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探究:如图①和②,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BC、CD 上,∠EAF=45°.

(1)如图①,若∠B、∠ADC都是直角,把ABE

△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使AB与AD重合,则能得EF=BE+DF,请写出推理过程;

(2)如图②,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数量关系时,仍有

EF=BE+DF;

(3)拓展:如图③,在ABC中,∠BAC=90°,AB=AC=22,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求DE的长.

【答案】(1)见解析;(2)∠B+∠D=180°;(3)5 3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证明△EAF≌△GAF,进而得到EF=FG,即可得到答案;

(2)先作辅助线,把△ABE绕A点旋转到△ADG,使AB和AD重合,根据(1),要使EF=BE+DF,需证明△EAF≌△GAF,因此需证明F、D、G在一条直线上,即

180

ADG ADF

∠+∠=?,即180

B D

∠+∠=?;

(3)先作辅助线,把△AEC绕A点旋转到△AFB,使AB和AC重合,连接DF,根据已知条件证明△FAD≌△EAD,设DE=x,则DF=x,BF=CE=3﹣x,然后再Rt BDF中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的值,即DE的长.

【详解】

(1)解:如图,

∵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使AB与AD重合,

∴AE=AG,∠BAE=∠DAG,BE=DG,

∵∠BAD=90°,∠EAF=45°,

∴∠BAE+∠DAF=45°,

∴∠DAG+∠DAF=45°,

即∠EAF=∠GAF=45°,

在△EAF和△GAF中

AF AF

EAF GAF

AE AG

=

?

?

∠=∠

?

?=

?

∴△EAF≌△GAF(SAS),

∴EF=GF,

∵BE=DG,

∴EF=GF=BE+DF;

(2)解:∠B+∠D=180°,

理由是:

如图,把△ABE绕A点旋转到△ADG,使AB和AD重合,则AE=AG,∠B=∠ADG,∠BAE=∠DAG,

∵∠B+∠ADC=180°,

∴∠ADC+∠ADG=180°,

∴F、D、G在一条直线上,

和(1)类似,∠EAF=∠GAF=45°,

在△EAF和△GAF中

AF AF

EAF GAF

AE AG

=

?

?

∠=∠

?

?=

?

∴△EAF≌△GAF(SAS),

∴EF=GF,

∵BE=DG,

∴EF=GF=BE+DF;

故答案为:∠B+∠D=180°;

(3)解:∵△ABC中,2BAC=90°,

∴∠ABC=∠C=45°,由勾股定理得:22

AB AC

+,

如图,把△AEC 绕A 点旋转到△AFB ,使AB 和AC 重合,连接DF . 则AF=AE ,∠FBA=∠C=45°,∠BAF=∠CAE , ∵∠DAE=45°,

∴∠FAD=∠FAB+∠BAD=∠CAE+∠BAD=∠BAC ﹣∠DAE=90°﹣45°=45°, ∴∠FAD=∠DAE=45°, 在△FAD 和△EAD 中

AD AD FAD EAD AF AE =??

∠=∠??=?

∴△FAD ≌△EAD , ∴DF=DE , 设DE=x ,则DF=x , ∵BD=1,

∴BF=CE=4﹣1﹣x=3﹣x , ∵∠FBA=45°,∠ABC=45°, ∴∠FBD=90°,

由勾股定理得:222DF BF BD =+,

22(3)1x x =-+,

解得:x=53

, 即DE=

53.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正方形的性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做出辅助线得出全等三角形.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

y ax bx c =++的顶点是A(1,3),将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点B 恰好在抛物线上,O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P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 ,C 重合,过点P 作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

OAB ?的边分别交于M ,N 两点,将AMN ?以直线MN 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 MN '?. 设点P 的纵坐标为m .

①当A MN '?在OAB ?内部时,求m 的取值范围;

②是否存在点P ,使'

5

6

A MN OA

B S S ?'?=,若存在,求出满足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

【答案】()2

1y x 22x =-++;(2)①433

m <<;②存在,满足m 的值为619-或

639

-. 【解析】 【分析】

(1)作AD ⊥y 轴于点D ,作BE ⊥x 轴于点E ,然后证明△AOD ≌△BOE ,则AD=BE ,OD=OE ,即可得到点B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析式;

(2)①由点P 为线段AC 上的动点,则讨论动点的位置是解题的突破口,有点P 与点A 重合时;点P 与点C 重合时,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②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点M 在线段OA 上,点N 在AB 上时;当点M 在线段OB 上,点N 在AB 上时;先求出直线OA 和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利用m 的式子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m 的值. 【详解】

解:(1)如图:作AD ⊥y 轴于点D ,作BE ⊥x 轴于点E ,

∴∠ADO=∠BEO=90°,

∵将OA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 ∴OA=OB ,∠AOB=90°,

∴∠AOD+∠AOE=∠BOE+∠AOE=90°, ∴∠AOD=∠BOE , ∴△AOD ≌△BOE , ∴AD=BE ,OD=OE , ∵顶点A 为(1,3), ∴AD=BE=1,OD=OE=3, ∴点B 的坐标为(3,1-),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

(1)3=-+y a x , 把点B 代入,得

2(31)31a -+=-,

∴1a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

(1)3y x =--+, 即222y x x =-++;

(2)①∵P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 ∴3m <,

∵当A MN '?在OAB ?内部时, 当点'A 恰好与点C 重合时,如图:

∵点B 为(3,1-), ∴直线OB 的解析式为1

3

y x =-, 令1x =,则13

y =-

, ∴点C 的坐标为(1,13

-), ∴AC=1103()33

--=

, ∵P 为AC 的中点, ∴AP=

1105233

?=, ∴54333

m =-

=, ∴m 的取值范围是

4

33

m <<; ②当点M 在线段OA 上,点N 在AB 上时,如图:

∵点P 在线段AC 上,则点P 为(1,m ),

∵点'A 与点A 关于MN 对称,则点'A 的坐标为(1,2m -3), ∴'3A P m =-,18'(23)233

A C m m =-+

=-, 设直接OA 为y ax =,直线AB 为y kx b =+, 分别把点A ,点B 代入计算,得

直接OA 为3y x =;直线AB 为25y x =-+, 令y m =, 则点M 的横坐标为3m

,点N 的横坐标为52

m --, ∴555

2326

m m MN m -=

-=--; ∵2'11555515'()(3)22261224

A MN S MN A P m m m m ?=

?=?-?-=-+;

'138

'3(2)34223

OA B S A C m m ?=

??=?-=-; 又∵'5

6A MN OA B

S S ?'?=, ∴

255155

(34)12246

m m m -+=?-, 解得:619m =-或619m =+(舍去); 当点M 在边OB 上,点N 在边AB 上时,如图:

把y m =代入1

3

y x =-,则3x m ,

∴5553222m MN m m -=

+=+-,18

'(23)233A C m m =---=-, ∴2'11555515'()(3)2222424

A MN S MN A P m m m m ?=

?=?+?-=-++, '138

'3(2)43223OA B S A C m m ?=

??=?-=-, ∵'5

6A MN OA B

S S ?'?=, ∴255155

(43)4246

m m m -

++=?-, 解得:639m -=

或639

m +=(舍去); 综合上述,m 的值为:619m =-639

3

m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图形的旋转、解一元二次方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正确得到点P的位置.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题.

3.在Rt△ACB和Rt△AEF中,∠ACB=∠AEF=90°,若点P是BF的中点,连接PC,PE.

(1) 如图1,若点E,F分别落在边AB,AC上,求证:PC=PE;

(2) 如图2,把图1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当点E落在边CA的延长线上时,探索PC与P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如图3,把图2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点F落在边AB上.其他条件不变,问题(2)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加以证明;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PC=PE,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

(2)先判断△CBP≌△HPF,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先判断△DAF≌△EAF,再判断△DAP≌△EAP,然后用比例式即可;

【详解】

解:(1)证明:如图:

∵∠ACB=∠AEF=90°,

∴△FCB和△BEF都为直角三角形.

∵点P是BF的中点,

∴CP=1

2BF,EP=

1

2

BF,

∴PC=PE.

(2)PC=PE理由如下:

如图2,延长CP,EF交于点H,

∵∠ACB=∠AEF=90°,

∴EH//CB,

∴∠CBP=∠PFH,∠H=∠BCP,

∵点P是BF的中点,

∴PF=PB,

∴△CBP≌△HFP(AAS),

∴PC=PH,

∵∠AEF=90°,

∴在Rt△CEH中,EP=1

2

CH,

∴PC=PE.

(3)(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即PC=PE,理由如下:

如图3,过点F作FD⊥AC于点D,过点P作PM⊥AC于点M,连接PD,

∵∠DAF=∠EAF,∠FDA=∠FEA=90°,

在△DAF和△EAF中,

DAF,

,

,

EAF

FDA FEA

AF AF

∠=∠

?

?

∠=∠

?

?=

?

∴△DAF≌△EAF(AAS),

∴AD=AE,

在△DAP≌△EAP中,

,

,

,

AD AE

DAP EAP

AP AP

=

?

?

∠=∠

?

?=

?

∴△DAP≌△EAP (SAS),

∴PD=PF,

∵FD⊥AC,BC⊥AC,PM⊥AC,

∴FD//BC//PM,

∴DM FP

MC PB

=,

∵点P是BF的中点,

∴DM=MC,

又∵PM⊥AC,

∴PC=PD,

又∵PD=PE,

∴PC=PE.

【点睛】

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

4.已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5,

20

3

AD=,AE⊥BD,垂足是E.点F是点E

关于AB的对称点,连接AF、BF.

(1)求AE和BE的长;

(2)若将△ABF沿着射线BD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m(平移距离指点B沿BD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分别平移到线段AB、AD上时,求出相应的m的值;(3)如图②,将△ABF绕点B顺时针旋转一个角α(0°<α<180°),记旋转中的ABF为A BF

'',在旋转过程中,设A F''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D交于点P,与直线BD 交于点Q,若△DPQ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此时DQ的长.

【答案】(1)4;3(2)3或16

3

(3)

2512525

31010

3243

-

、、

10

3

【解析】

【分析】

(1)由矩形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求解BD的长,由等面积法求解AE,由勾股定理求解BE即可,

(2)利用对称与平移的性质得到:AB∥A′B′,∠4=∠1,BF=B′F′=3.当点F′落在AB上时,证明BB′=B′F′即可得到答案,当点F′落在AD上时,证明△B′F′D为等腰三角形,从而可得答案,

(3)分4种情况讨论:①如答图3﹣1所示,点Q落在BD延长线上,证明A′Q=A′B,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F Q BQ从而求解DQ,②如答图3﹣2所示,点Q落在BD上,证明点A′落在BC边上,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BQ从而可得答案,③如答图3﹣3所示,点Q落在BD上,证明∠A′QB=∠A′BQ,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BQ,从而可得答案,④如答图3﹣4所示,点Q落在BD上,证明BQ=BA′,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

解:(1)在Rt △ABD 中,

AB =5,203

AD =

, 由勾股定理得:2

22025

533BD ??=+= ???.

11

,22

ABD

S

BD AE AB AD =

?=?. 253

20

53 4.AB AD

AE BD

?

?∴=

== 在Rt △ABE 中,AB =5,AE =4, 由勾股定理得:BE =3.

(2)设平移中的三角形为△A′B′F′,如答图2所示: 由对称的性质可知,∠1=∠2.

由平移性质可知,AB ∥A′B′,∠4=∠1,BF =B′F′=3.

①当点F′落在AB 上时, ∵AB ∥A′B′, ∴∠3=∠4, ∴∠3=∠2,

∴BB′=B′F′=3,即m =3; ②当点F′落在AD 上时, ∵AB ∥A′B′,∴∠6=∠2,

∵∠1=∠2,∠5=∠1,∴∠5=∠6,

,AB AD ⊥ ∴ A′B′⊥AD ,

'''',B F D B DF ∴∠=∠

∴△B′F′D 为等腰三角形, ∴B′D =B′F′=3,

2516333

BB BD B D ''∴=-=

-=,即163m =.

(3)DQ 的长度分别为2512525310103243

-

-、、或103.

在旋转过程中,等腰△DPQ 依次有以下4种情形:

①如答图3﹣1所示,点Q 落在BD 延长线上,且PD =DQ , ∴ ∠2=2∠Q ,

∵∠1=∠3+∠Q ,∠1=∠2, ∴∠3=∠Q , ∴A′Q =A′B =5, ∴F′Q =F′A′+A′Q =4+5=9. 在Rt △BF′Q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93310BQ F Q F B ''=

+=+=.

253103

DQ BQ BD ∴=-=-

; ②如答图3﹣2所示,点Q 落在BD 上,且PQ =DQ ,∴∠2=∠P ,

∵∠1=∠2,∴∠1=∠P ,∴BA′∥PD , ∵PD ∥BC ,∴此时点A′落在BC 边上. ∵∠3=∠2,∴∠3=∠1,

∴BQ =A′Q ,∴F′Q =F′A′﹣A′Q =4﹣BQ .

在Rt △BQF′中,由勾股定理得:'2

'

2

2

,BF F Q BQ += 即:2

2

2

3(4),BQ BQ +-= 解得:258

BQ =

, 25251253824

DQ BD BQ ∴=-=

-=; ③如答图3﹣3所示,点Q 落在BD 上,且PD =DQ ,

∴ ∠3=∠4.

∵∠2+∠3+∠4=180°,∠3=∠4,149022

∴∠?

∠=﹣. ∵∠1=∠2,1

49012

∴∠=?-

∠. 1

49012

A Q

B ∴∠'∠?∠==﹣,

1

18019012

A BQ A Q

B ∴∠'?∠'∠?∠=﹣﹣=﹣,

∴∠A′QB =∠A′BQ ,∴A′Q =A′B =5, ∴F′Q =A′Q ﹣A′F′=5﹣4=1.

在Rt △BF′Q 中,由勾股定理得:223110BQ =+=,

25

103

DQ BD BQ ∴=-=

-; ④如答图3﹣4所示,点Q 落在BD 上,且PQ =PD ,

∴ ∠2=∠3.

∵∠1=∠2,∠3=∠4,∠2=∠3, ∴∠1=∠4, ∴BQ =BA′=5,

2510533

DQ BD BQ ∴=-=

-=. 综上所述,DQ 的长度分别为2512525310103243

-

-、、或10

3.

【点睛】

本题是几何变换压轴题,涉及旋转与平移变换、矩形、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等知识

点.第(3)问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画出各种旋转图形,依题意进行分类讨论;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识别旋转过程中的不变量,注意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简化计算.

5.综合与探究:

如图1,Rt AOB 的直角顶点O 在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正半轴上,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4OA =,2OB =,将线段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过点C 作

CD x ⊥轴于点D ,抛物线23y ax x c =++经过点C ,与y 轴交于点(0,2)E ,直线AC 与x 轴交于点H .

(1)求点C 的坐标及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2,已知点G 是线段AH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G 作AH 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 (点F 在第一象限),设点G 的横坐标为m . ①点G 的纵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

②如图3,当直线FG 经过点B 时,求点F 的坐标,判断四边形ABCF 的形状并证明结论;

③在②的前提下,连接FH ,点N 是坐标平面内的点,若以F ,H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FHC 全等,请直接写出点N 的坐标.

【答案】(1)点C 的坐标为(6,2),21322y x x =-

++;(2)①1

43

m -+;②点F 的坐标为(4,6),四边形ABCF 为正方形,证明见解析;③点N 的坐标为(10,4)或

4226,55?? ???或384,55?? ???

.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与旋转的性质证明ABO BC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点C 的坐标,结合点E 的坐标,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表达式;

(2)①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由点A 、C 的坐标求出直线AC 的表达式,进而得解;

②过点G 作GM x ⊥轴于点M ,过点F 作FP y ⊥轴,垂足为点P ,PF 的延长线与

DC 的延长线交于点Q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AG CG =,结合①由平行线分线

段成比例得出点G 的坐标,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G 的表达式,结合抛物线的表达式

求出点F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BC CF FA ===,结合90ABC ?∠=可得出结论; ③根据直线AC 的表达式求出点H 的坐标,设点N 坐标为(,)s t ,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出

2FC ,2CH ,2FN ,2NH ,然后分两种情况考虑:若△FHC ≌△FHN ,则FN =FC ,NH

=CH ,若△FHC ≌△HFN ,则FN =CH ,NH =FC ,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1)

4=OA ,2OB =,

∴点A 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2,0),

线段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 AB BC ∴=,90ABC ?∠=,

90ABO DBC ?∴∠+∠=,

在Rt AOB 中,90ABO OAB ?∴∠+∠=,

=OAB DBC ∴∠∠,

CD x ⊥轴于点D ,

90BDC ?∴∠=, 90AOB BDC ?∴∠=∠=.

AB BC =,

ABO BCD ∴△≌△,

2CD OB ∴==,4BD OA ==, 6OB BD ∴+=,

∴点C 的坐标为(6,2),

∵抛物线2

3y ax x c =++的图象经过点C ,与y 轴交于点(0,2)E ,

236182c a c =?∴?++=?

, 解得,122

a c ?

=-???=?,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

1322

y x x =-

++; (2)①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 ∵直线AC 经过点()6,2C ,(0,4)A ,

∴624k b b +=??=?

解得,134k b ?

=-

???=?

,即143y x =-+,

∴点G 的纵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为:143

m -+,

故答案为:143

m -+.

②过点G 作GM x ⊥轴于点M ,

OM m ∴=,143

GM m =-+,

AB BC =,BG AC ⊥,

AG CG ∴=,

90AOB GMH CDH ?∠=∠=∠=,

OA GM CD ∴,

1OM AG

MD GC

==, 1

32OM MD OD ∴===,

3m ∴=,1433

m -+=,

∴点G 为(3,3),

设直线BG 的表达式为y kx b =+,将(3,3)G 和(2,0)B 代入表达式得,20

33k b k b +=??+=?,

3

6k b =?∴?=-?

,即表达式为36y x =-, 点F 为直线BG 和抛物线的交点,

∴得2

132362

x x x -

++=-, 14x ∴=,24x =-(舍去), ∴点F 的坐标为(4,6),

过点F 作FP y ⊥轴,垂足为点P ,PF 的延长线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Q ,

4PF ∴=,2AP =,2FQ =,4CQ =,

在Rt AFP △中和Rt FCQ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F FC ==

同理可得AB BC ==,

AB BC CF FA ∴===, ∴四边形ABCF 为菱形,

90ABC ?∠=, ∴菱形ABCF 为正方形;

③∵直线AC :1

43

y x =-

+与x 轴交于点H , ∴1

403

x -

+=, 解得,x =12, ∴(12,0)H ,

∴2

2

2

(64)(26)20FC =-+-=,2

2

2

(126)(02)40CH =-+-=, 设点N 坐标为(,)s t ,

∴2

2

2

(4)(6)FN s t =-+-,2

2

2

(12)(0)NH s t =-+-, 第一种情况:若△FHC ≌△FHN ,则FN =FC ,NH =CH ,

∴2222

(4)(6)20(12)40s t s t ?-+-=?-+=?

, 解得,11425265s t ?

=????=??

,226

2s t =??=?(即点C ),

∴4226,55N ??

??

?; 第二种情况:若△FHC ≌△HFN ,则FN =CH ,NH =FC ,

∴2222

(4)(6)40(12)20s t s t ?-+-=?-+=?

, 解得,11385

45s t ?

=????=??

,22104s t =??=?,

∴384,55N ??

??

?或(10,4)N , 综上所述,以F ,H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FHC 全等时,点N 坐标为(10,4)或4226,55??

???

或384,55??

??

?. 【点睛】

本题是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表达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与正方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其中对全等三角形存在性的分析,因有一条公共边,可对另外两边进行分类讨论,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中考压轴题.

6.如图1,点O是正方形ABCD两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延长OD到点G,OC到点E,使OG=2OD,OE=2OC,然后以OG、OE为邻边作正方形OEFG,连接AG,DE.

(1)求证:DE⊥AG;

(2)正方形ABCD固定,将正方形OEFG绕点O逆时针旋转α角(0°<α<360°)得到正方形OE′F′G′,如图2.

①在旋转过程中,当∠OAG′是直角时,求α的度数;

②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在旋转过程中,求AF′长的最大值和此时α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①30°或150°,②AF'的长最大值为

2 2

2 +

315

α=.

【解析】

【分析】

(1)延长ED交AG于点H,易证△AOG≌△DOE,得到∠AGO=∠DEO,然后运用等量代换证明∠AHE=90°即可;

(2)①在旋转过程中,∠OAG′成为直角有两种情况:α由0°增大到90°过程中,当∠OAG′=90°时,α=30°,α由90°增大到180°过程中,当∠OAG′=90°时,

α=150°;

②当旋转到A、O、F′在一条直线上时,AF′的长最大,AF′=AO+OF′=

2

2

+2,此时

α=315°.

【详解】

(1)如图1,延长ED交AG于点H,

∵点O是正方形ABCD两对角线的交点,

∴OA=OD,OA⊥OD,

∵OG=OE,

在△AOG和△DOE中,

90

OA OD

AOG DOE

OG OE

=

?

?

∠=∠=?

?

?=

?

∴△AOG≌△DOE,

∴∠AGO=∠DEO,

∵∠AGO+∠GAO=90°,

∴∠GAO+∠DEO=90°,

∴∠AHE=90°,

即DE⊥AG;

(2)①在旋转过程中,∠OAG′成为直角有两种情况:(Ⅰ)α由0°增大到90°过程中,当∠OAG′=90°时,∵OA=OD=

1

2

OG=

1

2

OG′,

∴在Rt△OAG′中,sin∠A G′O=

OA

OG'

=

1

2

∴∠AG′O=30°,

∵OA⊥OD,OA⊥AG′,

∴OD∥AG′,

∴∠DOG′=∠AG′O=30°°,

即α=30°;

(Ⅱ)α由90°增大到180°过程中,当∠OAG′=90°时,

同理可求∠BOG′=30°,

∴α=180°?30°=150°.

综上所述,当∠OAG′=90°时,α=30°或150°.

②如图3,当旋转到A. O、F′在一条直线上时,AF′的长最大,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OA=OD=OC=OB=

2

2

∵OG=2OD,

∴2,∴OF′=2,

∴AF′=AO+OF′=

2

2

+2,

∵∠COE′=45°,

∴此时α=31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正方形的性质、旋转变换的性质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旋转变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

7.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E,CD,点F,G,H分别为DE,BE,CD 中点.

(1)当△ADE绕点A旋转时,如图1,则△FGH的形状为,说明理由;

(2)在△ADE旋转的过程中,当B,D,E三点共线时,如图2,若AB=3,AD=2,求线段FH的长;

(3)在△ADE旋转的过程中,若AB=a,AD=b(a>b>0),则△FGH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若存在,直接写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九年级上册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54ABC BCD AB BC cm CD cm ∠=∠=?===,,点 P 从点C 出发以1/cm s 的速度沿C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M 从点A 出发以15/cm s 的速 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N 从点D 出发以/acm s 的速度沿DC 向点C 匀速移动.点 P M N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他两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移动时 间为ts . (1)如图①, ①当a 为何值时,点P B 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N △全等?并求出相应的t 的值; ②连接AP BD 、交于点E ,当AP BD ⊥时,求出t 的值; (2)如图②,连接AN MD 、交于点F .当38 83 a t == ,时,证明:ADF CDF S S ??=. 【答案】(1)① 2.5t =, 1.1a =或2t =,0.5a =;②1t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当PBM PCN ?△△时或当MBP PCN ?△△时,分别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②当AP BD ⊥时,由ABP BCD ?△△,推出BP CD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如图②中,连接AC 交MD 于O 只要证明AOM COD ?△△,推出OA OC =,可得ADO CDO S S ??=,AFO CFO S S ??=,推出ADO AFO CDO CFO S S S S ????-=-,即ADF CDF S S ??=; 【详解】 解:(1)①90ABC BCD ∠=∠=?, ∴当PBM PCN ?△△时,有BM NC =,即5t t -=① 5 1.54t at -=-② 由①②可得 1.1a =, 2.5t =. 当MBP PCN ?△△时,有BM PC =,BP NC =,即5 1.5t t -=③ 54t at -=-④, 由③④可得0.5a =,2t =. 综上所述,当 1.1a =, 2.5t =或0.5a =,2t =时,以P 、B 、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PCN △全等; ②AP BD ⊥,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已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3,4,AB AD AE BD ==⊥,垂足是E .点F 是点 E 关于AB 的对称点,连接A F 、BF . (1)求AF 和BE 的长; (2)若将ABF 沿着射线BD 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m (平移距离指点B 沿BD 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 分别平移到线段AB AD 、上时,直接写出相应的m 的值. (3)如图②,将AB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1(080)a a ?<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

1.(1)操作发现· 如图,矩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将△ABE 沿BE 折叠后得到△GBE ,且点G 在矩形ABCD 内部.小明将BG 延长交DC 于点F ,认为GF =DF ,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2)问题解决 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 =2DF ,求AB AD 的值; (3)类比探究 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 =n ·DF ,求 AB AD 的值. 2.如图1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DCB =75o,以CD 为一边的

等边△DCE 的另一顶点E 在腰AB 上. (1)求∠AED 的度数; (2)求证:AB =BC ; (3)如图2所示,若F 为线段CD 上一点,∠FBC =30o. 求 DF FC 的值. 3.如图①,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E ⊥BC 于点E ,DF ⊥BC 于点F .AD =2cm ,BC =6cm ,AE =4cm .点P 、Q 分别在线段AE 、DF 上,顺次连接B 、P 、Q 、C ,线段BP 、PQ 、QC 、CB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记为M .若点P 在线段AE 上运动时,点Q 也随之在线段DF 上运动,使图形M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面积始终.. 为10cm 2.设EP =x cm ,FQ =y cm ,A B C D E 图1 A B C D E 图2 F

解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当x =3时y 的值; (2)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当x 取何值时,图形M 成为等腰梯形?图形M 成为三角形? (4)直接写出线段PQ 在运动过程中所能扫过的区域的面积. 4.如图①,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然后沿虚线剪切,得到两个(不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A 1B 1C 1. A B C D E F (备用图) A B C D E F Q P 图① 图 ① A C A 1 B 1 C 1

九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压轴题 1.如图,矩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点B 的坐标为(3, 4),一次函数2 3 y x b =- +的图像与边OC 、AB 分别交于点D 、E ,并且满足OD BE =,M 是线段DE 上的一个动点 (1)求b 的值; (2)连接OM ,若ODM △的面积与四边形OAEM 的面积之比为1:3,求点M 的坐标; (3)设N 是x 轴上方平面内的一点,以O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求点N 的坐标. 2.已知在ABC 中,AB AC =.在边AC 上取一点D ,以D 为顶点、DB 为一条边作 BDF A ∠=∠,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ECF ACB ∠=∠. (1)如图(1),当点D 在边AC 上时,请说明①FDC ABD ∠=∠;②DB DF =成立 的理由. (2)如图(2),当点D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DB 与DF 是否相等? 3.如图1:在Rt △ABC 中,AB =AC ,D 为BC 边上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试探索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小明同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 ,连接EC ,DE .继续推理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1)请根据小明的思路,试探索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2,在Rt △ABC 中,AB =AC ,D 为△ABC 外的一点,且∠ADC =45°,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又是如何的,请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D 是⊙O 上的点,且∠ADC =45°. ①若AD =6,BD =8,求弦CD 的长为 ;

最新初三数学易错题集锦

初三数学易错题 代数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解方程1112-=+-x m x x 的过程中若会产生增根,则m=____ 2.关于x 的方程m 2x 2+(2m +1)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根,求m 的取值范围__ 3,若关于x 的方程ax 2-2x +1=0有实根,那a 范围____ 4,已知方程3x 2-4x -2=0,则x 1-x 2=___,大根减小根为____ 5,以251+ -和251--的一元二次方程是____ 6,若关于x 的方程(a+3)x 2-(a 2-a -6)x +a=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a=___ 7,已知a,b 为不相等的实数,且a 2-3a +1=0,b 2-3b+1=0则a b +b a =___ 8,方程ax 2+c=0(a ≠0)a,c 异号,则方程根为_____ 9,若方程3x 2+1=mx 的二次项为3x 2,则一次项系数为_____ 23,分解因式4x 2+8x +1=_____ 24,若方程2x 2+3x -5=0的两根为x 1 ,x 2 则x 12+x 22=_____ 25,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则k=___方程组的解为___ 43,若x 是锐角,cosA 是方程2x 2-5x +2=0的一个根,则∠A=___ 1、已知:Rt △ABC 中,∠C=900,斜边c 长为 5 ,两条直角边a,b 的长分别是 x 2-(2m-1)x+4(m-1)=0的两根,则m 的值等于 ( ) A. –1 B. 4 C.-4或1 D. –1或4.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012)32(2=+--x m x m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范围是:( ) A .m<3 B. 23 3≠

九年级数学上册 几何模型压轴题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模型压轴题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在Rt△ACB和Rt△AEF中,∠ACB=∠AEF=90°,若点P是BF的中点,连接PC,PE. (1) 如图1,若点E,F分别落在边AB,AC上,求证:PC=PE; (2) 如图2,把图1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当点E落在边CA的延长线上时,探索PC与P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如图3,把图2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点F落在边AB上.其他条件不变,问题(2)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加以证明;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PC=PE,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 (2)先判断△CBP≌△HPF,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先判断△DAF≌△EAF,再判断△DAP≌△EAP,然后用比例式即可; 【详解】 解:(1)证明:如图: ∵∠ACB=∠AEF=90°, ∴△FCB和△BEF都为直角三角形. ∵点P是BF的中点, ∴CP=1 2BF,EP= 1 2 BF, ∴PC=PE. (2)PC=PE理由如下: 如图2,延长CP,EF交于点H,

∵∠ACB=∠AEF=90°, ∴EH//CB, ∴∠CBP=∠PFH,∠H=∠BCP, ∵点P是BF的中点, ∴PF=PB, ∴△CBP≌△HFP(AAS), ∴PC=PH, ∵∠AEF=90°, ∴在Rt△CEH中,EP=1 2 CH, ∴PC=PE. (3)(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即PC=PE,理由如下: 如图3,过点F作FD⊥AC于点D,过点P作PM⊥AC于点M,连接PD, ∵∠DAF=∠EAF,∠FDA=∠FEA=90°, 在△DAF和△EAF中, DAF, , , EAF FDA FEA AF AF ∠=∠ ? ? ∠=∠ ? ?= ? ∴△DAF≌△EAF(AAS), ∴AD=AE, 在△DAP≌△EAP中, , , , AD AE DAP EAP AP AP = ? ? ∠=∠ ? ?= ? ∴△DAP≌△EAP (SAS), ∴PD=PF, ∵FD⊥AC,BC⊥AC,PM⊥AC, ∴FD//BC//PM, ∴DM FP MC PB =,

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

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2016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3蕲春县模拟)如图,点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BE平分∠DBC交DC 于点E,延长BC到点F,使FC=EC,连接DF交BE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OH交DC于点G,连接HC.则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①OH=BF;②∠CHF=45°;③GH=BC;④DH2=HEHB. A .1个B . 2个C . 3个D . 4个 2.(2013连云港模拟)如图,Rt△ABC中,BC=,∠ACB=90°,∠A=30°,D1是斜边AB的中点,过D1作D1E1⊥AC于E1,连结BE1交CD1于D2;过D2作 D2E2⊥AC于E2,连结BE2交CD1于D3;过D3作D3E3⊥AC于E3,…,如此继续,可以依次得到点E4、E5、…、E2013,分别记△BCE1、△BCE2、△BCE3、…、△BCE2013的面积为S1、S2、S3、…、S2013.则S2013的大小为() A .B . C . D .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45°,AE⊥BC于点E,BF⊥AC于点F,交AE于点G,AD=BE,连接DG、CG.以下结论: ①△BEG≌△AEC;②∠GAC=∠GCA;③DG=DC;④G为AE中点时,△AGC的面积有最大值.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 2个C . 3个D . 4个 4.如图,正方形ABCD中,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E,F,使DE=AD,DF=BD,连接BF分别交CD,CE于H,G下列结论:

九年级数学上册错题集

12.请写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一个函数的解析式2129 y x =- +(答案不唯一) . ①过点(31),; ②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③当自变量的值为2时,函数值小于2. 13.二次函数322 --=x x y 的图象关于原点O (0, 0)对称的图象的解析式是223y x x =--+。 如图所示,已知F 是以O 为圆心,BC 为直径的半圆上任一点,A 是BF 的中点,AD ⊥BC 于点D.求证:AD=1 BF. 如图,⊙O 的直径AB 的两侧有定点C 和动点P.已知BC=4,CA=3,点P 在AB 上运动,过点C 作 CP 的垂线,与PB 的延长线交于点Q. (1)当点P 运动到与点C 关于AB 对称时 ,求C Q 的长. (2)当点P 运动到弧AB 的中点时,求C Q 的长. (3)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CQ 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CQ 的长.

解:(1)当点P与点C关于AB对称时,CP⊥AB,设垂足为D,∵AB为⊙O的直径, ∴∠ACB=90°, ∴BC=4,AC=3, ∵AC?BC=AB?CD, ∴CD=12 5 ∴PC=24 5 . 在Rt△ACB和Rt△PCQ中, ∠ACB=∠PCQ=90°,∠CAB=∠CPQ,∴△ACB∽△PCQ, ∴AC BC PC CQ = ∴CQ=4 3 PC=32 5 (2)当点P运动到?AB 的中点时,过点B作BE⊥PC于点E. ∵点P是?AB 的中点, ∴∠PCB=45°, BE=CE= 2 22 2 BC= 在Rt△EPB中,tan∠EPB= 4 3 BE PE = ∴PE=332 42 BE= ∴PC=PE+CE=72 2 . ∴CQ=4142 33 BE= (3)点P在?AB 上运动时,恒有CQ= 4 3 PC 所以PC最大时,CQ取到最大值, 当PC过圆心O,即PC取最大值5时,CQ最大值为 3

九年级上册数学 圆 几何综合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 圆 几何综合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 圆易错题压轴题(难) 1.如图,二次函数y=x 2-2mx+8m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边且OA≠OB ),交y 轴于点C ,且经过点(m ,9m ),⊙E 过A 、B 、C 三点。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E 的坐标; (3)过抛物线上一点P (点P 不与B 、C 重合)作PQ ⊥x 轴于点Q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PBQ 和△BOC 相似?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y=x 2 +2x-8(2)(-1,- 72)(3)(-8,40),(-15 4,-1316),(-174 ,-25 16 ) 【解析】 分析:(1)把(),9m m 代入解析式,得:22289m m m m -+=,解这个方程可求出m 的值; (2)分别令y =0和x =0,求出OA ,OB ,O C 及AB 的长,过点E 作EG x ⊥轴于点 G ,EF y ⊥轴于点F ,连接CE ,AE ,设OF =GE =a ,根据AE CE = ,列方过程求出a 的值, 从而求出点E 的坐标; (3)设点P (a , a 2+2a -8), 则2 28,2PQ a a BQ a =+-=-,然后分PBQ ∽CBO 时 和PBQ ∽BCO 时两种情况,列比例式求出a 的值,从而求出点P 的坐标. 详解:(1)把(),9m m 代入解析式,得:22289m m m m -+= 解得:121,0m m =-=(舍去) ∴228y x x =+-

(2)由(1)可得:2 28y x x =+-,当0y =时,124,2x x =-=; ∵点A 在点B 的左边 ∴42OA OB ,== , ∴6AB OA OB =+=, 当0x =时,8y =-, ∴8OC = 过点E 作EG x ⊥轴于点G ,EF y ⊥轴于点F ,连接CE ,, 则11 6322 AG AB = =?= , 设 ,则 , 在Rt AGE ?中,, 在 中, ()2 22218CE EF CF a =+=+-, ∵AE CE = , ∴()2 2918a a +=+- , 解得:7 2a = , ∴712E ? ?-- ?? ? , ; (3)设点()2,28a a a P +-, 则2 28,2PQ a a BQ a =+-=-, a.当PBQ ?∽CBO ?时, PQ CO BQ OB =,即228822 a a a +-=-, 解得:10a =(舍去);

九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阅读材料并解答下列问题:如图1,把平面内一条数轴x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角 00)90(θ??<<得到另一条数轴,y x 轴和y 轴构成一个平面斜坐标系.xOy 规定: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x 轴于点A ,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y 轴于点B , 若点A 在x 轴对应的实数为a ,点B 在y 轴对应的实数为b ,则称有序实数对(),a b 为点 P 在平面斜坐标系xOy 中的斜坐标.如图2,在平面斜坐标系xOy 中,已知60θ?=,点P 的斜坐标是()3,6,点C 的斜坐标是()0,6. (1)连接OP ,求线段OP 的长; (2)将线段OP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OQ (点Q 与点P 对应),求点Q 的斜坐标; (3)若点D 是直线OP 上一动点,在斜坐标系xOy 确定的平面内以点D 为圆心,DC 长为半径作 D ,当⊙D 与x 轴相切时,求点D 的斜坐标, 【答案】(1)37OP =2)点Q 的斜坐标为(9,3-);(3)点D 的斜坐标为: ( 3 2 ,3)或(6,12). 【解析】 【分析】 (1)过点P 作PC ⊥OA ,垂足为C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PAC=60θ=?,由AP=6,则 AC=3,33PC =OP 的长度; (2)根据题意,过点Q 作QE ∥OC ,QF ∥OB ,连接BQ ,由旋转的性质,得到OP=OQ ,∠COP=∠BOQ ,则△COP ≌△BOQ ,则BQ=CP=3,∠OCP=∠OBQ=120°,然后得到△BEQ 是等边三角形,则BE=EQ=BQ=3,则OE=9,OF=3,即可得到点Q 的斜坐标; (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当OP 和CM 恰好是平行四边形OMPC 的对角线时,此时点D 是对角线的交点,求出点D 的坐标即可;②取OJ=JN=CJ ,构造直角三角

中考数学几何综合圆的综合大题压轴题

圆的综合大题 1.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FH是⊙O的切线,切点为F,FH∥BC,连接AF交BC于E,∠ABC的平分线BD交AF于D,连接BF. (1)证明:AF平分∠BAC; (2)证明:BF=FD; (3)若EF=4,DE=3,求AD的长. 2.如图,AB是⊙O的直径,过点B作⊙O的切线BM,点P在右半圆上移动(点P与点A,B不重合),过点P作PC⊥AB,垂足为C;点Q在射线BM上移动(点M在点B的右边),且在移动过程中保持OQ∥AP. (1)若PC,QO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判断是否存在点P,使得点E恰好在⊙O上?若存在,求出∠APC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连接AQ交PC于点F,设,试问:k的值是否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3.已知:如图1,把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顶点A与边DC上的动点P重合(P不与点D,C重合),MN为折痕,点M,N分别在边BC,AD上,连接AP,MP,AM,AP与MN相交于点F.⊙O过点M,C,P. (1)请你在图1中作出⊙O(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与是否相等?请你说明理由; (3)随着点P的运动,若⊙O与AM相切于点M时,⊙O又与AD相切于点H.设AB为4,请你通过计算,画出这时的图形.(图2,3供参考) 4.在⊙O中,弦AB与弦CD相交于点G,OA⊥CD于点E,过点B作⊙O的切线BF交CD的延长线于点F. (I)如图①,若∠F=50°,求∠BGF的大小; (II)如图②,连接BD,AC,若∠F=36°,AC∥BF,求∠BDG的大小.

5.如图,在⊙O中,半径OD⊥直径AB,CD与⊙O相切于点D,连接AC交⊙O 于点E,交OD于点G,连接CB并延长交⊙于点F,连接AD,EF. (1)求证:∠ACD=∠F; (2)若tan∠F= ①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②连接DE,当⊙O的半径为3时,求DE的长. 6.如图,⊙O的直径AB为10cm,弦BC为6cm,D、E分别是∠ACB的平分线与⊙O,AB的交点,P为AB延长线上一点,且PC=PE. (1)求AC、AD的长; (2)试判断直线P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若将半径为24cm 的半圆形纸片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 ) A .3cm B .6cm C .12cm D .24cm 2.已知关于x 的函数y =x 2+2mx +1,若x >1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 B .m ≤1 C .m ≥-1 D .m ≤-1 3.若x=2y ,则 x y 的值为( ) A .2 B .1 C .12 D .13 4.分别写有数字0,﹣1,﹣2,1,3的五张卡片,除数字不同外其他均相同,从中任抽一张,那么抽到负数的概率是( ) A .15 B .25 C .35 D .45 5.在Rt △ABC 中,AB =6,BC =8,则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 ) A .5 B .2 C .5或2 D .2或7-1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B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C .圆的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D .圆的对称中心是它的圆心 7.如图,△ABC 内接于⊙O ,若∠A=α,则∠OBC 等于( ) A .180°﹣2α B .2α C .90°+α D .90°﹣α 8.二次函数22y x x =-+在下列( )范围内,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A .2x < B .2x > C .0x < D .0x > 9. O 的半径为5,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相切 C .相离 D .无法确定 10.下列对于二次函数y =﹣x 2+x 图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开口向上 B .对称轴是y 轴 C .有最低点 D .在对称轴右侧的部分从左往右是下降的 11.下列条件中,一定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 ) A .都含有一个40°的内角 B .都含有一个50°的内角 C .都含有一个60°的内角 D .都含有一个70°的内角

九年级数学易错题整理练习

九年级数学易错题整理练习 【例 1】如果关于 x 的方程mx 2 + 6x +1 = 0 有两个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 【错因分析】:两个实数根包括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和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两种情况。 【答案】: m ≤ 9 且m ≠ 0 【解析】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m ≠ 0 ,再者, V ≥ 0,∴ m ≤ 9 【例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x 2 - 2x - 4 = 。 【考点】: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错因分析】:方法未掌握 【答案】: (x -1-1+ 5) 【解析】:先将原式进行配方,得到(x -1)2 - 5 ,再根据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得到结果。 【例 3】某抗菌药原价 30 元,经过两次降价后现价格为 10.8 元,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 。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错因分析】:方程未能列队 【答案】:40% 【解析】:由题可得: 30(1 - x )2 = 10.8 ,解得: x = 8 (舍),x = 2 ,所以百分率为 40%。 1 5 2 5 【例 4】一元二次方程(k + 2)x 2 - 4x + k 2 = 0 有一个根为 1,则k =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错因分析】:多解,考虑问题不全面。 【答案】:1 【解析】:将 x = 1代入原方程,解得k 1 = 1, k 2 = -2 ,将两解代入验算发现,当 k=-2 时,二次 项前面的系数为 0,所以舍去。

A 1 【例 5】如图,将等腰三角形 ABC (AB=AC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使点 A 恰好落在 BC 边上点 A 1 处,点 C 的对应点是C 1 ,若点 A 、A 1、C 1 在一条直线上,那么∠BAC = 。 A B C 【考点】:旋转几何 【错因分析】:未能找到解题思路 【答案】:108? A 【解析】: B C 如图可知, AB=A 1B 1,AC=A 1C 1, C 1 ∠ABC = ∠A 1B 1C 1 ,设∠ABC = x ,∴∠BAA 1 = ∠BA 1 A = ∠ABC 1 = 2x 在V A BC 1 中,三角形内角和可得: x + 2x + 2x = 180?, x = 36?,∴∠BAC = 108? 【例 6】如图所示,在V ABC 中,点 D 、E 分别在 A B 、AC 边上,且 A D :BD=3:4,AE :CE=2:1, 联结 D E ,那么S V ADE : S 四边形BCDE =( ) 1 2 A. B. 2 5 3 4 C. D. 7 9 【考点】:同高不等底的三角形面积比问题 【错因分析】:未能找到解题方法 【答案】:B 【解析】:联结 CD ,根据同高不等底的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之比可 求出答案。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探究:如图1和图2,四边形ABCD中,已知AB=AD,∠BAD=90°,点E、F分别在BC、CD上,∠EAF=45°. (1)①如图1,若∠B、∠ADC都是直角,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使AB与AD重合,直接写出线段BE、DF和EF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如图2,若∠B、∠D都不是直角,但满足∠B+∠D=180°,线段BE、DF和EF之间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拓展:如图3,在△ABC中,∠BAC=90°,AB=AC=22.点D、E均在边BC边上,且∠DAE=45°,若BD=1,求DE的长. 【答案】(1)①EF=BE+DF;②成立,理由详见解析;(2)DE=5 3 .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E=AG,∠BAE=∠DAG,BE=DG,求出∠EAF=∠GAF=45°,根据SAS推出△EAF≌△GA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F=GF,即可求出答案; ②根据旋转的性质作辅助线,得出AE=AG,∠B=∠ADG,∠BAE=∠DAG,求出C、D、G 在一条直线上,根据SAS推出△EAF≌△GA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F=GF,即可求出答案; (2)如图3,同理作旋转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ABC=∠C=45°,BC=4,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F=AE,∠FBA=∠C=45°,∠BAF=∠CAE,求出∠FAD =∠DAE=45°,证△FAD≌△EAD,根据全等得出DF=DE,设DE=x,则DF=x,BF=CE=3﹣x,根据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求出x即可. 【详解】 解:(1)∵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使AB与AD重合, ∴AE=AG,∠BAE=∠DAG,BE=DG,∠B=∠ADG=90°, ∵∠ADC=90°, ∴∠ADC+∠ADG=90° ∴F、D、G共线, ∵∠BAD=90°,∠EAF=45°, ∴∠BAE+∠DAF=45°, ∴∠DAG+∠DAF=45°, 即∠EAF=∠GAF=45°,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 几何压轴题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半径为3cm 的⊙O 中,若弦AB =,则弦AB 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30°或150° D .45°或135°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的直径为10,若圆心O 为坐标原点,则点()8,6P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P 在 O 上 B .点P 在 O 外 C .点P 在 O 内 D .无法确定 3.已知sin α=,则α∠的度数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4.在Rt △ABC 中,AB =6,BC =8,则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 ) A .5 B .2 C .5或2 D .2-1 5.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 是( ) A .k >﹣1 B .k <1且k≠0 C .k≥﹣1且k≠0 D .k >﹣1且k≠0 6.小华同学某体育项目7次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9,7,10,8,10,9,1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8,10 B .10,9 C .8,9 D .9,10 7.方程x 2﹣3x =0的根是( ) A .x =0 B .x =3 C .10x =,23x =- D .10x =,23x = 8.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把它们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 A . 14 B . 34 C . 15 D . 35 9.某天的体育课上,老师测量了班级同学的身高,恰巧小明今日请假没来,经过计算得知,除了小明外,该班其他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为172cm ,方差为k 2cm ,第二天,小明来到学校,老师帮他补测了身高,发现他的身高也是172cm ,此时全班同学身高的方差为 'k 2cm ,那么'k 与k 的大小关系是( ) A .'k k > B .'k k < C .'k k = D .无法判断 10.在△ABC 中,∠C =90°,AC =8,BC =6,则sin B 的值是( ) A . 45 B . 35 C . 43 D . 34 11.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则顶点A 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

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为( ) A .2 21 0x x + = B .220x x --= C .2320x xy -= D .240y -= 2.一元二次方程x 2=-3x 的解是( ) A .x =0 B .x =3 C .x 1=0,x 2=3 D .x 1=0,x 2=-3 3.已知关于x 的函数y =x 2+2mx +1,若x >1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m 的取值范围 是( ) A .m ≥1 B .m ≤1 C .m ≥-1 D .m ≤-1 4.已知⊙O 的半径是4,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d =6.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无法判断 5.在Rt △ABC 中,AB =6,BC =8,则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 ) A .5 B .2 C .5或2 D .2或7-1 6.如图,AB 是⊙O 的弦,半径OC ⊥AB ,D 为圆周上一点,若BC 的度数为50°,则∠ADC 的度数为 ( ) A .20° B .25° C .30° D .50° 7.已知Rt △ABC 中,∠C=900,AC=2,BC=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sin 3 B = ; B .2cos 3 B = ; C .2tan 3 B = ; D .以上都不对; 8.关于2,6,1,10,6这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 B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C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 D .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0.2 9.在4张相同的小纸条上分别写上数字﹣2、0、1、2,做成4支签,放在一个盒子中,搅匀后从中任意抽出1支签(不放回),再从余下的3支签中任意抽出1支签,则2次抽出的签上的数字的和为正数的概率为( ) A . 14 B . 13 C . 12 D . 23 10.某同学在解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时,只抄对了a =1,b =﹣8,解出其中一个根是x =﹣1.他核对时发现所抄的c 是原方程的c 的相反数,则原方程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一个根是x =1 D .不存在实数根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 y ax bx c =++的顶点是A(1,3),将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点B 恰好在抛物线上,O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P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 ,C 重合,过点P 作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 OAB ?的边分别交于M ,N 两点,将AMN ?以直线MN 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 MN '?. 设点P 的纵坐标为m . ①当A MN '?在OAB ?内部时,求m 的取值范围; ②是否存在点P ,使' 5 6 A MN OA B S S ?'?=,若存在,求出满足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 【答案】()2 1y x 22x =-++;(2)①433 m <<;②存在,满足m 的值为619-或 639 -. 【解析】 【分析】 (1)作AD ⊥y 轴于点D ,作BE ⊥x 轴于点E ,然后证明△AOD ≌△BOE ,则AD=BE ,OD=OE ,即可得到点B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析式; (2)①由点P 为线段AC 上的动点,则讨论动点的位置是解题的突破口,有点P 与点A 重合时;点P 与点C 重合时,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②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点M 在线段OA 上,点N 在AB 上时;当点M 在线段OB 上,点N 在AB 上时;先求出直线OA 和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利用m 的式子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m 的值. 【详解】

中考数学压轴题几何代数综合题(PDF版)

第三课时 几何代数综合题1.已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AB=5,AD=320 ,AE ⊥BD ,垂足是 E.点F 是点E 关于AB 的对称点,连接 AF 、BF. (1)求AE 和BE 的长; (2)若将△ABF 沿着射线BD 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 m (平移距离指点B 沿BD 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 分别平移到线段AB 、AD 上时,直接写出相应的m 的值. (3)如图②,将△AB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0°<<180°),记旋转中的△ABF 为△A ′BF ′,在旋转过程 中,设A ′F ′所在的直线与直线 AD 交于点P.与直线BD 交于点Q.是否存在这样的P 、Q 两点,使△DPQ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DQ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解:(1)在Rt △ABD 中,AB=5,AD = ,由勾股定理得:BD === . ∵S △ABD =BD?AE =AB?AD , ∴AE===4. 在Rt △ABE 中,AB=5,AE=4,由勾股定理得: BE=3.(2)设平移中的三角形为△ A ′ B ′F ′,如答图2所示:由对称点性质可知,∠ 1=∠2.由平移性质可知,AB ∥A ′B ′,∠4=∠1,BF=B ′F ′=3. ①当点F ′落在AB 上时,∵AB ∥A ′B ′, ∴∠3=∠4,∴∠3=∠2, ∴BB ′=B ′F ′=3,即m=3; ②当点F ′落在AD 上时,∵AB ∥A ′B ′, ∴∠6=∠2,∵∠1=∠2,∠5=∠1, ∴∠5=∠6,又易知A ′B ′⊥AD , ∴△B ′F ′D 为等腰三角形, ∴B ′D=B ′F ′=3, ∴BB ′=B D ﹣B ′D =﹣3=,即m=. (3)存在.理由如下:

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压轴题 1.已知P是⊙O上一点,过点P作不过圆心的弦PQ,在劣弧PQ和优弧PQ上分别有动点 A、B(不与P,Q重合),连接AP、BP. 若∠APQ=∠BPQ. (1)如图1,当∠APQ=45°,AP=1,BP=22时,求⊙O的半径; (2)如图2,选接AB,交PQ于点M,点N在线段PM上(不与P、M重合),连接ON、OP,若∠NOP+2∠OPN=90°,探究直线AB与ON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2.如图1,△ABC中,AB=AC=4,∠BAC=100,D是BC的中点. 小明对图1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线段AD上任取一点E,连接EB.将线段EB绕点E逆时针旋转80°,点B的对应点是点F,连接BF,小明发现:随着点E在线段AD上位置的变化,点F的位置也在变化,点F可能在直线AD的左侧,也可能在直线AD上,还可能在直线AD的右侧.请你帮助小明继续探究,并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当点F在直线AD上时,连接CF,猜想直线CF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点F落在直线AD的右侧,请在备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形,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3)当点E在线段AD上运动时,直接写出AF的最小值. 3.如图,⊙O的直径AB=26,P是AB上(不与点A,B重合)的任一点,点C,D为⊙O 上的两点.若∠APD=∠BPC,则称∠DPC为直径AB的“回旋角”. (1)若∠BPC=∠DPC=60°,则∠DPC是直径AB的“回旋角”吗?并说明理由;

(2)猜想回旋角”∠DPC 的度数与弧CD 的度数的关系,给出证明(提示:延长CP 交⊙O 于点E ); (3)若直径AB 的“回旋角”为120°,且△PCD 的周长为24+133,直接写出AP 的长. 4.已知:如图1,在 O 中,弦2AB =,1CD =,AD BD ⊥.直线,AD BC 相交于点 E . (1)求E ∠的度数; (2)如果点,C D 在O 上运动,且保持弦CD 的长度不变,那么,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是否改变?试就以下三种情况进行探究,并说明理由(图形未画完整,请你根据需要补全). ①如图2,弦AB 与弦CD 交于点F ; ②如图3,弦AB 与弦CD 不相交: ③如图4,点B 与点C 重合. 5.数学概念 若点P 在ABC ?的内部,且APB ∠、BPC ∠和CPA ∠中有两个角相等,则称P 是 ABC ?的“等角点”,特别地,若这三个角都相等,则称P 是ABC ?的“强等角点”. 理解概念 (1)若点P 是ABC ?的等角点,且100APB ∠=,则BPC ∠的度数是 . (2)已知点D 在ABC ?的外部,且与点A 在BC 的异侧,并满足 180BDC BAC ∠+∠<,作BCD ?的外接圆O ,连接AD ,交圆O 于点P .当BCD ?的 边满足下面的条件时,求证:P 是ABC ?的等角点.(要求:只选择其中一道题进行证明!) ①如图①,DB DC = ②如图②,BC B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