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制取氧气》教学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新课程《制取氧气》教学案例分析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北中学 桂宏琴

【案例背景】

我任教于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是一名有18年教龄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在课堂上知无不言,这是9月26我上的一节新授课。

我这节课上的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由于初次接触气体的准备,学生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从选择药品、装置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规范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这节课内容多,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试的重点。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整个课堂流程。

【案例主题】

这节课我的目标是通过以下环节完成4个教学目标,其框架图如下:

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是: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我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分析,理解,记忆,让学生充当我操作的指导者,进行规范化教学,这种角色的转换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分解反应”,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发现分解反应的特点。突破“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难点”的策略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增加两个推理实验,完成催化剂概念要点的把握,再提醒学生重新审视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否严密,又该做怎样的修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注重探究过程和思维的严密性。

【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实验: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实验操作,为本单元后面的“实验活动1”做好铺垫 探究:重点通过探究过程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描述:介绍第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实验室制取方法和催化剂的认识 分析上述三种制取氧气原理的共同特征,引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2、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2—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活动与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补充实验:硫酸铜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案例描述

片段一: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制取氧气,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和指导,我认为教材中的“探究”不够严密,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一起完善它,好不好!然后采用小组竞争抢答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37第一自然段,了解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做上记号,找一找不同方法的异同点,这是为后面装置选择做铺垫。

在完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时,我是按如下步骤进行的: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7(实验2—5),一句话概括本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一

个实验的目的。

2、课件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引导学生分析制取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用到哪些仪器?提示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记忆。

课件展示: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片段二: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我的操作环节如下:

1、引导学生读教材37页最后一自然段,知道“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通常还要加少量二氧化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锰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让学生阅读教材38页,了解实验内容和要分析讨论的问题。

2、演示:教材P38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现象,然后互相交流。学生很注意看并在互相交谈议论。课本38页中的表格——填写现象与分析;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填写。结论先不填(我认为不严密,得不出结论)。

3、提出问题:猜猜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会不会改变呢?可能存在哪几种情况呢?

学生很快说出:可能会改变,存在三种情况:不变,增大,减小。追问: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到底会是那种情况呢?提示:①结合我们这节课前面所做的实验,进行分析,可排除错误猜想;②二氧化锰不能溶解于水。请同学分组讨论,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好的奖励加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巡视整个教室,聆听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表扬或是为他们竖大拇指,或适时进行提示。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学生甲: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减小,加热高锰酸钾直至不再产生氧气为止,试管中的黑色产物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就说明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

学生乙: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增加.过氧化氢常温下分解,试管中没有出现黑色不溶物,这就说明二氧化锰不是生成物。

在学生排除了减小和增大的可能性后,只剩下可能性不变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读教材39页第二自然段,理解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作用是什么? 是这个反应的什么试剂?再读39页第一自然段,掌握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填写38页探究的结论。

4、追问:催化剂这一个概念中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呢?师生共同总结概括:“一变二不变”,“一变”包括加快和减慢。破除一些错误猜想。

5、反思提问:你认为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中,教材设计的实验是否科学完善呢?应该增加哪些实验呢?(提示:判断催化剂要把握哪些关键要素)学生一致认为:增加两个实验:1.加热二氧化锰,检验是否生成氧气;

2.测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较数值的大小关系。

6补充实验:硫酸铜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师生共同认识:硫酸铜比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要差一些,所以常用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片段三:氯酸钾分解的相关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8第四自然段,学习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思考这一反应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是否相同?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因为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条件都是加热。我表扬说:你们真棒,能正确选择发生装置,并总结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但是老师要提醒大家: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千万不要塞棉花,否则会引发爆炸。追问: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一样吗?学生稍加思索说:实验步骤一样。我表示赞同的说:你们真厉害,提醒一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先混匀,再装入试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卖关子,让学生充当老师操作的指导者,提醒老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上标注归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巡视整个教室,聆听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表扬或是为他们竖大拇指,或适时进行提示。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你们真棒”“你们真厉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或语言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