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

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

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涉及到了中国领导人以及他们在推动土地革命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深入分析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背景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背景复杂而广泛。

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国内外压迫的双重压力。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们几乎没有土地可耕种,生活陷入贫困和困境。

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分配情况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目标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让农民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并摆脱地主的压迫。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只有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才能解决农村的深层次问题。

因此,他们提出了"土地革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口号,以促使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土地的重新分配。

第三部分:中国领导的角色中国领导人在土地革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发动了土地革命并领导了农民起义。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

同时,中国领导人还组织了土地革命军队,以推翻封建统治并建立农民政权。

第四部分:影响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的局面,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地革命重新分配了土地,使得农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另外,土地革命也加速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论: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革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解决了土地问题,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束缚,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铺平了道路。

尽管在土地革命中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中国领导人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导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谓的“王土”其实是一种主权宣示,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土地历史制度的标志。

早在奴隶社会,西周开始实行井田制,这也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

而至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当权者不再区分公田、私田,这也就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更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农民苦不堪言。

隋唐前期朝廷实行了短暂的均田制,以人口分配国家拥有的土地,实行租用调制。

可是好景不长,唐朝后期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大为减少。

当权者就开始实行两税法,这也是封建社会税赋的重大改革,虽然这种改革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也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更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到了明初,地方设立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多税合一,人田分担,这才稍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而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固定人丁数,可以买卖土地,而且当权者许诺“永不加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19世纪初,清王朝走向衰落,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中国国内反抗清王朝的起义此起彼伏。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受基督教影响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但是由于领导者和主力军都是农民阶级,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可能完成时代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只如昙花一现,农民处境还是未能改变。

土地革命背景:1、四一二事变后,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土地革命三要素

土地革命三要素

土地革命三要素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
为核心的革命运动,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土地问题、革命力量与组织、革命指导思想。

首先,土地问题是土地革命运动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土地问题,尤其是在旧中国时期,土地问题尤为严重。

土地集中在少
数地主手中,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贫困,占有土地的权利被严重剥夺。

土地革命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土地管理和分配的问题,实现土地国有化,给予广大农民土地权益,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革命力量与组织是土地革命运动的基石。

土地革命的开展
需要动员更多广大农民,组织农民建立起坚实有效的革命组织,用农
民力量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工作十分关键。

要有组织、有
纪律地参加到农民中去,向他们传递革命的思想和方針,动员农民参
加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斗争中去,从而建立起坚如磐石的革命力量。

最后,革命指导思想是土地革命运动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领导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策和思想,积极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通过革命指导思想的传播和实施,农村土地革命不仅在农村地区,也
达到了城市地区,推动整个革命进程。

总之,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土地革命运动迅速扩展开来,
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不少农民的支持。

其推动了中国革命
的发展,同时为农民们翻身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和明天,我们也应该继承革命精神,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中国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革命

到1930年底、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 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 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精神,指出“土地国有问题,现在是要 宣传,但不是现在已经就能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土地买卖,目前是不 需要的口号,这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恐慌心理”。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 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 “不仅要取得土 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 2月27日,毛泽东根据这 一精神和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 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 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 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 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3月底至4月,江西省 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作出决议,正式向 广大农民宣布了上述“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 七会议、南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 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的出路。
发展 1930年底到1931年9月,红军在毛泽东、 朱德的领导下,先后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之后,在江西瑞 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 加剧了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大敌当前,蒋介 石集团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蒋介石又相继发 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民党的“围 剿”,中国共产党一面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 日,一面继续开展游击战争,抗击国军的进 攻。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 “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 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 据地进行长征。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 “左”倾错误领导下也损失严重,被迫撤离 根据地,先后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中 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使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 堵截。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 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 针。

土地革命心得体会

土地革命心得体会

土地革命心得体会引言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社会变革,以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为核心目标。

在这次革命中,农民们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也收获了种种成功和成就。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总结和归纳土地革命的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土地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我在参与土地革命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的。

改革前,农民们长期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

而土地革命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确立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这种根本性的土地改革,不仅使农民们摆脱了极度贫困的生活,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土地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二、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诉求在土地革命中,农民群众是最主要的力量,他们是土地革命的受益者和执行者。

在走村串户、听取民意的过程中,我深刻了解到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诉求。

他们期望能获得自己的土地,改善生活条件,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农村的决策过程。

因此,在土地革命中,我们必须充分听取和尊重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农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

只有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土地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三、团结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革命实践土地革命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变革,只有通过广泛的动员和组织,才能有效推进革命进程。

在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团结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革命实践。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和关心农民群众的权益,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联系。

其次,要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提高革命工作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团结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土地革命实践中。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土地革命不仅关乎农民个人利益,也涉及到农村的整体发展。

在土地革命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1931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是

1931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是

1931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土地革命相关精神

土地革命相关精神

土地革命相关精神土地革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运动,始于1927年,以农民为主体,旨在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民阶级,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相关的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革命的正义性:土地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统治,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和权益的正义斗争。

广大农民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束缚和压迫,生活困苦,对土地和富农的渴望和愤怒推动着土地革命的进行。

2.农民阶级的力量:土地革命强调以农民阶级为基础,依靠并发动农民的力量。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觉悟。

土地革命将农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发展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力量,形成农民军队和农民政权。

3.农村经济建设:土地革命强调农村经济建设,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革命通过打破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革命纪律和组织建设:土地革命强调纪律严明和组织建设。

为了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和革命胜利,土地革命要求革命者具备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遵守党的纪律和组织安排,发扬无产阶级的纪律观念,保持战斗力。

5.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土地革命倡导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发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激发农民革命热情,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培养农民的革命自觉性和革命领导能力。

土地革命相关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农民阶级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地革命相关的精神还包括以下几点:6.革命意识形态:土地革命强调培养和弘扬共产主义理想和思想,推动革命者和农民阶级具备革命意识和阶级斗争觉悟。

革命者要自觉地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为农民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7.社会主义改造:土地革命承诺实现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包括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造,实现土地国有化、合作化和农业集体化,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
•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 起来。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 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 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形成
• 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 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 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 到1930年底、 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 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 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 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7年9月19日 年 月 日 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文家市
1927年10月27日 年 月 日 工农革命军到达 井冈山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 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的屠杀政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 教训中,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大起义
第一,南昌起义。 第一,南昌起义。 1927年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等同志领 导了著名的南昌 起义。 起义。打响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的 第一枪是中国共 产党独立领导武 装斗争的开始。 装斗争的开始。
简介
•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 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 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 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 依靠贫农、雇农, 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 联合中农,限制 富农, 富农,保护中小 工商业者, 工商业者,消灭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变封 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形成
• 二七会议强调平分土 地是当务之急。 地是当务之急。毛泽 东作了一要“ 东作了一要“分”, 二要“ 二要“快”的两个字 的结论, 的结论,批评了当时 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 地作为分配土地的标 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 倾错误。 倾错误。
形成
• 1931年3月底至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 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 作出决议,正式向广大农民宣布了“土地 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 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 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 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开始了伟大的 抗日战争。
影响
•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 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 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 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 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土地革命
演讲人:宋贝 演讲人: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 ),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 分田地、 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 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 命。
• • • • • • •
一、简介 二、步骤 三、背景 四、形成 五、发展 六、结束 七、影响
张作霖败退出关内。 张作霖败退出关内。 1928年6月4日凌 年 月 日凌 晨5时23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 时 分 死。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 年 月 日 电全国,宣布“ 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 服从国民政府, 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 从此, 帜”。从此,北洋军阀不再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 这样, 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 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 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 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 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 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 、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使他们满怀 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谢谢观赏

土地法
背景
• 四一二事变后,位于南京的国民 政府一方面镇压中国共产党,另一 方面继续对奉系军阀作战,以其完 成统一全国的目标。
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
冯玉祥
阎锡山
李宗仁
1928年4月,国民党四派联 年 月 合军阀举行第二次北伐, 合军阀举行第二次北伐,讨 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发展
•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中国国民党的 “围剿”,中国共产党一面号召全国人民 武装抗日,一面继续开展游击战争,抗击 国军的进攻。粉碎了中国国民党军对中央 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由于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中失败。
发展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 地进行长征。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左”倾 错误领导下也损失严重,被迫撤离根据地,先后 参加了长征。
张太雷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建立的工人赤卫队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 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 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 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 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 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 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中国 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发展
• 1930年底到1931年9 月,红军在毛泽东、朱 德的领导下,先后粉碎 中国国民党军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的三次“围 剿”。之后,在江西瑞 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发展
•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 加剧了中日间的民族 矛盾。大敌当前,蒋 介石集团仍坚持“攘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2年6月和1933年 10月,蒋介石又相继 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第四、五次“围 剿”。
• 1932年,日本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 八”事变,取得了日军驻留上海的权利。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 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 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 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红军在毛泽东的指 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发展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 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 中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 粉碎了中国国民党的围追堵截。1935年12 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发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 侵入华北,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中共中央 表《八一宣言》,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召停止内战,共同抗 日。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 抗日战争
(一)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二)迎接抗战的新高潮。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 年 月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的报告, 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新政策, 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 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 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 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 年 月 他写了《 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 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 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 题上的大争论, 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 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 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题,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结束
• 中国国民党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 逐渐改变了对日政策。12月12日,张学良、 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 为时局转变的枢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革 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7年2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主张。 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标志着内战的 初步结束。
第二,秋收起义。 第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 年 月 日 的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 的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的旗帜 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 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 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起义军最后上了井冈山。 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起义军最后上了井冈山。秋收起义和 向井冈山进军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中国革命把从城市退却和向 农村进攻有机的结合起来。 农村进攻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