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上皮细胞病

合集下载

TAK1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

TAK1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

TAK1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DING Wen-fei;SONG Lei;LIU Hai-yun;QIN Jian-hua;CAO Ling;GAO Li-chao;OU San-tao;WU Wei-hua【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作为研究对象,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AK1表达的变化.用TAK1 shRNA慢病毒感染肾小管上皮细胞,以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TGF-β1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AK1表达的影响以检测干扰效果.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的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磷酸化的p38 MAPK(p-p38 MAPKThr 180/Tyr 182)的蛋白水平.用p38 MAPK激活剂处理已敲减TAK1表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检测其对细胞分泌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影响及对细胞中α-SMA、CTGF和p-p38 MAPKThr 180/Tyr 182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TGF-β1可以明显上调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AK1的表达水平.TAK1 shRNA 可明显下调TGF-β1刺激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AK1的表达水平.TGF-β1处理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增多,细胞中α-SMA、CTGF和p-p38 MAPKThr 180/Tyr 182蛋白水平升高.敲减TAK1表达可以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减少细胞中α-SMA、CTGF和p-p38 MAPKThr 180/Tyr 182的蛋白水平(P<0.05).p38 MAPK激活剂处理可以逆转敲减TAK1表达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及α-SMA、CTGF和p-p38 MAPKThr 180/Tyr 182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结论:敲减TAK1表达能够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而降低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水平.【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9(035)007【总页数】6页(P1248-1253)【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p38MAPK信号通路;纤维化【作者】DING Wen-fei;SONG Lei;LIU Hai-yun;QIN Jian-hua;CAO Ling;GAO Li-chao;OU San-tao;WU Wei-hua【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9;R363.2肾组织纤维化是常见慢性肾脏疾病发生的基础,其主要以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特征[1]。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Ex r sin o AK/ TAT p t wa n p o i lt b lro ih la el i y e gy e a id c d n p r p t y p eso fJ S a h y i r xma u u a pt eilc l n h p r lc mi n u e e h o a h s
张勉 之 赵 , 松 段 建 召 陈 炼 赵 , , , 姜 左春 霞 程 项 阳 , ,
(. 津 市 公 安 医 院 , 1天 天津 305 ; 2河北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0 0 0 .
【 摘要】 目的 : 观察 Jn s酪氨酸蛋 白激酶/ au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 (AK S AT) J /T 信号转导途径在糖尿
表 达 。结 果 : 低 糖 组 比 较 , 糖 组 不 同 时 间 点 细 胞 培 养 上 清 液 中 T F 一 1 型 胶 原 分 泌 明显 增 加 ( 均 < 与 高 G 8 、I P 0 0 )HK 中 P— T .1 ; C S AT1和 P— T S AT3的 蛋 白及 TG F— 1 p NA 表 达 自 6h起 明显 增 加 , 4 mR 至 8h达 最 高 ,
7 所 回落 , S T1 S AT3 各 时 间 点 差 异无 显 著 性 ; C 中 a S 2h有 而 TA 和 T 在 HK ~ MA 表 达 随 刺 激 时 间 延 长 明显 升 高 , cd ei 达 明显 下 调 ( 均 < O 0 ) 结 论 : E— ah r n表 P .1。 J 参 与 高 糖诱 导 的 HKC转 分 化 , 刺 激 T F一8 细 AK 并 G 1和
ZH AN G M i - hi ZH A 0 So , D UA N Ji — ao , CH EN an an z , ng an zh Li , ZH A O an Ji g , ZU 0 Chun xi , — a

高钙离子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对炎症因子生成的影响

高钙离子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对炎症因子生成的影响

高钙离子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对炎症因子生成的影响易凯;赵嘉闻;黎承杨;程继文;赵雨桐;马晨俊;廖乃凯;邓耀良【摘要】目的观察高钙离子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发生细胞自噬对细胞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生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分别用正常培养液(不含Ca2+溶液)、5 mmol/L Ca2+溶液、10 mmol/L Ca2+溶液进行处理12 h,以及用10 mmol/L Ca2+液各处理0、6、12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B-Ⅱ/LC3B-Ⅰ比值)和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HMGB1及MCP-1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不同浓度的细胞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苷(3-MA)和氯喹(CQ)分别预处理HK-2细胞6 h,随后再用上述3个浓度梯度的Ca2+溶液处理HK-2细胞12 h,采用RT-PCR检测细胞自噬水平对炎症因子HMGB1及MCP-1表达的影响.另外,HK-2细胞分别用4个浓度梯度(0、10、20、30μmol/L)CQ预处理6 h,再用10 mmol/L Ca2+培养液处理12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抑制率.结果与不含Ca2+溶液比较,高Ca2+液处理能显著上调HK-2细胞LC3B-Ⅱ/LC3B-Ⅰ和Beclin 1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高钙离子刺激能上调HK-2细胞MCP-1、HMGB1的表达(P<0.05).使用3-MA及CQ预处理能显著下调HK-2细胞MCP-1 mRNA的表达(P<0.05),但对HMGB1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CQ预处理能够改善高钙离子诱导的细胞抑制率.结论在高钙离子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MCP-1、HMGB1表达增多,细胞自噬水平上调.抑制细胞自噬能够减少高钙液诱导的MCP-1的表达及改善细胞活力,但对HMGB1的表达无影响.%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 calcium induced autophagy on the cellular production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MCP-1 and HMGB1 in HK-2 cells. Methods HK-2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concentrations of calcium medium (0 mmol/L, 5 mmol/L, and 10 mmol/L) for 12 h, and subsequently incubated with indicated high calcium medium (10 mmol/L) for 0 h, 6 h, and 12 h, respectively. After the specified time, the culture cells were col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assess the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LC3 B-II/LC3 B-I (protein marker of autophagy) and Beclin1 protein. Also, the expression of HMGB1 and MCP-1 mRNA were tested by real-time PCR (RT-PCR). The autophagy inhibitors 3-methyladenine (3-MA) and chloroquine (CQ) were used to pre-treated HK-2 cells for 6 h, and then the cell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calcium medium (0 mmol/L, 5 mmol/L, and 10 mmol/L) for 12 h. The MCP-1 and HMGB1 mRNA expression were tested by RT-PCR. In addition,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CQ (10μmol/L, 20 μmol/L and 30 μmol/L), HK-2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calcium of 10 mmol for 12 h.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CQ on cell proliferation.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high calcium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tein levels of LC3 B-Ⅱ/LC3 B-Ⅰ and Beclin 1 in concentration-and time-dependent manners (P<0.05). Meanwhile, the productions of MCP-1 mRNA and HMGB1 mRNA in HK-2 cells exposed to high level of calcium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Pretreatment with 3-MA or CQ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MCP-1 mRNA but not HMGB1 mRNA in HK-2 cells. In addition, pretreatment with CQ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proliferation of HK-2 cells exposed to high calcium. Conclusion The production of MCP-1 and HMGB1 in HK-2 cells exposed tohigh level of calcium are increased, in accordance with autophagy. Pretreatment with autophagy inhibitors 3-MA or CQ suppresses the production of MCP-1 but not HMGB1 in the HK-2 cells, and improves the cells proliferation.【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5页(P483-487)【关键词】高钙尿;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自噬;MCP-1;HMGB1【作者】易凯;赵嘉闻;黎承杨;程继文;赵雨桐;马晨俊;廖乃凯;邓耀良【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5;Q25高钙尿症是草酸钙肾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1]。

肾脏五类固有细胞

肾脏五类固有细胞

(一)、生理功能:1. 控制了毛细血管的收缩,平衡毛细血管内较高的静水压,以保持毛细血管的管径恒定;2. 吞噬和清除滤入基质内的小分子或大分子物质,包括残留在基膜上的沉积物;3合成多种酶及生物活性物质:肾素、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白介素、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抑制因子等;.4. 合成和分泌基质成分;5. 分裂能力(病理状态时);6. 系膜细胞膜上有免疫受体,(二)、系膜细胞受损后的病理改变:1.增生、插入肾小球系膜细胞是肾小球中反应最活跃的细胞,免疫复合物及其他损伤因子常常引起系膜细胞增生。

系膜细胞增生可引起两种病理结果:(1)早期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后期伴系膜基质增多。

系膜细胞增生过度,系膜基质增宽,致使毛细血管管腔变窄;(2)系膜细胞增生后向基底膜及内皮细胞间插入,形成双轨或多轨;以上这些变化导致肾小球的滤过面积减小,滤过功能下降。

2.很容易患感染性疾病,与系膜细胞膜上的免疫受体结合,对肾脏造成免疫损伤。

(三)病理变化后的病理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非IgA肾病、IgM肾病(四)病变后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以IgA肾病为例,可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1.肉眼血尿型;2.肾病综合征型:大量蛋白尿(>3.5克/24小时)、低蛋白血症(<30克/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3.无症状尿检异常型;4.急性肾衰型;5.高血压型;6.慢性肾功能不全型;(一)、生理功能:1. 滤过屏障: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窗孔:内皮细胞上的许多空,起机械屏障的作用电荷屏障保绕在内皮细胞的外侧,主要成分是唾液酸糖蛋白,带负电荷2. 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功能:体液因子、血管活性物质3. 维持血流通畅:抗凝、防血栓(二)、内皮细胞受损后的病理改变:1.增生:内皮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增多;2.肿胀:内皮细胞内细胞器增多,表现为内皮细胞体积增大。

功能变化:血栓形成、肾脏缺血缺氧、尿蛋白和(或)潜血(三)病理变化后的病理类型:1.毛细血管内肾小球肾炎:内皮细胞弥漫增生、肿胀;2. 血栓性微血管病(继发性):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内皮细胞从基底膜上剥离下来,内皮下间隙扩大,出现双轨征。

肾小球病变是什么?

肾小球病变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肾小球病变是什么?
导语:人总会生病,只不过生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在发生病状之后都很不了解自己这种病状的病情或者是原因,例如肾小球病变,很多人
人总会生病,只不过生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在发生病状之后都很不了解自己这种病状的病情或者是原因,例如肾小球病变,很多人对这种病状就很不清楚是什么,那么接下来就请权威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肾小球病变是什么吧。

其病变特点是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

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所以又有脂性肾病之称。

是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成人患者少。

本病对皮质激素敏感,治疗效果好,病变可完全恢复。

病理变化:
1)肉眼观: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肾皮质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2)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或仅有轻度节段性系膜增生,主要改变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质。

3)电镜下: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扁平,可见空泡和微绒毛,细胞内高尔基器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

足突消失不仅见于脂性肾病,也常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

经过治疗或蛋白尿等症状缓解后,脏层上皮细胞的变化可以恢复正常。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类沉积,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脂蛋白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在肾小管被重吸收所致。

肾小管腔内可有透明管型。

这种变化常与蛋白尿的程度平行。

临床病理联系: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为高选择性,蛋白。

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的影响

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的影响

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的影响刘纪实;宁建平;张浩;欧阳春【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年(卷),期】2007(8)10【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和干预组(缬沙坦30 mg·kg-1·d-1,n=10).第8、16周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K的表达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与TGF-β1同向表达增高,随病程进展递增;(2)缬沙坦干预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1)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与TGF-β1同向表达增高,提示ILK是肾间质纤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缬沙坦可能通过下调ILK来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病变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总页数】4页(P572-575)【作者】刘纪实;宁建平;张浩;欧阳春【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0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的影响 [J], 张桦;张慧涛;林琳;贾宁;汪悠悠;朱晔;周文英;彭晓2.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整合素连接激酶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刘爱林;张皎月3.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的表达及氯沙坦钾的干预作用 [J], 邢彩芳;刘素筠4.MMP-9/TIMP-1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及缬沙坦对其影响 [J], 宁建平;刘纪实;彭琳琳5.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J], 刘伦志;姜莉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

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

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
在进行身体检查的时候,无论是哪种检查项目,都是要积极配合,这样对检查结果不会有影响,而且检查过程中,如果身体有不舒服情况,需要和医生说明,使得检查能够停止会,避免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那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呢,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
1.红细胞。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

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

2.白细胞。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

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3.小圆形上皮细胞。

正常尿常规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

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

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扁平上皮细胞,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移行上皮细胞因来源不同,有表层、中层、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之分,其中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肾盂肾炎等。

小圆形上皮细胞来自肾,正常尿中少见,肾小管病变时可大量出现,对肾实质疾病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肾慢性充血、肾梗塞及血红蛋白沉着时,可见胞质内含有棕色颗粒(含铁血黄素)的圆形细胞。

在对尿检中上皮细胞高怎么回事认识后,改善尿检中上皮细胞高的时候,也都是有很多不错方式,不过对这些方法选择前,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了解,尤其是对一些药物使用,不能随意进行,否则对肾部也是会造成损害的。

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李婷;黄帧桧;孙淑萍【摘要】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分别行:1.梯度细胞筛选实验,设6组,每组设不同的细胞数,培养24h,加入CCK8试剂,酶标仪测吸光度.2.梯度葡萄糖浓度筛选实验,根据细胞筛选结果,设不同葡萄糖浓度组,培养24h,加入CCK8试剂,酶标仪测吸光度.3.梯度时间筛选实验,根据梯度细胞和梯度葡萄糖筛选实验的结果,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分别于各个时间点加入CCK8试剂测吸光度.4.梯度药物筛选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DMEM培养基);高糖对照组(B组,D-葡萄糖40mmol/L);高糖+低浓度利拉鲁肽组(C组,D-葡萄糖40mmol/L+利拉鲁肽1nmol/L);高糖+中浓度利拉鲁肽组(D组,D-葡萄糖40mmol/L+利拉鲁肽10nmol/L);高糖+高浓度利拉鲁肽组(E组,D-葡萄糖40mmol/L+利拉鲁肽100nmol/L);高糖+沙格列汀组(F组,D-葡萄糖40mmol/L+沙格列汀400mmol/L).培养箱中培养48h,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高糖组较空白组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加;高糖加入高、中、低浓度的利拉鲁肽组细胞较高糖组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率减少;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利拉鲁肽组,细胞的增殖依次增加,凋亡率依次减少(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改善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而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剂量越高,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改善情况越明显.【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8【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利拉鲁肽;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作者】李婷;黄帧桧;孙淑萍【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随着糖尿病人群的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已达糖尿病发病人群的20%~40%,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1].作为二型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病具有渐进式发展和不可逆转的典型特点[2],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glucagon like peptide 1 analogues,GLP-1),能够延缓DN的进程,降低血糖,减轻肾脏纤维化[3-5].本实验旨在观察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用于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1.1 主要试剂和仪器本实验所用的试剂包括:NRK-52E细胞株(ATCC细胞库);D-葡萄糖(Biosharp生物科技公司);DMEM/L培养基(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天津灏洋生物制品公司);酶消化液、CCK8溶液(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沙格列汀片(Saxagliptin tablets,Sax)(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4H70535S规格:5mg/片);利拉鲁肽注射液(liraglutide,Lia)(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批号:FP51874-1,规格:3ml:18mg).本实验所用的仪器主要有:生物安全柜(新加坡新加坡艺思高科技有限公司CLASS II BSC);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EPOCH);流式细胞仪(美国BD 公司FACSVerse).1.2 细胞培养及分组1.2.1 细胞培养将NRK-52E细胞株培养于25cm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培养基培养,2~3天换液一次,细胞长至70%~80%融合后,0.25%胰酶溶液消化传代.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消化后接种于96孔板中.1.2.2 细胞分组(1)梯度细胞组.NRK-52E细胞培养2~3天后,接种于96孔板中.分6组,每组设6个复孔:a组(空白组)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培养液;b组100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悬液;c组200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悬液;d组500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悬液;e组1000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悬液;f组15000个细胞/孔,100μl细胞悬液.37℃,5%CO2培养24h使其贴壁,然后用不含血清的培养基同步化固定12h.各孔按说明书加入Cell Counting Kit(CCK8)试剂,2h 后,用酶标仪测量各孔在4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制作标准曲线.以OD值1.0~2.0为标准选择细胞数.一般数值在1.0附近后期实验数据比较稳定,在此处的吸光度所对应的细胞数量,选择为实验用细胞数.(2)梯度葡萄糖浓度组.根据上述实验确定的每孔种板细胞数,接种96孔板,培养24h后,加无血清培养基同步化培养12h.设五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梯度设3个复孔,不加葡萄糖的空白培养基所含糖浓度为5.8mmol/L,因此设组如下:5.8mmol/L葡萄糖浓度组(即空白培养基组);25mmol/L葡萄糖浓度组;30mmol/L葡萄糖浓度组;40mmol/L葡萄糖浓度组;50mmol/L葡萄糖浓度组,培养48h.每孔按说明书加入CCK8试剂培养2h,450nm波长处测各孔吸光度.根据吸光度曲线选择适合的实验用葡萄糖浓度值.(3)梯度时间组.根据前两个实验得出的每孔细胞浓度和高糖的浓度,接种96孔板,设定不同时间梯度,观察高糖对细胞增殖抑制随时间的变化.设4个时间梯度,每个时间梯度设3个复孔:接种细胞,孵育过夜,同步化后用前面实验选定的葡萄糖浓度溶液培养细胞12h、24h、48h、72h,分别于各个时间点在不同的组别的复孔中加入CCK8试剂,2h后测试吸光度,记录数据.根据4个不同时间梯度的吸光度值,绘制时间-吸光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分析细胞活性随高糖培养时间的变化.(4)梯度药物组.按照前面实验(1)得出的细胞浓度,每孔100μl接种96孔板,24h后加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h同步化实验.将实验(2)得出的高糖浓度,加入各孔中,培养24h.设置高糖组(D-葡萄糖40mmol/L),高糖+Lia低浓度组(1nmol/L)、高糖+Lia中浓度组(10nmol/L)、高糖+Lia高浓度组(100nmol/L),高糖+沙格列汀(Sax)组(F组,D-葡萄糖40mmol/L+沙格列汀400mmol/L),每组设3个复孔.据实验(3)得出的最佳时间点加药,培养48h,加入CCK8试剂,2h后酶标仪测吸光度.根据各组吸光度数值,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图,分析药物对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六孔板按照(4)的方案加药培养48h,吸去培养基并按组分别保留备用,加入0.25%胰酶消化液消化3min,分别加入之前保留的培养基终止消化,收集细胞入离心管;1000rpm,3min离心弃上清,PBS清洗一次,加PBS轻轻吹打混匀,计数,根据细胞浓度稀释原液浓度至1×106个/ml;取1ml调整好浓度的细胞原液至1.5ml离心管中,离心弃上清,加入495μl FITC结合液重悬,加入5μl FITC 染液轻轻混匀,然后加入10μl PI染液;纱网过滤后立即上机检测.1.4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对照孔吸光度-样本孔吸光度)/对照孔吸光度×100%.1.5 统计学分析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采用SPA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2.1 梯度细胞选择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多,4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呈线性增长,且根据梯度细胞-吸光度标准曲线公式,可知吸光度在1.0时所对应的细胞数为5000个/孔,为下一步实验做好准备(图1).2.2 梯度葡萄糖浓度选择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细胞的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葡萄糖浓度达到40m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接近60%,因此我们选择40mmol/L葡萄糖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标准高糖浓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2.3 梯度时间选择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高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逐渐增强,48h开始,细胞增殖抑制趋于平稳,增殖抑制作用不再大幅度增加,此时的时间点被选为后续实验的上药最佳时间点.通过图3可以看到,高糖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时间依赖性.2.4 梯度药物作用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用药组较高糖增殖抑制率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大,增殖抑制率逐渐降低.据此分析,药物对高糖诱导的细胞增殖抑制具有缓解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愈加明显(见图4).2.5 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高糖组较空白组、用药组凋亡率明显增加;低、中、高浓度利拉鲁肽干预后凋亡率依次降低,见图5.A.正常对照组;B.高糖组;C.高糖+利拉鲁肽低剂量组;D.高糖+利拉鲁肽中剂量组;E.高糖+利拉鲁肽高剂量组;F.沙格列汀阳性药物对照组;右下象限(Q3)为细胞早期凋亡率;右上象限(Q2)为细胞的晚期凋亡率.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重要隐患.研究表明[6]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在DN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学变化有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以及肾间质纤维化,其中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的主要表现,也是糖尿病肾病的显著病理学特征[7,8].糖尿病的高糖环境,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诱因,它通过一系列的信号通路作用,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肥大、萎缩,导致肾小管和肾小球细胞的凋亡,最终致使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9-1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12],它通过分布在肝、肾、脑、脂肪等组织中的GLP-1受体(GLP-1R)发挥作用[13].有研究表明,GLP-1能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症状、保护肾脏,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14].利拉鲁肽作为一种GLP-1类似物,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保护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的作用[15].研究证明[16]利拉鲁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能够发挥控制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肾功能、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然而,利拉鲁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17]利拉鲁肽通过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钠钾ATP酶活性达到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作用.Wang等[18]通过实验证实,SIRT1的激活可通过体内和体外途径改善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管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总之,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的GLP-1样降糖药,不仅对血糖的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设计此实验,希望证实利拉鲁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在体外设置高糖环境,模拟糖尿病的体内高糖环境,观察高糖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前期对细胞、高糖条件以及高糖培育时间的选择实验,我们为模拟实验筛选出最佳的造模条件,为后续实验提供充分的条件;通过利拉鲁肽对高糖的干预实验结果,可以初步认为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具有改善作用,并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善愈加明显.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文献】[1]林子桐,张超,沈雪梅.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28(5):765-773.[2]陈艳霞,房向东,黄翀,等.全反式维甲酸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6,44(1):50-52.[3]李里,卢松.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4(14):20-22. [4]宋碧辉,谢红萍.白藜芦醇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9):4686-4688.[5]陈忻,翟所迪.利拉鲁肽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1):1685-1687.[6]Meng X M,Nikolic-Paterson D J,Lan H Y.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renal fibrosis [J].Nat Rev Nephrol,2014,10(9):493.[7]吴海江,邓新娜,史永红,等.EGFR在高糖诱导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2):151-155.[8]伊蒙,安玉,张丽华,等.肾组织IgG和C3沉积与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关联[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7,26(1):8-13.[9]Zhang W,Khanna P,Chan L L,et al.Diabetes-inducedapoptosis in rat kidney [J].Biochem Mol Med,1997,61:58-62.[10]Sutariya B,Tanejab N,Badgujara L,et al.Modulatory effect of betanin on high glucose induced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renal proximal tubμlar cells[J]. 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2017,18-28.[11]Park K S,Kim J H,Kim M S,et al.Effects of insμlin andantioxidant on plasma8-hydroxyguanine and tissue8-hydroxydeoxyguanosine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rats[J].Diabetes,2001,50:2837-2841.[12]王海芳,曹情雯,牛银波,等.利拉鲁肽通过调控HSP70-TLR4轴抑制db/db小鼠肾脏的炎症性损伤[J].免疫学杂志,2017,33(3):224-231.[13]Drucker D J.The cardiovascμlar biology of glucagon-likepeptide-1[J].Cell Metab,2016,24(1):15-30.[14]Schernthaner G,Mogensen C E,Schernthaner G H.The effects of GLP-1 analogues,DPP-4 inhibitors and SGLT2 inhibitors on the renal system[J].Diab Vasc Dis Res,2014,11(5):306-323.[15]张莉雪,李阳,杨丽.利拉鲁肽的药理作用及其缓释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5,32(6):496-502.[16]刘睿.早期糖尿病肾病使用利拉鲁肽降糖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2):2688-2691.[17]王兴红,郑亚萍,王丽菲.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大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和钠钾ATP酶活性影响[J].医药导报,2015,34(8):998-1001.[18]Wang X L,Wu L Y,Zhao L,et al.SIRT1 activator ameliorates the renal tubμlar injury induced by hyperglycemia in vivo and in vitro via inhibiting apoptosis[J].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2016,83:41-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肾小管上皮细胞病
*导读: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功能,担负着对肾小球滤出的
有用物质……

1.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
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功能,担负着对肾小球滤出的有用物质,
如水、Na+、Cl-、HCO3、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功能,同时还
担负着对电解质与酸碱度的调节功能来维持体内的渗透压、电解
质和酸碱度的平衡,促进体内物质代谢。 2.肾小管上皮细胞受
损后的变化
(1)肾小管功能一旦受损,其重吸收与调节功能、浓缩功能都会
受到影响,原发性肾小管损伤较少见,多数继发因素来自于肾小
球,来自肾间质损伤,同时也来自于肾毒性药物和毒物损伤。
最突出的临床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
如药物或细菌感染时则会表现出尿路炎症反应,血尿、细菌尿。
临床上可通过病史和化验结果分析,做为鉴别诊断依据,如:肾
小球损伤在先,而后漫延到肾小管功能损伤,多为原发性肾小球
病变;如果肾小管功能损伤在先,同时伴有肾脏萎缩,多为慢性
间质性肾损害。而间质性损害一定有原发病因的。如常见的急慢
性肾盂肾炎,高尿酸血症,结缔组织病,药物性肾损害,毒物性
肾损害等。
(2)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分泌系列促炎症因子与促纤维化因
第 2 页

子,引起间质炎症反应,血管收缩加重肾缺血。
(3)在炎症反应与纤维化因子作用下易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3.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
(1)慢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首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其临床表现以肾小
管浓缩功能受损造成的夜尿增多为早期表现(夜尿量24小时总
尿量的1/3),尿比重降低,尿PH值异常,尿糖、少量蛋白尿、
尿电解质异常,肾小管功能损伤表现,该类表现早于肾小球的滤
过率降低。慢性间质性肾炎一定有原发病因,要仔细询问病史,
找出原因,祛除病因。如慢性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等。
(2)以痛风肾或高尿酸血症形式发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
血清尿酸浓度达到或超过386.8umol/L(7mg/dl)时称高尿酸血症。
当GFR≦25ml/min时,肾脏对尿酸的滤过率降低,就会出现高尿
酸血症。
由于人体内对尿酸的代谢紊乱而导致高尿酸血症,部分病人尤其
是青少年由于参与尿酸代谢的酶有遗传性缺陷而导致高尿酸血
症。
还有部分病人患有骨髓瘤、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核酸分解亢
进,促使尿酸急剧增加。
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分泌与浓缩尿酸功能障碍,促使尿酸在
肾小管局部聚集,尤其是在尿液呈酸性环境时,尿酸更易析出,
第 3 页

形成结晶、结石,造成上皮细胞凋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肾
小管萎缩。
(3)以中草酸肾损害为代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
其中突出表现是马兜铃酸肾损害。
马兜铃酸存在于中药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仙人藤、桑骨风、
朱砂莲等药物中。常见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
冠心苏合丸、玉露清风丸、八正散、当归四逆散、耳聋丸、清目
丸、分清止泻丸、导赤散、通乳丹、排石合剂等。
以上药物中均含有马兜铃酸,均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过
敏、肾血管增生、管腔狭窄、肾缺血、缺氧,导致肾脏纤维化,
肾脏萎缩。如果同时伴有肾小球功能损害,其肾功能会进行性恶
化;如果单纯为肾间质损害,不同时伴有肾小球损害,其病情进
展相对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