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青素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一、本文概述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强大的抗氧化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在营养学、食品科学、医药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四种主要的原花青素——儿茶素(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的含量测定对于评估食品营养价值、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监控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目前常用的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法(Fluorometry)和质谱法(MS),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比较这些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操作简便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优劣,我们期望能为科研人员和企业选择最适合的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提供指导。

二、方法概述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强效的抗氧化性能,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由于其生物活性的重要性,对原花青素含量的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TLC)和毛细管电泳法(CE)。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实验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重现性等优点,可以同时分离和测定多种原花青素。

但是,该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且样品处理过程繁琐,分析时间较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初步筛选。

然而,该方法只能测定总原花青素的含量,无法区分不同种类的原花青素,且易受样品中其他色素的干扰。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基于原花青素在薄层板上的分离和显色进行测定的方法。

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秦启杰'综述,张震文2#,彭晓明2审校(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4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6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给O 者、家人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严重下0。

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是由不同数量的表儿茶素、儿茶素缩合而成的聚合物,原花青素具有保护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0脂、0压等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调控,从而0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因B,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该文主要对原花青素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原花青素类;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再灌注损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综述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101019中图法分类号:R54;R282.71文章编号:1009-5519(2021)01-0072-04文献标识码:A心血管疾病(CVD)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1]#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CVD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CVD导致的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259万增至2015年的1792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CVD死亡人数在2030年将增至2220万$ 2012—2013年CVD和卒中占卫生总支出的14%,高于任何主要诊断组4$全球CVD发病趋势不容乐观,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危害$CVD已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难题$目前,用于CVD治疗的临床药物存在疗效欠佳或依存性不好问题,新药研制迫在眉睫$原花青素是一类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壳、籽、核%花、叶中,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含量最高&'$BOWSER 等&'研究表明,原花青素中富含黄烷醇,黄烷醇是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化合物,如儿茶素、表儿茶素、楮酸表儿茶素等,其低聚物和聚合物被称为原花青素。

浅谈花青素的生理作用及发展机制

浅谈花青素的生理作用及发展机制

浅谈花青素的生理作用及发展机制[摘要]: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水溶性的色素,属于类黄酮,性质比较稳定。

因其安全、无毒、资源丰富,已被用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即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因此,开发和应用天然色素已成为世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且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过敏、抗癌、护肝、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记忆力、保护视力、改善睡眠、抗辐射等作用。

为此本文对花青素的生理作用及发展机制作一综述,以提高我国对花青素这一类类黄酮植物化学物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字]:花青素,生理作用,发展机制。

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水溶性的色素,属于类黄酮类植物化学物,是植物和果实中的一种主要呈色物质。

目前发现花青素类色素广泛存在于紫甘薯、葡萄、血橙、蓝莓、红莓、樱桃、茄子皮、桑葚、山楂皮、紫苏、牵牛花等植物中。

现代医学证明花青素对人类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过敏、抗癌、护肝、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记忆力、保护视力、改善睡眠、抗辐射等作用。

其抗癌、保护心脑血管、美容等功效越来越显著,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

1、抗氧化作用不断的科学研究证实,自由基与癌症、心脏病等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是营养保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自由基的衰老学说认为,细胞衰老、器官退化都与体自由基过多有关。

法国科学家马斯魁勒博士发现花青素是天然存在的强效自由基清除剂,是目前科学界发现的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最直接、最有效、最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剂,最受专家重视的一种抗氧化剂,建仙提出OPC’s是消除自由基的最强抗氧化剂,而花青素抗氧化性是传统的抗氧化剂Vc的20倍,VE的50倍,是一种很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

Castillo等研究表明:在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能力上,花青素>芦丁>儿茶素>洋芫荽苷>抗坏血酸。

花青素还有节约和再循环VE的效应,两者协同增强抗氧化。

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朱芳;陈鑫珠;陆烝;黄秀声;俞成然;黄勤楼
【期刊名称】《饲料工业》
【年(卷),期】2024(45)3
【摘要】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肥胖、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作用。

花青素大多数都是从水果、谷物、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对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氧化剂等因素敏感,现已知的花青素有22大类250多种,主要包括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飞燕草色素、芍药色素、牵牛花色素和锦葵色素等六种。

目前花青素被广泛用于保健品、医药、化妆品以及食品着色等方面。

文章就花青素的生物活性以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高效利用花青素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朱芳;陈鑫珠;陆烝;黄秀声;俞成然;黄勤楼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7
【相关文献】
1.可生物降解抗菌活性包装膜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芦丁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饲料桑加工工艺、生物学活性及对动物生产应用的研究进展
4.藤茶的生物活性与转化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抗氧化剂低聚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抗氧化剂低聚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公认的致癌物 。 于此 , 鉴 有关抗氧化剂、 清除 自由基的研究得到 是 自然界 中广泛存 在的一种多酚类聚合物 , 有人将其归为生物 普遍关注 ,然而台成的抗氧化剂往往有毒副作用 ,在天然 、营 类黄酮 。早在 12 0 9 0年. 普将存在于植 物组织 中经矿酸处理后 养 、回归大 自然 的热潮中 ,人们越来越趋 向使 用天然抗氧化 能产生红色矢车菊甙元 (yndu 的无色物质称 为白花色甙 元 ea / ) / 剂; (eca t cais 或 白花色甙元类 (e ca t eadi , Luo n oy n ) h n 1uo n oyr  ̄) 后 h d
北京: 商务印书馆 ,9 8 17
P i pB b e k o e h 1 An h Me a —We  ̄ r d tr 1 hl i a c c g v P . 3 dT e m m b E ii . o a Sa f W e e ’ T i tf .  ̄tr s hr dNe n en t z Dit n r f e g i wI tr a l ml ci ayO T En l h o o h s L n u g a r g d G& C Meda C S rn il a g a e Un b i e d r m o p i g F ed. Ma s c u et,1. . 1 6 sa h s t 3 S A, 9 1 s
关 键词
Al r e  ̄ta t
dsrb to , u ci n a p ia o n xrc o . itiu in f n t , p l t na de ta t n o ci i
K y rs e wo Ol o e i p o nh c a i is d i m r ra t y ndn g c e

原花青素聚合作用机理研究进展_彭清忠

原花青素聚合作用机理研究进展_彭清忠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3):0624-0632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 文章编号:1000-4025(2012)03-0624-09原花青素聚合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彭清忠1,2,谢德玉2,3(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吉首416000;3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植物生物系,美国北卡州罗利NC 27695)摘 要:原花青素是一类通过植物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聚多酚类化合物,它具有抗紫外线、抗病、抗虫,清除自由基,调节种子休眠和萌发等生理功能。

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花青素的结构类型和生物合成机制、原花青素聚合作用机理(包括:原花青素的聚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细胞中央大液泡、缩合过程中延伸单元前体可能为无色花青素、黄烷-3-醇和花青素等假说)、以及推测参与催化聚合反应的缩合酶(包括:植物多酚氧化酶、植物漆酶和植物过氧化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原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提供资料。

关键词:原花青素;生物合成;聚合作用;延伸单元;缩合酶中图分类号:Q946.83+6文献标志码:AProgress on th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ofProanthocyanidins during Their BiosynthesisPENG Qing-zhong1,2,XIE De-yu2,3(1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2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Jishou,Hunan 416000,China;3Department of Plant Biology,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 NC 27695,USA)Abstract:Proanthocyanidins are oligomers or polymers of flavan-3-ol units synthesized through plant fla-vo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and have a variety of functions such as ultraviolet resistance,anti-microbialpathogens,anti-insect pests,scavenging free radicals,regulating plant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etc.Here we concisely review the structures and types of proanthocyanidins and their biosynthesis,and inten-sively summarize recent main progress achieve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e steps of proanthocyanidinbiosynthetic pathway,which includes these hypotheses that the polymerization of proanthocyanidin occursin the vacuole of plant cells;precursors of extension units are leucoanthocyanidins,flanvan-3-ols or antho-cyanidins,and related condensing enzymes are plant polyphenol oxidases,plant laccases or plant peroxidasesinvolved in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The review provides certain new insights about proanthocyanidinbiosynthesis.Key words:proanthocyanidins;biosynthesis;polymerization mechanism;extension units;condensing en-zymes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又称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是一类通过植物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聚多酚类化合物。

植物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植物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植物花色苷的研究进展植物花色苷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植物色素,它们能赋予植物花朵、水果和叶片等部位不同的颜色。

除了美化植物外,植物花色苷还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近年来,植物花色苷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花色苷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本文将对植物花色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植物花色苷的种类和分布植物花色苷主要包括花青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类别,它们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葡萄、蓝莓、紫薯等植物中,赋予这些植物深紫色或蓝色的颜色。

类黄酮是最常见的一类植物花色苷,存在于茶叶、柑橘、苹果等植物中,赋予这些植物不同的颜色和营养价值。

类胡萝卜素则主要存在于胡萝卜、番茄、柿子等植物中,能使这些植物呈现出橙红色或黄色。

这些植物花色苷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其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植物花色苷的生物学功能1. 抗氧化作用植物花色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和组织健康。

研究发现,花青素和类黄酮等植物花色苷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具有保健作用。

2. 抗癌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花色苷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葡萄皮中的花青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类黄酮类化合物也被发现具有抗肿瘤的潜力,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的生长。

3. 抗衰老效果植物花色苷中的活性成分还显示出一定的抗衰老效果。

它们能够延缓细胞和组织的衰老过程,促进细胞的更新和修复,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对植物花色苷的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植物花色苷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为其在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植物花色苷的应用价值1. 医药保健植物花色苷因其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在医药保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下》2022年第08期摘要植物的花色在其观赏价值的表观性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被子植物中尤为显著。

植物表观遗传研究中,花色也往往被认为是重要内容之一,而花青素在决定花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花青素代谢途径是植物界的研究热点,主要综述了参与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中的相关基因,为开展植物表观遗传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改良实践和丰富园林花卉可利用种类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花青素;代谢途径;花卉;表观遗传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2.16.064植物的花色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等一系列环境因素,内在因素是遗传因素,主要指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和花瓣的构造等对花色的重要影响。

但是,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最终都需要作用于花青素(属黄酮类),进而决定花的颜色,花青素是重要的植物色素之一。

近年来,花青素在生物代谢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充分进展,其中有关花青素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多。

一些学者发现,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 Lam.)等观赏植物的开花过程与花青素有着明确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花青素合成途径遗传因子发育模式与花青素积累之间。

花青素的代谢受到多种结构基因、酶、控制基因及外界刺激的调控,如micro RNA、LBD遗传因子家族、光照、植物激素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系列先进技术的作用下,生物技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成果逐渐阐明了不同的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控制机制差异。

但还有很多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其与代谢途径有关的基础机理尚待探索。

本文主要总结了与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有关的遗传因子,并总结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植物的表观遗传进行优化改良等的相关理论基础。

1 花青素的结构花青素以3,5,7-三羟基-2-苯基苯(并)吡喃羊盐(三羟基羊盐、trihydroxyflavylium)为基本碳骨架结构(见图1),根据在苯环B上不同的取代位置、数量、羟基类型,形成不同的花青素[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仕旭化学化工学院 20110441062前言花青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在自然状态下,花青素在植物体内常与各种单糖结合形成糖苷,称为花色苷(Anthocyanin),由Marguart(1853)命名矢车菊花朵中的蓝色提取物时提出来的,现在作为同类物质的总称[2,3]。花青素广泛存在于开花植物(被子植物)中,据统计,27个科,73个属植物中含花青素。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对其研究,其主要用于食品着色方面,也可用于染料、医药、化妆品等方面[10],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特别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为和其他天然色素一样,其染色力危害人的健康,因此天然色素越来越引起了科研领域及相关学者、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 花青素的植物来源及应用葡萄皮是花色苷类色素的主要原料,其他属于此类色素并具有开发前景的有胡萝卜素、高粱红色素、山楂红色素、黑米红色素、牵牛红色素、鸡冠花红色素,越橘红色素。已经投入商业生产色素有葡萄皮色素、浆果类(草莓、木莓、杨梅、枸杞)、紫玉米、萝卜红、蓝靛果、越橘红、黑米红等。在配料酒、糖果、糕点、冰棍、雪糕、冰淇淋、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中加入,用量0.5%~5%。另外也可用于化妆品,如红色花青素做口红。这些商品用色素(除葡萄皮色素外)共同特征是对光、热、氧稳定性好,对微生物稳定,一般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植物油[4,8]。2 花青素的种类、结构与特性花青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2-苯基苯并吡喃型阳离子,即花色基元。现已知的花青素有20多种,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有: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矢本菊色素或芙蓉花色素(Cyanidin)、翠雀素或飞燕草色素(Delphindin)、芍药色素(Pe-onidin)、牵牛花色素(Petunidin)及锦葵色素(Malvidin)。自然条件下游离状态的花青素极少见,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花青素常与一个或多个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通过糖苷键形成花色苷。已知天然存在的花色苷有250多种[2~4,8]。花青素分子中存在高度分子共轭体系,具酸性与碱性基团,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稀碱与稀酸等极性溶剂中。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遇醋酸铅试剂会沉淀,并能被活性炭吸附。在紫外与可见光区域均具较强吸收,紫外区最大吸收波长在280nm附近,可见光区域最大吸收波长在500~550nm范围内。花青素类物质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pH<7呈红色,pH在7~8时呈紫色,pH>11时呈蓝色[2]。3 花青素的各项研究3.1 花青素的分离与分析植物花青素多采用酸性的甲醇、乙醇、水等极性溶剂提取,但该法同时提取了材料中由原花青素及花白素转化形成的花青素。提取液中用溶剂萃取、纸层析、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采用纸层析或柱层析方法分离,得到3种主要的花青素苷元。花青素总量测定多采用分光光度法,样品经沸水提取,加酸性乙醇显色,生成特有的刚果红,于波长535nm处测吸光度,该法不受黄酮苷及儿茶素的干扰,但受原花色素、花白素干扰,分析结果往往偏高,灵敏度不够理想[2]。已有采用高效液体相色谱法(HPLC)测定花青素种类和含量的报道。D.Strack等从欧洲越桔花青素提取物中分离检测到16种花色苷,孙视等从引种越桔中检测到15种花色苷,色谱分析条件为:采用Aquapore RP-300色谱柱,10%甲酸水溶液做A泵流动相,流速1ml、min,柱温28℃,检测波长530nm,经梯度洗脱,在65min内完成检测。采用矢车菊-3-葡萄糖苷作为对照品进行方法考察显示:方法线性关系、重现性良好,准确度较高[2]。3.12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植物花青素及类黄酮物质代谢途径研究已较为成熟。苯丙氨酸是花青素及其他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由苯丙氨酸到花青素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由苯丙氨酸到香豆酰CoA,这是许多次生代谢共有的,该步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活性调控。第2阶段由香豆酰CoA到二氢黄酮醇,是类黄酮代谢的关键反应,该阶段产生的黄烷酮和二氢黄酮醇在不同酶作用下,可转化为花青素和其他类黄酮物质。第3阶段是各种花青素的合成[2]。3.3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利用蛋白质纯化、转座子标签、PCR及鉴别筛选等手段从玉米、金鱼草、矮牵牛等植物中分离并克隆了部分与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已分离与克隆的结构基因主要有CHS、CHI、DFR、ANS、3GT、AMT基因。已克隆的调节基因主要有R基因及其同族的C、Sn和Lc基因,另外还有B、Cl、Pl、Vpl、Del、An2、An4基因,并发现这些调节基因具高度相似序列,表明不同物种花青素生物合成由相似因子介导与控制[2,14~16]。通过外源结构基因导入,利用反义基因法与共抑制原理等技术调控花青素等类黄酮物质的合成,从而改变植物花色、果色与叶色已经取得许多成果[2]。人们根据植物花的颜色与类黄酮有关,而苯基乙烯酮合酶CHS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于是从矮牵牛中分离出CHS的cDNA,将cDNA与CaMV的35S启动子反向连接,再把此反义基因系统连到双元载体Bin19上,得到矮牵牛转基因植株,其花色从原来的紫红色变为粉红色,并夹有杂白色或全白色,这种反义RNA技术为园艺学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7]。由于其易于观察的特性,花青素调控基因可用于研究植物基因表达及相互作用,植物遗传条件的优化上[2]。3.4花青素的生理及保健功能由WHO、FAO组成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考察了花色苷的毒理学资料,结论是“毒性很低”。唯一的负面作用是使一些动物器官(肝、肾上腺、甲状腺)的重和体重下。1982年确定其人体ADI值(每日允许摄入剂量)为0~2.5mg/kg体重[3]。有证据表明,花青素不仅无毒和无诱变作用,而且有治疗特性。花青素在眼科学,治疗各种血液循环失调疾病,发炎性疾病上有疗效。最近关注花青素和相关类黄酮物质的抗氧化特性,导致许多文章报道它们在减少冠心病方面的作用,引发了调查所谓的“法兰西怪事”,即法国人食用高饱和脂肪酸,却很少人患冠心病[4,8]。3.5 花青素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可实现花青素工业化生产,作为种蚯蚓体内能分离出至少2种以上具有抗凝活性但是分子量和生化特征不相同的蛋白酶。例如在粉正蚓(程牛亮等,1990)、赤子胜爱蚓(熊焱等,1999)体内均分离出多种纤溶酶组分[17~19]。粉正蚓的纤溶酶中有的可以水解碱性氨基酸,有的可以水解酸性氨基酸;李旭霞等(2003)提出赤子胜爱蚓纯化的组分中有的可以直接水解纤维蛋白,也有的以纤溶酶原作为水解底物[1,5~6,20]。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的美原恒教授,利用蚯蚓提取蛋白酶获得了成功,此药可以代替尿激酶,是治疗心肌梗塞、脑血栓的特效药。郭斗涛等(1998)报道,口服蚯蚓水提物30ml、d,14d(1个疗程)后,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21]。董德洛等(1993)给脑血栓患者口服蚯蚓水提物实验发现,该提取物可能通过抗凝及促纤溶作用,促进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陈飞等(2003)指出蚯蚓的溶栓作用,侧重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中风后遗症的恢复。蚯蚓CaM是一种分布很广泛,功能重要的钙结合蛋白,作为主要的钙受体蛋白,调节着20多种酶的活性,在第二信使调节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22]。4 结语近几年来,针对花青素的抗氧化、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2,3的应用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对花青素的研究开展的比较广泛,不稳定(易受pH、氧化剂、亲核剂、酶、金属离子、温度、光照等影响),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11,12]。但由于至今国内市场上还没有花青素纯品,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对花青素的研究中,我认为花青素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为:提取高纯度的花青素及对花色苷类色素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必备的表征条件和理论依据,并且有助于它的工业利用[10]。参考文献[1] 曾小澜,章碧玉,麦羡霞.蚯蚓提取物对多种瘤细胞的作用[J].山西医学院学报,1995,26(2):81-83.[2 ]张绍章,田琼,李予蓉.蚯蚓提取物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14(5):350-352.[3] 孙淑芬,莫简,郭正仁.蚯蚓提取物对血卟啉激光抗癌的增敏作及其机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2(2):141-144.[4] 邢宝东,殷慎敏,茹炳根.蚯蚓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7,29(6):609-612.[5 ]赵晓瑜,静天玉.蚯蚓纤溶酶的成分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4):407-411.[6 ]林少琴,余萍,兰瑞芳.蚯蚓纤溶酶的亲和层析纯化及部分性质[J].药物生物技术,2000,7(4):229-233.[7] 杨嘉树,李令媛,茹炳根.蚯蚓体内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ePA)的分离纯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2):156-163.[8] 杨嘉树,李令媛,茹炳根.蚯蚓体内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ePA)的部分性质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2):164-169.[9 ]杨嘉树,郭亚迁,茹炳根.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剂(ePA)小亚基活性中心的酶学性质及CD光谱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6):721-725.[10] 刘堰,李清漪.赤子爱胜蚓超氧化物岐化酶的纯化和部分性质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4,10(5):605-610.[11] 徐炜虹,杨齐衡,路英华,等.蚯蚓过氧化氢酶的纯化及性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95-101.12 严民宏,王二力,周元聪,等.赤子爱胜蚓纤维素酶的初步研究[J].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91,17(1):82-86.[13] 钟良玮,张祖,单鸿仁.双胸蚓胶原酶的萃取、纯化、性质及化学组成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1,7(3):291-296.[14] 李令媛,马宏宝,吕迎春.镉诱导威廉环毛蚓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4,10(4):444-450.[15]] 王采芹,张庭芳.蚯蚓钙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6):741-748.[16 ]陈飞,刘艳玲,吴红玲.蚯蚓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3,20(1):43-44.[17] 郭斗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00.[18] 董得洛,黄德铭.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3,20(1):16.[19] 李旭霞,李庆伟,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 (2):187-191.[20] 程牛亮,牛勃,张祖询,等.双胸蚓纤溶酶的纯化及性质[J].生物化学杂志,1990,6(2):186-190.[21] 熊焱,杨四成,刘晓英,等.蚯蚓纤溶酶的纯化及部分序列测定[J].生物化学杂志,1997,13(3):292-295.[22] 李玉珍,杨继虞,陶建宁.赤子爱胜蚓纤溶酶的理化性质研究[J].广东药学,2000,10(2):30-32.[23] Tsunoda S,et al.AnticancerRes,1997,17(5A):3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