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短期匯率的走勢往往起伏劇烈,因為投機者和 政府干預對短期匯率變動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長期 的匯率走勢,反應的是經濟的基本面變化,包括通 貨膨脹、利率、生產力和貿易收支等四個項目。 我們先看利率和通貨膨脹。原則上,假如一個 國家的實質利率相較於其它國家呈現上升的狀況, 那麼這個國家的貨幣會走強。值得注意的是,實質 利率這四個字。實質利率代表的是已經考慮通貨膨 脹後的利率。(費雪公式: 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預 期通貨膨脹率)
舉個例子,甲國名目利率0%,通貨膨脹是-3%。乙 國名目利率5%,通貨膨脹4%。那其實是甲國的實質利 率高。會對匯率產生影響的是實質利率,不是名目利 率。很多人比較國際利率,就拿名目利率出來比,是 在兩國 通貨膨脹程度相同時,才行得通的作法。 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趨緩時,該國 貨幣會走強。除了可以用上一段的道理,因為通貨膨 脹下降,等同於實質利率上升來解釋之外,也可以用 等價理論來解釋。譬如,甲乙兩國貨幣本來是一比一, 某年甲國通貨膨脹2%,乙國3%。同樣100塊的麥當勞套 餐,在甲國變102塊,乙國則是103塊。現在甲國貨幣 102塊就可以買到乙國貨幣103塊才能買到的東西,這 不就是甲國貨幣升值嗎?
• 單一價格法則 (Law of One Price)
– 從任何一種商品在兩國的價格,可以算出均衡匯率, 如下式: P$ e= PFC
• e:代表均衡匯率,美式報價 • P$:代表該商品的美元價格 • PFC:代表該商品的外幣價格 (FC)
• 絕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 (Absolute Version of PPP Condition)
文章來源:綠角財經筆記 /
最後一項是貿易收支。擴大中的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s),常與該國貨幣貶值相關。因為貿易逆差 就是欠錢,欠其它國家的錢。這些錢終有一天要還的。 每個主權國家,以自行印製鈔票的能力,它可以印出 所有欠款的面額。但問題是,債主拿回一億的某某幣, 是否還是當初一億的價值。最糟的狀況,就是所有債 主都認為這個國家的貨幣快撐不下去了,同時要求償 付。債主可以一直印鈔票來付錢,但那麼多的錢在市 面上流通,它常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且,傳統上認 為,幣值降低,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中央銀行是否會 藉由幣值,來控制逆差擴大,是值得考慮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主要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
(2)绝对购买方平价理论认为:当所有商品都满足一价定律,且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比重相等情况下,两国货币在某一时点上的汇率水平取决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3)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定时期两国汇率水平的变动是由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水平决定的,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货币应该贬值,反之则应该升值。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
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就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明确提出的。
直观地说道,购买力平价就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为两种或多种货币在相同国家出售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以来衡量对照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比如,出售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就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购买力相等于1美元。
购买力平价实质上就是一个特定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相同,它就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因此,用购买力平价做为货币切换因子,能够满足用户gdp国际比较三个条件的建议。
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指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市场需求就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要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同意的,即为由它的购买力同意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则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就是通过物价水平彰显出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下跌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升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填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严重不足的方面。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 思想的源头:大卫.李嘉图
▪ 正式提出者: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赛尔 Gustav.Cassel 1916年提出,并在1992年出版 的《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阐述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
结论:
▪ 就总价格指数而言,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 立;
▪ 非贸易品的价格会影响汇率。在总价格指 数不变时,本国非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升 导致本币升值,本国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 升导致本币贬值。
Balassa-Samuelson Model
在穷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在富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假定在每个国家所有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同,即
1. 一价定律
★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 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 的。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 差异的消除。
Pi = e ·Pi *
上式中: P 表示本国物价;
P*表示外国物价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2.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和货币数量论。
(2)相对购买力平价
主要观点
★ 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
动,认为汇率的变动由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是两国 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变动率之比。
基本公式
e1
P1 / P0 P1* / P0*
.e0
…………..(4)
例2,假如某段时期,日本商品价格从100日元上升
到150日元,同期美国商品价格从1美元上升到1.25美元, 那么,相对购买力平价为:
购买力平价少课时PPT课件

.
8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说明的是某个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 决定,由于购买力为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由 此可以用一般物价水平表示各自货币的购买力。
(一)前提
1.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
2.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 占的权重相等。
.
2
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
在经济学分析中,一价定律通常被视为 一个当然的隐含假设。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一)套购(arbitrage)
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市场上某物的价 格差异,通过低价买进和高价卖出以赚取无 风险利润(Riskless profit)的过程。当某物 为商品时就是商品套购,为外汇时就是套汇, 为证券、资金时就是套利。
.
11
注意:
Pi ePi
e
P P
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是存在差别 的,一价定律适用于单个商品(如商品i)的 情况,而购买力平价适用于普遍的价格水平, 即商品篮子中所有基准商品价格的组合。
.
12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绝对购买力平价过于 武断,但是两期内汇率的相对变化与价格水 平的相对变化却有一定关系,这就是相对购 买力平价。
§4.汇率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是一国货币的 汇率水平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
➢ 本章讨论汇率决定的背景:实行货币自由兑 换,汇率由市场来决定的国家。
➢ 汇率决定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相互联系,共 同构成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 随着经济背景 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 主要经历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 兑心理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和资产 市场说几个阶段。
购买力平价

购买⼒平价(PPP)和利率平价(IRP)购买⼒平价 (PPP)购买⼒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
举⼀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2.00美元⼀个,⽽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个,那么根据购买⼒平价理论,汇率⼀定是2美元每1英磅。
如果盛⾏市场汇率是1.7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美元则被称为⾼估通货。
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2:1的关系变化。
购买⼒平价理论的主要不⾜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个不⾜是它只适⽤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服务恰恰可以有⾮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个因素影响着汇率,⽐如: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购买⼒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90年代之后,此理论似乎只适⽤于长周期(3-5年)。
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利率平价 (IRP)利率平价规定,⼀种货币对另⼀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
如果美国利率⾼于⽇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风险套汇⽽定。
未来汇率会在当⽇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
在我们的例⼦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元。
⽇元则被视为升⽔。
20世纪90年代之后,⽆证据表明利息平价说仍然有效。
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为⾼效益货币⽽增值。
汇率理论(1)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
三、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前提 1. 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 2. 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 占的权重相等。
(二)基本形式
两国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P=eP*
变形后, e=P/P*
汇率理论(1)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
三、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前提 1. 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 2. 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 占的权重相等。
汇率理论(1)
第二节 利率平价说
二、非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简称UIP) (一)非抛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 假定上述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根据自己对未来 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收益,在承担一定的 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 如果预期一年后的汇率为Eef,则套利活动的 结果为下式成立:
(一)一个例子
假设资金在国际间移动不存在任何限制与交易
成本,本国投资者可以选择在本国或外国金融市 场投资一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i和i*,即期汇率 为e(直接标价法),则:
投资于本国金融市场,每单位本国货币到期本 利和为:
1+(1×i)
汇率理论(1)
第二节 利率平价说
一、抛补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 简称CIP) (一)一个例子 投资于外国金融市场,每单位本国货币到期时 的本利和为(以外币表示): 1/e+(1/e×i*)=1/e(1+i*) 假定一年期满时的汇率为ef,则投资于国外的本 利和(以本币表示)为: 1/e(1+i*)× ef= ef/e(1+i*)
汇率理论(1)
第二节 利率平价说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它是指在两个国家之间,以相同货币单位计量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没有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货币汇率应该调整到能够使得两个国家购买力相等。
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戴维·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根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来决定,而不是根据金银的兑换比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贸易来平衡价格差异。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比较价格指数法。
比较价格指数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来计算的。
通常,国际组织和机构会收集各国的价格数据,然后计算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价格指数。
这些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差异,并计算出货币汇率的合理水平。
购买力平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通过购买力平价,人们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
购买力平价还可以用来衡量货币的实际价值,帮助人们判断货币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此外,购买力平价还可以用来预测货币汇率的走势,对国际投资和贸易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首先,购买力平价假设了没有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这在现实中并不成立。
其次,购买力平价只考虑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购买力的影响,如税收、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等。
最后,购买力平价只适用于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对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等情况下的货币价值变动并不适用。
总之,购买力平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它可以帮助人们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预测货币汇率的走势,对国际投资和贸易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