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城市触媒

合集下载

和红星局长-寻梦·筑魂—西安城市设计实践

和红星局长-寻梦·筑魂—西安城市设计实践

从西安,到南京
从西安的春和景明到南京的初夏温润,称得上是一 种时空“穿越”…… 从西安的故都气韵到南京的金陵帝王州,称得上是 一种文化“穿越”……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有着3100多年的建 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中国文化 的精华,她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乃至 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说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 的历史。 建国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坚持文化复兴之路,坚持 “不求最大最强,但求最具特色”的理念,努力打造“古今 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城市特色,形成了 “周秦汉唐,九宫格局,棋盘路网,多元并举”风貌格局。
2011西安世园会
陆港现代商务片区— 体育中心
以体育中心为核心,形成集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西安现代服务的新核心。
效果展示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者,我们究竟该怎样顺应历史的潮流, 呼应历史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城市设计是承上启下的主线,是特色 风貌的解码器,是文化特性的挖掘机器。因而,当下城市设计就要紧抓保护自然 生态、发展可循环经济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纲领,筑起城市特色之魂。
后期调任到贵阳担任省委书记时提出的“贵阳的 城市建设要抓纲筑魂,要做大资源、大产业 、 大旅游 ,用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 、绘制大蓝 图。”————栗战书
纲——以保护自然生态,发展可循环经济和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
“纲”,一切城市建设都必须在生态文明引领下进行;
魂——城市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生命力和
二、构建体系,突出特色,践行文化自觉
1. 新旧分制,板块特色引领 2. 传承文脉,复兴历史轴线 3. 突出亮点,营造和谐建筑
三、城市设计,全域覆盖,走向文化自强

超大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道路慢行环境提升策略

超大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道路慢行环境提升策略

超大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道路慢行环境提升策略
荣利利;王晓巍;曾文康;刘芳宏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24(40)3
【摘要】传统商业中心区道路的慢行系统具有交通通行、公共活动双重功能,不仅是交通通行载体,更是承载市民公共生活和展示城市风貌的载体。

慢行系统需要与街道空间、设施要素、街区文化、景观环境进行多位一体的融合设计,才能有效提升慢行空间环境,进而激活商业街区活力。

以深圳东门商圈的东门路为例,阐述超大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道路慢行交通提升的主要方法和内容,重点从空间释放分配、交通组织优化、设施精细设计、配套景观提升等方面提出慢行环境提升方案。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荣利利;王晓巍;曾文康;刘芳宏
【作者单位】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复兴策略——以西安市临潼新区城市商业中心区修建性规划为例
2.基于慢行系统分级的城市道路空间优化研究——以韩城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项目为例
3.以慢行休闲为导向的大城市中心区步行环境调研与分析
4.基于多主体后评估的城市中心区慢行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小陆家嘴为例
5.超大城市道路慢行交通安全设施适配方法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THE WAY OF VITALITY REGENERATION OF INNER CITY BL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MUSLIM QUARTER IN XI’AN CITY东昆鹏刘鸿琳徐建刚李昊DONG Kunpeng; LIU Honglin; X U Jiangang; LI Hao【摘要】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

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

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基于 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漸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关键词】社区营造;内城街区;活力再生;文化自信;西安回坊ABSTRACT: T he inner city b lo ck s carried the residents' feelings and m em ories. It is a charming space to show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City —a typical inner city block as an exam ple, this paper sum m 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vitality o f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from the five aspects o f “people,culture, geography, industry and landscape” based 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 f community building. Then, this paper probed into the reasons o f inner city block vitality decline and the w ay o f com m unity con stru ction to stim u la te v ita lity regeneration. It's been found that d a ily life, cultural identity, c o n tin u o u s sp a ce, d iv e rse in d u stries and v iv id habitat experience are the m 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vitality o f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Based on these, in the face o f the vitality crisis o f Muslim Quarter in X i’an ow ing to loss o f indigenous people,dissolution o f regional culture, decay o f site space,decline o 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nationo f habitat d e v e lo p m en t, th is paper p rop o sed acommunity building path based on the site, industryand habitat by taking cultural co n fid en ce as thegu id e, resid en ts’ needs as the primary g o al, andcultural inheritance as the core, to stim ulate thevitality regeneration.KEYWORDS: co m m u n ity bu ild in g; inner cityblock; vitality regener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City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实物遗存.还包括非物质的日常生活m。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王欣宜(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石景山100000)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每一次大事件的开展都对所在城市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概念。

就我国而言,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南京的“世运会”、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足够让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让各类城市对大事件的举办注入了极大的热忱。

而任何一个即将或正在筹备或已经承办大事件的城市,都应该全方位认识到从筹备到举办的过程中大事件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才能借此机会,把握住机遇。

大事件;城市触媒;影响经济基础来实现,另一方面,大事件从筹备、举办到后期利用的过程都可以促使或推动城市物质经济的良好发展。

2城市触媒城市触媒理论起源是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在1988年发表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

该书由5个章节组成,从美国典型城市的设计开发案例入手,剖白他们对都市设计与其后续发展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并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以及作用机制。

其理论最主要的特征是描述如何从树立目标到最终实现的过程。

2.1城市触媒的定义“触媒”也被称为催化剂,《辞海》中对触媒的解释是:比喻促进事物变化的媒介。

“触媒”一词来自于一个化学方面的概念,指一种小计量使用的,与反应物相作用的物———以改变某些化学进程的速率为作用,且反应过程中其本身不被消耗。

百度百科对于城市触媒的定义为:指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可以改变城市发展速度的元素。

通过这种元素的引入,在城市间发生“链式反应”。

从而使城市的发展按照人的意志进行持续、渐进的变化。

在韦恩·奥图(Wayne Atton )和唐·洛干(Donn Logan )所发表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在城市中激发与维系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体”可能是一间书店、一个公园或一个商业综合体;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地铁站、剧院或重新改造过的开放空间;或者是小规模的、特别的实体,如一组雕像或广告牌,后又引申为亦可能是一种思潮、一个城市事件等等。

城市事件触媒理论解读

城市事件触媒理论解读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南阳市规划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100037 ryf2000@ 2009 07 08
被称之为触媒的建筑,它描述一幢独立的城市建筑 或计划方案对相继而来的计划方案所带来的正面影 响,以及最终的城市形式。它鼓舞建筑师、规划者 以及决策者去考虑个别开发在市政成长与城市改革 中所具有的连锁反应潜力,它也提倡以设计管制作 为城市设计触媒策略的一部分。一个具有良性触媒 作用的城市设计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 用。城市触媒是由城市(它的‘实验室’)所塑造 的元素,然后反过来塑造它本身的环境。他的目的 是促使城市结构持续与渐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该 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一个可以刺激与引 导后续开发的元素。在城市触媒理论中重要的突破 点在于提出了如何从目标到实现的途径,其中作用 与反作用、原因和结果是构成触媒概念的主要部 分。触媒理论并没有为所有的城市地区规划出单独 完成目标的方法、一个最终的形式或一个较好的视 觉特质,而是描述一个城市开发的必备特征:可激 起其他作用的力量。
1.3 城市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节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引发城市空间状况的变化、激发城市发展 阶段的跨越、赋予城市特色内涵以及促进城市功能 的完善等正面影响;同时也会给事件承办城市带来 负面影响,诸如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给
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以及事件后场馆设施等面临 日常民用、日常维护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如处理 不当将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不利影响。
2 城市事件触媒理论的构建
城市事件作为城市触媒,其作用不仅仅影响了 城市经济、城市空间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它催化了 城市发展阶段进步的过程,并进而激发了城市功能 的完善,从而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双重跨越,即城市 发展阶段与城市功能的双重跨越。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摘要:城市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不同时代背景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的分析,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望能探索出理论的精华,为探索出适合中国城市的城市触媒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上海新天地空间作用0.引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不同,同时也引发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探索,正是依靠着一步步的理论进步和实践探索,我们的城市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

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于对当时美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及理论创新,该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其特殊的空间作用机制使其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触媒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1.1触媒与城市触媒如果要对城市触媒一词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不得不先对“触媒”一词进行剖析。

“触媒”一词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主要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促进化学反应速率而其自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任何永久性物质变化的物质,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对整个反应的促进作用被称为“触媒效应”,总体概括起来“触媒”一词其实就是催化剂的意思。

将“触媒”一词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相结合也就产生了“城市触媒”一词。

“城市触媒”就是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速度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相应的,城市触媒反应则可以理解为在城市中通过对城市触媒要素的植入与塑造,引起周边地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产生变化,进而逐步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2城市触媒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城市建设多采用了欧洲的城市规划理论,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产生相应的水土不服的状况。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唐·洛干认为应当基于美国本土城市的现状,建立一套适应美国城市风格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交互景观营造研究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交互景观营造研究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交互景观营造研究发布时间:2023-03-29T00:54:35.374Z 来源:《城镇建设》2023年第6卷第1期作者:鲁昭[导读] 为了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人气和景观氛围,提出将交互景观应用于历史街区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鲁昭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753000摘要:为了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人气和景观氛围,提出将交互景观应用于历史街区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街巷空间、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等4个部分提出了交互景观的形式和营造策略,以期为未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交互景观营造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交互景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DOI:交互景观作为一种新型的景观形式,近年来逐渐出现在城市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中,因较强的互动性特征,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

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交互景观的营造将为更新后产生气氛衰落问题的街区带来一定的活力与人气,本研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了交互景观营造策略的探讨,以期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交互景观营造带来一些借鉴意义。

1交互景观1.1交互景观的概念“交互景观”指具有交互性质的景观。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交互景观”这一概念[1]。

与传统景观相比,交互景观更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感,景观的信息传达与参与者的需求匹配度更高,同时,使用者的参与度与情感的交流度更高,在使用者与交互景观互动的过程中,人对景观的体验会由传统的感官,上升至行为甚至是感情的参与[2]。

1.2历史文化街区交互景观营造的可行性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信息传播角度看,街区的景观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传播过程。

景观空间媒介需要考虑景观受众者的接受能力,不同地域、城市和文化水平的差距使得景观受众者的接受能力也显示出一定的差距。

因此,街区景观的地方性不但体现在对当地的文化特征的考虑上,还要考虑当地受众的接受力,只有使用者觉得好的街区景观才可以算是真正成功的景观设计。

_内_与_外_的改造_对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次城市更新设计

_内_与_外_的改造_对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次城市更新设计

“内”与“外”的改造 ——对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次城市更新设计■ 龚 恺 ■ Gong Kai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 210096)收稿日期:2008-12-15The Reconstruc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A City Renewal Design for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 in Macao2008年6月到8月期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组织建立澳门历史文化街区触媒空间设计工作坊,邀请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5个建筑设计工作室参加,围绕当地传统华人居住区的“围”“里”空间进行一次概念性的城市更新设计。

澳门政府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除了为日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资料外,更是激发民间团体和居民关注身边传统的地区。

一、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状况到澳门之前,通过宣传书籍和网络了解到一些有关澳门的知识,这些都是平面的、数据的和间接的,而当我们亲身踏上澳门土地,接受的信息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例如:难以想象的高居住密度,中式和葡式建筑之混杂,以及和内地完全不同的规划方法等。

当然给我们或大多数来访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博彩业,文化学者赵鑫珊曾将其生动地比喻为“澳门魂”,认为这座城市就是辆手推车,安放在这两个轮子上。

他设问:如果没有这两个轮子,这些特色,每年近千万的游客干嘛要跑到澳门来?我们这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似乎和这“两个轮子”没有关系,所谓的澳门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些夹在世界文化遗产区和博彩区的中间地带。

一百多年前,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原是澳门社会地位不是太高的传统华人聚居区,随着时代的演变,近年来这些地区内人口老化、房屋年久失修以及住宅空置的矛盾日趋突出,从而成为城市更新的对象。

博彩业是澳门的第一个“轮子”,目前也仍然是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但如果城市仅靠这一个“轮子”,那是不稳当的“独轮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城市触媒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内的一个独特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有针对性建设的特殊区域。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当今城市的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城市触媒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复兴已经成为当下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要性的研究课题。

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保留街区独有环境特质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宜的改造和功能更新,使其能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且能够广泛容纳现代与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主要包括两个不可避免的相互对立过程:振兴与保护。

前者需要我们在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极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多样变化;而后者则力求从根本上限制街区的变化以保护整体历史街区的特色。

事实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街区环境,最终将会导致自身的衰落和消亡。

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回民街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城市触媒理论概述城市触媒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观点,“城市环境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他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和带动其它元素发生改变。

城市触媒就是有效通过在城市改造中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从而复苏城市现有元素且不需彻底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会影响相继引进新元素的形式与特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触媒是界定对人及其活动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城市集聚效应,从而有效促进和刺激“城市触媒”区域的建设与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及其方法得到验证的著名案例是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对“渔人码头”片区的复兴所带来的触媒效应。

渔人码头片区原是工业厂区和渔业作业集散地,今天则成为美国旧金山最具人气的城市购物、休闲场所,其中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改造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吉拉德里巧克力厂的功能置换、建筑保护和环境更新开始,这座由于旧的生产功能被专卖店的新功能置换以后,原有建筑物空间特征和外观得到了根本保护,而在区域众多旧建筑之间的空地上则改造成形式丰富多样的广场和娱乐休闲空间,整个场所彻底改变了过去冷清消条的场景,现已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购物休闲胜地,城市也因此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回报。

城市触媒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渐进的改革,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可以不断刺激和引导城市后续开发建设的重要元素,改变城市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内在属性并有效地带动其后续建设与发展。

当城市原有因素改变或者新的元素加入以后,原始的“触媒点”与新元素一起将产生整合与共振,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触媒点,影响到更大的城市区域,最终将会产生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联动效应。

三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城市触媒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建设的特殊区域。

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气息见长的传统街区,这些街区独有的形象特征成为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空间形态的单一性,使得它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衰落,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复兴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问题也急需要引入新的理论加以解决。

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契合点在于遵循城市触媒理论的保护手段只是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动力,并不会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布局形态和传统文化风貌等将会延续下去。

历史文化街区引入城市触媒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局部改造,从而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根本上带动街区的整体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在遵循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必须要注入新的发展元素,从而有效地带动其自身的僵化部分进行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的触媒就是积极营建对现代人群日常活动有较强吸引力的场所、建筑、环境或者功能的某种行为,不仅仅需要解决历史文化空间与氛围的丧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引导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城市触媒理论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引入城市触媒理论,能够有效发挥历史文化街区活性元素的触媒作用,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四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现状问题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现状仍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轻文化重形式历史文化街区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了建筑外形的装饰上,缺乏对无形文化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在恢复建设中,由于人们一般都是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使得原有居民大量外迁,最终导致街区传统空间格局的尺度破坏。

原住居民外迁使得原有街区民俗文化荡然无存,以至于造成了街区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2 开发改造模式单一在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问题突显出来。

由于中国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都处于城市繁华区域,人口相对密集,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难度很大。

地方政府又由于资金紧缺,往往借助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街区的改造与开发,开发商只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采取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最终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与消亡。

3 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整个社会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和片面性。

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在编制规划时对于遗产地的各类文化遗产调查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不足,使得部分文化遗产丧失而无法弥补。

例如,西安鼓楼,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目前处境岌岌可危。

五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与复兴策略西安,史称“长安”,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对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是西安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这其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关注的区域。

例如,西安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北院门、三学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是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走进它们最富代表性的、纵横交错于城市中的古老街巷,在那些老旧和沧桑的建筑和街区间,沉淀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们可以以西安回民街为例,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复兴策略做一定地分析与研究。

1 区位概况西安回民街位于西安市中心钟镂向西100多米,目前是西安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最好最完整的街区,保留着自明清以来回族聚居区的传统格局,在民风、民俗、民居等方面集中再现了古城西安的历史片段,记载着城市的回族发展史,有着大量的历史遗产。

据莲湖区政府统计,西安回民街现有古建筑5处、清真寺12座、古民居8处、古街巷39条。

回民街约有两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

西安市政府从1991年开始对历史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这一改造是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回族群众的宗教、日常生活,进一步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

2 回民街历史背景概况回民街过去是商业繁华之街,名产驰誉全国。

经商是回民的一大传统,这一点也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兰经》中有二十多处记载有出外奋斗者,主要指的就是商人。

西安回民街70%以上的回民以经商为业,主要以回民特产和回民饮食业为主。

西安市回民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聚集于长安的波斯、大食商人大量修建清真寺,至明末,西安回民街区的道路系统以及分坊而居的清真寺布局开始初步形成。

回民自古都是绕寺而居,生活区布局十分紧凑,回民街沿街巷多以商业经营活动为主,沿街巷两侧深入进去的院落多为经营商户的居住区。

外店内住和下店上住的生活形式使得大众旅游集中在街区的街道面和清真寺,对回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影响,从而很好的保持了整个街区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3 复兴策略为了复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西安市回民街正在努力开辟新的城市街区功能。

其中一项重要的新功能就是把大众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融入历史文化街区中,这样的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繁荣,带动了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将街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金进行街道环境的整治和老旧建筑的修缮,既很好地保存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又很好地促进了街区的经济繁荣。

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最有魅力之处在于街区的文化气息和传统生活风貌,这也正是能够吸引大批游客旅游观赏、热情参与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元素的存在,应当将物质元素和文化元素视为历史文化街区中彼此关联的触媒系统,通过对系统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有力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地繁荣与复兴。

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条原则:首先,应当加强环境的整治与整合。

回民街区的原有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和修缮,因为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于后期私自建设的民宅和毫无保留价值的民宅可考虑拆除,并适当加建一些新的建筑,以保证整个街区环境的整合。

其次,街区的建筑风格应体现新时期古城西安的时代特色。

不能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其它城市的建筑风格,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最后,回民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的益处。

一方面由于商业在现代城市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活跃性,有利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和传承。

六结语每一个城市都将经历成长、变迁和衰落的过程,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根源,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再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传承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信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不同于一般的旧城改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应当是一种“保护性开发”,我们应当结合街区的人文地理条件和城市发展的规划策略,积极通过地域文化的探索和设计融合新元素成为城市触媒的激发点,因地制宜,在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活力,最终达到带动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目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综合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