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的特殊药物形式,多种草药混合使用,其药效机制复杂,对其药效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思路(1)药物性状分析:通过药物的色、味、气味等基本性状,初步分析其所含药效物质。

(2)药物成分鉴定:采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如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分离、鉴定和定量多种化合物,揭示复方中各药物成分的类型和含量。

(3)药理学研究:对复方的生物学活性和目标器官响应等进行药效学研究,明确其治疗作用和机制。

(4)代谢动力学研究:探究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预测复方内部药物组分的药代动力学。

(5)系统生物学研究:综合多组学技术,探究复方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复方的理性应用提供指导。

2. 方法(1)提取方法:采用醇提、水提、超声波提取等方法,将复方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2)分离和纯化方法:采用聚合物色谱、逆相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3)药效研究方法: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究复方的生物学活性和目标器官响应等,明确其治疗作用和机制。

(4)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药代动力学等实验方法,探究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复方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基因芯片、蛋白组学、糖类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由此构建复方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为复方的理性应用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需要采用现代化学分析、药理学、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基础与应用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基础与应用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基础与应用研究现状与思考摘要:近年来,中国许多有关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基础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复方技术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从物质理论、药效学等方面研究中药配伍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应用研究则是指将基础研究所得出的规律和理论用于具体的治疗实践,从而发挥中药复方物理性、药效学性以及绅活性特性,实现治疗和预防目的。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基础与应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中药复方配伍技术研究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应用研究中文文章近年来,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中药复方配伍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中药复方技术是将多种中药结合,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目的,它作为中药学研究和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其研究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从物质理论、药效学等方面研究中药配伍的基本规律和理论。

在中药理论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开展了多项深入的研究,如研究中药复方的调剂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银翘散结合”为指导思想的“复方调剂法”;在药效学方面,研究了中药复方的药效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应用研究是指将基础研究所得出的规律和理论用于具体的治疗实践,从而发挥中药复方物理性、药效学性以及绅活性特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如通过复方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特性,开发了多项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新药,如抗肿瘤复方杜芩胶囊、抗巨细胞病毒及诱导特异性免疫的复方巴豆节苷胶囊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推动了中药复方技术的发展。

中药复方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中药复方调剂方法和理论还不完善、复方药物研究进展缓慢、复方药临床效果不确切等。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究中药复方的机理,开展医学组学、元素药物检测等研究,加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加快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进程,以提高中药复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标题: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而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从中药复方的历史、药理学、化学成分等多个角度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研究与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 研究问题与背景:1.1 研究问题: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索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1.2 研究背景:中药复方作为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疗效已经得到实践验证。

但是,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和不明确性,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研究方案方法:2.1 文献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梳理中药复方的历史发展脉络、药理学研究进展和现有研究成果,总结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2.2 实验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个中药复方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药理学、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从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探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其中的配伍规律。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

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4.1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与中药药性、功效以及病证相应有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4.2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药理学、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等,需要综合研究。

4.3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医药研究与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为中医药研究与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然而,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由多种中药药材组合而成的治疗方剂,其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复方的疗效,提高中医药学的临床应用水平。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材之间的组合关系。

中药复方的药材组合通常是考虑到各药材的功能互补、相互协同或对抗等特点。

中医药学认为,不同的中药药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而不合理的配伍则可能产生副作用或减弱疗效。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中药复方可以通过多个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一些中药药材具有相同的作用目标,但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可以形成多效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疗效,还减少了副作用。

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提高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稳定性。

例如,一些中药药材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多个药物成分之间的生物活性相互作用,对疾病产生综合调节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复方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疾病相关的靶点,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产生更全面、更深入的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还可以涉及到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常与多个系统的紊乱有关。

中药复方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脏腑系统,可以全面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中药药材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体外体内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多个因素。

对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以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进步。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复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十三章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问答题1.中药复方的含义是什么?答:中药复方泛指两味以上中药组成的方剂。

中药复方按照中医药理论配伍而成,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答:中药复方数量浩瀚,应用广泛,蕴含着独特的医理、思辨和配伍规律,而体现这些医理、规律,能对临床应用起作用的是药效物质基础。

因此,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就犹如开启瓶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答:中药复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必然有其科学的内涵,但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复方的解释多数仍停留在思辨推理的层面上。

对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复方不同化学层次的配伍规律、药效和作用机理就可从较深层面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答: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存在极大的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一样的,两门医学结合就是可能的。

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前提就是发掘中医学的内涵,为中医学找到现代科学的依据。

中医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当我们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得较为透彻时,中西医学间难以逾越的障碍就相应排除,也就为两种医学体系的真正结合架起了桥梁。

5.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答: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很多现代中药的研制成功,都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成果。

随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中药涌现出来,必将随之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大大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6.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促进中药哪些相关学科的发展?答:可促进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制剂分析等学科的发展。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中药化学-第13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1学时--中资

中药化学-第13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1学时--中资
如:茵陈蒿汤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独给药都没有明 显的利胆作用,只有把三药合起来煎煮后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 又如:正柴胡饮以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为指标,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又于 全方中轮流减去一味药,即使这一味药单独并无作用,却能明显削弱全方的效应 由这些 结果推测复方中化学成分不等于单昧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可能有新成分的产生或可 能发生其他动态变化。
中药复方按中医药理论以中药配伍而成---包含中医学 独特的医理和思辨,其药物选择蕴涵着配伍规律。
中药复方能体现这些医理、规律的内涵是物质基础, 因此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成为关键问题。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二、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大量复方的药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证 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现代实验研究结果,也对中医药 理论的科学性给予了证明。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西医用西药治疗疾病,对药物的成分组成、性质、体内过程、不良反 应等都比较清楚。临床充分权衡利弊,针对用药,必然取效。
中医用中药通过审证求因,辨证立法,依法组方,施予病家亦可每获佳 效。 根本区别:中药复方多药味、成百上千的复杂成分,以模糊的面目出现。
第二节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第一节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的意义及必要性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数千年来,中药防治疾病主要采用复方的形式。在漫 长的医疗实践中,前人总结出了大量的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进展

[] 熊 革, 8 中村蓼吾. 腕舟骨骨折镜检查的结果及其 意义 [ ] 中华手 J.
外 科 杂 志 ,0 3,9 3 16 20 1 ( ):5
[ ] R t gA . a a m n o au c h i f c r [ ] H n ci, 9 en C M n g et f ct Sa o at e J . a dl i e e p dr us n
[ 2 h ,e M, o T e a . e l o a h s p dc o n 1 ]Si J L e hT H H uY , 1R s t f r r c i r u t n d t us o oce i a t
ht pto h o esa f rcra i uyvlai ycm ue o so nteb n cna e a l n reaut n b o p t t p j o d
o i css [ ]J ad ug A f x aee J .H nS r( m),04,9 1 :8 S 20 2 ( )6 [7 1 ]刘建寅 , 郭
H n pE t m S r,0 4,( ):7 adU x e ug2 0 8 2 8 r
舟骨骨折[]蚌埠医学院学报 , 0 , ( )43 J. 2 22 5 : 0 7 0
[ 1 C oe 2 ] ony WP, ish i K D, oy sJ c a . ahinn rl o Lnced L D bn H,t 1 S p o o :o f c d e aeir t roiolXm rf [ ]JH n ug 19 ,3 5 :3 t oi psin t ega s J . adSr ,9 8 1A( )6 5 r ne t t [2 上官峰 , 2] 白彦锁 , 王德智 , 骨条植骨 固定加桡骨茎突切 除治疗 腕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周 斌1,张铁军2*,高文远1,陈海霞1,张家欣3(1.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 2.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现代研究部,天津 300193;3.淮安信息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摘 要: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药方剂的组方原理、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从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思想到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学,分子中药组学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通过拆方、药对和化学物质研究来对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

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过程,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

这对中药新药研制、创新药物研发以及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提出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拆方;药效物质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11160106Advances in studies on compatibility regulation and effective substance basisof Chinese compound formulaZHOU B in1,ZHANG Tie-jun2,GAO Wen-y uan1,CHEN Hai-xia1,ZHANG Jia-xin3(1.Schoo l o f Phar maceutical Science and T ech no lo gy,Tianjin U niv er sity,Tia nj in300072,China; 2.Depa rtmento f M oder niza tio n o f Chinese M a teria M edica,Tianjin Institute of Pha rmaceutical Research,Tianjin300193, China; 3.Huai′an Co lleg e of Info rma tio n T echnolog y,Huai′an223001,China) Key words:Chinese co mpo und fo rmula;com patibility;fo rmula dismantlem ent;effectiv e substance 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复方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基于辨证的思想观点,体现“七情和合”和药物排列有序性原则。

与单纯对抗和补充的药物干预模式不同,中药复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的前提下,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群药形成“有制之师”,针对患者的证或病,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的。

中药复方由多种药味组成,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要从理论上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和排泄过程,解释方剂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阐明复方中起药效的物质基础,赋予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难度也很大。

近年来,中医药研究者开始寻求与化学、生物信息、数学、计算机等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采用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力争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本文仅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综述。

1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维模式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大量的成果。

同时也发现大量的关键问题。

如提取和纯化程度越高,疗效越不理想;中药复方产品质量控制十分困难;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仍然处于初步认识阶段,多数停留在药效观察水平。

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不能解决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

余亚刚[1]提出中药复方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将复方看作一个整体,同单味药一样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按照化合物极性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3个部位,每部位又分成碱性、中性、酸性3类物质,对每收稿日期:2006-03-29作者简介:周 斌(1970-),江苏淮安人,男,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Tel:(022)23003935 E-mail:s uper zh ou@*通讯作者 张铁军 Tel:(022)23006848类物质都设计了常规提取、分离溶剂和薄层鉴别方法,有助于系统、快速地确定复方中所含成分种类。

结合药效学数据,阐明复方作用物质基础,有助于选择科学的制剂工艺,充分提取和利用方剂的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保证和提高原方的疗效。

罗国安等[2]提出,将中药复方药物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其所含不同种类的成分,采用现代分离手段,分离出不同有效部分(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每个有效部分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代表中药复方所有药物含某类化合物的总和。

对分离得到的有效部分用HPLC-M S、CE-M S等现代先进联用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获得指纹图谱。

对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再结合药效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律及疗效机制。

杜冠华[3]提出了有效成分组学的概念,即有效成分组不同于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也不是中药复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而是指中药复方中发挥治疗作用的全部有效物质。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是其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疗效的基本条件,也是中药复方制剂(中成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对象。

因此,首先用天然产物的快速分离技术对中药复方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其次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各种成分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如应用荧光检测方法建立了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中活性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并对5600个样品进行了筛选,发现了一批对NO S具有抑制或增强作用的化合物。

具有实验过程简便、容易操作、灵敏度高、结果稳定的特点[4]。

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引入有效成分组的概念,有利于全面认识中药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使中药复方的研究更符合中药的组方理论,同时也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中药复方的配伍和作用机制。

马增春等[5]提出中药研究的新理论“分子中药组学”。

该理论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

研究路线从构建证候本质图谱“证候-作用通路-信号分子-分子网络”出发,考察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成分组合等不同水平对证候本质图谱的影响。

分子中药组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传统中药从宏观认识向微观世界接近。

可以直接用研究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组合研发新药,使新型复方中药疗效更高,质量完全可控,促进中药研究现代化。

用分子中药组学策略研究四物汤,结果发现:四物汤补血的物质基础是多糖、川芎嗪、阿魏酸和芍药苷,补血作用的分子机制是影响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6]。

2 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多数是结合原方所适应的证对传统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

研究内容包括:复方中起作用的药物及其相互作用;药物的量的域值;各药物间的最佳比例关系。

其次对有效成分配伍结构进行研究,这是中药复方更深层次的配伍研究,可以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更准确的阐明其配伍结构的合理性。

2.1 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为全方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可获得许多信息,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为提高中成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刘永刚等[7]对麻黄汤进行了拆方研究,考察各配伍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体外实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结果显示: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BALF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说明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

并初步说明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药味的合理性。

给大鼠ip糖原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分离中性粒细胞,以花生四烯酸、实电解质钙刺激离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再用HPLC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白三烯量,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研究麻黄汤及拆方的抗炎作用。

结果发现:麻黄汤及拆方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

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8]。

在观察麻黄汤对哮喘小鼠治疗作用时发现,经麻黄汤治疗后,小鼠支气管上皮损害明显减轻,管腔内分泌物减少;浸润到支气管内及其管壁组织的炎症细胞比麻黄汤减桂枝组明显减少,提示麻黄汤中的桂枝有减少哮喘小鼠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9]。

罗佳波[10]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葛根芩连汤的不同配伍进行化学、药理方面的研究。

从不同配伍中4个有效成分测定结果可见,各配伍中葛根素的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的量以各单味药单煎液的量最高,全方的3种成分分别占单煎液的67%、59%、70%。

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各药配伍组合中,以黄连的体内外抑菌活性最强,不同的菌株强度有差异;解热实验中,最佳组合为葛根黄芩,两药有协同作用;在抗腹泻实验中,最佳组合为黄连炙甘草。

但全方同时所具有的解热、体内外抑菌、抗腹泻等作用,是各单味药及其他配伍所不具备的,所以从治疗“协热下利”证来说,全方4味药组合最佳。

同时进一步证实4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分别代表其主要功效。

定喘汤含有9味中药,采用平喘、解痉、镇痛、急性毒性等动物实验,从中筛选出3~4味药组成新药,使其平喘、止咳作用与原方相似,而不良反应小。

结果表明:定喘汤、拆方1号(苏子、杏仁、白果)、拆方2号(白果、苏子、杏仁、麻黄)皆有较强的平喘、止咳作用,与氨茶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不良反应都很小,完全可以取代原方[11]。

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以旷野法的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对酸枣仁汤进行拆方研究,除酸枣仁外,四药对自发活动次数影响贡献大小依次为:茯苓、川芎、知母、甘草。

选择了酸枣仁汤的最优化配比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12∶1∶2∶10∶2,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相近,此配比与传统中药方解较为一致,配比可行[12],为本方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剂量依据。

丁晓刚等[13]用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治疗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表明: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白细胞IL素-1(IL-1)、丙二醛(MDA)水平,而提高IL-4、SOD水平(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