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吴茱萸

合集下载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可以作为食材使用。

以下是一些吴茱萸的常见食用方法:
1. 酒泡法:将吴茱萸用清酒或白酒浸泡,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酒类饮料,也可以用来做料理调味。

2. 姜茱萸糖水:将吴茱萸与姜片一同煮水,加入适量冰糖煮至冰糖完全溶解,可用来调制糖水饮品。

3. 吴茱萸茶:将吴茱萸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待茶水变红后可饮用。

可以加入蜂蜜或者其他草药一同冲泡,增加口感和风味。

4. 吴茱萸果酱:将吴茱萸去籽,放入锅中煮沸,加入适量白糖搅拌至浓稠,即可制作成果酱。

可以用来涂抹面包或者做饼干等。

5. 吴茱萸炖鸡:将吴茱萸与鸡肉一起炖煮,可以去腥增香,同时具有滋补养身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食用时需要适量,并根据自身体质情况来决定使用份量。

同时,怀孕、哺乳期、小孩和体质虚弱的人最好避免食
用吴茱萸。

有任何疑问或者身体不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或者医生的意见。

吴茱萸前景

吴茱萸前景

吴茱萸前景
吴茱萸,又称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它的前景非常广阔,可以用于药品、保健品、食品等各个领域。

首先,吴茱萸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它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五味子酸、五味子醇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老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改善睡眠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常见病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失眠等。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吴茱萸的市场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其次,吴茱萸可以应用于保健品领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而吴茱萸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作为保健品常见成分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以吴茱萸为原料的保健品,如吴茱萸口服液、吴茱萸胶囊等。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普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吴茱萸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

此外,吴茱萸还有着广泛的食品应用前景。

吴茱萸具有酸甜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可用于调味料的添加,改善食物的口感和香味。

吴茱萸还可以制作成茶饮料、果酱等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口味多样化的需求,吴茱萸食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总之,吴茱萸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可以用于药品、保健品、食品等多个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健康意识的增
强,吴茱萸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未来,吴茱萸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行业,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提供更好的保障。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1. 吴茱萸的概述吴茱萸,又称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药效。

它是一种落叶攀援灌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吴茱萸的果实可以入药,是中医药学常用的药材之一。

2. 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吴茱萸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有机酸、挥发油、多糖、生物碱等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吴茱萸多种药理作用和药效。

3.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吴茱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作用:吴茱萸中的多糖、生物碱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利胆作用:吴茱萸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和排毒。

•抑菌作用:吴茱萸中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降血脂作用:吴茱萸中的成分可以调节血脂,对高血脂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改善记忆作用: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成分可以改善记忆和脑功能。

4.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吴茱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吴茱萸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腹泻:吴茱萸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用于腹泻的治疗。

•失眠多梦: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成分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对失眠多梦有一定的疗效。

•头晕眩晕:吴茱萸具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高血压:吴茱萸中的成分可以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 吴茱萸的用量吴茱萸一般可作为中药材,常见的用法和用量包括:•煎汤服用:取吴茱萸10-15克,加水煎煮,分2-3次服用。

•冲剂服用:取吴茱萸3-6克,加入热水冲服。

注意事项: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降压药和心脏药物。

- 使用时如有不适,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吴茱萸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

它可以通过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睡眠等途径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使用吴茱萸时,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用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吴茱萸 炮制 经验

吴茱萸 炮制 经验

吴茱萸炮制经验
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炮制。

炮制是指将药材在高温下进行处理,以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对于吴茱萸来说,炮制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并且提高其药效。

炮制吴茱萸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先用开水煮沸,然后用冷水浸泡,最后晾干。

经过炮制后的吴茱萸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常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外,炮制吴茱萸还可以用于治疗腰腿酸软、筋骨疼痛等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炮制可以提高吴茱萸的药效,但过度的炮制也可能导致药性减弱。

因此,在使用炮制吴茱萸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以确定适合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此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适应症。

本文将对吴茱萸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进行详细介绍。

I. 吴茱萸的适应症吴茱萸作为一种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以下方面:1. 消化系统问题:吴茱萸具有理气行滞、疏肝理气的功效,可以缓解胃部不适、胀气等消化问题。

2. 食欲不振:吴茱萸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尤其适用于食欲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

3. 胃痛腹痛: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腹痛等症状。

4. 感冒发热: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恶寒、发热等症状。

5. 头痛偏头痛:吴茱萸能舒肝解郁,通经活络,对头痛、偏头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II. 吴茱萸的使用说明1. 用量:吴茱萸的用量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减。

2. 煎煮方法:将吴茱萸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待提取物颜色变深时,即可出锅。

3.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吴茱萸。

-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如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 使用吴茱萸时应注意药品的质量,避免购买劣质产品。

4. 禁忌症:具有气滞血瘀、阳亢内热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吴茱萸。

5. 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药物、镇静催眠药等联用时应遵医嘱。

总结:吴茱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消化系统问题、食欲不振、胃痛腹痛、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等众多适应症。

在使用时,应注意用量、煎煮方法以及禁忌症等方面的问题,并遵医嘱使用。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停止使用。

此外,选择正规药店购买质量可靠的吴茱萸,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用量

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用量

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用量
吴茱萸的性味
吴茱萸,又名蜀茱萸、山茱萸,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用药材。

吴茱萸的性味属
于辛、温,归经为心、脾、肾经。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1.行气活血:吴茱萸能够疏通气血,活动经络,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
症状,如胸闷、胸痛、月经不调等,有很好的疗效。

2.强筋活络:吴茱萸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改善关节疼痛、肌肉酸
痛等症状。

3.消食化滞:吴茱萸有助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
等症状,有良好的促进食欲的效果。

4.固涩止泻:吴茱萸对于脾虚泄泻、大便稀溏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定惊安神:吴茱萸有平肝定惊、安神的作用,对于惊悸、失眠、健忘
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吴茱萸的用量
吴茱萸的用量因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的用量为:
1.饮片剂:一次10-20g,一日2-3次,煎服。

2.茱萸丸:一次5-10g,一日2-3次,口服。

3.酒剂:每日2-4毫升,口服。

4.口服液:一次15-30毫升,一日2-3次,口服。

请注意:以上为一般用量,具体用量应根据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进行调整。

总结
吴茱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性味辛温,归经为心脾肾经。

它具有行气活血、
强筋活络、消食化滞、固涩止泻以及定惊安神等功效。

其用量因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建议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如有不适,请
及时咨询医生。

)。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又称舒筋散、舒筋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下面是关于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的详细介绍:
1. 舒筋活络:吴茱萸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它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肌肉疼痛等问题的有效药物。

2. 驱寒温经:吴茱萸具有温经驱寒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寒邪的排出,改善寒凉体质。

特别适用于经期不调、寒凉腹痛以及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和胃化湿:吴茱萸具有和胃化湿的功效,可以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湿气重的人群,尤其有益。

4. 消食化痰:吴茱萸还具有消食化痰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体内的痰湿。

对于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5. 涩肠止泻:吴茱萸有收敛肠道的作用,可以止泻,并可减少腹泻时的水分流失,缓解腹部不适和腹泻症状。

6. 镇咳平喘:吴茱萸还可以镇咳平喘,对于咳嗽、喘息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尤其适用于寒咳、气喘等与寒邪、湿邪有关的疾病。

7. 养肺祛痰:吴茱萸可以养肺祛痰,对于肺热痰多、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对于吸烟者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的人群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总之,吴茱萸以其综合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适合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但在使用吴茱萸时,应遵医嘱,不可过量使用,以防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

吴茱萸采收与加工技术

吴茱萸采收与加工技术

吴茱萸采收与加工技术1. 引言吴茱萸,又称吴萸、茶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和香料。

其果皮和种子具有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中药制剂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吴茱萸的采收与加工技术,本文将对其植物学特征、生态环境与分布、生长发育与繁殖技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采收技术、加工方法与技术、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应用与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 吴茱萸的植物学特征吴茱萸属于芸香科植物,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10米。

树皮灰褐色,幼枝方形,具辛香味。

叶对生,纸质,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至长圆形不等,长6-12厘米,宽3-5.5厘米,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

伞状花序腋生,具短梗,花黄白色,花柱基圆锥形。

果实扁球形,分果具5个翅状凸起,宿存花柱粗短呈圆锥形。

花期6-8月,果期9-11月。

3. 吴茱萸的生态环境与分布吴茱萸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适宜种植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多生于山坡、溪谷、林缘及路旁。

在我国,吴茱萸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湖南、云南、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区。

4. 吴茱萸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技术吴茱萸的生长发育速度较慢,实生苗一般需要3-4年才能开花结果。

其繁殖方法包括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等。

其中,种子繁殖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种植前,需要进行整地、除草和施肥等工作。

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可用于扩大种植面积或更换不良植株。

5.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吴茱萸的果皮和种子均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柠檬内酯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肿瘤、降压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中药制剂中。

此外,吴茱萸还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可被开发为天然药物和功能食品。

6. 吴茱萸的采收技术吴茱萸的采收时间一般在3-5年后进行。

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果实成熟时。

此时,吴茱萸的果实已经成熟,并且易于采收。

采收方法包括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收两种方法。

手工采摘适用于小面积种植的吴茱萸,可以保证果实的质量和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吴茱萸
别名:茶辣、漆辣子
采收加工:栽后3年,早熟品种7月上旬,晚熟品种8月上旬,待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断果枝,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

如遇雨天,用微火抗干。

药用部位:果实
产地: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科:芸香科
原植物:吴茱萸
植物情况: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幼技、叶轴及花轴均被锈
色绒毛。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cm;叶柄长4-8cm,小叶柄长2-5mm;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5.5-15cm,宽3-7cm,先端骤狭成短尖,基部
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侧脉不明显,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厚纸质或纸质。

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长约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钱裂。

果实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蓇葖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腺点,每分果有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吴茱萸药材性状: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黄色茸毛。

质硬而脆。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优等品以饱满、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吴茱萸药性:
【本经中品吴茱萸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根,杀三虫。

藙。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泄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吴茱萸辛燥之性,泄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熨胁腹诸症,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

热水洗数次用。

【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根,温,杀三虫。

久服轻身。

生川谷。

一名藙。

【产地】处处有之,或曰,吴地最良,故名,其子紧小,气味芳烈。

【性味】味辛,性温,有小毒。

【主治】吴茱萸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要药,主温中逐寒,驱风散热,止痛疗痹,治心腹冷痛,下焦冷气,中寒中恶,呕吐泻利,亦杀虫,治口舌生疮。

【别录】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

【甄权】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瘰痹刺痛。

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

【大明】下产后余血,治肾气脚气,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

【容川】味辛气烈,去湿极速。

【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药征】主治呕而胸满。

【灵胎】驱肝风,逐肺寒。

【用量】普通三分至钱半。

【禁忌】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动火昏目发疮,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凡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用吴茱萸。

【容川】吴茱萸辛而带苦,子性又主下降,故主降水饮,行滞气。

专治肝寒之吐逆,此药虽不上头,然可以降肝胃之寒,使不上冲入头,故仲景用之治头痛如破,此为治脏腑而经脉自治也。

【炮制】吴茱萸:除去杂质。

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

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用法用量】1.5~4.5g;外用适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
1.《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2.《本草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3.《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

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皆用此也。

4.《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

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

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5.《本草经疏》: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

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

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6.《本草汇言》: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

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哕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

7.《本经逢原》: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

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

8.《本草便读》: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

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

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

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

9.《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10.《名医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11.《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12.《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蛀。

13.《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14.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15.《本草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