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佳指标是什么

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佳指标是什么
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佳指标是什么

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佳指标是什么?为什么?

结合IS—LM模型,谈谈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的GNP,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被记入该国的GNP。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 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

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就财政政策而言,IS和LM曲线都向外移,导致国民收入Y增加,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支出,是商品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产商扩大生产,从而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以增加就业水平;就货币政策而言,央行扩大名义货币供给量,将导致实际货币需求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得产商扩大生产刺激投资‘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投资补贴等其他形式进行调控;

<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和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运用IS-LM模型分析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究竟包含多少个层次的指标数据必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下可以扩展为五个维度: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定发展质量的核心。我们要看到,GDP短期内不会消失,重要问题在于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弱化单纯的数量增长,能够更好反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2017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经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势头,且生产要素投入呈现出更智慧、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坚持运用多种生产率测算指标来评估企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企业经营绩效高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是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 当然,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有一个看得见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始终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要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就应该把科技发明能否创造新技术产业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质量指标。为此,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更高的科技创新指标时时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指标的选取要有利于加大研发机构建设,有利于加大源头性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创新体系的更加完善。 科技创新成果叠出,惟人才为本。一定要使劳动力质量提升的“管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要制定以知识学习与创造并重的教育发展指标,也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质量、劳动力健康水平、各类毕业生技能、师资质量测定指标等。通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研发机构来带动高效的研发产出。一言以蔽之,就业的劳动力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提升、或提升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资金配置效率涉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为更高生产率部门和科技创新领域提供资金是金融体系的“天职”。金融深化要提高中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资本生产率和产出的增长。为此,要提高金融体系的规制质量与效率,新的指标应当体现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审慎监管框架,下述的指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居民存款的安全性、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便利性、中小企业的融资占比、风险资本数量及可获得性、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创业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金融资产的法律保护程度等。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GDP。即县内生产总值,是年度内县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正因为其是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所以其是不可以叠加的,叠加了就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了,就会造成一些虚数。比如说是今年一片老城提质改造,产生了产品和服务,算在今年GDP的增幅内。如果你明年又算一遍,跟今年的GDP叠加,那么这片改造后的房屋就被算了两次了,这么叠加出的数字就会成为一个虚数,虚数就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经济状况,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经济状况,就失去其最实用、好用指标的作用。说GDP的变化,通常是涨幅多少,上升、下降、回落百分点多少。 人均GDP。即GDP按人头平均后的数字,他反映的内容是看看一个人倒底摊得多大点,看看一年的个人成效行不行,平均就是你尽管没有做事,但是你这个人作为一个数字已经被列入除数了。就是说你是以除数的身份而存在,除完后你就知道你头顶的帽子有多大了。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四字用词我是想得通的,但是“一般预算”我就有点不清楚,难道说除了一般预算外,还有特殊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呢,如果还有特殊预算内的财政收入,那会不会是税改前或者是封建社会时期所谓的苛捐杂税收入呢?是不是有点不符合法律呢?还是说这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说的是平时,非特殊状态,如果是特殊状态时地方财政是可以有除一般预算收入外的特殊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驾马车是出口和投资。消费体现水平高说明“民富”,特别是除食品等必需品外的消费占比大,更能说明这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富裕,因为反映出的是个人或家庭能力除了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已经能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即包含奢侈品在内的其他商品了。所以说一个地方同样数量的人,一年年的消费是可比的。增长回落都可以知道,增长了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宽容,如果上年摊到个人的数字已经是很宽裕了,那么增长后就是更宽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比谁更节约,而现代经济理念则是比谁、比地方间的消费那个更高、更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经查阅除却书上提到的指标外还有以下指标: 1) 工业生产率- 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量变化的连续加权式的测量,等同测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 的经济, 使用效能提供一个多大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2) PMI 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Index ,采购经理指数- 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将按月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 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3)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l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 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勺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4 ) PPI 是英文Producer Price Index 的缩写,意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 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 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 对CPI 有一定的影响。PPI 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 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 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 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 结物,就是价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 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 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 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 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 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 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GDP是现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掌握GDP的含义,知道GDP的统计范围和方法,能够理解GDP这一统计指标的重要作用和缺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和课外搜集有关信息,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参与交流,在同伴互助、分工合作中从而辩证地认识GDP。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认同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悟绿色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面,增强公民应有的使命感,激发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GDP的含义难点:绿色GDP 三、教学过程: 教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力是如何比较出来的?依据是什么?又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我们上海的经济、我们金山的经济实力的提高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问题: 课题: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在其《经济学》中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今天,我们能够详尽地谈论国与国的经济水平与差别,谈论国民经济的疲软与复苏,谈论经济政策的出口与实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把标尺——GDP。 多媒体演示:GDP的含义 老师:GDP是一个什么样的统计指标?什么是GDP呢? 学生:(略) 老师: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93年开始正式使用GDP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gross总的 domestic国内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请学生质疑对GDP含义中的“各个部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具体理解。 师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各个部门”是指GDP生产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有形产品),也包

实现大国崛起的五大经济发展要素探讨

《发展经济学》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实现大国崛起的五大经济要素探讨 学生姓名豆书龙学号1140450223 专业公共管理年级112班 指导教师姜邵静职称高级讲师 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2014年 5月

实现大国崛起的五大经济发展要素探讨 摘要:通过总结各个大国崛起的共性规律,发现制度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五大经济发展要素对国家崛起影响程度比较大,因此提出为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人力资本的投入等建议。 关键词:大国崛起;经济发展要素;中国梦; 一、世界大国经济崛起的因素 1.1物质资本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大国的崛起。纵观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可以将其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对外扩张和殖民侵略,如英国、荷兰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是通过改革向当时先进国家学习而进行自我原始积累的后发国家,如日本和俄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后发国家通过改革实现富强之后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总之,这九个世界性大国都是通过非和平方式获得物质资本,从而为其崛起奠定坚定地物质基础。这就是先发国家所具有的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而不能采取这种方式,而只能采取和平崛起的道路。因而只能自力更生或者借助外资的方式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 1.2制度资本 这里所指的制度资本指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即实现制度的创新。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因循守旧,不能创新,那这个国家的人们就不能获得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好处,就不能获得历史的垂青。通过研究大国的崛起历程,可以发现每一次的制度创新往往伴随着危机发生。现举例说明。 1.2.1葡萄牙的中央集权制与贸易危机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垄断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使得欧洲人的必需品香料的价格陡然抬升。因此欧洲人为了开辟新航线而将目光瞄准了海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葡萄牙最先形成了民族国家,并建成中央集权制制度。由于中央集权制由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国家力量,使得过去个人的海上冒险成为国家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开辟海上通道,获得海上霸权。葡萄牙正是由于制度创新,最先形成中央集权制,才使其成为世界霸主。 1.2.2英国的现代国家体制与政治危机 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首先得益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1640至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摆脱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创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成为现代国家。创立这些体制对经济发展最大的好处就是为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此,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了崛起奠定优越的制度优势。正如一个历史学家所言: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其实是对其内部力量崛起的一个延伸。可见,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带来一定历史机遇,如果一个国家实现了制度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就会得到历史的青睐,成为世界霸主。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而

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

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以及和传统城市的区别(一)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经济学的定义: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J.Button: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主要有三个要素:产业构成、人口、职能。 一、产业构成: 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由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产业进行分类,城市产业结构也就具有多重内涵。按照社会产品的最终用途,可把城市产业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这样,城市产业结构是指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两大部类划分法被具体化为农轻重划分法,这样,常识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根据不同的城市产业部门对某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把城市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城市产业结构指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城市性质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对城市的产业构成有重大作用。不同性质的城市,如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和专业性城市,其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的劳动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等,都会有所不同。相同性质的城市,在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条件下,其产业构成也不相同。经济技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城市服务部门所占比重,前者较后者要高得多。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内的各种产业配置合理,比例协调,特别是保持城市基础经济部门和城市服务部门的合理比例,使城市生产、市政建设、居民生活相互协调和发展。 二、人口: 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1.自然因素。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城市的功能、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也就间接影响了城市人口的数量及素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源(淡水)、地形、地理位置、土壤和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该因素是建立在自然因素上的,是影响城市人口的又一基础性因素。包括经济、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3.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如深圳)、战争和政治变革。 现代城市人口的特征主要有:首先,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高,而且绝大多数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其次,城市人口中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并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再次,城市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家庭外的社会活动;最后,不同阶层、行业等背景的人为保护自身利益或为实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往往以一定的方式组成一定的社团群体,表现出城市人口较强的社群性。 三、功能: 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经济发展约束因素(1)

经济发展约束因素 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0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前三季 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长9.0%,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为四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如何看待2008年 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深刻分析国际经济 走势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厘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约束 性因素,并采取准确的经济政策,以保持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尤 其是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世界经济已出现了低增 长高通胀的不良苗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显现。 (一)国际经济形势 1.国际市场物价飙升。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上涨。2003年初,国际石油28美元/桶,到了2008年1月2日,国际石油攀升至每桶100美元。同时,以铜、铝、锌等为代表的金属类产品价格 近年来涨势惊人,2008年国际铜价由2002年1800美元/吨飙升至 8000美元/吨,当前基本维持在7600美元/吨上方。因为2006—2007 年度,气候造成的减产影响了世界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国际 市场小麦等粮食价格被推升至十年最高水平。 2.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 日益加剧。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相继宣布 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进一步冲击全世界资本市场,给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按格林斯潘的话说,这就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还将 诱发世界一系列经济动荡。

房地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及其计算(精)

房地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一、静态指标及其计算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估时,若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称为静态评估,其计算指标称为静态指标。常用的静态指标有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 (一)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它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对生产期各年的利润总额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应计算生产期年平均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 项目总投资 均利润总额 项目年利润总额或年平 (5-10) 项目投资利润率越高,表明项目经济效益越好,否则表明效益欠佳或亏损。在利用投资利润率进行评估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利润率标准(例如20%),当投资方案的投资利润率高于此标准时则接受该投资方案,否则就拒绝该投资方案。如果要从多个可接受的互斥方案中进行选择,应该选投资利润率最高的方案。 例如,某项目的总投资为500万元,其年平均销售利润为146万元,则该项目的投资利润率是多少? 该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为: 500 146 ×100%=29.2% 如果确定的投资利润率标准为20%,则可接受该投资方案。 投资利润率对于快速评估一个寿命期较短项目方案的投资经济效果是有用的指标;当项目不具备综合分析所需的详细资料时,或在建设项目制定的早期阶段或研究过程对其进行初步评估也是一个有实用意义的指标。该指标特别适用于工艺简单而生产情况变化不大的项目方案的选择和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最终评价。 投资利润率法主要有以下优点:(1)经济意义易于理解,净利润是会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概念;(2)使用简单、方便;(3)考虑了投资寿命期所有年份的收益情况。其主要缺点在于:(1)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2)由于净利润只是会计上通用的概念,与现金流量有较大差异,因此投资利润率并不能真正反映投资报酬率的高低。 (二)投资回收期 投资者通常期望所投入的资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足额收回。用于衡量投资项目初始投资回收速度的评估指标称为投资回收期,它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投资回收期一般以年表示,从建设开始年算起,其表达式为: 0)(0 =-∑=t P t t CO CI 式中 t P 为投资回收期;CI 为现金流入量;CO 为现金流出量;t CO CI )(-为t 年的净现金流量。 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中累计净现金流量计算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 ????=当年净现金流量绝对值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累计净现金流量开1t P (5-11)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

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定发展质量的核心。我们要看到,GDP短期内不会消失,重要问题在于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弱化单纯的数量增长,能够更好反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2017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经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势头,且生产要素投入呈现出更智慧、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坚持运用多种生产率测算指标来评估企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企业经营绩效高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是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 当然,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有一个看得见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始终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要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就应该把科技发明能否创造新技术产业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质量指标。为此,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更高的科技创新指标时时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指标的选取要有利于加大研发机构建设,有利于加大源头性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创新体系的更加完善。 科技创新成果叠出,惟人才为本。一定要使劳动力质量提升的“管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要制定以知识学习与创造并重的教育发展指标,也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质量、劳动力健康水平、各类毕业生技能、师资质量测定指标等。通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研发机构来带动高效的研发产出。一言以蔽之,就业的劳动力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提升、或提升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资金配置效率涉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为更高生产率部门和科技创新领域提供资金是金融体系的“天职”。金融深化要提高中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资本生产率和产出的增长。为此,要提高金融体系的规制质量与效率,新的指标应当体现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审慎监管框架,下述的指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居民存款的安全

县域经济发展的“三要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三要素”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但另一方面,面积小、人口少,不沿江、不近城,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也使共青城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这些年来,共青人始终坚持和发扬“共青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迎难而进、奋力赶超的工作激情,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实现了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城市的历史演变,开创了共青城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万元GDP能耗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两年翻番,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三年翻番,财政收入、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实现三年翻两番。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共青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始终根据自身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进行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把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共青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在产业项目,出路在改革创新,关键在优化发展环境。 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坚实基础。产业项目是集聚要素、带动投入、培育产业、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抓产业项目的实践中,共青城坚决不走低质增长的老路、同业竞争的套路、牺牲环境的弯路,通过大力发展电子电器、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项目,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一,大力发展电子电器产业项目尤其是手机产业项目。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不仅仅有通信功能,而且是智能信息终端,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了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共青城专门出台了《手机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举措。通过3年的发展,共青城的手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群、从简单装配到“一条龙”生产的重大转变,融入了全球手机产业链,成为全省手机产业的“领头羊”。其二,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项目。共青城是中

生产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生产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加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今后的五年中我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效发挥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资本、土地、劳动被称为生产三要素: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总收入-总消费=储蓄,储蓄和劳动的有效结合形成资本,从而实现价值增值;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产出,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数量决定一个区域的产值和经济规模。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现代社会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在这三类要素中土地是根本,没有土地任何生产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就无法创造出社会财富;而资本则是

土地和劳动结合的纽带,只有三者的有效结合与运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财富得以不断增长和积累。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高度重视生产三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一、强力推动资本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马克思在他那本划时代的、无产阶级圣经--《资本论》中指出:所谓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把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来研究的科学方法,但是马克思也毫不忽略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本与生产力的关系时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资本积累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来说经济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投资拉动,从我县情况来看也是如此,“九五”末我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0.64亿元,gdp仅为1.43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6%。在“十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拿出最好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采取“引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的策略,到“十五”末五年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62倍,年均增长72.5%。全县gdp达到3.07亿元,比增长1.14倍,年均增长达到16.5%;人均gdp达到25683元,比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5.5%;财政收入达到4059万元,比增长72%,年均增长14.5%,通过大量的资本进入,先后引进了、集

林毅夫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林毅夫孙希芳 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作者在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之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 [1] 进而,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2] 然后,作者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 鉴于原文的基本论点建立在对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批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评论表明作者和作者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对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理解有诸多的偏颇,因此,本文拟对林毅夫等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作一较完整的阐述,说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所隐含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含义,并对《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作一简要评论。 一、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从经济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此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与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基于对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若干经验教训的观察,通过对大量历史证据的归纳而系统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 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不论传统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的“大推进”、“中心―外围理论”等各种发展学说,还是实践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实际上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的根本差别,因此,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作为经济发展和“赶上”发达国家的同义语(Rosenstein-Rodan, 1943; Prebisch, 1959; Chenery ,1961)。但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林毅夫与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所谓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自然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各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惟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别的资源是资本。[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资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不同国家在资本的积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当我们讨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时,通常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4])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

简述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简述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强调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属于古典动态模型。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将被占有和开发,土地变得稀缺,人口变得拥挤。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和资本带来了动力机器,增加了产量,这是新古典模型。这时,资本积累和新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支配性力量。以下是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古典和新古典时期的经济增长研究 1.斯密的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今年的谷物总产量为X 1,上一年的谷物总产量为X 0,今年用于雇用生产劳动的谷物数量占上一年谷物总产量的比例为K ,每个劳动者的谷物工资为W ,每个劳动者的谷物产量为P 。 2李嘉图的经济增长 一定的利润率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3.马歇尔的经济增长 资本家延迟消费以及企业家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导致了生产率提高和财富增长。 3.熊彼特的经济增长 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研究 1.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历史观点有以下几方面: 在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结构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以牛顿以前的科学、技术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为基础; 人均可以达到的生产水平有其最高限度; 主要产业是农业; 家族和氏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作用很大; 阶层结构很少有上下流动的余地,宿命论是一种普遍观念; 虽然有形式不定的中央政治统治,但政治力量的重心却在各个地区,操纵在土地所有者手中,他们对中央统治者保持有很大的影响力。 2.丹尼森 则认为: 知识进步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占66%)。其中,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验知识、科学研究成果、发明创造等 但是,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长期以来,各国都将经济增长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而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以及技术。 人力资源,也就是劳动力,包括劳动力的规模和工人素质。提高劳工的知识水平、健康程度和纪律意识,以及提高劳工的电脑操作技能,都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1001X X KP X W -=-

衡量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经济指标是金融及经济的数据的片断, 由政府或私人机构的各种各样的代理处出版的.这些统计是定期告知公众, 因此, 在金融市场,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依赖这些数据. 当许多投资对这种共享的信息的待机反应时, 经济指标通常对产生交易及价格变动有很大的潜在力。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在经济上领先的掌握程序会带来更大的方便去分析, 然后在充分了解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下交易, 几个简单的规则都是指有必要地根据这些数据来跟踪组织及做出交易决定。 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 所有由本国或外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及服务的总和,GDP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或下降)的步伐,并且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产量及增长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2)工业生产率 - 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量变化的连续加权式的测量,等同测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的经济,使用效能提供一个多大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3)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采购经理指数 - 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将按月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4)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5)PPI是英文 Producer Price Index 的缩写,意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朱庆芳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 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 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 1990年的 2005年为 2004年的 1979-2005年 1991-2005年 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 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 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 2.8 3.8 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 3.0 106.2 6.2 6.4 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 4.9 6.9 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 5.4 4.8 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 6.社会稳定指数75.5 6 7.0 100.8 -1.1 -3.0 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 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 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2005年社会稳定 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 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 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 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 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5年人均GDP已达1404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这些主要指标15年来年均递增5%-10%。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1%上升为31.4%,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4.3%。 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仍然存在矛盾和问题。比较研究2005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指标, 可以看到,有五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它用于社 会公益事业、居民福利救助、社会保障,它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