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蔡川镇九年制学校:孙莉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内容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画垂线,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

2、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地画垂线。

2、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来画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的重要性质即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法与学法:引导、示范、讲解、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三角板、两条线、小黑板

学法准备:两条线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导入新知:

教师用两条不同的长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

提问:这两条线是平行的还是垂直的?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

师:现在发现他们和刚才相比有什么变化?

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说到这垂线,那你们知道怎样画出一条直线的垂线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垂线的画法

三、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述步骤:

①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出示点。

③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谁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一下老师的操作步骤。

学生边口述教师边板书。

三步:边线重合

平移到点

画线

师:现在哪位同学像老师一样用你那巧手给我们画出最美丽的

垂线?

学生活动:指两名生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画图。

集体评价

(2)过直线外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师:大家看这个图和刚才有什么不同,这点不在直线上,而在线外,这个点就像刚刚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太阳,你是怎么给这个最美丽的太阳画出到地平线的垂线呢?它们的作图步骤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最后还要标出垂足。

教师边放课件边强调作垂线“三步”

·

—————————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呢?其他同学练习本上画图。

学生活动:集体评价画图情况。

2、研究垂线的性质

师: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板演,再用尺子量一量其中最短的?如果有,是哪一条。

同桌讨论:

师将结论板书: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师:谁能举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学生活动: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如老师的位置,每个同学的位置和谁离的最近等等。)

四、课堂练习

1、画一画

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你能吗?

2、过点向对边作垂线。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过直线外一点,可给这条直线作无数条垂线。()(2)、在同一条直线上作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互相垂直。()(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的长。()

4、合作交流、汇报结论

(1)、请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2)、有没有最短的?

(3)、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五、拓展训练

从王庄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怎样修路最近?说明道理。

公路

六、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画垂线三步:1、边线重合

2、平移到点

3、画线

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作图技能。我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同时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大家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等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中感到个别学生在作图时,特别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翻来翻去地摆弄三角尺,就是找不到正确的位置,显然就作不出标准的垂线,还要进一步加强熟悉自己的三角尺。另外在作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有很多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对于其性质无法理解,但我在教学中举了很多例子,如老师和学

生的位置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效果较明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