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浅析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doc

浅析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doc

浅析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学科体系摘要:随着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的全面启动,如何抓住机遇,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学科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本文结合南京农业大学近5年来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效,认为建立规范化的学科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科建设的前提。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学士学位授权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1个为“重中之重”学科)7个、农业部重点学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豆改良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6个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

结合近5年来学科建设的实践,分4个方面谈谈我校学科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自我评估。

以评促建。

形成优势重点学科体系各学科针对近5年来本学科在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水平、学科条件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提出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及对学科建设的设想与建议;各专家在仔细审阅各学科自评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考察,对各学科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定量定性评价并反馈给各学科点,各学科点点长、学院负责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在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

这一工作历时4个多月,达到了“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以建为主”的目的。

在2001年国家级重点学科评选中,我校组织申报了9个学科点,8个学科点通过了通讯评议,其中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获得了100分(全国农林院校中共有8个学科获得了100分,我校占3/8),共有6个学科点免答辩(专家组会议评审),8个学科点最终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名单行列,重点学科总数在江苏省名列第三,在全国同类农业院校中名列第二。

在江苏省重点学科评选中,我校的作物学(重中之重)、植物学、农药学、植物营养学、水产养殖、基础兽医学、土地资源管理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_裴世兰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_裴世兰

科研项目近 $’()" 项 #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 金 和 国 家 各 类 计 划 近 *)) 项 $ 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从国外吸引了一批
高 水 平 的 学 者 和 学 成 归 国 人 员 + 在! 九 五 " 期 间 共 为 国 家 培 养 了 ,)) 余名博士和博士后 $ 获得了一批较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
!
国家及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概况
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市场前景的 科 技 成 果 !加 快 了 当 地 高 新 技 术 及 其 产 业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取 得 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地方实验室持续稳定发 展 ! 在我国形成布局合理 " 互有分工 " 各有侧重的国家实验室体 系 ! 科技部发布了 ) 关于加强地方实验室工作的若干意见 * $ 地 方实验室已成为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方开展应用 基础研究的平台! 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窗 口$
&+0
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制度的改革 ! 在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
&’)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共建 一是加强与在本市的国家级和部级实验室的共建 ! 充分利
制的同时 !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 全面实行课题制 ! 坚持 课题制管理 !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题人员及经费制度 " 建 立灵活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 ! 实行按岗定酬 ’ 按任务定酬 ’ 按业 绩定酬的分配制度 " 建立科学 ’ 合理 ’ 全面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制 度 ! 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考核和对创新实质贡献的评价 " 按照 优胜劣汰的原则 ! 定期对各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和评估 " !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发展改革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发展改革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附件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切实做好学科群建设,支撑引领学校“双一流”整体目标实现,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学科群,是学校按照“扶优、扶强、扶新”的原则,组建的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五个学科群。

第二章建设定位第三条学科群建设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五大建设任务、五大改革任务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第四条学科群依托平台与2020年目标定位:1. 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

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4个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其中2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植物保护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带动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学科快速发展。

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群。

依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4个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其中2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林学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带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快速发展。

3. 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

依托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建设,形成4个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其中2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农业工程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带动作物学、水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

4. 动物生物技术学科群。

依托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4个国内一流的学科方向,其中1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1个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支撑畜牧学学科达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前列,带动兽医学学科快速发展。

5. 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学科群。

依托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形成3个学科方向,其中1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1个方向达到国内领先、1个方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达到国内一流。

第三章管理机制第五条学科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两家兽药企业受到农业部重点监控

两家兽药企业受到农业部重点监控

4中国饲料2016年第24期本期资讯4要闻农业部发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农业部日前发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强调,‘‘十 三五”时期,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共性及关键科学问题,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农业重大科学工程、重 点学科实验室、科学观测实验站、科 学试验基地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改善一批重点学科和优势单位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一批现代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4.3亿 元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较“十一五”时期增长29.9%,建立了 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热带农业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改 善了 “学科群”的18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107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 实验室的装备条件,为111个农业科学观测站配套了田间工程、农业设施、物联网等设备,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突出构建“金字塔”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体系框架,“十 三五”期间将投入65亿元开展建设,努力到2020年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整体水平,基 本建成一大批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设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协作紧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保障体系,部分优势领域和优势学科的设施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兽药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兽药比对试验产品药学研究等资料要求》的通知为确保兽药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对列入兽药比对试验品种目录的产品,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兽药比对试验产品药学研究等资料要求》,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真组织辖区内兽药生产企业按照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二、 请各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技术审查工作。

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专家简介:魏晓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事温室精准化设计理论、温室园艺技术效果评价及标准化、光伏温室技术开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主持及参与承担国家“863”、“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标准制定”等科研任务近20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篇,参编论着5部。

开发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软件,指导设计日光温室2000余亩。

日光温室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设施类型,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般不需要额外辅助加温即可实现喜温果菜安全越冬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截至2014年,全国日光温室总面积已达万公顷,约占园艺设施总面积的%。

日光温室的发展,成功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鲜食蔬菜的供给问题;并且通过延长农民的劳动生产时间,增加了经济收入。

为了强化园艺生产者对这种温室类型的理解,本文将从日光温室的工作原理、主要类型、设计方法、建造流程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工作原理日光温室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夜间也是靠白天室内蓄积的太阳辐射热量来维持室内的温度。

它之所以能够不需要加温实现冬季正常生产,主要是和它的结构有关。

一个标准的日光温室是由保温蓄热的后墙、顶部北侧的保温后屋面、南向采光屋面昼开夜盖的保温被构成。

它的原理就是白天打开保温被,让太阳辐射尽可能多地透进温室内,使室内气温迅速上升并将热量蓄积在后墙和地面的土壤中;傍晚的时候,室外气温下降,日光温室关闭保温被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并且靠墙体和地面土壤缓慢释放的热量,来维持室内温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能够维持室内外20~30℃的温差,所以能够保障在不额外加温的情况下,实现果菜的正常生产。

由于日光温室克服了连栋玻璃温室能耗大的问题,目前像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在模仿、研究日光温室,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温室产业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CAU测试-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试验室-中国农业大学

CAU测试-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试验室-中国农业大学
2.50 24.51 3.50 34.31
A18900
17200 16000
U 32100
663
29200
663
27200
662
4.50
44.11
13800
23400
661
5.50
53.92
12100
20500
660
6.50 63.72
9700
16500
659
7.50 73.52
7400
12500
658
48400
594
1.00
9.80
27230
46300
593
C2.00 19.61
3.00 29.41 4.00 39.21
A25900
24030 22080
U 44000
592
40800
591
37500
590
5.00
49.02
18720
31800
589
6.00
58.82
15120
25700
588
7.50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 17 号 中国农业大学水院实验大厅
送检风机性能检测实验报告
风机
生产厂家: 上海谷瑞农牧设备有限公司
型号:
54″
叶轮转速: 590 rpm
叶轮直径: 1356 mm
风机尺寸: 1455 X 1555 mm
配套电机 型号: T2A90L-4 额定功率:1.5 kW 额定电压:380 V(50Hz)
A4300
4100 4000
U 7300

农业部抓紧建设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学科群

农业部抓紧建设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学科群
2 0 1 3 年第 2 期
许学坤 ,等 :鸢尾油热裂解产物分析
・2 9・
对含量 最高 的 4种主要裂解 产物 为十 四烷酸 乙酯 、 鸢 尾 酮 、香 叶 醇 和 肉豆 蔻 酸 ,十 四 烷 酸 乙 酯 的 相 对 含量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 种温度下相对含 量分别为 7 4 . 5 5 %,7 3 . 0 4 % ,6 2 . 7 4 %;鸢 尾酮 随着 裂 解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不 同温度下相对含量分别为 6 . 2 9 %,7 . 0 8 %,8 . 9 2 %;香叶醇 的相对含量 随着裂解 温度 的升 高而 减小 ,不 同温 度下 相对 含量 分别 为 5 . 1 0 % ,4 . 9 8% ,4 . 8 1 %; 肉豆 蔻 酸 随 着 裂 解 温 度 的 升高而 降低 ,不 同温度下 相对含 量分 别为 4 . 8 2 %,
首 次 对 鸢 尾 油 进 行 了 裂 解 试 验 , 分 别 对
3 0 0 ,6 0 0 ,9 0 0℃ 三个 温 度 下 产 生 的 物 质 进 行 了 鉴 定 ,并 比较其不 同,鸢尾油裂解产 物中主要包括酯
t o b a c c o i n g r e d i e n t s :a T G A — b 3 " I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J ]. J A n a l A p p l P y ol r y s i s ,2 0 0 5 ,7 4( 1 ) :1 7 1 - 1 8 0 . [ 9 1 S e n n e c a O, C i a r a v o l S ,N u n z t a t a A.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闫克 玉. 卷 烟烟 气化 学 【 M 】. 郑 州 :郑州 大学 出版社 ,

农业部科技项目指南

农业部科技项目指南

农业部科技项目指南★农业部科技项目指南Ⅰ、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948打算)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支出目标和原则依照“十五”农业技术引进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显现的新形势、新问题,针对2003年启动的滚动项目实施情形,2004年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打算(“948”打算)将连续整合各种技术力量,重点突出如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何提高预防重大灾难能力,如何为农业进展提供技术储备等开展引进工作。

一、申报方式项目申报为指定申报和自由申报两种方式:自由申报项目农产品加工、保鲜及采后处理工艺及技术(不含大型设备和生产线)。

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业防灾减灾综合配套技术。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反应技术。

动物疫病预防及防治技术。

二、有关要求(一)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治理方法》和有关文件的要求,组织本省和本系统的申报工作,认真选择,要注意行政、科研、推广和企业力量相结合,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取和推广。

原则上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央直属单位申报项目数额不超过3项(含指定申报项目)。

(二)企业申报项目的要求1、申报项目须符合国家公共财政资助的差不多原则和农业产业政策,企业自身有较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重点支持与农民差不多建立合理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申报的项目,鼓舞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申报并予以优先支持。

2、企业通过本级项目归口治理部门申报项目。

申报项目的企业必须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治理制度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并有连续创新能力;3、不受理企业申报的设备和生产线引进项目。

(三)选择后确定的申报项目,要认真、详细填写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附技术检索查新报告。

(四)依照引进内容和引进方式,还须附以下材料:1.引进仪器设备及软件的详细说明;2.引进作物种质资源和作物基因的详细说明;3.引进种畜禽的详细说明;4.引进生物菌剂的详细说明;5.合作研究的详细打算;6.聘请国外专家来华工作的详细说明;7.派出人员学习的详细说明;8企业差不多信息登记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农业部 2010年3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 3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 3 (二)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取得的成绩 ................................ 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5 (一)指导思想 .................................................................................................... 5 (二)建设原则 .................................................................................................... 5 (三)建设目标 .................................................................................................... 6 三、建设布局 ........................................................................................................ 7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 .................................................................... 7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与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布局 ...... 10 四、建设进度 ...................................................................................................... 13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 13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 14 (三)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进度 ...................................................... 14 五、保障措施 ...................................................................................................... 14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 14 (二)增强投入强度和优化投入结构 .............................................................. 14 (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15 (四)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 15 (五)加强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 15 3

(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 .............................................................................. 16 为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结合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重点实验室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科技创新成果、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幅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规划和全面布局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生态区域形成具有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营造富于激励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有利于突破体制局限,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学科界限,实现全国性、区域性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建立上下贯通的科技体系,这对于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取得的成绩 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涉农实验室、农业部命名建设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截止到2009年底,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3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5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68个,形成了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框架,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稳定和加强了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发展和新兴学科培育的重要载体。从1990年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五轮的布局和建设,促进了一批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稳定了一些公益性强的重要学科方向;提升了一批特色、前沿学科,拓展了农业生物组学、农业生物信息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覆盖了农学、园艺、植保、资源与环境、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学科群体。 2.发现和凝练了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成为创新活动和成果产出的重要源头。重点实验室围绕前瞻性和基础性科技问题,密切关注重大公共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显著增强了农业科研的应急反应能力,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成果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0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占农业领域的80%。H5亚型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集聚和培养了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成为团队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团队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效构筑了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学科群体和交流平台。目前,14个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名院士、28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2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名长江学者,年培养博士生200余人。到2008年底,牵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53次,派出1869人次到国外讲学,引进高端人才617名。 4.获得和积累了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5年重点野外试验站启动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农业产5

业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和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观测监测和研究示范。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积累了大量长期性的基础性数据,对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政府农业生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农业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整体布局不够完善。一些重点实验室定位不明确,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领域重点实验室目前还基本空白,而个别学科实验室偏多,有的交叉布点。农业野外观测试验站分布零散,难以获得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数据。二是实验室之间业务交流和互相联系不够密切。一些重点实验室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有效关联,未能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三是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力量分散,对行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握不准,不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求,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满足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目标,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促进基地、人才、项目相配套,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农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并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紧密衔接,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