里有一些封建糟粕, 但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实践应用最早的国家,风水文化广泛影响着中国古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民居、陵墓等的设计思想与方式。注重生态环境,提倡人和环境的和谐,房屋和环境的和谐,讲求以人为本,在风水文化中备受推崇。 尝试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 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 技术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人地关系:人类大规模地 自然,开发利用 等农业自然资源;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多源于 。 (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 ,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 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四: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线索:从1924年至今,国共关系错综复杂。1924一1949年,国共关系 的基本特征是“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至今,由 长期对立到渐趋缓和。事实证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一、演变过程: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缓和(改善)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一1927年)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一1936年) 1、国共对峙:政权的对峙、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 (l)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期”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一1945年)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的内战(1946一1949年) 1.根源: 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②美国的干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1)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1)对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2)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获得了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对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同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对策:自卫反蒋。 (2)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

专题三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 ★新疆: 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西域物产传入内地,西汉的技术传到西域,并开辟了陆地丝绸之路。 ②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西域与內地联系加强。 ④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⑤清朝于1757年粉碎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于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总体特征: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对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再合作→→ 解放战争(1946——1949)决战→→→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49年——1979年:长期对立→→→ 1979年——今:关系逐渐缓和 二、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三、国共关系的演变: 1、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 (3)原因: a、社会主要矛盾: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可能性: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4)意义: 1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为中国革命的前行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影响、掌握了武装、受到了洗礼) (6)破裂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中共:年幼、右倾错误 (7)形成过程: 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一、历史沿革与演变: ?1894年兴中会 ?1905年成立同盟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重建中国国民党 ?1923年改组国民党 ?1927年后的中国国民党 ?1949年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 资产阶级(1905-1924) 四个联合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1924-1927)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1927-1949)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对英美炮轰南京事件的处理(1927年3月24日)

?对“济南惨案”的处理(1928年5月3日) ?蒋介石训令部下:“对于日本人,绝对不开枪,为救一日人,虽杀十人亦可” ?“南京政权继承了几千年传统的封建官僚制度,以买办阶级为核心,以江浙财团 为其财政基础,以官僚、地主豪绅、军阀为其社会基础”。蒋政权对帝国主义“只有投降与妥协”,仰求帝国主义的鼻息而生活,只有加紧推翻南京政权,“帝国主义才不能加害于中国”。因此,“反蒋已成民意” ——邓演达:《中国到哪里去》 3. 1928-192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成为统治阶级。 4.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 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信心 ?“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空军、海军,而共产党没有 这些兵种”。 ?“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是他们匪军绝对 没有的”, ?“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歼灭”。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58页。

国共关系演变的特征及制约因素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评价答案 好:8 不好: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间:2006925 备课人:编号:05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 1.简要说明道路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 教学重难点: 各种理论的理解及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 教学方法: 讲解,事例和图解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产生于古希腊时代,产生的原因是(1)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2、核心思想 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 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 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 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 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 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

运而生。2、核心思想 人类中心论的基本思想是 (1)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 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2)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 自然 (3)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 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 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 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乐观派: 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两派的激烈争论, 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识.孕育了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产生-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的历史背景 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使人类 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 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核心思想(1)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河北省石家庄第十五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课程分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为后面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浅显易懂,本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过程中都已经有所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引导下,积极贯彻诱思探究教学论中的“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析图表、归纳结论等能力的提高。 三个认知层次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通过一段“引水工程”的材料,材料的阅读激发来同学们想了解新知的欲望,同时制造悬念。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的看书、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来完成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确切,思路上不够流畅,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加以点拨和归纳。 三、迁移运用,巩固提高:学完本节课后,重新分析“引水工程”的材料,首尾呼应,并对学生的而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及时检测,使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去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 {课件投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不会对该县及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引水工程”的材料,材料的阅读激发来同学们想了解新知的欲望,同时制造悬念。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课件投影}阅读教材P94~P95,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演化的?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 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1937 - 1945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期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联合抗乱。1945 - 1949解放战争时期--再度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这时国民党渐处劣势,力谋抗拒中共的扩张,但终被逐至台湾。 建国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 1949年之后,国共关系不再主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对于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经历了军事政治对峙和开始走向第三次合作与和平统一阶段。 第一阶段:自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至5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均图运用军事实力消灭对方,巩固自己。 第二阶段:自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共两党政策均有变化,即在主张军事进攻同时,强调政治作战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其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抗日的初步谈判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接着日本又将其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了所谓“华北事变”,侵占了河北、察哈尔等地,国民党势力基本上退出华北。日本武装侵略的步步深人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代替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媚外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全国民众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各地爱国军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武装保卫国土的决心和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反抗。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救亡运动的高涨,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特别是在一九三五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爱国阶层团结一致,抵御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内战卖国政策已无法继续卞去了。同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引起了同英美各国的严重矛盾,这对一贯依靠英美的蒋介石集团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导者。“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为组织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国民党政府为了利用苏联牵制和对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取得苏联政府对中国的同情支持,逐步放弃了公开的、狂热的反苏政策,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恢复了自一九二九年以来已断绝多年的中苏关系,并企图通过苏联与我党进行接触。在国内,中国共产党也通过各种关系同国民党方面进行了非正式的接洽。 一九三六年一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周小舟、吕振羽等在南京与国民党代表曾养甫、堪小岑等开始初步谈判。我党向国民党提出谈判先决条件。国民党方面坚持南京政府就是国防政府,国民党军队就是抗日联军,并提出四点反建议。六、七月间,我党正式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六项要求。同时我方还向国民党表示,以南京政府作为国防政府的组织形式是可以考虑的,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由各党派各阶层各军代表组成民意机关,作为战时最高权力机关。关于红军改编问题,我党要求国民党必须保证在军需供应、防区划分和作战任务的分配等方面,均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歧视。1由于国民党方面拒绝答复我党的六项条件,此次南京谈判未取得积极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为了扩大红军及根据地,促成对日作战和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的成立,动员各阶层的爱国同胞,掀起更加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六年三月,中国工农红军组成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五月五日,红军发表东征回师宣言,宣告“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抗日的目的”。红军东征回师宣言的发表,受到全国各界爱国同胞的热烈拥护,同时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特别是在各派反蒋军事势力和地方实力派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矛盾和反蒋抗日力量的发展。他们先后同我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局部的或地区性的统一战线。 根据以上情况,中共中央正确地预见到,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加紧进攻,全国抗日运动继续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原来持反蒋立场的各地方实力派有可能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而且国民党南京政府及其“中央军”也有可能大部分或全部参加到抗日阵营中来。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致函国民党,批评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不抵抗”主义,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一贯立场。同时鉴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深人发展,以及一部分地

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doc

问题: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在这里我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 1、国共两党关系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1)各自独立 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合作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的兴起,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沉重的打击 (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分裂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6年)--合作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历史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侵略屡败的局面;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历史影响:导致了双方3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6)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①.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②.表现: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抗,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 ③.历史影响: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7)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叶剑,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幕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历史影响:A: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B :“一国两制”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