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进行力量训练遵循基本原理论文

谈谈青少年进行力量训练遵循的基本原理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结合多年带队进行运动训练实践,对力量的训练作探讨与归纳,旨在帮助与指导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力量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力量;科学训练;基本原理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与水平的基础。
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1 专门性原理任何专项力量的训练,其中一条最基本的原理是与专项的用力特点相一致。
虽然任何一个项目对力量的要求是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但从肌肉工作的特征、肌肉工作时所反映的力量性质,以及肌肉工作时能量代谢的特点等方面分析,项目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就决定了力量训练应严格地专项化控制,一是项目的主要用力部位进行确定,二是对肌肉工作性质的分析和确定。
肌肉工作的性质应从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二是肌肉工作时的供能特征。
在对两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后,便可依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或结论定出项目力量训练系统内要素结构的特定组合,并通过这种特定的结构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完成对力量训练的专门性控制,以使得专项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超负荷原理运动成绩的不断增长,负荷不断增长是其前提条件,这就要求训练负荷不断超过原有负荷。
因此,力量训练必须建立在使肌肉承受超负荷的基础之上,超负荷的关键是使力量训练比以前的负荷量要大,但负荷并非过度负荷,而是指在不引起机体衰竭的情况下刺激机体,使之发生预期的适应性变化,即在可控范围内,训练负荷必须足够大,训练频度必须足够的高,严格遵循负荷—恢复—超量恢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超量恢复与负荷的非适应性程度有关,随机体适应性的提高,力量训练的负荷水平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3 顺序性原理各种力量训练对机体影响是不同的,小负荷次数多的力量耐力训练主要是影响肌肉结构的变化,使肌肉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大,而大负荷次数少的力量训练主要是使肌肉内协调功能得到改善。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中国体育教练员2221年第29卷第1期科学训练与管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史锦锦(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上海20232)摘要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训练方面,探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认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处在体能训练和储备的最佳时期,需抓住各项素质发展的窗口期着力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随着羽毛球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运动员必须积极主动进攻才可能赢得比赛。
这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支撑,连续多拍回合、前后场跑动及跳起扣杀等都需机体各方面机能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羽毛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提高基础体能的同时,更需关注基于羽毛球专项特征的训练方法,以提升专项身体素质。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较成人弱,耐力素质差且易疲劳,但速度素质和灵敏性较成人好⑴。
良好的体能训练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是更好地开展羽毛球专项运动的先决条件,亦是强化青少年羽毛球技战术的基础。
青少年通过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激发运动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运动能力,为赢得比赛奠定基础。
1羽毛球项目特征羽毛球是隔网对抗项目,具有变速变向、急停急起等运动特点。
由于运动场地面积较小,羽毛球运动员移动距离相对较短,决定了羽毛球运动员需具备敏捷的场上启动速度、回位速度和反应速度,以保证击球的准确性。
同时,运动员比赛中需熟练运用各项“抽、杀、吊”技术进攻和防守以取得比赛的主动权。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快”和“全”2]。
2羽毛球项目体能特征211供能特征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素质由羽毛球专项特征决定,“变速变向、急停急起”的运动特点决定了羽毛球运动的供能方式以磷酸原供能为主。
如果比赛选手实力相当,很可能出现连续多拍的情况,这时需要运动员持续高强度地输出体力,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提供能量,即羽毛球项目的供能方式是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2种,以磷酸原供能为主。
2.2技战术对专项体能的要求羽毛球技战术的应用基于运动员优秀的专项体能,所以,羽毛球训练特别注重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相结合⑶。
优秀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运动负荷研究

第4 0卷第 7 期 20 0 6年 7月
武 汉 体 育 学 院学 报
J un l f u a nttt f yia E u ain o r a o h n Isiueo scl d c t W Ph o
V0 . 0 No. 14 7
a d3 0 r n i g×4 weemidee ecs riig ih s o l eu e sd i kl tann n 0 u nn r d l x ri tann swh c h udb sd a al s i riig.An 0 m e y 1 d3 0
1 究象 研对
分 优 秀短道 速滑 青 少 年 运动 员 男 、 共 2 女 0 人( 表 1 见 )
。 , 。
… … …
量 象基 本状 况 表
3 1 血红 蛋 白对 运动 员的竞技 能 力影 响较 大 .
赛前强化训练阶段我国优秀短道速滑青少年运动
跑 ×4 ( p 要求 :0 8 %~9 %强度 , n 0 完 成 , 1 0左右 , 息 6 n 为 中等 强度 ;0 快屈走 +2 0 2mi 3 S HR 8 休 ) mi 30 m 0
复步滑 跳 +3 0m 跑 ×8 ( 求 :0 0 p要 8 %~9 %强度 , n 0 完成 , 1 0左 右 , 息 4 n 属 大 强度 。 0 2 mi2 S HR 9 休 ) mi
fs bn - liga d2 ls tpjmpn n 0 u nn ×8wee ev x ri a ig at e dwa n n 0pu - e k s u iga d3 0rn ig r a ye ec et i n . h s rn
K e r s:h r rc p e k t g;r iigla is e t n y wo d s o tt ks ed s ai tann o d;n p c i a n o
运动训练学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构成因素:体能(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巧]、形态、机能)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断)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负荷由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所构成。
负荷强度:负荷对于运动员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量:负荷对于运动员集体刺激的量度。
运动训练负荷强度的评定指标1.训练学指标:不同运动项目的比赛,运动竞技强度的表现各不同。
通常把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竞技强度为基数,标定为100%,计算训练负荷强度与其的对应关系,定量地作出百分评定或定性做出级别评定。
2.生物学指标:常用指标心率、尿蛋白、血乳酸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下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一)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三)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训练要点:(一)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和个人的利益(二)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证(三)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第二章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一)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二)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三)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训练要点:(一)认真研究项目特点和专项竞技的需要(二)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释义:运动员一个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一)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二)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训练要点:(一)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二)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三)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比赛时间)和变异因素(竞技状态)的组合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集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裂变性训练要点:(一)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二)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三)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下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第三章体能释义: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训练的基本要求:1.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合理配合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知识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3.体能训练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4. 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减少对训练的枯燥无聊感力量释义: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影响因素:1.肌肉收缩的物质素质(1)肌肉横断面面积的大小(2)肌纤维类型所占比例(3)代谢能量物质的储备(4)代谢酶的活性2.肌肉收缩的工作条件(1)中枢神经系统冲动的强度(2)参与收缩肌纤维的数量(3)肌纤维收缩同步化的程度(4)肌肉工作的动力学条件(5)动作技术的合理性训练要点:(1)发展要全面而有重点(2)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肌肉要充分放松(3)进行力量练习时,应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4)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5)进行力量训练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6)采用大负荷与循序渐进负荷(7)系统不间断安排,不间断(8)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速度释义: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影响因素:1.反应速度:取决于人的感受器(视、听觉)和其他分析器的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2.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影响3.取决于动作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和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训练要点:(1)注意各年龄段特征(2)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序与时间(3)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4)人体应处在适应的工作状态(5)重视肌肉放松(6)正确预防和消除“速度障碍”(7)结合运动员的专项进行耐力释义;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影响因素:1.一般耐力、专项耐力(1)有氧供能的能力(2)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3)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4)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5)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6)有机体活动时能量交换获得的机能能力(7)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8)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量合理的分配训练要点:(1)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2)在耐力素质练习中体现个体化特点(3)注意呼吸方法、节奏、深度(4)激发训练者的主动性(5)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相结合(6)根据专项特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放矢性的进行训练(7)严格技术要求(8)注意消除疲劳,尽快恢复(9)加强医务监管柔韧释义: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国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以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的能力影响因素:解剖和训练因素(1)关节结构(2)结缔组织(3)肌肉体积(4)年龄和性别训练要点:(1)发展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相结合(2)柔韧性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3)柔韧素质的发展应以满足专项技术的需要为标准(4)柔韧性训练要经常保持(5)充分做好准活动(6)拉伸顺序(大的肌肉群-小的肌肉群)(7)进行拉伸练习时,不要屏气,避免因此造成身体的紧张(8)练习顺序(开始-结束30分钟)协调释义: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调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灵敏释义:在变换条件的情况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量球运动技术的构成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等原理:1.运动技术的生理学原理2.运动技术的生物理学原理3.运动技术的心理学原理4.运动技术的社会学原理基本训练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2.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在训练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与表想法(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醒临场感觉)4.减难法和加难法第五章分解训练法释义: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现状研究

山东省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现状研究马卫国1,张 坤2,梁洋洋3(1.山东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2.济南市皇亭竞技体育学校,山东 济南 250011;3.潍坊市重点竞技体育学校,山东 潍坊 261041)摘 要:通过调查和观察,从训练内容、训练结构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等方面出发,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山东省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现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与赛艇训练大纲的要求不符合,没有把握好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对青少年的素质训练不足。
因此,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山东省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与素质教育来提升训练效果。
关键词:山东省;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7)19-024-02投稿日期:2017-08-09作者简介:马卫国(1981—),高级教练员,本科。
研究方向:赛艇训练与比赛。
1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的现状分析1.1 训练结构安排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具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安排,其训练负荷变化情况都是根据每个人需要与素质来确定,尤其重视青少年赛艇项目比赛前的训练。
作为准备期的训练,将准备工作分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专门准备阶段与赛前突击训练阶段,训练具有明显的单周期特征。
在基础阶段也就是一般准备阶段中,青少年具有明确的项目训练内容,主要以改进技术为主,进行一系列有氧耐力的训练,这个阶段对青少年训练量和强度的要求不高;而到了专门准备阶段的时候青少年的训练内容就发生了变化,需要训练和强化青少年赛艇项目的关键技术,确保他们逐渐完善和把握赛艇项目技术的节奏,有效地将技术与素质进行结合,形成专项训练时就随之提高了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的负荷,训练量也逐渐提高,在最后竞赛期前形成最高的水平,而在赛前突击训练阶段,青少年赛艇项目运动员就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训练量明显在减少,但是随着模拟比赛的增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出现了明显提高的情况。
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 2021 年度立项课题《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实践研究——以篮球模块为例》(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21〕1 号,立项编号:2021C5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韦柳飞 柳州市第八中学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竞技事业迅速得到了提升,并获取了很多的荣誉,与此同时我国的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又十分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在篮球训练中科学的体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篮球技术、技能,基于此,本文将对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训练;体能训练一、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一)训练计划不完善篮球运动竞争愈发激烈,运动员需要在充沛体能下进行快速移动、拼抢、连续调高等比赛节奏,以将技战术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篮球运动员训练中,体能训练是实现技战术的基础,技战术训练可将运动员体能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体能训练计划科学性与合理性是保障运动员拥有良好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计划性、长期性与系统性体能训练,方能确保运动员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部分教练员对于运动计划重视度不足,雀花对计划内容的规划,随意性较强;部分则执行训练计划能力不足;还有部分教练员计划缺乏针对性,对于运动员个人特点有所忽视,不注重其主体性。
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中存在诸多不足,已经成为今后改进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训练方法不合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选择合理方法,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训练目的,协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与身心水平,推动运动员实现可持续发展。
体能训练无法一蹴而就,其属于系统性工程,构成要素较多,且训练方法不同,只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训练方能开发运动员身体潜能。
但是,现阶段体能训练方法较为单调,特别是在耐力、力量等训练方面器械单一,通常是大负荷、多次数、多组数训练,安排不够合理,训练尺度把握不准确,对灵敏、柔韧等要素和专项训练缺乏结合度,导致无法让机体获得针对性且全面的训练负荷与刺激,对体能训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运动战术:指在运动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4、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5、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6、常规大周期: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
二、简答题1、简述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a.处理好基本技术和高难度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动作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2、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3、竞技战术的基本构成有哪些?a.战术观念;b.战术指导思想;c.战术意识;d.战术知识;e.战术形式;f.战术行动。
4、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由哪些?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f.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g.赛前战术训练安排;h.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5、简述全程性多年训练各阶段的训练重点与负荷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
力量训练负荷的特点:鉴于少年儿童的骨骼特点,力量训练应
多采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以及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器
械的练习手段。青少年运动员提高力量主要是靠提高肌肉的协调能
力,而不是靠增大肌肉体积。岁以后可逐渐采用最大力量负荷的训练。
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少用静力性练习(年龄越小越要注意
这个问题)。
速度训练负荷的特点:速度提高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频率取
决于协调能力,步长取决于力量。7-14岁动作频率提高快,所以在
速度训练中,提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负荷要占较大的比重,14岁后
要提高步长,就必须加强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中,无氧训练应加以
限制。少年速度训练手段宜采用一些自然快速动作,如各种逐性游戏,
短程接力赛等,发育期后可逐渐增多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
耐力训练负荷的特点: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一般是随着年龄的
提高而提高。但是13岁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的发展在
青春发育期开始进行,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的要
求。对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控制常采用以脉搏频率作
为指标。每分钟脉搏在150-170次为适宜状态。
灵敏及柔韧性训练负荷的特点:灵敏素质的发展同协调能力有
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少年多种多样动作技能的训练。灵敏训练注意
力高度集中,易疲劳,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同其他素质练习交替
进行。柔韧性训练要与项目相结合,要与力量的发展相结合,要注意
各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