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现代转型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进行论证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进行论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本文将从政治演变、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变四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
一、政治演变近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变革就是从封建专制到共和政体的转变。
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状态。
思想家启蒙运动的兴起使中国人开始关注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终结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政治形势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19世纪末,中国的经济仍然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体,各种落后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但是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使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薄弱。
从此,中国开始大力倡导民族工业,在经济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三、社会变革在政治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此外,传统文化的冲击、封建社会的解体、劳工阶级的觉醒等因素,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和谐状况受到严重的破坏。
四、文化转变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梁启超提出的维新思想,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对中国近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来说,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刻领会这种变迁,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来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才能全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题的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今后中国的发展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建筑的文法

用于屋顶装饰,色彩鲜艳,质地坚硬,能够抵御风雨侵蚀。
中国建筑的建筑技术
01
木结构技术
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形式,以木 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连接, 实现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03
悬山与歇山技术
悬山和歇山是中国建筑的屋顶形 式,悬山屋顶伸出山墙外,歇山
屋顶山面悬空。
02
斗拱技术
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独特构件,用 于承受屋顶重量并传递到柱子,
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
木雕
木雕是中国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之一,通 过在木材上雕刻各种图案和纹样来增加建
筑的视觉效果。
砖雕
砖雕主要用于建筑的墙面和屋顶,通过在 砖块上雕刻各种图案来增加建筑的立体感
和层次感。
石雕
石雕在中国建筑中主要用于柱础、门鼓、 栏杆等部位,雕刻内容广泛,包括动植物、 人物等。
彩绘
彩绘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通过在墙面、屋顶、门窗等部位绘制各种 色彩斑斓的图案来增加建筑的视觉果。
03
佛教思想
追求自然、道法自然,强调与自 然的融合,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园 林的营造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影响中国建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装饰风 格。
中国建筑的传统与现代
传统元素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中,许多设计师会运用传统元素 ,如斗拱、雕花、色彩等,来增加建筑的民 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空间与意境
地源热泵技术
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稳定的特点,通过 地源热泵系统实现建筑物的供暖和制 冷。
太阳能利用
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系统,为建筑物提供热水和电力,减 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04
中国建筑的园林与景观设 计
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多维视角什么是现代化视角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多维视角什么是现代化视角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一种无法逆转和阻挡的世界性潮流,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制度化。
当今世界已进入工业社会浪潮的后期,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向现代化社会的整体性过渡已接近尾声,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济的运作都已成熟或接近成熟,这种转型大致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
尽管现代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大国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其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描述及合理成分还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此外,依附理论及世界体系论也从新的角度指出了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种种原因,其中既包含有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殖民掠夺与榨取这种历史因素,也有这些后发国家的自身因素,如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国内当权者采取的政策及选择的道路、民族的特点及具体国情等等,本文将以中国为例,浅谈现代化道路上的社会转型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东西部发展的差异性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型”现代化,即是在西方先进工业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廉价商品的冲击下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的,并且一度被边缘化。
现代化起步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近代中国遭受奴役、压迫与剥削同时反抗与斗争的历史。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往往是外国殖民者最先到达的地区,鸦片战争使中国陆续开放第一批对外通商港口,此后几乎每次对外战争失败都会有新的商埠开放,从北部的辽宁营口直到香港的九龙,中国人惊异地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在走近自己。
在被称为东方不夜城的上海,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摩肩接踵,构成了一幅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观。
第一批近代工厂先在这些通商港口建立,昭示着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在这些被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之中还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阶层――无产阶级。
西方社会的图书、报纸、电灯、电话及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这些中国东部的港口城市,可以说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捷足先登”了。
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在这些沿海工商业城市受到极大冲击,在清政府有限的对外交流中,东部地区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天津广东会馆与近代传统建筑的变化与发展-精选资料

天津广东会馆与近代传统建筑的变化与发展:Tianjin, GuangdongCenter for architectural the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all have a major breakthrough, given background, these are reasonable. The composition ofTianjin, Guangdong Center building, reflecting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lsoreflected the designers rely on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reverence.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典式会馆建筑, 该会馆由旅津广东 籍人士集资兴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完工于清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 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5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
19世纪末至 20世纪 30年代,是中国近代新建筑的发展时 期,在此期间由西方输入的建筑理念, 形成了中国近代新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发展的新局面。
当时留洋学习建筑的中 国学生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带回中国, 成为中国建筑转型初始期 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 既有新城区、 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又有传统建筑的依然保持和完善, 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广东会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诞生并且时至今日仍奕奕生 辉的具有中国古典式风格的建筑。
1 广东会馆继承中国岭南地区的建筑特点1.1 天津广东会馆的山门集中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形式的特 点,其design, the social 座落于天津南开区老城厢鼓楼东南的广东会馆,是我国现存上承上启下、 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接替的重要时期。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中国近代史的主流是侵略与放抗或说反侵略、求民主.本质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至于现代史,还不好说,但是现在的主流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核心就是复兴!本质:社会主义的建设,现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1.1840-1895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农民和资产阶级革命2.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反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个人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搜索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作者:杨点墨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8期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
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
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自然环境条件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
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
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 物质技术条件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
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
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 社会历史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
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证了建筑生产的商品化、建筑管理的法制化、建筑师职业的自由化、当事人关系的契约化, 对近代上海建筑发展的促进作用①。这是对于建筑制度现代转型的理论认识的突破性进 展,也是真正跳出生产力层面,而从生产关系层面找到了近代建筑的发展机制。的确,在 近代市场பைடு நூலகம்济发育的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存在着土地大幅度增值、房产高营利收益的潜
城市转型与建筑转型
中国近代城市转型,既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也受到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驱 动;既有被动开放的外力刺激,也有社会变革的内力推进,是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在诸 多因素中,通商开埠无疑是最突出的因素。据统计,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五口 通商,到1 924年北洋政府自行开放蚌埠为止,中国近代开放的口岸城镇共112个。其中 77个口岸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动开放的,称为“约开口岸”;35个口岸是清政府和北洋政 府自动开放的,称为“自开口岸”。o
关■调;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主题、现代转型、推迟转型
什么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现代转型”。 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c.E.Black)曾经指出;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 性转变。第一次大转变是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出现了人类;第二次大转变是人类 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第三次大转变则是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 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o。布莱克所说的这个第三次大转变,指的 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 我们从他的这个概括中,可以强烈地意识到:1.把向工业文明过渡提到与人类的出 现,与文明社会的出现并列的高度,可见这个转变的意义的重大;2.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三 次大转变,向工业文明过渡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是当代世 界正在持续着的历史进程f3.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一开始,就已进入 这个世界现代化进程,因此这个“现代化”是涵括。近代化”在内的。 所谓“近代化”,实际上是在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是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 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近代的起点就是人类历史第三次大转变的起点,近代化的进程就是 现代转型的进程。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建筑,自然要把它摆到这个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 考察。
“约开口岸”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列强侵占的方式不同,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 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类别:有的属于租界型开埠,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广州等;有的 属于租借地、附属地型开埠,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有的约开口岸并没有开辟由外国人 掌管行政权的租界,而是设立仍由中国政府管理的“外国人居留区”,呈现居留区型开埠, 如宁波、福州、烟台、营口等;而都城北京则因被迫设立由公使团管辖的东交民巷使馆区, 区内设有外国兵营,住入外国商民,盖起商店、邮局、银行,俨如一处特殊的“公共租界”,成 为一种特殊的使馆区型“开埠”。
二近代建筑转型的两种途径
近代中国的建筑转型,基本上沿着两个途径发展:一是外来移植,即输入、引进国外同 类型建筑;二是本土演进,即从传统旧有类型基础上改造、演变。这两种转型途径,在居住 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都有反映。
总的说来,外来移植是中国近代建筑转型的主渠道。它形成了中国近代化生活和工 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新建筑类型,构成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主体。这些建筑多数是在开 放的设计市场,由外国建筑师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许多建筑是一步到位地接近甚至达 到引进国的建造水平。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耗资一千余万元的上海汇丰银行,当时被誉 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④。1902年出现于哈尔滨的第一 家电影院,只比1896年法国里昂出现的世界第一家电影院晚6年。建于193l一1934年, 由邬达克洋行设计的上海四行储蓄会大楼(国际饭店),高24层,当时号称“远东第一高 楼”,此纪录一直保持了30年o。而建于1933年,罚样由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 院,以其规模宏大、装饰豪华、设备齐全和最新时尚,被誉为“远东第一影院”。这些情况表 明,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新建筑类型和新建筑技术的吸纳上,其进展速度是相 当快的,它明显地受惠于西方“早发现代化”的示范效应,明显地显现出引借先行成果的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来看,作为现代化早期阶段的近代化,在不同地域、民族、国 家的起步时间是不相同的。英、美、法等国属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早在16、17世纪就 开始起步,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都源自本社会内部,是其自身历史的绵延”o。德、俄、 日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大多迟至19世纪才开始起 步,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o因此,
人VI集中,人才集聚,文化集约,市民生活方式嬗变,市政建设率先传人和引进西方发达国 家的先进技术。通商El岸成了传播西方文明的窗VI和中国近代化的前哨,IZl岸城市自然 成了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先导和主体,两种口岸城市——“主体开埠城市”和“局部开埠城 市”自然成了新转型城市中最突出的类型。
主体开埠城市指的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开放性最强、近代化 程度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它明显地分为两类:~类是像上海、天津、汉口那样的多国租界 型,另一类是像青岛、大连、哈尔滨那样的租借地、附属地型。前者由于地理区位上的优势 而形成多国租界的集聚,租界所占面积很大,有的超过旧城数倍,成了整个城市的主体或 中心。这类城市都带有商贸中,i5、金融中心、工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的综合 型城市性质,都属于中国近代特大型城市。后者则是随着租借地、附属地的开辟由偏僻村 落崛起的新城。它们被单一殖民国家所侵占,都制订过适应殖民利益需要的城市规划,都 经过统一的、整体有序的城市建设,都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新城建设 多能接近或达到引进国当时的建设水平,它们也都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大城市。
这些“约开”、“自开”的通商El岸,成了近代中国的开放性市场。多数口岸城市都因商
而兴,市场发育转化为商品生产和金融恬动的发育,推进了口岸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口岸 房地产业的开发,刺激了口岸金融业和其他市场中介服务业的繁荣。口岸城市面积扩大,
o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 天津人民出版杜。1993.8 3214326页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 中华书局.1968总4062页 ·4·
2.适应近代建筑功能、建筑类型的需要,输入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运用了 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采用了新建筑的设计方法,新结构的计算方法和新材料的制作1二 艺,掌握了近代的施工技术,形成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施工组织、施工队伍。
3.适应近代建筑业的需要,开始了出国留学建筑和国内开办建筑教育,成长了中国 第一代、第二代掌握建筑科学知识和设计方法的专业建筑师,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和相关 的职业团体、学术机构,建筑思潮和建筑风貌都受到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 纳入了世界近现代建筑的影响圈。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发展,我们的学科研究很长时间主要关注的 是以上三方面发展,而忽视了近代时期建筑制度层面的根本性变革。在这方面,赖德霖博 士的学位论文填补了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空白。他沿着何重建、胡本荣两位先生所揭示 的上海城市建设中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形成的循环运行机制的思路,以 上海公共租界为对象,对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展开了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翔实地论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现代转型
侯幼彬
提薹:论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是“现代转型”,即由农业文明建筑向工业文明建
筑演进。指出两种口岸城市——“主体开埠城市”和“局部开埠城市”是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
先旱和主体,井成为中圆近代建筑转型的发源地币,集中点。概迷中国近代建筑转型的两种逢 径和“外采移植”式转型所涉度的殖民色彩和西化现象。指出二元经济下的乡土建筑推迟转 型,意味着近代中田建筑发展的严重滞后.但它作为古老建筑体系在近代的延续,是近代时期 遗存的一份珍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
“自开口岸”也称“通商场”,是清政府援引宁波居留区模式而施行的。当时已认识到, “泰西各国首重商务,不惜广开通商口岸,任令各国通商,设关榷税,以收足国足民之 效”o。可见通商场是为“振兴商务,扩充利源”而采取钓开放措施,是为避免被迫开辟租 界而采取的主动开放政策,是一种自行划定的、由中国硬瘠管理的外国人居留、贸易区。 当时也被称为“自开租界”、“自管租界”、“通商租界”,实际上与租界有着本质的区别。这 种“自开口岸”,在清末,从光绪十三年(1887)到宣统元肇旺909)开辟了20个;在北洋政府 时期,从民国元年(1912)到十三年(1924)。开辟了15个。
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主要就是在这两大类!ml岸城市,以及一些非口岸的工矿专业城 市、交通枢纽城市中展开的。它体现在:
1.适应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形成一整套建筑新类型,包括各种类型的近 代居住建筑;第二产业的各类工业建筑;第三产业的商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 业、专门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的各类公共建筑。
①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杜,1989.1~4页 oo许圮幕t胨达凯主编.中国理代化史(第一卷).上撵三联书店,1995.2页
·3‘
中国的近代史(】840~1949)和世界的近代史(1 640~191 7)是不同步的,比世界近代史的
起始整整晚二百年。 这样,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
①赖镶穰.第一麓t从上海公找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翩度的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o时事问髯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匿经济.抗战书店,1940l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委会1957年翻印.282页 ③枕木十年来上海租界建筑投资之一斑申报,1934,10,23.转引自赖蒜霖博士学位论文. ④转引自t上海的故事(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牡,1 963 22页 @ 上悔建筑施工志编委会缩写办公室.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文化出版杜,1991,4 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