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2020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7)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及国家性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3、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含义(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43、注:"站起来"指的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1、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时间: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P8-14)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二、土地改革1、时间:从1950年6月开始2、开始的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除少数民族地区外)4、意义:P10(注:土地归农民所有)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人民志愿军赴朝:1950年10月彭德怀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P1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15-17)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2、内容:P15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等国3、内容:P164、影响:P16三、亚非万隆会议(注:只有2个洲)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周恩来2、“求同存异”方针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P17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P20注释①2、内容:P20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3、结果:主要工业指标超额完成(注:P21图)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土地归国■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P31-36)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及成果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两制:两种社会制度)(1)提出者:邓小平。

(2)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于19xx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政府于19xx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列强衰落和新兴国家崛起
2.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的建立
- 俄国沙皇制度的困境
-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
-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 苏联的建立及其初期政策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 党的二大和三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及其政策
- 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红军的建立和长征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 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美苏两极对立
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 党的七大和八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途径
- 井冈山精神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6. 冷战时期和中国外交政策
- 冷战的背景和特点
-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破裂
- 十年动乱期间的外交政策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与美国建交
7.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
- 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 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践
- 九五计划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以上是一个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重点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复习提纲

【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复习提纲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复习提纲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一、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xx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20xx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863计划”(见课本p90):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

后来形成《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备考资料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新中国,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时间:1949.9.21-9.302.地点:北平3.内容:“八个一”一个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

注意:起宪法作用,但不是宪法)一个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个首都——北京(北平改为北京)一个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未改,目的:勿忘历史,居安思危)一个国旗——五星红旗一个纪年法——公元纪年一个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解读:“三年以来”指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1840-1049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1949.10.1(“国庆节”)2.地点:北京天安门3.庆典议程:礼炮28响寓意从建党(1921)到建国(1949)年艰苦奋斗的28年。

4.新中国成立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国际意义)5.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注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时间——1951年2.重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3.文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了解即可)4.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注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并不是祖国完成统一。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的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八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两制:两种社会制度)(1)提出者:邓小平。

(2)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于19xx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政府于19xx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2020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
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
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
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第二课 为巩固
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
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
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
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3、结束:1953年
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
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
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
(三公路、三铁路)。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有的主要问题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因为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
现了一些偏差。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八大(1956年9月)主要贡献:准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
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遗憾:被中断,没
有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