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引言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1、土地问题的来源: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
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
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
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
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李大钊、瞿秋白、澎湃、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发表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

从 12 年3 97 月 ̄12 年上半年 ,被杀害 的共产党 员和革命群 众达 3 98 1 万 多人 , 其中共产党 员26 多人 。在险恶的局势下 , 内思想异常混乱 , . 万 党
~
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脱离了党的队伍 , 员数量减少N 1 党 万多人。 工农
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 折点。
武 装 反 抗 国 民党反 动 派
2 4
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八 七会 议确 定的方针 , 中国共产党以血与火
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 策。党派出干部分赴各地 , 恢复和整
顿党的组织 , 发动武装起 义。 9 7 月1 以周恩来为书记 的前敌委 员 1 2年8 日,
的起义军一部分转移 到海陆 丰参加 革命斗争 , 部分到 广西左右江一带 一
立三为代表的“ ” 左 倾错误后 , 以王明为代表的“ 倾 冒险主 义错误 使革 左” 命遭受更大的危害 。我们党正是在 同倾 向性错误进 行斗争的过程中 , 不
断推进革命斗争继续 发展的。
两次 “ ” 错 误 的 出现 左 倾
会及贺 龙 、 挺 、 叶 朱德 、 刘伯承 等人率领 北伐军 二万 多人在 南 昌举 行起
义 。1 月初 , 义在 南下途 中失败 。保存下来的部队 , 0 起 一部分转移到广东 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汇合 , 另一部分在朱德 、 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 。 南
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 派的第一枪 , 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独立
线” ,宣称党 内的主要危 险是 “ 右倾机 会主义 ” 实际工作 中的机 会主 “
义” “ 农路线 ” 9 1 1 日, 和 富 。13 年 月7 党的六 届四 中全 会在上海 召开 。王
第3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三、中共“六大”--正确回答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2、中共“六大”的主要成果
⑶大会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 动主义的错误。 ⑷修改了党的章程,选出了新中央委员会。
授课教师:陆 斌
三、中共“六大”--正确回答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3、中共“六大”的意义及其不足
意义:党的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 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授课教师:陆 斌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4、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929年3月,蒋介石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为争夺 两湖地区,爆发蒋桂战争; 5月爆发蒋冯战争,同时又发生第二次蒋桂战争; 9月,张发奎举兵反蒋; 11月,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张发奎反蒋; 12月,驻郑州的唐生智和驻安徽的石友三,举兵 反蒋拥汪; 1930年4月,爆发阎、冯、桂派联合反蒋的中原大 战,最后于1930年11月,以蒋介石获胜宣告结束。
授课教师:陆 斌
二、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南昌起义 ⑵起义的经过 1927年8月1日,在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 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共 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民革 命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经过约5个小时 的激战,全歼敌军,占领了南昌城。
授课教师:陆 斌
二、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南昌起义 ⑶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 ①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 响了第一枪,是中共独立地领导革 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实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起义既给予民国党反动派有力的回击,同时又极 大地鼓舞了千百革命群众的斗志,从此,中国革命进入 土地革命时期。
二、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3、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⑶朱毛会师及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 率部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 队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 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 部主任,土地革命也轰轰烈烈地开展。
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介绍

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介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时期,带领人民群众在井冈山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北部,以永新、遂川、宁冈三县为中心。
这里山势高峻,云雾缭绕,林木茂密,层峦叠嶂,山涧曲折,水源丰富,终年常绿。
井冈山山势雄伟,地形复杂。
东有鸡公山、东庐山、白鹤山;南有白茅山、龙源山;西有莲花山、三爪仑;北有莲花山、大熊山。
在这些高山之中又散布着许多小山脉和小丘陵,形成了多个小小的盆地。
井冈山就处于这大大小小的盆地之中。
它由大小十多座山峰组成,其中最高峰是黄洋界,海拔1816.9米。
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1 —1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_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和全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区域。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的东北部,它以福安、连江两县为中心,包括宁德、霞浦、寿宁、周宁、福鼎、柘荣、罗源、屏南和古田等县。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其活动范围还延伸至浙江省南部的泰顺、平阳、苍南等县的部分地区。
根据地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从1928年7月福建省委最初决定向闽东发展开始,到闽东红军改编新四军北上抗日,闽东革命根据地前后共经历了整整10年的艰难历程。
它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1928年7月至1933年3月)大革命末期,闽东爆发过反帝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连江和古田两地还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提出向闽东发展;并决定以福安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一块红色区域。
此后,福安、连江相继建立或重建党组织,并在城镇知识分子、店员工人、民团、商团中开展了革命活动。
1931年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福安、连江巡视工作,把闽东党的工作重心从城镇转入广阔的农村,发动了农村“三抗”(后为“五抗”,即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1932年5月15日,福州中心市委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动和领导闽东北千百万工农士兵劳动群众起来斗争,开辟新的苏区”的战斗口号。
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闽东指导工作,帮助福安、连江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和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农民运动进入了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的新时期。
接着,中心市委又先后派叶飞、江平、曾志、赖金彪、任铁峰等人到闽东,加强了闽东党的领导力量,成立了福安中心县委。
在此前后,寿宁、宁德、屏南、福鼎、罗源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闽东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蓬勃兴起,“直接给闽东北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摇撼”。
至此,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已日臻成熟,“福安新苏区的创建已在民望中”。
赣南苏区历史试题及答案

赣南苏区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赣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主要创建者是()。
A. 毛泽东B. 朱德C. 周恩来D. 陈毅答案:A2. 赣南苏区的全称是()。
A. 赣南苏维埃政府B. 赣南苏维埃区C. 赣南苏维埃共和国D. 赣南苏维埃特区答案:C3. 赣南苏区的建立时间是()。
A. 1927年B. 1928年C. 1929年D. 1930年答案:C4. 赣南苏区的中心区域位于()。
A. 江西省B. 湖南省C. 湖北省D. 福建省答案:A5. 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 土地私有制B. 土地国有制C. 土地集体所有制D. 土地平均分配答案:D6. 赣南苏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A. 反对国民党反动派B.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C. 反对地方军阀D. 反对西方列强答案:B7. 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A. 阵地战B. 游击战C. 城市战D. 海上战答案:B8. 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主要兵源是()。
A. 城市工人B. 农村农民C. 知识分子D. 地主阶级答案:B9. 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主要装备是()。
A. 飞机B. 坦克C. 步枪D. 大炮答案:C10. 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主要战术是()。
A. 正面进攻B. 迂回包围C. 游击战术D. 防御战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赣南苏区的主要历史意义包括()。
A.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C. 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D.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答案:ABCD12. 赣南苏区的主要历史事件包括()。
A. 井冈山会师B. 长征C. 土地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ABCD13. 赣南苏区的主要历史人物包括()。
A. 毛泽东B. 朱德C. 周恩来D. 陈毅答案:ABCD14. 赣南苏区的主要历史成就包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条例、训令和法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修正、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进,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对于深化党关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具有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特点;启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1927年—1937年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制定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政策,但目前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史上,未能揭示其特点,总结其经验。
全面系统的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分析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土地政策的新思路,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制度的演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独立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时期,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时斗争需要的土地政策,为调动和团结革命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左”倾,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随着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重新占据领导地位,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得到纠偏,为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及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1927—1931年党对土地政策的初步探索: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的政策转变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对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进行反思时曾指出:“如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为没有正确地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而失败,那么,在新的条件下的正确的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就是复兴革命运动的希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科学的论证了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
和发展的五个条件: 第一、朱德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地方性的 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割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 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 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在有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影响的地方。 第三、中国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和发展,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 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红色政权的存在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 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所论述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 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 合。三者关系。以上内容,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农 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就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
周围各县盛产粮食,可以供给部队给养。 意义:毛泽东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朱德毛泽东式的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建立,这是在实践上把工作重点由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的战略转 变的开端。 井冈山会师:一九二八年一月,朱德,陈毅进入湖南南部,发动了宜章郴州耒阳等县的年关暴动,即著名的湖南暴 动。四月,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回合后,成立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 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六月四日,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人军长,毛泽东任党 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两军胜利会师,是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 固和扩大,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广州起义
• 时间: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人员:张太雷
、叶挺、恽代英、叶剑
英
•
、聂荣臻。队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广州工人。
、
十二月十一日凌晨,叶剑英枪毙了张发奎派来的特务参谋长和一些发动军官, 首先誓死起义。 起义失败后,人员分成三部分:在花县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到广西左 右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韶关与朱德
、
、
•
八月一日凌晨二时,在周
、贺、叶、朱、刘等领导下起义。 、十一、二十军。
发表了,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部队整编: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代总指挥,叶挺 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参谋长,九
战后意图,广州—北伐;后分两部分。
前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不畏强敌 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判了陈独秀的右 倾投降主义错误,给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沉重地打击了 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歌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使中国人民在黑暗的日 子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 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因此,“八一”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 节日。
、
秋收起义
• 主要力量:我党掌握的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平江浏阳的农民和安源的工人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有五千多人。 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前,收编夏斗寅残部为第四团。 时间;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领导;毛泽东,中共湖南省委。取得了醴陵 白沙等的胜利,放弃会攻长沙。九月十九日---湖南浏阳县文家 市。文家市会议:召开了前委会议:部队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观点。 三湾改编:地点;三湾村。时间;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内容:把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共两个营七 个连。另设军官队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国际 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
•
•
国际环境 力量不平衡,矛盾,战争。 不满意“巴黎和会”,重新洗牌,中国是目标。 经济危机。 苏联。 国内环境 半殖民半封建,蒋介石取代北洋军阀。 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 国民党的发动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城市工会,领袖,工资;农村 农会领袖地主)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 以上种种导致民族矛盾更加深化。
•
•
•
•
•
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 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影响于全国。红军不能实现上面三个任务,则与 普通军队无异。指示红军要克服单纯军事观点,以免使红军的一切行动成为单纯的军 事活动。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提高朱德、毛泽东在群众 中的威信,以团结全体同志向敌人作斗争,实现红军所担负的任务。 古田会议: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底,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纠 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加强红四军和红四军党的建设。毛泽东作了报告,朱 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九月来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 大会决议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个决议的中心思想就是用无产阶级思 想建党建军。
•
、陈毅会合,上井冈山。
•
意义:广州起义是我党在革命的转折关头,为了挽救革命,向反革命势力进 行的一次英勇的反击。虽然失败,但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起来,使我 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 • • • 目的:为了总结第一次工农革命战争,特别是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正确估计 革命形势,确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方针和任务。 时间: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八日七月十一日。 地点:莫斯科。 代表:出席大会的142人,正式代表84人,代表党员四万多人。
•
• •
三、九月来信 古田会议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 市道路的理论
• 九月来信: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 信》,它是由陈毅按照周恩来多次谈话和党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央起草并经 过周恩来审定的。 缘由:随着革命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党和红军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长期处 于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党的组织基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 阶级出身的成分构成。红军以农民为主体,部分来自旧军队。所以,各种非 无产阶级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到党和红军中。 当时,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自由表现为: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 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主义,盲动主 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不能执行党的正确路线,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 和发展起来。陈毅在参加上海的军事联席会议时,向李立三和周恩来汇报了 红四军两年以来的斗争情况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是: 一
成就: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
• • •
、《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最近职工
• •
运动决议案》 《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 揭露和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指出了它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号召全党在革命处于 危机时候,要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战胜一切困难,坚决使党走上正确的道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认为,中国革命尚在资产阶级民权革 命阶段,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举行秋收暴动。 会议以改选的方式撤销了以陈独秀为首的投降主义者的领导职务。 意义:“八七”会议是在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党中央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 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前进了一大步,它有很重要的历史功绩。但是,这次会议 在反对右倾的同时,容许和助长了“左”倾冒险主义。
、卫生队。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的小组。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全军由毛泽东任书记的 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废除旧军队的旧制度,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 意义:从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井冈山根据地 :十月二十七日,毛泽东争取了井冈山的袁文才和王佐地方武装,建立。原因:井冈山位于湖南、 江西两省边界,具有建立革命根据地、推动革命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群众基础好。第二,地势好。第三,边界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时间: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七月 线索:北洋军阀—蒋介石—起义—围剿-红军,农村包围城市—“左倾”主义长征-遵义会议-张国焘—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抗日 民族解放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由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 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的重 要时期,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和发展。党在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共 产国际的错误领导,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才能不断引导中国革命走向 胜利。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 二,挽救革命,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三,九月来信,古田会议,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四,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及被停止 五,五次反“围剿” 六,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分裂活动 七,“九一八”事变,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八,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一)《决议案 》论述了党的建设,强调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 要重视组织建设。 (二)《决议案》阐明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强调红军必须服从党 的领导。 古田会议的《决议案》,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军队的基 本原理,总结了南昌起义后两年多来我党我军建设的实践经验,解决了在长 期处于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里,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 党和军队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 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席的新型的人民军队的 根本问题。它有力地推进了我党我军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