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和一些问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和一些问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和一些问题

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5、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6、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8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9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1.首关效应(首过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3.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4.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朋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5.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6.称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7.药物的机体消除:包括代谢及排泄两个过程。

1.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2、眼调节麻痹调节痉挛

答:.因M受体被阻断,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体处扁平,屈光度降低,视近物此现象称调节麻痹。M受体被激动,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视远物模糊,象称调节痉挛。

1.镇静药:是使中枢神经抑制,使兴奋、不安及烦躁的情绪趋于正常的药物。

2.催眠药:是能较快,较深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类似正常睡眠状态,从而改善睡眠的药物。

1.正性肌力药物:指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2.全效量:亦称洋地黄化量。即在短期内给予能充分发挥疗效而又不致中毒的剂量。

1.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在人体内与组胺受体结合起组胺作用,根据药物选择性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H2和H3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的活性,故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产生抗过敏作用。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超过正常水平,通过负反馈作用,使丘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垂体前叶ACTH分泌减少,因而内源性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这时一旦停药,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减少,而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又不能立即分

泌补充,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等,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称为反跳现象。

3.停药症状: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有些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如肌痛、肌强直、关节痛、疲乏无力、情绪消沉,称为停药症状。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皮肤变薄、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易感染、浮肿、高血压、糖尿等,称为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5.替代疗法:外源性补给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所致分泌功能减退,此疗法称之为替代疗法。

1.胰岛素休克:一般为胰岛素过量,未按时按量进餐或运动过多造成血糖过低,产生的低血糖症状随血糖降低的程度和血糖下降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初期时出现饥饿感、精神不安,脉搏加快、瞳孔散大,面部表情异常,尔后出现焦虑、头晕、流汗、共济失调等症状。当血糖水平降到40mg/dl以下时,出现精神错乱、昏迷、惊厥等症状,称之为胰岛素休克。

2.反应性高血糖:当胰岛素用量不当而发生轻度低血糖时虽无明显低血糖症状,却能引起调节机制的代偿反应,使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升高,称之为反应性高血糖。

1.化疗药物:指用于防治病原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2.耐药性(抗药性)在长期反复用药过程中或滥用药后,产生某些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使一些化疗药物对病原体感染的疗效下降,甚至无效,需通过其他途径或更换其他抗菌药物来提高疗效,称之病原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抗药性)。1.天然抗生素:指从某些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中提取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2.半合成抗生素:是保留天然抗生素的主要结构(母核),人工改造侧链所得的新产品。

3.二重感染:在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过程中,因长期大量用药,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之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1.浅部真菌感染:由各种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的感染。如头癣、足癣、股癣、体癣、和指(趾)甲癣等。

2.深部真菌感染:由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引起的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感染。

四、简答题:

1.胆碱受体主要的类型。

答:胆碱受体可分为M受体及N受体,依次又分为M1、M2、M3、和N1、N2受体等。

2.肾上腺素受体类型。

答: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受体、β受体,依效又分为α1、α2、受体和β1、β2受体等。

3.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的生理功能变化。

答:心脏兴奋,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抑制等。

4.M型胆碱能神经兴奋时生理功能变化

答: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胃肠道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等。

1.试述被动转运和主动的特点。

答:被动转运特点是:(1)顺浓度差(梯度)进行,达膜两侧平衡为止;(2)不耗能;(3)不需载体,无竞争性抑制;(4)分子小,高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易被转运。

2.试述血浆半衰期及其临床意义。

答: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临床意义是(1)用来制定合理用药间隔的重要依据,保持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水平,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2)重复多次给药手经5个t1/2可达稳态血浓度,达有效水平

(3)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95%以上消除,药物作用基本消除。1.简述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型、主要分布部位及其生理效应。

答:主要分为胆碱受体(M、N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M受体激动时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胃肠道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等。N1受体激动时植物神经节兴奋及肾上腺髓质分泌;N2受体激动时骨骼肌收缩。α受体或分为α1、α2受体,α1受体激动时血管收缩及瞳孔开大等;突触前膜α2受体激动时,抑制NA释放。β受体可分为β1及β2受体,β1受体激动时心脏兴奋;β2受体激动时支气管扩张,血管扩张,糖原分解,突触前膜β受体激动使释放NA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时,肾和肠系膜血管舒张。

2.试述传出神经药物与神经递质间相互关系。

答:1.主要分为胆碱受体(M、N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M受体激动时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胃肠道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等。N1受体激动时植物神经节兴奋及肾上腺髓质分泌;N2受体激动时骨骼肌收缩。α受体或分为α1、α2受体,α1受体激动时血管收缩及瞳孔开大等;突触前膜α2受体激动时,抑制NA释放。β受体可分为β1及β2受体,β1受体激动时心脏兴奋;β2受体激动时支气管扩张,血管扩张,糖原分解,突触前膜β受体激动使释放NA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时,肾和肠系膜血管舒张。传出神经药物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或影响递质合成、贮存、释放及代谢等过程而发挥拟似或拮抗递质的作用。

1.试比较毛果芸香碱与毒扁豆碱治疗青光眼机制。

答:1.毛果芸香碱是M受体激动药。激动虹膜括约肌M受体,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跟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房水易通过巩膜静脉窦流入血液循环,使眼压下降,青光眼缓解。毒扁豆碱是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间接增加乙酰胆碱发挥作用,使瞳孔缩小,降低眼压,作用强而持久。

2.简述新斯的明临床应用的药理学基础。

答: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神经末梢乙酰胆碱水解减少而表现其作用。治疗重症肌无力:兴奋骨骼肌,除抑制服碱酯酶外还直接激动终板N2受体及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兴奋内脏平滑肌,治疗腹气胀及尿潴留。抑制心脏,减慢心率,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利用其兴奋骨骼肌作用解救非

去极化型肌松药过量中毒。

3.试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典型症状。

答: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包括M样症: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流涎,出汗,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N样症状:肌震颠,无力,甚至肌麻痹,心动过速,血压上升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后抑制,不安,头痛,诣妄,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

4.简述M受体阻断剂与胆碱酯酶复活药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

答:①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能迅速阻断M受体,缓解由大量乙酰胆碱堆积引起的M样症状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不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也不能使体内有机磷酸酯灭活。②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能使被抑制尚未老化胆碱酯酶复活,亦与体内游离磷酸酯相结合,生成磷酰化解磷定经肾排出,起到解毒作用。两类药联用能提高解毒效果,弥补不足。因两类药作用时间短,需反复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简述阿托品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1.作用与应用:①松弛内脏平滑肌,用于缓解内脏绞痛;②抑制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③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用于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④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⑤散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用于虹膜睫状体炎、查眼底、验光;⑥阻断M受体,可缓解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M样症状和部分中枢症状。阿托品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根据中毒程度其用量个体差异大,需先用大剂量形成

2.简述阿托品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采用大剂量阿托品化有那些主要指征。答:阿托品化。阿托品化主要指征是颜面红热,腺体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瞳孔扩大,肺部哆音减少或消失,意识好转。

3.简述山莨菪碱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优于阿托品的原因。

答:优点是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少,对中枢兴奋、腺体及眼作用弱。

②缓解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显著。

⑤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4.简述东莨菪碱全身麻醉前给药优于阿托品的原因。

答:优点是①抑制腺体分泌强于阿托品,减少唾液及支气管腺体分泌。②明显镇静催眠作用,增大剂量意识消失。③兴奋呼吸,缓解麻醉药引起呼吸抑制。

1.简述肾上腺素治疗过敏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答:1.肾上腺素可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及输出量增加。激动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及减少过敏介质释放,缓解呼吸困难。激动α1受体使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改善支气管粘膜水肿及使血压升高,缓解过敏性休克症状。作用快,疗效好,给药方便(皮下、肌注及静注)。常首选治疗过敏性休克。

2.简述多巴胺用于休克治疗的药理学基础。

答:多巴胺激动α、β及DA受体,对外周β2受体作用弱,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及输出量增加。激动外周α受体使皮肤粘膜血管收缩,对肾、肠系膜、冠脉(DA受体)扩张,增加重要脏器血流,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防止内脏器官及肾功能衰竭,故常用于感染性、出血性、心源性等休克,尤适用于心收缩力降低、尿量减少休克思者。

3.简述间羟胺取代去甲肾上腺素用于休克早期的原因。

答:间羟胺除直接兴奋。受体外还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NA,兴奋心脏作用弱,较少引起心律失常,对肾血管收缩很弱。很少引起少尿。作用持久,可肌注给药,应用方便。

4.简述异丙肾上腺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主要不良反应有心悸、头痛、头晕,剂量过大或过频可引起心动过速甚至心律失常,反复用药易出现耐受性。

1.简述β受体阻断药的外周β受体阻断及其效应变化。

答:1.心脏β1受体阻断:使心收缩力、传导、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管β2受体阻断:可引起血管收缩,使冠脉血流减少。支气管β2受体阻断: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哮喘。突触前膜β受体阻断,邢分泌减少。另外可抑制脂肪和糖原分解及肾素分泌减少等。

2.简述长期用普萘洛尔治疗突然停药常可引起反跳现象及其原因以。

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突然停药后常引起原病加重,如高血压者的血压突然上升,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及病情加重,甚至急性心梗和淬死。此种现象为反跳现象。目前认为长期用药后β受体数目增加,一旦停药,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加的结果。故需停药前必须逐渐减量停药,以免发生反跳现象。

1.试述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

答:1.巴比妥类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

①排除毒物:洗胃,给盐类泻药

②支持疗法:维持呼吸(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和血压

③加速排泄:给利尿剂

④严重休克时,必要时给予输血或血液透析

2.试述BZ类产生药物依赖后,突停之后产生戒断症状的表现及其预防。

答:戒断症状的表现是:恶心、腹泻、便秘、震颤、失眠、坐立不安、流鼻涕等症状在早期出现,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头痛、心慌意乱甚至惊厥,戒断症状多数在突停药物后2—3天发生。预防:缓慢减药,不可突然停用。

1.简述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1.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强,对大发作、限局性发作疗效好,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次之,对失神小发作无效。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降低细胞膜对Na2+和Ca2+的通透性,从而降低细胞的兴奋性,阻止癫痫病灶异常放电向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但不直接抑制病灶局部的高频放电。

2.简述左旋多巴治疗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答:左旋多巴的主要外周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宜饭后服药;2.心血管反应,常见体位性低血压。应嘱患者服药后在卧床起立时,动作应缓慢,本品还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3.不自主运动和“开-关现象”,注意保护病人避免受伤;4.精神障碍,需密切观察,即时提醒主治医师减量。合用卡比多巴可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脱羧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3.简述氯丙嗪引起锥外系反应的表现。

答:(1)震颤麻痹综合征:肌强直、面具脸、流涎、震颤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为局部肌群的持续性痉挛,如斜颈、口眼歪斜、下额不能

闭合、

怪相、眼球上翻、严重时角弓反张、扭转性痉挛;

(3)静坐不能:明显的坐立不安、烦躁等。

1.简述吗啡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吗啡主要通过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作用有

(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镇静作用,还有欣快感和改善患者情绪;②抑制呼吸;

③镇咳作用;④缩瞳作用,中毒剂量呈针尖样瞳孔;⑤催吐作用;

(2)心血管系统,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体位性低血压;(3)平滑肌作用,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易引起便秘,使胆道平滑肌痉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内压升高引起上腹部不适,诱发胆绞痛;提高膀胱平滑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收缩支气管,故哮喘病人禁用。

2.吗啡可用于治疗心原性哮喘的药理学基础?

答:小剂量吗啡用于治疗心原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而引起的呼吸困难。除应用强心贰、吸氧等强心措施外,小剂量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变慢、加深,增加换气量,减轻喘息症状,同时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其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因而能减轻心脏负荷。

3.简述哌替啶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哌替啶通过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产生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镇痛作用仅吗啡1/10,维持时间短,同时有镇静和欣快感。呼吸抑制作用弱,有催吐作用,但无镇咳和缩瞳作用。对于平滑肌兴奋作用弱,故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对妊娠末期子宫无抗催产素兴奋子宫作用,故不会延缓产程,在估计2—4小时内胎儿不能分娩情况下,可用于分娩止痛。对心血管作用比吗啡弱,扩张外周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久用成瘾,应控制使用。

1.简述阿司匹林中毒引起的水杨酸反应的表现和抢救措施?

答:1.大剂量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易发生中毒症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视力减退,甚至精神失常等。应即刻停药,给予对症治疗,并可静脉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以碱化尿液,加速药物从尿中排泄。

2.简述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答:对乙酰氨基酚有较强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风湿作用。作用缓和持久,胃肠反应较小,不引起凝血障碍,用量大时其代谢产物能氧化血红蛋白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发生紫绀及溶血性贫血,长期应用对肝有损害,过量急性中毒可致肝坏死,还可致肾损害,血小板减少等。

3.试比较吗啡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和应用有哪些不同?

答: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同时还有镇静,欣快感和改善患者情绪,阿司匹林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效好,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绞痛无效。吗啡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而阿司匹林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产生作用。临床应用吗啡主要用于急性剧痛和晚期癌性疼痛,易成瘾,控制使用。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慢性钝痛,因不产生欣快感和成瘾性,广泛使用。

1.简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答:治疗心功能不全主要药物有:①强心昔类:如地高辛;

②拟交感神经药如多巴酚丁胺;

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氨力农;

④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

⑤利尿药:如喧嗓类。

2.试述地高辛对心脏的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答:药理作用:强心:①正性肌力②负性频率③房室结负性传导,因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肾血流量引发利尿。

作用机制: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Na+-K+转运受阻,进而抑制了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多,心肌收缩加强。

3.简述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的防治措施。

答:强心昔的不良反应包括三方面:①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等;②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异常如头痛、头晕、失眠等及黄视、绿视,视力模糊等;③心脏反应:出现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中毒的防治措施包括:①防止中毒的诱发因素如低钾、高钙、心肌缺血、缺氧等;

②发现停药指征时立即停药③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可给予钾盐、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④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等。

1、简述第I类抗心律失常对离子转运的影响及相应的电告生理效应。

答:.第工类抗心律失常药都阻断Na+通道;但程度不同,对K+的转运也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心肌电生理效应。

IA类:中度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IB类:轻度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自律性,改善传导,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Ic类:量度抑制Na内流,对K+结运影响小,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对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无明显影响。

注意:此类药物对不同心肌有不同的选择性,如IA类主要作用于心房心室肌、浦氏纤维、房室结、房室旁路,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也可用于预激综合征等。

1.简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的机制。

答:①舒张小静脉和小动脉,回心血量减少及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减少心肌耗氧量;②扩张较大的冠脉、侧枝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③促进心肌血流重分配,改善心内膜缺血区供血。

2.简述硝酸甘油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答:不良反应主要由血管扩张引起,皮肤潮红,搏动性头痛,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眼内压和颅内压增高,连续应用易出现耐受性。宜从最小量开始。坐位或半卧位舌下含服,

应采用间隙给药。颅内压及眼压高者禁用。

3.简述硝酸酯类与受体阻断药合用治疗心绞痛的药理学基础及注意事项。答:硝酸酯类扩张容量血管,回心血减少,心室容积变小,室壁肌张力下降;扩张阻力血管,外周阻力下降,可使心前后负荷降低,使心肌耗氧量下降;还可扩张冠脉,改善侧枝循环,增加心内膜供血。但可反射性引起心收缩力和心率增加。β受体阻断剂使心收缩力、传导及心率减慢,降低心肌耗氧量,但使心室容积增

大,射血时间延长,导致增加心耗氧量。

合用优点:①有协同的多方面减低心耗氧量。②硝酸酯类扩外周血管,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可被β受体阻断剂抵抗。③β受体阻断剂使心室容积增大,射血时间延长的不利因素可被硝酸酯类抵消。合用剂量各自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提高疗效。注意两药均使血压下降,应减少用量及注视血压变化。4.简述硝苯地平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药理基础。

答:硝苯地平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使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使心耗氧量减少,尚可舒张冠脉,解除痉挛,且可改善缺血区供血。此外,对缺血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等。对冠脉痉挛诱发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尤为适用。

1.简要列出临床常用的各类抗高血压药及其代表药。

答: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有①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②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等;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α1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α和β受体阻断药)等。

2.简述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应用及其优点。

答: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①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使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生成和分泌减少;②减少激肽降解。与其他降压药相比优点是:①适用于各型高血压,降压时不伴有心率加快。②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

③可防止或逆转高血压者血管壁增厚及左心室肥厚等。

3.硝苯地平的降压作用特点,常见不良反应。

答:硝苯地平的降压特点:①降压作用快、较强,对正常者无降压作用。②对小动脉扩张远强于小静脉。③降压时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及血浆肾素活性增加。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心悸、低血压、皮疹、踝部水肿等。

4.普萘洛尔的降压机制、主要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答:普萘洛尔的降压机制:①阻断心脏β1受体,降低心肌收缩力、心率及心输出量;②阻断肾β受体,使肾素分泌减少;③阻断交感突触前膜β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④阻断中枢β受体。对伴心输出量和肾素活性偏高,心绞痛及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疗效好。用药剂量个体差异大,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1. 简述常用利尿药的分类,各类利尿药的主要作用部位。

答:①高效利尿药有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及布美他尼(最强),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②中效利尿药有氢氯噻嗪,作用于远曲小管前段皮质部;

③低效利尿药留钾利尿药包括螺内酯(竞争拮抗醛固酮)和氨苯蝶啶(抑制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的K+-Na+交换)及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后者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对碳酸酐酶抑制。

2.呋塞米的利尿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答: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的Na+?K+?2Cl-共用转运系统,抑制Na+、Cl-再吸收。降低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尿中排出大量Na+、K+、Cl-。利尿作用强、快、短。作用各种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脑水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加速毒以排泄。不良反应大。

3.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答:氢氯噻嗪利尿特点主要的抑制远曲小管皮质部Na+、Cl-共同转运系统,降低成本肾脏的尿稀释功能,中等强度利尿,尿中排出Na+、K+、Cl-等离子。常

用于各种水肿、高血压及尿崩症。

4.简述香豆素抗凝血作用起效慢及维持时间长的原因,并列举3个双香豆素类药物。

答:因双香豆素类是通过干扰维生素K转化影响凝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产生抗凝作用。而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其耗竭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香豆素类起效缓慢,即使停药后,也需待新的凝血因子合成,药物作用才消失,故维持时间长。香豆素类药物有双香豆素、华法林、新抗凝等。

1.简述平喘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答:1.按药理作用不同可分为⑴拟肾上腺素如麻黄碱,⑵茶碱类如氨茶碱,⑶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异丙托溴胺,⑷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⑸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色甘酸钠。

2.简述色甘酸钠的平喘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答:色甘酸钠通过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但无对抗过敏介质作用。吸入给药,临床主要对过敏性哮喘疗效好用于预防哮喘发作,亦可用于过敏性鼻炎等。

1.简述H1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①能拮抗组胺H1型作用,选择性与H1受体结合,,使组胺不能与H1受体结合,完全对抗组胺的平滑肌兴奋、血管扩张和能透性增加而防止过敏反应性水肿、瘙痒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对降压和心脏作用仅起部分对抗。②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多数具有镇静、嗜睡等作用,以异丙嗪和苯海拉明较明显。③有抗胆碱作用。④止吐作用以苯海拉明和异丙嗪作用较强

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①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渗出性炎症,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②免疫抑制作用;③抗毒作用: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④抗休克作用;⑤血液和造血系统:糖皮质激素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小板增多。

2.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引起哪些代谢紊乱?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及其临床表现如下:

⑴糖代谢障碍: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分解,减少组织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加重或诱发糖尿病。

⑵蛋白质代谢障碍: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造成负氮平衡,可使儿童生长减慢、肌肉萎缩无力,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及伤口愈合不良。⑶脂肪代谢障碍: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使血中甘油与游离脂肪酸增高,脂肪分布异常,形成向心性肥胖。

⑷水盐代谢障碍:使肾小管Na+重吸收增加,K+、H+分泌增加,造成钠潴留、低血钾,进而导致高血压、水肿;促进肾脏钙磷排泄,减少肠内钙吸收,造成骨质脱钙。

3.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主要不良反应?

答:主要不良反应包括:①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征;②诱发加重溃疡;③诱发加重感染;④抑制或延缓儿童生长发育;⑤晶体后部包囊下白内障、青光眼;⑥

欣快、失眠,诱发癫痫或精神失常;⑦延缓伤口愈合。

1.抗甲状腺药有哪几类?各类有何临床应用?

答:抗甲状腺药有以下4类:①硫脲类: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内科治疗、甲状腺手术前准备、甲亢危象的辅助治疗。②碘和碘化物:用于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危象、甲状腺手术前准备。③放射性碘:用于测定甲状腺的摄碘功能,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④β受体阻断剂:用于控制甲亢病人心动过速、出汗、震颤、焦虑等症状,甲亢术前准备。

2.常用的硫脲类药有哪些?简述本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作用。

答:常用的硫脲类药有: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他巴唑)。作用原理为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临床上常用于: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内科治疗;②甲状腺手术前准备;③危象的辅助治疗。

1.简述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用途。

答:磺酰脲类:用于胰岛功能未完全丧失的轻中度糖尿病患者,其理论依据是剌激部分尚完好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用于胰岛素抵抗性患者,剌激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并增强其作用。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因其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并增强抗利尿激素作用。

2.简述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答:胰岛素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性高血糖,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性(耐受力),注射局部脂肪萎缩。

1.简述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答: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作用机制为:①通过抑制细菌转肽酶而阻碍粘肽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②药物与细胞浆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致细菌变形死亡。

2.简述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

答: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①肌注疼痛,用青霉素G钠盐可减轻。②过敏反应:表现皮疹、血清反应、休克等,用药前先问过敏史,必须皮试阴性才可注射,凡3天内未用过青霉素类药物需重新做皮试,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也需重做皮试。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过敏休克首选肾上腺素抢救。③静滴过快或剂量大、血药浓度过高可引起中枢反应如头痛、惊厥等,故静滴速度不宜过快,应选用间歇滴注。

3.简述头孢菌素类药的分类,每类各举一药简述其作用特点。

答:常用头孢菌素类可分三代。第一代如头孢氨苄(先锋4号),可口服,抗菌谱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抗菌作用较弱,易产生耐药性,肾毒性大;第二代如头孢呋新,抗菌谱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抗菌作用增强,耐药性产生较慢,肾毒性小;第三代如头孢哌酮(先锋必),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等均有效,抗菌作用强,耐药性产生更慢,几乎无肾毒性。

4.简述红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答:红霉素不良反应主要有:①胃肠道反应:表现恶心、呕吐、厌食等,宜饭后服用。②静脉滴注易引起静脉炎,因本品剌激性强,故静滴时间不宜过长,并注意避免药液外漏。③肝损害:可引起GPT升高、黄疸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查肝功

能。

5.庆大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合用产生协同作用的意义和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答: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合用产生协同作用。氨基糖苷类主要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而β-内酰胺类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两类药物合用,可使抗菌谱扩大,抗菌作用增强。另氨基糖苷类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可对静止期细菌产生强抑制甚至杀菌作用。而β-内酰胺类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达到杀菌作用,故对繁殖期细菌效果好。两类药物合用对各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作用。明显提高疗效。需注意两药不可混合在同一注射管或瓶内给药,否则会影响药效。

6.试述庆大霉素的抗菌谱特点和不良反应。

答: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某些革兰阳性菌有效,对绿脓杆菌有效,而对结核菌无效。庆大霉素肾毒性多见,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查尿;耳毒性先出现前庭支受损,表现眩晕,平衡失调等,应及时停药;本品偶有过敏性休克发生。7.四环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四环素类的不良反应有:①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等,宜饭后服药。

②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③对骨及牙齿的发育有影响,故孕妇、乳母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④长期应用会引起肝、肾损害,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⑤可引起各种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热。

1.叙述磺胺类药的作用机制。

答: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需要菌体内通过对氨苯甲酸等物质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对氨苯甲酸(PABA)相似,可与细菌体内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简述磺胺类药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

答:泌尿系统损害:多饮水并同服碳酸氢钠,用药5~7天后应定期查尿,发现结晶尿或血尿应立即停药;过敏反应:服药前询问病史;造血系统反应:用药期间定期查血象,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高空作业及操纵机器者慎用;胃肠道反应:宜饭前服药。

3.说明SMZ与TMP合用的药理学基础。

答:两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且两药的半衰期相近,抗菌谱相似,从而抗菌作用增强,并可达杀菌作用。

4.喹诺酮药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作用强、对阴性菌及绿脓杆菌有效。在体内分布广,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对本类药较少产生耐药性,多数制剂可口服,用药方便。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1.1.01适应(adaptation) 1.1.02损伤(injury) 1.1.03萎缩(atrophy) 1.1.04肥大(hypertrophy) 1.1.05假性肥大(pseudohypertrophy) 1.1.06增生(hyperplasia) 1.1.07化生(metaplasia) 1.1.08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1.1.09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1.1.10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1.1.11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 1.1.12变性(degeneration) 1.1.13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1.1.14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 1.1.15虎斑心(tigroid heart) 1.1.16心肌脂肪浸润 (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1.1.17透明变性 (hyaline degeneration) 1.1.18淀粉样变性 (amyloid degeneration) 1.1.19黏液变性 (mucoid degeneration) 1.1.20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 1.1.21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1.1.22脂褐素 (lipofuscin) 1.1.23病理性钙化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1.1.24营养不良性钙 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1.1.25迁徙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1.1.26细胞死亡(cell death) 1.1.27坏死(necrosis) 1.1.28凝固性坏死 (coagulative necrosis) 1.1.29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1.1.30坏疽(gangrene) 1.1.31液化性坏死 (liquefactive necrosis) 1.1.32纤维蛋白样坏 死(fibrinoid necrosis) 1.1.33糜烂(erosion) 1.1.34溃疡(ulcer) 1.1.35窦(sinus) 1.1.36瘘(fistula) 1.1.37空洞(cavity) 1.1.38机化 (organization) 1.1.39包裹 (encapsulation) 1.1.40凋亡(apoptosis) 1.1.41凋亡小体 (apoptotic body)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1.01①细胞、组织或器官;②耐受刺激作用;③存活的过程;④形态: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1.02①细胞和组织;②不能耐受有害因子刺激;③结构改变;④形态:变性或细胞死亡。 1.1.03①发育正常;②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③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④间质增生。 1.1.04①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②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5①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②纤维或脂肪组织大量增生;③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1.06①实质细胞增多;②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7①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②刺激因素作用;③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④发生于同源性细胞;⑤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分化。 1.1.08①非鳞状上皮;②转化为鳞状上皮;③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等处。 1.1.09①炎症或其他因素刺激;②胃黏膜或胃腺上皮;③转化为肠上皮;④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1.1.10①思想、情感障碍;②细胞损伤;③器质性疾病。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药理学名词解释97073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 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4页 1 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 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 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 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 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 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剂量。 9 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要达到原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 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 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言 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4. 变态反应(allergy reaction)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15.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治疗矛盾,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6. 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7.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8.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19. 受体(receptor)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or药理效应。 20. 配体(ligand)第一信使,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1. 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定结合部位。 22. 受体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其有关的受体数数目and亲和力的变化。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 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

(精选)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由于肝脏对其代谢力强,而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2、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的消除药量不变。 3、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4、稳态血药浓度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为稳态浓度。 5、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 6、肝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 7、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的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8、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9、半衰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可经肝脏分泌到胆汁,经胆管到达小肠后,部分药物可经小肠再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11、时-量曲线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反映血药浓度规律。随时间的变化。 1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13、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与原有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即戒断综合征。 14、量效关系反映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5、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 17、治疗指数是TD50/ED50比值,,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8、亲和力是指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的能力。 19、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20、激动药是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而不激动受体,但可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归纳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肠道内菌种失调,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新感染。 撤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的剂量方可保持原有的效应。 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极量:药典规定药物使用的最大剂量。 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效价强度: 简称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个体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胃肠吸收时,部分药物经胃肠及肝脏的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合成的药物。加速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抑制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增强,甚至蓄积中毒。 治疗指数:TI = LD50 /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

医学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

医学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 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adrenalinereversal肾上腺素升压;Adrenoceptorag.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dversereaction不良反应:是指上市;Afterdepol.后除极:一个动作电位中0相;aftereffect后效应: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agonist激动药: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aller 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adrenaline reversal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等可取消去氧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以部分阻断去氧肾上腺素所致升高血压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Adrenoceptor ag.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一类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与肾上腺受体结合后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又称拟肾上腺素药。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Afterdepol.后除极:一个动作电位中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频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根据时间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 after effect后效应: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或浓度降到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时,细菌的生长在一段时间内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 agonist激动药: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allergic reaction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antagonist拮抗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antibacterual spectrum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antibacterual activity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这是由于各种病原菌或者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的关系。 aspirin asthma阿司匹林哮喘:有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某些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bacteriostatic drugs抗菌药:是指某种或某一类抗菌药物仅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能力而无杀灭作用。 bactericidal drugs杀菌药:该类抗菌药物不但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能力,而且具有杀灭的作用。 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这种病原菌称为耐药菌,造成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降低或者无效。 blood-brain barrier,BBB血脑屏障:指由脑毛细血管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膜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化疗指数:是评价包括化学治疗药物在内的所有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常以LD50/ED50或LD5/ED95,这一比列关系来衡量,这一比例关系称为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该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越好;而对机体的毒性越小,则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