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行省制

合集下载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
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古统治者在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下面给大家介绍元朝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XX隋唐的行XX和金代行尚书省。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如今XX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旧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XX、湖广、XX、XX、XX、XX、XX阳、XX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

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存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

许有壬XX:"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GJ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紧密相连。

另,终元一代,行省官始终属于"内任'官。

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

这些都显示:世祖、成宗朝以后行省仍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其代表ZY分驭各地的使命照旧如故。

元朝行省制度范文

元朝行省制度范文

元朝行省制度范文元朝行省制度是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基础上的。

元朝建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大片的疆土,元朝统治者设立了行省制度,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管理。

行省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主要用于大规模地方统治。

元朝行省制度的成因,一方面与封建军事集团统治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囊括全国各地的多民族统治。

元朝行省制度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行省。

中央政府由皇帝直接掌握,负责制定方针政策、管理全国大事。

地方行省是按地区划分的行政区域,行省设有行省官员,主要负责地方的具体管理和行政事务。

“行省”这个名词在元代前并不常见,而在元代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的通称。

地方行省内分设省、府、州、县等级,对辖区内经济、军事、民政等方面进行管理。

元朝行省制度的运作方式也较为独特。

地方行省在政治、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地方行省官员的选拔和调动由中央政府掌握,地方行省将中央的命令传达到辖区内各级官员,同时也将辖区内的情况反馈给中央政府,实现了信息沟通的畅通和权力的层级分配。

同时,元朝行省制度还存在一种分权管理的特点,行省官员不仅是行政主管,也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者,这使得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对来说更为集中和强大。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各地的直接管理,使统治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资源和人力。

另一方面,行省制度推动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的繁荣与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也为后世的明清行省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干部选拔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上的一次创新,它在政治、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对地方行政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丰富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形式和内涵,为后世的行政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篇一: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篇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彻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

总结历史经验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第二就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权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进而更好地对国家进行控制管理。

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从元代的行省制度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从元代的行省制度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从元代的行省制度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置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挈兵民二枋而临制于外”的体制。

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

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

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元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特色的朝代之一。

在《大明一统志》中,元朝被称为“天朝之始”,但是其朝代的政治制度却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

本文将就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进行分析。

一、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实行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之一,行省作为地方政治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逐步地发展成为一个覆盖整个中国的行政制度。

元朝在行省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2.设立三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三级行政区划:丞相路、道府、州县。

由于政治中心被迁移到北方,中原的封建行省依然存在,但是仅限于地名,而行省制的大部分权力已移到北方,从而使之形成以汉人为主的中原地区与以蒙古人为主的北方地区相互对立的格局。

3.设立三法司元朝加强中央机构的作用,设置了三法司,分别负责刑、礼、财三个方面的管理。

刑、礼、财三法司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元朝政治制度更加严格,形成了有力的治国方略。

4.实行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别为经、史、子、集、离、祖、庶。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前封建时代的士族独大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元朝政治制度的缺陷1.推行少数民族主义元朝是一个由南方汉人统治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很多排斥汉人的政策,导致社会整体的不稳定。

南宋灭亡后,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惩罚性、屠杀性的反汉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南方人民的感情,制约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过分推崇军事文化元朝政权重视军人权利,对于开拓疆土、保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其过分推崇军事文化,优待军人的政策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3.限制商业、贸易发展元朝政府对商品流通进行限制,实行严格的物价调控政策,限制了商业、贸易发展。

这种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4.社会阶层固化元朝时期,社会阶层固化,贵族集团对社会的支配地位明显,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元朝的整体发展。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为了有效地管理如此广袤的领土,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制度”的创立。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起初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

这些行省的划分并非完全按照地理和文化的自然区域,而是更多地考虑到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需要。

比如,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故意将一些经济文化联系紧密的地区划分到不同的行省。

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

路是行省之下的重要行政单位,设有总管府,管理地方的民政、财政等事务。

府的地位略高于州,有些府是由原来的路改设而来。

州和县则是基层的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生活。

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中还设立了达鲁花赤一职。

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是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主要负责监督和掌控地方行政事务,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权威。

在地方的财政管理方面,元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大部分要上缴中央,地方留存的部分有限。

同时,中央会定期对地方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和核查,以防止地方官员贪污舞弊。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军事管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除了在各行省设立枢密分院管理军事外,还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立了万户府、千户所等军事机构。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军户世代为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以保证军队的兵源。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元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省制度的创立,对后世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代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行省制度。

然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元朝中央集权的制度

元朝中央集权的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央集权特征。

以下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中央机构: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2.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3. 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透明,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4. 法律制度:元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5. 民族政策:元朝实行民族政策,对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元朝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管理,同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