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2、动物抓取及注射按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兔子可以分别尝试皮下(脚掌)、皮内、耳静脉、肌肉注射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一、采血

小鼠采血

(一)、尾部采血:需血量少时可用此方法。将小鼠放在在有开孔的离心管内,显露尾部,将尾端剪去约 5mm,从尾根部向尾端部按摩,血即从断端流出。

(二)、小鼠睚眦采血:将毛细管折断,使其断口锋利。采血时,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的皮肤使鼠固定,并用中指配合,轻轻压迫颈部两侧,阻碍静脉回流,使眼球充分外突,提示眼眶后静脉丛充血。用毛细管的断口,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毛细管,将其尖端插入内眼角与眼球之间,轻轻向眼底方向刺入约 2~3mm,手指旋转捻动毛细管以刺破静脉丛,鼠血顺毛细管流入无菌离心管中,收集鼠血。采血结束后,拔出取血管,放松左手,出血即停止。用本法短期内可重复采血。小鼠一次可采血— ml,大鼠一次可采—。

家兔的采血

(一)、耳静脉抽血:将家兔置于兔固定箱内,对家兔进行耳静脉抽血,此法用于小量抽血,验血测抗体效价,以便决定加强免疫或放血,与耳静脉注射方式相反。

(二)、心脏抽血:家兔固定(仰卧)---准确找到心脏部位---剪毛(心脏部位)---消毒---进针(50ml注射器接带硅胶管的12号针头)抽血,抽至50ml,从硅胶管接头处取下注射器,拔针头,将血液注入100ml无菌空三角瓶,再重复上述操作继续抽血,直至抽完。

(三)、颈动脉放血:家兔固定(仰卧,身体及头部固定)---剪毛(颈部)---找颈动脉管(消毒---剖开颈部;开皮、膜、肌肉,找到气管两边的颈动脉管(桃红色,有脉动))---小心分开动脉上的肌肉、神经(2条,白色)等---开口(见图)---放血,接入100ml无菌空三角瓶。

注意:看到气管,停用所有锐器,可用止血钳、钝玻棒。注意不要剪破毛细动脉管!!!

二、抗血清的分离,保存

1、斜置装血液的三角瓶;

2、用无菌玻棒剥落、松动瓶壁上的血块(利于血清析出);

3、原样包扎好,做好记号,放进冰箱(4℃)过夜;

4、次日:估计分离的血清量并观察描述血清颜色;去血块,离心取上清(3000rpm,20min),加叠氮钠(终浓度为%),混匀,分装小管,作好标记,-20或-80℃保存待测。

实验三:酶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抗体效价

一、ELISA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

二、实验仪器、材料、试剂

仪器:酶标板,酶标仪、保鲜膜、排枪

材料:牛血清白蛋白(BSA)——抗原,10 μg/ml溶液,包被液配制

鼠抗BSA——待测抗体样品,用PBST从1:1000开始倍比稀释,连续稀释8个稀释度

HRP标记羊抗小鼠IgG ——二抗(按说明书稀释使用,用PBST稀释。)

试剂:包被缓冲液: M pH 碳酸盐缓冲液(Na2CO3 克,NaHCO3 克,加水

900ml,调pH,再定容至1L)

PBS溶液(NaCl g, 或,KCl , KH2PO4 ,蒸馏水定容至1000ml,)PBST洗涤液:含 % Tween 20的 M 的PBS( pH )

底物溶液:( 3,3‘,5,5’-四甲基联苯胺)

2M H2SO4 (市售浓硫酸为 M,根据要配制的2M硫酸体积,吸管吸好相应体积浓硫酸沿着器壁缓慢加到水中)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加抗原:取酶标板,加入100μl/孔的抗原溶液(用包被缓冲液稀释,用排枪加)

2.包被抗原:保鲜膜包好, 37℃ 1h或4 ℃过夜(抗原分子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到96微孔板上)

3.封闭:甩干后以PBST(200μl/孔)洗涤3次,3min/次,每孔加入100 μl 5%(W/V)脱脂奶粉溶液(用PBS溶液配制)。保鲜膜包好, 37℃, 2h后(封闭的目的:降低背景干扰,避免假阳性),取出包被、封闭好抗原的酶标板,甩干孔内液体。以PBST(200μl/孔)洗涤3次,3min/次

4.加待测血清:标记各孔,加入相应稀释度的抗体100μl/孔(用PBST稀释,按示意图用单枪加)。37℃,保鲜膜包好,60min后甩干孔内液体

5.加二抗:以PBST(200μl/孔)洗涤4次,3min/次。各孔加入酶标二抗100μl/孔,37℃,保鲜膜包好,45min后,甩干孔内液体

6.显色:以PBST(200μl/孔)洗涤4次,3min/次。加入TMB底物溶液50μL/孔,避光显色10min(抽屉中),然后每孔加入50 μl 的2M 硫酸终止反应

7.结果分析

在酶标仪上,于450nm处测各孔OD值。阴性无色,OD小于;阳性黄色,3个重复的平均值大于,且为阴性对照OD值的倍。

打开“酶免大师”,登录密码“1234”,设置参数,选“终点法检测”,建微

结论:

由于实验动物免疫效果不好等原因,所得OD值太小,小鼠免疫还可以,初步判断抗原效价为一价。未免疫家兔的血清测定的OD值很小,说明实验材料没有很大的污染。

穿插实验;玻片法—血型鉴定

实验材料:

1、Ag:受检血样(红细胞悬液)

2、Ab:标准抗A血清、标准抗B血清(单克隆抗体,不同于标准A型血清、B 型血清)。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受检抗原(血样)制备:

用酒精棉球消毒手指---待干后用无菌5#针刺消毒部位---取一滴血(大绿豆大小)于盛有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混匀。

2、加标准诊断血清到受检血样中,血型判定:

取干净6孔白瓷盘一块(两人用),三孔先各加一滴血样---前两孔分别加入一滴抗A、抗B鉴定血清---用两根无菌牙签分别对前两孔进行混合,水平摇动---2min后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材料

1实验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 鞭毛:水弧菌(周毛菌) 芽胞:破伤风杆菌(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及考试重点

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或黏膜免疫系统(MIS),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泌SIgA(分泌型IgA)完成其免疫效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CDR: (互补决定区)(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在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V区,各 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个区域称为高变区。高变区实际上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这些高变区序列在空间结构上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为CDR. 2、单克隆抗体(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杂交瘤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使B淋巴细胞产 生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与高效性. 3、多克隆抗体(抗血清)(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人工方法以相应天然抗原免疫动物, 由于该抗原的高度异质性,含有不同抗原表位、且未经纯化,造成接种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各类Ig的作用(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阐述题):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由2条轻链与重链组织,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其V区的功能主要是靠其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如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C区的功能主要是(1)激活补体:通过IgG1-3和IgM的CH2/CH3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达到溶解细胞或细菌的作用。(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I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Fc受体(FcR)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也称为调理作用。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高亲和力结合。使其脱颗粒,介导I型超敏反应;IgG 的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表面FCR结合,而直接杀伤被粒体包被的靶细胞,也称为粒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抗感染和毒素中起主要作用,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 (2)IgM:是初次应答的早期Ig,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Ig。可用于诊断宫内感染,其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引起II、III型超效反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也属IgM。IgM有杀菌、溶菌、溶血等作用。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IgA为单体,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泌型Ig(SIg)由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中的浆细胞产生。是黏膜局部免疫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 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l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 细胞的mlg 主要 为mlgM和ml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 T细胞受体二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 (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CD3+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 (T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 H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 lgA> IgM > lgD> 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12章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 1.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Th和Treg B.Th1和Th2 C.CTL和Th1 D.CTL和Th2 E.Th0和Th17 2.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是: A.MHC-Ⅰ/CD8 B.MHC-Ⅱ/CD4 C.CD28/B7 D.CD28/CTLA-4 E.以上均是 3.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部位在: A.抗原入侵部位 B.胸腺 C.骨髓 D.淋巴结或脾脏 E.以上都不对 4.以下哪些分子组合不会出现在免疫突触中: A.TCR/抗原肽-MHC复合物 B.MHC-Ⅰ/CD8 C.CD28/B7 D.LFA-1/ICAM-1 E.TLR4/HSP60 5.TD-Ag诱发抗体反应须由以下组细胞参与: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和NK细胞 E.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CTL细胞活化所需的双信号之一是: A.TCR与pMHCⅠ复合物结合 B.TCR与pMHCⅡ复合物结合 C.TCR与pMHCⅢ复合物结合 D.CD40和CD40L分子结合 E.与游离抗原肽结合 7.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Th1和Th2细胞 B.Th1和Th0细胞 C.Th1和CTL细胞 D.Th2和CTL细胞 E.Th2和Th0细胞 8.关于T细胞活化正确的描述是: A.APC提呈pMHC给T细胞是活化第一信号 B.CTLA-4与B7的结合是促进T细胞活化重要的第二信号 C.TCR传递信号不需要CD3/CD28的辅助 D.细胞因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E.以上均不正确 9.以下哪项不是T细胞活化的表现: A.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B.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C.表达CD40L D.表达CD3分子 E.表达FasL 10.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向其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C.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1.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T细胞称为: A.初始T细胞 B.效应性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前T细胞 12.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实验内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 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免疫学考试重点概要

第一章 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和异己的功能。 自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细胞的防御屏障;特点:1.无特异性;2.生来就有、不受外来抗原刺激.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多样性);3.记忆性;4.区别自身及非自身;5.自我调节性: 体液免疫:抗原诱导一部分B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 主动免疫:抗原免疫机体诱导而获得免疫性的方式。 被动免疫: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人工转移给一个未经抗原直接免疫的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免疫性。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T淋巴细胞上; 克隆选择理论:(1)T细胞和B细胞无数的特异性在与外来抗原接触前就已存在。(2)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且每个淋巴细胞只带一种特异性受体。(3)当抗原表位与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活化特异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分化增殖成为一个淋巴细胞克隆,释放各种产物,发挥免疫效应。(4)能特异识别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发育成熟前就被清除,以后不会诱导免疫应答成为“克隆流产”。 第二章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种类: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内源性抗原:病毒基因侵入细胞,合成产生的抗原未被裂解。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应答产物起反应的性能。 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它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超抗原:某些物质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即有强大的刺激T、B细胞活化的能力。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化学分子组成2.分子大小3.分子结构4.易接近性5.异物性6.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7.机体方面的因素 第三章 抗体着重于生物学活性,即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布鲁氏菌抗体、抗抗体、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着重于化学特征,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结构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有抗体活性)。 Ig分子基本结构:由左右对称的四个肽链组成(二条轻链和二条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成 Ig单体,分为N端,C端。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结合特性由V区(HVR)的空间构型决定。2.活化补体。1.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2.凝聚的IgA,IgG4,IgE的Fc段等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3.结合Fc受体。 抗体的功能:1.介导I型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εR )2.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4.通过胎盘和粘膜5.参与免疫调节 第四章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的组成:1.固有成分:C1-9、MBL、B因子、D因子和P因子。2.调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分子,如C1INH、C4bp等。3.补体受体分子。如CR1、CR2等。 基本特征:连锁反应性,放大性,不稳定性,作用两面性,反应局限性 经典途径的条件:1.C1仅与IgMFc的CH3区或IgG1-3Fc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IgM效率最高。2.每一个C1分子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3.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补体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由于C1q 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 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C1s 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 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C3转化酶)。C3被C4b2b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a 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a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3.攻膜阶段C5在 C4b2b3b的作用下裂解为C5a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学考试重点要点总结

1.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及相互的区别、病原及病原菌概念、免疫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 及意义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组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2、免疫细胞干细胞系、淋巴细胞、APC、单核吞噬细胞 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功能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 应答过低或缺陷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定;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 2.抗原、与抗原相关的概念、抗原的特性、抗原决定簇、表位、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 免疫佐剂、免疫增强剂 抗原相关的其他概念: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complete Ag):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hapten):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ku)。多数的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属于半抗原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特异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反应原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本身:异物性、理化性状、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2.机体方面:遗传因素、年龄:青壮年>幼年和老年、性别:雌性>雄性、生理状态 3.免疫方式:剂量、途径、次数、佐剂的使用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非特异性的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 [实验材 料]: 打孔器 (1) 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 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 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 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 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 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 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 [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 实验一 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 毫米 [实验分析]

玻片等 [试验步骤]: (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 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 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非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极少,不足以抑制抗HCG与HCG乳胶抗原发生间接凝集反应,所以出现乳胶颗粒的凝集,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阴性反应。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要适当举例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外来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或“非己”,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排除异物或对自身成分维持耐受,保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免疫过程并不总是有利于机体,有时也可引起机体损害。 2、从正反二个方面阐述免疫的功能。 有利: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清除损伤细胞及衰老的细胞;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有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应稍加分析)3、免疫可分为哪些类型,比较各类型免疫的特点。 固有免疫性(先天具有,与是否接触侵染物质无关) 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获得免疫性(后天的,被非自身的抗原物质诱发产生) 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晚)(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第二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1、Ag: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 T、B 细胞)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或效 应性 T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 2、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 B 、T 淋巴细胞),使之活 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 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即……. 4、AD:抗原分子中(表面或其他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 构或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常由 3 – 8 个 氨基酸残基或 5 – 7 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5、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 多数蛋白质分子、细菌、病毒等。 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反应 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二硝基酚、青霉素。 7、异种抗原: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微生物、动物的 血清(相对人类而言)。 8、同种异型抗原:源于同一种物种中基因型不同个体的抗原性物质,自身无应 答,可刺激同种其他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ABO血型抗原。 9、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组成成分,特殊条件下(如:自身组织成分结 构改变、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隐蔽性自身成分的暴 露)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如:晶状体、脑组织等

微生物实验报告模板

微生物实验报告模板 淀粉与微生物篇一:实验十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第十次实验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类 年级:20XX级 姓名: 学号: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实验十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学习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为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发分离微生物。 4、认识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的试验方法和步骤,了解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种类及形态。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一般

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苗数量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数量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园、果园土中数量多些。本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应该取那些富含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样。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类型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 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 2、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释后的细胞悬液图不在平板上可以分离得单个菌株 2)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未分离细菌,能产淀粉酶的细菌能生长,且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变透明),则产淀粉酶微生物被分离出来。本实验

免疫学考试重点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过程。 2.免疫学(Immunology):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其研究涉及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的基本问题及其机制,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机体再次接触到同种抗原时可迅速地产生更多的高亲合力的抗体。这主要是记忆细胞的产生。 4.抗原(antigen,Ag):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并能与之结合(体内或体外)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5.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 6.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性能(能力)。 7.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反应的性能(能力)。 8.抗原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 9.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肽段称为~【需要APC处理,有MHC限制性】 10.B细胞表位:抗原中被BCR分子识别(直接接触或结合)的部位称为~ 11.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12.佐剂(adjuvant):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的作用。 13.抗体(antibody,Ab):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称为~ 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15.抗体的独特型(idiotype)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主要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16.单克隆抗体(McAb ):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7.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8.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存在于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 1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干扰素:动物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细胞,在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类糖蛋白,称为干扰素。 20.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实质上指的是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系后天获得,又称获得性免疫】 21.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识别抗原引起的,并由效应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免疫应答。 22.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参与抗肿瘤免疫和抗胞内病原感染。 23.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24.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免疫学重点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 绪论:1.免疫学概念 2.免疫器官种类,哪些是免疫器官 3.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稳态免疫监视概念 4.免疫发展:天花,牛痘预防接种的历史 免疫器官:1.T细胞发育场所,胸腺骨髓在免疫上的功能(造血,免疫,细胞场所) 2.法氏囊是什么 抗原:1.抗原的概念,完全抗原的概念,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3.免疫佐剂知识点及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功能,共同抗体的概念,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的概念 免疫1.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VL VH)以及生物学功能,木瓜蛋白梅,胃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获得哪些片段 2.免疫球蛋白的种类(5种IGA IGG IGM )及各自的基本特点 3.单克隆抗体基本原理及制备的详细过程以及多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有哪些以及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有哪些2.白细胞介素的概念及功能,干扰素的概念及功能,肿瘤坏死因子功能,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调解蛋白的概念及成分(哪些是补体调解蛋白) 3.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中的C3转化酶C5转化酶的复合物由什么组成 4.补体替代途径中的激活物中的主要成分,攻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复合体参与 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六:1.CD4 CD8功能作用(是参与B细胞第一信号的共受体) 2.MHC的概念,HLA复合体在人体染色体上的特点 3.MHC-1类分子与TC细胞结合部位,MHC-1类分子的功能 4.MHC-2类分子的功能 5.非特异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的基本概念 抗原提成细胞及抗原提呈:1.MHC-2类分子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和主要成分 2.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3.专职APC有哪些细胞 4.T淋巴细胞参与抗原提呈时主要特点,在哪些特殊情况下更容易发挥它的抗原提呈作用 5.外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的具体阶段,内源性抗原的种类以及提呈过程 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概念 2.T细胞亚群(Th Ts CTL)的功能以及CD8+T、CD4+T细胞的功能 3.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基本概念,T细胞在活化过程中第一信号,第二信号刺激活化的特点以及CD28分子产生刺激信号过程中作用 4.CD8+T、CD4+T细胞分子分化的作用 第十二章:1.胸腺依赖性抗原的概念 2.BCR识别抗原的特点,辅助性T细胞(TH)的功能 3.TI2抗原的主要功能 4.初次应答,再次应答各自的特点 5.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NK细胞的主要作用 免疫耐受:1.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点,哪些种类的抗原容易引发耐受性,临床给药方式容易导致免疫耐受 2.天然性免疫耐受。获得性耐受各自的特点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 免疫应答水平过高会引起: A. 超敏反应 B. 持续感染 C. 免疫缺陷 D. 癌症 E. 易衰老 2.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 A.严重感染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E.超敏反应 3.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病毒持续感染E.肿瘤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反复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增生性疾病 5.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 6. 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是: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B.抗原抗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C.人类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D.动物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 E.细胞突变和免疫监视功能 7.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增生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8. 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9.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 11.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自稳 12.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分子是: A.细胞因子B.补体C.抗体D.MHC 分子E.抗菌肽 13. 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 细胞B.αβT 细胞C.NK 细胞D.DC E.巨噬细胞 14.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 15. 免疫细胞不包括: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巨噬细胞 16. 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 C.无需抗原激发D.T/B 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分“自身”和“非己” 17. 固有免疫细胞所不具备的应答特点是: A.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配体分子 B.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后,立即产生免疫应答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践教学)实验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践教学) 实验报告 组长:********** 组员:********** 二零一二年四月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 (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 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 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 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 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 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 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将两 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 15~30min。待冷却至50 ~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 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 装) (二)病料取材 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杆菌存 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 现象,取出病猪的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的组织物,并注意组织的完 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

免疫学基础考试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 1免疫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功能。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平衡的功能。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控制癌变细胞的功能。 2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及免疫分子(补体、细胞表面分子、各种细胞因子)组成。 3免疫应答的分类: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4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1识别自我与非自我 2特异性 3多样性 4记忆性 5自我调节性 5克隆选择性学说:是1959年Burnet在研究免疫耐受性和Jerne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克隆选择性学说。 6免疫系统定义: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7免疫器官按功能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8中枢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和腔上囊。是B 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9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 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骨髓

10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有: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1脾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12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1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在体内循环,增加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许多免疫记忆性细胞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一旦接触相应抗原,可迅速进入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2充实淋巴细胞,即淋巴组织科从反复循环的“细胞库”正补充新的淋巴细胞,3保证淋巴细胞在组织中的均匀分布。 14抗原的概念: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 15抗原的基本能力: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16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能和已经产生的抗体相反应的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17免疫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8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物质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一些特殊化学基团。 19共同抗原表位:抗原分子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是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

免疫学重点: 1.免疫学: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或病理性应答过程。 2.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有些物质具有抗原性但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称为半抗原。 3.共同抗原:含共同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为交叉抗原。 4.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体.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5.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能够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部位。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够被BCR和抗体识别的部位。 6.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组织的过程。(参与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 7.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8.超抗原: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9.MC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10.CK:即细胞因子是有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 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和效应,调控 免疫应答。 11.CD:即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 12.CAM: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 13.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4.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 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5.免疫耐受: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应答以 清除抗原物质,但对体内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无应答,从而 避免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的状态称为免疫 耐受. 16.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 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7.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 免疫应答的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 18.自身免疫病:由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器官损伤和临床症状的疾病称为自身 免疫性疾病。 19.免疫缺陷病(IDD):是指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 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陷或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20.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在肿瘤的 发生发展及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