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分支

面神经分支

(1)颞支多为二支由腮腺上缘穿出,越过颧弓中份浅面支配眼轮匝肌上缘及颧肌。

(2)颧支有3-4支由腮腺上缘穿出与面横动脉伴行,横行于颧弓的上方,支配眼轮匝肌下份、颧肌及提上唇肌。

(3)颊支有3-4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可分为上、下两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颊肌及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常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颈阔肌深面跨过面动脉及面前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的下缘前行支配降下唇肌与颏肌。

(5)颈支常为一支,较细,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颈阔肌。最常见的面神经损伤是周围性损伤,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区等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但在面神经管内或内耳道处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常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面部美容外科中的神经损伤及其治疗

面部美容外科中的神经损伤及其治疗 Nerve Injuries and Treatment in Facial aesthetic Surgery 赵建辉综述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西安710032) 关键词:神经损伤治疗美容外科面部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压力增大,出于职业需要和爱美的心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美容外科方法来去除面部皱纹,改善形象,寻求面部年轻化。然而面部各种侵入性美容手术,几乎都有可能发生暂时或永久外周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功能或心理后遗症。尽管很少出现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因此,有效预防、准确鉴别和及时合理的干预治疗是避免神经损伤,提高神经完全康复几率的的必由之路。根据损伤的程度不同,会有相应的治疗措施,从简单的观察、探查到神经移植等等。本文回顾了面部美容外科并发神经损伤的大量文献,以及易损伤神经的有关解剖,讨论了面部外周神经手术意外损伤的不同预防和治疗策略。 1 面部美容神经损伤发生率及现状 面部美容外科涵盖范围很广,包括面部除皱、重睑、提眉、隆鼻、眼袋、酒窝成形、颧骨缩小等等。有大量的临床文献报道了面部美容手术的入路、术式、术后处理、并发症等,一些很大的面部除皱术病例报道都集中在并发症上,在此以面部除皱为例简单的回顾一下文献。 面部除皱时,耳大神经是最易损伤的感觉神经(1%-7%),病例中报道的运动神经损伤发生率大约为2.6%[1]。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颞支损伤在运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部分原因是因为颧神经、颊神经之间缺乏吻合和交通支。Jones等[2]报道的538例内镜提眉有一例发生额支麻痹(0.19%),但是Sabini等[3]报道350例联合内镜额部和面中部除皱有8例出现麻痹(2.29%)。Daane and Owsley[4]报道2002例SMAS-颈阔肌面部除皱有34例发生颈支损伤(1.7%)。这个损伤被称为下颌缘支的假麻痹,6个月内所有病人都完全康复了。Tanna等[5]报道1000例短瘢痕SMAS悬吊除皱无一例神经损伤(0%)。Hoppin[6]等报道300例用硅胶假体面部填充来除皱和单纯除皱对比的回顾性研究,只有6例(2%)需要取出假体,2例(0.67%)需要二次手术矫正。Sullivan等[7]报道96例SMAS悬吊有3%报道了面神经颞支支配力减弱,1%耳部永久丧失感觉。Griffin[8]报道了178例保守性颈颜面除皱有11例发生并发症,但是无一例永久性运动神经损伤。 回顾大部分的文献,学者们有可能低估了神经麻痹和瘫痪真实的发生率。首先,因为临床工作十分繁忙,有可能不会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当然,与病人接触时一眼就会发现运动障碍,但感觉功能需要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才能辨别,这个可能不常规做。另外,头颈部的感觉缺失开始可能比较明显,时间长之后就耐受了,所以往往都不是病人主诉。其次,运动功能不全,特别是面中部区域的,由于术后肿胀和支配力量减弱,很难进行评估。最后,大量的报道来源于临床实践,结果有可能代表的是较低的神经损伤发生率,仅仅是从经验出发得出来的。所以,关于面部美容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有待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说明,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面部各种美容手术有可能发生神经损伤。 2 面部神经解剖 支配面部的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Erbil[9]等认为面神经麻痹是面部浅表手术最

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 发表者:王耀文6361人已访问收藏 面神经(图16-22)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面神经在腮腺内交织组成腮腺丛,自腮腺边缘呈辐射样发出5条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根据解剖部位由上而下,依次有以下分支。 (一)颞支 常为2支,经下颌骨髁状突的浅面或前缘,从腮腺上缘外出至SMAS下,越过颧弓后段的浅面行向前上,分布于额肌与眼轮匝肌。该支受损引起同侧额纹消失。 (二)颟支 多为2~3支,在耳屏前3.0cm左右,经腮腺上缘和前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越过颧骨分布于上、下睑的眼轮匝肌;其下支较粗,循颧弓下方及面横动脉之下平行向前,分布于颧肌及上唇方肌深面。颧支损伤可造成睑裂闭合不全。 (三)颊支 常为3~5支。距耳垂沟约5.o~5.5cm,自腮腺前缘穿出,位于嚼肌筋膜的深面,与腮腺导管平行向口角。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者为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恒定,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间切迹与鼻翼下缘连线的上方;位于腮腺导管下方者为下颊支,在口角平面或稍上方向前走行。因此,腮腺导管可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重要标志(如图中的7为腮腺导管,在7的上、下各有一个3为面神经颊支)。颊支分布于颊肌、口轮匝肌、笑肌、上唇方肌等。上、下颊支在行程中常相互吻合成网,如术中不慎将部分颊支损伤,其他分支有一定代偿作用。

(四)下领缘支 下颌缘支出腮腺后,在咬肌筋膜深面沿下颌缘走行,在咬肌前缘横跨面动脉向前进入下唇诸肌。因此,游离咬肌表面的SMAS时,只要紧贴颈阔肌深面分离,不破坏咬肌筋膜,不会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到了咬肌前缘,应终止操作。如果手术损伤了下颌缘支,会引起下唇诸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 (一)面神经的组成及其走行方向 面神经由两根组成,于脑桥下缘出脑,两根神经之中较大者为运动根,小者为感觉根,两根经过内耳道时合并。在颞骨岩部,面神经居于弯曲的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起于内耳道的底部,开口于茎乳孔。 面神经主干是指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分叉处的一段。成人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其行程为向外和稍向前下,与茎突的关系是趋向茎突之稍后外方,即位于二腹肌后腹上缘之上。在成人,面神经干相当于乳突前缘中心的高度;在儿童,由于乳突尚未发育完全,面神经干并不位于乳突前缘中点,多位于乳突尖部的高度。 当面神经主干在乳突根部露出时,一般位置较深。在成年人,面神经主干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在1.8—4.1cm之间,大多数在2—3cm左右。 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关系密切,耳后动脉多位于面神经主干的浅面,且稍靠下方。耳后动脉与面神经主干的粗细相仿,在解剖面神经主干时应细心加以区别,面神经主干的直径大约为2—2.5cm。 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后,立即从腮腺的深后缘进入腮腺,在腮腺内走行1—1.5cm即分为两个总支,即上方的颞面支和下方的颌面支。颞面支比颌面支粗1—2倍。主干分叉点离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大约在1.2—2.3cm之间,分叉点离下颌角尖所引水平线之间的垂直

中枢性周围性面瘫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什么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有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介绍,只要根据症状仔细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不难。 --------------- 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如: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 A、中枢性(即核上性)面 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 B、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①颅内疾患,自桥脑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内耳道间的各种病变,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抵或出血。 ②颞骨内疾病,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常见的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手术外伤,颞骨骨折,耳带状疱疹,以及中耳癌肿,颈静脉球瘤,面神经肿瘤,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实验一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 实验二颌面部浅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腮腺及面神经 实验三颌面部深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面侧深区及颌面诸间隙实验四口腔内结构、下颌下三角区及颞下颌关节 实验五颈部诸结构 实验六气管颈段、头皮、顶骨、肋骨及髂骨 附: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报告样本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是研究口腔、颌、面、颈诸部位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口腔专业基础学科。实验课是按口腔、颌面、颈等区域分别进行学习,应以实际解剖操作为主,结合标本、图片及教科书,建立感性的解剖认识,从而为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解剖实验课是一门很形象化的教学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一个具体鲜明的解剖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文字叙述。要在有目的、有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真正看到解剖的实际,又能通过实际所见,总结成系统的知识。因此,建议解剖实验课按下列步骤和要求进行: 1、每次解剖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了解每次解剖内容、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内容部分,作为实验的理论指南。 2、每次实验课开始先由具体教师讲解本次内容重点及难点,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 3、在教师的辅导下同学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图谱、标本,分组进行操作和观察。操作时要按外科基本技术操作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层次解剖。另一人当助手。第三人宣读实习指导或教材或拿图片及标本来对照。第四人负责按所见的画图。当完成一个区域解剖后,轮换各自的角色任务。 4、做完后同学各组之间进行重要内容的相互示教,由操作者讲解该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大家可以讨论复习,最后教师小结。 5、同学要画出本次实验中重要内容的解剖草图,训练其画图表达能力,交教师批阅。 6、注意事项: (1)解剖对象虽然是尸体,但仍应按临床病人那样,以严肃的态度,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聚精会神地进行解剖,避免破坏需要保留观察的重要结构。不要随意做不必要的切口。 (2)要组织好。每4~6人一小组,小组长负责领取解剖用器械、图片和尸体标本,结束时清点及送还。 (3)遵守实习室规章制度。 (4)因各院校的实际条件都各有不同,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教程的内容、安排、方法等进行修订。 7、没有尸体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标本,进行相关内容的观察,要求目的与操作相同。

面部神经全解读

面部神经全解读 了解面神经的体表投影和特定区域的深度对面部除皱术、注射等其他面部整形手术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面神经主干由经乳孔出颅后立即进入腮腺。确认面神经最可靠的标识是鼓乳缝。详见图1。这是颞骨的鼓部和乳突部之间的交界线,在其内下方6~8mm就是经乳孔。详见图1。其他的标识虽然也有所帮助但并不完全可靠。主干通道常在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连线的中点,向前越过乳突,并在茎突浅面。图1 面神经和鼓乳缝的关系。鼓乳缝是确认面神经在经乳孔后最可靠的标识。外耳道软骨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标识,茎突在主干的深面。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有5条主要的分支,分别是颞支(额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临床,主干通常在腮腺内分成上支(颞面支)和下支(颈面支),接下来的分支情况变异很多。尸体解剖显示了典型的分支情况(图2)。在颧支和颊支间有很多的吻合支,在5%的人群中,其下唇降肌是由颈支支配的。 图2 腮腺全面切除后的面神经。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pes anserinus为止上、下两部分,在本图,注意颞支的多个分支以及分支和二腹肌后腹的关系。颊支在咬肌之上。耳大神经经过胸锁乳突肌。颞支和下颌缘支最易受损伤,他们之

间完全没有吻合支。在给很瘦的病人做手术时,横切咬肌和颊脂肪垫非常容易损伤颊支和下颌缘支。详见图3。图3 面神经的颊支。图可见面神经的颊支出腮腺后行于咬肌之上。颞支从颞支水平分支的形式以及它和筋膜、肌肉层的关 系来说,颞支算得上是面神经中解剖最复杂的分支。有关 这方面的文献有点矛盾,尤其是涉及到如何确定神经的体表投影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乏一些很实用的指标。详见图4、5。图4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虽然有3条或5条分支,但一般有4条分支跨越颧弓,最后的一条永远在颞浅血管前方。在发际线千元相当于外眦的高度是颞支的中、后分支交汇处,最前的分支在颧弓前缘后方约2cm处(有时也被形容为在眶外侧壁后一指宽的地方斜跨过颧弓)。 另一个有用,但不一定准确的标识是神经行走于眉上2cm 处。在颞区,神经行走于SMAS,在颞浅血管的颞额分支下。颞前的发际线代表了额肌的外侧缘,神经在其内侧深面,相对较安全。危险区域用紫色标记,在颧弓上的神经特别容 易遭受损伤,它位于紧贴皮下脂肪SMAS层内,并直接在颧骨的突出部位上。图5 “颞支为位于由耳垂到眉外和耳垂到最高一条额纹之间的区域”这个描述大致准确,却忽略了耳支。在这个三角区域(紫色),大部分的神经没有肌肉或腮腺的 保护,而是直接位于皮下。总的来说,神经穿出腮腺后, 在颧弓和颞区行走于SMAS,到达额肌深面。神经位于颞深

面神经腮腺段的应用解剖

面神经腮腺段的定位解剖 姜吉良,吴斌,刘冬强,曹妍群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教研室,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为腮腺区外科手术提供面神经腮腺段的定位解剖学资料。方法以颞骨的颧突根与下颌角后缘的连线为Y轴,以过乳突尖并垂直于Y轴的直线为X轴设定坐标系,以该坐标系为参照观测32具(64侧)成年尸体腮腺内面神经干的始、止点和面神经主要分支起点、出腮腺的位置和行走方向。结果面神经上、下干的起点位置分别是:-17.32±1.22mm 和-7.24±0.86mm、-17.32±1.22mm和-7.24±0.86mm,止点位置分别是:-10.26±1.02mm和17.24±1.22mm、-12.82±1.12mm和-12.22±0.88mm,行走方向与X轴成角分别是:36.20±5.20、-38.30±4.60;颞支、颧支、上颊支、下颊支、下颌缘支、颈支的起点位置分别是:-10.26±1.02mm和27.24±1.22 mm、-3.27±0.24mm和24.36±4.27mm、-3.85±0.86mm和18.42±2.06mm、-3.26±1.04mm和14.24±3.26mm、-11.72±2.35mm和-6.43±2.06mm、-12.82±1.12mm和-12.22±0.88mm,出腮腺点位置分别是:0.42±0.08mm和38.56±6.68mm、8.2±2.44mm和36.04±4.28mm、18.26±3.64mm和26.82±3.86mm、25.48±4.76mm和9.66±1.58mm、4.25±0.54mm和-13.63±5.23 mm、-1.08±0.22mm和-16.26±3.64mm,行走方向与X轴成角分别是:68.10±2.040、34.80±4.70、9.40±1.560、-3.70±1.350、-55.60±2.850、-68.30±2.630。结论根据颌面部外科手术需要,可通过体表标志线精确确定面神经干及其主要分支在腮腺内的位置和行走方向。 关键词:面神经干;面神经主要分支;定位解剖;X轴;Y轴 Addressable anatomy of the parotid segment of facial nerve JIANG Ji-liang,WU Bin, LIU Dong-qiang, CAO Yan-qun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Shaoyang Medical College,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measure the parotid segment of facial 【作者简介】:姜吉良(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教学及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