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学科前沿

高分子科学学科前沿
高分子科学学科前沿

高分子科学的学科前沿及学科发展

一、学科背景

高分子科学自本世纪20世纪30年代,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形成以来,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发展历程。高分子科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建立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和力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高分子材料品种多、产量大、应用广、经济效益高,因而迅速渗透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来,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内容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均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学科领域上,由当初的仅仅是高分子化学研究,逐步发展成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甚至高分子生物学等分支学科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学术内含上,由当时的仅是大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而扩展出大分子链及其聚集态结构研究、聚合物的成型及其结构控制研究、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所需的繁杂众多、要求特殊的新材料研究等丰硕的研究内容;在社会影响上,由当初的仅是对新奇化合物的学术兴趣,发展到当今成为高分子产业的理论基础、推动着高分子新产业形成及发展、其直接和间接的研究成果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及分析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因素推动了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其一是人类社会及国民经济对高分子新材料的不断需求。例如,由于人类社会对衣着服饰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促进了聚酰胺、聚酯等新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合成纤维工业的产生,由于合成纤维产品质量的差异、市场竞争的需求以及新产品的换代追求,反过来又促进了聚合方法、高分子链结构及聚集态结构、聚合物纺丝工艺及成型理论等方面的深入工作。如此过程,推动了合纤工业发展,也导致了现在的超细纤维、纳米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特种纤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成纤工艺等纤维领域前沿课题的形成;其二是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众所周知,高分子化学始出于有机化学,由于对大分子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兴趣,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探讨了一系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合成方法,从而形成了高分子化学,物理学知识和高分子化学知识的融合,促进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性质、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研究的深入,从而形成了高分子物理。由于高分子材料制品研究的需求,高分子物理同高分子化学和化工、机械等领域知识的融合,又逐渐形成了高分子工程,进而高分子知识又和生物学、电子学、医学等领域知识融合,又正在逐渐形成高分子生物学、电子功能聚合物等新的研究领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高分子科学所具备的新材料背景,因此社会发展、工业发展、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需求向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是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另一方面,遵循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学科方面的新知识、新成就,用来丰富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两种动力的推动下,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是以不断出现新的前沿领域来体现的。由于前沿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研究成果的不断形成、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体现出高分子科学整体上的不断深入和飞跃。因此,在学术上注意把握高分子科学的学科前沿,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前沿课题,是我们高分子界学者推动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学科前沿领域

当前国内外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可以归纳如下:

l、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新的有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合成,新的聚合反应及聚合方法,始终是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这个发展线索的带动下,可控制反应物的空间立构及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可控聚合、活性聚合、生物酶催化聚合,微生物合成,新功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合成,高性能(耐高温、高强度、高模量)化合物的

分子设计及合成,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各种有机一_无机分子内杂化材料的合成,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反应加工),聚合物材料的化学改性方法(表面改性、分子改性)以及基于分子识别,着眼于各种新功能材料探索而出现的分子有序组装体系的设计及组装合成方法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组装化学等,成为了当今高分子化学的前沿领域。

2、高分子物理:高分子链结构研究,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研究以及这种结构和高分子聚合物做为材料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性能、功能间的关系研究始终是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研究线索。在这种研究线索指引下,有关高分子链结构(链构型、构象、支化度、序列结构、交联结构等)、聚集态结构(浓溶液、液晶态、晶态、非晶态、多相体系、熔体等)的新观点、新现象、新的研究方法,对聚集态本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论归纳等课题成为了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静态”的结构研究相比,高分子的“动态”结构研究,诸如分子链运动及动力学行为、聚集态的亚稳态结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聚合物流体的非线性粘弹性行为等,更是近年来展现的一些前沿领域。此外,聚合物的表面、界面结构和性质研究、材料力学性质(韧性、破坏等)的分子运动依据、电子功能聚合物的分子原理、生物高分子(例多肽、多糖)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生物高分子聚集态结构和生命现象的关系,以及难溶高分子分子量的表征研究等,也成为当今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关于高分子科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采用新观点、新模型、新概念对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归纳,在新概念、新理论指导下采用数学、计算机方法解决高分子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例,功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高性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实验现象的模拟和理论解释等),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3、功能高分子及新技术研究:功能高分子是高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思路是,根据国民经济及其他学科科学发展的需求,融合高分子物理以及物理学、生命科学、电子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分子设计,分子结构对功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合成并制备或组装各种种类繁多的功能奇特的材料或器件。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成果,往往孕育着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雏型,因此是近些年来高分子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功能高分子及有关新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有,电子功能聚合物及信息技术研究(光、电、磁功能高分子,高分子液晶显示技术、电致发光技术、塑料高密度电池、分子器件、非线性光学材料、高密度记录材料等),医药功能高分子及卫生保健技术研究(高分子药物、控制药物释放材料、医用材料、医疗诊断材料、人体组织修复材料等),信息高分子的合成及应用技术(蛋白质、多糖及生物弹性体技术等),各种敏感检测材料,微小机械材料等。除去功能高分子研究之外,通用高分子的改性技术,天然高分子的利用及改性技术、聚合物生物降解材料及聚合物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等,也是高分子科学研究中面临的前沿课题。

4、高分子工程(聚合反应工程和聚合物成型):高分子工程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工业规模合成技术及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科学一一工程问题。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有,用于制备新塑料、纤维、弹性体、粘合剂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前期工业合成技术研究(超高分子量化合物,嵌段、接枝共聚物,新合成方法等),聚合物新成型方法、新成型技术(振动剪切塑化成型、气辅成型、反应加工成型、特种纤维的纺制、新成纤技术等),成型工艺过程和聚合物结构控制的关系等。高分子工程是高分子科学三个主要分支中,形成最晚的一个学科分支,而这个分支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分子工业的发展。目前,这个分支学科在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是今后需要予以加强的。

参考文献

1,施良和,胡汉杰等,《高分子科学的今天和明天》,北京,化工出版社,1994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A).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Shifiting Research Frontie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4

3,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五十年”编辑委员会,《中国化学五十年》第五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钱保功,王洛礼,王霞瑜等,《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王萍姚恒美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05 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33 . 1 亿美元,研发投入达到232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1%。其中生物医药依然是生物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研究人员在药物设计、疫苗研究、抗体工程、新型药物输送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众多突破。尽管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上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在癌症治疗、蛋白质、免疫学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屡次登上《科学》、《自然》等顶级国际权威期刊,并受到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一、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药物设计 以核酸为靶的药物设计重要研发领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义核酸、核酶与三链DNA的设计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以核酸为靶的小分子药物研发。 目前全球约有20 余家公司在从事反义核苷酸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有23 种试用于临床,其中 4 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反义核酸药物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抗癌抑癌、抗耐药、免疫类、细胞因子类、抗病毒等。目前,反义药物方面己取得重大进展,第一代产品(Eyetech 公司用于抑制老年人眼疾的Macugen )己有上市,第二代反义产品也己形成。核酶具有高度特异性,作为抗病毒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被认为是抗病毒基因治疗方案设计中重要探索方向。2004 年 6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开发出了一种抗乙肝病毒的SNIPAA盒式微型载体。该类研究在国内已有开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自2001 年起开展“核酶介导的果树抗类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R 卜A干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细胞内基因沉默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作为后基因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广泛用于包括功能基因学、药物靶点筛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疾病治疗等等,近年来已成为遗传学、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目前中国科学家也己纷纷开展了该项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已立项支持。 疫苗研究 以美国为例,疫苗的需求每年增长8 . 6 % ,到2008 年时市值将达74 亿美元,到2013 年疫苗市值将达91 亿美元。其中先进技术应用趋向包括异质基础加强结种技术、蛋白质调控技术、类病毒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美国细胞基因系统工程公司应用基因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肺癌疫苗G 一V AX ,被视为运用修改过基因的活体细胞治疗癌症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抗体工程 抗体分子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分子,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可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等领

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在今后1/4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125个问题如下(前25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 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1.宇宙由什么构成? 2.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3.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 4.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 5.物理定律能否统一? 6.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 7.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8.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9.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 10.地球内部如何运行? 11.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12.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 13.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14.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15.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 16.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17.怎样从海量生物数据中产生大的可视图片? 18.化学自组织的发展程度如何? 19.什么是传统计算的极限? 20.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切断某些免疫反应? 21.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局部性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理? 22.能否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 23.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

24.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25.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 26.宇宙是否唯一? 27.是什么驱动宇宙膨胀? 28.第一颗恒星与星系何时产生、怎样产生? 29.超高能宇宙射线来自何处? 30.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 31.黑洞的本质是什么? 32.正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 33.质子会衰减吗? 34.重力的本质是什么? 35.时间为何不同于其他维度? 36.是否存在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 37.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吗? 38.是否有解释所有相关电子系统的统一理论? 39.人类能够制造最强的激光吗? 40.能否制造完美的光学透镜? 41.是否可能制造出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 42.什么是高温超导性之后的成对机制? 43.能否发展关于湍流动力学和颗粒材料运动学的综合理论? 44.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45.固体中是否有超流动性?如果有,如何解释? 46.水的结构如何? 47.玻璃态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48.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 49.光电电池的最终效率如何? 50.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 51.驱动太阳磁周期的原因是什么? 52.行星怎样形成?

材料科学前沿论文

智能材料的结构及应用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材料的智能化代表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方向,智能材料是一种能通过系统协调材料内部各种功能并对时间、地点和环境作出反应和发挥功能作用的材料。且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的结构的基础之上,介绍一些它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材料、结构、应用 材料的发展从之前的单一型、复合型和杂化型,发展为异种材料间的不分界的整体式融合型材料。而近几年所兴起的智能材料更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它的仿生系统具有传感、处理和响应功能,而且与机敏材料相比更接近于生命系统。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程度实现非线性响应从而达到最佳适应的效果。对于智能材料我结合自己听课的内容、书籍及网上资料的查阅写下对智能材料的认识。 智能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它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加上了信息科学的内容,实现了结构功能化功能智能化。一般来说智能材料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即: (1)基体材料: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一般宜选用轻质材料。一般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其重量轻、耐腐蚀,尤其具有粘弹性的非线性特征。其次也可选用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 (2)敏感材料: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变化(包括压力、应力、温度、电磁场、PH值等)。常用敏感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电流变体、磁流变体和液晶材料等。 (3)驱动材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常用有效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流变体和磁致伸缩材料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既是驱动材料又是敏感材料,显然起到了身兼二职的作用,这也是智能材料设计时可采用的一种思路。 (4)其它功能材料:包括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纤和半导体材料等。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第一讲自然科学与哲学 1、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和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来看,也就是哲学的根和源的问题:(一)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哲学是从非哲学开始的。这里哲学是指科学的哲学,不是指某些“意识形态的哲学”。同任何知识领域一样,哲学不能从它自身产生出来,哲学从具体科学开始。2、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突破,向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予以解决;而哲学则由于充分认识到向自己提出问题的现实基础,从而正确地解决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自然科学是产生哲学的土壤,为哲学提供丰富的养料。(3)科学的哲学只有吸取新的自然科学成就,才能战胜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哲学。(二)脱离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自然科学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1、每一代的哲学思想无不打上自然科学发展的印记。 2、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3、倾听科学实践的呼声,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看:1、自然科学的产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2、科学的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3、蔑视哲学是错误的。 4、自然科学要关心哲学问题。 5、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裁判官”。 6、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给科学开路的。 9、哲学鼓励百家争鸣。10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同自然科学相结合。 2、为什么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唯物主义的内容、范畴、概念,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增添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自然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发生了变革。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之间以及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革新了牛顿的时空观,而且也革新了仍然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恩格斯的时空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范畴,诸如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认识论的许多问题,都同前人的许多命题、思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中期论文

稀土材料 姓名:牛刚学号:S2******* 稀土被称为工业“味精”,在材料的结构与功能改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稀土元素的4f轨道电子数目是稀土元素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正是4f轨道电子数目的差异引发了稀土材料之间的性能差异。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具有与其他材料完全不同的许多优良性能。 我国稀土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和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但功能材料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稀土在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增长迅速,其应用份额从1990年的13%增长到了2002年的30%。稀土功能材料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从70年代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速度愈来愈快,一般以5年左右的周期出现一个震动世界的新成果,并迅速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 1稀土磁性材料 1.1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RECo5型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70年代出现了RE2Co17型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其磁能积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温度稳定性好,但由于主要原料是Sm和Co,成本高,一般用于军工等特殊领域;第三代稀土永磁REFeB发明于80年代,是当今磁能积最高的永磁材料。近年来全世界NdFeB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5%,2003年我国NdFeB磁体的产量达到15000t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稀土永磁制备技术和磁体性能方面与国外比较还有不少差距,多数厂家的产品因磁体性能较低、一致性难以满足高档用户的要求,因此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3~1/2,经济效益不尽人意。随着烧结NdFeB磁体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其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发高性能烧结NdFeB磁体的热潮。西方国家大部分采用快冷厚带工艺制备高性能烧结NdFeB磁体。用该工艺生产的磁体磁能积高,性能稳定。国内许多单位都在加速开发此新工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冷厚带制备工艺,并与设备厂家合作设计制造了一台300kg甩带炉,试运行效果良好,产品已基本达到国外用户要求,近年内将实现规模化生产。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备工艺和设备的改进; (2)通过掺杂Co,Al和稀土Tb等提高矫顽力和改善温度稳定性;(3)通过纳米双相耦合技术提高永磁材料的性能;(4)稀土永磁薄膜材料和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 据全国稀土永磁材料协作网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烧结NdFeB磁体总产量将达到50,000t,销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到2010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75%,销售额将达到260亿元。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成为世界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中心。 1.2磁致伸缩材料磁致伸缩材料是在偏磁场和交变磁场同时作用下,发生同频率的机械形变的一种材料。与压电陶瓷(PZT)和传统的磁致伸缩材料Ni,Co相比,稀土超磁致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第八讲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记者:匡先生,在展望生物学绚丽的发展前景之前,您能否简要的回顾20世纪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呢? 匡廷云院士:由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地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进步,为生物学家认识生物发展规律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方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孟德尔遗传学的再认识和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开创了经典遗传学,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摩尔根主要用实验手段证明了基因是有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到了20世纪中叶,迎来第二次突破性进展,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沃森是生物学家,当时刚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研究噬菌体,后来到了英国。而克里克是个物理学家,当时在剑桥读Ph.D,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沃森的贡献是在于确定DNA 两对特异性碱基的配对。克里克的贡献在于他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从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变量和稳定条件。特别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大大减少了变量数目。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美的结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第二个突破性的里程碑。 图2 玉米籽粒的孟德尔遗传 图3 DNA 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生物学的新纪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识破自身的基因。在20世纪末大规模的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类的基因全序列。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可以说20世纪生物学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科学》一周(7.9-7.15)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用于高产率环境稳定单分子层器件的金属纳米粒子接触 材料名称:金属纳米粒子 研究团队:瑞士 IBM 苏黎世实验室 Gabriel Puebla-Hellmann 研究组 原标题:Metallic nanoparticle contacts for high-yield, ambient-stable molecular-monolayer devices 想要实现用于电子应用、光发射或感测的分子的固有功能,需要与这些分子的可靠电接触。自组装的由单层(SAM)组成的夹层结构是有利于技术应用的,但是需要非破坏性的顶部接触制造方法。已有的各种方法,包含从直接金属蒸发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或石墨烯夹层到金属转移印刷。然而,在不损害薄膜完整性、内在功能或大规模制造兼容性的情况下,尚不可能制造基于 SAM 的器件。Puebla-Hellmann 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 SAM 的器件的顶部接触方法,通过利用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为各个分子提供可靠的电接触这一事实,同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该制造步骤首先包括将一层金属纳米颗粒直接共形和非破坏性地沉积在 SAM 上(其本身横向约束在介电基质中的圆形孔内,直径范围为 60 纳米至 70 微米),然后通过直接金属蒸发对顶部接触进行加固。该方法能够制造数千个相同的、环境稳定的金属-分子-金属器件。SAM 组成的系统变化表明,固有的分子特性不受纳米颗粒层和后来的顶部金属化的影响。Puebla-Hellmann 等人提出的这一概念通常针对配有两个锚定基团的密集分子层,并为分子化合物大规模整合到固态器件提供了一条途径(可以缩小到单分子水平)。(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275-z)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科学》一周(10.8-10.14)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由熵驱动的手性单壁碳纳米管的稳定性 材料名称:单壁碳纳米管(SWCNT) 研究团队: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 Christophe Bichara 研究组 原标题:Entropy-driven stability of chiral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单壁碳纳米管是空心圆柱的,其可以在边界处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碳结合而生长达到厘米级长度。其表现出半导体或金属特性,取决于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手性指数。Magnin 等人为了支持选择性合成,开发了一个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将管-催化剂的界面能量、温度与碳纳米管手性联系了起来。并表明了纳米管可以生长手性,因为它们的纳米尺寸边缘的结构熵,从而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手性分布的温度演变。通过界面能量考虑催化剂的化学性质,Magnin 等人构建了结构图谱和相图,用于指导催化剂和实验参数的理性选择,以实现更好的选择性。 (Science DO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915440805.html,/10.1126/science.aat6228)

2. 亚微米级结构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材料名称: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研究团队:西北工业大学黄维和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浦研究组 原标题: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spontaneously formed submicrometre-scale structures 发光二极管(LED)能够将电转换为光,广泛用于现代社会中如照明、平板显示器、医疗设备和许多其他情况。通常,LED 的效率受到非辐射复合(电荷载流子由此重新组合而不释放光子)和光陷的限制。在诸如有机 LED 的平面 LED 中,从发射器产生的光的大约 70%至 80%被捕获在装置中,为提高效率留下了很大的机会。研究人员们用了许多方法,包括使用衍射光栅、低折射率网格和屈曲图案,来提取被陷在 LED 中的光。然而,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并且可能使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发生改变。Cao 等人展示了高效和高亮度电致发光的溶液加工的钙钛矿,其自发形成亚微米级结构,可以有效地从器件中提取光并保持与波长和视角无关的电致发光。这种钙钛矿仅需要在钙钛矿前体溶液中引入氨基酸添加剂便可形成。此外,添加剂可有效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并减少非辐射复合。钙钛矿 LED 具有峰值 20.7%的外量子效率(电流密度为 18 mA·cm-2),能量转换效率为 12%(在 1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该值与性能最佳的有机 LED 相接近。 (Nature DO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915440805.html,/10.1038/s41586-018-0576-2)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试题与答案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 知识》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 信息材料旨在实现信息的产生、发射、传输、接收、获取、存储和显示等功能使用,下列属于信息材料的是() A.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B.超大容量信息存储材料 C.先进磁性材料 D.激光晶体 参考答案 答案:ABC 2. 目前,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治疗目前在全球迅速发展,下列哪些属于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治疗()。 A、T细胞激活与调节 B、树突状细胞疫苗 C、溶癌病毒治疗 D、T细胞过继转移 参考答案 答案:ABCD 3. ( ) 指的是利用量子叠加或量子纠缠来获得更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新型传感器。 A、生物传感器 B、位移传感器

C、红外传感器 D、量子传感器 参考答案 答案:D 4. 量子材料指的是由于其自身电子遵循的量子力学规律而产生奇异物理特性的材料,下列不属于量子材料的是( )。 A.石墨烯 B.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C.铁基超导体 D.锂离子电池 参考答案 答案:D 5. 2009年,科技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启动国家 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以下哪个省市未被列入先期示范工作中:()。 A、山东 B、湖南 C、江苏 D、安徽 参考答案 答案:C 6. 目前,全球固体废物领域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是以下哪个国家:()。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 答案:D 7. ()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 A、精准医学 B、再生医学 C、预防医学 D、康复医学 参考答案 答案:B 8. 关于重大慢性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大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很难根治 B.并发症危害大,疾病后期的致死致残率高 C.对人类健康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不会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答案 答案:D 9. 深海生物资源主要是指生活在海洋大陆坡和洋底水深( )之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物。 A.小于200米 B.200~3000米 C.3000~5000米

道路材料工程学科前沿综述

道路材料工程学科前沿综述 摘要:近年来,道路材料工程学科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公路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本文针对当前道路材料工程发展现状,综述了其重要进展,并对我国该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道路材料工程;前沿;综述 0 引言 道路材料工程是一门与材料和道路有关的学科,它以材料科学和道路工程理论为基础,采用材料分析、测试等手段来研究材料,旨在研究和解决工程建养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 道路材料工程学研究内容包括水泥路面材料开发、改性及施工工艺研究,沥青路面材料开发、改性及施工工艺研究,土质加固及半刚性路面基层材料研究。 回顾历史,道路工程每一项技术的出现,首先在材料方面有所突破。如路基土的改良与稳定技术,沥青、水泥材料的改性研究等都与材料科学有关。由此可见,道路材料学科的不断发展尤为重要[1]。 1 道路材料工程学科各方向的发展 1.1 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发展 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路面材料的适用性、组成设计等对路面的使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1 沥青路面与材料 (1)沥青路面材料 沥青路面成为主导路面结构形式的原因在于其表面平整、行车舒适、减振性良好,但若材料组成、施工工艺不当,面层也会出现车辙、低温开裂等不良现象。 近年来,为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从沥青材料性能的改善着手,相继出现了乳化沥青、改性沥青。从材料必须满足环境的角度出发,一些学者开始研发全温度域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流变特性与路用性能评价方法,进一步提出改性沥青质量控制技术。从环保角度出发,很多人员对废橡胶粉改性沥青、废塑料改性沥青、硅藻土改性沥青等开始进行深入研究。 (2)环保型道路材料

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第一讲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第一讲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数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记者:林先生,您好。首先我们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访谈,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介绍有关数学学科前沿的一些基本情况。科学研究跨入了新世纪的门槛,我们看到,各门学科一方面在回顾学科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在展望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您从1956年进入中科院正式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您一直奋斗在数学研究的前沿。您能根据您这么多年对数学的研究,回顾一下20世纪数学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数学研究有哪些重大进展和重大成就? 林群:据您所说的,站在数学内部看,上个世纪的数学必须归结到1900年8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代表会议上,38岁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1862--1943)所发表的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这一演说成为世界数学史发展的里程碑,为20世纪的数学发展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在这23个问题中,头6个问题与数学基础有关,其他17个问题涉及数论、不定积分、二次型理论、不变式理论、微分方程、变分学等领域。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事实上,有两位数学家,庞加莱和洛伦兹也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门口),1907年,他发现狭义相对论应用于物理学的其他领域都很成功,唯独不能应用于万有引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转入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并很快确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等效理论”,但数学上碰到的困难使他多年进展不大。大约在1911年前后,爱因斯坦终于发现了引力场和空间的几何性质有关,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因此爱因斯坦应用的数学工具是非欧几何。1915年,爱因斯坦终于用黎曼几何的框架,以及张量分析的语言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还有您讲的德国女数学家诺特(Emmy Noether 1882~1935)发表的论文《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环中的理想论)》标志着抽象代数现代化开端。她教会我们用最简单、最经济、最一般的概念和术语去进行思考:如同态、理想、算子环等等。

物理学最前沿八大难题

物理学最前沿八大难题 当今科学研究中三个突出的基本问题是:宇宙构成、物质结构及生命的本质和维持,所对应的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八大学科分别是:能源、信息、材料、微光、微电子技术、海洋科学、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物理学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学科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物理学最前沿的八大难题来了解最新的物理学动态。 难题一:什么是暗能量 宇宙学最近的两个发现证实,普通物质和暗物质远不足以解释宇宙的结构。还有第三种成分,它不是物质而是某种形式的暗能量。 这种神秘成分存在的一个证据,来源于对宇宙构造的测量。爱因斯坦认为,所有物质都会改变它周围时空的形状。因此,宇宙的总体形状由其中的总质量和能量决定。最近科学家对大爆炸剩余能量的研究显示,宇宙有着最为简单的形状——是扁平的。这又反过来揭示了宇宙的总质量密度。但天文学家在将所有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可能来源加起来之后发现,宇宙的质量密度仍少了2/3之多! 难题二:什么是暗物质 我们能找到的普通物质仅占整个宇宙的4%,远远少于宇宙的总物质的含量。这得到了各种测算方法的证实,并且也证实宇宙的大部分是不可见的。

最有可能的暗物质成分是中微子或其他两种粒子: neutralino和axions(轴子),但这仅是物理学的理论推测,并未探测到,据说是没有较为有效的测量方法。又这三种粒子都不带电,因此无法吸收或反射光,但其性质稳定,所以能从创世大爆炸后的最初阶段幸存下来。如果找到它们的话,很可能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宇宙的各种情况。 难题三:中微子有质量 不久前,物理学家还认为中微子没有质量,但最近的进展表明,这些粒子可能也有些许质量。任何这方面的证据也可以作为理论依据,找出4种自然力量中的3种——电磁、强力和弱力——的共性。即使很小的重量也可以叠加,因为大爆炸留下了大量的中微子,最新实验还证明它具有超过光速的性质。 难题四:从铁到铀的重元素如何形成 暗物质和可能的暗能量都生成于宇宙初始时期——氢、锂等轻元素形成的时候。较重的元素后来形成于星体内部,核反应使质子和中子结合生成新的原子核。比如说,四个氢核通过一系列反应聚变成一个氢核。这就是太阳发生的情况,它提供了地球需要的热量。当然也还有其它的种种核反应。 当核聚变产生比铁重的元素时,就需要大量的中子。因此,天文学家认为,较重的原子形成于超新星爆炸过程中,有大量现成的中子,尽管其成因还不很清楚。另外,最近一些科学家已确定,至少一些最重的元素;如金、铅等,是形成于更强的爆炸中。还有一点需要确定,即当两颗中子星相撞还会塌陷成为黑洞。

材料化学论文

材料化学论文题高温超导材料研 班级:2009级3班 姓名:梁秋菊 学号:200910140315

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发展历史,对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用途进行说明,对目前超导材料的主要研制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超导材料研究进展高温应用 一、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 高温超导材料一般是指临界温度在绝对温度77K以上、电阻接近零的超导材料,通常可以在廉价的液氮(77K)制冷环境中使用,主要分为两种:钇钡铜氧( YBCO和铋锶钙铜氧(BSCCO)钇钡铜氧一般用于制备超导薄膜,应用在电子、通信等领域;铋锶钙铜氧主要用于线材的制造。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末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 ° 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末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他也因此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状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超导材料的最初研究多集中在元素、合金、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等方面。至1973 年,发现了一系列A15型超导体和三元系超导体,如Nb s Sn V s Ga Nb s Ge,其中Nb s Ge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TJ值达到23.2K。以上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而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1986年,德国科学家柏诺兹和瑞士科学家穆勒发现了新的金属氧化物超导材料即钡镧铜氧化物(La-BaCuO),其T c为35K,第一次实现了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铜酸盐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是超导材料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打开了混合金属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方向。1987年初,中、美科学家各自发现临界温度大于90K的YBacuG g 导体,已高于液氮温度(77K) ,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后来法国的米切尔发现了第三类高温超导体BisrCu0,再后来又有人将Ca掺人其中,得到Bis尤aCuOg导体,首次使氧化物超导体的零电阻温度突破100K大关。1988年,美国的荷曼和盛正直等人又发现了「系高温超导体,将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当时公认的最高记录125&瑞士苏黎世的希林等 发现在HgBaCaCi超导体中,临界转变温度大约为133K,使高温超导临界温度取得新的突破。二、高温超导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指的是:钇系(92 K)、铋系(110 K)、铊系(125 K)和汞系(135 K) 以及2001年1月发现的新型超导体二硼化镁(39 K)。其中最有实用价值的是铋系、钇系(YBCO) 和二硼化镁(MgB2)。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是以铜氧化物为组分的具有钙钛矿层状结构的复杂物质,在正常态它们都是不良导体。同低温超导体相比,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垂

物理学前沿简介

放射物理与防护绪论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尺寸标度上涉及从基本粒子到整个宇宙,在时间标度上从飞秒级的短寿命到宇宙纪元。物理学确立的新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一、物理学的发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理学萌芽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 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

材料科学前沿思考题1

1.航空器发展对材料的要求有哪些? 答:耐高温、高比强、抗疲劳、耐腐蚀、长寿命和低成本。 2.什么是自然资源,属性是什么?自然资源分为哪几类? 答:(1)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2)属性包括:自然+经济。(3)可分为三类:无穷——空气、风、太阳能;可再生——生物体、水、土壤;非再生,矿物、化石燃料。 3.环境的定义是什么?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对人类而言环境的作用有哪些? 答:(1)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2)人类索取超过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3)首先,生存的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其次,环境对废物消纳及转化,保证延续;第三,提供精神享受。 4.什么是资源保护?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减轻环境污染? (1)广义——在维护生态系统及其综合体中,对资源采取的平衡行动;狭义——对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2)1》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物排放;2》保护资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废弃物的回收。 5.什么是金属间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的特点是什么? 答:指两种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组成的具有整数化学计量比的化合物。 特点:密度低、屈服强度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比刚度高、熔点高、高温强度好、抗氧化性能优良等。 6.金属间化合物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分类及特点:①正常价化合物:符合化合物原子价规律。键特点: 电子转移和共用电子对。a.金属倾向与345副族元素形成化合物,b.金属正电性越强, B族负电性越强,越易形成,越稳定。 ②电子化合物:a.不符合原子价规则,成分不定b.结构由e浓度决定,超点阵结构。c.金属键。 ③间隙化合物:AR大过渡族金属元素和AR小的C、N、B等元素组成;高熔点;高硬度。 ④复杂化合物:更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及碳化物。 7.二元Ti3Al合金的缺点有哪些,其发展思路是什么? 答:缺点:室温断裂韧性、冲击韧性低、O相合金的抗氧化问题、高Nb合金抗氧化性差。发展思路:在Ti-Al-Nb 的基础上,加β相稳定元素,增加塑性第二相,改善室温塑性和加工性能。 8.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脆性原因?其韧化方法有哪些? 答:脆性原因:①结构特性:电负性、结构复杂性②滑移特征:独立滑移系③晶界特征:杂质偏聚④环境影响:氢脆⑤应力状态:缺口敏感性。韧化方法:①偏离化学计量比;②合金化:微合金化法、宏合金化;③改变晶粒形态:细化晶粒、择优取向;④微结构控制:组织优化;制备多相合金、改进制备工艺。 9.Ti3Al(α2)基合金中加入β相稳定元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β相稳定元素含量分别对应什么相组成? 答:通过添加β相稳定元素(如Nb和Mo),增加塑性的第二相,使Ti3Al基合金的室温塑性和加工性能得到改善。 ①第一代β稳定元素含量在10%~14%,显微组织为α2(DO19)+β;②β稳定元素含量在14%~17%之间,该合金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蠕变抗力,显微组织取决于热处理,主要为α2、β和O相(第一代O相合金)O相(基于Ti2AlNb,正交结构,可看作α2的畸变结构;③β稳定元素含量在23%以上,如GE公司研制的Ti-24.5Al-23.5Nb和Ti-22Al-27Nb 合金,显微组织为O+β,这类以O相为基的合金比α2合金和超α2合金有更高的高温屈服强度、蠕变抗力和断裂韧性,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第二代O相合金)。 10.什么是高温合金?高温合金的服役条件是什么?高温合金的强化方法有哪些?以Ni基高温合金的强化为例讲述高温合金强化原理。 答:高温合金又称热强合金、耐热合金或超合金(Superalloys),是指以Fe、Ni、Co为基,能在600℃以上温度,一定应力条件下适应不同环境短时或长时使用的金属材料。服役条件(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①600~1100℃②氧化和燃气腐蚀环境③复杂应力(蠕变,高、低周疲劳,热疲劳等)④长期可靠工作。强化方法:组织:γ/ γ’共格组织,基体:γ,强化相:γ’①固溶强化:γ ②第二相强化:γ’ ③晶界强化:微量元素晶界偏聚④工艺强化:定向或单晶。 借助Mo来提高/ 晶格错配度,增加晶格界面应力场,阻止位错运动,减小合金最小蠕变速率。在蠕变过程中形成稠密的界面位错网络,这些位错网络在稳定的蠕变阶段可以有效阻止相中的滑移位错进入相。提高了Mo 元素的含量,增大了合金高温蠕变过程中TCP相析出的倾向,增加Ru元素降低这一倾向,提高合金稳定性。11.组织工程学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对细胞载体材料-支架材料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三大要素:①细胞载体材料-支架材料;②细胞的分离和培养;③细胞生长因子。对支架材料的具体要求有:1.多孔且需要高的孔隙率;2.内部均匀分布和相互联通的孔结构;3. 支架材料易于加工成不同的厚度和形状;4. 良好的相容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5. 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最终消失。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论文

土木工程发展前景 07工程管理张清0704060365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土木 摘要:目前我们的土木工程变为好多的系统专业,系统专业的改进和渐渐的单一精确是我们适应与世界发展的必要,可是依据现在的世界人口是我们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转而想一下,要是再过几个世纪人口逐渐的减少,我们的专业是不是还是很手欢迎呢!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时候我们是要限量的口子制人口的。”或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知识放在电脑里存放啊!美曰:时代的前进和我们的命运是否由自己来安排。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有几人可以认的是什么?有几人可以说出是什么? 关键词:发展历史前景新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 lot of improvement and professional gradually to the single accurate is our world and the necessary, bu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now our talents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mpetition, to think about, if again after centuries of population, we are still very popular professional hand! Maybe someone will say: "that we want to measure to control population." cut Or we can put our knowledge on the computer! Beauty: advanced and our destiny is by himself to arrange. Ou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several people can recognize what? Some people can say what it is? Keywords: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prospects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要了解土木工程的前景,我们先来看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他已经有悠远的历史了,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 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