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绿地系统规划工作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设计任务书

(初步)

南京是与北京、西安、洛阳齐名的我国四大著名古都之一。延绵2500年的建城史,累计450年的建都史,产生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南京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创造先进文化、保持城市特色奠定了基础。保护历史文化不仅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中放到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也一直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2007年南京市将开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项目背景

2001年,南京市结合总体规划调整,组织编制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针对南京特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名城保护体系,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符合当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南京城市的发展。在规划指导下,城市格局保持较好,明城墙、中山陵等地区的环境得到整治,南捕厅、总统府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点得到保护和修缮。但在新的形势下名城保护规划需要进行修编。

一是社会发展对名城保护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注度、认识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格局、

城市环境风貌、大量非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资源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不局限于单纯的保护,而更注重历史文化活力的再现。

二是南京名城保护规划需要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衔接。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01年编制的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在一些名词概念上和内容、深度上需与新规范衔接,以便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三是南京城市建设需要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老城更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成威胁。南京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承载地,同时又是南京现代化城市功能的集中地。城市中心区的地位在给老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老城的传统风貌和历史韵味。为此,南京市提出了“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战略,将老城人口和部分城市功能疏散到城市新区(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浦口三个新市区)。随着“一城三区”城市框架的拉开,城市外围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又成为新的课题。

四是近几年来大量规划研究成果给名城保护规划提供了支撑。南京今年来陆续有新的考古发现,对原认定的六朝宫城遗址位置和某些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边界等提出了质疑。同时,南京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调查、研究、专项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风貌保护区的详细规划,这些成果都需在名城保护规划中作进一步落实和衔接。

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南京是“十朝都会”,南京老城是世界建城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是中国都城难得的遗存。南京城的价值体现在南京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城市格局上。南京紧邻长江,沿江地势险要,钟山余脉从城市东部楔入,山水相间,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诸葛亮赞叹之为“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南京明代都城墙就依山傍水而建,这种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体现了道家“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的规划思想;同时南京的明代皇城、宫城则严格遵循儒家《周礼》的礼制,采用轴线对称、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规划思想。这一儒道思想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中国建城史上的典范之作。目前南京明城墙和护城河保留基本完整,明都的四重城廓依然可循,城市内六朝、南唐、明代、民国时期的城市历史轴线清晰可见,历史氛围尤存,在中国的著名古都中,南京的都城格局保留得最为完整。

其次,南京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拥有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风貌区和历史文化区,如:石头城遗址保护区、明故宫遗址保护区、夫子庙保护区、梅园新村保护区、民国总统府保护区、民国颐和路公馆区保护区等等,这类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集中成片,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特色。此外,南京还拥有一大批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资源点,如:世界上至今保存最长的城墙——南京明城墙、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以及总统府和民国中央政府“五院八部”办公楼、中央博物院、中央医院等等一批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近现代优秀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古井等历史文化资源。

另外,南京还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存。南京“朝代更迭多,社会变化剧烈”,是众多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作为《南京条约》的签定地和渡江战役的主要战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地,沉积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和抗争。同时,南京这一“江南佳丽地”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从六朝的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刘勰,到唐宋的李白、杜甫、陆游、王安石,到明清的曹雪芹、吴敬梓、孔尚任等等,他们在南京留下深深足迹的同时也以南京为背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巨著,名著中情景交融的文化意境和独据特色的白局、云锦、书画等民间艺术及传统地名、老字号等都是南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三、规划范围、深度和期限

规划范围:南京市域范围

规划深度:规划深度分两个层次,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环境风貌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各类保护区的规划深度为1:2000;其余深度为1:10000。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展望远景。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4.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5.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9号令)(2004年)

6.《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4年)

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年)

8.《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2004年)

9.《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2006

年)

1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1年)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五、工作基础

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

2.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南京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研究》(2006年)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2006年)

《南京市镇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2006年)

《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空间脉络研究》(2006年)

3.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

《南京文保单位紫线划定规划》(2006年)

《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1998年)

《南京近代非文物优秀建筑评估与对策研究》

《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第一批名录》(建议名单)

《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划定规划》

4.重要地区的深化规划

《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2003年)

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公园、风景区等风貌区的详细规划

六、工作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