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合集下载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中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独特完整,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且数千年间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为人类的健康生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我国一直大力推广和发展的特色医学。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疗效稳定问题持续困扰着现代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它的影响力,阻碍国际社会对它更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疗效稳定问题与中药质量息息相关,而反映中药质量的关键是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由于多数单味及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被阐明,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化学方法分步提取、体外实验逐个验证的状态[1]。

因此,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指标采用的“有效成分”,或称为“指标成分”,更多是指中药中含量较大或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成分,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指标成分”并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划等号。

地理环境、品种、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中药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中药的指标成分甚至与药效完全无关[2]。

这使得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质量,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质量控制“血清药物化学”最早是由日本科学家田代真一[3-4]提出的,原理为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无论直接吸收还是经代谢分解成活性或次级代谢物,其药效物质最终均会进入血液,并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因此只有进入血液的成分才可能是药效物质。

此后,我国学者王喜军[5]将该理论完善并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如王喜军[6]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发现越桔入血成分为熊果苷和秦皮苷,并进一步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即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以人或动物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位联用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动态的应用科学[7]。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

者研究有机结合 , 不仅能够 完整 、 系统 、 深 刻的理解 和揭示 中 医复方 的药效 物质基础 和作 用机制 , 阐明中药复方 的配伍 规 律, 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的创制 , 而且还提供 了中医药学 与现代
科 学 交 流融 合 的平 台 , 从 而 能 够更 好 传 承 和 发 展 中 医药 理 论 . . 1 中药 血 清 药 物 化 学 中药 血清 药 物 化 学定 义 为 : 以药 物 化 学 的 研 究 手 段 和 方 法为基础 , 多 种现代技 术综 合运 用 , 分析 鉴定 中药 f — I 服 后
识财富 , 是在传 统中医理论 指导 下应 用的天然药 物。复方是
中医 用 药 的 主要 形 式 和 临床 防病 治 病 的 有 效 T 具 , 是 中药 创
用 。新 出现的系统生物学也为 中医药体 系在基 因 、 蛋 白质 和
代 谢 物 层 面 上 提 供 了整 体 表 征 的思 路 和 方 法 , 受 到了长期从 事 中 药 学 研 究 专 家 学 者 的重 视 和 期 望 。本 文 在 简 要 介 绍 中 药血 清 药 物 化 学 、 中药 药代 动 力 学研 究现 状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近年 来 系 统 生 物 学 的 发 展 ,探 讨 整 合 “ I 血清 药 物 化 学 一 药 代
药物化学 、 中 药 药 代 动 力 学 的研 究 现 状 、 系 统生 物学 理论 及 实 践 , 在此 基础上提 出应用 “ 【 f 『 L 清药 物化学一 药代 ( 效) 动力 学一 系 统
生物学” ( S P S ) 三维整合体 系方法来研究 中药 复方 , 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 和作用 机制 及其配伍科学 内涵 , 并结 合茵 陈蒿汤研
存 七 情 合 和 的相 互 关 系 中 发 挥 临 床 治 疗 效 应 。这 种 治 病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o f§ e r u m p h a m a r c o l o y g we r e r e v i e we d. T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r f s e r u m p h a r ma c o l o y g s t u d y i n g o n s p e c t r a l e f f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we r e s u mm a r i z e d,a n d t h e e x p e r i —

Abs t r a c t : T h i s pa p e r s t ud i e d o n s p e c t r a l e f f e c t r e l a t i o ns hi p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b y u s i n g s e l q l m p ha r ma c o l o g y pr o v i d e s a ne w i d e a f o r s t u d y i n g o n p h a m a r c o d y n a mi c ma t e ia r l ba s i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Th e c o n c e p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n d a t i o n a nd r e s e a r c h mo d e

2 .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N a t u r a l A n t i c a n c e r D r u g s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晦 甜 1 5 0 0 7 6 , C h i n a )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刘占京李学林2 马静2(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针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利用进程中几回出现不良反映事件,探讨开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总结血清药物化学用于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研究的特点。

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研究手腕,应该纳入中药注射剂再评价体系,以弥补中药注射剂基础研究的不足,为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和冲破口,故对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血清药物化学Application of Serum Chemistry in Research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Liu LI Xue-lin2MA Jing2(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College of TCM, Henan Zhengzhou,450000;College ofTCM,Henan Zhengzhou,450008)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erum chemistryAbstract: objective:To aim directly at adverse ev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题来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编号:86056);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子课题(编号:2009ZX09502—030);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编号:)通讯作者:李学林(1960—),男,河南省郑州市,主任药师,硕士,从事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中药的应用形式的研究。

Tel(2)。

(TCM) injection frequently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use, investigating the important of carrying out re-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Methods: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ing re-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with serum chemistry method.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Serum chemistry as a new and modern research method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CM injection re-evaluation system, to make up basic research shortage and open up new areas and farmers for researching on TCM injection, so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erum chemistry in studying on TCM injection.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腕和方式为基础,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分析鉴定中药进入机体后血清中移行成份,研究其药效相关性,肯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进程的科学[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综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

作者回顾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念的提出及独立理论体系形成的整个演变过程;总结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及具体方案;预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必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中医药研究的的各个领域,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学科。

[关键词]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现代化;药物代谢[中图分类号]R 28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020789205[收稿日期] 2005208212[通讯作者] 王喜军,T el :(0451)82110818,E 2mail :wxj @hljucm 1net 中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1]。

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大多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但所含成分极为复杂,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甚至不想涉足,或是能力有限,生物体内环境(如pH 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也常被忽视。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李骏飞;李清林【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5(000)026【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research the potential basis of TCM in this stages.Material basis of pharmacodynamic is the primary basis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CM quality,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using the way of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to control the TCM quality,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quality control of TCM models and approaches.【总页数】3页(P145-147)【作者】李骏飞;李清林【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3100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卢磊;刘晓丹;张培影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J], 胡律江;曾文雪;雷景邦;赵晓娟;郭慧玲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张雅秋;渠弼;杨巧荷4.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J], 房方;李祥;陈建伟5.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J], 崔素华; 梁枫; 张瑞; 黄维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_省略_草保护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_李月婷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_省略_草保护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_李月婷

[收稿日期]20120620(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60366);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9101-021);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SY 字(2009)3092][第一作者]李月婷,硕士,从事中药药理与中药新制剂研究,E-mail :nhwslyt@163.com [通讯作者]*王永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Tel :0851-6908899,E-mail :gywyl@gmc.edu.cn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荭草保护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李月婷,李靖,肖婷婷,陈慧,王永林*(贵阳医学院药学院,贵阳550004)[摘要]目的: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荭草保护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

方法:通过比较荭草提取液、给药后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指纹图谱,寻找荭草的入血成分;建立体外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H 2O 2氧化损伤模型,以荭草含药血清对氧化损伤心肌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 )漏出率、丙二醛(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的影响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吖啶橙(AO )和溴化乙锭(EB )双荧光染色法观察荭草含药血清对H 2O 2氧化损伤的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研究荭草含药血清对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结果:灌胃给予荭草提取液后,从大鼠血清中发现25个移行成分,其中有9个为荭草中的原型成分,16个可能为其在体内转化的代谢产物;与模型组相比,荭草含药血清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氧化损伤心肌细胞LDH 漏出率、MDA 含量(P <0.05),显著升高T-SOD 活性和细胞存活率(P <0.05或P <0.01),有效抑制细胞凋亡。

结论:荭草含药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荭草保护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荭草;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903(2013)02-0158-05[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3495.R.20121107.1341.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713:41Research on Material Basis of Polygonum orientale Protecting H9c2Cells against Oxidative Injury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rum Chemical and Serum Pharmacological MethodsLI Yue-ting ,LI Jing ,XIAO Ting-ting ,CHEN Hui ,WANG Yong-lin *(School of Pharmacology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terial basis of Polygonum orientale protecting cardiac H9c2cells against oxidative injury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H 2O 2)bas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chemical and serum pharmacological methods.Method :The absorbed components of P.orientale into blood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fingerprints of the extract ,medicinal serum and blank serum.Simultaneously ,the oxidative injury models induced by H 2O 2was established by cultivating cardiac H9c2cells in vitro and then the cell viability ,lactic dehydrogense (LDH )release ,malondialdehyde (MDA )production as well a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were analyzed.Moreover ,the morphology of cardiac H9c2cells damaged by H 2O 2were observed under an invers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dyed by AO /EB.All of them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rientale on H 2O 2-induced injury .Result :Twenty five transitional components of P.orientale absorbed into blood after intragastrical·851·2013年1月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Jan.,2013administration were detected,nine of which were original components and sixteen are possible metabolites.Furthermore,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medicated serum decreased the release of LDH,MDA(P<0.05).However,it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cell viability(P<0.05or P<0.01),while apoptosis of cardiac H9c2cells were obviously inhibited.Conclusion:The absorbed components into blood may be material basis of P.orientale used for protecting cardiac H9c2cells against oxidative injury.[Key words]Polygonum orientale;serum pharmacology;serum pharmacochemistry;cardiac H9c2cells;oxidative injury荭草为蓼科植物荭蓼的干燥全草,民间主要将其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心胃气痛等疾病[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转化过程,从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旨在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回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实验技术的局限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中药现代化需求的提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将在中药质量控制、新药研发、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看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深入发展。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探讨中药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的真实成分,从而揭示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分析中药在体内的代谢成分,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魏元锋1,张 宁1*,冯 怡2,林 晓2*(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2.中国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摘 要: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回顾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对策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89-04Application of C 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in stu dies on therapeutic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WEI Yuan -feng 1,ZHANG Ning -1,FENG Yi 2,LIN Xiao 2(1.Experimental Center fo r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 l Chine se M edicine ,Shang hai 201203,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 odern P repa ratio n T echnolog y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o f M inistr y o f Educa t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countermeasures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地进行探讨、规范和完善。

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近10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的提出、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1.1 概念的提出: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最早提出了“血清药化学”(se rum pharmacochemistry ,SP C )的概念[2]。

1997年,国内学者王喜军[3]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 ma -cochemistry of CM M )。

1.2 理论依据:中药成分复杂,经过适当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经过吸收、代谢等过程,最后吸收入血的往往是多个单体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群,其结构既可以是中药的原型成分,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中药中各成分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成分,还可以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成的新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均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才能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

这些入血成分真实地反映了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能体现各成分对机体的协同作用,可代表中药及复方的整体药效物质基础。

因此,分析研究血清移行成分,探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

1.3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先进行血清药理学研究,证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有效成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另一种是首先通过前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移行移行成分来源、种类、数量等,然后综合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对相应的单味药材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这种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指导的生药学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由此确定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极有可能是中药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能更好地反映中药*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3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Z117)作者简介:魏元锋(1981—),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

Tel :(021)51322388 E -mail :w iyuanfengyuer @yeah .net*通讯作者 张 宁 T el :(021)51322384 E -mail :ningzh @药效的整体协同作用[4]。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应用概况近10年来我国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手段,通过药效学实验,对中药口服给药后移血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味中药的药效学物质基础。

王喜军等[3~6]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涉及的中药及复方有茵陈蒿、远志、桑日皮、生姜、白术、吴茱萸、枳术丸复方安替威胶囊、六味地黄丸等。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发现口服茵陈蒿、茵陈蒿汤及茵陈蒿五苓散后移血成分均只检测到了6,7-dime thy lesculetin,且该物质具有利胆、抗炎、利尿、调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具有的药效,因而推测该物质可能是茵陈蒿、茵陈蒿汤及茵陈蒿五苓散共同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口服远志后清中分离得到了3,4,5-trimethy ox ycinamic acid(T M CA)及体内代谢产物me thy l-3,4,5-trime thy lo xy cinamic acid (M-T M CA),两种物质具有明显的镇静安神作用,为远志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而远志中主要成分为tenuifolio se,无镇静化痰等疗效,tenuifo liose A与C可在胃肠道中被代谢为T M CA,T M CA在肝脏中被代谢为M-T M CA,因而tenuifo-lio se A与C为T M CA与M-T M CA的前体药物。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但其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通过对大鼠口服六味地黄丸后血中移行成分研究,共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为六味地黄丸所含的原型成分,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的原型成分,但其他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的药效学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血中移行成分是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作用的核心成分。

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也有较多报道。

程星烨等[7]利用LC-M S/M S技术,对口服延胡索活性部位后大鼠血浆中的移行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发现9个入血成分均为原型成分,同时也发现部分生物碱是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为延胡索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旭等[8]通过比较,龙血竭提取物、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HP LC指纹图谱,结合LC-M S/M S技术研究龙血竭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发现6个入血成分,是龙血竭在体内主要直接作用物质,其中5个都均为原型成分,1个可能为原型成分或代谢产物,为阐明龙血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

贾丹兵等[9]对越桔中能以原型吸收入血的两个成分熊果苷和秦皮苷进行了抗炎、祛痰和镇咳的药效学实验,阐明了该两种物质是越桔的药效物质基础。

宋金春等[10]对口服生化汤后大鼠血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血中发现了9个移行成分,其中6个为原型成分,3个为代谢产物,这些血中移行成分为生化汤的体内作用基础,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生化汤的有效部位及作用机制。

张梁等[11]通过H P LC指纹图谱在口服芍药甘草复方后的大鼠血清中检测出18个移行成分,其中13个为复方直接入血物质,3个为复方代谢产物,移行成分的确认及归属将进一步阐明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

阳长明等[12]通过建立醒脑滴丸及其大鼠体内血清H P LC指纹图谱,发现醒脑滴丸给药后,5个成分未被吸收或被代谢,血中出现了18个移行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8个为代谢成分,为进一步阐明醒脑滴丸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窦志华等[13,14]从大鼠口服复方五仁醇胶囊后血清中分离出13个入血成分,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其中8个为制剂原型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证明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中的药源性成分主要是木脂素及其代谢产物。

另外,还有对葛根、降脂宁、葛根芩连汤、归芩片等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报道[15~18],为这些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与对策3.1 给药途径问题: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给药途径均为口服给药,这无疑会限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范围。

实际上,非口服给药的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已经展开,如吴秀君等[19]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对脑血宁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从iv该注射液后的人血清中检测到了3种化合物,其中2种为脑血宁注射液所含原型成分,分别为丹皮酚和栀子苷,1种为代谢产物,初步揭示了该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制备含药血清时,应根据不同中药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制剂可采用灌胃给药,注射剂应采用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剂型应采用皮肤给药制备含药血清等。

3.2 血中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问题:中药口服给药后能发挥药效的成分一定是能被吸收入血的成分,但不能保证所有吸收入血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

因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必须与药理学研究相结合,重视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即选择与方药适应症相对应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