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引言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核心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

国家的外贸状况和经济实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近年来持续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态,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超过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支出。然而,这个双顺差的现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现状

中国的国际收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态。根据中国统计局的

数据,2019年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达到了4212亿美元,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

最高水平。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成因

1. 外贸出口的竞争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具备了较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中

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外,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2. 政府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出口行业的发展。例如,政府提供了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外贸补贴等措施,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并鼓励企业扩大海外市场。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国际收支的顺差。

3.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提供了

动力。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也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4. 货币政策的管理

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收支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央行通过管理人民币汇率来调控国际收支的平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包括加强外汇市场管控、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这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并保持国际收支的顺差。

结论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近年来的维持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的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的管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收支的顺差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应该努力推动内需的增长,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推动国内消费,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其解决途径 关键词: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成因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始终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如表1),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双顺差虽然给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埋藏了很多潜在风险与损失。所以,双顺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下面,我就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成因 一、特征和变化趋势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双顺差的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进一步观察,1994 - 1997 年(94、95表1未列)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1998 - 2000 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表1粗斜体数据),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2004年开始,两个账户各自交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反超经常账户3000余亿美元。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6 – 2009年 ,单位:亿美元) 然后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同样,两 和服务项目,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年度顺差波动幅度不是太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而04 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从549 亿美元调升至791 亿美元,并于07年、08年增至1300亿美元之上的高位,然后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回落至与2006年持平状态。相对而言,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增长幅度更是惊人,2004 年这一项目下的年度顺差还仅仅493 亿美元,而2005 年顺差直接跃升至1248 亿美元,2006 年有将近翻了一番,达到2089 亿美元,所需指出的是,这一变化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明确形成和汇率连续小幅度升值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具体来说,我国贸易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撑,但投资项目逆差逐渐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压力。其他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益;国际收支平衡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持续顺差;二是我国实施积极的外汇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三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 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货币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政策方面,应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贸易伙伴范围,以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调控息息相关。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既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加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只有内外兼修,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成员。随之而来的是宠物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宠物医疗保险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本文将就我国宠物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宠物医疗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涉足宠物医疗保险领域,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在保险种类方面,主要包括宠物疾病险、意外伤害险、全寿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在理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赔程序繁琐、理赔金额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宠物医疗保险的信心和满意度。 优化保险条款。保险公司应对保险条款进行细化,明确保险责任范围,避免出现理赔争议。应增加宠物医疗保险的附加条款,如疫苗接种、

中国双顺差原因

(一)经常项目顺差的成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到:X-M=Sp+(T- G)- I→X-M=Sp+Sg- I,即X-M=S- I。式中,Sp和Sg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公式X-M=S- 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有改变。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32%,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GDP,而且相差达到二点几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消费占GDP 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0.63%一直下降到2012年的36.27%。相比国际公认的消费占GDP60%~70%的比重标准,中国只达到一半的程度,可见,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度较低。 2.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健全及传统观念影响 近年来,中国GDP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没有GDP 如此高速,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无法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有中国传统观念注重储蓄,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率逐年处于高位,消费较少。 3.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特征导致顺差格局的出现 中国产品的特点在于其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因此将其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再从中国出口回本国及其他国家,加大了中国的出口。同时,这些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需要通过进口,这样也减少了中国的进口。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成因 1.奉行吸引外资政策和优良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优惠政策。从投资环境上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引资政策,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使得大量外资继续流入中国。 2.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仍旧此起彼伏,由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和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存在很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特别的是,美元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继续步上贬值大道,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收益,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第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这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4、国际产业转移。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5、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第三、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1、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到近几年,这种失衡现象益发严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连续“双顺差”,并且这种“双顺差”急剧增加,目前累计已达3万多亿美元,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空前增长,其总规模亦达3万多亿美元。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很大。同时,仍在不断增长的“双顺差”也表明,中国长期施行的旨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作出调整和转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尽早尽快地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基本现状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的情况。前者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无论是顺差或逆差,均是国际收支失去平衡的表现。 在2000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不存在失衡现象,如1994-2001年,这8年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仅为1931.79亿美元,平均年顺差241.47亿美元,总体上看基本平衡。但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开始进入了失衡时期,2002-2006年这5年“双顺差”累计余额达到9341.94亿美元,年均净顺差1868.39亿美元,总收入明显大于总支出。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空前发展,变得十分严重,至2011年年底止,这5年间“双顺羞”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4326.40亿美元。 如果将以上两个时期(2002-2006年和2007—2013年)我国“双顺差”外汇相加,在加上或减去净误差与遗漏,这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累计顺差3.10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3097.39亿美元。由于国家没有其他渠道消化过多顺差美元,近1 0年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收购绝大部分“双顺差”美元,结果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高达3.18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双顺差”美元基本上都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治理的地步。 二、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政策,外贸出口年年增长 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我国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政策,旨在扩大出口,获取更多的外汇,支持国家各项建设,因此外贸出口年年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对出口的“路径依赖”,但此时国家仍将鼓励Ⅲ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结果导致近10年来外贸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1994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1210.10亿美元,而2013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内容摘要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现象。双顺差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融入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构性特点,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消费需求不足是双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分析该双顺差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解决措施,更好地促进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供一个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经常项目;政策;解决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macroscopical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deficit in th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and the capital account surplus phenomenon. Double surplus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rapi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results, reflecting China's savings over investm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sufficient national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consumption demand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orming of double surplus. Internation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ctivities described a kind of economic phenomenon, reflecting a country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ll external contacts monetary payment activities. Analysis of the double surplus and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o better promote the new era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ously healthy progres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ayment surplus theory, analysis of the double surpl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China's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urplus in successive years, larger persistent pattern of double surplus has become the current economic operation in China: a prominent feature. Key words: often project; policy; solving measures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引言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核心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 国家的外贸状况和经济实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近年来持续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态,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超过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支出。然而,这个双顺差的现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现状 中国的国际收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态。根据中国统计局的 数据,2019年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达到了4212亿美元,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 最高水平。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成因 1. 外贸出口的竞争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具备了较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中 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外,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2. 政府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出口行业的发展。例如,政府提供了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外贸补贴等措施,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并鼓励企业扩大海外市场。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国际收支的顺差。 3.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提供了 动力。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也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4. 货币政策的管理 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收支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央行通过管理人民币汇率来调控国际收支的平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包括加强外汇市场管控、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这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并保持国际收支的顺差。 结论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近年来的维持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的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的管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收支的顺差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应该努力推动内需的增长,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推动国内消费,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18101207 庄洁 18100533 高颖 近几年,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不断升温。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虽然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有利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抵御, 但在很多方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着重探讨我国目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平衡 地理环境广袤、资源丰富、但是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这些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也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进出口商品和地区结构,这些都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国制造闻名世界,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东西多半是一些技术含量少的衣服玩具日用品等轻工业产品.中国是轻工产品的最大出口国,是各国开展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企业将面临高关税、反倾销、技术壁垒、各类安全标准等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行为。据海关统计,2012年上半年,轻工产品进出口总额32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出口额2561.4亿美元,增长17.7%;进口额657.4亿美元,下降2.4%.由此可见,改变结构性不平衡需要改善生产经济结构,并对生产要素的使用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市场经济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否则难以克服这种不平衡现象,而生产的重新组合阻力较大,进展缓慢,因此结构性不平衡具有长期性,扭转起来相当困难。结构性不平衡在中国尤其普遍,也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低,只赚了人力和加工的钱,而产品进口科技含量高,我们得出高价买他们自主创新的钱;其二,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大,而产品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是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 二 .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稳定,但是通货膨胀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我国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出现的出口大于进口和资 本净流入的情况。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贸竞争优势: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从而促使出口增加。 2. 强劲的内需市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市场规模庞大,内 需市场强劲,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订单和动力。 3.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如税收优惠、海 外经济合作区等,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4. 外资流入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外资的增加 也带动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带动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和资本流入增加,可以带动国 内生产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2. 改善就业形势: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出口企业的生产和就业增加,可以减缓就业 压力,改善就业形势。 3. 加强国家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外汇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国家的外汇 储备,提高国家的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4. 影响货币汇率:国际收支双顺差也会对货币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本 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1.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 2. 改善外贸结构:加大对中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出口力度,减少对原材料和低端 产品的依赖。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 2022年5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也发布我国2022年《国际收支报告》。两份报告都指出了解决当前“双顺差”问题的迫切性和艰难性,认为持续“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因,明确了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进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进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持续性双顺差的现状 202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迅猛。2022年,常常项目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项目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连续保持,贸易顺差更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22年6月,外汇储备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度,导致国内经济进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

(一)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化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觉,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2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定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较优势,打算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转变。 (二)内需不足仍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冲突。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22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22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汲取,于是过剩的供应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影响进口的增长,2022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22年6月1日财政部打算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鼓舞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 你可能感爱好的关于收支的讨论报告:2022-2022年中国收支行业市场进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2022-2022年收支市场行情监测及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原因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它包括货物服务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良好。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失衡形成原因 (一)国际环境因素 1.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结构变化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 失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 家纷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正是经济 体制的开放,满足了发达国家资本的渴望,使得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主要面向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又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并以资本输出带动制造 业生产能力的输出。在发达国家资本输出过程中,跨国公司 引导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向并主导全球资源的配置, 直接带动了东亚各国包括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近年 来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过程中,由于美国国内“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直接导致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亚洲国家形成大量贸易盈余,从而改变了世界贸易差额结构,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明显失衡:美国对欧盟、东亚两个区域的贸易由“一顺一逆”(对欧盟顺差、对东亚逆差)转变为“双逆差”,欧盟从“双顺差”变为“一顺一逆”(对美顺差、对东亚逆差),而东亚则持续“双顺差”运行格局,对欧美贸易顺差规模出现迅猛增长。 2.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过程的必然现象。 在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力布局、国际产业分工过程

中,我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大量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凸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端产业如加工制造业纷纷向我国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 制造中心,并由此带动了我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 的迅速增长(见图1)。另一方面,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 际分工过程中,对外经济政策取向是以实现资本积累为主,而资本输出是次要的。因此,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规律和基本国 情决定了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必然出现大量顺差,国际收支 失衡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二)国内因素 1.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是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 2001年一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 速度,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国内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涉及晷计民生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广大低收入水 平居民预期支付未来子女上学、养老保障和购房支出大额费 用等原因,居民倾向于未来消费,使近年来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居民储蓄居高不下。 从国内总投资与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储蓄存款对比来看, 近年来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率远低于总投资增长率,也远低 于储蓄存款增长率(见图2),也就是我国国内供需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国内过剩的产品到 海外寻求市场,也就是通过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我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 差的原因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成因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措施。 1中国国际收支现状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基本保持着双顺差的局面,由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截止至2021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21年,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规模较2021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预计202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持续的双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与欧美国家不断加大的贸易摩擦就是其一。 2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成因分析 2.1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导致的国内失衡 根据两个国家跨时期的消费、投资选择模型。经常项目余额取决于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即CA=S-I(CA代表经常项目差额)。由此可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那么经常账户的顺差就不可避免。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储蓄,低消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引发高放贷和高投资,由此产生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还与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不

健全,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有很大的关联。同时,几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储蓄观念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 2.2中国的外贸经济结构导致的国际失衡 2.2.1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推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余额走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外汇短缺、资金不足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定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鼓励扩大出口。2021年中国加入WTO后,通过谈判又取消了一部分贸易壁垒,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措施的实施,以及贸易体制的形成,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2.2.2发达国家在华投资数额不断增加 良好的基础生产设施、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来华进行投资。这些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部分属于贸易加工型企业,进行外向型生产,即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最终销往国外,这种生产方式显然带来了贸易顺差。此外,外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我国投资,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走高,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又将经常项目的顺差越推越高。 3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3.1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 中国储蓄率过高与中国居民的传统观念相关,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联系。目前,我国存在着教育费用、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近年来不断走高的房价也使得中国居民不得不为买房积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长此以往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稳定。政府应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医一疗、养老体系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此外,还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机车建设水平,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双管齐下,增强居民的购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一、本文概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的双顺差现象,分析其性质、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双顺差,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同时出现,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表现。这一现象的形成,既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政策、国际分工地位等因素有关,也与全球经济环境、国际投资趋势等外部条件紧密相连。 文章首先将对双顺差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性质和影响。接着,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双顺差的根源,包括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外汇储备的积累机制、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的不平衡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贸易摩擦的加剧、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解决双顺差的办法,包括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贸易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这些办法旨在实现内外经济平衡,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双顺差的概念与性质

双顺差,又称双重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即贸易顺差,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流入也超过资本流出,即资本顺差。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并不常见,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却长期维持着这样的经济现象。 双顺差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双顺差反映了中国强大的出口能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双顺差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另一方面,双顺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长期的贸易顺差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因为其他国家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出口政策不公平,从而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大量的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国内货币升值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稳定。双顺差还可能导致国内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双顺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但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也需要关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双顺差的根源分析 中国的双顺差现象,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其根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标签: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6年的49.9%,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6%下降到2006年的36.3%。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总存款,居民消费存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从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6年的50.7%。因此,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儲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2.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 (1)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发展对外资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