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2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作用:开启民智,促进文化平民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解释作用,民智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57页完成新文化运动概况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旗帜/口号 民主、科学
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
反对专制
近代自然科学、科 学态度、科学精神
反对愚昧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 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 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代表 鲁迅 陈独秀
文学 革命
后期
提倡 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 宣传 马克思主义 。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 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一)启:1.回顾旧知:护国战争的时间和结果?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2.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读:导学提纲: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有哪些?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三)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四)知:1.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足以救中国的,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是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练达标检测(共10分)1.1915年的《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出版地址是( B )A孙中山、日本东京 B陈独秀、上海C李大钊、上海 D蔡元培、北京2.在100多年前,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D ) 5分钟7分钟5分钟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A《民报》B《新青年》C《中华民国约法》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D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A B C D4.鲁迅先生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新文化运动两大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4.新文化运动旗帜/两“先生“: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5.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期: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学的典范。(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②提倡民主科学;由陈独秀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2.9《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一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在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进彻底批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
从中国近代化历程来看,新文化运动是继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近代化之后的思想文化领域近代化的开始,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开始发生本质的变化,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基本线索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审视和理解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现象。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资源丰富生动,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到达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学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的生活。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新文化运动

例 2 (四川成都)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 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 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 动,叙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评价新文化运动。 (1)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
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 动作了思想准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 化的普及与繁荣。
(2)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 对否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 出反帝的要求。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例1 (山东菏泽)“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 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 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 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 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 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 动的号角,A、B两项排除;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是李大钊,D项排除。1917年,胡适在《新青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故选择 C项。
答案:C
谢谢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封面中的LA JEUNESSE,在 法语中是“青年”的意思。其下是青年 学生或深思或交流的画面。封面下面的 人物是卡内基(美国企业家)。陈独秀 先生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不仅要用法国 启蒙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面对 中国当时的境遇,能像卡内基一样在困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 民主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 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 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内容
胡适
③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文体内容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胡适邀请提倡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先生做官。黄侃决定 以“不去”为题,请学生用文言代拟回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革命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方式:武装斗争 (7)群众基础: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8)革命结果:失败 (9)教训: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国方案行不通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北洋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下
(2)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4)(见书本)总之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 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 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 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的主 要撰稿人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2)(32)

——鲁迅《祝福》(节选)
探究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
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 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 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问题思考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 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1)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
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 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 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
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
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的探索历程
李鸿章
洋务运动
康有为
戊戌变法
孙中山
辛亥革命
器物 ___ 变革
失败
制度 ___
变革
失败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
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主要撰稿人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总结
一场思想—— 新文化运动 两面大旗—— 民主、科学 一本杂志——《新青年》 五位干将—— 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 鲁迅、胡适
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C ) A、《敬告青年》 B、《每周评论》 C、《新青年》 ①李大钊 D、《民报》 ③鲁迅 ④胡适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D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四提倡 四反对
提倡民主 提倡科学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专制独裁 反对迷信盲从 反对旧道德 反对旧文学
《狂人日记》,1918年5 月,发表在《新青年》 四卷五号上,为鲁迅所 做。彻底揭露了封建礼 教“吃人”的反动本质。
右边图片的名称 是什么? 它的出现将会给 社会带来什么影 响?
先阅读第一段内容,请回 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 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 动的旗手陈独秀源自新文化运动代 表人物之一 胡适
《青春》是李大钊发表著名 文章。他号召青年为创造一 个青春的国家而奋斗。
蔡元培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 /q2532273645/mine/ 重庆时时计划群
wld28xoy
城下,却因为没有通行证而被拦下,就算他绞尽脑汁也不得入,于是便在城外的客栈盘旋了数十天,终于,等来了雪城一年一度的玉兰花 节。玉兰花是雪城神圣的存在,象征着高洁美丽,每年玉兰花开的时候都会举办玉兰花节,城门大开三天,普天同庆。往往这时候,就是 雪城最热闹,最繁华的时候。城主府。“60,你听,外面的鞭炮声多响亮啊?最近你日日读这《烈女传》憋闷坏了吧,不如木月陪你出去 走走,散散心?”“我看是你憋闷坏了想出去吧?我近日读这书并不觉苦闷,越发的来兴致,那样活泼的节日并不适合我,我今日准许你 出去玩,别太晚回来就行。”“哎呀,60。你会说话时会背诗,四岁学四书,六岁五经皆通,八岁诗经倒背如流。你也不需要考女状元, 这才思已是一般人都所不及的,为何日日还要抱着书本不放,不如跟木月出去走走,万一来了诗掉还能流传一副墨宝岂不妙哉?”这时初 月端了茶进来,嬉笑着木月说道:“我当是什么事情呢?原来是你这丫头教唆着60出去逛,要是你想玩便出去就是了,何必拉着60,我看 你这是仗着60脾气好,非拉着60做她不愿意的事情,等晚间回了老太爷,看老太爷怎么收拾你。” “好姐姐,我这不是怕60憋闷吗?错过 这次玉兰花节就又得等一年,这60实在不想去就不去嘛,我错了还不行,姐姐千万不能告诉老太爷,不然肯定会罚我的。”“你这是不怕 老太爷罚你,而是怕他罚你,你见不到你的阿牛哥吧?”“哈哈……”初月笑出声,连带着纪雪芙也忍俊不禁,连连摇头。“行了,你两 也不必再争,既然如此,那就陪我出去走一走吧,看看我雪城的百姓生活状态,体验民生民情。”“是,只是那边老太爷得去回禀一下, 您先更衣,我这就打发丫头去告诉老太爷一声。”“嗯,衣服不要太繁复太艳丽的,绝对不能抢了玉兰花的风头,把我那件素色白底丁香 花的裙子拿来就好。”“是,只是您今天梳的头发是流云鬓,配这裙子正好。”这时打发去给老太爷回话的丫头也回来了。“启禀60,老 爷说了,这玉兰花节一年一回,让60去看看也好,只是刚好少爷从田里收租回来,便要少爷陪你一起,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知道了, 你下去准备吧。” 打扮好的纪雪芙盯着面前铜镜里的自己,肤白胜雪,明眸齿皓,活脱脱一副美人像,很难看出她只有17岁的样子,便生 的这样好。“60,少爷来了。”“快请进。”不一会,丫鬟掀起门前帐幔,走进来一个翩翩公子,棱角分明,不得不赞叹雪城纪家真是好 基因。“妹妹,你可收拾好了?”“都已准备妥当,我们可以走了。”“等等,夜里风大,还是让初月给你带件披风,有备无患。”“还 是少爷想的周到,这些丫头也太不细心了,我这就拿上,还请少爷60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