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五步法

古代诗歌鉴赏五步法
古代诗歌鉴赏五步法

古代诗歌鉴赏五步法

王香美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特别是诗歌创作高峰的唐代,优秀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总页数】2页(121-122)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创作高峰;优秀作品;鉴赏方法;古诗;领悟

【作者】王香美

【作者单位】深圳菁华中英文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古代诗歌鉴赏"五步法" [J], 胡小兵

2.积累品味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三步法 [J], 邵君华

3.浅谈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五步法 [J], 许哲辉

4.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五法” [J], 曾令华

5.英美诗歌鉴赏五步法 [J], 郑艳红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五步法27轻松完成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之“五步法"轻松完成 杨峪河镇柿园小学王涛 从教20年来,本人一直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由基础得字、词、句教学做起,达到说话与写话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我发现当中最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基础巩固得最重要一环节莫过于古诗得教学了、 因为纵观所有小学语文教材,古代诗歌不尽占有一定比例,更就是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得重要与不可缺少得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得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得古典诗词教学也就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得基本途径, 直接影响到学生初中、高中阶段语文素养得培养、那么作为一线得语文教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古诗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大家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如下“五步"进行,一定能够在轻松完成应有教学任务得同时,还能得到“事半功倍”得教学效果、 第一步:读古诗、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得积累与能力得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得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得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得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始终要以学生得“读诗”为本。 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

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得乐趣。其次,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得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得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得古诗朗读视野。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得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就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得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得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得内容,进而体会作者得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得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得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得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得字音与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得语文基础知识得巩固当中、 第二步:知作者。 关于作者得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得学习当中,尤为众多得当属唐代得几位有名诗人了,她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称为唐代诗人中得“大李杜",以及后来得李商隐与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得田园隐逸派与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她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得“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得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得讲解,以便使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最新整理)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 古典诗歌鉴赏 第一讲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例如 1、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泾溪〔唐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诗歌鉴赏要五读

诗歌鉴赏要五读 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从“浅易”的角度,应当是难度不算太大,都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题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去阅读鉴赏古诗词,也就是对古诗词要做到“五读”,以强化答题的准确性。 第一读诗歌的题目。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 1.题目可以揭示诗的类别,也就是诗歌的题材。如2001年全国卷,选得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题目中的“送”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远行,心有不舍,才写了这首诗。据此,我们就可以从送别的角度来考虑作答。 2.可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伤田家》这首诗,题目中有一个“伤”字,就揭示了作者对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3.题目还可交待作者的行踪,写作对象。如2003年全国卷,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过”是寻访、探访的意思,由此我们得知作者是在探访香积寺。 除此之外,诗歌题目还有交待时间的(朱淑真、《秋夜》),交待写作目的的(张旭,《山中留客》),交待写作缘由的(张籍,《秋思》)等等。 第二读诗的作者。 1.作者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时代之外的,在他的身上会留下很多时代的印记,作为文人这些印记会更多、更明显。我们以唐代为例:初唐时,受前朝的影响,就连唐太宗也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那是的诗坛有一股纤弱之风。后来“初唐四杰”变得刚健壮大起来。到了盛唐,随着国家的强盛,诗坛也充斥着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经过“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坛变得现实了一些,诗中出现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今的描写内容。 2.作者的创作风格。 作者的风格是固定的,虽然也有特例存在,但高考一般不会为难我们。风格分主体风格和个体风格。 主体风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我们平时一定要理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人物。主体风格还有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也要注意弄清楚它们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2020中考课内诗歌鉴赏专项特训(五)(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20中考课内诗歌鉴赏专项特训(五) 1.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19·咸宁]“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2019·咸宁]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绵延不尽。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018·陕西]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4)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019·淮安]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2019·淮安]《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3.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019·海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2019·海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3)[2019·绥化]《望岳》和本诗是杜甫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所写,而当时社会环境也截然不同,所以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相差很大。请你分别写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019·北京]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2)[2019·北京]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3)[2018·内江]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4)[2018·内江]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5)[2017·广州]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6)[2017·广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5.无题[李商隐]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

古典诗歌鉴赏五步法详解

古典诗歌鉴赏五步法 渭源县庆坪中学董富智【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歌鉴赏5

正德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技巧手法型》(第5课时)等第: 班级:组别:学生姓名:组长签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懂得诗歌鉴赏的技巧类型 2.懂得诗歌鉴赏的技巧类型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1.懂得诗歌鉴赏的技巧类型 2.懂得诗歌鉴赏的技巧类型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技巧即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动与静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总结: 编写人员:赵林春审核人员:李锦菲编定时间:2012年10月

诗歌鉴赏策略之诗歌五读法

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五读法学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昭君怨 马洪 路远危峰斜照,瘦马风尘衣帽。此去向萧关?向长安? 便坐紫薇花底,只是黄粱梦里。三径易生苔,早归来。 3.简析词的前两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6分)4.结合全词,简析“三径易生苔,早归来”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5.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6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③,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③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7、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参考答案 3.这两句词语言凝练,全由名词组成,六个名词形成六个典型意象,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古诗词鉴赏五步法初探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五步法初探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考试中的诗词鉴赏题得分不高,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结合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探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五步法——意象+意境+语言+技巧+感情。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鉴赏五步法 [正文]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什么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即将古诗词鉴赏方法浓缩为固定公式让学生更快速而精准地对其进行赏析,从而更充分而有效地体会古诗词的美学人文价值,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步骤鉴赏古诗词,在欣赏中体验意境美,在阅读中感悟诗人的心灵美,在考试中轻松获得高分。这就会让学生不再感觉古诗词赏析晦涩难懂、无从下手,而是从简单公式入手,轻松有趣地领悟出诗词深刻的内涵,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五步法之意象鉴赏 古诗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那么,在古诗鉴赏过程中,怎样来捕捉意象呢? 这就要注意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使意象带有了历史的承袭性和象征性。如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表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蛟龙鸾凤象征君子,飘风云霓象征小人等等。我们鉴赏古诗,就要懂得诗中意象的象征性,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

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题型一品味关键词(炼字)

典例1(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1)精准审题: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解题思路: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题方略品味关键词(炼字)题鉴赏三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从位置上看,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下:

古代诗歌鉴赏五个套路

五个套路搞定古诗词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②“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一)读懂内容 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2、看炼字 关键词 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 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 文生活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 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 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二)划定类型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类型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 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五步法

古典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 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古典诗文 07-01 0717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源自柳岸钓客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

(高考语文模拟)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浦东新区三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 题。(8分) 幽州夜饮(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2.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14.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4分) 12.A (1分) 13.C(3分) 14.(4分)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2分);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2分) 静安区5月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 14.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4分) 12. A (2分) 13. D (2分) 14. 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 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4分) 高考压轴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移居(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格律诗。 B.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C. “相思则披衣”句写邻里交往自然随性,不受拘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