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就是重要物质基础研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分析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壮大,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针对目前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逐步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有效方法一、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1.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包括多种成分,而且具有很强的活性,是非加和性的,因此其作用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随着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与中药复方机制物质基础相关的理论。

例如:王阶等人提出了综合调节理论研究思路,王本祥等人提出了复方药效主要分为有效成分和次要成分等。

与此同时,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要体现中药成分的基本作用,需要提高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水平,创新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方法。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科研人员就在中医学宝库中获得了一些研究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其他药物的缺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速效、治愈率很高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化学合成物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克服传统的药物杀菌不彻底等问题。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辅助增溶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整个有效组的溶出[1]。

二、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1.活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由于传统中药物资基础研究常导致分离过程中会丢失活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活性成分的化验和分离占有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上述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以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化学分析法,也就是说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中药成分,这种研究方法,实现了便捷、可靠的中药活性物质分离和筛选。

与此同时,只有将中药物质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活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 研 究理 论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 的深入, 断有 学者提 出新 的理论 和 不 方法研 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 如药物 能量理论 、疾病缩 减效应假说 、霰弹理论 、证治药动学假说 、“ 一个结合、 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 学层次 、四个药理水平 ”的理论研 究体 系 、中药体 内直接物质基础研 究思路 等 。王氏等 认为, 中 药( 复方) 的药效 为其主要有效成 分和次要有效 成分的综合 效 应 。有 学者 基 于整 体综 合调 节 的方剂 配伍 理 论提 出研 究 思 路 。姜 氏 提 出研究 中药 ( 复方) 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 从两方 面入手 :一方面, 所选 择研 究的中药 ( 复方) 能体现 中药的基 应 本作用 ;另一方面, 要创建和完善适宜于中医药研 究的方法 与
21 年 5 02 月第 1 卷第 5 9 期
・综 述 ・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9・ 9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进展
王元清 。 , 严建业 师白梅 李顺祥 王璐 汪兰 , , , ,
1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药 学 院, . 中药 现 代 化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重 点 实验 室 ,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2 8
同用 , 加 了大 黄 和 黄 芩 的 用 量 , 不 合 理 处 方 。 增 为 4 结 语
切 实做 到 在 中 医理 论 指 导 下 使 用 本 药 , 处 方 用 药 时 , 证 准 在 辨
确, 药证相符 。其 次, 加强对药学人员 的教育和管理, 高药师 提 的业务水平, 在审方和 发药环节, 若发现不合理处方, 应及 时与 医师进行沟通。 第三, 医院应加 强处 方管理, 定期进行 处方点评 把不合理处方及 时反馈给 临床医师, 发布 药讯 , 普及药物知识, 并且按照 《 处方管理办法 》加强对超常处方 的管理力度 。 参考文献: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标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1 研究难点中药复方在中国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临床应用形式主要是中药复方用药,而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完全明确者几乎为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颈瓶,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②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既有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物质,而在复方煎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也有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的新成分;③某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而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成分的作用可能是迄今尚未认识的,而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⑤缺乏合理的药效筛选平台与动物模型来进行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筛选;⑥基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其化学成分研究,特别是很多功效较强而含量较低的成分很难全面检测[1]。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而且药材来源、药味加减、加工工艺、剂量与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组成在质和量上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中药复方的疗效。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2 研究理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如药物能量理论[2]、疾病缩减效应假说[3]、霰弹理论[4]、证治药动学假说[5]、“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6]、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思路[7]等。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推动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中药药动
△江苏省中医药局 2007~2008 年度科研项目(HL07057) *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药 剂 学 。 E- mail:pengmiaomiao1984@ # 通讯作者: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电话:025- 83304616- 66660。E- mail:njglfy@
1995 年,Beigi F 等[5]首次采用凝胶作为载体、利用固定化 的 脂 质 体 作 为 固 定 相 ,模 拟 小 肠 上 皮 细 胞 对 药 物 的 吸 收 过 程。随后,国内的毛希琴等[6]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以 涂敷磷脂的硅胶作为模拟生物膜的固定相,用于预测药物的 小肠吸收,并且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单味中药的研究。齐炼 文等[7]将脂质体作为模拟生物膜,采用平衡透析与液相色谱联 用技术,建立了一种研究中药成分与模拟生物膜之间相互作 用的新方法。该方法可用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进 而研究中草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毛希琴等 采 [8] 用涂敷 磷脂的硅胶为模拟生物膜色谱固定相,与传统的凝胶载体相 比固定相的机械强度及磷脂固载能力均有较大提高,且有较 好的稳定性,用 3 种缓冲条件模拟小肠吸收的缓冲环境,同时 涂敷磷脂形成的脂环境能够较好的模拟细胞膜所起的作用, 使得用色谱模型预测药物小肠吸收的准确程度有了很大提 高。 1.3 Caco- 2 细胞技术
3 结语
中药复方十分复杂,使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比较困难, 表现在:(1)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 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2)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能是中药 原药材中不存在的物质,在复方煎制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相 互作用产生,也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体内代谢产生 的;(3)有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在脱离机体 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4)有些成分的 作用可能是我们目前尚未认识的,对这些成分,在研究中可能 被忽视。因此,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要从传统的思路和 方法中走出,不断引入新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技术。现在很 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此领域中来,将中药复方多 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 进行高通量筛选。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药动学、生物 膜色谱、指纹图谱、生物芯片、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整合到中药 复方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综 合运用,可能会在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 突破,从而对阐明与发展中医药理论,阐释复方制剂化学成分 变化规律产生深远影响;并为创制现代新型中药、提高中药质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状况分析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状况分析
满足先煎要 求, 目前大多机构 已采用 一次性无纺布袋包裹 药材后煎煮
[ 4 】 阎雪梅. 煎煮时间对当归中阿魏酸稳定性的影响[ J ] 天津药学, 2 0 0 5 ,
1 7 ( 3 ) : 2 1 - 2 2 .
【 5 ] 顾根 网 . 浅 谈 中药 煎 煮方 法 对 汤 剂疗 效 的 影 响【 J 】 . 西部 中医药 ,
2 7 4 ・中医中药 ・
( 如蒲 黄、海金沙 、灶 心土、滑石等 ),含 有绒毛的药物 ( 如 辛夷、
J u l y 2 01 4 , V o 1 . 1 2 , N o . 2 1
的方 式 ,解决了部分特殊 煎煮问题。 同时,建 立内部质量控 制制度 , 对煎煮质量定期分析评估 ,不断改进煎 煮方 法。机械生产部 门应投入 科研 力量研制 出具备传统 煎煮特点功能 的煎 药设 备 ,改 良设备 结构 , 保证最大限度煎 出有效 成分而又可个体化煎 煮 ,逐步提高设备 的 自动
色泽、悬浮物 、装量等 方面建立可执行 的汤剂 质量 标准 ,以便 代煎机 构对 照提高煎药质量 , 对 汤剂质量的管理提升 到药品水平。 总之 ,只有多部门共 同协作 , 规 范煎药机煎 煮行为 ,才能提 高煎
煮药物的质量 , 保证 中药的临床疗效。
过一定时间的浸泡可使药物的表面湿润、变软、植物细胞膨胀 ,同
质基 础的研 究工作 。 为此 , 本文主要 介绍 了研 究 中药 复方 药效 基础 的现状 、 目的以及 方法 、 思路 , 然后 分析 了中药血 清 药化 的相 关理论知 识 。
【 关键 词】 中药复方 ;药 效物质 基础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R 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 1 - 0 2 7 4 - 0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K鲥学撒
2(Ⅺ9个瓤37卷帮6川’1()8’^tItl(=|1il…MPrmPt川lI’|1‘lmltl“'If心Vfl37、o62(xW51刘Kl秀乍棚】林锋{,曲埘栅墉{JJ人鼠什慢赝蚯‘l赝¨胁5l张#粜,£+}野蚯毕脯儿时栅球7~人鼠7f叭们保护仆川【l{,栅化的扣m0阼川【JJ四川柑球4¨杂&ⅫN~m。

3R一39】习柑球4¨杂&州nl(5J。

3M一326
!(x)97l讹37卷瓤6川|rJ’、鲥}十i
hI】37、¨62(X19、cltl(㈨1…、1rfm¨1PⅢ¨mtln1t1_、lh蚰・|【)q・
贞J】:们效的成分。

川能代表JC]力能的l_|【』,£…表达的影…术隆秆,将一I一2一l一曲复力物质J.蛳㈣"t.凸路鲥作川佝物质』Ⅻ】;』|J能代挺j0功能的!_|【化’产成分水
-,《鲥≯_¨点!(㈣7l第37卷撕61lJ】・11(1・、lltI(|1j1P^rMPIll【mPt洲lI’|1flmlt…)I¨¨hll37\¨62(X”
l肛膜"…』也晰1J般乍物也卅小川止c神:』:将圳胞1J…难呕呕.化多学科的忆动卧作交m.新技术、新力划、-Ic鲥抛取物刈计过|I【f1I包l爵分析过槲分外.分刖满足佝…现也为复山7向例究发腱一带米J’新的.出路;f【|发腱.。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进展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进展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进展一、本文概述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将综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中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以及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本文将重点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

本文还将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逐渐从传统的经验积累转向科学实证。

历史方面,早期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多基于临床经验与本草记载,缺乏深入的科学探究。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开始进入新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初步揭示了中药药效物质的复杂性。

进入21世纪,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例如,基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作者:穆春旭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第09期[摘 ; ; ; ; ; 要] ;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发展目标,但是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领域中遇到了阻碍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因素,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对目前物质基础研究的常用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建立中医药理论的中药复方药物物资基础研究方法。

[关 ; ;键 ; 词]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174-01中医药不仅是医学的组成成分,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馈赠,它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上大放光彩,因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中医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但仍停留在传统领域研究上,未结合时代发展做出相应的改进和提升。

比如,对于中医临床、中医医药药效等没有明确的指出,加之各国中医学者研究领域不同、角度不同,不能全然引用,造成目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瓶颈。

其中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是重要的阻碍。

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和难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并非单独存在,必须充分考虑中药复方中医药理论实践。

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现中医复方的独特之处,解决复杂问题。

(一)中医药独特理论体系——整体观中医药之所以独具特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坚持整体观的理论体系。

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观点。

而这种观念在他们的中医复方中也有所体现。

一味中药作为一个小的整体,其中的各个成分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体现了这种整体观。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种组成一直遵循着中医辨证论。

通过结合多种现代学科、新兴领域,研究中医复方中体现的整体观,更加便于中医复方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作者: 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通过对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的分析,以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化学成分及复方药动学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 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性原则,寻找或建立科学、快速、 准确的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方法在目前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过程 中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关键词】中药方剂;配伍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配伍组成的复 方与单味药相比,有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以主证为主,兼顾兼 证的整体作用等优越性]1]。 1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中医药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西方社会多把它列入保健品 出售,而不是作为药品上市]2],但在日本和韩国,由于融入了现 代科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学技术,使中药研制出高效、标准制剂推向国际市场,如日本的 救心丹,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 4]。中医药在我国经 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仅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法、方、药 理论体系,而且传承下来丰富的治疗经验,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宝 贵财富。方剂是中药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作 用机制及配伍理论则是中药研究的最核心科学问题, 经过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已经发现许多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 但是中药方剂基础研究 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在研究有效化学成分时,过分强调单一化学成分 的作用是不恰当的,这种研究思路基本不符合中医药理论, 也没有保 持和突出中医药特色,更不符合科学的系统理论。现在的研究表明中 药复方的作用方式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方式,复方中药的药 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复方中药中众多的有效分子组合对机体生物分 子网络进行调节的结果 [5 ]。日本学者木村正康在分子水平上进 行中药复方机制和组方原则的阐释研究]6]。 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中医理论的特色之 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辨证施 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中药复方药效 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 发生的协同、制约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与以 寻求单体对特定局部作用为目标的化学药物相比, 中药具有在整体水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平上对机体功能进行综合调节的特点,这就要求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研究必须远离应用植物化学手段进行分离提取的还原论的方法, 只有 以保留方剂传统的整体作用优势为前提,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其效用机 制,提高临床疗效,指导新药开发,进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最 终目的[7]。 2.2中药复方的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经典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停留

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即将中药复方采用不同极性 的溶媒进行分段提取,提取的各部分再通过药效试验的方法确定出有 效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分离,依此类推地最终获得单体化合物。此种 方法周期长、耗费大,同时所得成分量少,难以满足药效试验的需要, 多数成分停留在结构鉴定水平。又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 点,单独分离某一成分进行活性研究,不一定产生明显的活性,而有 些成分即使体外有活性,体内却无明显作用,或不能被吸收,而有的 成分需要代谢后才能产生活性物质。因此经典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方法往往难以阐明药效的真正物质基础]8]。王喜军等在2001年 发表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 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了系统化及规范化。通过口 服给药后血清中成分分析,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必 将会成为迅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 [9]。 2.3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的有效成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分研究实质就是对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药物产生治疗作 用,必然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质和特定的方式,调节机体的状态和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 ]。 根据当前研究的结果,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十分复杂 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一成分或 单一物质,因此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 而且 这种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理论基础;②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能是中 药原药材中不存在的物质,这些有效成分可能在复方煎制过程中通过 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产生,也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体内代谢产 生的;③有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在脱离机体整体后 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作用可能是我们目前尚 未认识的作用,对这些成分,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 [11]。 2.4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目前,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 究主要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针对成分(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明确 的中药复方而进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该类主要以血药浓度法为研究 对象;另一类是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复方,该类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 研究手段,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 法等]12 ]。 3结语与展望

当前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 从近年中药复方 药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局限于 对中药复方某种药理作用的研究走向从多系统多功能的角度进行系 统的药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理学研究;二是逐步与化学研究进行合作,结合物质基础的研 究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使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走向微观 ;三是 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如随着人类基因

组计划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功能基因组、 药物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 究的开展,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子生物 学技术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 已有许多关于中 药复方影响基因表达的研究报道,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推向了 基因水平;四是逐步开展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药复方是 一个复杂的化学体系,方中所含多种化学成分的相 互作用对中药复 方的药效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对于阐述中药复 方的组方原理、方中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及活性形式都具有重要意 义。虽然由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限制给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 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对于一些中药复方中的已知成分药代动力学 研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3 ]。 中药复方对机体的作用复杂,尤其受到活性成分不明的限制,距阐 明其作用机制尚有相当的距离,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近年来虽然发 展很快,但毕竟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应遵循“百 花齐放”的原则,鼓励多学科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在多种思路的指 导下展开。当今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给中药复方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 机,新技术的发展给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融会运用中西 医药学和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现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 究,必将闯出新路,最终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严永清•中药复方中物质基础的增效因素•世界科学技术 —中药现代化[J].基础研究2001 , 3 (2) :17〜20.

:2 ]祝世讷,纪立金,叶新和,等.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学 21世纪的发展(上)[J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 (3) :152.

:3]汪运富,熊 英•中药现代研究需借鉴系统思维]J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 (3) :165.

:4]白玉盛 冲药复方量比关系的探索]J] •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1996,2 (6 ):11.

:5 ]王升启.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 ].生物工程进展, 1999,19 (4) :45 〜51.

[6] Duggan DT,Bittner M,Chen Y.Expression profiling using cDNA microarrays [ J ] .Nat Ge net, 1999,21 (1Suppl) :10 〜14.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7]曾凌云,曾有顺 冲药复方药理研究和开发思路]J].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 (6) :10.

:8]杜冠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 ].中成药,2002, 24 (11) :878 〜880. :9]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M ]. 学科发展蓝皮书,2003.

:10]张礼和•我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J].化 学进展,1999 , 11 (2) :186 〜188.

:11 ]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 药杂志,1999 , 24 (2) :67 〜69.

:12]刘建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 (3):172〜174.

:13]陈向涛,汪慧丽,李 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J]. 安徽医药,2002,6 (1)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