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讲稿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讲稿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讲稿

、菌株复壮与单菌落菌株的获取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培养的LB培养基及抗生素抗性筛选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高压灭菌和获取细菌单菌落菌株两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E. coli) DH5α菌株:R-,M-,Amp-

2、实验设备

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锅3、试剂

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卡那霉素

三、实验步骤

液体LB(Luria-Bertain)培养基配方:

蛋白胨(typtone) 1.0% (1 g/100 m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ion) 0.5% (0.5g/100 ml)

氯化钠 1.0% (1 g/100 ml)

PH 7.0 

固体LB培养基:每10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粉

请按试剂瓶上的编号使用相应编号的药勺取药,防止药品相互污染!

(1) 每组按上述液体LB培养基配方,以配制100ml的量称

取药品放入烧杯。

(2) 用量筒量取约80 ml 蒸馏水注入烧杯中,玻棒搅拌使

药品完全溶解后用100ml量筒定容至100ml。

(3) pH试纸检测pH值,并用1 N NaOH或1 N HCl调节pH

值至7.0。

(4) 将100ml溶液分装入两个三角瓶,每瓶为50ml。

(5) 按固体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琼脂粉分别放入两个三角

瓶中,以配制成两瓶50ml固体LB培养基。

(6) 两个三角瓶分别用锡纸包扎瓶口。并用记号笔在三角

瓶上标注各组标记。

(7) 把装有培养基三角瓶放入灭菌锅中,盖上锅盖,以对

称方式拧紧锅盖,打开排气阀通电加热,至有连续的

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关闭排气阀。当高压锅

温度(气压)指示器指示锅内温度升高至

121℃(0.1Mpa)时,调节电压(或利用手动开关电

源的方式)使高压锅稳定在该温度(压力)下20

min,然后断开电源。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方

可打开排气阀,然后再打开锅盖小心取出锅内物品。

(8) 取出三角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下述操作。

(9) 取其中的一瓶直接倒培养皿,每皿倒入的量以刚好能

在培养皿底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即可。每组倒1块培养

皿,在皿盖上用记号笔写上“LB”及各组的标记。(10) 另外一瓶培养基待温度降低至60℃左右时(刚能感觉

不烫手),向培养基中加入0.1ml 50mg/ml的氨苄青

霉素(Amp)溶液,使培养基中Amp的终浓度为

50mg/L。快速充分混匀后每组倒1块培养皿,在皿盖

上标注“LB+”及各组的标记。

(11) 接种环蘸取菌液,密密划线。

(12) 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3) 一天后观察菌落。

四、思考题

(1) 在说明本实验所用的菌种时用到这样的符号:“R-,

M-,Amp-”,这告诉我们关于该菌种的什么信息?

(2) 在步骤7中,为何须待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

出时才能关闭排气阀?当灭菌完毕,为何又须待高

压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才能打开高压锅,而且

操作次序必须是先打开排气阀然后才能打开高压锅

盖?

(3) 在步骤12中,为何需将涂有菌的培养皿倒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菌的培养?为什么不是正放呢?

(4) 你预计该实验结果是什么,即两种培养基上菌的生

长情况如何?

实验二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一 实验目的

了解少量质粒制备方法与原理,掌握碱法小量提取质粒DNA的操作步骤。

二 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NaOH破坏菌体细胞使核酸物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称为碱裂解法抽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裂解细菌细胞膜,但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与钾离子反应后所引起的溶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以及基因组DNA共沉淀。由于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共沉淀掉,因此要进一步用酚、氯仿对溶液进行抽提。最后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或0.7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就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从细菌中分离质粒DNA的方法主要包括3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胞;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三 实验材料

转化质粒pUC19后经氨苄抗性筛选获得的E. coli DH5α系列菌株

四 实验设备

微量取液器(100μl,1000μl), 台式高速离心机

五 试剂

溶液Ⅰ:50 mmol/L 葡萄糖,25 mmol/L Tris.Cl (pH8.0),10mmol/L EDTA (pH8.0)。 溶液Ⅰ可成批配制,每瓶100ml,高压灭菌15分钟,储存于4℃冰箱。

溶液Ⅱ:0.2 mol/L NaOH 、1% SDS (临用前用0.4mol/L NaOH和2% SDS母液稀释)。

溶液Ⅲ:5 mol/L KAc 60ml,冰醋酸 11.5ml, H2O 28.5ml,定容至100ml, 并高压灭菌。溶液终浓度为: K+ 3mol/L, Acˉ 5mol/L 饱和酚、氯仿、TE缓冲液

六 实验步骤

1. 用移液枪取1.5ml培养液放入1.5ml eppendorf管中,5000 rpm 5 min收集菌体;

2. 弃上清,将管倒置于吸水纸上尽量使液体流尽; 

3. 菌体沉淀重悬浮于200μl溶液Ⅰ中;

4. 按试剂配方配制溶液Ⅱ,加入新配制的溶液Ⅱ200μl, 盖紧管口,快速温和上下颠倒eppendorf管数次以混匀溶液(千万不要振荡,动作轻柔);

5. 立即加入200μl预冷的溶液Ⅲ,盖紧管口并温和颠倒离心管数次,混匀溶液,置冰浴中10分钟;

6. 12000 rpm离心10分钟;

7. 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1:1),颠倒混匀, 12000 rpm 10分钟;

8. 小心吸取上清夜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振荡混匀后置于-20℃冰箱中20分钟;

9. 12000 rpm离心10分钟;

10. 弃上清, 将管倒置于吸水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加入200μl预冷的70%乙醇洗涤沉淀。

11. 同步骤10,重复洗涤沉淀一次;

12. 弃去乙醇溶液,将管倒置于吸水纸上使液体流尽,室温或37℃下干燥;

13、将沉淀溶于5μl TE缓冲液(pH8.0,含20μg /ml RNaseA)中,储于-20℃冰箱中。

[注意]

1. 提取过程应尽量保持低温。

2. 提取质粒DNA过程中除去蛋白很重要,采用酚/氯仿去除蛋白效果较单独用酚或氯仿好。最好在用酚/氯仿抽提一次后再用氯仿抽提一次,以去除残留的酚对质粒的后继实验,如酶切反应等的不良影响。

3. 沉淀DNA通常使用冰冷的无水乙醇,在低温条件下放置时间稍长可使DNA沉淀完全。沉淀DNA也可用异丙醇,但由于常把盐沉淀下来,所以多数还是用乙醇。

4. 质粒DNA分子小,所以没有变性,染色体变性后不能复性。

5.用碱法分离质粒DNA时,染色体DNA之所以可以被除去,是因为:C、D

A.染色体DNA断成了碎片

B.染色体DNA分子量大,而不能释放

C.染色体变性后来不及复性

D.染色体未同蛋白质分开而沉淀

七 思考题

1.溶液I中葡萄糖和EDTA各有什么作用?

答:葡萄糖: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

EDTA:(1)螯合Mg2+、Ca2+等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

对DNA的降解作用(DNase作用时需要一定的金属离子作辅基);

(2)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菌酶的作用,因为溶菌酶的反应要求

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的环境。

2. 溶液II为何必需即用即配?

答:NaOH溶液长时间配制存放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降低PH值,影响对细胞的裂解作用。

3. 加入溶液II后作用时间不能长,需要快速加入溶液III中和碱性溶

液。如果溶液II的作用时间过长或者反应过于激烈会导致什么后

果?

答:作用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的基因组DNA被打断,从而不能被彻底沉淀除去,影响质粒DNA的纯度。

4. 在变性蛋白质的过程中,为何必须注意不要将酚残留在上清液中?答:残留的酚对核酸酶具有抑制作用,因而会影响后面质粒DNA的酶切反应。

5. 最后DNA沉淀可以溶解在双蒸水(ddH2O)中,但最好溶解于TE缓冲液中,为何?

答:由于缓冲液是TrisH+/Tris,不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作用,故在提取或保存DNA时,大都采用Tris-HCl系统,而TE缓冲液中的EDTA更能稳定DNA的活性。

实验三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DNA

一、实验目的:

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质粒DNA电泳条带的多态性

二、实验原理

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 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一样,可进行分离.凝胶电泳不仅可分离不同分子质量的DNA,也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

在细菌细胞内,共价闭环质粒以超螺旋形式存在。在提取质粒过程中,除了超螺旋DNA外,还会产生其它形式的质粒DNA。如果质粒DNA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形成松驰型的环状分子,称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 简称 ocDNA);如果质粒DNA的两条链在同一处断裂,则形成线状DNA(Linear DNA)。当提取的质粒DNA电泳时,同一质粒DNA其超螺旋形式的泳动速度要比开环和线状分子的泳动速度快,开环与线状分子的泳动亦有差异,于是在电泳时会产生三个条带的现象。

三、试剂与仪器设备:

1. 质粒DNA

2. 琼脂糖

3. 6×载样buffer 0.25% 二甲苯青FF,0.25% 溴酚蓝,30% 甘油

4.50×TAE 电泳Buffer 12.2g Tris,2.85ml 冰醋酸,10ml 0.25 mol/L EDTA(pH8.0),加水至50ml。

5.溴化乙锭(EB)溶液 10mg/ml(避光保存),每100ml琼脂糖凝胶加5μl贮存液,即凝胶中EB 终浓度为0.5μg/ml,此试剂为强致癌物,要戴手套操作,避免污染环境。

6. DNA Marker:共6条带,2000bp、 1000bp、750bp、500bp、250bp、100bp。上样6ul时750bp的带约为100ng,其余带约为50ng

7.各种国产移液器(10,20,100μl)

8.消毒的tips枪头

9.水平电泳槽和电泳仪

四、实验步骤

1、胶液的制备:称取0.4g琼脂糖,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1×TAE稀释缓冲液,放电炉上加热至琼脂糖全部熔化,取出摇匀,此为0.8%琼脂糖凝胶液。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摇动,使附于瓶壁上的琼脂糖颗粒进入溶液。加热时应盖上封口膜,以减少水份蒸发。

2、胶板的制备:将有机玻璃胶槽两端分别用挡板隔出需要制胶的空间,将胶槽置于水平支持物上,插上样品梳子,注意观察梳子齿下缘应与胶槽底面保持1mm左右的间隙。用移液器吸取少

量融化的琼脂糖凝胶封挡板内侧,待琼脂糖溶液凝固后将剩余的琼脂糖小心地倒入胶槽内,使胶液形成均匀的胶层。倒胶时的温度不可太低,否则凝固不均匀,速度也不可太快,否则容易出现气泡。待胶完全凝固后拨出梳子,注意不要损伤梳底部的凝胶,然后向槽内加入1×TAE缓冲液至液面恰好没过胶板上表面。因边缘效应样品槽附近会有一些隆起,阻碍缓冲液进入样品槽中,所以要注意保证样品槽中应注满缓冲液。

4、加样:取1μl DNA溶液与适量载样缓冲液混匀,用微量移液枪小心加入样品槽中。质粒DNA加样完毕,选取一个未加样点样孔加入6ul DNA Marker。注意每加完一个样品要更换tip枪头,以防止互相污染,注意上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坏凝胶或将样品槽底部凝胶刺穿。

5、电泳:加完样后,合上电泳槽盖,立即接通电源。控制电压保持在5V/cm。当溴酚蓝条带移动到距凝胶前沿约2~1cm时,停止电泳。

6、染色:未加EB的胶板在电泳完毕后移入0.5μg/ml的EB溶液中,室温下染色20-25分钟。

7、观察:在波长为254nm的长波长紫外灯下观察染色后的电泳胶板。DNA存在处显示出肉眼可辨的桔红色荧光条带。紫光灯下观察时应戴上防护眼镜或有机玻璃面罩,以免损伤眼睛。

[注意] EB是强诱变剂并有中等毒性,配制和使用时都应戴手套,并且不要把EB洒到桌面或地面上。凡是沾污了EB的容器或物品必须经专门处理后才能清洗或丢弃。

五、实验结果分析

质粒DNA电泳条带的形态。根据DNA marker分析质粒DNA溶液大致的浓度。

六、思考题

1、电泳时所加电压值如何确定?

答:可根据DNA大小来确定,越大的电压可低点,避免拖尾现象;越小的电压可适当大一点缩短电泳时间,避免时间过长DNA扩散导致条带模糊。

2、就你的理解,DNA marker的用途是什么?

答:分析DNA大小和浓度的依据。

3、电泳中用到两种buffer,各自的作用。

答:

上样缓冲液主要作用:

(1)螯合Mg 2+,防止电泳过程中DNA被降解,一般上样缓冲液中含10mmol/l的EDTA。

(2)增加样品密度以保证DNA沉入加样孔内,一般上样缓冲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甘油或蔗糖,这样可以增加样品的比重。而在大片段电泳中采用Ficoll(聚蔗糖),可减少DNA条带的弯曲和托尾现象。

(3)指示剂监测电泳的行进过程,一般加入泳动速率较快的溴酚蓝指示电泳的前沿,它的速率约与300bp的线状双链DNA相同。

电泳缓冲液的作用:

一是维持合适的pH;二是使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利于DNA 分子的迁移。此外,电泳缓冲液还有一个组分是EDTA,加入浓度为1-2mmol/L,目的是螯合Mg2+ 等离子,防止电泳时激活DNA酶,此外还可防止Mg2+离子与核酸生成沉淀。

4、如果质粒DNA电泳条带只有一条,说明提取的质粒质量高还是低,为什么?

答:质量高。这说明产生只有超螺旋的正常质粒闭合环双链DNA。

实验四、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

2、 实验原理

1、 感受态细胞的概念

重组DNA分子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宿主(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分子的转化。

在原核生物中,转化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在细胞间转化是否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供体菌与受体菌两者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还与受体菌是否处于一种感受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感受态,即指受体(或者宿主)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由受体菌的遗传性状所决定的,同时也受菌龄、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cAMP可以使感受态水平提高一万倍,而Ca2+也可大大促进转化的作用。细胞的感受态一般出现在对数生长期,新鲜幼嫩的细胞是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进行成功转化的关键。

制备出的感受态细胞暂时不用时,可加入占总体积15%的无菌甘油或-70℃保存(有效期6个月)。

2、 转化的概念及原理

在基因克隆技术中,转化特指将质粒DNA或以其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细菌体内,使之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一种方法。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电击法、CaCl2等化学试剂法处理后,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 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然后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以在加入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实验材料

前次实验中所复壮的大肠杆菌单菌落液体培养物

2、实验设备及器具

低速冷冻离心机、超净工作台、50 ml 离心管、10 ml刻度移液管、玻璃棒(三种器具均已经过灭菌处理)。

3、试剂及配置

0.1 M氯化钙溶液(配制:称取1.1g无水氯化钙,溶于90ml 双蒸水中,定容至100 ml, 转移至试剂瓶中,121 ℃灭菌20 min,保存。

四、 实验步骤

教师完成:

1.挑取实验一中平皿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外观呈圆形的单菌

落,接种于实验一配好的LB液体培养基(试管装)中,37℃ 200rpm振荡培养14 h 。

2.按1:50-1:100的比例进行接种,例取1.5 ml 上述培养物

转接在25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 ℃ 200rpm振荡培养2-3

约为0.4-0.5)。

h (菌液的OD

600

学生操作:

3.每小组(按实验一确定的4人组)领取一支离心管(已灭

菌,不要随便打开),贴上自己的标签(铅笔写学号),按老师安排两个小组同步在超净工作台上工作,每个小组用10 ml的移液管(已灭菌)吸取10 ml菌液放入自己的离心管

中,两个小组将离心管与盖子一起置天平上进行平衡,平衡后盖上盖子置于盛有冰块的盆中冰浴10分钟(时间可超过十分钟)。待满8管后送至离心机所在的实验室中,4000 rpm ,4 ℃,离心10 min 。

4.两小组同步在超净工作台上倾去上清液,用5 ml的移液管

(已灭菌)量取5 ml预冷的氯化钙溶液加入离心管中,用手

轻弹管壁将沉淀混匀,两小组间用氯化钙平衡,冰浴25

min(可延长) ,待有8管后4000rpm,4 ℃,离心10 min。5.在超净工作台上倾去上清液,用取液枪吸取1ml冰浴预冷的

氯化钙溶液加入离心管中,轻弹管壁使细菌悬浮,制成感受态的细胞悬浮液,用取液枪转移至预冷的1.5ml eppendolf 管中,按顺序摆放在离心管盒中,置-70 ℃ 保存。

注意:实验从第三步开始,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无菌操作!

五、思考题

1、用试剂瓶盛装的氯化钙在灭菌时应怎样操作?

答:可以高温高压灭菌,也可以过滤灭菌。高温高压灭菌注意盖子不要盖得太紧。

2、步骤3和4中,对离心机应当做什么样的预处理?

答:由于整个实验都应在低温下进行,因此需要对离心机进行4 ℃的预冷。

3、实验为什么必须全程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答:防止杂菌和杂DNA的污染。否则会影响转化效率或杂DNA的转入。

实验五质粒DNA的转化与转化体筛选

一、实验目的:

了解转化的概念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学习将外源质粒DNA 转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转化体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处于感受态后,通过热激处理可将质粒转化进入细菌中。进入细菌细胞的质粒能够自主复制并在宿主中实现其携带基因的转录、表达。本实验使用的pUC19质粒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理论上只有转入了pUC19质粒的大肠杆菌才能在含Amp 的培养基上生长。但抗性筛选只是初步的筛选,可能仍有部分未转进质粒的细菌能在抗性培养基上生存(假阳性),因此尚需提取质粒酶切、电泳作进一步的鉴定。

三、试剂与仪器设备:

1.LB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蛋白胨(typtone) 1.0% (1 g/100 m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ion) 0.5% (0.5g/100 ml)

氯化钠 1.0% (1 g/100 ml)

PH 7.0 

固体培养基:10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粉

含氨苄青霉素(Amp)50mg/l的固体LB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中加1.5%琼脂粉,高压灭菌消毒,待泠却至不烫手时加入Amp铺培养皿。

2.0.1mol/L CaCl2 高压灭菌消毒或过滤除菌。

3.pUC19质粒 配制成约50ng/μl。

4.感受态DH5α大肠杆菌

5.恒温水浴箱

6.超净工作台

7.恒温摇床

8.生化培养箱

9.无菌离心管

10.无菌tips

11.玻璃涂布器

12.75%乙醇

13.标记笔

四、实验步骤

教师操作:

1、从-70℃冰箱中取出感受态细胞悬液,室温下使其解冻,解冻后立即置冰上

学生操作(四人一组):

2、每组从冰上取2管感受态细胞悬液(每管200μl),其中一管加入50ng/μl的pUC19质粒DNA溶液1ul,贴上各自组的标签,另一个加入1 ul无菌水后,也贴上标签,两个离心管同时在冰上放置30分钟。

3、将两个离心管同时转入42℃水浴中热激90秒后,迅速置于冰上1-2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分别向两管中加入800 ul LB液体培养基(不含

Amp),37℃恒温摇床缓慢振荡培养45分钟。

4、以5000rpm离心浓缩菌液,在超净工作台上分别取上述两个离心管中的菌液100μl ,各自涂布于一个含Amp的筛选平板上,用标记笔分别标记为转化组、对照组,待菌液干后,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24小时(第二天下午3:00后观察实验结果)。

转化实验本应设置两个对照:

对照组1 用来判断不加入质粒的大肠杆菌在抗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状况,排除假阳性

对照组2 用来判断制备成感受态后的大肠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五、计算转化率

转化后在含抗生素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即为转化子,根据此皿中的菌落数(CFU)可计算出转化子总数和转化频率,公式如下:转化子总数=菌落数×涂板前离心管中菌液体积/涂板时所用菌液体积

转化频率=转化子总数/质粒DNA加入量(mg)

转化效率=转化子总数/感受态细胞总数 

六、思考题

1、“E. coli DH5α菌株:Rˉ,Mˉ,Ampˉ”提供了哪些关于该菌株的信息?

2、步骤3中,为何在大肠杆菌转化完成后需要在不含Amp的LB培养基中缓慢振荡培养45 min后方能涂布于抗性筛选培养基上进行抗性筛选?

3、设对照1、2分别有什么目的?在上述实验中,我们实际做了哪个对照?

为确定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可将一定量的完整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取一部分转化的细菌,涂布到选择培养基上,可用菌落生长单位/μg DNA,按下面的方法计算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计算公式:转化效率=产生菌落的总数/铺板DNA的总量。

例如,取1μl(0.1 ng/μl)完整的质粒转化100μl的感受态细胞.向转化反应液中加入900μl培养液,让细菌恢复一小段时间,取100μl 铺板.培养过夜,产生1000个菌落。转化0.1 ng DNA,用SOC稀释到1000μl后,取1/10涂平板,则涂平板共用0.01 ng DNA 质粒,所以转化率=1000克隆/0.01 ng DNA =105 cfu/ng=108 cfu/μg。

转化效率1×10 6 cfu/μg DNA可满足普通的亚克隆实验;1×10 7 cfu/μg DNA用于作更复杂的亚克隆,有限量的DNA的转化,T-克隆实验;构建文库和突变要求用的转化的效率为>1×10 8 cfu/μg DNA。

实验六 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PCR扩增与检测

 

一、实验目的

掌握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要点,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它可分为三类: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TP的存在。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分子,然后从底物上解离。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它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基化酶,它修饰同一识别序列。Ⅱ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克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片段,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片段称粘性未端。DNA纯度、缓冲液、温度条件及限制性内切酶本身都会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大部分限制性内切酶不受RNA或单链DNA的影响。当微量的污染物进入限制性内切酶贮存液中时,会影响其进一步使用,因此在吸取限制性内切酶时,每次都要用新的吸管头。如果采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必须要注意分别提供各自的最适盐浓度。若两者可用同一缓冲液,则可同时水解。若需要不同的盐浓度,则低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必须首先使用,随后调节盐浓度,再用高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水解。限制性内切酶的酶解反应最适条件各不相同,各种酶有其相应的酶切缓冲液和最适反应温度(大多数为37℃)。对质粒DNA酶切反应而言,限制性内切酶用量可按标准体系1μg DNA加1单位酶,消化1-2小时。

2、PCR PCR即聚合链式反应,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扩增特异性DNA 的技术。PCR技术实际上是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PCR技术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和模板DNA 结合的特异性。反应分3步:①变性:通过加热使DNA 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②退

火:当温度突然降低时,由于模板分子结构较引物要复杂得多,而且反应体系中引物DNA量大大多于模板DNA,使引物和其互补的模板在局部形成杂交链,而模板DNA双链之间互补的机会较少。③延伸:在DNA聚合酶和4 种dNTP底物及Mg2+存在的条件下,5'→3'的聚合酶催化以引物为起始点的DNA链延伸反应,以上3步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数小时之后,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特异性DNA片段得到了大量复制,数量可达2×106~7拷贝。

3、琼脂糖凝胶电泳参见实验三。

三、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 上下游引物: 浓度为各10 pmol/μl。

5' AATCTAGACATATGAGCAGCTCAGAGGAGGT 3',

5' AAGGATCCAAGCTTCAGCGAATCGTCTTGACTGG 3',2.DNA模板:大豆基因组,浓度为100ng/μl。

4.10×buffer(购买Taq酶配套buffer):500mmol/L KCl,100mmol/L Tris-Cl,pH9.0,1% Triton-X 100

5.MgCl2:25mmol/L。

6.dNTP 2.5mmol/L:分别取等体积的10mol/L的dATP,dGTP,dTTP,dCTP四种混合即成

7.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2.5 U/μl。

8.灭菌双蒸水

9. 10X buffer(购买限制性内切酶配套buffer)

10. SalI限制性内切酶:10U/ul

11. 质粒DNA:200ng/5ul

12. 6×载样buffer:0.25% 二甲苯青FF,0.25% 溴酚蓝,30% 甘油

13.50×TAE 电泳Buffer:12.2g Tris,2.85ml 冰醋酸,10ml 0.25 mol/L EDTA(pH8.0),加水至50ml。

14.溴化乙锭(EB)溶液:10mg/ml(避光保存),每100ml琼脂糖凝胶加5μl贮存液,即凝胶中EB终浓度为0.5μg/ml,此试剂为强致癌物,要戴手套操作,避免污染环境。

15. DNA Marker

16.各种国产移液器(10,20,100μl)

17.消毒的0.2ml、1.5ml PCR管,10μl,100μl tips

18.恒温水浴锅

19.PCR仪

20.水平电泳槽和电泳仪

四、实验步骤

(一)PCR:

各种试剂置冰盒中,取已灭菌的0.2ml PCR管,于冰上按下表操作(注:根据质粒浓度来决定质粒模板的加入量):反应体系配制(10μl 体系)

试剂加入量终浓度(或含量)

10×buffer2μl1×buffer

dNTP1μl 2.5mmol

MgCl20.5μl约2.5mM/L

上下游引物1μl(各10 pmol/μl)各10pmol

Taq DNA聚合酶0.5μl (2.5 U/μl) 1.25U

无菌ddH2O补足20μl

总体积10μl

用枪混匀反应液,稍离心,盖紧盖子,编号。于PCR仪上进行PCR 反应。

反应程序设置为:94℃预变性 5min

以下35次循环

94℃变性 55S

55℃退火 45s

72℃延伸 55s

最后 72℃ 7min

(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试剂加入量终浓度(或含量)

质粒DNA xμl500ng~1ug

10×buffer1μl1×buffer

Sal I0.1μl(10 U/μl)1U

无菌ddH2O补足10μl

总体积10μl

注:加入质粒DNA溶液的体积根据实验五电泳结果决定,取的体积保证加入的质粒为500 ng~1ug即可。

加盖,混匀后稍离心,37℃水浴反应3h。反应完毕,于80℃水浴20min使酶失活。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步骤略,请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分析

由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PCR结果如何?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如何?预期应是怎样的电泳结果?如果电泳结果与预期不符,请分析原因。

实验七 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细菌染色体DNA的制备方法与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从细菌中分离染色体DNA包括几个基本步骤:收集细胞;由溶菌酶水解肽聚糖的糖苷键从而破坏细菌细胞壁;蛋白酶K降解蛋白质成为小分子肽段;酚、氯仿变性、抽提溶液中的蛋白质;无水乙醇或异丙醇沉淀DNA就能得到质量稳定的染色体DNA。

三、实验材料

普通细菌

四、实验设备

微量取液器(100μl,1000μl),台式高速离心机,制冰机

五、试剂

溶液Ⅰ:50 mmol/L 葡萄糖,25 mmol/L Tris.Cl (pH8.0), 10mmol/L EDTA (pH8.0)。溶液Ⅰ可成批配制,每瓶100ml,高压灭菌15分钟,储存于4℃冰箱。

3 mol/L NaAc(pH5.2)、Tris饱和酚/氯仿(11)、TE缓冲液、RNase

六、实验步骤

1. 取菌液1mL,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

2. 加入100 μL溶液I,在漩涡混合器上振荡混匀至沉淀彻底分

散。

3. 再加入650 μL 溶液I,振荡混匀。

4. 向悬液中加入7.5 μL的100mg/mL溶菌酶至终浓度为1mg/mL,

混匀,37℃温浴30分钟。

5. 向悬液中加入7.5 μL蛋白酶K(10mg/mL),混匀,55℃继续

温浴1-1.5 h,中间轻缓颠倒离心管数次。

6. 温浴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用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溶液

(750 μL)抽提,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再用等体积的氯

仿/异戊醇溶液抽提一次,12000rpm离心5min。

7. 取上清(约500 μL )至新的离心管中,向上清中加入1/10体

现代分子生物学_复习笔记完整版.doc

现代分子生物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分子生物学: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 对象,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分子生物学: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 等过程,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1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原则 1)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相同的 2) 生物遗传信息表达的中心法则相同 3) 生物大分子单体的排列(核苷酸、氨基酸)的不同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基因的表达调控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 准备和酝酿阶段 ?时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 ?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实验 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过程 2 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3年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 ?主要进展包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3 发展阶段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并能动改造生命的新时期开始。 ?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哪些?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列举5~10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简要说明其贡献。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复习过程

实验一、菌株复壮与单菌落菌株的获取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培养的LB培养基及抗生素抗性筛选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高压灭菌和获取细菌单菌落菌株两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实验材料 --- AmpMDH5α菌株:R,,大肠杆菌(E. coli) 2、实验设备 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3、试剂 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卡那霉素 三、实验步骤 液体LB(Luria-Bertain)培养基配方: 蛋白胨(typtone) 1.0% (1 g/100 m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ion)0.5% (0.5g/100 ml) 氯化钠 1.0% (1 g/100 ml) PH 7.0 固体LB培养基:每10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粉 请按试剂瓶上的编号使用相应编号的药勺取药,防止药品相互污染! (1)每组按上述液体LB培养基配方,以配制100ml的量称取药品放入烧杯。 (2)用量筒量取约80 ml 蒸馏水注入烧杯中,玻棒搅拌使药品完全溶解后用 100ml量筒定容至100ml。 (3)pH试纸检测pH值,并用1 N NaOH或1 N HCl调节pH值至7.0。 (4)将100ml溶液分装入两个三角瓶,每瓶为50ml。 (5)按固体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琼脂粉分别放入两个三角瓶中,以配制成两瓶 50ml固体LB培养基。 (6)两个三角瓶分别用锡纸包扎瓶口。并用记号笔在三角瓶上标注各组标记。 (7)把装有培养基三角瓶放入灭菌锅中,盖上锅盖,以对称方式拧紧锅盖,打开排气阀通电加热,至有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关闭排气阀。当高压锅温度(气压)指示器)时,调节电压(或利用手动开关电源的方式)使高0.1Mpa℃(121指示锅内温度升高至. 压锅稳定在该温度(压力)下20 min,然后断开电源。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方可打开排气阀,然后再打开锅盖小心取出锅内物品。 (8)取出三角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下述操作。 (9)取其中的一瓶直接倒培养皿,每皿倒入的量以刚好能在培养皿底铺展成薄薄

建立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需的仪器

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 关于筹建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需的仪器 一、上游分子克隆 分子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DNA片段的大量拷贝,从而可以深入分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并可达到人为改造细胞及物种个体的遗传性状的目的。 1. 分子克隆的基本技术路线: 1) 分离制备目的基因或DNA片段; 2) 目的DNA与载体在体外进行连接; 3) 重组DNA分子转入宿主细胞; 4) 筛选及鉴定阳性重组体; 5) 重组体的扩增。 2. 分子克隆常用仪器:

二、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原则形成双链。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高度灵敏性,使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克隆的筛选,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序列的定量定性检测,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分析及疾病的基因诊断等。根据核酸种类分为Southern印迹法和Northern印迹法。 核酸分子杂交中常用的仪器: 三、下游蛋白的表达及分离纯化 目的基因能否发挥其效应,只能通过其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来实现,因此蛋白质的表达及分析方法成为分子生物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 蛋白的表达 大肠杆菌是自然界中最为人知的生物体之一。由于其具有操作简易,产量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使其成为蛋白质表达的首选宿主。缺点是:表达缺乏翻译后加工,得到的蛋白可能缺乏某些天然蛋白所具有的活性。 酵母作为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具有易培养,繁殖快,便于基因操作等优点,渐渐被开发作为目的基因的表达系统。其中甲基酵母作为外源基因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教学室编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8月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多媒体演示 [目的要求] 通过多媒体试验录像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方式] 多媒体光盘演示。 [实验内容]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包括核酸凝胶电泳技术;质粒提取;转化;重组体的筛选;PCR技术等。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常用方法。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极方向移动。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以分离从200bp至50 kb的DNA片段。在琼脂糖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溴化乙锭(Ethidum bromide ,EB),在紫外光下可以检出 10ng的DNA条带,在电场中,pH8.0条件下,凝胶中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琼脂糖凝胶有如下特点: (1) DNA的分子大小在凝胶基质中其迁移速率与碱基对数目的常用对数值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得越慢。 (2) 琼脂糖浓度一个特定大小的线形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DNA电泳迁移率(u)的对数与凝胶浓度(t)成线性关系。 (3) 电压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迁移速率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但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不同分子量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长,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将缩小。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的分辨率达到最大,所加电压不得超过5v/cm。 (4) 电泳温度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电泳行为受电泳时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其相对迁移速率在4℃与30℃之间不发生明显改变,但浓度低于0.5%的凝胶或低熔点凝胶较为脆弱,最好在4℃条件下电泳。 (5) 嵌入染料荧光染料溴化乙锭用于检测琼脂糖凝胶中的DNA,染料嵌入到堆积的碱基对间并拉长线状和带缺口的环状DNA,使其刚性更强,还会使线状迁移率降低15%。 (6) 离子强度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及其离子强度影响DNA电泳迁移率。在没有离子存在时(如误用蒸馏水配制凝胶,电导率最小,DNA几乎不移动,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如误加10×电泳缓冲液),则电导很高并明显产热,严重时会引起凝胶熔化。

分子生物学课件整理朱玉贤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 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 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 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 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 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 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 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 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领悟相关科学方法,培养动手水平及探究精神。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水平,引导学生就实验分析的方法实行初步探索。 一、取材分析 准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准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准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准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基地) 班级: 201101班 学号: 姓名: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主要开设常用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的内容包括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重组;PCR基因扩增等等。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一、实验原理 要把一个有用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就叫载体(vector)。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是DNA体外重组的重要条件。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是一个复制子,载体有复制点才能使与它结合的外源基因复制繁殖;(2)载体在受体细胞中能大量增殖,只有高复制率才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3)载体DNA链上有1到几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与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4)载体具有选择性的遗传标记,如有抗四环素基因(Tc r),抗新霉素基因(Ne r)等,以此知道它是否已进入受体细胞,也可根据这个标记将受体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筛选出来。细菌质粒具备上述条件,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120kb之间,具

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它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的补偿。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前者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它也不复制。每个细胞内只含有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后者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复制,在细胞里,它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通常大的质粒如F因子等,拷贝数较少,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小的质粒,如ColE Ⅰ质粒(含有产生大肠杆菌素E1基因),拷贝数较多,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在使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时,染色体DNA复制受阻,而松弛型ColEⅠ质粒继续复制12-16h,由原来20多个拷贝可扩增至1000-3000个拷贝,此时质粒DNA占总DNA的含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40%-50%。本实验分离提纯化的质粒pBR322、pUC19就是由ColE Ⅰ衍生的质粒。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染色体DNA 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清液中。用乙醇沉淀、洗涤,可得到质粒DNA。 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一般在106-107范围内,如质粒pBR3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6,质粒pUC1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6。在细胞内,共价闭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简称ccc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做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简称ocDNA)。在电泳时,同一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快,因此在本实验中,自制质粒DNA在电泳凝胶中呈现3条区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和检测方法。 2.了解制备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答案(朱玉贤_第三版)上

第一章绪论 2.写出DNA和RNA的英文全称。 答:脱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答:一,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1,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2,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3,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2,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三,烟草TMV的重建实验:1957年,Fraenkel-Conrat等人,将两个不同的TMV株系(S株系和HR株系)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提取出来,然后相互对换,将S株系的蛋白质和HR株系的RNA,或反过来将HR株系的蛋白质和S株系的RNA放在一起,重建形成两种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叶片。 6.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1,DNA重组技术;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 真核生物染色体除了性细胞外全是二倍体,DNA以及大量蛋白质及核膜构成的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含有大量赖氨酸核精氨酸。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他们也有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1.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2.在有组蛋白H1存在的情况下,由直径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为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二级结构。 3.由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0.4μ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这是染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菌株复壮与单菌落菌株的获取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培养的LB培养基及抗生素抗性筛选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高压灭菌和获取细菌单菌落菌株两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E. coli)DH5α菌株:R-,M-,Amp- 2、实验设备 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3、试剂 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卡那霉素 三、实验步骤 液体LB(Luria-Bertain)培养基配方: 蛋白胨(typtone) 1.0% (1 g/100 m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ion)0.5% (0.5g/100 ml) 氯化钠 1.0% (1 g/100 ml) PH 7.0 固体LB培养基:每10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粉 请按试剂瓶上的编号使用相应编号的药勺取药,防止药品相互污染! (1)每组按上述液体LB培养基配方,以配制100ml的量称取药品放入烧杯。 (2)用量筒量取约80 ml 蒸馏水注入烧杯中,玻棒搅拌使药品完全溶解后用100ml量筒定容 至100ml。 (3)pH试纸检测pH值,并用1 N NaOH或1 N HCl调节pH值至7.0。 (4)将100ml溶液分装入两个三角瓶,每瓶为50ml。 (5)按固体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琼脂粉分别放入两个三角瓶中,以配制成两瓶50ml固体LB培 养基。 (6)两个三角瓶分别用锡纸包扎瓶口。并用记号笔在三角瓶上标注各组标记。 (7)把装有培养基三角瓶放入灭菌锅中,盖上锅盖,以对称方式拧紧锅盖,打开排气阀通电加

热,至有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关闭排气阀。当高压锅温度(气压)指示器指示锅内温度升高至121℃(0.1Mpa)时,调节电压(或利用手动开关电源的方式)使高压锅稳定在该温度(压力)下20 min,然后断开电源。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方可打开排气阀,然后再打开锅盖小心取出锅内物品。 (8)取出三角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下述操作。 (9)取其中的一瓶直接倒培养皿,每皿倒入的量以刚好能在培养皿底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即可。 每组倒1块培养皿,在皿盖上用记号笔写上“LB”及各组的标记。 (10)另外一瓶培养基待温度降低至60℃左右时(刚能感觉不烫手),向培养基中加入0.1ml 50mg/ml的氨苄青霉素(Amp)溶液,使培养基中Amp的终浓度为50mg/L。快速充分混匀后每组倒1块培养皿,在皿盖上标注“LB+”及各组的标记。 (11)接种环蘸取菌液,密密划线。 (12)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3)一天后观察菌落。 四、思考题 (1)在说明本实验所用的菌种时用到这样的符号:“R-,M-,Amp-”,这告诉我们关于该菌 种的什么信息? (2)在步骤7中,为何须待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才能关闭排气阀?当灭菌完 毕,为何又须待高压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才能打开高压锅,而且操作次序必须是先打开排气阀然后才能打开高压锅盖? (3)在步骤12中,为何需将涂有菌的培养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菌的培养?为什 么不是正放呢? (4)你预计该实验结果是什么,即两种培养基上菌的生长情况如何? 实验二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一实验目的 了解少量质粒制备方法与原理,掌握碱法小量提取质粒DNA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NaOH破坏菌体细胞使核酸物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称为碱裂解法抽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裂解细菌细胞膜,但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与钾离子反应后所引起的溶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以及基因组DNA共沉淀。由于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共沉淀掉,因此要进一步用酚、氯仿对溶液进行抽提。最后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或0.7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就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从细菌中分离质粒DNA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日期:2012-04-14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1、质粒的提取 2、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3、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碱裂解法分离质粒DN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2、了解限制性内切酶作用的原理、特点和酶切质粒DNA的试验方法 3、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三、实验原理: 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能够稳定遗传的因子,具有双链共价闭环结构的DNA分子。是染色体外小型(1-200kb)的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cccDNA),能自主复制并能稳定遗传的遗传因子。 碱裂解法利用宿主菌巨大线状染色体DNA与相对较小的闭环双链质粒DNA的结构的差异来提取质粒DNA。碱变性DNA时,线状基因组DNA变性充分而质粒DNA处于拓扑缠绕的自然状态而不能彼此分开。当去除变性条件时(酸中和),质粒DNA迅速准确配置重新形成完全天然超螺旋状分子,而难于复性的长链线状的基因组DNA则与破裂的细胞壁、细菌蛋白相互缠绕成大型复合物,被SDS包盖,当K+取代Na+时这些复合物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附在细胞碎片上一起被离心除去。 质粒检测:(1)电泳检测:质粒电泳一般有三条带,分别为质粒的超螺旋、开环、线型三种构型;(2)吸光值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260nm、280nm波长吸光值,若吸光值260nm/280nm的比值介于1.7-1.9之间,说明质粒质量较好,1.8为最佳,低于1.8说明有蛋白质污染,大于1.8说明有RNA污染。 Ⅱ型酶识别的DNA序列一般含有4~6个核苷酸。有的在识别顺序的对称轴上对双链DNA 同时切割产生平末端;有的在识别顺序的双侧末端DNA双链产生粘性末端。Ⅱ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Mg2+激活,大部分Ⅱ型酶所识别的序列具有反向对称的结构,或称为回文结构。质粒DNA通常都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可被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出相应数量的切口,从而产生相应数量的酶切片断。本实验采用的EcoRⅠ和Hind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 GAATTC 和AAGCTT CTTAAG TTCGAA DNA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核酸为两性分子,在pH3.5时,整个分子带正电; pH8左右时,整个分子带负电。 在碱性环境下,核酸分子之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基团,是呈离子化状态的,把这些核酸分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攻略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目录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2 实验二质粒DNA的提取 3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4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5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7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酶切及电泳分析 8 实验七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9 实验八 RNA提取与纯化 11 实验九 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13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15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6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18 实验十三 DNA分析——Southern杂交 19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细菌培养 实验二、质粒DNA提取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定量、酶切及电泳分析实验八、植物RNA提取及纯化 二、目的基因获取

实验七、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实验九、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实验十三、DNA分析——Southern杂交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一、目的 学习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配置。 二、原理 在基因工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细菌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质粒的保存、增殖和转化;基因文库的建立等都离不开细菌。特别是常用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含有长约3000kb的环状染色体的棒状细胞。它能在仅含碳水化合物和提供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当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时,其开始裂殖前,先进入一个滞后期。然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以20~30min复制一代的速度增殖。最后,当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和氧耗尽或当培养基中废物的含量达到抑制细菌的快速生长的浓度时,菌体密度就达到一个比较恒定的值,这一时期叫做细菌生长的饱和期。此时菌体密度可达到 1×109~2×109/mL。 培养基可以是固体的培养基,也可以是液体培养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LB培养 基。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一)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二)试剂 1、胰蛋白胨 2、酵母提取物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模板)

分子生物学 实验报告 200X级生物XX专业XX班 实验X组 组长: XX 22200731724XX 组员: XX 222007317242XX XX 222007317242XX XX 222007317242XX XX 222007317242XX XXX年X月

从基因组中获得甘薯ADK基因 XX,XX,XX,XX,XX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从甘薯的新品种渝苏303中提取基因组DNA。先以此DNA片段为模板使用 PCR技术在体外扩增扩增获得 adk 基因核心片段,再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琼 脂糖凝胶电泳并回收,在16℃与T载体连接30min以上用于转化DH5α感受态。 -----------。 关键词:甘薯;PCR技术;基因克隆;转化 To Obtained the ADK gene from the genome of sweet potato Xiong Chun-Qing, Zhang Li, Huang Jia, Jiang Yue, Li 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new varieties of sweet potato, 303 Yusu extracted genomic DNA. Adenylate kinase gene of potato extract (ADK) and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construct. To make use of this DNA fragment amplified by PCR, in vitro, and then the initial or the target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by low-melting-point agarose recovery in more than 16 ℃ for 30min to connect feelings into DH5α state. State will be felt into DH5α E. coli DH5α competence, plasmid DNA in a large number of receptor cells and then choose to copy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body, to carry out gene extraction.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level of starch synthesis in the plants, adenylate kinase and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e highest genetic similarity. Access to the engineering bacteria strain can be used for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potato, sweet potato and cassava starch and other important crop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tar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Key words: sweet potato; PCR technologies; gene cloning; transformation 1 综述: 甘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am. 英文名:Sweet Morningglory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山芋、红芋、番薯、红薯、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题库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及基因组 1、基因定义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3、DNA损伤 DNA损伤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 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e、双链断裂: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4、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us Recombination)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同源重组需要一系列的蛋白质催化,如原核生物细胞内的RecA、RecBCD、RecF、RecO、RecR等;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ad51、Mre11-Rad50等等。同源重组反应通常根据交叉分子或holiday 结构(Holiday Juncture Structure) 的形成和拆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联会体阶段、联会体形成和Holiday 结构的拆分。 a、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geneknockout),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既可以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b、因转移法 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人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方法,因为在该座位有与导人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可替换有缺陷的基因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是发生在两条DNA链特异位点上的重组,重组的发生需一段同源序列即特异性位点(又称附着点;attachmentsite,att)和位点特异性的蛋白因子即重组酶参与催化。重组酶仅能催化特异性位点间的重组,因而重组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保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