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期刊名称】《中成药》【年(卷),期】2008(030)009【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形式,拆方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把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效的变化,甚或寻找有效成分。

进行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可以为提高中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仅就近年来对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343-1346)【作者】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相关文献】1.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 [J], 鄂继欣2.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J], 买买提江·阿布都瓦克3.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J], 刘建勋; 孙明谦; 任钧国; 林力4.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J], 成小兰;王倩;袁飞飞;崔晓英;张文娟;曹鹏5.“方-证-药-剂”相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系统研究--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杜守颖、陆洋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
俞炜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11(023)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主要两种途径,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并认为中药复方折方研究应回归中医药理论指导,回归整体观,朝着科学系统论指导的方向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总页数】2页(P162-163)
【作者】俞炜
【作者单位】福州新安堂医药商店,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进展 [J], 贾英杰;李小江;张丽丽;陈立伟;张蕴超;谢旭
2.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概况 [J], 邓子华;邓虹珠
3.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J], 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
4.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J], 吕祥;李柏
5.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J], 王阶;荆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中复杂的成分间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不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十分重要。

本文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着手,结合现阶段研究的假说及最新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综述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

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

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

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

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

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1.1多成分系统论研究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

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近年来,中药复方在抗肿瘤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抗肿瘤的潜力,并且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作为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一、中药复方的定义及特点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相比于单一中药的治疗,中药复方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二、中药复方抗肿瘤机制的研究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例如,黄芪、山楂和地黄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促凋亡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药复方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发现,当连翘、紫草和三七等中药成分联合应用时,能够显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

中药复方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例如,当黄芪和白芍等中药成分联合应用时,能够显著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供血。

4.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一些中药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能力。

例如,当党参、人参和川芎等中药成分联合应用时,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

三、中药复方抗肿瘤的临床应用1. 化疗辅助治疗目前,中药复方已经广泛应用于化疗辅助治疗。

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减轻化疗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疗效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参芪口服液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的应用,能够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提高化疗的耐受性。

2. 实体瘤治疗中药复方在实体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

例如,四物汤联合放疗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进展,延缓肿瘤转移。

中药复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性溃疡有抑制作用 , 疡发生 抑制率 、 溃 溃疡 指数 与生理 盐
水 组 有 明 显 差异 ( 0 0 P< .5或 P<00 ) 对 幽 门 结 扎 型 溃 .1 ;
疡 的作用表现为溃 疡指数 和溃疡 发生率较 生理 盐水组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0 ) 对 乙 酸 引 发 胃溃 疡 的 作 用 , 生 理 P< . 1 , 与 盐水 组 比其 抑 制 率 和 溃疡 面 积 均 有 差 异 ( 0 0 ) 胃液 P< .5 。 分析 发现 胃液 量 、 胃蛋 白酶 排 出量 与 生 理 盐 水 组 比 差 异 非
适 、 胀 嗳气 、 酸 或 餐后 定 时 的慢 性 中 上 腹 疼 痛 , 重 时 饱 泛 严
溃 疡 的 发生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减 少 溃疡 的形 成 ( 0 0 可 P< .5或
P> . 1 。对 胃酸分 泌有一定 的影 响 ( 0 0 ) 但无降 00 ) P< .5 ,
低 胃蛋 白酶 活 性 的 作 用 ( 0 0 ) P> .5 。从 以上 结 果 来 看 , 当 归 建 中汤 的 作用 部 位 在 周 围 神 经 系 统 , 能直 接 抑 制 胃酸 它
00 ) 黏 膜 肌 层 缺 损 宽 度 小 于 生 理 盐 水 组 ( .1, P<00 ) N .1 ,O
芪健 胃膏来源于黄芪 小建 中汤 , 由黄 芪 、 桂枝 、 白芍 、 生姜 、
甘草 、 枣 、 大 饴糖 组 成 。董 福 云 等 实 验 显示 , 药 对 应 激 该
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 ( P<00 . 1或 0 0 ) 柴胡 桂枝汤组黏 .5 ;
1 1 益气理 中方剂 村上 禾宪 报道 , 实验证 实六 君 . 经
子 汤对 溃疡 的形 成 具 有 抑 制 作 用 , 作 用 机 制 为 六 君 子 汤 其 对 活 化 的 中 性 粒 细 胞 弹 性 蛋 白 酶 的 释 放 有 抑 制 作 用 。 黄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治疗胃癌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治疗胃癌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0-04-08作者简介:刘丝雨(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结合防治肿瘤。

Email :****************。

通信作者:李东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结合防治肿瘤。

Email :*****************。

基金项目:黎月恒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湘财社[2014]119号);湖南省卫健委重点资助课题(编号:20200984);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q1907122)。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治疗胃癌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刘丝雨1,李东芳2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208;2.湖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湖南长沙410013【摘要】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疾病,其治疗已从“手术、放疗、化疗”时代,逐步走向免疫、靶向精准医疗时代。

笔者通过对比胃癌西医辨靶论治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与瓶颈,认为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中药复方可对中西医治疗胃癌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总结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并归纳利用网络药理学挖掘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模式。

此方法可预测中药复方发挥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疾病”网络,探究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子作用机制。

此方法可在治疗胃癌中药复方上的应用,亦可为其他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胃癌;辨证论治;辨靶论治;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中图分类号:R730.52文献标志码:ADOI :10.19811/ki.ISSN2096-6628.2020.05.017Research Progress of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for Treatment ofGastric Cancer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LIU Si-yu 1,LI Dong-fang 21.Graduate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Hunan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grated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unan Cancer Hospital ,Changsha 410013Hunan ,ChinaAbstract:Gastric cancer can cau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of Chinese.The treatment for gastric cancer has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surgery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to immune therapy and precise targeted-therapy.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mining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with network pharmacology will promot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and bottlenecks of western medicine target-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or gastric cancer.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ining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ith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summarized the mode of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based on the mining result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echnology can predict the multi-component ,multi-target ,multi-pathway ,disease-target regulatory network of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and can beused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ill als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drug research of other malignant tumors.Keywords:gastric cancer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target-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recipes ;network pharmacology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组织,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新发病例发生在亚洲东部[1,2]。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1 .血 府 逐 瘀 汤 拆 方 现 状
( ) 法拆 方 。 1治
王 清任有 “ 血府 逐瘀 汤 , 立 治胸 中血府 血瘀 症 ” 之 说 。《 医林 改错》 中列 举 了头 痛 、 疼 、 不任 物 、 胸 胸 胸任 重 物等 1 证 。彭 氏¨ 对 血府 逐瘀 汤 进行拆 方 , 9病 将其 分 为 活血组 ( 红 四物汤 ) 桃 与理 气 组 ( 四逆 散 ) 并 与 总 ,
复 方作用 机理 与证 的 病理 机制 , 可 能 从 中发 掘 出 具 有 有 民族 知识 产权 的医药 研究 内容 。血 府逐 瘀汤是 活 血 化 瘀 的经典 方 , 血瘀证 的研 究 深入 而广泛 , 选择 血 府 逐瘀 汤进行 临床 拆方 研究 具代 表意 义 。

复方 临床拆 方方 法 学现 状

步加 强 中药复 方的针 对性 , 高 中 医药临床 疗效有 着切 实意义 。 提
关键 词 : 病证 结合 中药复 方拆 方 血府逐 瘀 汤 冠心病 心 绞痛 中 医现代 化
方 剂配 伍 理 论 是 中 医药 学 的 特 色 和 优 势 , 《 从 黄

帝 内经》 《 农 本 草经 》 始 , 和 神 开 已有 中 医方 剂 配 伍 的 方法 及原则 论 述 。深 入研 究 方 剂 配 伍 , 其是 通过 对 尤 基 于病症 结合 的 中药 复方 临床 拆 方 疗 效 的研 究 , 明 阐
维普资讯
20 第 九卷 07
第 1 期
★V 19N . o. o 1
摘 要 : 目的 : 讨 基 于病 证 结合 的 中药复 方临床 拆 方疗 效 , 探 以期进 一步 阐明 复 方作 用机理 与证 的
病理 机 制。 方法 :2 1 3例 冠 心病 心绞 痛病人 随机 分 为血府 逐瘀 汤 原方 组 、 制血 府逐 瘀 组 、 精 药对 配伍 组 、 安慰 剂组 四组进行 干预 治 疗。 结果 : 1 ( )四组 心绞 痛疗 效经秩 和检 验依 次为血 府逐瘀 组 , 制血府 逐瘀 精 组 , 对组 , 药 安慰 剂组 ( 0 0 ) ( ) P< . 1 ;2 四组 血瘀 气滞 证证 候 疗 效 经秩 和检 验 依 次 为 血府 逐 瘀 组 , 制 血 精 府逐瘀 组 , 药对 组 , 安慰 剂组 ( 0 0 ) 3 四组 治疗后 血 脂 及 氧化 低 密 度 脂蛋 白 变化 均 无显 著 性 差 P< . 1 ;( ) 异 ( 0 0 ) 4 炎症指 标 : 府逐瘀 组 、 制血 府 逐瘀 组 、 P> .5 。( ) 血 精 药对 组 治 疗后 I L一6均 降低 , 安慰 剂 组 治

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201212#综述#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李 丹1,陈 涛2(11三峡大学医学院2003年级硕士研究生,湖北宜昌443002;21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化学成分研究三个方面对近几年来中药复方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24篇。

[关键词]中药复方;抗肿瘤;综述[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358X(2005)0620381203中药复方在控制肿瘤增殖、减毒增效、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就近几年来抗肿瘤中药复方的实验、临床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实验研究111 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许多中药复方能够直接抑制、杀灭或破坏肿瘤细胞,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杀伤与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超氧离子形成降低DNA 氧化损伤;影响端粒酶活性等。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可分为:G 1期(DNA 合成前期)、S 期(DNA 合成期)、G 2期(DNA 合成后期)、M 期(有丝分裂期)四期,中药复方作用于其某一环节使细胞增殖受阻而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发现清毒饮具有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当细胞出现明显凋亡时,细胞株S 期显著下降,G 0/G 1期升高,认为清毒饮对K562细胞发生细胞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其细胞周期S 期、将其阻滞于G 1期,促进K562细胞凋亡[1]。

复方犀黄丸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 27402)的增殖,并呈血清浓度依赖性。

流式细胞仪周期分析,含药血清作用24h,S 期细胞比例增加,G 2/M 期减少;作用48h,G 0/1期细胞增多,S 期减少[2]。

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也是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的疾病,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是抗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综述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

对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为提高中成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创新中药、发展中医药理论奠定基础。

笔者现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作一综述。

1 拆方研究的目的一个复方,不仅药味较多,治法也常为几种并用。

整方的药理作用虽有很多资料,但都为笼统、概略和表面的认识。

通过拆方研究,可以明确方内某种治法或某味药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全面、深刻、精确地认识复方的本质。

1.1 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中药的特点之一是其配伍理论,经典的包括“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理论。

通过拆方研究,以药效学为指标,对传统方剂的组方原理、实质与内涵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配伍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因此,拆方研究也往往从药效和毒副作用入手而进行。

如在真武汤的研究中表明,附子与方中其他药物如生姜合用则可增强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降低不良反应[1]。

1.2 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中药理论认为,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的药物称为君药,协助君药加强疗效的称为臣药,而佐使药是协助君药或臣药发挥疗效的。

从现代实验药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有些传统名方中君药的作用反映了该方主要药效,但有些方面的药效并非是君药的主要药效,这与所观察的药效指标有关。

因此,通过拆方研究可以寻找方中主要作用药物,为改进方剂疗效,寻找最佳组方提供依据。

聂氏等[2]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而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1.3 确定复方药物间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中药复方中单味药用量的配伍有一定比例关系,方中药味的量发生变化时药效也往往随之改变。

采用拆方研究原理,通过对治法或单味药的功能进行研究,比较药物不同用量配伍对某特定药效的影响,寻找最佳剂量配比关系,增强药效,组成新配方,这无疑对方剂组成原理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制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度的差别,许多古代文籍记载的方剂配伍剂量不能直接应用于现代临床。

如《金匮要略》中记载酸枣仁汤处方为:酸枣仁二升(炒)、甘草一两、茯苓二两、知母二两、川芎二两。

经折算后,此方中酸枣仁的用量远大于目前酸枣仁的临床用量。

沈氏等[3]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以旷野法的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对酸枣仁汤进行拆方研究。

固定酸枣仁剂量,其他4味药按临床配比量,以四因素七水平进行均匀设计,分析组方配比,得到优化配方比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为12∶1∶2∶10∶2。

这一结果与《金匮要略》原方的配比较为接近,也为药理研究提供了剂量依据。

黄氏等[4]研究了由不同剂量黄芪(6%、18%、54%)所组成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并非黄芪剂量越大其作用越强,只有黄芪原方(18%)的作用最强,这说明了原方组方剂量配比关系的合理性。

1.4 精简方剂中药现代化的目的之一是减少中药复方制剂中的非药效因素,提高制剂水平。

中药复方虽是依据中医理论配伍组成,但方中的药味并非都是必需的,尤其是针对某一适应症时。

通过拆方研究可筛选出针对某一药效的主要药味或组分,使组方得到精简,药效更为明确。

如对定喘汤的拆方研究报道,观察到从中筛选出的拆方1号和拆方2号的平喘、止咳作用与定喘汤皆相似,且不良反应也很小[5]。

2 拆方研究的途径2.1 数学模式2.1.1 正交试验设计中医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剂量不一,所以,方剂存在多因素多水平性质。

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中药复方,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重要设计方法。

正交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使每次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得到合理的安排。

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从中找出各因素对试验观察指标的影响,并能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交互作用,能发现诸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法[6]。

田氏等[7]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拆方研究,确定因子与水平数,取给药与不给药两个水平,给药剂量为原方剂量,按正交表L16(215)的设计。

将大鼠分为16个组,重复3次,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剂组合并观察大鼠用药后的血清睾酮值,探讨多囊平煎剂治疗高睾酮血症的最佳药味组合,探讨该方中药物作用的主次与配伍规律。

当然,正交试验法应用虽然较多,但其不足之处是与中医理论相脱节。

2.1.2 均匀设计我国学者方开泰和王元首先提出将均匀设计法应用于折方研究[8]。

均匀设计法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方剂拆方研究。

如余氏等[9]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大承气汤的配伍规律。

2.1.3 直接试验设计及正交t值法研究人员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试验设计技术(DED)和正交t值法等方法进行拆方研究。

这些方法吸收了序贯设计原理,综合考虑了5种优良性准则,并运用多种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因素、水平的不同组合与“响应变量”的关系与规律,具有优良性好、实验组次少、方案设计便捷、揭示规律可靠等特点,显著提高实验效率。

孙氏等[10]在改进正交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正交t值法。

这种方法将中药拆方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主药分析、辅药交互分析和剂量选择;同时对正交表中交互作用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使之便于分析药物之间协同或拮抗的关系。

该方法适用于较大方剂的研究。

邓氏等[11]对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的拆方研究采用了上述方法,在分析了各单味药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找出主要有效组分和次要有效组分,然后利用正交t值法对次要有效组分进行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氨基酸与其他5类组分间无交互作用。

另据报道,对活血祛瘀复方的研究也成功地运用了正交t值法[12]。

无论是正交试验法还是经其改进的正交t值法、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它们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是与中医药理论脱节,很难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

2.2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配伍的拆方分析2.2.1 证明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多数拆方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复方原方配伍的合理性。

如通过综合评价总体疗效,以全方组最佳,从而印证了仲景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3]。

2.2.2 考察药队、药对与单味药药效在对半夏泻心汤拆方研究中,发现部分药组之间呈协同作用趋势,部分药组之间呈制约趋势,其中甘补组(人参、炙甘草、大枣)的效果最为显著,扶正药物在半夏泻心汤中的抗溃疡作用不容忽视[14]。

2.2.3 探讨治则治法的适用性“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拆方研究对疾病治法的合理有效选择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类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复方对疾病模型的病理机制和作用环节奠定了基础。

3 展望笔者认为,今后方剂拆方研究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方剂有效成分和有效组分的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认识中医复方的基本目的是弄清方药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阐明复方的本质,且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开展新的制剂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采用多模型、多指标全面深入地对方剂的药效学进行研究,同时应注意新技术及新理论的应用。

③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复方配伍是中医药疗效的优势。

因此,方剂的拆方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思想,并结合方剂自身理论体系,如药对、药队、复方等,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同时重视国外的研究经验,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应用。

笔者认为,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引入哲学思想,注意相关条件的选择,不单一划分药物的有效与无效成分,使化学成分研究与药理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都有助于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

【参考文献】1] 王均宁,龙子江,王钦茂.真武汤及其拆方强心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4.[2] 聂伟,张永祥,茹祥斌,等.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2):1.[3] 沈鸿,黄芳,窦昌贵.酸枣仁汤处方的配比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21-23.[4] 黄勇,吴敏毓.不同剂量黄芪组方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8-11.[5] 徐长化,孙江桥,李波,等.定喘汤及其拆方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4):202-204.[6] 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9):426.[7] 田峰,王新瑞,朴晋华,等.多囊平煎剂组方对大鼠高睾酮血症影响的正交设计[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5):289-292.[8] 郑青山,孙卫民.均匀设计法分析多药物联用的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2(3):201-205.[9] 余日跃,朱家谷,谢文光,等.均匀设计法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7-9.[10] 孙为民,孙瑞元.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8(1):41-45.[11] 邓常青,唐映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各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组方对小鼠脑缺血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1-3.[12] 孙瑞元,宋建国.求算t值的经验公式[J].中华医学杂志,1981,61(7):426-427.[13] 赵琰,王庆国.经方配伍研究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地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10-12.[14] 王庆国,李宇航,牛欣,等.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