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附剂临证经验谈3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干姜汤类方】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干姜汤类方】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干姜汤类方】干姜汤类90.干姜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3g 生附子9g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临证加减)1。

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阴盛格阳:身冷,脉沉微,烦躁不饮水,本方加人参以治之。

3.本方合生脉散加车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肿。

4。

本方加人参治无根之火。

症见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

[李东垣]5.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压眩垦、美尼尔氏综合征偏于阳虚型者。

治疗休克及低血压时,常与生脉饮合用,其效更佳。

[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8616。

本方用生姜代干姜。

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吐,头痛,饮食不消化,一切虚寒证,并皆治疗,名姜附汤。

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 黄连9g人参9g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 (临证加减)1。

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

但在临证应用时,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

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

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lOg。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

每El工剂,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

从剂量比谈《伤寒论》中附姜的配伍规律

从剂量比谈《伤寒论》中附姜的配伍规律

久; 干 姜配 伍 附子 , 可 助 长散 寒 之 功 , 显 效更 速 。两药
合用 , 交接 十二 经 , 相得益彰, 相互 为用 , 所 以前 贤 云 :
阳作 用 。通过研 读《 伤寒论 》 我 们发现 , 附子 与干姜配 伍 应用 广泛 , 可用 于治疗太 阳病 、 阳明病 、 少 阴病 、 厥 阴病 、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3月 第 2 8卷 第 3期
C J G M C M Ma r c h 2 0 1 3 . V o l 2 8 . 3
・ 4 4 9・
【 经典温课 】
从 剂量 比谈 《 伤寒论 》 中附姜 的配伍规律
李宇 杰 谢 彬 黄 煜 洪 倩
摘要: 近年来, 火神派以大剂量的附子扶助人体之阳气, 在中医界} I 起很大的轰动。附子作为扶 阳的重要药物, 早在《 伤寒论》
守, 干姜守而不走 ” , 两药相配 , 能走能守 , 起 到更 好 的 回
药 经 验集 的 开 篇 里 提 到 : “ 附子温五脏之阳, 要善用 ,
不可 滥 用 。 ” 干姜 长 于温 中散 寒 , 主要 作 用 于 脾 胃 , 效 力强 劲而持 久 , 故前 人 有 “ 附 子走 而 不 守 , 干姜 守 而不 走” 之 说 。附子 配伍 干 姜 , 可增 强 回阳之 力 , 使 效力 持
在 表 之 风寒 ; 引温药达下焦 , 以去 在 里 之 寒 湿 。 ” 陈 修
园有 云 : “ 附子 味辛 性 温 , 火性迅发 , 无 所 不利 , 故 为 回 阳救 逆第一 品药 。 ” 干姜 , 辛, 热, 归脾 、 胃、 心、 肺 经 。具 有 温 中散 寒 , 回阳通 脉 、 温肺 化 饮 的 功 效 。如 《 本 草 求 真 》日 : “ 干 姜, 大 热无 毒 , 守而 不 走 , 凡 胃 中虚冷 , 元 阳 欲绝 , 合 以 附子 同投 , 则 能 回阳立 效 , 故 书 有 附 子 无 姜不 热 句 , 仲

查安生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用姜经验

查安生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用姜经验

查安生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用姜经验
赵壮壮;査安生;张树卿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41)004
【摘 要】姜类临床应用很普遍,为药食两用之品,因其炮制加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
效,常见姜类有六种,习称"姜六药",分别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皮、姜
汁。查安生教授对姜类谙熟其性、有所发挥,临证善用生姜、干姜、炮姜,习称"姜
三药",配伍巧妙,其独到之处,值得探析,旨为临证用姜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3页(P34-36)
【作 者】赵壮壮;査安生;张树卿
【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查安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J], 程龙艳;查安生;
2.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临证经验 [J], 桑杲; 王静洁; 王萌萌; 彭贵敏
3.李吉彦教授应用甘温扶阳法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 [J], 郝长浩;李吉彦;沈会;朱炜
楷;张靖源;莫睿;王东阳;马兆楠
4.王道坤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探析 [J], 张春燕;段永强;虎峻瑞;王道坤
5.吉良晨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撷菁 [J], 常彪;金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曾辅民医案

曾辅民医案

曾辅民医案曾辅民(1935—2009),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勤求古训,思经求旨,博采众说。

一贯崇尚仲景学说,认为中医临床的根基就在仲景理论。

临床中学不离《伤寒》,用不离经方,偶尔辅以时方。

万病不离乎六经,在六经辨证理论的指导下,擅以经方治疗疑难杂症,观脉察症,析机辨微,收到显著效果。

尤其对经方针对病机之精微处、经方配伍的细微精神以及用药过程的剂量变化体悟深刻。

擅用乌附、姜桂,药味精而剂量重,颇有经典火神派风格。

本节病例主要出自《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等。

曾氏使用姜附的心得归纳如下:(1)运用指征:面白,舌淡有齿痕,舌面有津,畏寒肢厥,便溏或便溏便秘交替出现。

(2)用量问题:应视病之轻重、阴寒程度决定用量。

一般应从小量开始,确认辨证无误,药后无效或效微就加量,脾肾阳虚者每次加量20g左右。

(3)姜附大剂量用后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口苦舌燥,喜饮冷者,是温之太过,应停用,改用滋阴化阴之剂。

二是药后出血、便泄、身痛、痰多、水肿等,是药量与阳虚阴盛之程度相吻,不要更改药物,继续加量效果最好,上述反应2-3日自愈。

(4)煎煮时间:单用大剂量乌头或附子时先煎1小时,乌、附同用时先煎2小时,一般不用防风、蜜糖,只有解毒才用;黑豆只是用川乌时才加。

用解毒药虽是万无一失的措施,但同时会影响疗效。

附子、川乌、草乌30g以上,算为大剂量。

蜂蜜和蜂糖都差不多,一般最后对入。

1.舌疮——四逆汤加肉桂许某,女,32岁。

舌痛3日,舌底前右侧边缘疮疡,呈圆形突起,0.5cm× o.5cm。

影响咀嚼,口腔灼热,病灶处更甚,神倦懒言,语言不清,便溏,手足心热而难忍,偶有小便热痛,舌红有齿痕,舌面多津,脉细弱而数。

此虚阳外越之舌痛,处方:附子40g(先煎),干姜50g,炙甘草50g,肉桂15g(冲)。

3剂。

在门诊先与肉桂粉冲服少许,不到10分钟病人语言不清明显好转,手足心已不如前热。

2周后复诊,述及服前药2日痛止,第3日病灶消除,手足心热消除。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要谈扶阳理论的运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所以这里就先从姜、桂、附的运用谈起。

我曾经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统计,现在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次统计。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这个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g到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g到9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桂的处方一共是19852张。

这个桂包括了肉桂、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以及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桂枝的用量在15g到75g之间。

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g到3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的处方一共是19423张。

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

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都属于制附片。

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其他的中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会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扶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根源还是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医家谈到如果长期使用或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故告诫后人,只可暂用,不可长服,并提出“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用”等戒律。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流派,前后相续行医一百多年来,都是大剂量、长期地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

所以,当时都称他们为“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为“火神派”。

不过,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三部书,并没有从中医基础理论上明确地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桂、附?上世纪70年代,我曾提出,在中医阴阳学说里面,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姜附汤13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姜附汤13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姜附汤姜附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3种“姜附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四。

组成: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功效:脾虚腹胀,呕吐痰饮,食不进,或发寒热。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来源:《千金》卷十八。

组成: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功效: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用法: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来源:《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组成: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功效: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

组成: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效:中风,失音不语。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组成:黑附子(生,去皮脐)。

功效: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用法: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滓再煎。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组成: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效:脉痔有虫,时或痒痛,血不止。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

组成:干姜5钱,熟附子3钱。

功效: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傅文录应用附子的经验(二)

傅文录应用附子的经验(二)

傅文录应用附子的经验(二)7.附子配伍的经验在应用好附子的同时,如果没有姜桂草的相辅相助与配合,附子也很难发挥出惊人的疗效来。

因此,临床上应用好姜桂草的辅助配合作用,也显得十分的重要。

“附子无干姜不热”,表明附子的热效能否充分的发挥,与干姜的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与姜汁之分。

生姜一般应用在内外合病的时候,特别是外感风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另一个是对于宣发行水,以促进附子的蒸腾气化作用,是其它不能替代的。

用于疏散风寒的时候,生姜的用量一般不会超过附子的量,多用10~30g;若用于促进蒸腾气化作用之时,生姜的用量一般用到60~90~150g之间,一般情况与附子用量可相等。

单独应用生姜的时候,如人们常说的生姜红糖水,一般只用几片就行,也就是用量要小,不可太大,以防止对胃产生不良刺激性;若与复方合用之时,由于多药共煎熬,加之药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多无不良副作用。

干姜的用法与用量:一般胃脘功能情况较好者,或者肠道有气机郁滞者,多选用干姜,因干姜具有温行之作用,其用量在30~60~90g之间,一般情况下不超过附子的用量为好。

若胃部情况不是太好者,可适当减少干姜的用量,减少干姜对胃的直接刺激性。

炮姜的用法与用量:一般是胃肠道功能不太好的人,或是伴有腹泻或胃痛的病人、血证的患者,多选用炮姜,由于炮姜具有收敛的作用,对于腹泻或胃不好的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用量一般在30~60~90g之间,多不会超过附子的用量。

有时为了提高姜的作用与疗效,笔者常常是三姜合用,即干姜、炮姜、良姜合用,三者合用的剂量可等于附子的量,一般不宜超过附子的总量,个别情况也有超过附子用量的。

姜汁是姜的特别用法中的一种,一种是外用,另一种内服,我们常常是内服用。

姜汁对于化痰止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一些呕吐而药食难入者,每次服药之前,加数滴姜汁与服药汤剂中,小量频服,止呕吐效果显著,有立竿见影之效。

桂有桂枝与肉桂之分。

桂枝作用有二,一是温通解表,二是温经通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3姜附剂临证经验谈3第十节发动群众战争的进行依靠医之为帅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医之为帅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做好群众的工作,群策群力打好每一次战役,花最少的代价,争取最大的战果。

兵民结合才是胜利之本。

这方面的工作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明确排病反应,建立信心医者在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除了四诊合参以定是否参战外,还要对部分患者详细说明可能出现的排病反应及原理,并察言观色患者如何反应、对排病反应的认可度、接受排病反应的限度,再最后决定是否接手诊治。

一定要晓之于理,但不必动之以情。

因医不叩门,在患者不能接受排病反应或是对此有顾虑时,不必强求。

特别是一些儿科患者,变证速,屡经西医治疗转手中医治疗,或迟或早排病反应必然会出现。

如是发烧患者体温会更高,迁延时日会长些,这对于有了西医之成见和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要他们接受恐非易事。

否则适得其反,医者惹火烧身。

我所诊治的患者,半夏体质对排病反应的顾虑最多,能够接受的程度有限。

一有风吹草动,不是忙于打电话问诊,就是急于转诊他医,或是处在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

我会尽己之责,尽量作出有针对性的处理。

关于半夏体质的识别,请参看附录《半夏体质》一文。

在接手之前,医者对患者的识别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遣词用语、药量的大小、排病反应的缓急和医嘱的交代等因人因病情而异,因时而变,医患同心协力,方能取得与寒邪交战的第一场胜利,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得以建立。

二、电话联系,心药共用,随时更方很多息者在症加重或排病反应出现时紧张万分。

这正是我将自己的电话留给患者的主要原因。

在刚开始应用姜附剂,由于经验不足,对较大的剂量心中无底,所以必交代患者随时联系,以防万一。

如今附子用药量渐少,罕有之前动则百八十克的附子用量,这方面的顾虑少了,留电话更多的是为了缺乏信心的患者,在出现排病反应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服工作:通过生活中的形象比喻解释排病反应的机理,说服患者在排病反应持续时间较是较痛苦时坚持住,不要半途而废。

同时增加对中医治疗的信心。

慢性病的治疗一次性开出的剂数较多,急性病的变证短,仅在一两个时辰之内,所以电话联系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调整用药。

病情变化前后就在几小时或是一个时辰内,只有通过电话联系,才可准确地下达医嘱。

患者虽在电话反复强调现有症状如何的剧烈,痛苦的主诉如何繁多,但医者不可轻易被患者所左右,而应据证判定是处在元气蓄积或是阴出转阳,二者的意义迥别。

如是元气蓄积原方继进却断为柴胡类方证,如是当更方为柴胡类方证却判为元气蓄积,不一定必是败局,但战争的进程或战果截然不同。

电话问诊时,有时仅根据问诊所得的证而缺少脉证的支持,我有时是一次性开出两三张方子,嘱患者服用一方一煎两三时后,及时反馈。

我根据服药后的变化以决定是原方继服或是更用第二方。

这种更方有时需要及时进行,且时常是在晚上甚则下半夜,防止一错弄错。

如外感咳嗽发烧因西医误治后的三阴证患者,转手我手上经过回阳救逆药物的正确治疗热稍退,出现了剧烈的咳嗽,电话问诊,我仅据证不好确定是相火上冲于肺的四逆汤加肉桂证,还是痰气阻肺的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汤证或是相火不降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一次性开出两张方子,先服其中一方。

效不显,甚则逆六气运行之循时就及时转用另一方。

又如痛风患者在疼痛处于缓解期,服用当归四逆理中冲剂过程中,大多会出现疼痛加剧或发作,且多在夜间。

此时如果没有备用药在事前交代好,没有几个患者能忍受得了剧烈的疼痛而不急投西医的。

随着经验的累积,面诊时,我可以根据脉、证、体质、所开出的方药、患者的职业、心理等预见:服药后可能出现的证、何者为常何者为变、出现何证时加减何药、改用何方、在何证消失时重新服用前方、或增加服药次数或减少服药次数等,事先交代清楚并开出备用方药。

对已接受和经历过排病反应的患者,一般情况下他们能依医嘱不必电话咨询就处理得清清楚楚。

孩子是寒实之体,母亲为虚寒之体,因寒实证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元气蓄积证和较剧烈的排病反应,母亲何以能承受得了?也无法眼看着持续时间长的元气蓄积证无动于衷。

没有电话的联系、沟通和医者的支持,母亲的信心不堪一击,孩子体内交战正酐的战场迟迟传来不了胜利的号角,孩子的体质重回春天是不可能的。

电话问诊,医者通过与患者的直接交谈,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壮火食气的指征,这种情况在对元气多少、方证的判定准确前提下,选用王道之法,一次性开出的中药刺数不要过多j难得一见。

更多情况是要确定是否为阴出转阳停药或更方,所以临证时我着重问大便、口干、汗和口中是否有津液上承的情况,急性病足之冷热和神志情况是要点。

在服药次数和时间的斟酌上也很有讲究。

如麻黄理中汤早上七时喝下一碗,至中午身上微似有讦但不显,正值太阳病欲解时和其后的太阳经值经时,不必服药得天时之助恰能达到“遍身繁繁微似有汗”目的。

但患者急于求成,未遵医嘱又喝一煎,不想此后汗出淋漓,热退浑身酸痛不得全解,又添多汗易汗之症。

太阳开之不及转为太阳开之太过,不得已改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救偏。

而有的表现为麻黄理中汤证又需在太阳病欲解时趋胜追击快马加鞭,再喝一煎。

如何取舍,电话联系依当下之证而定。

关于此点在验案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读者不妨细加体会。

三、解释病证,增强信任初诊时向患者说明患者的体质类型、证型并分析原理大多数情况是必须且一定要做到的I在连续诊治的过程中,患者会有许多疑惑,会提出许多问题,医者给予满意的答复也要及时和必须的,这有利于病人顺从性的提高,医患关系融洽气场的建立。

如何既能说得清,患者又能听得懂,这就要求医者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不要阴阳五行之乎者也地侃侃而谈,患者却云障雾罩不知所云。

除了前面用战争敌我双方作为比喻说明疾病治疗、元气抗邪的原理和整个诊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外,我还经常如此解释:如为什么会出现腹泻,我会说,你的体内正处于寒冬腊月,服用阳药好比是春回大地,冰雪消融。

如果胃肠道是条河流,腹泻正是冰河解冻之象。

病人如果惑于阳药之误,我会反问患者:你不知道附子甘草是热是寒,但你最起码知道干姜肉桂是热的,为何你吃了这么多(久)的干姜还会拉肚子、口不干反有津液上承、夜间反得以熟睡呢?你的体内何来的热,化冰还来不及呢!又如患者服药前口不干,服用阳药后口反干,此时最容易对阳药的应用产生疑问。

确定阴证无疑时,我会说你身上寒重已如严冬的一片冰天雪地,之前用药慎重了点,当你仅是簿霜铺地的初冬。

薄霜遇有晨曦初露就可渐消,冰雪非有艳阳当头不足以化之。

出现口干就好比是热水浇淋坚冰,不能化之反被激溅于上或是元气在积蓄能量至足与寒冰旗鼓相当,一鼓作气出击取得交战的胜利。

如真是阳药所致,为何还有口中淡而无味,为何还会有口涎增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急于求成,问及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排病反应或是某些病症何时才会彻度痊愈时,成年女性我会告诉她,这不是医者决定的,是由你身体和你的配合决定的。

好比是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一套房子打扫下来可是艰巨的任务。

作为家庭主妇,今天觉得体力不支,只能先对客厅进行清理,明天觉得精力不错,就对厨房全面打扫,她是无法在力不从心时干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即使做了可能就要生病。

同理,元气在对身体进行清理时,他也会掂量自身力气的多少以定夺主次。

这段时间元气足了出现了矢气、腹痛、腹泻的排病反应(打扫客厅),过后他累了要休息了,相安无事。

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的排病反应,说明他在清理“卧室”。

而你的主诉证或是寒积最重的地方必要在他体力足以清理时才会出现战况,好比厨房要在你精力最充沛时去打扫。

所以你不必关注痊愈时日,能做的就是减少元气的消耗,让他能积蓄体力干更多的活、更重的活,清理出更多的垃圾。

药物仅是调动你自身的元气而已,千万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医者的身上,三分治,七分养,七分的功夫在你这边。

如果是男性的患者我会说人生病好比是一条河流被污染了,水发臭了,变浊了,变浅了,水流变慢了,应象你的病证就是出现口臭、长痘长斑、大便秘结、手足发冷等。

河流污染了,生活中我们怎么处理?三介方面:一是停止河道两旁垃圾的堆放和倾倒;二是清理河道;三是植树造林、洁净水源。

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进行。

前一项工作在于你养的成果如何,后两项工作要有钱才可办成,钱的多少决定了治理的速度和效果。

为人体疏通经脉所应投入的资金就是你的元气贮备。

医生的正确用药只不过是指点元气如何清理、清理的程序和步骤而已,关键还在于你自己,打铁还要自身硬啊!又如患者会问为什么服用你的药后会将以前的病发出来呢?我会说以前你一生病就用西药或是温病学派的中药或中成药,好比是客厅还未经打扫,突然来了客人,怎么办?就将脏衣服等一些东西暂时塞人大衣柜中,等到客人走了就应该将这些脏东西拿出来清洗整理。

之前的用药仅是做了第一步,没有做第二步,正因为如此,堆积在房间角落里的垃圾日久发霉变臭才造成你身体目前的病状。

现在给你的身体进行大扫除,何乐而不为呢?也有的患者问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显的排病反应以前的病证就好了?我会说,房间脏了,大家都晓得要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才是根本,但现在体力不支,仅能将房间的家具摆整齐、用抹布将桌面上的灰尘擦干净而已,就无法翻箱倒柜,将角落的垃圾彻度清扫出来。

患者最疑惑的是已见口干口渴时常饮水,或是大便于结难解,多日一行,医者还开出姜桂附的辛温热药。

这时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来说明:釜底无火或小火,釜中之水不能沸腾,水蒸气不能上承,釜盖不得滋润不潮反干。

此时当先釜底加薪助燃,岂有再加水于锅中或是反添冰于釜底?你现在口干口渴就好比是釜盖不得水蒸气之润泽,而非桑拿房中的木条被热气熏蒸得已干裂脱水当急于加水润潮,或是体内已是烈火熊熊,要加水扑灭。

便秘是河水结冰,河道变浅,河流缓慢,唯有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冰河解冻,才能恢复川流不息之生机。

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好比是站在冰面上,迎着寒风在瑟瑟发抖,此时你是期望着彗中能有人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服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或凉茶冷饮无异于是再给你的头顶上浇淋一盆冷水。

不少患者因口苦或是口臭或是咽痛来就诊,一上来就先给自己下个结论说自己火气太大,并反复强调吃不得任何一点油炸食品或热性物,否则咽痛口腔溃疡如影随形,迫切要求医者给他降降火。

这类病人大多是阴寒之体,但简单地处方下药,患者不会接受阳药的治疗,而且没有改变他已形成的观念非长久之计,对疗效有影响。

此时医者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份或职业,给出不同的解释:如是农村患者,就以土地在冬天板结或是烧麦杆时冒出的黑浓烟进行说明;如是退休的老干部就以花的养植换土进行阐述;如是白领者,就以汽车发动或是缓慢行驶时排放的尾气来比喻;如是上了年纪的家庭主妇,就以火苗欲熄时反以水灭之引起的黑烟或湿煤燃烧时易于产生黑烟来比拟……再不行,就反问,如真的是火气大,吃了这么多凉药凉食凉茶为什么还如此?为什么大便还会稀溏,而且不臭?为什么冬天还这么怕冷?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