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隆中对 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又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九上《隆中对》原文

九上《隆中对》原文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因此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因此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悠闲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如此。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专门重视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那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情愿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

题解
《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 记载。文章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 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 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 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 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 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 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 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 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对”:回答上级所问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 面的策略。
隆中对
疏通文意
亲自
经常 只有
就是“莫许 之”。许,承 认。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田地 喜欢唱 当时的人 赞许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友好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 颍川徐庶元直与 亮友善,谓为信 然。
委屈 接近,趋向。指登门 委屈召来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拜访
隆中对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 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 龙也,将军岂愿见 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 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 宜枉驾顾之。”
当时先主刘备驻军 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 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 刘备说:“诸葛孔明, 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 见他吗?”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 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隆中对
隆中对 原文翻译

隆中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近来的研究亦有人认为,《隆中对》一文是作者陈寿仿照鲁肃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2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原在蜀国做官,入京后著作郎。《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7.1 历史背景
7.2 作品人物
7.3 相关历史
7.4 后世评价
7.5 鲁肃《榻上策》
1 作品简介
隆中对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来的名字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陈寿《隆中对》诗词赏析

陈寿《隆中对》诗词赏析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第23课《隆中对》

吟唱
是 成为 被 作为
隆中对
以
以弱为强者 把 高祖因之以成大业 用来 以迎将军者 而 以向宛、洛 因
因屏人曰
于是、就此 因之已成帝业 依靠、凭借
⒉古今词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凡
孤 殆 日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问计和对策
文章的主体
“对”之后 刘备的评价 时间顺序
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 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 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 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 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远见,天才的 预见能力,远见卓识政治才能和军事 才能,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能力。
天府之土——地势险要 刘璋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 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可图,作为根据地
一天比 一天
解释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 勿复言。”羽飞乃止。 好像 再
译文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
译文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 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 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 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 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 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 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 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计策)呢?”
课文朗读
隆中对
亲自
田地 喜爱
时常
《隆中对》原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赏析隆中对原文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隆中对策”译文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 士思得明君。 凭借。以:表目的,来 险塞:地势险要。 因: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凭借 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 北方,人民兴旺国家富裕却不懂得爱惜.有智慧 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被。 以为: 以(之)为,把(他)作为。
图:图谋,谋取。
孙权占据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 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 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 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 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 意乎? 国: 地方。 所以: 用来…… 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 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接 连吴会,西面通往巴郡蜀郡,这是兵 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 能守住,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 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喜欢吟唱。 好为: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喜欢唱《梁父 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相比,当时人们不承认他有这种才能。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善,谓为信然。 惟: 只有。 友善:亲近 友好。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跟 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是这样。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 及他远大的抱负。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信: 通“伸”,伸张。 智术: 智谋方法。 谓:认为。 安: 怎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之国, 将军,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 不能守, 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有意乎? 岂有意乎
难道将军没有攻取他的意图吗
益州险塞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益州险塞sài,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险塞
险要的地方 来 转折 爱惜 昏庸懦弱 凭借 富裕
,掌管号令 蒙受灰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孤不度 德量力
估计 因此 失败 通“伸”伸张
表转折 智谋方法 停止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猖獗 谓计将安出?” 计将安
认为怎么
亮答曰: 自董卓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豪杰并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感情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好象
复言。”羽飞乃止。
再、第二次 才
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以来
二.古 今 异 义 古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古 失败 今 故意 古 有某种打算、想法,故意
孙权据有江东,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经历三代 被 物资 军事上的重地 作为 转折 地势险要, 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谋取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之用,此可以为 不可图 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aì,西通巴、蜀,此用 尽南海, ,西通巴、
孙权
刘备
一、《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 三国志》 六十五卷,包括《魏书》 三国志 蜀书》十五卷, 吴书》二十卷, 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 记载魏、 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文 学 常 识
二、陈寿
陈寿(33 297), 字承祚, 陈寿(33—297), 字承祚,巴西安汉 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 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 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 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 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整理 诸葛亮集》 过《诸葛亮集》。
学习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陇亩,好为《梁父吟》
亲自 经常 只有 田地 喜欢唱 当时的人 承认 友好
八尺,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莫之 也。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善,谓为信然。 谓为信然。 信然
(7)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挟天子而令诸侯
(8)军事优势是什么? 军事优势是什么?
已拥百万之众
(9)诸葛亮对付曹操军事集团的前期策略是什 么? 此诚不可与争锋 (10)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谋也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 针的? 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曹操
曹操有雄才大略, 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 汉献帝丞相) 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 200年官渡之战中 年官渡之战中, 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 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 206年 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 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 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 强的军阀。 强的军阀。 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 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 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公元201 201年 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 207年 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 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 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 问诸葛亮(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 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 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3)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荆州北据汉、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4)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其主不能守。 其主不能守。
5)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 以成帝业。 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6)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此人可就 不可屈致也 屈致 驾顾之。 驾顾之。”
屈尊前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 亮 凡三往,乃见。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拜见
衰败
总共
才
就 屏退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倾颓 蒙尘
董卓、 董卓、曹操窃据政权
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红色的词语 谓为信然 信然。 ⒈谓为信然。确实这样 将军宜枉驾顾 ⒉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 三往。 ⒊凡三往。 总共 大义于天下。 ⒋欲信大义于天下。 “伸”,伸 通 遂用猖蹶 失败 张 猖蹶。 ⒌遂用猖蹶。 汉室倾颓 衰败 倾颓。 ⒍汉室倾颓。
隆 中 对
陈寿
政 治 形 势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 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 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 184年的黄巾 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 起义。 起义。 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 占据地盘,互相混战, 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 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 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 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 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 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 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 北方的大部分土地, 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 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 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 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 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 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有 意
2、请概括诸葛亮计谋的核心内容
联吴抗曹 占据荆益 北伐中原
3、你认为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见解和才能
理解文本
1、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 1)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 2)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陇亩( lǒng ) 存恤( xù ) 胄( zhòu ) 沔( miǎn ) 倾颓( tuí ) ) )
猖蹶( 猖蹶( chāng jué
夷越( yí
殆( dài ) 诣(
yì)理清思路源自全文可分四部分: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 :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一部分 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 段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二部分 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 、 、 段 :写刘备三顾草庐, 第三部分 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 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 段 : 第四部分 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和信赖。 和信赖。
三.回答问题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亮 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 将入相的才能。 将入相的才能。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 2.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 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 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 将入相的才能。 将入相的才能。
说 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兵) 驻扎 (驻兵) 驻兵 判断句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
可 接近, 接近,趋向 一起 委屈( ),招 他上门) 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应该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⒈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 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 采取怎样的办法? 采取怎样的办法? 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愿见之乎? 愿见之乎? 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 容貌甚伟, 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 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 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 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 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 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 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 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 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 录尚书事。 相,录尚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