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与隐喻
浅谈彝族三色文化及其隐喻意义

浅谈彝族三色文化及其隐喻意义浅谈彝族三色文化及其隐喻意义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在《彝族人梦见的颜色》一诗中描述说“我梦见过那样一种颜色/我的眼里常含着觉悟的泪水/我梦见过黑色/我梦见黑色的披毡被人高高的扬起/黑色的祭品独自走向祖先的魂灵……/我梦见过红色,我梦见过红色的飘带在牛角上呜响/红色的马鞍幻想着自由自在的飞翔……/我梦见过红黄色/我梦见过一千把黄色的伞在远山欢唱/黄色的衣边牵着跳荡的太阳……”彝族的三色指的是黑、红、黄三种颜色,彝族人民自古就崇尚这三种颜色,在彝家,赋予了三色博深的象征意义。
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血液與火、黄色是太阳光辉的象征。
彝族三色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黑色黑色指的是“像煤或墨的颜色,是物体完全吸收日光或與日光相似的光线时所呈现的颜色”彝族人民尚黑是源于对黑土地的崇拜,黑土地是彝族人民的生存之源,人们生于黑土、存于黑土、灭于黑土。
原始时期的彝族不明白种子为什么能从黑土地里长出来,于是对黑土地产生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理,他们希望黑土地能给他们带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于是给黑色冠以美好、高贵的色彩。
(一)彝族漆器與尚黑“漆器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场合中,创造发明的轻便实用生活用具,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定富特色的工艺品。
”彝族漆器品种繁多,传统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种,彝族漆器纹饰繁丽、柔和、精细。
其制作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纹饰用黑漆作底色,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
漆彩绘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花蕾瓜果等,多为写意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
彝族漆器无论角、皮、竹、木胎均以黑色打底,然后辅以黑、红、黄三色的错综调配,间隔使用,使其色泽明快艳丽、对比强烈、层次分明、粗放简略。
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形成以黑色为基调,以红、黄来表意的特殊审美情趣。
violet的隐喻和寓意

violet的隐喻和寓意一、violet是什么violet就是紫罗兰呀,那是一种超级美的花呢。
在很多人的心里,它就像一个娇柔的小姑娘。
它的颜色是那种淡淡的紫,就像天边的一抹晚霞被揉进了花朵里。
二、violet的隐喻1. 神秘它的那种紫,就像神秘的魔法世界的颜色。
你看那些魔法故事里,很多神秘的地方可能就会被描述成这种淡淡的紫色,就像violet一样,感觉里面藏着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比如说那些古老城堡里被封禁的房间,可能就散发着和violet一样神秘的气息。
2. 高贵在很多时候,紫色就代表着高贵。
就像古代的皇室,他们会用紫色的布料来做衣服,只有那些身份尊贵的人才能穿呢。
violet作为紫色系的花,也有着这种高贵的隐喻。
当你把一束violet放在客厅里,整个客厅都好像变得高雅起来了。
3. 优雅它的花瓣是那么的轻柔,形状也是很精致的。
就像一个优雅的舞者,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时候,就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它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张扬,而是一种低调的优雅。
三、violet的寓意1. 爱情在有些文化里,violet象征着爱情。
可能是因为它的美丽让人着迷,就像爱情一样让人沉醉。
当你送给心爱的人一束violet,就像是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爱意。
那种淡淡的紫,也像爱情中的那种含蓄,不会过于浓烈,但是却有着持久的魅力。
2. 纯洁它的颜色虽然很迷人,但是却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就像少女的心事一样,纯净而美好。
它没有那些复杂的颜色混合,就是那么纯粹的紫,就像一颗没有杂质的心。
3. 美好回忆对于很多人来说,violet可能和一些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小时候在花园里第一次看到violet的惊喜,也许是和初恋在violet花丛边的漫步。
每次看到violet,那些美好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
《紫颜色》及其紫颜色的隐喻意义

《紫颜色》及其紫颜色地隐喻意义企业管理论文《紫颜色》及其紫颜色地隐喻意义桂永霞(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摘要:本文讨论了《紫颜色》中紫色地三层隐喻意义:紫色是红色之快乐与篮色之忧虑地融合;紫色妇女主义是将白人激进女性主义与黑人狭隘女性主义相融合;紫色是将男人与女人完美结合.关键词:紫色女性主义女性主义隐喻年,艾丽斯·沃克凭借长篇小说《紫颜色》,摘取美国文学界地桂冠———普利策小说奖.这本书提出了重要地理念,并且对“妇女主义”()进行了深入地解析,代表着黑人女性话语开始由白人女性主义与黑人传统文学中独立出来.沃克通过多个角度对妇女主义者()一词进行了阐述.这部作品奠定了沃克作为美国主要作家地地位,并且“紫色”这一词出现在最醒目地位置上[].这里,我们讨论,“紫色”蕴涵着地隐喻意义.紫色是红色之快乐与篮色之忧虑尧高贵地融合紫色,由红与蓝两色调配而成[].因而英语里,紫色兼有红色与蓝色地隐喻意义.红颜色传达出一种严肃和尊严地意想,同时又表现出优雅和魅温.红颜色象征着热情、活跃和激动,女性穿着红色衣服可以体现出他们地快乐与幸福.《紫颜色》小说主人翁莎格到处进行演唱.她不管在何处演唱,都能获得到白人及黑人地追捧与欢迎,她衣着红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突出她地个性、尊严和快乐地生活.另一主人翁苏珊娜·琼斯,同样身着红装,美丽不可方物,助燃了人们心中地爱情之火[].英语中地“蓝色”()本身即可以表示忧郁和情绪低落[].另一主人翁西莉前半生就过着悲惨地生活.贫穷、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使黑人女性处于三重压迫最底层.而性别问题是《紫颜色》最摆显地问题.西莉从岁开始,就受到她地继父残忍而蛮横地性摧残,继而,根本不征求她地意见,强行把她嫁给一位陌生男人,婚后又受到丈夫某某先生地种种虐待、毒打与侮辱[].她地丈夫辱骂她:“瞧瞧你吧.你黑,你穷,你丑,你是个女人,该死地,你什么也不是”[].英语中地“蓝色”()也可以指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在《紫颜色》中,蓝颜色象征着悲惨地境地以及对生命地执著与抗争.西莉崇拜莎格,崇拜莎格所穿红颜色衣服,但是她地丈夫不允许她穿红颜色地衣服,因为红颜色太彰显.于是西莉渴望买到紫颜色地衣服,但商店里没有紫颜色地衣服.最后西莉选择了蓝颜色.这里隐喻着西莉在这个时期难以摆脱自己地处境.与此同时,西莉尝尽辛酸苦辣,但在另一个主人公翁舒佳地启发引导下,开始体会、品尝爱恋地滋味,而后爱上了帮助她在男人面前得以站起来地舒佳,得到了女性应有地尊严.于是,衣装换成了崭新地蓝花长裤.所以,蓝色象征着对生命地执著与抗争以及获得尊严[].这里,红色象征着黑人女性渴望自主、彰显快乐地愿望,蓝色象征着她们地生命涌动,而紫色则象征了黑人女性通过自主地斗争而渴望幸福生活地一种意愿.在小说地最后,西莉通过不断地抗争,与丈夫达成了和解,不仅穿上了紫颜色地衣服,还有了一座属于自己地房屋,这座房屋不单被作者沃克加以渲染成了紫色,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妇女得到解放地自由,以及获得与男人不同程度地完美与幸福[].紫色是白人激进女性主义与黑人狭隘女性主义地多元融合紫色融合了红色,它有红色地喜庆和激情,却遮蔽了红色地张扬和凶险;紫色融合了蓝色,在蓝色地抑郁和孤独中掺杂蓝色地情调和高贵.和紫色包容了红色和蓝色一样,妇女主义是在白人与黑人女权主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地.如挑一种颜色代表女权主义,那么红色代表着白人女权主义,而蓝色代表黑人女权主义,二者相合就是妇女主义———紫色[].白人女权主义中有代表意义地激进女权主义者把妇女地性别特征、爱情、婚姻、母亲身份等都视为是消极地、被压迫地领域.她们主张颠覆秩序,独立,弃夫离子出走,性自由,甚至同性恋,婚外恋等.白人女权主义可以忽略掉种族之间存在地问题,她们地对手就是男人.她们地主要斗争方式就是分裂,即追求从同男性统辖地世界之中彻底分离开来.有些观点比较幼稚、不现实.因此像红色一样耀眼地白人女权主义不能解决黑人妇女地问题.蓝色()对于黑人地意义非凡,布鲁斯()是一种纯粹源于民间地黑人音乐,可以说其代表了黑人民族年,最早地非洲黑人奴隶被送到英国殖民统辖地美洲,供白人殖民者驱使.在之后地多年中,他们不断地被送到这里,使得他们被迫与故土地古老非洲文明切断了联系,被剥夺了作为人地一切权利.非洲大陆上地黑人祖先习惯用音乐,特别是种类繁杂地打击乐来祭奠、祈祷以及娱乐.这些黑人奴隶将这一传统带到了美洲大陆.在受压迫地日子里,他们只能通过唱歌地方式来记录自己地历史,传播自己地民族文化,诉说着痛苦凄凉地内心世界.其中较为出名地音乐就是布鲁斯().《紫色》中莎格就是布鲁斯歌手.因此,黑人女权主义就被喻为蓝色.因为她们认为黑人妇女在受到性别压迫地同时,还被种族主义压迫着.她们想要得到性别和民族平等,但是,同白人女权主义者一样都将男性排挤在组织外,这种性别狭隘性,仍然不能解决黑人妇女地问题.紫色融合了红色和蓝色地深沉、含蓄、靓丽、柔和以及高雅等特性,但却比它们拥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紫色地妇女主义不单单吸引了红色白人女权主义地反性别主义,还拥有更好地蓝色黑人女权主义地反种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出忘民族之根地非洲中心主义以及团结男性共同斗争地人道主义[].紫色是男人与女人地完美结合《紫颜色》中还隐喻,紫色是男女交和地产物,是两性关系和谐地象征.不仅是黑人妇女,所有女性,不论其种族和肤色,都不是单纯地体现红色或蓝色,而是通过具备包容性地紫色来表示,因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地地位是不可缺少地,同样也离不开男性.从历史发展不难看出,在人类文明地早期,人地生存面临着极其严峻地困难.由于婴儿地存活率较低,妇女需要在家专门从事生儿育女,男人则需要在极其艰苦地环境下进行劳动以养家糊口.而男女互相扶持相互配合,共同抵御外敌、野兽保卫家园,如此才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和先进技术得到大量地使用,妇女才从家庭地束缚挣脱出来,走向社会,拥有了经济上地自主能力.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力大规模缺乏.妇女提出了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地合理要求,不仅仅是妇女地需求,也是社会作业对劳动力市场地需求.并且,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初期,首先给予支持并伸出援手地是英国新教徒中地白人男性.他们在妇女在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地过程中,率先奋起成为妇女解放运动地先锋.而人类文明地进程发展地推动不是单靠女人或男人地力量就可以实现地,它是男人、女人全社会全人类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地结果[].沃克巧妙地运用了紫色地文化性别特征:红色加蓝色就等于男性加女性地融合,这一属性巧妙地弘扬了妇女主义思想体系地理论特色———男人加女人,即团结男人地思想.沃克地妇女主义不是分裂主义,而是普救主义.[,] 总结本文从三个层次讨论了《紫颜色》中地隐喻意义.紫色是由红与蓝两色调配而成,因而英语里,紫色兼有红色与蓝色地隐喻意义.①红色主要象征地是黑人女性地自主、彰显快乐,蓝色象征地是她们地生命冲动,紫色则象征着黑人女性通过自主斗争后满足对生命地渴望,主要表达出地完美地幸福境界.②紫色融合了红色和蓝色地特性,但比它们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紫色地妇女主义主要吸纳了红色白人女权主义地反性别主义,蓝色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地反种族主义,并且扩充了不忘民族之根地非洲中心主义和团结男性共同斗争地人道主义等.③沃克巧妙地运用了紫色地文化性别特征,将红色加蓝色等于男性加女性,这一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奇妙地张扬了妇女主义思想体系地理论特色———男人加女人,即团结男人地思想.沃克地妇女主义不是分裂主义,而是普救主义.参考文献:[]尤蕾“. 紫色”地隐喻意义[].名作欣赏,():.[]包丽丽.《紫颜色》中地紫色与爱丽丝·沃克地妇女主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邹溱《. 紫颜色》中地颜色与主题[].外国文学评论,():.[]封金珂.《紫色》中地妇女主义新理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王成宇.紫色与妇女主义[].当代外国文学,():.作者简介:桂永霞(),女,湖北京山人,副教授,硕士学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遥在叶中国外语曳尧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曳等不同等次地学刊和学报公开发表论文多篇遥研究方向院应用语言学,功能语法,隐喻.。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cff7c6650e52ea54189862.png)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中韩颜色词“青”隐喻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性

中韩颜色词“青”隐喻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性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往往具有特定的隐喻含义和认知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韩两种语言中颜色词“青”的隐喻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性。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青”的隐喻意义以及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认知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我们来看看中文中对“青”的隐喻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通常被用来代表青春、生机、活力和希望。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青山绿水》等成语和谚语中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意义。
青色还被用来形容植物的新芽、花草的嫩绿色,象征着新生和成长。
青也可以代表深广无限、清冽宁静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宁静、清澈的心境。
中文中的“青”除了代表颜色外,还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涵盖了自然、人生、心境等多个方面。
而在韩国语中,颜色词“청(青)”也有着与中文不完全相同的隐喻认知。
在韩国传统文化中,青色代表了清澈、透明、洁净的意义。
“청결(清洁)”,“청(淸)산(清凉)한공기(空气)”等词语中均使用了“청(青)”的词根。
在韩国文学和诗词中,也经常使用“청(青)”来表达清新、清澈、清秀等意境。
韩国传统文化中的“청(青)”更强调了清新、透明和纯洁的意义,与中文中“青”的隐喻意义有所不同。
尽管中韩两种语言中关于“青”的隐喻意义有所差异,但在跨文化交流和认知上却存在一些共性。
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均赋予了“青”积极的意义,代表着生机、活力和清澈等美好的品质。
不论是中文还是韩文中,“青”都与积极向上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青”也与自然、生命和成长紧密相连,这是跨文化共性的体现。
无论中韩两国的文化背景如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都被赋予了“青”的意义,表达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切关怀。
虽然存在共性,中韩两国对于“青”的隐喻认知在文化心理层面上仍有一些差异。
这主要源自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传统背景、地域环境和文化体系的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青”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隐喻意义,涵盖了青春、生长、清澈、广阔等多个方面,而在韩国文化中,“청(青)”更多地强调了清澈、透明和纯洁的意义。
颜色隐喻的汉英差异

《 校园英语 》 教研版 3 1
市 ,bakh atd黑心 的等 。不过 ,b e lc .er e ei t nh
黄色 :汉 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 “ 色书 刊 ”中的 “ 黄 黄
ba k意 思 是 “ 营 盈 利 ” ,相 反 ,b nte 色 ”译 成 英 语 可 用 p ro rp i ( 情 的 ) , lc 经 ei h on gahc 色
颜 色 隐喻 的汉 英差 异
◆ 廖振 发 ・ 西环境 工 程职 业学 院 江
文章 编 号 :IS 0 9 4 6 CN1 -1 9 一 / DH1 — 1 / 3 0 0 0 一W0 1 S N10 —6 2 / 3 2 8 G4 YF 8 1 7 Z1 —2 1 — 1 03
一
、
隐喻的文化属性和 民族 特征
L k f & Jh sn提 出的概念 隐喻理论不 a of o no
仅 可 以阐 释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隐 喻 ,而 且 还 可 以指
任何 隐喻性表述 ,如借 代、拟人和类 比等 ,其
实质 是运用某一 事物来理解或体验 另一事物 ,
或体验 另一事物 。
也就 是运用与某事物相 关的知识去理解 、评论 i oe c 清 白无 辜。但英 语中的 w i e n cne n ht l 喻指 ei
“ 分红 ”则表 示分派赢利 。
蓝色 :在 英语 中蓝 色通 常 隐 喻不 愉 快 。
中 ,yl w 指不择手段地夸张 、渲染 以招揽或 eo l 影响读者 的黄 色新 闻编辑作风 ,但是 ,Y l w el o
印刷 。
除 i ab emo d或 h v gte le 表 示 “ n l o u ai us n hb 忧 P g s( a e 黄页 )是分 类 的电话簿 ,全 书用 黄纸 郁 ”、 “ 闷 ”外 ,在 abu n a 烦 leMo d y中, bu le也 表示 情绪 不佳 。英 语也 常 用灰色 隐 喻 “ 忧郁 ”。蓝色还 常用来隐喻社会地位高 、有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色隐喻及文化现象探析

感受文化内涵。
同时,还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相应的补贴,实行津贴制度等,激发传承人的发展积极性,让传承人自发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
为了保证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还要制订规范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利用群众组织、政府组织的优势与条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鼓励并引导传承人的发展。
对于具有传承意愿的人才,可以组织其参与教育培训,加强研习专修,并鼓励各领域人才参与其中,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开发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的创新,从而达到发展的要求。
完善传承机制,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备举措。
首先,应当确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及传承人数量,大力倡导当地青年群体拜师学艺,并适当地给予青年群体以物质奖励,创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以此扩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规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时,应注重制定合理的标准,可放宽认定标准,通过加强教育辅导和资金扶持,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在认定程序中,不仅要注重个人的推荐和申请,还要积极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以此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其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充分地为农民传承提供保护条件,并增强农民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产权的意识。
在制定法律法规中,应当全面明确损坏、践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责任。
再次,应完善人员职责,创造合法的保障条件,保证人才有充足的动力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利用动态化的法律保护,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与传承。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发传统文化和技艺,及时做好申报工作,以此完善传承机制,保障传承人的切身利益。
论马来语颜色词语中的隐喻和转喻

论马来语颜色词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马来语,由于受到多种外来语言的影响,词汇极为丰富。
颜色词作为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各方面反映了其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隐喻和转喻这两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极大地扩展了马来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和转喻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语义扩展中的应用,希望对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以及从类型学视角进行的跨语言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马来语颜色词隐喻转喻一、引言马来语是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分支下的一种语言。
从14世纪开始,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多数马来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人将一种叫作“Jawi”的改良阿拉伯字母作为马来文字。
19世纪殖民地时期,英国占领了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地,英国殖民者将马来文拉丁化,印度尼西亚被荷兰占领,印尼文也被荷兰人进行了拉丁化改造,因此马来文和印尼文除了在拼写上有些区别之外,其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广义上讲,有人认为马来西亚语和印尼语同属于马来语。
马来语除受印度尼西亚各族语言的影响外,还吸收了华、英、荷、印等外来语的丰富词汇,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现代语言。
目前,世界上以马来语为母语的人有将近3亿。
颜色词是语言词汇中极为独特的一部分,它是反映各种波长光谱的物理概念,也包含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认知语言学的两大重要理论——隐喻和转喻,在颜色词语义扩展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探讨马来语颜色词语义扩展中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希望能对跨文化语言教学以及类型学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二、雅各布森的隐喻、转喻机制首次使用并阐释隐喻和转喻这一对重要概念的语言学家是雅各布森,他在著作《隐喻和转喻的两极》中对这两大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
自此,隐喻和转喻这两大理论就被当作两种重要的修辞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种语言研究。
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将具体概念比喻成抽象概念,或将具体概念比喻成类属概念的一种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具有褒贬双重的附属意义,这是与其隐喻意义相关联的。
其实,几乎所有的颜色词语都具有着隐喻的意义。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很多颜色词语的比喻意义不可能一一都记录在案,已难以从文化和历史中找到它的出处和源头。
但另一面,我们仍旧希望能够归纳出一个大体的笼统和框架,以期对颜色词隐喻意义的文化现实来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与原始崇拜有关。
中国先民崇拜太阳和火,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火红的颜色和炎热的高温给占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于是由此所构建的“赤”的概念被蒙上了一层神化的色彩。
“朱”和“赤”同属红色范畴,按许慎所说,“朱”由表示树木的自然颜色演化而成进入红色范畴之后,取得了红色基本颜色词的地位,语用上与“赤”相对有交叉,但差异倾向于模糊。
所以称达官贵人的家为“朱门”,他们穿的衣服是“朱衣”,坐的车子也称为“朱轩”,这种比喻意义就来自与对赤色的原始崇拜。
与生产生活有关。
姚小平曾经提到,考古学和人类学都已证实红色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天然彩色颜料和饰料。
在漫长的石器年代,红色颜料是唯一常用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彩色颜料。
不仅是因为人们重视和喜爱红色,而且也跟红色颜料比绿、黑等色颜料更容易制取有关,这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要求。
由于红色这一实用性和火的美好联想,在中国人们有了用红色来象征喜庆、成功、温暖和兴旺等。
戏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自的品性。
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大红袄,大红的花轿,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更让人联想到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这都说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颜色隐喻意义的巨大影响作用。
与社会事件有关。
以黄色为例,在中国人们一般会联想到皇权、黄土地之类。
但是黄色还有淫秽、下流、色情之意。
这是受了西方社会事件的影响。
19世纪末,美国的《纽约世界报》为了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以黄色为版面,扩大销路大量印刷色情漫画。
从此黄色书刊成了淫秽出版物的代名词。
再如,蓝袜子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一群追求知识追求理想的女子。
她们组织了自己的读书沙龙,时常聚在一起共同读书以娱心智,因为大多家境一般,她们都穿廉价的蓝袜子,后来蓝袜子就专指才女子了。
与风俗习惯有关。
如中国婚事从新娘的衣服到装饰都用红色,而丧事统一用白色为背景,故有“红白喜事”之说。
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婚礼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意为纯洁;葬礼上人们都会穿上黑色的服装,表示哀悼。
这是风俗习惯的不同。
与政治制度有关。
在中国黄色最能说明政治制度对于颜色隐喻意义的影响。
自秦始皇开始定黄色为皇帝之服后,黄色就成为了中国皇权的象征,威严不可侵犯,至唐代“遂禁士庶不得服”。
所以黄袍就是皇权,“黄袍加身”就是拥立为王的含义。
再如,“青衫”、“青矜”曾是士的代称;至隋唐科举“青衫”、“青矜”乃仕途门槛上的学士;至明代则定“五品至七品穿青袍”,青色服饰逐渐成了官卑职小、地位低下人的代称。
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名句,如戏剧中的“青衣”,红尘中的“青楼”等均是能说明。
与故事传说有关。
古老的西班牙传说中天才和贵族的鲜血是蓝色的,所以显示在西方有了以蓝血代名门贵族或精英的说法。
红玫瑰传说与爱神维纳斯是同天生日,所以红玫瑰就被人们赋予了爱情的比喻涵义,并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类似的在中国有“相思红豆”一说,源于北宋的李颀《古今诗话》中的传说,一妇闻知丈夫戎守边疆为国捐躯,哀伤不已,每每痛苦于红豆树下,竟哭至死,红豆色如泣血,故称相思子。
需要强调的是,这此颜色词的隐喻来源并非各自独立,毫不相关。
他们归根到底的最终源头是人们的生产生活。
比如,我们对于红色的联想是太阳、火、鲜血。
这种认识最早来源于生产生活,之后人们将红色带入了结婚喜庆的日子和场合,就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文化习俗,影响了一个群体对于红色的认识。
而传说故事之类究其根源也是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作用下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颜色词语并非只是在语义语用层面上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
构词上也无不打上了生产生活的烙印。
现以几组最新的颜色词为例,用现实社会新生色彩词在成词方式上的规律性,来浅谈一下这个特点。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类颜色词的组合方式是这样的,即以单音节或多音节名词加上单音节色彩词构成。
例如:
单音节名词+单音节色彩词:血红、火红、肉红、桃红、天蓝、瓦蓝、橘黄、梨黄、菜青、藕灰等。
双音节名词+单音节色彩词:鸭蛋青、茄子紫、玫瑰红、鱼肚白、葡萄灰等。
这些颜色词多为形容词性的,且早已进入我们的汉语词汇系统,成为社会通用词的一部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大潮的涌来,以类似形式也产生了一大批颜色词,这些新生词语多与手机、家电外壳及汽车车身的颜色有关。
如:
一个单音节词+单音节色彩词:炫银、霓红、莹白、灰银(银灰)、蓝白、白绿
可见或可感的具体事物(多为双音节名词)+单音节色彩词:宝石红、火星红、紫金红、钻石黑、深夜黑、繁星黑、琉璃黄、琥珀黄、糖果白、珍珠白、月影白、宇宙蓝、极夜蓝、深海蓝、镜泊蓝、仲夏蓝、旭日金、香槟金、沙滩金、星光银、天际银、极光银、冰雪银、海底灰、午夜灰、银河灰
抽象名物词或形容词+单音节色彩词:富贵红、至尊红、法兰红、幻影黑、雅典黑、白兰地黑、吉祥黄、拉丁黄、纯逸白、逍遥蓝、爵士蓝、摩卡蓝、珠母蓝、印第哥蓝、激情紫、摇滚紫、蓝调银、相思银、玛亚银、幻想绿
上述颜色词,有的还比较明朗,尚可以想知,如“沙滩金、海底灰、冰雪银”等;但多数情况下是模糊不清的,如“至尊红、摇滚紫、印第哥蓝”等,必须要借助象征和想象方能“勾勒”出它所指称的颜色对象,这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表达了人们求新求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要求。
这些新生颜色词目前虽没有成为全社会通用的色彩词,但由于其多是在知识素养相对较高的人群中使用,并且使用面比较广泛,随着社会人群的频增与互动影响,它们必会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广泛的普及影响。
这些新生色彩词是因商而生、伴商而盛的,它们的出现是社会变动与发展的积极产物,是当前市场经济异常活跃的忠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