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基础知识.doc

标准化基本知识问答

1、标准的最新定义是什么?如何理解?

1)GB/T20000.1-2000(修改采用ISO/I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的术语:

标准Standard: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理解要点:

a)制定标准的目标是在一定的范围获得最佳秩序,有序化的目的是促进最佳的社会效益,当然也包含了制定或使用标准各方的利益;

b)标准的实质是对一个特定的活动(过程)或其结果(产品)规定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也即标准文件可以是规则规范性文件,可以是导则性指南性文件,也可以是对特定的特性规定。对不需要规定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和结果,没有必要制定标准;

c)制定标准必须以当代科学、技术和综合经验成果为基础,充分体现先进性原则;

d)制定标准必须使相关方协调一致,做到基本同意,并经一个公认权威的机构批准发布。2)WTO/TBT给“标准”下的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和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式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2、什么是标准化?如何理解?

标准化是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的过程。

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项管理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标准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它随着生产的发生和发展而发生和发展,既受生产力的制约又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动力。

1)GB/T20000.1-2000(修改采用ISO/I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的术语: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技术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2)理解要点:

a)标准化活动是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系统过程,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产物;

b)标准是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这类文件制定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

c)此类文件的产生应经相关方协商一致,对标准涉及的实质问题,各相关方基本同意,没有坚持反对意见。经过征求、考虑所有相关方的意见并协调任何关键异议的过程;

d)标准必须经公认的权威机构以一定格式和程序批准。企业标准一般应由企业标准化管委会或领导组研究批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管理者批准签发;

e)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涉及诸如制定、发布和实施等相互相关而又相互

作用的系统过程。标准化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标准化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方法。标准化工作就是根据客观的变化不断促进标准化过程的增值转化,而使结果满足策划的要求和期望;

f)标准化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无论是一项标准,还是一个标准体系,都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向更深层次和广度变化发展;

g)标准化的相对性概念,还存在于事物和概念进步的标准化与非标准、个性和共性的相互不断转化的客观规律上,任何已经标准化的事物和概念,都可能随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突破共同的规定,成为非标准,这是不以人思想为转移的客观进化规律;

h)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实践中得到实施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标准化活动中,标准的贯彻实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标准的实施就不可能有什么标准化;

i)标准化的本质特征是统一,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做出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规定的活动,在标准化实践上来说,首先要做到概念的统一,才可能做到事物的统一。这也就是在制定标准时,首先要对标准中涉及的关键的名词术语下定义的原因。没有统一的概念就没有统一的事物;

j)当代制定标准目的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因此,标准化的本质可以说是为了增加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防止其向无序化发展。标准化活动就是人们从无序状态恢复有序状态所做的努力。使企业建立最佳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备,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期望。

3)标准化的本质可以说是为了增加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防止其向无序化发展。日本标准化学者松蒲四郎对标准化概括为:“标准化活动,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人们创造负熵的努力,就一孤立系统而言,熵总是存在着自发增加的趋势,直到系统达到完全平衡为止,即系统完全处于无序状态为止,为了制止这种熵增加的趋势,必须向系统施以人为的负熵……标准化活动就是人们从无序状态恢复有序状态所做的努力。”

4)我国现行《标准化法》明确规定:“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发布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

3、什么是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主要有哪些活动?

1)企业标准化定义:

企业标准化: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该注1重点说明了标准和企业标准化有着怎样的关联——本编者注)注2: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成功。2)企业标准化的一般概念应把握其是以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大量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为对象,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制定和组织实施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系统活动。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

b)制定、发布企业标准;

c)组织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d)对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合格评定并分析改进。

4、标准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标准化形式主要有: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

a)简化(simplification)在一定范围内精减对象(事物或概念)的类型数目,以合理的数目类型在既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在日本又叫做“简单化”。松浦四郎认为,“简化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每一项标准化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减少物质对象或抽象事物数量的简化形式。”它还认为,“简化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人类天然有一种控制本能,保护它本身免除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增长”,“有意识地努力简化就是标准化的开端。”b)统一化(unification)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从现代标准化的角度来说,统一化的实质是使对象的形式、功能(效用)或其他技术特性具有一致性,并把这种一致性通过标准确定下来。因此,统一化的概念同简化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着眼于取得一致性,即从个性中提炼共性;后者肯定某些个性同时并存,故着眼于精炼。在简化过程中往往保存若干合理的品种,简化的目的并非简化为只有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两种形式往往交叉并用,甚至难以分辨清楚,但他们毕竟是两个出发点完全不同的概念。

c)系列化(seriation)通常指产品系列化,它是对同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同一类产品发展规律的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预测,结合自己的生产技术条件,经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形式、尺寸等作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以协调系列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系列化是使某一类产品系统的结构优化、功能最佳的标准化形式。

d)通用化(generalization)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e)组合化(unitization)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设计并制造出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元,根据需要拼成不同用途物品的标准化形式。组合化是受积木式玩具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称它为“积木化”。中国宋代的毕升在1041~1048年间创造的活字印刷,是古代组合化应用的典范。

f)模块化(modularization)又叫模件化。综合了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特点,解决复杂系统多样化的一种方法。标准化的一种新形式。

5、简化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简化的目的是:通过简化,消除低功能和不必要的类型,使产品系统的结构更加精炼、合理。这就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系统的功能,而且还为新的更必要的类型的出现,为多样化的合理发展扫清障碍。

简化的作用是:简化是社会化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标准化方法,它是协调人类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共性活动的有力措施。这是因为:

第一,简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类个性活动决定了事物和概念的多样性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及顾客的需求,使社会产品的品种急剧增加,而社会化的生产日益专业化和协作化,则要求对产品品种、类型和规格的多样性加以限制,这是生产和需求之间永恒的矛盾。简化原则就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的统一中产生并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第二,简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必要的多样化的发展。科学合理的简化既可控制产品品种、类型和规格的盲目膨胀,又为新的更为需要的品种、规格的出现创造条件,这是由于简化为科学规划打下了基础,从而促进必要的多样化,最终达到更好地满足广大人群需要的目的。第三,商品的不公平竞争是多样性泛滥的原因。多余的、重复的和低功能的大量积压,是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浪费。只要产品非标准生产存在,恶性竞争存在,社会产品类型就可能盲目膨胀。简化原则就是社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

第四,每个自然人都因为目的需求和偏好客观存在个性化对产品需求和期望,但无法对人的个性化的产品组织社会化规模生产,为了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对个性多样化的产品进行合理简化,以便于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简化应遵循的原则是:简化时必须把握两个界限,即简化的必要性界限和简化的合理性界限。

合理科学的简化并不是任意地缩减数量,它只是去掉事物和概念中多余的、重复的、可替代的和低功能的环节,使事物和概念趋于优化,便于统一规范。在简化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多大程度上和怎样有效地减少类型数目。只有事物和概念的多样化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需要的范围,给规范化管理造成了麻烦,才允许合理简化。简化后的类型数目必须满足人们需求和期望。

6、统一化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统一化的目的是确立一致性,即: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化而造成的混乱,为人类正常活动建立共同遵守的秩序。

统一化的作用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统一化必须遵循适时、适度和等效的原则:

a)适时原则:统一化是事物和概念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水平时,人为的进行干预的一种标准化形式。干预的时机是否恰当,对事物和概念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把握好统一的时机是搞好统一化的关键,也是统一化的一条原则。

所谓“适时”就是指出台统一规定的时机要选准,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如果统一过早,特别是现有的类型并不理想,而新的更优秀的更适宜的类型还正在酝酿过程中,这时进行统一,就有可能使低劣的类型合法化,不利于优化的类型产生;如果统一过程滞后,大量重复的,低功能的类型已泛滥时再进行统一,虽然可以选择出较合适的类型,但在淘汰低劣类型的过程中必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大大增加统一的难度。因此,统一的时机是否适当,不仅涉及是否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而且还涉及到能否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b)适度原则:统一要适度。“度”就是在一定质的规定下所具有一定量的值。度是量的界限。所谓适度,就是要合理地确定统一化的范围和指标水平。例如,在对产品进行统一化时,不仅要对哪些方面必须统一,哪些方面不做统一,哪些方面要在全国范围统一,哪些只在区域统一,哪些统一要严格,哪些统一要留有余地等,而且必须恰当地规定每项要求的数量界限。c)等效原则:任何统一化不可能是任意的,统一是有条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等效性。所谓等效是指把同类事物的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时,被确定的一致性与被取代的事物和概念之间必须具有功能上的可替代性。就是说,当众多的标准化对象中确定一种而淘汰其余时,被确定的对象所具备的功能应包含被淘汰对象所具备的功能。

7、系列化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系列化是标准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过去独立地、逐个地制定单项产品标准的传统方式,能从全局考虑问题,每制定一类产品的系列标准,就要覆盖该类产品的市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也从只生产单一品种、个别规格的传统模式,转向多品种经营、系列化开发,尽量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占有率。

产品系列化又是最经济合理的产品开发策略,它的最大特点是能以最经济的产品规格数,满足最广泛的市场需求。而且当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时,产品构成能相应地改变,且不打乱原有

的规律和产品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特别是优先数系在各行业的各类产品系列之间起着极重要的协调统一作用。尽管产品在不断增多变化,但产品世界是有序的,其内在联系是和谐的。

产品系列化的内容,一般包括:基本参数系列、系列型谱和系列设计。

a)基本参数系列(series of basic parameters)将产品的基本参数值按照一定的规律选择、排列形成的数列。产品的基本参数是产品基本性能或基本技术特征的标志,是选择或确定产品功能范围、规格、尺寸的基本依据。

b)系列型谱(series spectrum)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要,依据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目前的生产状况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对基本参数标准所确定的产品进行型式规划,把基型产品与变型产品的关系以及品种发展的总趋势,用简明的图表反映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一种产品的系列型谱,实际上是该产品的品种发展规划的一种表现形式。编制型谱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对新产品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c)系列设计(series design)以基型为基础,对整个系列产品所展开的设计。系列设计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设计,它不是着眼于一件产品,而是着眼于整个系列产品的全面开发。

8、通用化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通用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包括元件、部件、组件、最终产品)的使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或零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复劳动。这不仅可以获得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同时还能简化管理,缩短产品设计、试制周期,扩大生产批量,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方便用户使用和维修,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一系列效益。

通用化的作用:通用化是开发新产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对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时,通过全面分析产品的基本系列及派生系列中零部件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零部件,能够通用的使之通用,这是系列内通用,是通用化的重要环节。产品通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其他标准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通用化应遵循的原则应以互换性为前提。当产品的功能可以互换时,叫做具有功能互换性;当连接、配合尺寸可以互换时,叫做具有尺寸互换性。当然尺寸互换性也是功能互换性的必要内容。

9、组合化的作用是什么?

组合化对批量小结构复杂、研制周期长、性能变化快的科研设备、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作用:

a)依据对功能和结构的分析而确定的组合单元,能以较少种类和规格组合成较多制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功能单元(组合单元)的多样化,取得生产的经济性;

b)按组合化原则设计的功能单元,以及单元的分类系统,为实行成组加工打下基础,批量较大的单元还可组织专业化集中生产;

c)组合化产品具有可拆卸、可重组、可扩展的特点,它不仅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且当消费者的要求有变化时,可通过调换某些单元的方式来满足,而不致使老产品全部报废。这不仅使消费者受益,而且可以节省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对社会也有意义;

d)在基础件(单元)统一化、通用化的条件下,对产品的结构和功能采用组合设计,可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性能多变的生产方式。

组合化特征:用统一化的单元组合为物件,这个物件又能重新拆装,组合成具有新结构和新功能的新物件,而统一化单元则可多次重复利用。组合化就是建立在统一化成果多次重复利用的基础之上的。组合化的优越性和它的效益,均取决于组合单元的统一化(包括同类单元的系列化)以及对这些单元的多次重复利用。因此,也可以说,组合化就是多次重复使用统一化单元来构成物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通过改变这些单元的连接方法和空间组合,使

之适用于各种变化了的条件和要求,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系统。

组合化应用领域、组合化的原理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仪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家具的设计、制造及使用。在建筑业也已广泛采用组合式建筑结构。在所有这些领域里,组合化都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对于像编码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之类的软件产品,都已经运用了组合化。

10、模块化的作用是什么?

模块化可以满足在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技术更新的周期短、应用快,产品结构、功能复杂化,制造技术柔性化的形势下,要求产品更新换代快,设计制造周期短,产品可靠性、继承性好,成本低、售后服务好的需求。

模块化的特征:

a)由功能模块(而不是单一的零部件)组成产品;

b)具有相同分功能的模块,可以互换,构成变型产品或新一代产品;

c)具有同一功能的模块,可在基型、变型产品,甚至跨系列、跨品种的产品中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

d)模块化过程也是产品系列化开发过程。模块只有以系列产品的形式存在才有意义,模块化始终遵循系列化的原理和方法;

e)模块化产品不是整体结构,而是组合式结构,它的组合单元是以模块为主,它是组合化的高级发展形态。

模块化的应用领域:模块化的应用领域扩展非常之快。最初主要是在机器、电器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兵器、船舰等领域,由于其成效极其显著,现已扩展到各种高精度的测试技术装备的制造,通讯设备、电视技术装备和计算机硬件、软件,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汽车、海洋平台、宇宙飞船,以及模块化电子战系统、模块化工程、模块化教育系统等等。

11、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或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简化”、“统一”、“协调”、“优化”。

它既是标准化活动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法则,又是指导企业标准化实践活动的依据。有些资料也称之为“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等原则是企业标准化长期活动的总结,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企业标准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化和统一原则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标准化形式,在实践过程中,简化原则和统一化原则是互相渗透的,有时的简化是为以后的统一打基础,有时标准化对象的统一往往开始从简化入手,而有时简化又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企业标准化活动中简化和统一化又展开为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互换性的多种形式。无论是简化还是统一,都是经过协调一致,达到总体最优化的目的。

在简化、统一、协调过程中都贯穿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确定一种最佳方案,而最佳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借助于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

企业标准化的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简言之还可以解释为:

1)简化原则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精简标准化对象(事物或概念)的类型数目,以合理的数目类型在既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2)统一原则就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式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统一化的实质是使对象的形式、功能(效用)或其他技术特征具有一致性。并把这种一致性通过标准确定下来。

3)协调原则是针对标准体系而言的。企业标准体系的各有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

工作标准子体系,各项标准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协调一致;以标准为平台,协调企业的各层次、各部门、各专业、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关联,解决各相关方的连接和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标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

4)优化原则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简而言之,企业标准化活动中始终贯穿了“最优化”意识,也就是依据企业确定的方针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企业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优化选择,使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达到最佳效果。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四原理是企业标准化长期活动的总结,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四个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和起作用,它们之间不仅密切关联,而且在企业标准化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2、近代标准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近代标准化的表现形式为: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互换性。着重体现在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的术语、符号、代号等标准、尺寸标准、公差标准、性能标准、设计规范、测试方法标准,规格标准以及安全标准等项目上。

近代标准化的特点是:

a)标准化的领域和作用范围扩大;

b)职业标准化队伍形成,标准化工作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c)建立了各种标准化组织,以推动和协调标准化工作;

d)标准化理论研究广泛开展并受到重视;

e)标准化工作规范化,标准文本格式逐步统一;

f)标准化对象日益复杂,配套组合标准增加;

g)标准技术内容趋于成熟,理论基础逐步扎实。

13、现代标准化发展的主要基础有哪些?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体系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标准化工作发展。以系统方法理论为指导,过程方式为依托,国际标准化为形式,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现代标准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其主要基础是:

a)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纵深渗透的同时,又进行横断综合,从而形成产品技术特性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必然要求综合标准化。

b)产品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创新速度惊人,生产技术发展已从过去的十年一小变,提速到当代的三年一大变。要求从产品稳定型标准向超前预测型标准发展。同时要求必须缩短标准制定周期。

c)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措施,特别是信息网络、交通运输早已大大缩短了各国“界限”,这必然使标准化活动更加国际化,要求标准化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方便技术交流,消除或降低产品交换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

d)产品性能的提高,构成要素的增加,大大增加了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必然使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对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产品性能始终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必须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标准化作为实现现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e)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标准化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如从技术领域已扩大到管理领域和工作领域,形成综合标准化体系;从工业标准发展到农业标准和服务标准,包

含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有范围的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环境管理标准;从产品标准到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生物技术标准等。

14、现代标准化的特性是什么?

现代标准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特性:

a)系统性现代标准化要从系统的观点处理和分析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并形成一个标准化系统。这个标准化系统即要同产品(或工程)系统相协调,又要同生产经营系统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相协调。

b)国际性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各国企业纷纷走出国界,走上国际大市场,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更使现代标准化具有国际性。这使国际标准化成为现代标准化的主流,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各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和政策。

c)动态性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产品频繁地更新换代、市场风云的变幻多端,使现代标准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否则就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和环境。

d)超前性现代标准化的对象不仅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潜在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由于非标准化而带来的巨大的损失。

e)经济性现代标准化十分注重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和效益,不仅重视短期的标准化经济效果和效益。而且更加重视长远的标准化经济效果和效益。这也使现代标准化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标准化为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方法,如:综合标准化和超前标准化。

15、如何理解标准化经济效果?如何计算标准化经济效益?

标准化经济效果是指通过制定与贯彻标准和其它标准化活动所取得的经济上的收益。以有用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耗费之比来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其表达式为:

标准化经济效果= 标准化有用效果/ 标准化劳动耗费

这个表达式表明:标准化活动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标准化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标准化有用效果,从而实现较大的标准化经济效果。

该表达式还表明,标准化经济效果是一个相对值,是比值,这就是说当这项比值大于1时,标准化活动才有经济效果。

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根据GB 353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等三项国家标准。

标准化经济效益是制定与贯彻标准所获得的有用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耗费之差。其表达式为:

标准化经济效益= 标准化有用效果–标准化劳动耗费

这个表达式表明:标准化经济效益是个差值,是个绝对值,只有当标准化有用效果的数值大于标准化劳动耗费的数值时,才可获得标准化经济效益,即标准化活动具有经济效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经济效果和标准化经济效益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是有所区别的概念。前者表现了标准化活动的效率,后者却是标准化活动的净收入。

16、标准与质量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1)GB/T20000.1-2000(修改采用ISO/I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的术语:

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2)产品标准与质量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关联:

a)ISO9000标准说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什么是“固有特性”呢?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例如:螺栓的长度和直径,机器的功率、转速、生产效率等。什么是“要求”呢?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什么是“满足要求的程度”呢?这是一个比较的结果,即事物的“固有特性”与“要求”进行比较,求得“满足程度”是差、是好、还是优良。

b)产品标准在这里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它用标准所特有的规范化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述市场和顾客的要求和事物应具有的质量特性。它像一座桥把顾客要求和产品生产,也就是把市场和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标准一方面告诉企业,市场和顾客的要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告诉市场和顾客本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是什么。企业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产品性能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具体实现有两个关键过程。一个是制定标准时要努力提高标准中规定的质量特性与顾客要求相符合的程度,依此评价标准的好坏;再一个关键过程就是依据标准的规定,经过设计和制造把质量特性原原本本地固化在产品上,成为用以满足要求的固有特性,依此来评价组织的质量保证能力。“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好还是差,取决于这两个过程的工作质量。前者为制定标准,是顾客要求的识别和转化过程;后者为实施标准,是质量即顾客要求的实现过程。最关键的就是标准必须能确切表达市场(顾客)的要求。

c) 这里所说的“产品标准”,不单单是看得见的“货物”产品,产品包含了所有的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所有的产品、“半产品”、“阶段性产品”都在其中。

17、企业标准一般怎样分类?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1)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一般分为三大类。按照的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给出的最新术语和定义是:

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技术事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是指: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互换配合要求;农业(含林业、牧业、渔业,下同)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下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除了明确企业可对上述七个对象制定技术标准外,还规定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也应制定企业技术标准。

管理标准management standard

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管理事项”主要指在企业管理中,如法人管理(发展战略与目标、实体定位、组织等)、营销、标准化与信息、设计、需求、人才、财务、生产、检验、销售、服务、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退役等管理中与实施技术标准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管理标准和与实施技术标准无关的规章制度可并行存在。

工作标准duty standard

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方法,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基本技能、检查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

2)对企业各类标准的主要区别点的进一步理解:

以上定义突出点是: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不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则与标准无关。

企业标准在《标准化法》中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个层次标准中的最基础层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主要体现是技术标准。而只有企业标准才分为三类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者之间有一定联系,更多的还是区别:理解一:技术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其生产(服务)过程的结果——产品提出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工艺要求等技术方面的要求。重点在于技术要求一致,没有管理职责内容。(关注对象是“物”——围绕产品的技术要求)

理解二:管理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其主要管理过程的控制,即对主要事情所建立的办事程序的要求。重点在于强调办事情时职责清楚和程序分明,关键要回答清楚“责任部门”的“5W1H”。(关注对象是“事”——围绕各种活动的流程)

理解三:工作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其各个岗位的控制,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在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岗位权限、检查考核以及工作主要内容的要求。重点在于“责权利一致、清楚干什么、明白怎么干、任职讲资格”。工作内容其实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要求在该岗位的具体转化,也需要回答清楚“责任人”的“5W1H”。。(关注对象是“人”——围绕各岗位的基本要求)

18、什么是体系?什么是标准体系?

1)GB/T 19000对体系的定义:

体系(系统):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注:系统可以指整个实体。系统的组件也可能是一个系统,此组件可称为子系统。

2)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定义: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定义:

企业标准体系: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19、什么是企业标准体系?

1)企业标准体系是客观存在于企业中标准的有机整体,是标准的集合。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者的统筹。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标准包括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所有标准都在上级标准化法规和本企业的方针目标及各种相关国际、国家法律和法规指导下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技术工作能统观全局,合理简化,正确确定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避免工作的重复,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直接描述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有以下6项主要内容,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的国家标准是:

——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GB/T 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

对于服务业组织还可参照GB/T2442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该标准包括四部分:

——GB/T24421.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标准体系》;

——GB/T24421.3-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3部分:标准编写》;

——GB/T24421.4-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实施及评价》。

2)企业标准体系的定义:

企业标准体系(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企业标准体系是由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标准组成的系统。企业标准体系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标准体系包括现有标准和预计应发展标准。现有标准体系反映出当前的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经济效益、产业和产品结构、经济政策、市场需求、资源条件等;标准体系中也展示出规划应制定标准的发展蓝图。

3)GB/T15496-2003第5.2条指出: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对此条款可做以下深入理解:

a)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基础,强调一个“企业的特点”,突出一个“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促进企业形成一套”体系和机制。

b)企业标准体系不是对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也不具备整合其他体系的资格,所以企业标准体系不能代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或总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如同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一样,只是总的体系的一个子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

c)企业标准体系的关注点是“标准”,当然也包括其他各类管理体系形成的标准或标准的前身规范性文件(例如规程、规范和程序文件等)。如同质量管理体系关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关注“环境”一样,关注点各有不同,但又各有自己的重点,企业标准体系关注的重点就是“标准”。由于标准制定范围的广泛,导致企业标准体系关注的范围也十分博大,这显得企业标准体系所关注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所以企业标准体系的文件对其他体系的文件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整合性。

d)把企业内的所有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企业标准体系自身的任务,把企业的各类管理体系的文件或标准、或规范性文件整合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企业标准体系责无旁贷的本职工作。

e)其他的管理体系由于职能所限,各有自己的关注焦点,大多也不具备关注整体文件的职能,对文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各自体系在使用和落实上,因此其他类专业管理体系大多也不具备整合这一载体,这种整合载体就是唯有企业标准体系才具备的,提纲挈领的文件平台——企业标准体系表——包括体系结构图(即方框图)和标准明细表。

f)文件整合的方法就是按照标准化原理,对企业所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并尽可能将之升华为企业的标准,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分类,形成科学有序的文件管理体系。有些观点认为:企业标准体系只管标准,不应过问其它文件。那么请问:如果只是消极地对待已有的标准,那么从未建立过企业标准体系的企业,除了搜集上级标准外,就不会再有所谓的“企业标准”。而《标准化法》明确指出:“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发布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若不“制定标准”,如何完成标准化的任务?要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就应制定标准,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就需要认真对待企业所有的

规范性文件,并对之“简化、统一、协调、优化”进行整合。

g)所有的管理体系都需要用“文件”的形式来表达。企业标准体系所形成的文件体系,基本包容了企业大部分体系的文件(当然法律法规、红头文件、一般性规章制度、各类记录不在其中,它们不是标准。但在文件管理程序中也应对这些标准之外的文件制定出文件管理标准),这就为企业实现企业整体管理体系或总的企业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从而大大地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4)企业标准体系的文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企业整体出发,如果能用一种认证涵盖多种形式的认证要求,使用一种标准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有效性和效率。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多年来一直努力开拓一体化的工作。后将“一体化”更改为“兼容”,并使用ISO/IEC指南2:1996的定义来解释:“在具体条件下,诸多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各自满足相应要求,彼此间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扰的适应能力。”“兼容”是指组织可以用全部或部分共享的方式实施多个标准的共同要素,而不需要双重的或强加的有冲突的要求。所以整合企业各类管理体系(包括需要认证或不需要认证的体系)标准多样化应是今后发展趋势。

20、什么是标准体系表?什么是企业标准体系表?

1)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定义:

标准体系表diagram of standard system

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排列起来的图表。

注:标准体系表用于表达标准体系的构思、设想、整体规划,是表达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标准体系表是建立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的首要工作,也是系统的开展标准化的基础工作。标准体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内在规律组织起来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是标准的集合;由于标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对其认识过程中经常产生偏差。为此,可以借助一种模型来辅助人们的认识,这种模型就是标准体系表。

2)企业标准体系表是表达企业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是策划、分析、设计、建立、实施、评估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企业标准体系表由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或方框图)和企业标准体系标准明细表组成,两者互相配套,缺一不可。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工作,在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时,还应提供“企业标准体系标准统计表”和“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书”。

21、标准体系表和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是什么?

1)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应符合GB/T13016的要求,并遵守四项编制原则:

a)目标明确的原则;b)全面成套的原则;c)层次恰当的原则;d)划分清楚的原则。具体内容同下面介绍的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基本一致。

2)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应符合GB/T13016和GB/T13017的要求,并遵守四项编制原则:a)目标明确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编制不同的标准体系表,从而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应该围绕着企业明确的目标开展。

b)全面成套的原则

标准体系表结构图的全面成套应围绕着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展开,体现在体系的系统整体性,即体系的子体系及子子体系的全面成套和标准明细表所列标准的全面成套。为达到全面成套,除积极采用《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表》中适合本企业的标准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行业基础标准及企业自己制定的企业标准。

c)层次恰当的原则

从一定范围内的若干个标准中,提取共性特征并制定成共性标准。基础标准应尽量安排在较高层次上,即尽量扩大其通用范围以利于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应注意同一标准不要同时列入二个以上体系或子体系内,以避免同一标准由两个或以上部门重复制修订。

d)划分清楚的原则

标准体系表内的子体系或子子体系的划分,主要应按行业、专业或门类等经济活动性质的同一性,而不是按行政系统的管辖范围而划分。

23、企业标准体系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GB/T19001指出: “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环境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 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

GB/T24001“引言”指出:“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以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组织可通过对现有管理体系作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

GB/T15496指出: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以上三个国家标准的要求,统筹到一起来思考,不难明白企业标准体系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果企业内各类管理体系的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都可以是标准的一部分,自然都应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24、标准与其他文件有哪些关联?

1)几个有关定义

文件(GB/T19000):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规范(GB/T19000):阐明要求的文件。

注:规范可能与活动有关(如:程序文件、过程规范和试验规范)或与产品有关(如:产品规范、性能规范和图样)。

2)ISO9001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中提出:“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文件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项增值的活动。

3)GB/T 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管理标准体系表组成要素中B.5 文件要求:“企业应对所有过程具有约束性和指导性的规范、规则、指南、要求以及情报资料等制定成文件,企业可将各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综合编制或分体系分别编制。”还提出:“文件可分为三种性质和类型:一是非标准形式的企业行政法规或规章制度;另一是企业标准;其三是资料性材料。第一种文件的制定、发布和归口按企业行政文件编发程序和规定进行;第二种文件按标准编制程序进行,文件格式按GB/T 1.1-2000规定,由标准化专职机构归口。第三种文件由相应部门编制和归口。三种文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企业管理文件体系。”

这三类文件是企业的全部,除了第三资料性材料是活动应用的记录结果,前两种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企业标准都是要求性的文件,也就是“规范性文件”。

2)规范性文件

1)GB/T20000.1标准2.3条的要求,规范性文件: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注:“规范性文件”是诸如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这类文件的通称。

按照GB/T20000.1,对规范性文件可做以下进一步解释: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之一。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是: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符合这两点才可称之标准。

——技术规范规定产品、过程和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是规范性文件之一。主要是用于对标准化对象提出技术要求。当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时,它可以是标准或标准的一部分;否则与标准无关。

——规程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管理或程序的文件。是规范性文件之一。主要是用于对标准实施者的行为或行动步骤推荐惯例或程序。当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时,它可以是标准或标准的一部分;否则与标准无关。

——法规是规范性文件之一。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在于批准或发布机构的不同。法规是由权力机构批准或发布的。

——技术法规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是规范性文件之一。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包含了技术内容,并经过权力机构的批准或发布。

3)企业标准与有关文件的关联

A)管理标准与一般规章制度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a)系统性的差异:管理标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对需要管理的事项,运用标准化原则进行协调统一、结构优化和系统化处理后制定的标准并形成体系,每个标准都是系统的一个环节,每个管理标准的出发点首先是“事情”,在办事时,为了明确“谁去干”,才一定要点明办事的有关部门的“职责”,管理标准要经协商一致后须经公认机构批准发布。

而多数企业的日常制度多为针对一般要求和问题做出规定,各部门制定各部门的,彼此缺乏统一协调和协商一致,也没有规划,缺乏系统性。一般主管领导同意后就可以公布实行。

当然,如果企业对“规章制度”也曾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处理过了,那就更好了,因为这种处理恰恰是“标准化原则”的应用。这种“规章制度”已经成了标准化过程的产物,正是标准化所希望的结果。

b)可操作性和考核性的差异:管理标准运在“5W1H”,尽量定量,容易操作和考核;而一般制度定性多、定量少,不便操作和考核,当然在管理初级阶段或对待不是“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要求不乏是可用之法。

c)文件格式的差异:一般制度没有固定统一的格式,管理标准最好按照GB/ T1.1要求的格式制定。虽然标准不能完全代替文件和规章,但普遍来讲管理标准比一般规章制度先进、科学、适用、系统、全面。

B)标准与规范性文件、红头文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a)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都是企业标准体系的支撑。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大多是以技术标准为主的,只有极少量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惟有企业标准体系才需要将所需要的形形色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上级标准),选择其中一部分主要的,经过协商一致,并由企业公认的标准化机构批准,并分别整理出已经经过“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三大类标准。

b)当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在明细表中所列标准较完善后,凡是标准中已包含的内容,其他

类似或矛盾的文件,企业应宣布其失效。但不等于标准可以全部代替非标准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对那些没“升华”为标准的规程、规范仍然有效。但是如果已有了企业标准,就没有再重复的必要,并且今后再发红头文件时也应看看有没有标准,没有则可发文件,经一段时间实施后又可转化为新的标准。如果有了标准还发文件,一是没必要重复,二是浪费资源,三会导致“文山会海”的加剧。

c)以规章制度、条例、管理办法等的形式存在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并不符合“标准”的定义和格式,此时我们可以视之为管理标准的“毛坯”、“原料”,只有将之改造为符合标准的诸要素后,且经过协商一致,并由企业批准才能称之为企业标准。在格式上不一定都要达到GB/T1.1的要求,但一定要回答清楚“5W1H”的问题,才能视之为管理标准。

d)这种转化过程,就是经过“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过程,原来可能有上百个规范性文件管若干件事,升华成标准后,可能有几十个标准就够了。

C)大多数重复发生或共同使用的文件都可以转化为企业标准

把各类管理体系的文件,通过“简化、统一、协调、优化”使之增值,也是企业标准体系文件的出发点。如果将所有的有关“重复发生”和“共同使用”的文件升华为企业标准,建立好企业标准体系,在标准明细表中都能查出有关的要求,就可以减少或遏制那些并不能“增值”的所谓的“新文件”。

通过对企业文件体系的认真归类,文件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 (1) 法律法规类;(2) 各级标准和技术规范、规程类;(3) 上发下达的红头文件类;(4) 一般普通规章制度类(含通知、通告等);(5)档案记录类。其中(2)、(3)、(4)类的大多数文件能转化为企业标准。(1)和(5)类文件虽然不是标准,但可以编制管理这些文件的办法和要求,而这些要求本身又是文件管理标准。所以用企业标准体系统管企业全部文件不是办不到的。

25、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文件管理有哪些好处?

1) GB/T 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引言中明确提出:“根据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编制出来的一整套‘标准文本’与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等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编制出来的‘过程文件(非标准形式)’是相辅相成和共同成套的,毋须分别编出两套各自成套的文本。”

2) 正因为如此,所以GB/T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质量管理

“环境管理标准”、“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等条款中明确指出:“GB/ T19001(GB/ T24001)标准”、

规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手册、程序文件,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企业按照GB/T19001(GB/ T24001)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管理标准,并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简言之,企业管理的文件反对“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3)企业标准是经过“简化、统一、协商、优化”的产物,明显要比没有经过“简化、统一、协商、优化”前的规章制度更为完整、准确,没有特殊的要求情况下,确实没有继续保留“旧文件”的必要,因为文件应该与时俱进。这些文件的产生,都有着当时的背景,若这些文件一成不变,就有许多显得十分僵化和后进。本来是“增值”的文件,随着时间变化,可能会丧失“价值”。只是由于很多企业在文件的制定和发放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保证,以致许多新文件已经发布,而被取代的文件并没有废止;有的各别处所修订了,但并没有疏通旧文件妥善处理的通道。造成很多文件重叠、矛盾,有效无效不清,更改废除混杂,使得执行者无所适从。甚至执行了已废弃的文件,由此产生不该发生的问题。此时的文件不但不会“增值”,反而会“贬值”。

4)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必要按照各类管理体系的要求,过分强调必须分别编出各自成套的文本,企业标准体系建立好了,所有的必需的文件在“企业标准体系”中都可以找到各

自的落脚点,由于企业标准是经过“简化、统一、协商、优化”的产物,可以大大地避免了文件的重复、重叠、混乱、甚至矛盾,所以真能较好地解决“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问题,当然落实好是前提。

26、建立了标准体系,是否意味着否定其他“规章制度”?

1)标准是对普通文件的提升,例如我国特高压设备在设计制造上对精准度与安全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常规设备,其难度被誉为国际电工设备制造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而且国际上暂还没有形成特高压设备的商业化供货能力,更没有特高压技术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如能研究形成一系列特高压技术标准,建立完善全套的特高压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技术标准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技术标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往往要从规范制度出发,随着不断深化研究、实验试验才能逐步提炼出标准。这说明很多标准是源自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2)标准的先进性并不是说规章制度可以统统不要,恰恰相反,在某些阶段也是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例如:对那些原本就不是“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要求,本来就不需要成为标准,如果硬要编成标准,反而是错误的。对那些“例内”的事、“重复”的事已有标准可依,当然就不需要再搞什么规章(再搞就是多余、重复、浪费资源,就会为“文山会海”助威造势),如果碰到确实没有先例的事,当然应该按照“例外”进行管理,首先拿出一系列的最新“规章制度”指导工作,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提炼,再将之“升华”为新的标准。如此处理一点儿不影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3)需要再三明确并大声疾呼的是:因为标准化具备“简化、统一、协商、优化”这一原理,所以我们推荐标准化。如果这一原理已经普遍植入人心,无轮干什么都会落实这一理念,那么“标准化”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企业标准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无论哪个管理理念或管理措施、手段,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积极支持它。如果某个单位的“规章制度”都曾经接受过“简化、统一、协商、优化”的洗礼,那么这种“规章制度”早已不是过去那种“政出多门”、“各持己见”的文件了,这也正是标准化喜闻乐见的。但是遗憾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单位从没有引进过标准化的理念,也没有经历过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过程,这种美好的想法只能是天方夜谭。

27、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总的要求是什么?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企业应按GB/T15496-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加以实施,并持续评审与改进,保持其有效性。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总的要求是:

企业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

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能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企业标准体系应在企业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

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

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应能保证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

企业标准体系应与其它管理体系相协调并提供支持。

2)企业标准体系具有以下5项基本特性:

a)目的性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诸如为了发展产品品种、服务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确保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环境等,或兼而有之。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应是具体的和可测量的,即为企业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作业依据和技术基础,从而在实践中可以真实地评价和有效控制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b)集成性现代标准体系是以相互管理相互作用的标准的集成为特征。随着生产和服务

提供的社会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单独的标准都难以独立发挥其效能,只有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综合集成为一个标准体系,才能大大提高标准的综合性和集成性,而系统目标的优化程度以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又和标准的集成程度和集成作用水平直接相关。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性和集成性是相互相关和相互制约的。如为企业实现其总的生产经营方针和目标,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包括有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的集成。

c)层次性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由许许多多的单项标准集成,它们的结构关系都要根据各项标准的内在联系,集合而成构成有机整体,因此,标准体系是有序而分层次的。如我国的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以及系统运动规律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是高层次时低一级的结构层次有制约作用,而低层次又是高层次的基础,也可以是低层次的诸单项标准中共同的要求上升为高层次中的单项标准。如技术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中的管理基础标准都对下一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有约束作用,而且一般是下层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共同项。

d)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是静止的、孤立的、封闭的,它总是处于更大的系统环境之内。任何系统总是要与外部存在的大系统的环境有关要素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并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如企业标准体系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大系统网络之中,始终受到诸如企业的总方针目标所制约,总方针目标的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企业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同时,系统的不断优化要求,也要不断持续淘汰那些不适用的,功能低劣或重复的要素,及时补充新的要素,对那些影响企业标准体系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项目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保证企业标准体系的动态的持续地改进。

e)阶段性企业标准体系的动态特性,大大提高了企业标准体系与外界系统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了企业标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经验总结成果的提高而持续改进和发展。但企业标准体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为标准化的效能发挥要求体系必须处于稳定状态,这是标准化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这样的稳态——非稳态再到高一级的稳态促使标准化的进步发展体现了企业标准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但是,也要认识到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人为的体系,因此它的阶段性受人为的控制,它的发展阶段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滞后于客观实际的状态,这就需要及时地通过测量和数据分析,人为地控制企业标准化的过程,通过评审,不断持续地改进企业标准体系。

28、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范围包括哪些?

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范围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全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包括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这是中国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有关通用的名词术语、互换配合的基础标准;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标准;有关广大人民生活、量大面广、跨部门生产的重要工农业产品标准;基本原料、材料标准;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构件和工具、量具标准;通用的试验方法和检验方法标准等。

国家标准在中国是重要的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一经批准、发布,与国家标准相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应废止,各级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贯彻执行,不能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国家标准的代号,用“国标”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和“B”组合而成,以“GB”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以“GB/T”表示推荐性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

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4位数字)构成。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编号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编号GB/T×××××-××××。2)行业标准指中国全国性的各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标准化法》第6条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制定行业标准应当遵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规定,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有关行业标准间要相互协调,保持统一。同一标准化对象同一内容,不得重复制定。

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和推荐性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

行业标准的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及年号(4位数)组成。如: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行业标准代号)×××××-××××;推荐性行业标准的编号——(行业标准代号)/T×××××-××××。现行的行业标准代号见以下表2举例说明。

3)地方标准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代号举例说明(摘录部分)详见表3。制定地方标准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规定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地方标准的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代码前两位数再加斜线,以“DB××/”,组成强制性地方标准标志代号;再加“T”,即“DB××/T”,组成推荐性地方标准标志代号。如:山西省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B14/;山西省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B14/T。地方标准的编号,由地方标准标志代号、地方标准顺序号和年号(4位数)三部分组成。如:强制性地方标准编号为DB××/×××××-××××;推荐性地方标准的编号为DB××/T ×××××-××××。

4)企业标准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企业标准代号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和发布的年号(4位数)组成。如:Q/×××××××-××××。例Q/TT 261-2008 为太原铁路局2008年发布的第261号企业标准。

29、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企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结合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特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二是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三是制定并实施企业标准;

四是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以上四项基本任务,是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这些基本任务也是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上述四项任务,企业标准应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参加国际、国内有关标准化活动。所以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提出了7项企业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a)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b) 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c) 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d) 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

e) 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f)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g) 参加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化活动

30、什么是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以及经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的其他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见表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世界范围的联合会,有130多个成员国。

31、什么是国外先进标准?

国外先进标准是指国际上权威的国际性组织、区域性组织、经济技术发达国家、公认的行业团体以及国际知名企业所制定的标准。

a)国际上有权威的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国际组织,其中也包括前面讲的经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国际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UIRFAO)等所制定的,被公认为具有国际权威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

b)国际上有权威的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标准。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IR)、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IRELEC)、欧洲广播联盟(EBU)、亚洲大洋州开放系统互联研讨会(AOW)等组织制定的标准。

c)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如:美国国家标准(AWSI)、德国国家标准(DIN)、英国国家标准(BS)、日本国工业标准(JIS)、法国国家标准(NF)、瑞典国家标准(SIS)、意大利国家标准(UNI)、瑞士国家标准(SNR)、俄罗斯国家标准(ΓOCTP)。

d)国际上公认的行业性团体标准。如: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美国石油学会标准(API)、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标准、美国通用标准(MIL)、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标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标准、英国劳氏船级社船舶入级规范(LR)标准等。

e)国际上公认先进企业标准。如:美国波音公司、美国IBM公司、美国HP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瑞士钟表公司等制定的公司标准。

32、如何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简称采标),是指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包括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

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依法按我国标准制定程序审批发布,并组织贯彻实施和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也是标准化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的工作。

a) 对采用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对比,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以及气候、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和必要的试验验证,证实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对我国的适宜性和必要性,避免盲目照搬。另外,在采用时应考虑完善标准体系的需要,尽可能做成套采用,防止单一、片面或形式地采用。

b) 对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转化。在分析研究对比和必要验证的基础上,将适合需要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标准文本内容,转化为我国标准,按我国制修订标准的规定和程序审批、发布为我国标准。按《采用国际标准办法》规定,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家鼓励等同采用。

c) 贯彻执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我国标准,采标的目的是提高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管理等多方面的效果,如果不贯彻执行,则失去采标的目的和作用。对采标标准的实施也要进行监督和检查,以证实达到采标标准的要求。

2)“采标”制定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时,应以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为正当目标(WTO/ TBT 提出的“五项正当要求”)。

3)在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办法》和GB/T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中有明确要求和规定:

a) “采标”时,尽可能“等同采用”(IDT)。在文本结构、技术内容上相同,或有少量编辑性修改。例如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就是等同采用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而GB/T18305-2003《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GB/T19001-2000的特别要求》则是等同采用ISO/TS 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0的特别要求》。

b) “修改采用”(MOD),指与国际标准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标明差异,在文本结构上还应对应,在不影响比较时可少许变动一些。例如GB/T20 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就是修改采用ISO/T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英文版);而GB/T20000.6-2006《标准化工作指南第6部分: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则是修改采用ISO/TEC指南59:1994《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英文版)。

c) “非等效”(NEQ)不属于“采标”,只表明二者有对应关系。文本结构不同,且也未标明差异。例如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就是与ISO/TEC导则第2部分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33、如何树立企业标准化的新观念?

我国企业需要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境下,树立企业标准化必须新观念:

1)转变观念,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作为考核业绩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并逐步成熟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或资本经营型变革。市场决定一切,一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转化。在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推动下,标准化工作必须抛弃过去的陈旧观念,从静止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以市场的需要作为标准化工作的行为依据,使标准化真正成为一种不流于形式、自觉的行动。企业标准化不仅包括技术标准化,而且还包括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但过去无论是国家

01-企业标准化基础知识

企业技术标准化基础知识 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高级领导层决定:尽快使摩托车电气系统管理,由装配型逐步转为设计型的更深层次,以其为基础(初始阶段)建立企业技术标准化,再带动摩托车产品其它系统的全面开展。 建立标准化非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根据质量管理体系(9000体系)的要求,从技术、采供、检验、车间、销售,形成系列化且一致性的管理活动,并且是从车间装配工以至各部门领导的工作职责。下面简要介绍有关标准化的概念和要求: 1 有关标准的概念 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多方面,如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按照GB/T19000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简化设计,完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通用化程度,方便使用维修;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和交流等。 企业标准化的对象: 是以企业的人、事、物为研究对象组成的标准体系结构。 企业中所有关于以“物”为对象制定的标准列入技术标准体系;所有关于“事”为对象制定的标准列入管理标准体系;所有关于“人”为对象制定的标准列入“工作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三层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其它相关文件; 工作标准体系:企业规章制度,如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考勤制度等; 技术标准体系:企业通用或基础技术标准、技术文件,其中技术标准的层次分为:——标准化标准、产品标准、产品设计标准、零部件标准、检验试验标准、工艺标准、包装标准、安全标准、环境标准等,列入企业通用或基础技术标准(以企业名义制定的规范性 文件,需要或适时可对外发布)。 ——设计文件(设计开发输入文件、图样)检验文件(检验或试验规程)、工艺文件(操作工艺规程或卡片)等属于企业技术标准的下一层次,应列入技术文件(以企业内部某个部 门的名义制定的部门文件,不可对外发布)。 ——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或法律法规、顾客或供方提供的企业标准和技术文件等,列入外来技术文件(未经企业编、审、批程序,不属于企业规范性文件)。 标准: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中国将标准层次分为: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国外标准(适用于某国家)、国家强制性(GB)、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适用于行业)、地方标准(适用于地域)、企业标准(适用于企业)。 其中涉及到标准、规范、规程等词汇,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在标准层次范围内,只有针对具体对象和具体标准的层次才能加以区别。 一般情况同等条件下的层次:标准>规范>规程。例如:检验标准中以检验方法、试验方法为检验标准。检验规程(检验操作规程)等为规程,划分检验标准下一层次的技术文件。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规程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人们感到最难理解的三个基本术语。

[实用参考]标准化知识.doc

1.标准化的基本述语 (1)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3)规范性文件: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 (4)条款: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的形式。 (5)技术规范: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 (6)规程: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为设备、构件或产品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 (7)法规:由权利机构通过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性文件, (8)技术法规:规定的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 (9)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10)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机整体。 (11)标准体系表: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相互关系绘制成的,能够反映标准体系特性的图表。 (12)标准样品(实物标准):具有准确的标准值、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 2.标准的分类和标准体系 2.1标准的分类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准为适应不同的要求从而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为便于研究和应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属性进行分类。 2.1.1根据根据适用的范围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类。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称为国家标准。

标准化公共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标准化 1、什么是标准? 【答】: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2、什么是标准化? 【答】: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3、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答】: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4、标准化的对象是什么? 【答】:标准化的对象是指需要标准化的产品、过程或服务。产品可以是原材料、元器件、设备、零部件、系统等;过程可以是管理、实践或工程过程;服务包括生产、信息、邮电、金融等服务。 5、标准的适用性指的是什么? 【答】:标准的适用性指的是:产品、过程或服务在具体条件下适合规定用途的能力,它特别强调了标准内容必须适合生产、管理、贸易以及技术的进步,环境的需要。 6、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名称及相应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答】: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 7、我国标准分为几级? 【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另外,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于1998

年通过《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出台了标准化体制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即在四级标准之外,又增设了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对四级标准的补充。 8、什么是采用国际标准? 【答】:国家质检总局2001年11月21日发布的《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采用国际标准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按我国标准审批发布程序审批发布。 9、什么是等同采用? 【答】:等同采用是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或者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等同采用的符号为:“≡”;程度代号:IDT(identical)。 10、什么是修改采用? 【答】:修改采用是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不包括只保留国际标准中少量或者不重要的条款的情况。修改采用时,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文本上应当对应,只有在不影响与国际标准的内容与文本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才允许改变文本结构。修改采用的符号:“=”;程度代号:MOD(modified)。

标准化基础知识

一、标准及标准化 1、什么叫标准 国家标准GB3935.1-96《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 2、什么是标准化 GB3935.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 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 3、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 ( (5)、标准化可以有效地保障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环境 (6)、标准化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桥梁 (7)、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标准的分类和标准体系表 (一)、标准的分类 1、按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级别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2、按标准的约束性,分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 3、按在标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基础标准和一般标准。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为了突出基础标准地位,相对于基础标准的其它各类标准称为一般标准。

4、按标准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准备标准,设备维修标准,产品标准,检验与试验方法标准,包装标准等。 5、按标准的性质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工作标准、专用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标准,是对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方法所做的规定,是衡量工作质量的依据和准则。 (二)、标准体系表 1、什么叫标准体系 GB/T13016-91 2 “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 留的现有标准,以及应该修订和新订的标准。 3、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标准包括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级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所有标准都在上级标准化法规、本企业标准化规定以及本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各种相关国家法规的指导下形成。 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 制定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制定标准应有计划、有组织地按一定程序进行。制(修)定标准程序, 四、标准的贯彻实施 各类标准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内容,实施标准的步骤和方法在有所不同。但是,从我国实施各类标准的经验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计划、准备、实施、检查验收、总结5个程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审批和发布 行业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在相应国家标准批准实施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制定和修订标准的原则: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制定标准应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制定和修订标准的程序: 1.组成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组; 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编制工作方案; 3.在试验验证基础上编写标准草案 4.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标准送审稿及其《编制说明书》 5.审查标准,编写标准报批稿 6.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7.标准的复审

标准名称是必备要素,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和补充要素 采用国际标准,应当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国家惯例 制定我国标准应当以相应国际标准为基础 采用国家标准制定我国标准,应尽可能与我国相应标准的制定同步标准情报是指在标准化工作中,人们以文献、实物等方式传递的科学知识 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计量器具具有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的特点 一致性是计量学最本质的特性 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 实现计量值溯源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检定或校准 计量量具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独立量具和从属量具 标尺范围是指在给定的标尺上,两端标尺标记之间标尺值的范围 计量器具的示值是指由计量器具所指示的被测量值 测量范围是指计量器具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被测量的值 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是计量器具的最主要的性能之一,决定了测量准确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校准是与对应的标准所体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目的是实现量值的溯源性 量值是指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标准化知识问答.doc

标准化知识问答 1、什么是标准?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通常是以科学、技术或实际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由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出来,这一程序应充分体现协商一致的原则。 2、标准怎样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准则,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别。 (1)、按照标准针对的不同对象,标准又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等; (2)、按照标准法律约束力强弱,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 (3)、按照标准覆盖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按照标准覆盖范围的分类在我国也称为标准级别; (4)、在企业标准中,按照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事”、“人”对象不同,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此外,针对标准应用的领域不同,还有经济标准、实物标准、标准物质等等形式的标准存在。 3、标准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标准产生的方法是协商一致。标准产生过程中各相关组织、个人都可针对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经标准审定委员会(可以是临时的组织,如临时的专家委员会,也可以是常设的组织,如具体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多数(通常是四分之三以上)委员审定认可后,由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发布,形成正式的标准文件。在我国,除企业标准以外,公认的权威机构通常由政府部门担当,比如:电力标准的发射机机构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为了征求各方意见、审查(投票)或批准而提出的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送审稿以及标准报批稿等标准文稿统称为标准草案。 4、什么是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是标准的一个级别,是指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我国非工程建设类的电力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程建设类的国家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构成。 5、什么是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是标准的一个级别,是在全国某一行业内统一实施的标准,由行业标准化团体或机构组织起草、批准、发布,并在全国性的某行业范围内统一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电力、机械、水利、能源、煤炭、电子、建筑、化工、冶金、轻工、纺织、交通、农业、林业等都制定有行业标准。 我国行业标准通常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该行业标准化归口部门(行业组织)统一管理,并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行业标准化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所涵盖的技术领域、标准代号等。电力行业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委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具体组织。 行业标准的编号由行业标准的代号(如DL、NB等)、行业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行业标准发布的年号构成。 6、什么是企业标准?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化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贸易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为了了解和应用 标准化,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知识培训。本文将介绍标准化的基 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帮助读者对标准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标准化的定义和分类 1.1 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为了适应某种用途、满足某种 需要,对有关的物质、现象、过程、方法、管理等方面所采用的共同 的基础和共有的要求进行的一种统一化、规范化、一般化的活动。 1.2 标准化的分类 标准化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种类型。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制定,具有法律效力,适用于全 国范围。 行业标准是由某个具体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制定,适用于该行业 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行制定,适用于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生产活动。 二、标准化的重要性 2.1 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

标准化可以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统一要求和指导,帮助企业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2 促进贸易发展 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一化,可以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便捷和发展。 2.3 推动产业升级 标准化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推动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 2.4 保护消费者权益 标准化可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规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三、标准化的实施过程 3.1 制定标准的过程 制定标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标准需求、组织编写草案、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和最终发布。 3.2 实施标准的过程 实施标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宣贯标准要求、组织培训和指导、检查和审核、跟踪维护和改进。 四、标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

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 标准化是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达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贸易和交流的便利。以下是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 一、标准化的种类 1.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编制,发布的强制性标准,也称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由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机构组织编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指导性。 3.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以约束企业内部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4.地方标准: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 5.国际标准: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的标准。 1.提高质量水平:标准化明确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使生产和服务流程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质量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标准化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避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 3.提高效率:标准化可以统一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保障安全:标准化可以保障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和损失。 5.为科研提供参考:标准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三、参与标准化的方式 1.加入标准化组织:可以通过加入相关的标准化组织来参与制定和改进标准。 3.评审标准:在标准发布前,可以对草案进行评审和反馈意见。 4.遵守标准:作为企业或个人,可以遵守相关的标准,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标准化检测技术 1.外观检测:通过目视或简单仪器的检测方法,如外观检测仪、比色卡等。 2.物理性能检测:通过仪器检测物质物理性能的测量,如强度、硬度、密度、电性能等。

3.化学成分检测:通过仪器检测物质中化学成分的比例和含量等。 4.尺寸/几何形状检测:通过仪器检测物品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如三坐标测量、光学测量等。 1.标准不一定是最好的:标准只是规范,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2.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标准不是终止的,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以上便是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相信能对大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标准化工作有所帮助。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化是一种建立在一定规范和方法基础上的环节,为了确保产品、服务、流程等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法规的要求。标准化通常依照实践和现有技术来建立,能 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如提高质量,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促进合作等。因此,标准化基础知识对企业非常重要。 标准化的五大类 标准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测试或分析标准、术语标准和管理体系标准。 1. 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定义产品不同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的标准。产品标准包括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设计标准、产品材料及部件标准等。 2. 过程标准:过程标准定义的是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要求以及行动和步骤。 3. 测试或分析标准:测试或分析标准包括通过实验、测量和化学分析来确定产品参数和性能的标准。测试标准通常用于检测和评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包括放射性测试、毒素分析、金属检测等。 4. 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确定术语和定义,确保不同人使用相同的术语,消除歧义和误解。术语标准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5. 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组涵盖目标、指引和程序的标准,主要包括ISO 9001质量管理系统标准、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标准和ISO 45001安全及健康管理系统标准等。管理体系标准有助于组织实现高效的企业管理,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的好处 1. 促进国际贸易: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满足国际贸易要求,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获得全球竞争优势。 2. 提高质量:标准化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以满足客户需求。 3. 提高效率:标准化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并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4. 提高安全性:标准化可以提高工作场所和产品的安全性,减少意外事件和伤害。 5. 节约时间:标准化可以消除混乱和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节省时间。 6. 提高可持续性:通过标准化,企业可以实现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 标准化的实施步骤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标准化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务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的标准化形式有 简化——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统一化——统一化是把同类事务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统一化有两类,一类是绝对的统一,如各种码号、代号等。另一类是相对的统一,如产品质量指标。 系列化——系列化是对同一类产品的参数、型式、尺寸、基本结构作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 通用化——在产品设计时最大限度地选择或确定具有互换性地结构或零部件地一

种标准化形式 组合化——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设计并制造出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物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三、常用标准代号 GB——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 GB/T——国家推荐性标准 JB——机械行业标准JB/T——机械行业推荐性标准 NJ——农机行业标准 QC——汽车行业标准 1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 JIS——日本工业标准 BS——英国标准 DIN——德国工业标准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标准ASTM——美国材料试验标准 NF——法国国家标准 ΓOCT——俄罗斯国家标准 四、标准化审查 标准化审查是检查核对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是否正确、有效地贯彻各级、各类标准,

经审查应达到: 1、所设计的图纸、编制的文件符合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规定。 2、优先采用定型的设计方案和结构方 案,并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以提高设计地继承性和产品地 标准化程度。 3、合理选用优先系数、零件的结构要素 等基础标准和原材料标准。 4、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符合有关标准规 定,达到正确、完整、统一。 五、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 批检验抽样计划》介绍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 标准是一种公认的规范,用于确定产品、服务、过程和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要求。标准化也是一种管理工具,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和保护环境。为了使企业深入了解标准化基础知识,这里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内容。 一、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 标准化是经过专门机构的研究、讨论、决策和批准而制定的公认技术规范。标准化可以提供具有普遍认可的标准,指导和规范生产制造和服务行业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标准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贸易往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主要标准化组织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是由各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日内瓦(瑞士)。ISO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以及为各国提供标准化技术的信息服务。 2.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IEC是国际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06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IEC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推广电气、电子和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 3.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 SAC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国家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管理工作。SAC是ISO的成员组织,与IEC保持着密切联系。 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 AQSIQ是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和标准化管理的综合性机构。它负责颁布和管理认证标志、机构认证、检验检疫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工作。 三、标准化的基本要素 1. 标准的含义和分类 标准是对产品、服务、过程或系统的规定和要求。它可以分为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五种类型。标准的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摘要、引用标准、主要内容、系统结构、术语和定义、应用范围等。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的基本方法 1、简化 2、统一化 3、产品系列化 4、通用化 5、组合化 6、模块化 标准化的对象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 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例如:《茶馆经营服务规范》从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职业道德、服务操作、卫生要求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 细规定,填补了茶馆行业在标准规范上的空白,解决了茶馆行业无标准可依的问题,有利 于对茶馆行业进行管理和指导,及茶馆企业进行标准化经营,对推动茶馆行业健康有序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 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统一原理 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 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是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 等效。 统一原理包含以下要点: ① 统一是为了确定一组对象的一致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事物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

② 统一的原则是功能等效,从一组对象中选择确定一致规范,应能包含被取代对象 所具备的必要功能; ③ 统一是相对的,确定的一致规范,只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条件的改变,旧的统一就要由新的统一所代替。 简化原理 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 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 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 简化原理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① 简化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使之更有效的满足需要; ② 简化的原则是从全面满足需要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所谓功能效率系指功能满足全面需要的能力; ③ 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对象进行科学的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练出高效能的能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环节; ④ 简化的实质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练化,其结果不是以少替多,而是以少胜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标准化基础知识(一)

标准化基础知识(一) 第一章标准化概论 一、判断题 1.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孕育着现代标准化的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方法和原理。(V) 2.近代标准化的发展是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V) 3.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程师惠特沃斯提出的统一的螺纹尺寸制度,即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惠氏螺纹”螺纹尺寸标准,被人们认为现代标准化的开端。(V) 4.1980年国际电信联盟恢复了我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某) 5.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另行制定企业标准,只需报送标准化部门备案(某) 6.标准应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企业标准则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某) 7.标准的使用价值通过其适用性表现出来,是标准的自然属性。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该项标准使用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V)。 8.标准的价值是指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该标准(这项产品)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是标准的社会属性。(V) 9.标准的载体就是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V) 10.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因此,标准的本质就在于简化。(某) 二、单项选择题

1.按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B A.服务标准;B工作标准;C产品标准;D图形符号标准。2.标准是由科研成果和B转化的规范性文件。 A.专利技术;B实践经验;c工艺规程;D先进技术。3.现代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C以及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 A.多样性;B先进性;C国际性;D综合性。 4.企业标准采取什么形式、规定什么内容,以及标准制定的时机等等,由A决定。 A.企业自己; B.企业的主管部门; C.企业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后; D.市场及客户。5.我国现阶段标准化工作中国家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C A.标准数量太多; B.标准数量太少; C.标龄过长,修订不及时; D.标准编写格式与国际标准不一致。 6.标准的使用价值是通过其适用性表现出来,是标准的B A.人工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市场属性。 7.根据《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A A.组织生产的依据; B.交货验收的依据; C.产品采购的依据。8.标准的本质特征是A A.统一; B.使用; C.合并; D.协调 9.进行产品系列设计时,产品的基本参数中起主导作用的参数,称为B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基础知识 一、标准及标准化 1、标准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按各级标准的使用范围)获得最佳秩序(目的),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制标对象)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对该定义的理解: *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范围获得最佳秩序。 * 制标的对象:是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事物和概念:。但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只有是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事物和概念,才是制标对象。 *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实质是对一个特定的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和文件。 * 制定标准必须以当代科学、技术和综合经验成果为基础。(先进性原则) * 制定标准必须使相关方协商一致。(这就是说标准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应该发扬民主、与各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三稿定标”。如产品标准不能仅由生产,制造部门来决定,这样,制订出来的标准才能考虑各方面尤其是使用方大利益,才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使用性,实施起来也较容易。) * 标准须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发布,(各级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 *“规范性文件”(ISO/IEC第2号指南):“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值的文件”。(规范性文件是一个通用术语,是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文件的总称。) 2、标准化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 * 标准化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的全过程) * 标准化的本质特征是统一。 * 标准化的本质是为了增加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防止其向无序化发展。 * 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实践中得到实施才能表现出来。 *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二、标准的分类及其定义 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人们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层级分类法: 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标准,如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 1、国际标准 国际定义:由国际标准化或标准组织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是国际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我国定义: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基础知识 什么是标准化? 标准化是为了统一产品、生产过程、测试等方面的规格、方法、品质的统一体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促进经济发展。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品质,并促进国际贸易和交流。 标准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产品标准和过程标准。产品标准是指规定产品设计、功能、结构、尺寸、材料等方面的标准,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过程标准则是规定生产、测试、服务等过程的标准,用于确保过程的可靠性和效率。 标准化的优点 通过标准化,各个行业和国家之间能够实现互相认可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此外,标准化还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提高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什么是ISO?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全球最大的标准化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成 立于1947年。ISO的成员来自15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政府、行业组织、协 会和企业等,其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 ISO的标准种类繁多,包括产品标准、过程标准、管理体系标准和术语标准等。ISO 9001是最广泛采用的管理体系标准,它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旨 在帮助企业实现客户满意度、质量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如何制定标准? 标准制定通常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下是标准制定的基本流程: 1.确定制定标准的组织机构和标准的制定负责人; 2.确定标准制定的领域和范围; 3.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4.形成草案,征求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5.修改和完善标准草案,组织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审查和评审;

6.发布正式的标准文件,并进行宣传和推广; 7.对标准进行定期审查和维护,并进行修订和更新。 如何应用标准? 标准化的应用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以下是常用的标准应用流程: 1.确定需要应用的标准; 2.分析标准的范围和要求,了解标准的主要内容; 3.制定应用标准的具体步骤和操作程序; 4.开始应用标准,并进行记录和跟踪; 5.进行评估和反馈,监控标准的应用效果和影响; 6.不断改进和优化标准应用的方法和流程。 标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加速发展,标准化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未来标准化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1.标准化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标准互认和互联将会更加普遍; 2.标准化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渐成趋势,标准化过程、产品和服务将会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 3.标准化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包括环境、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4.标准制定和应用将更多地涉及到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参与和反馈,标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将会更加重要。 其他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品质,并促进国际贸易和交流。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标准化将继续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标准化基础知识

标准化基础知识 编制:市局标准化处王琳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标准化还有利于发展产品品种,缩短研制生产周期,节约原料,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约能源,是保护劳动职业健康与安全,加强环境管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标准化工作,对于建设统一的、公开的、竞争的和规范有序的市场,提高市场的技术调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管理;标准化信息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的法律规定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有《标准化法》及《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标准化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二、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 我国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是直接等同采用ISO/IEC指南的,其基本定义和概念与国际标准完全衔接。 (一)标准的定义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二)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化活动包括制定、发布及贯彻标准的过程。 三、标准的分类 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类。 按标准的法律属性,又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

标准化计量质量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一)、什么叫标准 国家标准GB3935. 1-83 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这里讲的"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 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 (3)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 (4)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 (5)标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特定颁布的程序. (二)什么是标准化 GB 3935. 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2)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多方面,如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按照GB/T 19000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简化设计,完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通用化程序,方便使用维修;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和交流等. 第二节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 一、标准的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 (一)国家标准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审批. (二)行业标准 (1)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审批,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行业标准制定对象:对没有国家标准又需要在行业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①行业术语、符号(含代号)、文件格式;制图方法等通用技术语言。 ②工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参数、质量标准、试验方法以及安全;卫生要求。 ③工农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④通用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⑤产品结构要素和互换配合要求; ⑥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标准化应知应会知识手册.doc

标准化应知应会知识手册 目录 一、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 (2) 二、业务流程 (4) 三、服务标准化知识常识 (5) 1、服务标准化相关概念 (5) 2、开展服务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5) 3、中心标准化工作目标任务 (5) 4、中心服务标准发布实施时间 (5) 5、中心服务标准体系组成 (5) 6、中心标准符号表示含义 (6) 7、中心标准化组织机构 (7) 8、中心标准化建设进程 (8) 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总则 (9) 1、范围 (9) 2、规范性引用文件 (9) 3、术语和定义 (9) 4、基本要求 (11) 5、场所要求 (12) 6、机构要求 (14) 7、人员要求 (15) 8、评标专家抽取与评价 (16) 9、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系统 (16) 10、安全要求 (17) 11、档案管理 (18) 12、交易后评估 (18) 13、监督与评价 (18) 五、业务接待服务规范 (19) 1、范围 (19) 2、基本要求 (19) 3、用语规范 (19) 4、态度规范 (20) 5、电话使用规范 (21) 6、仪表举止规范 (21) 7、环境规范 (21) 8、考核 (22)

一、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 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服务机构,是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内设综合部、受理部、工程部、采购部、产权部、信息部、招标控制价评审科、财务部和合同部九个部门,下设怀远、五河、固镇分中心;按公共资源交易18步流程为交易项目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网是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电子服务系统,对接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监管系统。 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是满足交易系统之间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需要,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和行政监督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 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和监督渠道。 安徽蚌埠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及内部机构职责: 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杨军,主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工作,分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程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招标控制价评审科、财务部。电话: 中心党支部书记: 郑怀民,负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群、精神文明创建、后勤、安全保卫工作,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部.电话: 中心副主任: 石晓勇,分管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建设、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协会筹建工作。电话: 卜慧,分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受理部、采购部(市政府采购中心)、合同部。电话: 韩伟文,分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产权部(市国土资源交易中心、市产权交易中心)、信息部。电话: 综合部: 负责市交易中心行政、群团、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过程中的质疑(异议)受理工作。 部长:崔勇。电话: 受理部: 负责受理市、区政府项目和驻蚌单位及省直部门委托的社会项目招标采购业务,承办蚌埠公共资源交易网投标企业注册登记验证。 部长:吴耿.电话: 工程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负责按市公共资源局业务科核定的招标方式,对进入市交易中心的政府工程项目拟写招标公告、文件;协助招标人处理异议;组织开标、评标;交易项目文件资料的保管与移交;招投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部门负责人:夏伦辉。电话: 采购部(市政府采购中心) 负责按市公共资源局业务科核定的采购方式,对进入市交易中心的采购项目拟写采购公告、文件;协助采购人处理质疑;组织开标、评标、谈判、磋商;交易项目文件资料的保管与移交;招投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