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马思聪文徐迟》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半期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全卷分为第A卷和B卷。

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A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其他类型的题。

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镌刻(juān)对称(chèn)潜滋暗长(qiǎn)B. 记载(zǎi)粗拙(zhuō)两肋插刀(lèi)C. 粗犷(guǎng)莅临(lì)铮铮作响(zhēng)D. 瞥见(piē)绰号(chuò)味同嚼蜡(jiáo)【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潜滋暗长(qiǎn)——qián;故选A。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这对于那些见义思迁的人,那些鄙薄技术工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B. 啊,小桃树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那楚楚的容颜全然都退尽了。

C.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就会精神悲泣压抑,形销骨立。

D.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见义思迁——见异思迁;B.退尽——褪尽;C.悲泣——悲戚;故选D。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在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已有数千年,在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栩栩如生的龙图腾随处可见,中国人潜意识对龙的崇拜和向往早已根深蒂固。

我们对“龙”文化抱有两种心态,一面渴望它的庇护,一面又忌惮它的铮芒毕露。

A. 源远流长B. 栩栩如生C. 根深蒂固D. 锋芒毕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源远流长:指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用来形容“龙”文化历史悠久,使用正确;B.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疏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讲求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一种困难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拉开读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人们摆脱在机械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麻木感、功利和物化的束缚,复原对事物的原初感受。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与“生疏化”理论的联系还不局限于此,它还走出了中国科幻小说始终以来执着言说的民族自身的文化衰落和复兴潜力的焦虑主题,从而突破了英美科幻小说视角中的“他者”形象,并激起了全世界读者对于地球将来的共同想象。

1.民族性:“生疏化”的形式架构与内容选择科幻小说多是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世界,立足于将来、科技的想象世界,供应应我们更好地谛视生活的角度。

但这种基于想象的科幻文学的形式架构,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只是将故事抽离现实世界,放置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想象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及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改变,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思索。

因此,科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既熟识又生疏的现实。

《流浪地球》呈现的就是这种“熟识的非现实”,同时还透露出中国独特的民族特性。

带着整个地球“出逃”——中国的“家园”情。

中国人自古与土地、家园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结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着重体现出了中国人对我们生活的家园的留恋与难以割舍。

于是,《流浪地球》中面对太阳爆炸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紧急状况,刘慈欣选择将故事设定为人类带着整个地球从太阳系“出逃”,带着地球共同找寻新的“家园”。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A)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确定了意象的含义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

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

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就那么直接地拼在一起。

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诗人并没有交代。

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电影镜头的叠印。

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恰切。

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允许你把它凝固起来。

一凝固起来就失去了诗味。

意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

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

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

百年散文经典

百年散文经典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百年散文经典篇一:百年中国经典散文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内容简介《百年中国经典散文》是一套跨越整个世纪、值得长期保存的高品位散文选本。

书中文章选自名家,内含随笔、杂感、小品、游记等;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个人琐事,坦率地表达个人思想志趣,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记叙所见所闻,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它是一座智慧宝库,供您探索。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挚爱卷》为套书中的一本,选录了关于人间真爱的散文数十篇,以飨读者。

人生在世,事实纷扰,无论贫富贵贱,荣辱悲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乡情、陌生人之间的温情,以真情入文,发乎情性,自然出之,乃成天地玉文。

作者简介王兆胜,男,1963年生,山东蓬莱人。

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

已出版著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闲话林语堂》、《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逍遥的境界》等9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在《光明日报》、《美文》、《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散文随笔80多篇。

另外,还编著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百年中国性灵散文》和《享受健康》等多种文化和散文选本。

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

序言林非/001藤野先生鲁迅/001我的母亲邹韬奋/006一个人在途上郁达夫/010背影朱自清/015赠李唯建庐隐/017墓畔哀歌石评梅/019奠六弟台静农/023怀念萧珊巴金/025老哥哥臧克家/036苏州拾梦记柯灵/040祖父萧红/044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049我的嫂子李辉英/054亡人逸事孙犁/058祭马思聪文徐迟/062外祖父的白胡须琦君/065阳光林海音/069梦里依稀慈母泪秦牧/072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077妻颂丁耶/080绵绵土牛汉/085父亲新凤霞/087哭小弟宗璞/090离别林非/095我吻女儿的前额阎纲/098小小的篝火潘旭澜/103凝视孙犁从维熙/106乡情三味石英/110碗花糕王充闾/113人间重晚晴肖凤/120与相爱的人共赴天涯范曾/125嫂镜王宗仁/130母亲的河尧山壁/135晶莹的泪滴陈忠实/140土地梦周同宾/145那一脉蓝色山梁梅洁/153云姑董桥/158八月的故乡??你好郭保林/161姐姐路遥/163母子薛尔康/174摇曳秋风遗念长孙晓玲/179祭父贾平凹/188想爱你到老胡发云/196耳光杜卫东/205轮回孙建平/208养母杨新雨/215悠悠心会韩小蕙/219凝眸斯妤/224儿子何立伟/226卖白菜莫言/229父亲素素/233人生麦茬地张炜/238情感的秘地丁建元/242爱情的守望蔡桂林/246不要吵他烈娃/254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李汉荣/264针鲍尔吉·原野/270 去看母亲李登建/272从俗如流朱寿桐/275寸断柔肠冯秋子/280四姑苇岸/288一次没有表白的爱朱鸿/291悠悠长旅妈妈伴我走丁亚平/302母亲的阳台彭程/305生命打开的窗口熊育群/308他乡望月陈瑞琳/316大姐高维生/320皑如山上雪张清华/324与姐姐永别王兆胜/329悼三姨夫迟子建/335一对沉默寡言人吴鸿/338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张国龙/340篇二:《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顾镶、雨柔选编的《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到不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7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7

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②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③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温馨提示: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使用其他色笔均不得分;2.所有答案均需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上。

(150分钟150分)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

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

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

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涡阳县2023~2024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陈情表》《兰亭集序》《拟行路难(其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 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

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

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

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

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

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

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

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

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

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

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

其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来实现。

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

这种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它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追求的境界。

可以说,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的精神与艺术的精神,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社会秩序;乐是用来“统同”“合群”的,人们通过乐表达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过去常讲,中国历史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

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

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艺术精神的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形式与内容异常丰富。

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有琴、桃、书、画,如果一直上溯,还有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

这些都是艺术宝库中的精髓。

再有,中国的昆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相比,无论是剧本的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戏剧理论体系,都更胜一筹。

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刷的历史比中国的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马思聪文徐迟》阅读答案
《祭马思聪文徐迟》阅读答案
祭马思聪文①徐迟
①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
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
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
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
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
不白之冤。
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
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
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
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
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
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
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③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
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
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
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
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
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④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
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
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
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⑤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
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
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
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
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⑥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
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
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
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
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
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
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
沉痛苦啊!
⑦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
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
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
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
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
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
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
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
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
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
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
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
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
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
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
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
《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
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
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⑧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
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
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
“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
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
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
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
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⑧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
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
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
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
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
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
到了拯救”的。
⑩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
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
呼哀哉,作文奠祭。
【注释】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
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
家。②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
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19.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
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20.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作者为什
么“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
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4分)
21.文章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和第
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的意图分别是
什么?(4分)
答:(1)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意
图是
(2)第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
意图是
22.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
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
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4分)以衬托(或正衬)手法开篇,引出作曲
家马思聪先生被迫出走。(2分)
暗示祭文主人公也跟屈原、但丁一样,是一个深受
迫害的爱国者。(2分)
20.(4分)(1)音容笑貌中流露着细微凄怆,心
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2分)(2)因为他内心有
哀伤,离开了祖国大地十几年没能回去。(2分)
21.(4分)(1)说明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到非人折
磨,交代马不敢(或不能)回国的疑虑。
(2)运用铺陈手法,极写马思聪在国外生活的舒适
和心情愉悦,反衬他内心不能回国的痛苦。(1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2.(6分)(1)在国外他相当乐观,一直在勤奋
作曲。(2)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3)在国外十九年不
得已,仍有亲友给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慰藉。(4)他
保持了他独特的个性。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
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5)
虽蒙冤十九年,但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答对3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