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合集下载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并能够描述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2.掌握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难点: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今天的新课:什么是原子?为什么离子会有正负之分?等等。

2.简单的调查问卷:举手回答下列问题,但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1)您认为什么东西能被分解成微小的粒子?(2)您听说过原子吗?您对原子有什么了解?(3)你知道元素周期表吗?你了解里面的符号、组、周期吗?3.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原子、元素、离子的相关概念,并预告今天的课程设计。

二、概念阐述1.原子的概念(1)原子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介绍原子的结构、原子半径、原子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3)发布原子模型的图示,易于学生理解。

2.元素的概念(1)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

(2)介绍元素符号的来源及组成。

(3)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特点。

3.离子的概念(1)了解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介绍离子的分类,即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别。

(3)了解离子的重要应用领域。

4.解决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半径和原子量有什么特点?(2)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3)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有什么区别?三、课堂小结1.原子的基本组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其符号来源于拉丁语或其它源。

3.离子是有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集合体,它的形成主要有离子化和化合机制两种途径。

【课后作业】1.掌握好以下概念:原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离子。

2.了解各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性。

3.做好以下练习:P46 1-5。

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

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
阴离子:Cl- 、OH-、SO42-等。
5、含义:镁离子中数字“2”的意义如下:
2 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 位正电荷
表示2个镁离子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
分子
构成


直接构成


得失电子 阴、阳离子 构成
2、原子的特性:
⑴原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 ⑵原子之间有间隔 ⑶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
检查站(P47)
空气中的物质
构成该物质的 构成该物质的原
分子

氮气(N2)
氮气分子
氮原子
氧气(O2)
氧气分子
氧原子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分子 碳原子和氧原子
水蒸气(H2O)
水分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
稀有气体(He、Ne、 它们的一个分子由相应的各一
Ar等)
个最小微粒,原 子还能再分吗?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形成电子云)
3、原子的内部结构:
质子(1个质 子带1个单位 原子核 正电荷) (带正电)
①原子
中子(不带电)
所带正 电荷数 称为核 电荷数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②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 同一原子中,其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 数相等,所带的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故整个 原子不显电性。
4、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 质子数 原子核
原子核带正电
第一层
第三层 (最外层)
第二层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5、原子的质量:
科学家把一种碳原子(C12)的质量分为12等份, 则其中一份的质量为: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参考课件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参考课件

稀有气 体元素
非金属 元素
金属元 素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H) 氢(H)
氦(He)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稀有气 体元素
最外层 是否达到相 电子数 对稳定结构
-
-
--
-
-
钠原子
-- - +11 - -
--
氯原子
-
---
-
- +17
-
-
--
-- -
-
-
钠原子
---
-
+11
-
-
--
氯原子
-
-- -
-
+17
-
--
-
-
-
--
--
钠离子
--
-
--
+11
--
-
--
+11 2 8 Na+
氯离子

-
-
-
--
--
-
-
+17
, !
谢 谢
也 稳 定

-
---
-
-
-
-
+17 2 8 8
(填“得到”或“失去”)一个电子, 所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C_l_-__。
Cl
(3)钠原子和氯原子相同的是___③___(填序号)。
①质子数 ②电子数 ③电子层数 ④最外层电子数。
达标测试
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 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电子教案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电子教案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1.知道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的结构。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初步学习通过“模型”来认识物质结构。

4.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道原子、原子的结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世界上大多数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经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什么是原子?(一)分子很小,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还能不能分割呢? 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探究实验】加热氧化汞氧化汞的分解现象:管壁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在试管口试验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原理:氧化汞 汞 + 氧气 HgO Hg O 2−−→−加热结论: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而汞原子和氧原子不能再分,它们只是重新组合。

(二)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金属、稀有气体(氦气He 等)、金刚石、硅等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很小,使用很不方便,如氢原子:1.674×kg 。

氧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

用以上方法,代入具体数据,就可算出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H 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O 的相对原子质量==16。

其他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结果见课本P89表中(近似值)。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3.原子的构成2710-kg 2610657.2-⨯一个碳原子实际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12/1(110993.1)12/1(10674.12627=⨯⨯⨯--kg kg kg kg262610993.1)121(10657.2--⨯⨯⨯4.原子内部的特点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一课时课件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一课时课件
1.原子的定义。 2.原子的构成。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
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原子是带电的粒 子 D.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练习巩固
2.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
电的

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由于 所
带电量和
所带电量相等,但
,因
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由 构成
的,质子带
,中子
,原子的质
量主要集中在
上。
板书设计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 1.原子定义: 2.原子的构成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测试卷 2.画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预习离子
无法分割
讲授新课 汤姆森原子模型
-
---
-
汤姆森认为
原子是带正电荷的小球, 电子镶嵌在里面
讲授新课 卢瑟福实验
为什么绝大多数α粒 子能顺利穿过金箔, 而极少数α被反弹回 来?
高速α粒子流
讲授新课 卢瑟福实验
讲授新课 卢瑟Leabharlann 原子模型-- + - 卢瑟福认为
- 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电子围绕很小的带正电荷 的原子核运转
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3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那 分子能不能分割呢?对,分子可以分割,可以 分成更小的微粒,这就是原子,下面我们来看一 个实验。
讲授新课
图为氧化汞分解实验照片 将红色粉末氧化汞装在试管 里加强热。 现象: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 闪闪的物质,并能收集到能 支持可燃物燃烧的气体。

阜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_原子和离子2教案新版粤教版

阜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_原子和离子2教案新版粤教版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氧气的性质与用途34568.3 酸和碱的反应【基础知识】⒈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A.硝酸钾 B.碳酸钙 C.氯化钾 D.硫化氢⒉下列各种盐中,与其它三种盐对应的酸不相同的是()A.硫酸铵 B.明矾 C.纯碱 D.硫酸钠⒊下列常见的盐中,难溶于水的是()A.氯化镁 B.硝酸银 C.硫酸钡 D.磷酸钾⒋要使洗涤用的苏打(Na2CO3)起泡,需要加入少量()A.柠檬汁 B.食盐水C.氨类清洁剂 D.自来水⒌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叙述,错误的有()A.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需要摄入食盐5 g左右B.通常的食用醋中含有3%~5%的醋酸C.医用生理盐水是0.5%的氯化钠溶液D.空气中体积分数为0.03%的CO2不可以少,但是其含量达到1%以上对人体有害⒍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A.烧杯 B.蒸发皿 C.量筒 D.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瓶⒎玻璃棒的下列用途,不正确的是()A.捣碎固体药品,加快其溶解速率 B.搅拌促进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充分反应C.过滤时,引流缓冲 D.蘸取溶液测定溶液的pH⒏某同学帮助校园绿化工人做花圃土壤分析,结果发现其pH小于7。

为改良土壤应选择的最合适物质是()A.氯化钾 B.烧碱 C.硝酸铵 D.熟石灰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盐就是食盐 B.纯碱就是烧碱 C.明矾就是胆矾 D.熟石灰就是消石灰⒑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右表。

该同学最好选用:A.尿素 B.碳酸氢铵C.硫酸铵 D.氨水⒒⑴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向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②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③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硝酸;⑵上述反应的现象分别为、、;⑶由此可见,酸碱盐在溶液中交换成分,如果有、或生成,即可以发生(填写一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反应。

【思维拓展】⒓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调至恰好显中性,应直接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A.澄清石灰水 B.硝酸银溶液 C.石灰石粉末 D.生石灰粉末高温⒔某同学从网上获悉:高温灼烤下,沙粒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钙会发生反应:CaCO3== CaO+7CO 2↑,含有这类沙粒的“沙尘暴”可中和酸雨。

2.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

2.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
2.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
一、原子是什么
(P45页)
分子本身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这就是原子. 硫化汞 ( HgS)
加热
加热 加热
汞 (Hg)

硫 (S)
加热 在化学变化中,硫化汞分子分解成为汞原子和硫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
(P47页)
空气中的物质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蒸气(H2O)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氮气分子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
氮原子
氧气分子
氧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水分子
碳原子、氧原子 氢原子、氧原子
稀有气体(He,Ne,Ar) 直接由相应的各原子构成
二、原子内部有何奥秘(P48页)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脱离“化学变 化 ”可以再分,因为原子也有一定的构成。
科学家研究发现:(P48页)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2、原子核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所构成。
3、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同一种原子中,其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的电量 相等且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2.原子的种类主要由质子数决定。

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
(P49页)
质子 (+) 原子核(+)
原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中子 (0)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1、下列粒子中带正电的是 1、6 , 带负电的是 4 ,不带电的是 3 , 不显电性的是 2、5 。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_原子和离子 离子的形成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_原子和离子 离子的形成教案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再思考为什么铁那么容易铁锈,而金就不能呢?是不是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呢?
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在本子上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图,提问原子在什么情况下是最稳定的?老师讲述原子的稳定结构。
通过在黑板上和PPT上原子到离子的演变图,认识到离子的形成过程。演示离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联系又是什么?
练习题
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引入了下节课内容。
把上下两节课的内容联结起来了。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复习上节课知识,同时也引入原子的结构。
由已有知识联系新知识
把微观的原子和离子宏观化,降低难度
巩固知识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
1.采用画图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
2.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
3.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在教学上不必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离子的表示。
五、教法学法
画示意图形象生动的解决,微观世界宏观化,用宏观的大图变化去演示原子变到离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的形成》说课稿
姚婷
2017年10月17日
九年级化学“离子的形成”说课稿
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课时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课题3第三课时《离子的形成》。

第二章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学习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会书写离子符号并知道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从学习方法与过程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
与向往。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形象生动的解决。

二、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
通过举例分析并展示钠原子和铝原子、氯原子和硫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铝原子、氯原子和硫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
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钠离子和铝离子带正电,而氯离子和硫离子带负电,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环节2、离子的表示:
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

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环节3、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与区别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离子是通过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教学中我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之后总结得出答案。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以NaCl为例讲述离子的形成通过板书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以后的结构示意图,学生发现钠离子带正电,氯离子带负电,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正负电荷之间存在静电引力,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了NaCl。

环节5、明确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小结
(四)学用结合
课堂练习我将题目设计成两部分:基础练习和能力提高。

先通过基础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能力提高题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五)布置作业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很好的把控课堂时间的分配,课前复习时间过长,导致后边没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标上“n+”或“n-”,即用数值加“+”或“-”表示,当n为1时可以省略。

4、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n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

5、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区别
6、以氯化钠为例说明离子的形成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