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30X2=60)

1.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这表明(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2.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服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棋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4.(2018·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联考题·10)下图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它表明( )

A.铁器已经成为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B.铁农具已经向全国推广

C.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方式D.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是灌钢法

5.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6.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

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7.《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8.《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9.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10.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

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

11.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12.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13.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

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14.《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15.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

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16.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从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 )

A.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B.士大夫摆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

C.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D.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

17.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 )

A.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B.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C.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D.近代商税制度确立

18.《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 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

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 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19.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0.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21.《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 )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

22.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23.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24.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

25.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

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

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26.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凤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

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27.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28.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9.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30.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二、材料阅读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来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材料二(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炜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

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

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

分析其原因。(10分)

33.(13分)'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

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可知材料说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体现不出这一关系,故A项错误;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的是人口南迁多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关系,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不能体现积极应对,故A项错误;“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可见重点是出现疫灾后的救助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治病的方法与体现的治疗思想,故C项错误;“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带有很鲜明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出土了铁农具,但当时铁金属十分珍贵,不能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铁农具,故A项错误;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全国,故B项错误;使用铁农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A项错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同样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B项错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这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更名田只是将“三藩之乱”后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没有以法律手段保护其对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不准更改户籍,不是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故A项错误;

明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内容不得更改户籍不符,故B项错误;“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和“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表明规范户籍管理,故C项正确;明朝严格限制人身自由与材料的内容规范户籍管理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

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7%”、“官庄、旗地与屯田……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7.4%”、“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市场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土地始终是国家决策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故C项错误;自耕农占一半左右,不能全面反映用地信息,且D项表述与所学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故A项错误;“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见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的最具有代表的性的技术,但材料中无法证明其已垄断市场,更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达到如此水平,故C项错误;“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到的是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盐铁政策的变化未涉及到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我们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我们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故C 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

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将受到惩罚,“强迫从事生产”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故A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采取措施重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抑商”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出“重农”,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匠籍制废除以前”,说明匠籍制废已经开始废除,这与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而非技术优势,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到两宋时期已经有了品牌或招牌,与商标性质不同,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宋代首创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店铺是否开设在居民区,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店铺有了招牌和品牌,用以彰显店铺的特色,没有涉及市坊制度被打破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体现了店铺为了宣传和树立特色,已经有了品牌意识,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封建政权的重农抑商政策始终都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出仕和农产依旧是士大夫阶层的重要选择,这显然不是对理学思想的摆脱与颠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开始趋向多元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史实,我们只能说,商业的发展冲击到了传统观念,“颠覆”的说法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商税制度而非税收情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为适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 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深刻变化,故C项错误;近代商税制度确立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不能体现夜市普遍存在,故A项错误;“诗文记录”属于文学作品,有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

“《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可以看出唐朝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故C项正确;“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

可得出官府对市管理严格,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宋代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婚俗观念的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故B项正确;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与史实不符,因为宋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与史实不符,因为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乾隆时期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了四川地区在乾隆后,商品生产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没有提到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故B项错误;题干中稻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依然占据主导,且材料也没有强调二者获益的大小,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强调在外国商船的刺激下,四川地区经济作物被大量的种植,也就是商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题目所给材料中只是提及唐代出现各种集市类型,并未涉及到唐朝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可知,唐朝已经有了专门经营某种商品的专业化市场,故B项正确;商业活动时空

限制在宋朝以后才被取消,故C项错误;材料出自对唐代涉商诗的研究,并不是指诗人身兼商人身份,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故材料减少运载杂货船只的商税不能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B项正确;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运送人民需要的商品的船只减税,不能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江南市镇虽形态不一,但功能却是相似的,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可知江南市镇形态各异,但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发展商品经济,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因地制宜、自然生成,故B项正确;根据“有的数百家、近千家”可知江南市镇的规模远远超出了草市,故C项错误;根据“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可知江南市镇的因地制宜,并无统一规划,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方式界限不复存在属于社会因素,不是政策性因素,故A项错误;

同理,市民阶层扩大是社会因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商品经济繁荣,说明自战国以来始终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故C项正确;城市经济发展是瓦子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棉等经济作物,没有提供关于农业税的内容,因而不能体现当时的农业税繁重,故A项错误;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

经济作物,会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因而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种植经济作物会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6.【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二人的对话反映出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士商交往,相互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士商交往,与文士清高、不同流速不符合,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明朝士商交往,与商贾逐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介绍明朝士商交往,没有涉及官商勾结,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官员经商并不代表其地位的低下,因为其目的是主动获取高额利润而非被迫的生活窘迫,故A项错误;正是由于唐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商业的高额利润才会促使官员纷纷从商,故B项正确;如果唐代缺乏经商意识,就不会有大批的官员经商更不会有唐政府有关禁止官员经商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官员经商与吏治腐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D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内卷化”理论是学者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宋代完成,其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转型指的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也不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主要

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如丝织业),力量弱小,发展极其缓慢,符合“没有发展的增长”,故C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明代闽南海商窖藏西班牙银币”,说明在明朝“海禁”

政策之下,民间的贸易并没有断绝,是依然存在的,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古代中国的地主、官僚的所作所为,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明代海商金银窖藏,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了西班牙银币曾在中国窖藏,不能以偏概全表述为“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故D项错误。31.【答案】(1)条件: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3分)

影响: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3分,辩证解答且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

会动荡;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6分,答出三点且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一“纷纷购买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

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

(2)据材料一“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和材

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可知,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联系所学知识可以考虑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足,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进而思考流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就是因为土地私有制是始终存在,政治环境和政策也是思考角度,即社会动荡和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

32.【答案】(1)历程:从手工提花到发明提花机,在明代提花机结构更完善。(2分) 促进作用:提花机的发展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纺织业走向专业分工,商品大量外销致使明朝中后期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分)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出现较早,但技术进步缓慢。而英国近代纺织行业短期

内涌现了很多技术发明和进步。(4分)

原因: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早期纺织技术的出现,但后来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等因素不利于纺织技术的发展。(4分)

近代英国思想解放崇尚科学和理性的风气,海外殖民扩张后海外市场的需求,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有利的社会政策和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纺织技术快速发展。(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来综控制上万根经纱”,由手工提花发展到提花机;根据材料二“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

为完善”,明代提花机结构更完善;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纺织品的数量质量提升;根据材料一“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纺织走向专业分工;结合所学,明代中后期,在纺织业内部产生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来综控

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中国纺织技术起步早发展慢;根据材料二“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结合所学,英国近代纺织技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发展较快;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古代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到后期,由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英国:根据材料二“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结合所学,技术的革新与日益扩大的海外殖民市场有密切关联;结合所学,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为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33.【答案】(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6分)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4分)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

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部 2013级2013-2014学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应用(4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 A.哔叽(bì)绶带(shòu)舷梯(xián)挪动(núo) B.湔洗(qīan)顷刻(qǐng)拾阶(sha)翘首(qiáo) C.半晌(shǎng)昭彰(zhāng)虔诚(qián)归咎(jiù) D.应酬(yìng)赎罪(shú)亚裔(yì)撰写(zhuà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懊悔销魂嘹亮中流砥柱 B.沧茫鞭策缥缈无精打彩 C.魁梧踊跃取谛获益非浅 D.狼藉屏嶂惶恐不寒而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环水绕的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巴蔓子,近有卢作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B.理想,有时候它像那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心;但更多的时候,它能激发你昂扬的斗志。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D.懵懵懂懂的孩子在成长中,会跌跤,会犯错,请善待孩子吧,别对他们吹毛求疵。 4.将备选的三句话分别填在下面语段中的括号里,使表达连贯完整,正确的填充顺序是()(3分)“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来到距捷克首都布拉格20多公里的利迪策。只见( ),( ),( ),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然而,68年前,这个风光秀丽的村庄遭到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被夷为平地。 1949年11月,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执委会,确定每年的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①村边玫瑰园里花朵姹紫嫣红散发着阵阵清香 ②一幢幢红色屋顶的小楼点缀在起伏的山坡上③绿色的草地生机盎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所摄入的油量高达30克,这已是每人每天摄入油量的上限。 B.小行星“2012-DA14”号明年2月将掠过地球,进入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圈。 C.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2012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D.一度在松花江内消失的珍稀鱼类再次出现,这令当地渔民兴奋不已。 6、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 ) A.周大勇扶着李六娃,把他的所有东西都背在自己身上。他们走了一里来路,周大勇就满身是汗。是啊,此时此刻就是带一根针也有八十斤重! B.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D.就这一眼,满园里便鸦雀无声,似乎都被这一眼震住了。 7.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当然,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自身的缺点或不足难免会有所暴露。 ②表现自己,适当地张扬个性,更容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③况且缺点被发现或被指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可以促使我们完善自己。 ④不过,这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8.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4分) (1)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2分) A、三顾茅庐 B、三进大观园 C、三打祝家庄 D、三碗不过冈 E、三败高太尉 F、三英战吕布 G、三入死囚牢 H、桃园三结义 (2)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_________,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_________。(2分)9.请在下面的文字中,选出关于“杰出人才”的一个关键词语。(2分) 一个暮气沉沉的人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充满激情的。他会时刻为自己的目标心潮澎湃,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总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忘我的崇拜和狂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福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福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5高二上·大同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见了,四周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桦林掩映的小路上,只有我们形影相吊的一行四人。 B . 解禁后的王濛,刻苦训练,终于在全国短道速滑联赛哈尔滨站女子500米决赛中,不孚众望摘得金牌,这也是她在两天内得到的第二项冠军。 C . 苏试对亡妻永难忘怀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D . 在舞台上,演员们服装华丽,个个长袖善舞,看得人们眼花缭乱。 2. (2分)(2017·浙江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科幻影片《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成为这部电影的绝佳预告片 B .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自5月1日起,将现行的18项对小微企业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C . 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法律界与教育界专家修订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犯罪成本,震慑青少年犯罪行为 D . “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和逸闻轶事,语言精练含蓄,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 3. (2分) (2017高三上·汕头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2020年最新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科举制 3、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4、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5、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是( ) ①天子 ②诸侯国君 ③周王的兄弟 ④卿大夫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7、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表现(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出现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很大 C .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右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隋、明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 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金银山学校2019年第一次月考 七年级(上)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3.七年级1903班的同学们在表演情景剧“北京人的一天”,其中错误的是( ) A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 B .他们采集野果子充饥 C .他们使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D .他们用火来烧烤食物 4.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你知道下面的文物与遗址的搭配中错误的一项是 ( ) 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等等”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6.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黄河流域陕西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人 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8.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体验到的是(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__

A.吃上用陶器盛着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9.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遗址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③北京人遗址④河姆渡人遗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10.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 A.大禹和炎帝陵 B.黄帝和炎帝陵 C.秦始皇陵 D.孙中山陵 11.在我国,文字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相传文字的创造者是() A.仓颉 B.嫘祖 C.炎帝 D.隶首 12.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 A.继承 B.夺权 C.禅让 D.毛遂自荐 1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16.你认为下列哪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17.我们中国人常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他们创造了人类 B.曾经联合打败了蚩尤 C.他们之间曾经进行战争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017年下学期武冈二中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周香英 一、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沛公安在?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 ..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B.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40*1.5=60分) 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2. 如图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3. 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 . 增加人民财富 B . 影响经济恢复 C . 增强地方实力 D . 造成通货膨胀 4. 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抑制商帮的形成 C .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 .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5. 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 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衮帝纪》 A .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7.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8.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

人教版2020年春季初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20分) 1.继秦汉之后,中国再次大一统的辉煌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 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 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6.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 成的是() A. 铁农具 B. 水排 C. 耧车 D. 曲辕犁

7.在表现内容上,提倡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在表现形式上,直如白话,通俗易懂.这是对唐朝哪位诗人作品的评价() A.李商隐 B.杜甫 C.杜牧 D.白居易 8.至今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开放 D.唐朝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9.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0.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是() A.防止国家分裂 B.休养生息 C.发展经济 D.巩固统治 11.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 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2.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北宋与辽、西夏长期进行战争 B.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 C.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D.北宋向元昊称臣 13.《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辽灭金 D.蒙古灭南宋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总结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总结 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总结,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二单元,表达交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梳理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优美的汉字》,《论语》,以及初中语文的背诵内容。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结构参照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根据本阶段学习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本次考试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本着学什么考什么,用考试检验学习,用考试督促学习的原则来命题,所有文字材料都来自课本,包括字词、成语的考查都出自课文,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检查开学一个半月以来所学内容及效果,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找出方向;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切而直观地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听课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功在平时。 通过本次考试,以及召开语文课代表会议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集中体现在文言文翻译和名篇名句默写上。在文言文学习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目前还停留在初中背课下注释上,不能识别各种文言现象,更不要说说积累和灵活运用了,所以在文言翻译中失分较多。因此,在下阶段的学习要注意常见文言现象,培养积累和灵活运用的意识。课文背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背不会写,加强落实在写上。 二、答题不规范。本次月考评卷对答题规范作了严格要求,试卷

不用黑色笔答题的总分记0分,不在规定范围内答题的该题记0分。小作文每个错别字扣1分,不设上限;书写不工整、字迹不清晰的一律不超过10分,考试总分不超过60分。主观题答题中出现错别字、病句,标点不规范,书写混乱的要酌情扣分,该题不能得满分。目的在于从高一开始就养成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不在卷面上失分。 三、名著阅读效果不佳。本次月考名著阅读试题题干出自于《论语·颜渊》,在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中也有体现。论语阅读、论语背诵、听于丹论语讲座、写论语心得、进行论语竞赛等是本学期名著阅读的学习安排,尽管如此,仍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2.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初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初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从开学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拿起手中的笔,仔细读题,认真填写,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愿你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B、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C、过着群居生活 D、同现代人模样完全相同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火的使用 B、脑的进化 C、直立行走 D、劳动 3、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聚落居民的是() A 、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最早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据此判断这里的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是() A、半地穴式房屋 B 、高楼大厦 C 、干栏式房屋 D、窑洞式房屋 6、半坡聚落的人们学会()①种植粟②种植水稻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7、决定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条件 B、生产工具 C 、生活习惯 D、劳动技术 8、海外华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人 B、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是由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战胜了蚩尤 D、他们是从中国移居海外的 9、被世人称为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的是()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尧 10、关于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有许多神话和传说。下面所列举的人物中,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⑤舜⑥禹 A 、①③ B、③④ C 、⑤⑥ D 、①②

(新)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公主岭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卷Ⅰ、Ⅱ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卷答案必须作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在答卷上将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27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遒.(qiú)劲遏.(è)止彷.徨(fáng)橘.(jú)子洲 kuò)B.彳亍 ..(chì chù)颓圮.(pǐ)瓦菲.(fēi)寥廓.( C. 凄婉.(wǎn)火钵.(bō)长篙.(gāo)岁月稠.(chóu) D.凌侮.(wǔ)漂泊.(bó)百舸.(gě)笙.箫(shēng)2.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⑴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⑵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⑶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还需注意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B.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否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C.昨天她去超市买了些茄子、黄瓜、苹果、蔬菜和肉等,留着今天吃。 D.对这种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我们应予以严厉打击。 4.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现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 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B、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C、艾青,现当代诗人。诗集《归来的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优秀新诗奖。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对西周王位世袭制理解最准确的是() A.嫡长子继承王位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兄终弟及D.父子相传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2010年世博会山东馆非常引人注目,其主题“齐鲁情未了”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粮食 B、土地和种子 C、土地和人民 D、人民和粮食 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创始王位世袭制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统一文字 7、分封制使西周奴隶主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相当于我国的哪个王朝()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 . 一个朝代的兴亡与国君的治理有很重要的关系。下列人物中与其他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禹B.汤C.周武王D.商纣王 3 . 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分封制”——周武王B.“郡县制”——秦始皇 C.休养生息——汉高祖D.“推恩令”——汉武帝 4 . 《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①王室衰微②诸侯争霸③国家分裂割据④秦国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5 .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quǎn)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A.用耒耜翻地 B.用牛来耕地 C.用石刀砍伐 D.用青铜农具耕地 6 . 以下历史文物,能够佐证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的是 A.B. C.D. 7 . 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8 . 距今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丛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所以北京人() A.必须凭借单个人的力量顽强地生存 B.必须成千上万人生活在一起,过着集体的生活 C.建造了房屋,种植了庄稼,饲养了动物,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D.常常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并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 9 . 下图是位于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麓的大禹陵。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大禹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列历史故事与大禹有关的是 A.诛杀蚩尤 B.三过家门而不入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卷一(共45分,每小题3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能力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间(ji n)断琐屑(xi )狭隘(i)累(l i)积 B、依赖(l i)轻率(shu i)筛(sh )选调(di o)皮 C、谬(mi )误闭塞(s )俯瞰(k n)陨(y n)石 D、摇曳(zhu i)美差(ch i)炫(xu n)目硕(shu )大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盛气陵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庞前仆后继 B、粗支大叶陈词滥调钦差大臣叹为观止 C、名副其实生花妙笔令人废解谬种流传 D、多姿多彩瞬息万变覆手为雨辽阔无垠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何等,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得多,得多了。 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和。 A、肤浅深刻贫乏丰富倡导者组织者宣传者 B、肤浅贫乏深刻丰富宣传者倡导者组织者 C、肤浅贫乏深刻丰富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 D、肤浅贫乏深刻丰富组织者宣传者倡导者 4、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B、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 C、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D、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5、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无语病的一项是 A、1947年,美国空军飞行员查理斯·耶格尔首次突破声音的障碍,超过67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 B、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 C、我们班同学去年的学习情绪与今年比较起来就大不相同。 D、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6、下列各选项,如填入文段横线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①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②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③不单要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精心整理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1.A 2.A 3.是A B C 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D 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C. 5. A 6. A 7. A.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9.当代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着《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C 10. A. C. A 业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1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 A. 15. () A C 16. A.徽商、京商 B.粤商、晋商 C.徽商、晋商 D.沪商、晋商 1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