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煤矿综放开采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综放工作面顶板运移及垮落数值模拟研究

综放工作面顶板运移及垮落数值模拟研究柳轶【摘要】根据赵庄矿二号井的实际地质情况,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采用UDEC数值计算软件对比模拟1304综放工作面和1305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在老顶初次来压和两次周期来压期间顶板岩层破断演化规律,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顶煤起到直接顶的作用,减缓了矿山压力,导致综放工作面老顶来压强度较综采工作面小,在一定程度上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期刊名称】《山西焦煤科技》【年(卷),期】2017(041)01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综放开采;顶板运移;数值模拟;老顶断裂线;周期垮落【作者】柳轶【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投资公司,山西太原0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2+.1矿山压力控制是厚煤层综放开采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前提。
上覆岩层结构运动变化是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主要原因[1]. 目前,针对顶板覆岩结构变化规律,国外主要有悬臂梁假说、压力拱假说、铰接岩块假说,国内则有传递岩梁理论、砌体梁理论、关键层理论以及薄板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上覆岩层结构变化特征以及采场矿压规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对掌握回采过程中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变化特征和矿压显现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2-3].赵庄矿二号井1304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技术,其相邻的1305工作面采用综采技术。
对于普通综采和大采高综放开采,顶板岩层变化运动特征不同,矿压显现特征也不相同。
所以,正确掌握不同类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1304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5.36 m,平均倾角约为6°,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煤层为3#煤层,其中机采采高2.8 m,放顶煤厚度为2.56 m. 工作面长度145.8 m,自开切眼到停采线长度为538.6 m.2 顶底板情况1304工作面无伪顶,直接顶为泥岩和细粒砂岩,平均厚度1.8 m,节理裂隙不发育,普氏硬度f=3~4,自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46.2~65.4 MPa;基本顶主要为粉砂岩,平均厚度1.6 m. 工作面的直接底主要为泥岩,平均厚度0.6 m. 基本底主要为粉砂岩,平均厚度为2.0 m,呈中厚层状,层理均匀。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急倾斜煤层覆岩破坏规律

量向倾斜下方偏离,产生沿层面方向的分力,该力既作用于破断顶 板自身之上,又通过顶板作用于工作面支护体之上;
(2)冒落后的顶板破断岩块不能在原地停留,从而形成对采空区沿倾 斜方向的非均匀充填,改变了对顶板的支承和约束条件,使顶板破断 运动复杂化,这种复杂的顶板运动方式使工作面支护体承受的荷载复 杂化;
赵朔柱
开采初期,顶煤及直接顶相继垮落、滑移 充填采空区,垮落的松散岩块以拱和拱 壳的结构形式存在,拱壳的平衡是暂时 的和有条件的,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基 本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 拱壳失稳,基本顶会沿倾斜和走向破断, 沿倾斜形成弹性基础上的铰接岩块结构。
(4)底板滑移的前提条件是变形、破坏(底板膨出变形大到引发层状岩层裂 断或支护系统阻力使厚度较大的岩层表面形成局部损伤),只有大量变形 而导致破坏后能够形成滑移体与滑移面的底板岩层才会出现滑移。当破 坏出现在工作面倾斜方向的中部或上部区域且下部区域岩层完整性较好 (薄层与极薄层岩层组成的底板除外),则破坏滑移区一般不会向下蔓延。 但当该破坏区出现在工作面下部区域时,由于该局部破坏给上部底板岩 层的滑移提供了空间,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导致破坏滑移区的 扩大和蔓延。
(3)当煤层倾角超过35°时,破坏后的底板可能向下滑移,而使“R 一S一F”系统失稳,一旦支护系统失稳而失去对顶板的有效控制,则 会进一步诱发顶板冒落,而冒落的进一步发展不但会给破断顶板的运 动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且会使导致顶板破断岩块和支护体沿倾斜方向 运动的作用力加大。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开采底板破坏滑移加 剧了“支架一围岩”系统的不稳定性
(3)若底板分层明显,出现失稳变形的一般为靠近煤层的1-3分层,深 部的底板岩层变形和移动特征不明显。若底板表面岩层被原生裂隙 (节理)或人为外力切割成“结构体+结构面”形态时,破坏和滑移沿 “结构面”发展;底板靠近煤层的分层中含有软弱夹层或分层间有较 充足的水渗透时,底板的非稳态运动(破坏和滑移)沿该层面发展, “结构体”将逐步演变为滑移体,“结构面”将会单独或合并成为滑 移面。
综放面顶板(顶煤)运移规律实测研究

, , + ,%5与巷道受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围岩 变形剧烈区的范围基本一致 5 顶煤始动点的位置随 着顶煤位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 即受工作面采动影 响6 上位顶煤较下位顶煤运动滞后 5 7 + 8 + 9 顶煤基点位移速度 在工作面煤壁前方 6 顶煤由于受纵向约束条件 的限制 6 其运移主要表现为在支承压力作用下的水 平 挤压变 形 : 在 煤 壁 后 方 随 着 采 煤 机 割 煤6 下位顶 煤在支架的反复支撑卸载作用下 6 纵向约束明显减 弱6 顶煤运移主要表现为顶板断裂沉降引起的垂直 运 动5尽管 顶 煤 运 移 量 以 煤 壁 为 界 前 后 方 差 异 较 大6 但单位 推 进 的 位 移 量 差 别 不 大 6 始动点至煤壁 煤壁至顶煤冒落时为 * 为* + 1%%$ + ,%%$ %6 %6 说明 顶 煤在煤壁 前 方 受 工 作 面 超 前 支 承 压 力 作 用 产 生的水平变形 速 度 与 在 煤 壁 后 方 的 垂 直 沉 降 速 度大致相同 6 顶煤的这种均匀变形与破坏对有规律 地放煤是十分有利的 5 7 + 8 + 7 顶煤基点位移量 实测顶煤基点从始动点至煤壁上方位移量平 均为 ! 占总位移量的 1 顶煤基点从 , 2%%6 ! + / ;6 煤壁至支架后方冒落前夕位移量平均为 , -%%6 占总位移量的 ! 总位移量平均为 ! 1 + ) ;6 ) -%%5 顶煤始动点位置由于离工作面煤壁较远 6 受工作面 超前支承压力作用的时间较长 6 累计顶煤位移量较 大6 顶煤进 入 工 作 面 控 顶 区 上 方 后 6 其运动规律主 要是破断煤块之间的垂直沉降 6 通过顶板运动和支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厚表土层薄基岩条件下分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下 开采至关 重要 , 定 断 裂带 发 育 高 度 的方 法 通 常 确 有经 验公式 、 理论计算 … 、 相似 模拟 _ 等 。笔者 运用 2 J
实测 和计算 机模 拟 研究 的方 法 , 研究 了厚 表 土层 薄 基岩 条件下厚 煤层分 层开采 时煤 层顶 板上 覆岩 层导 水断 裂带 的发 育高度 以及覆岩 破坏 的规律 。
明, 随着 工作面停 采 时间的增加 , 采动裂 隙尤其 是 上部 的微 小 裂 隙将会 部 分 闭合 , 致使 导 水 断裂 带发 育 高度 降低 ; 当基岩柱 厚度较 小 时, 导水 断裂带发 育高度也 较小 ; 同时厚煤 层分 层开采 随分 层 数 的增 加 , 断 裂 带的高度 增长 幅度 逐 渐降低。 关键 词 : 岩 ; 层开采 ; 坏规律 ; 覆 分 破 导水断裂 带 中图分类 号 :D 2 T 7 5 2 T 3 ;D 4 . 文 献标志 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4 5 2 1 0 0 2 0 10 4 9 (0 0)6— 0 0— 3
2 1 1 月 00年 2
矿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第3 7卷第6期
厚 表 土 层 薄 基 岩 条 件 下 分 层 开采 覆 岩 破 坏 规 律 研 究
陈学 星 刘伟 韬 张培 森 , ,
( . 东理 工 大 学 , 东 淄 博 2 5 ; . 东科 技 大学 资 环 学 院 , 东 青 岛 26 1 ) 1山 山 5  ̄0 2 山 山 65 0
的断裂带发 育 高度 及 覆 岩 变形 破 坏 规律 , 当于 上 相 部 3 煤层 开采 稳定 以后 , 分层 3 下 下煤 层开 采后 的 综合 影响 。
1 工程 概 况
某矿 主采煤层 埋深 2 0m, 中仅表 土层厚度 就 8 其
综放工作面岩层移动及控制技术浅析

能 源 技 术 与 管 理
3 7
综放工作面岩层移动及控制技术浅析
李慧君 张永将 Βιβλιοθήκη , , 峰 高 , 猛t (. 1淮南矿 业集 团 张集煤矿 , 安徽 淮南 2 2 0 ; . 30 1 2煤炭科 学研 究总院 重庆研究院, 重庆 4 0 3 ; 0 0 7 3淮沪煤 电有限责任 公司 丁集煤矿 , . 安徽 淮南 2 2 0 ) 30 1
2 综放 采场岩层结构模型
21 顶 煤破碎 过程和 特点 .
顶煤 自煤壁前 方 的完整煤体 到 由支架后 方放 出的散体煤 , 问经历 了复杂 的力学过 程 。一般认 其 为 , 是在 支承 压力 、 板 回转 和支架 反复 支撑 顶煤 顶
0 引 言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是实现高产高效既经济又 实用 的有效途径 ,综放开采T艺的显著特点是一 次采 煤层厚度成倍增加,由此引起上覆岩层活
动及 结 构特 点 的变 化 。地 表 沉 陷 的剧 烈增 加 对 :
刚体 , 直接顶可简化为损伤或破碎体 , 直接顶给支 架载荷同时传递老顶给支架 的作用力 。 对此 , 专家
岩层 结 构 的 变 化 则 直 接 影 响 到 顶 板 结 构 的稳 定 性 l。 由于对采 场 上 覆岩 层结 构特 点 和矿 压 显 现 2 ]
承载特性 ,即关键层破断前以板的结构形式作为 全 部或 局部 岩层 的 承载 主体 ,破断 后形 成 的砌 体 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
有一 定指 导意 义
动, 下位 岩层 呈 明 显的剥 离 特 征 , 分层 开 采 条件 即 下岩 层结 构形 态发 生 了较 大的变 化 。
11 上位 岩层 活动 规律 .
近水平煤层开采地表岩移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2112?07作者简介:耿春喜(1975-),男,山西长治人,工程师,从事采煤掘进运输管理工作。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2.05.022近水平煤层开采地表岩移特征分析耿春喜(山西潞安集团左权阜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晋中 032600)摘 要:针对某煤矿近水平煤层开采存在的地表岩移问题,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地表岩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沿走向与倾向两个方向的地表最大下沉量分别达4.5m与3.5m,沉降影响范围达180m;沿走向与倾向两个方向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2.73m与-2.12m,两侧巷道附近的地表水平移动值较大;巷道附近的倾斜值大于采区中部及采区两侧的倾斜值。
在后续井下开采过程中,需注意走向方向地表沉降发展特征,可能会出现多个沉降中心,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关键词:近水平煤层;监测;沉降;岩移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2)05?0070?02 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1]。
然而随着矿井开采的范围扩大,采动岩移问题日益突出[2-4]。
因此,对于岩层与地表移动特征的研究是安全开采和预留合理保护煤柱的必要保证[5-6]。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杨树才[7]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方法对厚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在采面回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呈现渐变趋势;李保学[8]采用快速静态法提高RTK测量精度,解决了复杂区域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的技术难题;相涛等[9]通过在地表布设岩移监测站,计算出了地表移动参数,并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下沉曲线得到开采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角值;张德民等[10]通过观测与研究,揭示了在煤层埋藏浅、开采厚度大、推进速度快的开采条件下的地表下沉盆地的分布形态,为合理留设煤柱及指导地表搬迁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某矿近水平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方法对开采过程中地表岩移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借鉴与指导。
综放采场支承压力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的影响机理研究

图 1 采动覆岩破断垮落情况
采 动覆 岩破 断垮 落 情 况 见 图 1 可 以直 观 地 看 ,
出, 采动形成的压实区及裂隙区边界近似为梯形状 , 随着工作面推进 , 煤层上方 的岩层不断垮落 , 最终形 成一定范 围的垮落带 、 断裂带 和弯 曲下沉带 。数值 模拟 中不 同推进距离与裂隙发育高度 的拟合曲线见
测与 理论 的基础 上研究 了煤 矿 开采 覆 岩破 坏 与导 水 裂 隙分 布 特 征 , 提 出 “ 三 区 ” “ 三 带 ”的 观 并 横 、竖 点 。“ 三带 ” 化及 其 特征 在 较 大 程 度上 是 由于 演 采场 支承 压力 变化所 引起 的 , 目前 多采 用 理论 分 析 、
计 算模 型沿 水 平 方 向 取 20m, 垂 直 方 向取 4 沿
1 ・ 2
21 年 l 0 2月 1
矿 业安 全 与 环 保
第3 卷第6 8 期
10m, 2 煤层 厚 度 1 5m。为 了简 化 模 型 , 网格划 分 在 时对性 质相 近的岩层进行 了合 并处 理 , 岩层 之 间加 在
21 年 1 月 01 2
矿 业安 全 与 环 保
第3 卷第 6 8 期
综 放 采 场 支 承 压 力对 覆 岩 裂 隙 发 育 规 律 的 影 响机 理 研 究
张 胜 田利 军 肖 鹏 , ,
(. 1 山西省大同煤矿 集团 忻州窑矿 , 山西 大 同 0 72 ; . 3 0 1 2 西安科技 大学 能源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5 ) 104
B \ 嗵 d
工作 面推 进 距 离/ m B \ d 醛
\
图 2 工作面推进距离与裂隙发育高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1-358X.2009.03.017王庄煤矿综放开采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靳苏平(潞安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王庄煤矿,山西长治 046031)
摘要:通过对王庄煤矿6206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矿综采放顶煤条件下地表沉陷变形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为今后指导“三下”采煤及土地征迁赔偿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规律;覆岩破坏规律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8X(2009)03-0042-02
近年来,王庄煤矿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可采储量的日渐减少,建筑物下、水体下采煤问题日益突出。为掌握该矿综采放顶煤条件下地表移动和覆岩破坏规律,王庄煤矿结合6206工作面的开采,采用地表岩移观测站观测和地面打钻观测等方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 地质采矿条件试验工作面6206面为62采区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约1780m,倾向宽140~248m,开采二迭系山西组3#煤,煤层厚度为612~618m,煤层倾角2°~5°,煤层采深为302~330m,平均采深316m。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低位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平均推进速度7m/d左右,最大推进速度9m/d。6206工作面总体呈倾向南的单斜构造,所采3#煤厚度稳定,结构较简单,煤层上覆地层主要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第四纪表土层组成,其中第四纪表土层厚度15612m,约占覆岩总厚度的50%。直接顶主要为黑色泥岩,厚为111~1311m,平均711m,老顶为灰色细粒砂岩,厚度210~518m,平均厚度319m,直接底为黑色泥岩,厚度115~418m,平均厚度3115m,老底为砂岩,厚度018~410m。2 观测情况为了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采前在工作面上方设置了地表岩移观测系统,共布设了2条倾向观测线和1条走向观测线,工作测点间距20m左右,每条观测线一端均设控制点3个,点间距45m,共布工作测点125个,控制点9个,测线总长度为3003m。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进行了4次全面观测、8次加密水准测量,取得了宝贵的观测资料。为了研究覆岩破坏与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王庄煤矿采用地面钻孔进行了“两带”高度观测。具体在距工作面开切眼450m以外靠近工作面上、下边界及中部共施工了三个钻孔(编号K1、K2、K3),
于2008年8月11日至10月19日完成了施工和观测任务,钻孔总进尺764198m,并对部分钻孔取芯做了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3 地表移动规律311 岩移参数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综合整理和分析,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了求参计算,求出了利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计时所需的主要参数,见表1。同时,利用实测资料求出了上山、下山方向的边界角、移动角,见表2。表1 地表移动预计参数下沉系数q拐点偏移距s主要影响角正切tgβ影响传播角系数K水平移动系数b
01780111H2150130126表2 岩层移动的边界角、移动角边界角(°)移动角(°)β0γ0βγ
64616870312 动态地表移动规律为了研究采动过程中地表移动规律,选择位于采空区中央、下沉值最大的22号点进行分析,
绘制了22号测点的地表下沉速度及下沉曲线图,
见图1。24
第3期2009年6月 矿 山 测 量MINESURVEYING No13Jun12009图1 走向观测线22测点地表下沉、下沉速度图由实测曲线可以看出,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很短,
为9天左右;活跃期持续时间约为2个月,在工作面通过22号点30m后,地表下沉速度达到最大,最大下沉速度值为9310mm/d。根据实测资料求取了地表最大下沉速度计算公式:
Vmax=KCH0Wmax
式中:K———下沉速度系数,取1192;
C———工作面推进速度(m/d);
H0
———工作面平均采深(m);
Wmax
———地表最大下沉值(mm)。313 地表移动特点对照一般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6206面综放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具有如下特点:(1)地表移动与变形剧烈且集中。由于煤层上覆地层中第四纪黄土层厚度大,约为15612m,占上覆地层总厚度的50%左右,地表沉陷变形呈现厚松散层的特征,采动影响快速传递到地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很短,活跃期也明显缩短,地表下沉速度较大。(2)下沉系数偏大。地表下沉系数的大小与上覆岩层的性质和开采方法密切相关,煤层上覆地层中,第四系表土层约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本身难以起到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变形的作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强度大,使得覆岩破坏非常严重,上覆岩层中的关键层很难起到控制作用。(3)地表下沉盆地陡峭。在拐点内侧地表下沉值较大,曲线较陡,在拐点以外沉陷变形曲线收敛较慢。边界角、移动角较大,主要影响角正切tgβ偏大。(4)在工作面前方动态拉伸区出现的动态裂缝,间隔约为6~10m,裂缝宽度一般10~30mm,工作面推过后,裂缝逐渐闭合消失。在工作面两侧边界附近出现永久裂缝,裂缝方向与采空区边界方向基本一致,宽度一般20~40mm。4 覆岩破坏规律411 两带发育高度根据现场实测资料,经综合分析三个钻孔的冒落带、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结果如下:(1)导水裂缝带高度K1孔,煤层有效采厚519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14167m,裂高采厚比为19144。K2孔,煤层有效采厚512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02127m,裂高采厚比为19167。K3孔,煤层有效采厚517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14187m,裂高采厚比为20115。上述观测结果说明,在综放工作面一次采全厚条件下的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与国内在水体下采煤“两带”观测中所取得的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高度与煤层初次一次采厚成正比的规律是相近的。(2)冒落带高度K1孔因为套管变形,孔深未钻到位,所以未探测到冒落带。
K2孔冒落带高度为19135m,冒高采厚比为3172。K3孔冒落带高度为35170m,冒高采厚比为6126。由于工作面推过钻孔距离较大,工作面中间冒落岩层容易压实,冒高偏小,而边界冒落岩层由于煤壁的支撑作用不容易压实,其冒高偏大。412 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计算根据上述导水裂缝带高度观测结果,并结合五阳煤矿分层综采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观测结果,
求取了本矿区开采3#厚煤层预测煤层采后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
Hli=20122Mn+10
式中:M———煤层有效采厚,m;
n———同一煤层开采分层数,分层开采顶分层取1,底分层取2;综放开采取1。
5 小 结通过对王庄煤矿62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和研究,揭示了本(下转第92页)
34
第3期 靳苏平:王庄煤矿综放开采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2009年6月提高学生毕业生设计的质量,我们每年走访大量测绘单位,了解各单位工作情况和内容,收集大量原始资料,归纳出若干毕业生设计题目。毕业生设计开始时,将所有毕业生设计题目公布,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题,已经签订单位的学生基本选择与本单位工作内容相近的题目。在毕业生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按下达的毕业生设计任务书分阶段进行检查指导,包括实验内容设计合理性,实验结果准确性及理论推导正确性等,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还要进行答辩,只有认真完成设计任务书各项内容的学生才可以参加毕业答辩;只有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才可以毕业。毕业答辩前答辩教师要阅读每个学生的毕业生设计内容,在学生答辩中要解答教师提出的5-10个针对其设计内容的相关问题。每届毕业的学生都说毕业设计非常难,不亲自认真完成,不可能通过。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于生产一线,对学生后来工作也很有帮助。一次,一个学生来电话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刚到单位不久,正赶上一个项目前期工作,主要技术人员忙不开,领导就让他先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他发现该工程的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相似,就按毕业设计的基本套路再参考该单位其他设计格式把整个设计基本完成了,等那位负责该工作的技术人员看了他的设计后连声称赞,只进行很小的改动就上交了。单位领导还经常用这件事教育其他年轻同志。3 结 语测绘工作要求作业人员既要工作细致认真,又要求作业人员互相协作,具有团体工作的特点,对作业人员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我校为了使大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结合生产一线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状况,
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勤奋思考的好习惯,不断探索适合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玉娟1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1教书育人,2003(22)44-451
[2] 李志1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1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3] 傅维利,陈静静1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1教育科学,2005(1)1
[4] 张彦廷1浅谈大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J]1中国校外教育,2008(1)1[5] 张凤林1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思考[J]1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
作者简介:徐茂林(1964-),汉族,山东青岛人,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工程测量专业,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测绘工程专业数字化测量、矿山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09-02-20)
(上接第43页)矿井综采放顶煤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为今后指导“三下”采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其它类似条件矿区提供了典型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1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1
[2]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1矿山开采沉陷学[M]1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1
作者简介:靳苏平,男,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测量工程专业,现在潞安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王庄煤矿地测科从事测绘技术工作。
(收稿日期:2009-02-16)
29
第3期 矿 山 测 量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