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意境、主题也相似,都是写寻隐者终未得遇。请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二诗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形式:贾诗为五言绝句;魏诗为七言绝句。贾诗为问答体,以答为主;魏诗为自问自答。内容:贾诗有目标可见,特意寻访,童子知其去向,“只在此山中”;魏诗中所寻者无具体行踪,“采芝何处未归来”。贾诗主要是对话,通过对话体现诗意;魏诗写景抒情都有。

表现手法:贾诗寓问于答,虚实相生,含蓄简练;贾诗景略情在,情中见景。魏诗自问自答,透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描写以白描为主,青松、白云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四)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五)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表明态度)只是因为友人供给我钱粮。(析句意)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满含寄人篱下的伤感,也包含着自已没有得到赏识与重用的不满。(析妙处)而诗中“多病所需惟药物”则只有身体的多病与潦倒,没有这些丰富感情的倾泻。(比较句的劣势)

答题指导

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答题步骤

词语比较题:

(表态度——比较词劣势)①析词义。②描画境。③点作用。

诗句比较题:

(表态度——比较句劣势)①析词义。②明妙处。③点作用。

(六)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甲】小池(杨万里)

泉水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问: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甲诗。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入微。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荷是“小荷”,叶是“尖尖角”,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诗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

【答案示例2】:我更喜欢乙诗。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诗前两句虚写,

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七)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

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课堂小结: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14年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要点】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14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三、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道人北山来(王安石)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梅、菊、松

(2)请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人格特点。

【参考答案】高洁的品质

(3)指出这三首诗语言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质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

2、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仙吕] 后庭花(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1)赵孟頫与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精通诗画。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赵孟頫的《后庭花》都是诗中有画,请比较二者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区别。

(2)这首散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在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请你说说它们的异同。

【参考答案】(1)《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撒满宁静的月夜:三联写景,有山有水,写的是空山景色,村民生活。

《后庭花》描绘了水乡秋雨来时充满动感的暮色:全幅造境,以水为主,写的是水乡景色,水乡风情。

(2)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②寄杜涧叟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③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从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③旌阳,山名。

(1)这两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以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

高中语文系列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抒情手法 一、分类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 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③用典抒情 ④即事感怀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即事感怀。 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乡思情” “松风山月”“隐逸情” “寒林残月”“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惜别情” “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东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 辛弃疾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下列诗句 没有 ..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3分) 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 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辛弃疾借赵简子之典寄寓希望自己被重视,得以施展抱负的理想;曾皙借“浴乎 ②《千年调》词人以月起笔,开篇写道“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月是古诗文中常见 的意象,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触发情感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新课标1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14.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新课标2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第二讲鉴赏 ——诗歌之意象 一、考点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意象: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载体 2、我们常见的哪些事物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大家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如: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二、观看视频《岁寒三友》 三、视频中相关作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宋.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精品文档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 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 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例一: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陈邦炎)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4分) (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五、诗歌鉴赏(11分)中吕·满庭芳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浣溪沙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兀坐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雉带箭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诗歌鉴赏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1.《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以“风飘絮”喻,以“雨打萍”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 ②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①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1分);坎坷的身世或身世浮沉(1分) ②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 2.《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②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答案】①(1分)物是人非;②(3分)C 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①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②“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①(2分)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