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教色

1 师生关系,老师是学生的促进者.

2 教学研究,老师是研究者.

3 教学过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 学校与社区,老师是社区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更关注学科和人

2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程

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不只传播知识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过程注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结构均衡综合和选择性

3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参与探究动手

5 建立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育改革24字方针

明确方向,制定规划,放权开放,

建立机制,双轨探路,重在用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第一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培养信任感。

②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③第三阶段(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身体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家外活动.

④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第一次接受社会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⑤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两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和方法。

简单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阶段模式?

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儿童道德的发展分几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0-12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感知运动图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策略有:①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④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观点是: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琢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剌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人比动物能够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1) 准备律(2)练习律 (3) 效果律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1) 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在他的经典实验中,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巴甫洛夫指出学习的规律①获得与消退。②泛化与分化。

三、操作条件反射说

此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基本观点是: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称应答行为,另一类称操作行为。他认为应答行为是被动的,是被一定的刺激诱发的。而操作行为却带有主动的性质,虽然也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直接引发于某一明显的刺激。他通过白鼠的斯金纳箱实验得出,人类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随后或同时给予某种奖励,从而增强了个体行为反应的强度;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特定反应的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一、苛勒的顿悟说

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发现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顿悟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接近与人类的学习,可他过分夸大了顿悟学习的作用,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是不恰当的。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建立起的理论。

基本观点: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指导学习,主要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基本观点:①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③强调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地主动学习。发现法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认知同化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主要观点:1、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练习。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它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五、认知目的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剌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要在剌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

关于学习托尔曼有以下观点: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例进行认知。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六、社会学习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主要观点: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2、自我调控。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班杜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

七、建构主义学习论

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现实和解释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第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第二,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三,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4、简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森——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 型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15、简答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也并非绝对对立,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个体先前就建立了这种行为和相应刺激的牢固联系,而这个牢固联系是因受到强化而建立的。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收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三、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而且个体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控制源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

不同的归因过程和结果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下一步行动。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任务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疑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缺少能力,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不会增加努力的程度,甚至会降低原有努力的程度。

16、兴趣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7、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内部条件: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年龄与成熟;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①社会舆论与家庭环境;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18、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门学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

态度的促进作用。

19、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及观点有哪些?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意志、记忆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官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心”是各种官能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某个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心”的各种官能经过分别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迁移,这种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形式训练说在欧洲盛行了200多年,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否通过训练得以提高,还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联结结论为根据,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并设计了著名的“形状知觉”实验加以验证。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中存在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才会出现学习迁移现象。迁移的发生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条件是共同要素的存在。

(3)概括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在前面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可以部分或整体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因此,学习者概括出的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贾德认为,学习者获得的原理是帮助他们迅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先学习的原理出现了迁移。

(4)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并不否认概括说所主要的一般原理的迁移,但是他们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顿悟”指的是两个学习情境突然被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其结果是学习者发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获得的原理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以上所说的关系,就越能把原理进行应用,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普遍。

关系转换说实际上强调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能否出现“顿悟”、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2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观因素: ①智力;②年龄;③只是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④学习的心向和定势;⑤学习者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特征;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③教师的指导.

21、请简要比较知识直观的几种形式?

答: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

(1)实物的直观

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耍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活动。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模像的直观

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活动。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赢观的效果。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由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2、影响知识保持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③学习的程度;④学习者的态度.

23、技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4、如何培养操作技能?

答:①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②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③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④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⑤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5、培养智力技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①辨别课题种类;②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③摆脱旧经验的影响;④提供分步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⑤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练习。

26、简答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学习方法比较直接、具体、单衣,而学习策略有一定的概括性。

②从理论上说,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战略的范畴。学习策略是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③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练习在于二者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所必须掌握的。

27、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最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觉地学习活动及其要素进行调控的策划和谋略。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学习策略是用于学习的计策谋略,是学习方法,规则等使用中的科学和艺术。②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自觉主动使用的。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④学习策略的作用对象是学习活动及其要素。

28、简答如何运用时间管理策略?

答:①需要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要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能够灵活利用零散时间。

29、在学习中如何应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具体的方法有: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③多种感官参与记忆;④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⑤画线。

30、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

答: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时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31、教师如何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答:①系统传授式;②专题讲座式;③学科渗透式;④经验交流式。⑤门诊指导式。

32、简答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

答: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具体讲,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有三方面:①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②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33、试举出几种认知策略,说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答:①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具体方法有: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来增加理解新信息。精细加工策略主要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

③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使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4、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做笔记”?

答:学习做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复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它来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教师要促进学生做笔记,需做到:讲的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学生做笔记时应做到:在笔记的每一页的边上留出几厘米的空白;做笔记时保留这部分空白;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简要总结笔记。

35、什么是生成性学习策略?

答: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整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6、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答: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指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如果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后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则假设就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二者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37、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③习惯定势;④功能固着;⑤灵感;⑥原型启发;⑦情绪和动机状态;⑧人格特征。

38、请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①尝试错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③逆向推理法;④选择性搜索;⑤类比;⑥简化。

39、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环境;智力;创造性人格。

4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②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称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

43、试分析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答: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②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4、简要分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分三个阶段:①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②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③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45、

46、简答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除了建立课堂秩序外,课堂管理有着更深远的目标: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②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③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47、班集体的大小如何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答:班级集体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班级集体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③班级集体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④班级集体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小群体又常违背班级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8、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

答: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应尽可能把事件的处理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如学生做恶作剧,教师一般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教师要表现出不惊讶、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不训斥,或以目光或轻微手势示意该生不要这样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势利导。课后教师应找恶作剧的学生谈话,一方面对其教育,一方面了解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什么失误引起学生这样做。

49、结合实际,说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管理好过渡期?

答:过渡期是课堂管理的“缝隙”,课堂秩序最容易打乱,为此教师应做到:平时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听到铃声,马上安静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能够立即组成小组,避免过渡期的混乱。过渡时,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学生做好准备。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的进行。

50、简答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的功能:①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②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③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④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

51、简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一、学生因素:①厌烦;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③寻求注意与地位。二、教师因素:

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52、简答班集体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班级课堂纪律不良的主要原因:①与课程有关;②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③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④学生的来源与学校的纪律。

53、气质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②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③气质具可塑性;④气质无好坏之分。

54、简答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性格的结构特征有:①态度特征:②理智特征:③情绪特征:④意志特征:

55、简答性格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答:人的性格并不是四个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性格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稳定性、可塑性。整体性: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协调地组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多样性:性格特征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结合,从而表现处性格的不同的侧面。稳定性:性格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可塑性:性格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6、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能力类型差异;②能力水平的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能力的性别差异。

57、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①遗传素质;②环境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

58、简答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素。

59、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⑥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0、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61、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学习。②情绪稳定而愉快,对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③意志力坚强,勇于面对困难。④乐于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热爱生活,乐于完成学业。②理解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③接受他人,善于与周围人交往。④调整心态,合理看待情感变化。⑤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挑战。

62、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答: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厌学心理。

63、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主体性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心理活动因素。

二、家庭因素:①家庭结构的影响;②家庭教养的影响;③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①教师的影响;②学业压力的影响。四、社会因素。

64、简答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答:①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②心理健康是学习进步的保证;③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65、教师需要扮演哪些社会角色?

答:①模范公民;②组织者和管理者;③教学设计者;④伙伴与朋友的角色;⑤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⑥反思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66、教师为什么要扮演学生的伙伴与朋友的角色?

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教师称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应该做学生的同伴和朋友,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友好相处,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师生间的平等相处,可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方向转化。

67、国内外中小学生喜欢具有哪些心理特征的教师?

答:这些心理特征包括: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开朗、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68、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①组织教材的能力;②言语表达能力;③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④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⑤班级管理能力;⑥教育科研能。

69、举例说明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老师所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些假信息引起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这种因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70、列举几种与教育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的教师的人格特征?

答:一:烦躁型、胆怯型和整合型。烦躁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烦躁、冲动和自发性的特征,缺乏精心的组织和调控;胆怯型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胆怯和焦虑,过于坚守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整合型教师以自控、有条例和目的性为特征。

二:具体—抽象倾向。是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倾向。倾向于具体的人往往关注于事物的细节和直观性,注重事物的特殊性方面;而倾向于抽象的人则喜欢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更关注事物的一般特征。抽象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较少专制和惩罚,这样的教师交出的学生学习更专心,更积极主动,更有合作精神,结果也更有成就。

二、论述题

1、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遗传因素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

三、教育因素的作用: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2、学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制约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这种潜能变成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者应做到:①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②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③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④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做到互相配合、

协调一致;⑤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儿童进入小学后,身心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从整个小学期来看,小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平稳,身高体重记忆情感都比较均匀有序。具体表现如下:

一、身体方面:

身体素质方面:身高体重逐步加快;骨骼逐渐坚固,但易变性;肌肉有所发展,但力量尚弱。

体内机能方面:心脏血管不断增长,肺活量增加,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接近成人,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

二、心理方面: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面逐渐完善,有意性精确性增强;记忆方面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注意方面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思维方面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想象方面从片断模糊向着正确完整的方向发展。

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富于表情化;情感内容逐渐稳定、深刻;师生、亲子关系融洽。

意志的特点:精力旺盛,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薄弱;完成任务时常依赖外部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与师生的相处中,能对行为加以对照,独立评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学会合作竞争的技巧。

品德发展的特点:道德知识系统化,形成相应行为习惯;道德认知能力逐渐发展;逐渐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三、学习的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特征,体现的特点有: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②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③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④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一、身体方面:

身体素质方面:快速提高,力量增加、速度加快、耐力增强。

体内机能方面:心血管系统稳定,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功能更加完善。

性发育成熟。

二、心理方面: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面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地、全面深刻地感知事物;记忆方面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观察力方面能主动有意识的进行集中观察,并对其自我调控,精确性正确率提高,对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理解逐步深化,概括性更强;思维方面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分析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喜欢争论和怀疑,不迷信权威;想象方面多由现实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的,逐步摆脱了幻想。

情感的特点:情感丰富,体验深刻;对未来充满憧憬;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基本稳定;友谊感迅速发展;性意识觉醒,爱情萌芽。

意志的特点: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显著发展。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敏感好胜;重感情,但情绪波动大;易受社会环境及伙伴关系影响。

品德发展的特点:具备较丰富的道德知识,能客观全面地进行判断和评价;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得以强化。

三、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学生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中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适应;②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幼稚间的矛盾;③自我意识的增长和社会化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④感情外露和内隐的矛盾。

5、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①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③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④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⑤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④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⑤适当地开展竞赛。

7、结合实际谈谈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①学习迁移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②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③学习迁移

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精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④学习迁移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办法。

8、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①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②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③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④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⑤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9、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答:①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④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⑤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⑥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答: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③适当过度复习;④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⑤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⑥组块化编码。

11、作为教师,你将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答: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和其它问题产生联系,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1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答:首先是要了解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因素:自身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以及教师自身的有关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其次是需要设计好总计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有:①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②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④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⑤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⑥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⑦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⑧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3、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①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②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③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④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4、

15、结合实际,分析品德不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答:成因:①学生品德不良问题形成的客观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表现异常的情感;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对策: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②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④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16、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答:①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②保持教学的流畅性;③避免打断课堂教学;④管理好过渡期;⑤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⑥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17、课堂上,如果出现个别学生破坏纪律现象,你作为教师,该如何针对原因,妥善处理?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因素:厌烦;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寻求注意与地位;第二方面是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处理: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②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③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④行为矫正;⑤心理辅导;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8、结合中小学实际,谈谈如果出现班级集体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答:①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②教师解决纪律问题要靠自己;③教师要以身作则;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满教学热情。

19、如何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①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②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气质特征;④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20、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素。

如何培养?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及时评价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根据性格特征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21、怎样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答: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其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学中始终贯穿美的教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或生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③培养学生抗挫能力:营造健康竞争氛围,设置适宜的困难培养学生耐挫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⑤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协同配合。

22、论述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教育?

答:原因:一、遗传生理因素:两性大脑的结构不同;两性的生理机能不同;两性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二、社会生活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教育策略:①教师端正观念,消除性别偏见;②了解学生,因性别而施教;③鼓励男女学生交往。

23、

24、你认为,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树立威信?

答:威信是威与信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的反映。在学校里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威信的教师能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

树立威信要做到:①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③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④教师还要珍惜“自然威信”,这是一种教师职业本身所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⑤教师要拥有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

25、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教师需要做好心理调适,教师如何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

答: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智力与人格并重、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完人”,作为培养“完人”的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师德素质、较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之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调适的方法有: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遵循规律,学会科学用脑;③认识压力,有效缓解压力;④热爱生活,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⑤善与人处,乐于合群;⑥积极进取,创新中获取成就感;⑦积极地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三、补充题:

1、学习迁移的种类。

答:①以迁移的结果与性质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以迁移的内容分,分为具体迁移和一般迁移;③以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分,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④以迁移的心理机制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2、概念学习。

答:概念学习实质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3、规则学习。

答:规则学习是学生能够在体现规则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

4、技能的种类。

答: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5、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答: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也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6、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8、元认知的含义。

答: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9、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及包含内容。

答: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导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等。

10、问题解决的定义、特点及类型。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一些列的认知操作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1、态度定义、构成、特征及功能。

答:态度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社会时代性;间接性;针对性;概括性。

态度的功能:价值表现的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12、品德的定义及构成。

答: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3、课堂管理的概念。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①学校的领导类型;②班级集体的大小;③定型的期望;④班集体的性质。

15、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答: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征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6、气质的含义。

答: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基本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因素。

17、四种典型的个体气质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8、性格

答:性格是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9、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方法。

答:①主观经验判定;②社会规范角度;③临床诊断;④统计学角度。

20、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等级划分。

答:①心理困扰;②心理障碍;③神经症;④精神病或严重精神病。

21、教师态度的含义及教师态度形成方法。

答:教师的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

形成方法:①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热爱学生,树立科学的指导态度;③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22、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3、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24、学习动机的含义。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5、学习迁移的概念。

答: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6、技能的含义。

答: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创造性的定义。

答:创造性也指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8、课堂纪律的定义。

答:课堂纪律是指教师采取某些方法来防止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29、个性差异的含义。

答: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30、心理健康的概念。

答: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答:例如,一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

5、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答: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特征有:

①学习是变化,是个体产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经验就是学习者学习过并且掌握了的内容。

③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④学习是后天的习得活动,而不是本能活动,是个体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出现的现象。

⑤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变化活动,任何其他人不能替代。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②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简答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

答: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具体讲,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有三方面:①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②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当代教育心理学(1-8章)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学生心理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总分:30.00,做题时间:3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6,分数:30.00)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解析: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解析: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解析: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并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 解析: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 的,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3、教育设计研究:是关于教育项目、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评价的系统的研究它对如何优 化教育干涉及更好的理解教与学的洞察是一个极有用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的,一般认 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5、学习: 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的差异是由于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条件不同。 7、奥苏伯尔的两位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8、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9、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 10、系列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2、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3、情境认知论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 14、学习社团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有着持续增长的学习力,按照规范、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使成员不断充实、发展、超越 15、认知学徒制是试图通过起初实践中类似职业学徒制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 16、情境支持的教学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 1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8、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1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0、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21、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22、脚本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 2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2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

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有哪几个方面 3、中学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 4、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5、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需要注意些什么 · 6、简述教学媒体的更新发展 7、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 8、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 9、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10、请论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 11、论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 13、简述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4、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5、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16、简述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7、简述智力的构成 ' 18、简述智力的差异有哪些 19、简述少年期的阶段特征 20、简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 21、比较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方式 22、简述青春期的特点

| 2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24、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25、形成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 26、什么是心里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27、什么是学习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什么区别 \ 28、简述学习的一般含义 29、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30、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3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2、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 33、简述桑代克联接说的主要内容34、试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35、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 * 36、简述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37、论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 38、行为塑造有哪两种技术 39、简述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哪八个阶段 40、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41、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42、简述你对技能的理解 . 4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44、简述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 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word版本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