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

・中药现代化论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陈修平1,寻克丽2,王一涛1(11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国澳门 999078;21滨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滨州 256610)摘 要: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material basis for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中药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目前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界定,学术界尚有分歧。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某一特定复方经与人体作用后在发挥疗效的特异性的靶器官、靶组织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该复方的非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总和。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核心与基石,而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现代化;系统药理学评价;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284;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10)01-0001-05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evalu 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eff icacy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C H EN Xiu2ping1,XUN Ke2li2,WAN G Y i2tao1(1.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Macau,Macau999078,China;2.DermatologyDepartment,Bin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Binzhou256610,China)Abstract:Systematic p 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one of t he key issue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which is in urgent need of solution1 However,it 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s still cont roversial in academic circles1The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2 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t he total non2endogenous bioactive compo und(derived eit 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 ro m t his formula)exerting t he t herapeutic effect s,which is generated by t he interaction of t he formula wit h human body and reaches certain concent ratio n in t he target organs or tissues1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t he cornerstone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MM,while t he quality cont rol of CMM is it s prerequisite1 K ey w ords: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systematic p 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quality cont rol 在古代的主要四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希腊(欧洲)医学、埃及医学)中,中医学最为复杂[1],也是最抽象的。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中复杂的成分间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不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十分重要。
本文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着手,结合现阶段研究的假说及最新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综述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
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
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
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
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
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1.1多成分系统论研究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3 基于整体思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已从简单借鉴西方医学现代技术到结合中医整体 观的基本思想。 组学技术在中医药方法学创新研究中目前受到高度关注。 组学 技术 ( mi eh oo y, O c T c n lg 主要 包括 蛋 白质 组学 、 因组 学 和代谢 组 s 基 学技术等) 是随着系统生物学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 组学技术 将是研究中医“ 复杂科学” 的强大工具, 为揭示中医“ 证候 的发生机理、 体 质学说的科学内涵、 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 提供了可 。 如孟宪生 “ 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寻找大鼠寒凝证潜
物 组 , 草物 质组 , 本 中药物 质 组 , 中药化 学组 学 , 有效 成分 组学和 中药 药 效
基于还原 论思想 的药效物质 研究主 要是从 部分到整 体 , 主要代表 性 其
模式还有 : 基于疗效明确的先导化合物或者 已上市药物的组合物, 基于药 材组分组合模式, 先从药材筛选各类有效组分, 将有效组分进行组合构成 复方药物; 美国F 对复方药物的研究提出需要依次验证构成复方的每一 DA
《 求医问药》 下半月 U e Se kMei l dA kT e dc e 0 2 dc An s h Mein 21 年第 1 卷 第 8 a i 0 期
3 1 1
Il 范 围内具 有 良好的 线性关 系 n~1
2 精 密度试 验 . 4
量和对照品( 以溶液形式加入)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及色谱条件操作, ,
【 马春涛, 7 】 雷燕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 进展及展望 J 中国实验 【 ]
方剂 学杂志 ,05 93:6 4 20 ,()4- 9
中药复方的特点是多靶酶、 多靶点及多种组分起作用。 在中药复方制 作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可能形成各种复合物。 因此中药复 方是一个复杂的分子体系, 其作用机理也非常复杂。 利用实验室方法分离 纯化获得组分已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而研究其作用机理更是难上加难 了。 因此, 计算机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中计算机辅助药物
中医行业的中药药效物质与药效评价

中医行业的中药药效物质与药效评价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而药效评价则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药药效物质以及药效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效物质是中药起药理作用的重要基础,其中包含了许多活性成分。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活性成分,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另一类是多种成分的复杂混合物,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类。
1. 单一活性成分单一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起药理作用的主要组分之一。
以黄连素为例,它是黄连中的一种黄色晶体,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作用。
黄连素经过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对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在中药临床应用中,黄连素常被用作抗感染的药物。
2. 多种成分的复杂混合物多种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是指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挥药理作用。
以人参皂苷类为例,它是人参中的一类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人参皂苷类是由多种单一活性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放大整体药效,提高中药的疗效。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药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外实验评价体外实验评价是指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研究人员会选择适当的体外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实验检测中药对细胞的增殖、凋亡等指标的影响,从而评价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动物实验评价动物实验评价是指通过动物模型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会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观察中药对疾病模型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小鼠实验验证中药对炎症的抑制作用,从而评价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抗炎疗效。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资料汇编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资料汇编目录一、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男仕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二、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分析四物汤对自然衰老小鼠的干预作用三、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四、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五、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六、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生脉散干预老年痴呆症大鼠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男仕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肾阳虚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男仕胶囊作为一种治疗肾阳虚证的中药制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男仕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实验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肾阳虚模型组和男仕胶囊治疗组。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三组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差异表达的代谢物。
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通过LC-MS技术,共检测到种代谢物。
其中,正常对照组、肾阳虚模型组和男仕胶囊治疗组的代谢物分别有种、种和种。
男仕胶囊治疗组与肾阳虚模型组相比,差异表达的代谢物有种。
通过PCA和OPLS-DA分析,发现男仕胶囊治疗组与肾阳虚模型组的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涉及个代谢通路,包括、和等。
这些通路与肾阳虚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提示男仕胶囊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另外,男仕胶囊中的某些成分如和可能为其药效物质基础。
本研究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方法,初步探讨了男仕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男仕胶囊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代谢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中药成分有关。
然而,本研究仅为初步探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一、本文概述《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一篇专注于探讨乌头类有毒中药在配伍使用中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学术论文。
乌头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
然而,乌头类药物的毒性问题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本文首先对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重点介绍了乌头类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包括配伍药对的筛选、药效学评价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等方面。
文章还对乌头类有毒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用药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本研究对于提高乌头类有毒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有助于为中药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等,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表现出镇痛、抗炎、抗风湿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其中,镇痛作用是其最为突出的药理作用之一,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传导过程来实现。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炎症对机体的损伤。
在抗风湿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发挥免疫治疗和预防作用。
国自然 中药药效物质

国自然中药药效物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是中国为推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而设立的科研项目资助机构。
其中,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能够产生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旨在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国自然在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方面提供了资金支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探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其与人体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原理,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国自然的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中药进行系统的研究。
这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活性筛选、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等方面。
总之,国自然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平台,有助于深入探索中药的奥秘,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药有效性评价与药效物质基础发现

中药有效性评价与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王喜军【摘要】中药有效性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的根本体现,而有效性的科学阐释是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渠道,中药有效性评价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生物学语言,把中药的有效性科学地表达出来,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认识和接受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证候和方剂是中医学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性.由此,本课题组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阐释中药有效性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为中药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方剂的有效性,推动了证候的精准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挖掘,为提升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5页(P719-723)【关键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有效性评价;药效物质基础;生物标记物【作者】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王喜军【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健康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给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众多新的命题,单靶点单一药物的简单治疗模式难以解决多靶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个体化的精准诊断及治疗又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关系到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其研究和
确认的技术与方法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给药
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决定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含有的能够表达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总称"而中医临床使用的
是方剂,中药饮片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所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该从方剂入手; 饮
片中含有的只是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只有在一定的方剂配伍环境下才能表达药效成分; 同
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从而实现药效的配伍取向"
如此,在方剂对应证候<病有效的状态下的体内物质分析才能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物
质基础,这是药效物质基础的第一步"其次,评价方剂的临床药效是在方剂配伍环境中发现
显效状态下的与疗效相关体内成分的前提"在临床上,方剂对应的是证候或病,中医证候<
病的客观正确诊断,阐释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发现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临床疗效
的生物评价体系是评价方剂临床疗效进而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前提,也是基于中医
临床经验创新药物的决定性环节"综上,只有以方剂为研究对象,以证候的生物标记发现为
起点,依据中医临床给药方式,在整体评价方剂有效性基础上,才能发现或找到与临床疗效
相关联的药效物质基础,任何超越于证候’方剂的单一的研究过程,都将与中药的有效性失
之交臂。
“证候诊断—方剂效应评价—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分析”的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有机结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
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而解决与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的中药有效性及
安全性等质量问题,以及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问题"以往关于中药药效物质
基础研究方法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诸如生物活性导向分
离,生物转化分析,成分敲出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等等,在解决中药活性成分( 尚
不能称为药效物质基础) 确认,中药质量评价等相关的科学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思路’方法及应用技术的局限,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弊端,并不能使发
现的所谓活性成分与中药的临床有效性直接相关联,致使实质性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寥
寥无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进展缓慢,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学或共性关键技术"首
先,从总体上看,以往的研究方法多是以单味中药饮片为起点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此为
经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充分认识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现中药或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推
动中药质量评价’中药创新药物设计’中成药制备工艺提升,以及为推进复方的化学成分研
究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层面考虑,该研究思路和方法
存在起步错误,既然是药效物质基础,就应该从药物入手,从中医理论及中医临床实践角度,
中医使用的药物是方剂,单味中药饮片只是原料( 单方除外) ,方剂才是药物"以往的研究已
经证实,单味中药作为原料,其本身含有的只是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在不同方剂配伍环境
下同一中药在体内表达不同化学成分而产生方剂配伍指向的临床疗效"相同中药在不同方剂
及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药效取向不同,表达的药效物质不同"例如中药黄柏,其功效概括为 3
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但是它与知母相须配伍,在方剂中发挥清相火’退虚热
的功效,如滋肾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本课题组研究了不同配伍环境下关黄柏的体
内成分,关黄柏在单独给药及在知柏地黄丸等方剂配伍环境下其体内成分差异较大,在方剂
配伍条件下关黄柏 体 内 以 黄 柏 内 酯 黄 柏 酮 ,木兰碱,及相关的代谢产物为主,
而非目前作为关黄柏质量检测成分的小檗碱及巴马汀从方剂作为药物角度,黄柏内酯’黄柏
酮及木兰碱作为主要体内成分,其表达药效作为药效物质基础的可能性更大,在茵陈蒿汤研
究中,分析鉴定血清中成分21个,其中8个利胆保肝成分只有在全方配伍条件下才能被选
择性吸收并表达良好的体内动态,"众多的研究结果提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通过具体
的临床有效方剂表达的,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该从方剂入手,才能反映中医临床辨证施治
原则和方剂配伍中药物成分之间在 1A8B 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由此在针对证候的前提下及
方剂配伍的环境下揭示的某一中药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才能反映中医临床疗效,更符合中医
药理论"可以说,从常见证候病入手,以有效方剂为研究对象,进行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是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必然要求"其次,就具体方法而言,经典的植物化学分步提取药
效追踪分离的方法,从中药中成功获得了一批活性成分,诸如抗疟新药青蒿素’治疗老年痴
呆病的石杉碱甲’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嗪等"然而,受收率及活性测试方法的限制,许多
成分停留在结构鉴定水平"此后的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方法,加速了活性成分的发现,但是此
方法是一条以发现新化合物和活性成分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模式,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低
层面( 活性成分) 上进行研究,一味地去研究中药中到底含有什么成分,什么成分能在体外
药理实验中显示活性,往往使研究走入唯单一成分论的误区"此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
能反映成分的体内生物转化(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更不能反映方剂中药物之间在吸收’分
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技术的进步,众多学者已认识到如此所确定的活
性成分不能称其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达成了从方剂体内成分分析入手研究中药药物物质
基础的思路和方法的共识。
从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黄熙等首先提出证治药动学假说,并进一步提出了方剂血
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生物方剂分析药理的研究策略; 邱峰提出研
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从活性代谢物中筛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 杨秀伟提
出通过体内过程分析和将中药原形化学成分与生物转化和<或代谢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比较
研究,确定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和效应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刘昌孝等一批学者在此方面也进
行了相关的探索"在此方面,王喜军于 20世纪 ’90 年代初开展了从口服方剂后的含药血
清中分析鉴定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系统研究工作,完成了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 11
个方剂的体内成分的系统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将其
内涵定义为#以经典的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维联用技
术,分析鉴定或表征口服方剂后人<动物血清中移行成分,并阐明其活性与中药传统药效相
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王喜军主持完成的#中药血清药
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获 (200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
础研究论文 !(120余篇"以此为标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入到了以方剂为切入点,
既能体现方剂中药物的相互作用又能体现人体对药物的作用,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基础与中
药传统药效相关性角度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阶段"然而,上述从体内成分分析入手的研
究方法,也仅仅是解决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表观层面的方法问题,与体现临床疗效的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尚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没有真正体现#针对证候’方剂配伍环境及有
效性的前提下揭示中药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必然要求"由于证候
是中医对疾病的基本描述,而方剂是对证治疗的药物"正是由于证候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
从而方剂疗效难以正确评价,导致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所揭示的方剂体内成分与疗效关系难以
有效揭示,由此,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成为方剂疗效评价的前提,更是制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方法有效实践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在整合上述方法并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在方剂
对应证候治疗有效性评价的前提下,分析鉴定中药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方法学"事实
上,中药与临床之间关系是: 中药-方剂-证候,方剂是核心"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设计应
该采取逆向研究的思路及方式,即由证候到方剂再到组成中药,按照“证候生物学标记物2
方剂效应评价2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径路进行"基于此思路,作者的研究策略是: 利
用代谢组学技术充分认识中医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确定证<病的生物标记物,以证<病的
生物标记物为桥接复制与证<病关联的动物模型,建立中药药效的生物评价体系,在此基础
上,在有效性的前提下,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口服方剂后的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
质及其动态规律,并结合内源性证<病的生物标记物( 中药药效标记物) 的轨迹变化规律,
建立血清中外源性中药成分与内源性标记物两组变量关联度分析方法,提取与内源性标记物
高度关联的外源性中药成分作为潜在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进行生物学验证,发现并确定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者将上述理论及方法定义为“中医方证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