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吕凤霞
创新化学实验案例的开发——原电池“远程化学实验”的探究

12 2 实验操 作部 分 ..
远程 实验 者须 提前 2 4h网
上 预约实验 , 在所 预 约 的 时 间段 登 陆远 程 实 验 网站
ht :/ w 5 0 x em. n 5 0 hml , 入 网 站 t / w w. 2 h . o c/ 2 c e a 输 p b
的用户名及 密码 , 进入 远程操 作 系统 , 过人机 界面 通 ( 2 点击相 应“ 极 ” “ 图 ) 正 、 负极 ” 钮 , 按 使正 、 电极 负 缓 缓浸入 相应 的硫酸 电解 液 中 , 击 “ 据采 集 ” 点 数 按 钮, 系统 进 入 手 持 技 术 数 据 采 集 界 面 ( or rss F u e y. i t s ( 图 3 , 量 参 数设 置 : 据 采 集 频 率 为 1 e )如 m )测 数 0 次/ , s检测 持 续 时 间为 3 m n 点 击 “ 定 ” 钮 , i, 确 按 系 统 开始实 时检测 其 电 压变 化 , 预设 时 间系 统 自动 到 停 止数 据 采 集 , 过 M ll o r r s m 界 面将 通 uta F ui s t s ib e ye 采集 数据保 存 为 E cl 据 表 , 而找 出 电压 的相 xe 数 从
t n o i f o — gu o ia e n l c sd s a d — a l e y f vn is my a b a o od s l
[ ] N t Si i m n ,0 6 5 :19—13 J . ur c V t io20 ,2 4 a 5. [ ] 王华 . 3 糖尿病 药 物 治疗 的研 究 进展 [ ] 临床合 理 用 J.
理 , 系 曲线 的拟 合 , 渐形成 处理 问题 、 关 逐 分析 问题 、
荞麦蜂花粉多酚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荞麦蜂花粉多酚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胡童霞;张楠;朱鑫麗;曾彬;吴帆;李红亮【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24(36)6【摘要】蜂花粉多酚是一类能够有效降低血糖的天然物质。
α-淀粉酶是高等生物体内血糖控制的关键酶,抑制其活性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为探究蜂花粉多酚抑制α-淀粉酶发挥降糖活性的机制,本文以荞麦蜂花粉多酚(buckwheat bee pollen polyphenol,BBPP)为对象,采用比色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BBPP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及其抑制机理。
结果表明,BBPP能对α-淀粉酶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为2.00±0.06 mg/mL,抑制类型为可逆性混合型抑制。
高温、强碱、光照以及高浓度氧化剂与还原剂等处理,均能降低BBPP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在273~298 K和298~310 K时其结合过程分别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
随着BBPP浓度增加,α-淀粉酶荧光最大发射波长产生蓝移,表明α-淀粉酶构象改变,疏水性增加。
本研究发现荞麦蜂花粉多酚对α-淀粉酶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对荞麦蜂花粉多酚的临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930-937)【作者】胡童霞;张楠;朱鑫麗;曾彬;吴帆;李红亮【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2【相关文献】1.8种蜂花粉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单酚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2.十种蜂花粉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二酚氧化活性抑制作用研究3.八种蜂花粉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二酚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4.烟草花多酚对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分析5.青香蕉果肉多酚成分鉴定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研究进展

2011年第1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 al U 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1No.1*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资助项目(No.2005-N-121),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09-3-13)收稿日期:2010-03-04作者简介:郭风霞(1970-),女,河南尉氏县人.副主任药师。
曾 阳(1966-),教授,硕导,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的研发。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研究进展*郭风霞1,曾 阳1,徐 萌2,杨 琳3(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科,青海西宁 810000;3.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青海西宁 810007))摘 要: 葡萄糖苷酶是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酶,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影响糖脂、糖蛋白生物合成中寡糖链的修剪。
因此,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调节体内糖代谢,还具有抗H IV 和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对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染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O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42(2011)01-0063-04葡萄糖苷酶( gluco sidase)广泛分布于生物机体中,参与机体食物的消化、糖蛋白的生物合成、多糖及糖复合物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等多个生物过程.它是一类能够从含有 葡萄糖苷键底物的非还原端催化水解 葡萄糖基的酶的总称.包括麦芽糖酶( D-g lucosidase g lucohydrolase)、异麦芽糖酶(dex trin 6- D -g lucanchy dolase)、蔗糖酶(sucrase, D -g lucohydrolase EC )和海藻糖酶(trehalase, trehalase g lu cohydrolase)等.该酶能从淀粉分子链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开 1,4苷键,并能缓慢水解 1,6苷键,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易于人体吸收.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受到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就会失去平衡.葡萄糖苷酶影响细胞表面的复合糖质的形成,而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炎症、癌变、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疾病又与细胞表面的复合糖质的形成存在密切关系,因此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但对一些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临床应用价值[1],而且也可作为抗艾滋病(AIDS)病毒[2]、抗鼠白血病毒[3]的潜在治疗试剂.开发出适当的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调节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因此,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学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蛋白糖基化和脂类糖基化过程,因而还具有抗癌、抗病毒、免疫刺激活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4~6].1.1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糖尿病 餐后血糖主要受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及其对肝脏和外周组织糖代谢的调节等因素的影响. 葡萄糖苷酶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酶.对多糖代谢过程的关键步骤加以调节,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中国人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和蔗糖,不能被小肠直接吸收,需要在小肠绒毛膜上的多种 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生成单糖(葡萄糖及果糖)后才能被吸收.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粘膜刷状缘的 葡萄糖苷酶,抑制了淀粉、蔗糖、麦芽糖的分解,使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减缓,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减少血糖对胰腺的刺激,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保护胰腺的功能,有效预防并改善因高血糖引发起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用于临床的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经临床应用,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64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被认为是 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和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的辅助药物[7].1.2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病毒感染[8]1.2.1 与艾滋病病毒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 mu nodeficiency virus,H IV)即艾滋病的病原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 unodeficiency syndro me, AIDS)就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组综合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型(H IV-1)病毒首先侵袭的是人体内辅助性淋巴细胞(即CD4细胞)的吸附.某些硫酸化多糖之所以能阻断H IV对CD4细胞的黏附,起到屏蔽效应,是因为:第一,硫酸化多糖带负电的硫酸基与H IVg p120上带正电的V3环区相互作用;第二,硫酸化多糖和细胞表面的糖胺聚糖结构类似,能竞争抑制H IV与细胞的结合;第三,硫酸化的多糖也是CD4细胞表面分子的模拟配体,能够直接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阻碍H IV与CD4细胞T细胞的吸附过程;另外,硫酸化多糖分子中的硫酸化侧链与RNA摸板引物上的某些酶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能通过抑制酶的活性而发挥抗H IV的作用.在H IV侵入人体的过程中,H IV逆转录酶是关键性酶. 葡萄糖苷酶对寡糖进行加工后才能满足H IV-1包膜糖蛋白的合成需要,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使包膜糖蛋白前体进行N-糖基化时发生错误折叠而停留在内质网,干扰了病毒的组装.因此,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阻止病毒的感染,从而阻止H IV-1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之间传播,减少细胞之间的合体细胞的形成[9].Fis cherP等的研究表明,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米格列醇可以通过作用于病毒外壳组成成分,从而阻止病毒参与CD4后期的连接,证明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艾滋病病毒体外表达和合成的一种潜在的抑制剂[5]. 1.2.2 与乙肝病毒(H BV) N-壬基-脱氧野尻霉素(DNJ)和N-壬基-脱氧半乳糖野尻霉素(DGJ)是最近发现的两种新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衍生物,化学结构与葡萄糖的结构类似.N-壬基-DGJ可以使病毒糖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减少H BV的释放.实验浓度下,N-壬基-DN J和N-壬基-DGJ能够使H BV的DNA合成分别减少8/9和14/15.这两种新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衍生物通过干扰前基因组RNA衣壳的形成,加速病毒核心颗粒的降解,影响前基因组RNA逆转录酶而发挥抗H BV的作用.此外,两者还可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导致核蛋白错误装配.以前的研究发现,内质网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肝细胞分泌H BV,这些氨基糖的作用是逐步去除糖蛋白的葡萄糖残基.虽然N-壬基-DNJ是内质网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但它在对内质网 葡萄糖苷酶功能无影响的浓度下仍能保持抗病毒活性.1.2.3 与丙型肝炎病毒(H CV) 葡萄糖苷酶与糖蛋白之间的作用对糖蛋白的折叠起关键作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这一过程而阻止病毒的形成和分泌.H CV感染时,H CV的外膜蛋白E1和E2包含许多糖基化位点,折叠时同样需有 葡萄糖苷酶参与.体外试验加入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阻止H CV类似病毒-牛腹泻病毒(Bovine diarrhea vires,BVDV)的形成和分泌,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易被肝细胞摄取,在内质网中干扰病毒外膜糖蛋白的折叠.由此推测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有抗H CV复制的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是否具有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1.3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肿瘤 将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野尻霉素及其十种结构类似物添加于肿瘤鼠中,显示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另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Castanospermine可改变内皮细胞糖基化,防止肿瘤细胞的转移[10].体内研究表明,抑制剂影响了N连接糖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使老鼠肿瘤转移被抑制.研究表明,血管的生成需要特定的细胞寡糖,抑制剂改变内细胞上与之相关的某些结构,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可能,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望开发成以肿瘤血管生长为目标的抗肿瘤药物.1.4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1]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不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该类药可降低餐后血糖,还可减少脂肪组织的重量和体积,降低甘油三脂水平,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1.4.1 对血脂的影响 研究发现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控制血糖平稳的同时,伴随血脂谱的改善.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卡波糖12周,其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降低.另有报道30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葡萄糖耐量异常(JGT)人群,服用阿卡波糖加饮食控制16周,空腹血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由1.924 0.31mmo l/L降至1.45 0.21m mol/L).第1期郭风霞,曾 阳,徐 萌,等: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研究进展65 1.4.2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在阿卡波糖对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漂移和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中,一组患者隔夜禁食后进食试验餐(总热量450Kca,蛋白质15.3%,脂肪33.3%),另一组患者试验餐前预先口服阿卡波糖.结果显示与服药组相比,未服药组曲线下血糖面积增加,前臂血流峰值、血流明显下降,提示即便是单次试验餐,也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而口服阿卡波糖可以纠正上述不良改变.研究结果表明阿卡波糖可能通过改善餐后高血糖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有利于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有学者认为由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阿卡波糖因其突出的降低餐后血糖的疗效,有可能成为一种颇具前景的改善 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口服治疗药物.1.4.3 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研究证明:核转录因子-KB(NF-KB)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亚临床炎症过程中起着驱动作用,一个历时8周的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表明,阿卡波糖100mg,3次/日组显著降低NF-KB活性,餐后血糖也明显降低.德国开展的一个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阿卡波糖研究,经16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水平均明显降低.由于PAI-1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阿卡波糖的这一影响可能有助于解释其心血管保护作用.1.4.4 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在ST OP-NIDDM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卡波糖组降低糖耐量递减患者发生糖尿病风险36%,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34%,降低心肌梗死风险91%,降低任一心血管事件风险49%.在M eRIA研究中,阿卡波糖干预 型糖尿病人群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68%,降低任一心血管事件风险41%.阿卡波糖在降低 型糖尿病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同时,可降低H bAlc大约0.5%-0.6%,降低甘油三酯和收缩压水平,并且不增加患者的体重.在中日友好医院等6个中心为期3年的321例IGT 干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发病危险在阿卡波糖组下降了87.8%,二甲双胍组下降了76.8%.2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2.1 糖尿病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 型糖尿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磺酰脲类、双胍类、胰岛素联用.治疗 型糖尿病时,合用胰岛素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和稳定血糖,缓解高胰岛素血症.至今,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米格列醇已成为治疗单纯饮食控制无效的 型糖尿病人的一线药物,对于饮食加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无效的病人,米格列醇成为一个二线及辅助治疗药物.随着对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及新的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出现,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将日渐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治疗中.2.2 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 胃切除后倾倒综合征的早期症状为餐后发作性恶心、冷感、无力,在出现晚期症状如眩晕、乏力感、寒战时可试行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晚期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尤其餐后一定时间以后出现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或消失.同时可抑制餐后血糖升高与胰岛素值降低.2.3 肥胖症 在开发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之初希望通过抑制糖的吸收而取得减轻体重的效果,虽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使用常规量的人并未发现减轻体重的效果.报告称内脏脂肪型肥胖的患者,在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改善的同时糖代谢、高胰岛素血症也会得到改善,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否可对特殊类型肥胖患者作为新的治疗药物,尚有待今后研究.2.4 肝硬变 有的肝硬变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H bAi轻度升高,反映肝脏糖摄取量减少,并往往可见餐后高血糖,这些病例可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由于肝内与肝外旁路的增加而使病情恶化,同时反映肝糖原贮存量减少,对低血糖的反应性迟钝.餐后高血糖可用短效型胰岛素占优势的制剂进行纠正,且需要量较大.在此种情况下,加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另一方面被吸收的糖缓慢增加流入门脉,肝脏可吸收更多糖使肝糖原合成更多,促使肝功能改善,血氨浓度降低.但又有报告指出,在使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中,可有少数患者出现转氨酶的升高.因此,不能否定原来由消化道吸收的物质,现在几乎不被吸收,经肠内细菌分解的产物作用,很可能起副作用,故应慎重用药.3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用药的种类与剂量的不同使在小肠未能吸收的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66聚糖与双糖类,下达至小肠下部亦不能完全被分解,未能被吸收的低聚糖与双糖类物质到达大肠后被分解,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成为发生腹部症状的原因,腹胀、排气是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主要胃肠道不良反应.开始服药时不应饭前服用,应于进餐时服用,2周左右消化道就开始适应,如症状逐渐明显,仍应建议坚持服用维持量.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与其它类降糖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发生低血糖,应常备低血糖时应用的葡萄糖[12].4 其他三种不同的 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区别在于抑制的酶谱不同,伏格列波糖对多糖酶类几乎没有影响,米格列醇的抑制作用更为广泛[13].阿卡波糖可降低小肠中离子的吸收,在动物实验中有降低体重作用,但在人体实验中这种现象不确定.另外,服用阿卡波糖不会引起能量损失,虽然该药延缓了糖类物质的吸收,但由于糖类物质被肠道微生物转化为其它可吸收物质.米格列醇对于依赖于钠离子的小肠有机物的转运无影响,不会引起糖类、蛋白质、脂肪及能量的明显损失.参考文献:[1] L embs cke B.Effect of l-deox ynoijirimycin derivates on s mall in testinal disaccharidase actirities[J].Dig esion.1985,5(31):120.[2] T yms AS,Berrie E M,et al.Th e Lan cet.1987,(31):1025.[3] S unkara P S,Antiretroviral activity of castan ospermine and deoxynoijrimy cin[J].Bioch em Biophys Res Commun,1987,148:206.[4] Fis cher P,Collen M,Karlsoon G,et al.T he Glucosidase inhibitor N-Butyldeox y nojirimycin Inhibits H uman lm munoddficen cy VirusE ntry at the level of Post-CD4Bindin g[J].Journal of virology,1995,69(9):5791-5797.[5] Yosh imitsu Yamasaki,Nanto Katakami,Riek o H ayaish i-Ok ano,et al.a-Glu eosidase in hibitor r educes the Progres sion of carotid intima-m edia thiekness[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etiee.2005,67:204-210.[6] 李英,张兰,杨万山,等.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和初步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129-132.[7] 刘霞,冯长根.酶抑制剂在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是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2):89-91.[8] 刘新泳.抗爱滋病药物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6.[9] 薛亚平,陈小龙,郑裕国.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5,8(22):45-46.[10]Pili R,C han g J,Partis R A,M ueller R A,Chr est F J,PassanitiA.T he alp ha-glucos idas e inhib itor eas tanos permin e alters endothelialcell gly cosylation,prevents angiogenes is and inhibits tum or grow th[J].Cancer Res earch.1995,55:(13)2920-3926.[11]李洪梅.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7,10(42):35-36.[12]小野顺子.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J].日本医学介绍.1999,20(1):22-24.[13]L csly JS,Carolin e M S.M iglitol a review of its th erapeu tic p otential in type2diabetes M ellitus[J].Drugs,2000,59(3):521.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logical Studyof Alpha Glucosidase Inhibitor(AGI)G UO Feng x ia1,ZEN G Yang1,X U Meng2,YA N G L in3(1.Schoo l of Bilogy and Geog raphy Science,Qinghai Nor mal U niversity,Xining810008,China;2.Dept.o f Clinical Phar macy,Affiliated M edical College of Q inghai U niversity,Xining810001,China;3.Dept.o f Clinical Pharmacy,Qinghai No.3Peo ple s H ospital,Xining810007,China)Abstract:Alpha-Glucosidase is the key enzym e for the normal w or k of all living things,w hose inhibi to rs can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its enzy me,block the decom positio n of Car bohydrate,and prevent the clip ping o f oligo saccharide-chains in the biolog ical co mposition o f g lyco lipid and gluco-protein.T hus,A l 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not only adept body s sug ar-m etabo lism,but also functio ns as anti-H IV and anti-virus infections.Meantime,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curing and prev enting diabetes and their com plications and contro lling the infections o f ADS and so on.Key words:A ipha-Glucosidase inhibito r;phar macy;dev elo pm ent of study.。
α-淀粉酶在食品工业应用研究汇编

α-淀粉酶在食品工业应用研究α-淀粉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研究摘要:α-淀粉酶作为淀粉酶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食品、医药、造纸、酿造以及饲料等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综述了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和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以及对α-淀粉酶未来发展的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使其应用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淀粉酶;α-淀粉酶;应用;展望。
1概述淀粉酶(amylase,Amy,AM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几乎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含有淀粉酶。
依据对淀粉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支链淀粉酶和异淀粉酶等;而根据淀粉酶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细菌淀粉酶、真菌淀粉酶、动物淀粉酶和植物淀粉酶[1]。
其中,α-淀粉酶(α-amylase)属于葡萄糖水解酶家族13(GH13),国际酶学分类编号为 EC 3.2.1.1[2],能随机切开淀粉、糖原等大分子内部的α-1,4-葡萄糖苷键,将其水解成糊精、低聚糖和葡萄糖等一系列小分子[3,4],使淀粉黏度迅速下降。
由于产物的末端残疾C原子为α 构型,故称α-淀粉酶[5]。
不同来源的α-淀粉酶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工业上主要是应用真菌和细菌产生的α-淀粉酶。
2α-淀粉酶性质由于α-淀粉酶来源广泛,其酶学和理化性质会有一定区别,为了满足不同工业生产需要,需要充分了解所使用α-淀粉酶的来源以及其性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2.1温度和pH值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α-淀粉酶的活力会有所不同,只有在最适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稳定性最好,其活力最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6,7]。
2.2底物和其他酶类一样,α-淀粉酶也具有底物特异性,不同来源的淀粉酶反应底物各有不同,α-淀粉酶对淀粉及其衍生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2.3金属离子α-淀粉酶中含有金属离子Ca2+,可以维持酶本身的特殊构象,保证酶的活性和稳定性,一旦被其他金属离子取代,酶活性将受到影响。
但也有报道称Ca2+是否游离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8]。
耐高温α淀粉酶研究进展

耐高温α 淀粉酶研究进展郑元木摘要: 耐高温α-淀粉酶是重要的工业用酶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该酶结构、性质、作用机制、分离纯化方法及生产工艺流程和用途。
关键词:耐高温α-淀粉酶;作用机制;生产工艺;用途α-淀粉酶全称为α-1,4-葡聚糖水解酶(EC3.2.1.1),作用于淀粉时,可从分子内部切开α-1,4-糖苷键而生成糊精和还原糖,由于产物的末端葡萄糖残基C1碳原子为α-构型,故得名为α-淀粉酶[1]。
耐高温α-淀粉酶不同于中温α-淀粉酶和α-淀粉酶普通高温,具有优越的耐热性能、酶活力高和较宽的pH适应范围等特性,故在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结构、功能、作用机制比较不同来源的耐高温α-淀粉酶氨基酸序列发现,虽然有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不足30%,但它们的三级结构极为相似,这也表明三级结构是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2]。
耐高温α-淀粉酶都是由三个结构域组成,即为结构域A、结构域B、结构域C。
地衣芽孢杆菌是生产耐高温α-淀粉酶最重要的菌种,以地衣芽孢杆菌耐高温α-淀粉酶为例(结构如图一)[3]。
结构域A为8个α-螺旋和8个β-折叠交替组成的α/β桶状结构,该结构较为刚性,维持酶的基本构象。
结构域B具有较大的柔性,推测它可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有关,主要由一个或几个β-折叠构成。
结构域C构成α-淀粉酶的碳端,由反平行β-折叠组成,它包含的氨基酸少,距离活性位点远,缺乏柔性,目前它的功能尚不清楚。
α-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口袋位于结构域A和B之间,在α/β桶状结构的底部。
此外,在结构域A和B之间还发现有一个或几个钙离子及其他金属离子结合位点,推测它可能与稳定酶的结构有关。
耐高温α-淀粉酶属于水解酶类,能随机水解淀粉、糖原及降解物内部的α-D-1,4糖苷键,使溶液的粘度迅速下降,产生可溶性糊精、低聚糖及少量麦芽糖、葡萄糖。
对于耐高温α-淀粉酶作用机制的研究,Nielsen JE[4]等提出了如图二模型。
该模型认为催化中心位于α/β桶状结构的底部,Glu261和Asp231是起催化作用的两个重要残基。
四、细胞代谢酶抑制剂研究

fluor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 methods to future multi-modality imaging technology.Theranostics.2014. 4(11):1072-1084.27.Lu Y, Yang K, Zhou K, et al. An integrated quad-modality molecular imaging system forsmall animals. J Nucl Med. 2014.55: 1375-1379.四、细胞代谢酶抑制剂研究赵健元1赵世民1,21.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前言及背景随着代谢研究近年来的复兴,代谢失调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近年来获得大幅深入。
代谢相关疾病的范围已经又最初的单个代谢酶突变导致的代谢物异常,到后来的胰岛素抵抗及肥胖,发展到如今的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以及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重大人类疾病。
和代谢研究类似,代谢酶调控小分子,尤其是代谢酶抑制剂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沉寂后,重新得到充分的重视。
围绕糖尿病、肿瘤控制等目标,一些新发现的代谢酶抑制剂已经显示出在疾病防控及治疗中的价值。
我们总结相关领域到目前为止的已有进展,同时预测未来代谢慢抑制剂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代谢网络将摄入的外源营养物质转化为自生物质(物质代谢)并生产足够的能量(能量代谢)供身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人体摄入的外源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进行代谢,抑制不同的代谢酶产生不同的生理效果并且具有不同的疾病干预效果。
早期的代谢酶抑制剂以抑制某个代谢酶相关的代谢物的产生为目的,以此作为可以进行临床干预的小分子化学药物。
很多该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仍然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代谢酶抑制剂聚焦于复杂代谢疾病。
很多新研发的代谢酶抑制剂专注于葡萄糖的摄取,有氧糖酵解的抑制,肿瘤代谢物产生的抑制等与糖尿病和肿瘤密切相关的领域并取得新的进展。
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 44 卷第 2 期2021 年 2 月名袷中河么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2 February 2021新型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阎成炬h2,郭崇真“2,林建阳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辽宁沈阳1100012.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摘要: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为临床一线降糖用药之一。
近年来报道了大量新化合物作为a-葡萄糖 苷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起到降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抗溶酶体堆积病、抗病毒、_抗菌和抗癌的药效。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新型化合物按照产出途径主要有微生物代谢产物、天然产物与化学合成产物。
就近年来开发的多种类型的a-葡萄糖苷酶抑 制剂及其抗癌、抗病毒和抗溶酶体堆积病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临床前候选药物提供更好的研究方向-关键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药理作用;抗病毒;抗溶酶体堆积病中图分类号:R97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76 (2021) 02-0440-06DOI :10.7501/j.issn. 1674-6376.2021.02.029Research progress of scree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 for novel a-glucosidaseYAN Chengda1'2,GUO Chongzhen1,2,LIN Jianyang1,2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China2.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22, ChinaAbstract: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 is one of the first-line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which could reduce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effectively. In recent years,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new compounds have been reported as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have multiple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cluding hypoglycemic effects, anticancer, antiviral, and anti-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 effect. The main types of new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 are microbial metabolites, natural products and chemically synthesized products.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various types of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imed to provide guidance to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or clinical candidates.Key words: Alpha-glucosida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research progress; antiviral; anti-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主要 诊断特点是高血糖。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倩;葛志强
【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年(卷),期】2007(28)3
【摘要】钙调神经磷酸酶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受Ca2+或钙调素调节的丝氨酸苏氨
酸蛋白质磷酸酶,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该酶的抑制剂在移植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此文综述了国外对该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3页(P210-212)
【作者】于倩;葛志强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
药工程系,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5
【相关文献】
1.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抑制剂对白念珠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高爱莉;张宏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与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分析 [J], 刘威;刘昊虹;周兵;朱赞东
3.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在性器官部位白癜风中的临床疗效及对TNF-α的影响 [J], 张少光;王晶晶;雷勇;韩莉;刘勇;赵杏苗;卢丽瑾;谢立君;张红
4.疏利分消方治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所致慢性肾损伤的膜性肾病临床观察 [J], 崔海兰;马昀;宋越;黄小桐;孙莉娜;冯贺妍;刘玉宁;刘伟敬
5.肾移植受者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致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J], 童玲;范星;余爱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年 ! M 淀
粉酶抑制剂曾经在微生物上有过报道,因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价 值而被广泛研究。 ! M 淀粉酶抑制剂在 #$ 世纪 <$ 年代被深入 由于发现其在医学上的重 研究, 在 #$ 世纪 >$ 年代和 9$ 年代, 要性,尤其在抑制糖尿病和高血糖以及对昆虫选择性控制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加速研究 。
X# M ) Y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在 >$ 年代初就开始与日本东京微生物化
学研究所、日本麒麟啤酒和美国辉瑞公司等合作从土壤中寻找新 的由微生物产生的生理物质的研究,建立淀粉酶抑制剂等的筛选 模型
X;Y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从小麦中提取一种 ! M 淀粉酶抑制
剂, 并对其理化特性及结构组成作了进一步研究 X>Y 。国内研究突出 是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从链霉菌中获得产生 ! M 淀粉酶抑制 剂的菌种 ? M !9 M !,系国内首次从淡紫灰类群中筛选出该抑制剂 菌株,建立适合 ? M !9 M ! 菌株的发酵工艺,并对其化学性质进行 研究。 发酵滤液中的 ! M 淀粉酶抑制剂活性超过 <$Z 。 经 +8[+ 小 鼠试验, 无任何毒副作用。该研究已获得中国科技成果奖。 目前,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较多的抗虫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M 淀粉酶抑制剂 L ! M 含量较为丰富。它的 8S N 是在禾谷类作物和豆科作物的种子中, 杀虫机理就是在于其能抑制昆虫消化道内 ! M 淀粉酶的活性, 使食入的淀粉不能消化水解,阻断了主要的能量来源;同时, 也会刺激昆虫的消化 ! M 8S 和淀粉消化酶结合形成 \S 复合物, 腺过量分泌消化酶,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导致发育不良或死 亡。在小麦或大麦中已克隆出多个淀粉酶抑制剂基因。转化烟 草的实验证实,该基因在体内可正确表达。中科院从事菜豆淀 粉酶抑制剂基因的研究正处于实验阶段。 # ! M 淀粉酶抑制剂类型及特性研究 大多数 ! M 淀粉酶抑制酶抑制剂已从微生物源 L 主要集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C&H/ R,&. Q/@G7 4QH&,Q/P @G 36/ P@7/H3@U/ 3,4C3HE 4GP @3H 7/G/ C4G Q/ -H/P 4H @GH/C3 M ,/H@H34G3 7/G/H @G C,&DH Q,//P@G7( 8 C&.D,/V 6/GH@U/ ,/U@/T T4H .4P/ &G 36/ 7/G/,4’ P/U/’&D./G3E C43/7&,@/HE C64,4C3/,@H3@CH 4GP 4DD’@C43@&G &R 4 M 4.0’4H/ @G6@Q@3&,H @G 36@H D4D/, 4GP 36/ D,&HD/C3 &R 4DD’@C43@&G @G 47,@C-’3-,/ 4GP ./P@C@G/ T4H /WD/C3/P @G 4PU4GC/( ()* +,%-# 8 M 8.0’4H/ @G6@Q@3&, 264,4C3/,@H3@C B/P@C@G/ 8DD’@C43@&G 胰腺或唾液的 ! M 淀粉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和 血脂的浓度。 A,/H343@GH 是新 ! M 淀粉酶抑制剂 X ; Y 。 福建省微生物研究 国内酶抑制剂方面的研究始于 <$ 年代末。 并对 所从土壤中筛选到产生粉酶抑制剂的产生菌 ? M # M )" 菌株, 其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显著
报道从链霉菌属中产生 ! - 淀粉酶抑制剂具有
+,-.’/0 1 2 /3 4’( 5( 26,&.43&7,( 8, !99: , ;:; : )<< = )>9( ?.@36 5 A /3 4’( 5( B@C,&C&’( ?/DE !99: , ;: !#< = !)>( ;; : !>!< = !>#:( F4.@4GHI0 J( 5( 8G4’( 26/.(E !99: , J@G/’’@ K /3 4’( 5( 26,&.43&7,(E8E !99;, <)) L ! M # N : ))< = ):<( J@G/’’@ K( 5( 26,&.43&7,( 8E !99" , <$$ : #$! = #$<(
. !# 0
#
! - 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 淀粉酶抑制剂的来源不同,其分离纯化的方法也有所
不同。 从植物源获得的 ! - 淀粉酶掏剂分离纯化方法, 据 5’ 等 . 6 0 报道, 主要步骤包括磨碎、 热处理或用水浸提、 用硫酸铵沉淀或 乙醇分离、过 7UNU - Q>((J(’9> 柱层析、V>1L2I>W X - G" 柱凝胶 层析以及 YZ - Q>((J(’9> 柱层析后分离, 冻干得白色粉末状酶。 从微生物来源获得的 ! - 淀粉酶制剂的分离纯化方法,据 主要步骤是将发酵液过滤除去不溶物, 清液中加 [2A3T3 . !# 0 报道, 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后,用乙醇洗脱,经多次柱层柱和纸层柱, 再经 V>1L2I>W X - !" 柱凝胶过滤, 再经 5SPY 得单个活力峰, 收 集活力峰, 冻干得白色粉末状酶。 /) ! - 淀粉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方法 淀粉酶抑制剂的活力测定采用两种方法:碘呈色法和 # , " -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6 0 。 ,!+ 碘呈色法:测定过程在试管中进行,取 %) $"4( 浓度 用磷酸缓冲液配制的 ! - 淀粉酶, 加入 %) $"4( 待测 为 !48 M 4(, 加入 !] 可溶性淀粉溶液 !4(。#GY 恒温 液, #G\ 结合 !% 分钟, 反应一定时间后加碘显色。最后根据裉色的时间来确定抑制剂 的相对含量。 ,$+ 浓度为 !48 M 4( " - 二硝基水杨酸 , 7*V + 比色法: #, 的 ! - 淀粉酶溶液 %) $"4(, 与等测液 %) $"4( 在 #GY 结合 !% 分 在 #GY 保温反应 " 分钟后 钟后, 加入 !) "] 可溶性淀粉 %) "4(, 加入 !4( 7*V 试剂, 在沸水浴上加热 !% 分钟, 冷却后稀释至适 当的倍数并在 "$%;4 波长测定 ^7 值。 " 展望 从酶学的研究历史来看,第一代的研究是以阐明各种酶的 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为标志;第二代的研究以阐明酶的催化机 制和限定分解机制为标志,第三代的研究酶抑制剂对各种疾病 因加以阐明并提出治疗方案 . $% 0 。目前对 ! - 淀粉酶抑制剂的资 源及药理作用已作了系统研究,因淀粉酶抑制剂对胰岛素和血 糖的利用并无直接利用,过去一直认为其对糖尿病患者只有辅 助降糖作用, 而无直接治疗作用,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糖尿病 病人长时间的高血糖是导致病人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最主要 原因 . $! 0 。因此, 减少淀粉分解为单糖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对 糖尿病人的好处就显而易见。 减肥是永久流行的时尚, ! - 淀粉 酶抑制剂可减少糖向脂肪转化,增加脂肪消耗以减轻体重,其 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酶学和医学基 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得酶抑制剂在临床上应用日趋活跃, 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农业上通过转基因技术来赋予植物尤 其农作物抗虫特性 . $$ 0 , 为农业产量的提高提供了一条崭新而有 效的途径。
罗国安, 王义明, 色谱, !99" , !) L ; N : :)< = ::$( 邢少璟、 刘洁生, 食品科学, !999 , #$ L > N : ; = >( 舒友琴等, 食品科学, !999 , #$ L !! N : !) = !<(
! ! 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吕凤霞
摘 要
陆兆新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综述
食品科学
$%%$, &’() $#, *’) # !"#
在链霉菌属 + 、植物源 , 植物界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禾谷作物和 少数从哺乳动物中获得, 而且也在合 豆类作物的种子中 + 获得, 成物质中发现过。天然存在的 ! - 淀粉酶抑制剂有三种类型 . / 0 , ! + 微生物产带一个寡生物胺单位的含氮碳水化合物; 分别为: , $ + 微生物产多肽, 如 1234 , 来自微生物的猪胰腺 ! - 淀粉酶抑 制剂 + 和 5234 , 微生物起源人 ! - 淀粉酶抑制剂 + ;, # + 在谷类、 豆类以及其它较高等植物中发现的大分子蛋白质抑制剂。 通常的 ! - 淀粉酶抑制剂都是些有机化合物,它们与酶形 成酶抑制剂复合物而使酶失活。在化学结构上,它们可以是蛋 因来源不同 白质、 多肽和碳水化合物 . 6 0 。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 其化学物理特性而不同。 由各种不同的链霉菌属种产生的淀粉酶抑制剂具有低的 分子量, 大约在 "%% - $%%%72 , 道尔 + 之间, 而且是 ! - 淀粉酶中 非常有效的抑制剂,它们有三种类型 , ! + ’(38’9:2:3;9 寡糖制菌 , $ + 24<(’9:2:3;9 制淀粉酶素; , # + :=>9:2:3;9。它们共用具有拟 素; 双糖单元工寡生物胺或脱氢寡生物胺。不同数目 ! - 7 - 葡萄 糖基团以 ! - !) / 糖苷键连接,而在 :=>9:2:3;9 中与一个 ! - !) ! 糖苷键葡萄糖连接。 这个含 * 碳水化合物对几个葡萄苷酶包括 ! - 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 !% ? !$ 0 。 @2A3=3 等
X: Y
已研究发现 !$$ 多种来自植物和微生物的抑 <$ 年代以来, 制 ! M 淀粉酶的活性物质, 有的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 微生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