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摘要: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质又是什么,一事物因何而美,古今中外,历来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美的确切含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美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作者通过美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而欣赏者始终注视着的,实际是具体的艺术形象,头脑中始终活跃着的,是审美意象(充满作者情感的、具有寓意指向的艺术形象)。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美的本质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具体表现

一、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困难

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或经验描述),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和其他事物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杨辛、甘霖等著:《美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页)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的形式,开头希庇阿斯说:“这问题(指‘美是什么’)小的很”,小到微不足道,但到辩论结束,才觉得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讨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0页)看来美的本质问题,不仅引起了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的探讨,也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思索,他们都指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对于“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柏拉图主要从精神上去追寻美的本质,他认为,“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88页)。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美”都根源于“美本身”,是它使一切事物变成“美”的那个品质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则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倚靠体积和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6页)。他对美的观点主要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去探索,肯定了美在事物形式和比例上的重要性,认为美在事物中主要靠事物的“体积和安排”。

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3-134页)。他从社会生活中探讨美,认为“美是生活”。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和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各个哲学家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对美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对美的本质开始有较多的研究,但意见仍然不统一。

孔子认为美和善是密切联系的,如他所说的:“里仁为美”(《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篇》)等。在这里,孔子把“美”和善、德混为一谈,等同一个意思。

宋初欧阳炯说:“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式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0页)他认为美需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需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刘勰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之上的。他说:“日月叠璧,以垂立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文心雕龙·原道》)他认为“无识之物”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是由自然界本身所产生的。

综上所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比较朴素的,与世界观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密切,但是对于美的本质的问题则一直没有解决。

(四)美的本质的初步界定

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研究美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感性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感性形式成为美的。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杨辛、甘霖等著:《美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笔者认为,美的本质源于在劳动中、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而且其表现在文艺修养中则是通过人对事物的感知也可以把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

二、美对文学艺术的指导作用

(一)美学是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础

美学有一个别名——“艺术哲学”。“美学科学创始人”德国的鲍姆嘉通说:“美学使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文学艺术的理论。”作家和艺术家在生活中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都需要美学的指导。

1.文艺创作

(1)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当现实生活中的美触动了文艺家,激起了他美好的情思,使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是就有了优秀的文艺作品的问世。虽然黑格尔的美学认为艺术美的源泉来自理念,但是他在论述与数家的创作时,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57-358页)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在我国文艺史上,一些杰出的文艺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深入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女诗人卢文丽从小在西湖边长大,学业有成后再杭州日报社工作,始终与西湖相伴,因百看不厌西湖的美,于是她创作出“西湖印象诗100首”,来赞美家乡的西湖;又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是简单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而是在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之美,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珍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算什么本领,这算什么创造?”(《鲁迅全集》第6卷,第175页)这说明文艺家离开了现实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所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美给了文艺家以灵感和激情,使他们各自写出了美的文艺作品。

(2)文艺创作中的形式美

从文艺创作上看,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但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也要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

则。文艺家应该灵活地把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艺术创造中,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把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这些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本身往往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画语录》,第26页)因此在艺术创造中须灵活运用形式美,不能生搬硬套。艺术家的文艺创造离不开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创造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既需要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依照乱套僵死的“法规”,需要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具体内容去寻找完美的、独特的、适合内容的形式。

2.文艺欣赏

美是文艺欣赏的价值得以实现。文艺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伴有美感的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指的是人堆文艺作品的感受领略、喜爱陶醉、咀嚼玩味、鉴赏评价等等。(张平治著:《美学有什么用》,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1)审美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而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文艺欣赏是一种美感享受。

第一,审美的心理距离。美学家都说“距离产生美”。朱光潜先生举的例子是池塘中的园林的倒影比实在的园林看起来更美,是因为距离的缘故。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因此,我们要看出事物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第二,审美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在文艺欣赏中,移情现象非常普遍。移情就是抒发感情、吐露心声的一种手段,是产生和增添美感的有效方法。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2)符合美感的文艺作品令人愉悦

符合美感的文艺作品通过形象去熏陶、感染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净化欣赏者的情感。文艺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文艺家创作的的艺术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符合欣赏者的美感享受,因此令欣赏者获得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快乐,使其身心愉悦。

(二)美学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1.诗歌美学

诗是文学的圣境。朱光潜先生曾说:“我相信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朱光潜美学文集(2)[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26页)诗歌的美学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强烈的主观情感性、意象性、弹性和音乐性。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超越时空,这些美学品

质既是诗歌辉煌的原因,也是诗歌未来的发展之路。

2.散文美学

笔者认为现代散文中的美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先秦文学、唐诗宋词;另一个则是借鉴西方的散文作品。先秦文学和唐诗宋词简练,注重于作品的深意;而外国文学的散文语言注重于直观,散而不乱。西方散文注重于美学,更注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对社会时事具有排斥性,但这样的散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观点,读这样的散文往往给人以享受。

3.小说美学

小说美学和普通美学不同,它包含两组审美关系:一是小说作家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过程和小说审美创造过程;二是小说欣赏者与小说作品的审美关系,包括小说的审美特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和小说美的再创造等。

4.戏剧美学

按照传统的说法,戏剧创作首先要讲戏剧性,即矛盾与冲突。戏剧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戏剧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在戏剧中添加美学成分可以加强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维持戏剧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增加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三)美学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1.音乐美学

马克思说:“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妙的音乐对他也不会产生作用。”强调了审美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乐记》中的最著名论点:“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等,对后来中国的整个艺术和美学都有巨大影响。《乐记》阐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对孔子“尽善尽美”论予以进一步发展。我们创作、欣赏音乐,都应该要了解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

2.舞蹈美学

舞蹈是用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舞蹈的基本要素是美的动作姿态、美的节奏和美的表情。(张平治著:《美学有什么用》,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65页)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乐舞应当尽善尽美,而善则是美的主要标准。

3.绘画美学

绘画是运用色彩和线条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可视形象的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光线、构图等美的艺术手段,画出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形象,并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和情趣。例如形神统一问题,这是中国画的艺术手法之一,美学追求之一,还有妙在空白处的审美。

4.影视美学

影视艺术是一门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门在诸艺术中能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能自由地显示四维空间,具有四个向度的动态造型艺术。电影和电视艺术本身的美学原则基本相同。它们在美学上有着同一性,其美学本性是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和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它们的审美特征基本相同,都有具体的逼真性,有高度的综合性,有雅俗共赏的大众性等。(张平治著:《美学有什么用》,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参考文献:

1.张平治著:《美学有什么用》,大象出版社2010年

2.葛剑雄主编,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3.杨辛、甘霖等著:《美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浅谈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浅谈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的教育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自己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对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夸美纽斯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泛智”教育教学原则 一、夸美纽斯生平与世界观 夸美纽斯1592年生于尼夫尼茨城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2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夸美纽斯受兄弟会资助,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并在大学时代钻研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1614年,大学毕业,任普热罗夫拉丁文学校校长,开始教学改革。1628年,因避天主教的迫害,夸美纽斯与3万兄弟会员一起离开祖国。在长期流亡国外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活动,主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为捷克的独立而积聚力量。起初,他侨居波兰的黎撒(现名莱什诺),主持兄弟会学校,研究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当时欧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的酝酿时期,各国思想界都在思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他受英国、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的邀请,为这些国家拟订教育改革方案,并发表了不少教育论著。 夸美纽斯一生有许多教育著作,如1631年撰写的《语言学入门》介绍了山川河流、鸟兽鱼虫、天文地理、经济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为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更是被后人奉为教育学经典,在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教育思想,论述了其教育思想的两个基础—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并且具体阐述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形成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在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时代—人文关怀为标志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以他的世界观中体现着浓厚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感觉论色彩。 自然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民主主义、人本主义和感觉论思想根深蒂固,并且以此为思想武器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在当时的学校中,儿童身心饱受摧残,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残酷的,以至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正是基于这种对旧教育非人性特点的批判,他立志要研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作为一个经过宗教改革洗礼的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来说,夸美纽斯对充满神学教条的繁琐哲学对青年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毒害深恶痛绝,立志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知识将人们从神学统治的黑暗中唤醒,培养能力、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完人。 而且,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对人性的认识上秉承了人文主义传统,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虽然说,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这种差别绝不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智性羼弱”的人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确乎人人需要……愚蠢的人需要接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其实聪明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有害的事情……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总之,“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在他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且还具有通过对外物的感觉而获取无限知识的能力。因此,各种人,不论贫富智愚,都应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作文(6篇)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作文(6篇) 【第1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作文 岁月的年轮一圈圈啮咬而合,四季的脚步又一次从眼前迈过。我欲挽留,它却匆匆。再回眸,竟有那么多的美因缺少发现而淹没在时光的尽头……… 杨柳姿 春日,阳光,杨柳,风。 碧波粼粼的护城河,在春的细心装扮下美不胜收,岸头的杨柳散开一头柔美的青丝,在微风中优美地梳理。阳光娇羞地跌在她的肩头,她含着,伸出慈爱的手臂将他抱下,拥入怀中,柔风又起,她披着一身春色,舞尽世间一切美的纷呈。 只可惜,我似风般路过,没有发现她少女的娇美,忽略了她母亲的温柔。 莲叶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翩然而至,带来了莲,也带来了叶,一池清水,荡涤着叶对莲的深情。 还在睡梦中,田田的叶已恢复原状秋莲撑开田田的伞。缤纷的幻梦中,莲蓓蕾了,叶却恪守着古典的荣誉;修炼于泥土之中。多情的莲绽开娇艳的花,却忘了将目光投向你。可你无怨悔,只是在太阳毒辣时,将莲荫护在你浓浓的情意之中。

又可惜,我没有在池边稍作停留,于是,错过了莲的妖艳,和叶的奉献。 秋露心 轰轰烈烈的夏落下帷幕,秋带着一身宝物悄然降临,我漫步丛林,踏着落叶,呼吸清新,却不曾发现,那么多晶莹的露珠心碎在我的身后和脚下。 露,至纯至清,她在夜幕中现形,太阳下隐匿。她滋润着秋风中斑驳的落叶,饱满了庄稼地里贪婪的稻谷,但是,她的存在无声,她只求默默奉献出爱,不渴望太多的赞美。 她太渺小,却又如此伟大。 白雪魂 她是不小心坠入人间的天使,她是迁客骚人笔下永远的神圣,她是童话故事中不老的女王。 雪,是世间的精华。她折射出冷冷地光,却带给农民最火热的希望;她不苛言笑,却让孩子们欣喜若狂;她习惯沉默,却在无言中引发着哲人的沉思…… 她的纷飞,是灵魂的升华。 只可惜,我穿过她的身体,却没发现她的纯洁与忧伤。 我请求上天赋予我善于发现美的慧眼,那么,若再有春天,我将投入杨柳的怀抱;再有盛夏,我将赞美莲叶的和谐;再有金秋,我将聆听秋露的心语;再有银冬,我将仰望白雪的灵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 夸美纽斯(Joha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杰出教育家。他被称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的最初一位教育家。夸美纽斯继承了前人的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成果,总结了宗教改革时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经过潜心探索研究,上升为理论。 在他的众多著述中,特别是在他的主要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始终贯穿着正确的教育应该在各方面跟自然相适应的思想,即教育的遵循自然的原则,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的主导原则、教学理论、学制、学校管理以及德育、教师等问题均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被认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夸美纽斯出生在“捷克兄弟会”家庭,父亲是一个磨坊主,12岁时父母双亡,22岁起就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校长、后又曾任“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写成《母育学校》、《语言入门》。 17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泛智”的研究,1650年受聘于匈牙利地方长年教育顾问,并创建一所“泛智学校”以实验其泛智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在教育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的丰碑。 二、教育目的 “现世的人生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教育的目的在于达成这一目的。”——夸美纽斯 教育的目的是灌输知识、培养道德和信仰,使人具备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得到发展。 三、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对人:使人的天赋和智力得到发展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遵循自然的秩序。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应服从这一普遍法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他把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育当做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五、论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从?°泛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教育是夸美纽斯一生中研究的最大的教育课题。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夸美纽斯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是教育学史上及其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一、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论是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并试图通过教育实验来实现“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的理想。 二、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他认为班级授课制是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他指出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儿童分成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拥有一个专用教室;每个班级有一位老师,他面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教学。与班级授课制相关,他还提出了学年制、学日制、考查和考试制度。他主张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儿童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每日上课时间为4小时,在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半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关于考查和考试制度,他提出建立学时考查、学日考查、学周考查、学季考试和学年考试。其中学年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通常在学年结束时举行,通过抽签进行口试,合格者均可升级,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或勒令退学。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摘要:夸美纽斯作为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出很多著名的教育理论为后人对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走向。在现在社会,他的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泛智论;教育方法;学制;影响 夸美纽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了“泛智论”、完整的学制、班级授课理论。他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对后来的很多大教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夸美纽斯是西方历史上较早提出比较系统的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为后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运动以及很多思想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是周全的教育,所有的人,都应在智力、德行和信仰方面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除了这三种教育外,也还要顾及到身体是否健康。 他认为在智力,德行,虔信三方面的教育,应尤其重视德行和虔信的训练,他认为只有知识的进步而无德行和虔信

方面的进步,便不能算是进步。 一、泛智论 他企图以泛智论为基础建立他的哲学体系。作为“泛智论”的核心的则是他的泛智教育。所谓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的知识。所谓广泛的知识,并不是要求人们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和科学。泛智教育是指:“我们希望人人都去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我们希望,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他们的头脑。要是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东西。”②夸美纽斯在泛智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所学习的东西,一定是对生活有用的东西。泛智教育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 在泛智教育中,还应包括对于学生的行动的训练,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从泛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已大大超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范畴,它已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型的思想。这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思想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蒙旦等人的思想精华。但是夸美纽斯到底还是一个没有超出宗教教义羁绊的神学家,在他的教学内容中,还包括“笃信宗教的本质、核心与内容。”夸美纽斯身上的旧时代的负担使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常常处于矛盾之中。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在中外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是一位集大成者。在幼儿教育方面同样是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母育学校》一书中。以泛智论、自然适应性原则、人文主义、唯物主义感觉论为指导,他专门而详细地论述了家庭教育形式下学前教育的诸多问题。 (一)幼儿的价值 在《母育学校》一书中,夸美纽斯指出,儿童是无价之宝,是“上帝的种子”,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具有不能估计的价值,他们是清白无罪的。“不仅如此,上帝还警告那些要欺侮儿童的人,哪怕是是最小限度,命令这种人尊敬他们向尊敬他一样并且用严厉的惩罚谴责任何人对儿童中最小的一个冒犯。”在他看来,儿童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儿童“是上帝生气勃勃的形象”,“是上帝指定给父母的独特财产”,永远在上帝的保护之下。他还把儿童比作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中注视谦虚、有礼、亲切、和谐及其他基督徒的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的价值,他对儿童的认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原罪论”认识下的儿童观。尽管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那也正说明他对儿童的无比的尊重与热爱,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立足于其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深刻 认识。他指出,“不付出勤勉的劳动而能把儿童教养成人,那是不可

想象的。”尤其是人虽生而具有虔信、德行和智慧的种子在身上,父母如果不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虔信、德行和智慧就不能自发地为人所具有。然而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会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力不从心、家务所累,认为子女教育无关紧要。这就有了学校,然而学校也早成了“折磨人的场所”,老师们力不胜任,行为恶劣、懒惰、卑鄙下流对于优良的方法一无所知。“但是上帝却为我们这一代保留着良好的教育方法。” 上帝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父母,为了崇高的目的,父母都要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使他们在虔信、德行和智慧方面获得进步,成为一个忠实的、能够智慧地管理自己各种事务的有才能的人。 “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指导下,夸美纽斯借用自然界生物生长的例子,论证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之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所以人类的教育也应始于幼儿时期。此外,他还指出,“假如我们希望在追求智慧上得到巨大的发展,便应从婴儿时期就把他们的能力引向这个方向”。总之,“学习的秩序应从婴儿期开始”。同时,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学前教育对国家有重要意义,“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 (三)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及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是学前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体育、

善于发现你身边的美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胶州市第十一中学九年级一班迟可栋指导教师:周德昌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抱怨在生活中找不到美,其实,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黎明,当我们还在酣睡时,母亲早已悄悄起身,在厨房为我们准备早餐,等我们起床,热气腾腾的早餐摆在桌上。 匆匆地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脚下的路也在匆匆后退着,心里想着该如何渡过这漫长的一天。却不曾留意到,这时的路已经变得十分干净,远处还有清洁工那忙碌的身影。 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早餐有营养,便不惜昨日工作的辛苦,早早起床准备早餐。清洁工为了让道路能在第一时间变得干净,在人们都酣睡时,已经开始工作了,难道这不是生活中的美? 走进校园,看到同学们在校园里读书的身影与老师往返于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忙碌身影,不觉的感受到这也是一种美? 在街上,你有时也许会发现,有人在把自己手中的食品袋扔进垃圾箱的同时,也会将桶外的垃圾随手扔进去。 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走在校园里,有向老师问好的声音,这也是美。 身边美好的事处处存在,只是我们缺乏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合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候,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还在守边疆,我们的监护人员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忙碌着。他们总是这样年复一日的继续着,这不禁使我们赞叹他们的美。 除夕之夜,当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春晚

的工作人员们还在为带给更多人欢笑而忙碌着,他们也应该是美的拥有者。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体会,就会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 美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你会感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边,你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就我们而言吧,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作文进步了,这就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也应该把它归于美。 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生活就会给你真实,去读它吧,用心的去读吧,你会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美”就在我们身边。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论泛智教百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 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对此,夸美纽斯作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名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有时又把泛智教育称作"周全的教育",并通过对"周全的教育。的解释进一步阐明其泛智教育主张。他强调,周全的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懂得 (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种科学都是极广泛极复杂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周全的教育旨在借助学校做到, "(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夸美纽斯还具体地谈了泛智教育的3个特点,一是"认识事物"。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二是"行动熟练"。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要求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同时还要求青年在行动中表现出诚实的德性和对上帝的热爱。三是,语言优美"。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的地步。 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2点: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正是由于有了秩序的缘故。他说:"我们通过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致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因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也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在夸美纽斯看来,"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只要把握住秩序的原则,泛智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夸美纽斯解释道:所谓“秩序”就是,按照地点、时间、数目十大小和重量把先来的和后来的,高级的和低级的十天的和小的、相同的和相异的种种事物加以合适的区分,使每件事物都能好好地实践它的功用。"夸美纽斯通过大炮、马车、钟等例子,说明一切事物只要按照秩序和谐组合就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同样地,学校教学也需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 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他发现,"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二)论教学原则 3条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便易性原则旨在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为此,教学应该尽 早开始;应该使学生的心灵有接受教学的适当准备;教学应该由一般到特殊;教学应该是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应该过重;教学的进展应该是缓慢的;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天性采用适当的方法; 教学应该通过感官去进行;教学应该教那些有用的知识;一切科学、艺术和语言都应该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2、彻底性原则。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学应 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教学的基础应该扎实;教学应该从基础开始;教学应该尽可能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一切后教的都以先教的为依据;教学应该极力注意相似学科之间的相似之点;一切学科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应该有适当的实践。 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每门学科只应该使用一种教科书;在教学中全班学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3篇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3篇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一: 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但很多人都像空气一样无视美的存在。 美,这个普通的名词,人们常常将它定义在外表上,像说某个姑娘长得很美,或某个景点很美,但在我认为人善良的心最美。但人们都给予了白眼和忽视。就拿洪战辉为例,他辛辛苦苦的带着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还得照顾自己的父亲。虽然他成为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但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在骂他,骂他多管闲事,人的天性本都是善良的,但也有很多人在龙蛇混杂的社会中蒙闭了双眼,从而不能发现身边的美。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像2007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他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放弃了美国为他提供的一切优厚条件,不顾重重阻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今钱老已90多岁的高龄了,却还一直为祖国的科技建设献出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几十多年了过去了,人们才想起这位早已年老力衰的功臣。 我认为美不止是用眼睛看的,还需用心去体会。我们要在心上睁开一双眼睛,去发现去寻找身边的美。 我认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

趣是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是美;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且光发现不行,还要向其学习,向其效仿。让别人也了解这种美,让这个世界都充满美。让我们共同去体会,去发现身边的美!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二: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 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母亲啊,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摘要:夸美纽斯(https://www.360docs.net/doc/ea11234909.html,eniu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完整的,其中不仅包括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如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教育等,而且具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他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关键词:教育思想泛智论理念价值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中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创造物,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认为万物都是人为存在的,人有无限潜能,吧人比作小宇宙,因此提出很著名的种子论。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者树木的种子,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他们的好坏就在于教育。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为他后来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做好了铺垫。而泛智教育也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为西方教育理论体

系的形成以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泛智论 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泛智论”。其所认为的泛智论是一种包括所有科学的同意的,包罗万象的科学和艺术。“泛智论”的集中体现是吧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强调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一切知识领域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每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正是基于此想法,夸美纽斯有着“忍忍均应受教育”,“人人必须学习一切”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而这种教育是一种“周全的教育”,它包括“博学”、“德行”和“虔信”三方面。“博学”指包含一切事物的知识;“德行”指外表的礼仪和内在与外表的动作的整个倾向;“虔信”则指一种内心的崇拜人们借此可以皈依最高的上帝。这三个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周全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现世人生,并适当地预备未来人生。这三个方面还是泛智教育的要点。 夸美纽斯对泛智教育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用处。这就要求我们,借助科学研究接近对各种事物的普遍认识,接近“泛智”。第二,行动熟练,即把对行动的准备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充满活力,对一切事情

发现生活中的美作文(20篇)

发现生活中的美作文(20篇) 发现生活中的美作文第1篇: 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了季节更替的轨迹,夏季收起她色彩斑斓的行囊,留给了我们满眼金黄的美丽.我站在溪边,并不想惊动水里游动的小鱼,更不想打破那一泓宁静的完美,只想慢慢地感受阳光倾注于我血液中的活力。这,美就在我身边环绕,那大自然的美丽. 来到宽敞的学校,青春就在那里横冲直撞,他们在打篮球,她们在荡秋千,飘开的裙脚倾诉着青春的飘逸.一福秋日青春图.率真的青春之美,鲜艳的青春之美,在我的眼前尽情绽放,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莲,这是青春的美丽.如果我能够选择青春的位置,我期望让它至于生命的最终,因为这能够使生命永远在哪个灿烂的季节中定格. 踱步走国教师的窗外,亲爱的教师,您还在为我们批改作业,家中的亲人和孩子都等着您呢.您就别为我们费心了,多么好的教师,多么美的景象啊!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又回到了家.楼道里亮着灯,这肯定是爸爸怕我不敢进来而专门为我开的灯,还没进门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无以回报,你们是普天之下最美丽的人,你们倾注在我身上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最美的爱. 生活,就是如此的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美却是无处不在,这就恰到好处地印证了那句话: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发现生活中的美作文第2篇: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间你那伸出温暖的小手,这就是美;公交车上那轻轻悄悄的让座,这就是美;随手捡起被风高高扬起又贴在地上的废纸这也是美。那天,我发现了同学心灵的美。 在考试的前十分钟,我看到了一个同学就坐在我的前前桌,她脸色苍白,好像很紧张,她大声叫:“我的尺子不见了,啊!”她心里在想我等一下的考试该怎样办呀?她快哭了。突然,她的后一桌的同学看到她在找尺子,他看到她的铅笔盒里,只躲着几根笔和橡皮檫。他看她快哭了就拿起自我早上妈妈刚给他买的尺子就咔嚓一声折成二段,他赶快拿给她,她连声说:“多谢!”就开始考试了。 在紧张的考试中,我的前前排的那一桌在用她后一桌的人给她的半段尺子画出了考试的答案。她十分地感激她后面那桌的同学。 在我前一桌的人,一回到家,他妈妈检查书包和铅笔盒,他妈妈看到大声叫:“你怎样把尺子折断了?”他回答:“我……我把折的另一段给我的前一桌的同学用,我就……。就把尺子折断了。”他妈妈说:“你干嘛折断借她,这可是妈妈新买的。”他回到房间哭了。 第二天,在上学的路上,他们两个人走在一齐,她对他说:“多谢你,昨日借我的尺子。”他面带笑容和她说:“助人为乐,乃是欢乐之本。”她又对他说:“我昨日让你把尺子折成两段,真是对不起你了!”他听到了她说的话心里有一

夸美纽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生平和世界观 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一位“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民主教派)成员的家庭。夸美纽斯在12岁时失去双亲,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1620年11月,捷克军队战败,捷克兄弟会受到残酷迫害。夸美纽斯和一些兄弟会员辗转流高于深山密林之中,丧失了所有的藏书和手稿不久,又在流行的瘟疫中失去妻儿,境遇十分凄惨。 1628年,他被迫迁居波兰的黎撤。此后,夸美纽斯飘泊国外,始终未能返回祖国。编写了学龄前儿童教育手册《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631年编写了拉丁文教科书《语学入门》 1632撰写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大教学论》,这些教育著作使夸美纽斯得了极大的声誉。 1642年.夸美纽斯又写成了教育著作《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以及著名的教科书《世界图解》等。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

夸美纽斯主要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主要教育思想 小组成员:符秋阳符瑞嫩甘企玮甘瑞何丽高晶郝子乐韩金勾艳丽 前言: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他在吸收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教育思想以及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等各种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体系,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集中其教育思想的《大教学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被教育理论界看做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完整的,其中不仅包括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如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教育等,而且具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他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这都反映出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仅就其教育管理思想加以论述,以说明其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有独创性的教育管理思想,对欧美及世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教育发展教学思想道德原则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夸美纽斯接受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把

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对人施展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他确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地步的,“在一千个人里面难找到一个”,即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等。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夸美纽期还认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但实际上却有人缺乏爱好学习的倾向,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引诱以及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所致。”他郑重提出:“一个做教师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前,必须使学生渴于求得知识,能够接受教导,因而准备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夸美纽斯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教育著作之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按照新观念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其中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5.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7,、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 想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摘要: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完整的,其中不仅包括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如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教育等,而且具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他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主要着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关键词:教育思想泛智论理念价值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中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创造物,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认为万物都是人为存在的,人有无限潜能,吧人比作小宇宙,因此提出很着名的种子论。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者树木的种子,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他们的好坏就在于教育。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为他后来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做好了铺垫。而泛智教育也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为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泛智论

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 的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样这句话。是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与众不同的美。 雾气蒙蒙的早晨是美的;日落的夕阳是美的:夏夜的池塘是美的;浓浓的 母爱更是美的。爱是无处不在,但大家却视而不见,而我却发现了它,因为我 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记得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天空中洒着纷纷扬扬的雨丝,点点雨丝打 湿了一条条马路。曾经,就在这样的雨天,妈妈背我去学画画,因为学画让我 拥有了一双欣赏美,感悟美的眼睛。又在这样的雨天,我们全家在春雨的亲吻下,来到了虞波广场。那时的我仅仅只有7岁,是一个酷爱玩耍的淘气包。 一进广场,就被一张蹦蹦床给吸住了,我赶紧朝着蹦蹦床奔去。可妈妈说 那个太危险了,怕我摔伤,不让我玩。在我一再的纠缠下,妈妈还是答应了, 我高兴地跑了进去。啊,春雨好美哦!蹦蹦床好好玩哟!大家你追我赶,玩的 不亦乐呼。都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中,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切,享受着这一切。 我也开始跳了起来,哇,这“床”真舒服软软的,挺有弹性的。我轻轻一蹦, 好高哎!不仅如此,而且蹦蹦床还是个游乐天地。里面有水帘洞、花果山、米 奇妙妙屋。真是应有尽有。我万分兴奋,大声地叫喊着,蹦上去,落下来,摔 在“床”上,好柔软,我再一次蹦了起来,蹦过水帘洞,越过花果山,蹦上米 奇妙妙屋,站妙妙屋上和爸爸妈妈打招呼。我一会儿蹦到东,一会儿蹦到西。 每弹一次,我就蹦的老高,老高。仿佛间,和云儿们见了面,谈了话。我沉醉 于蹦蹦床的奇妙,享受着春雨的抚摸,眼前一切都很美好。“啊——”我突然 放声地大叫,打破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因为我发现自己被弹到了外面。我惊 慌失措,脑子一片空白。心想这回肯定被摔得屁股开花,疼得要命。我赶紧闭 上眼睛,等着灾难降临,怎么不痛?我睁开眼睛一看。哦,幸亏妈妈抱住了我。抬头看看把我紧紧抱在怀里的妈妈,发现她眉头紧皱,却勉强地挤出一丝微笑,说:“还好接住了,你有没有摔痛?”我摇了摇头,再仔细看,却发现我们坐 在地上。于是立刻站起来,顺手拉妈妈起来,可妈妈却摇摇头说:“别拉,我 自己慢慢起来,”可我却不依不饶,非要拉妈妈起来不可,爸爸见状立即跑过来,把妈妈抱了起来。过后才知道,妈妈在接我时,不小心扭伤了要,痛得起 不来了。可她不但没有怪我,而且还担心我有没有摔痛。意外受伤后,妈妈关 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我,妈妈对我的关怀使我看到了另一种美——母爱之美。 看着周围依旧目不转睛的人们,再看看扭伤了腰却朝我微笑的妈妈,我忽 然想起了罗丹的作品,那是一座残缺的雕像……我忽然醒悟到:最美的景色, 并不是春雨蒙蒙;最美的身姿,并不是身轻如燕……最美的景色,是妈妈的微笑;最美的身姿,是她给我温暖的拥抱……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爱,一种美丽的爱,在你我身上闪闪发光。我发现了它,它无所不在,就在我们身边,需要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普及教育、幼儿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等在当时不仅具有超前性,有些于今还显现出普适性。提取《大教学论》中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进行了论述,比照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初步探讨了其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标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改革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 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他在该书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大教学论》为本,笔者将从以下几点逐步探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提倡普及教育,广泛兴建学校 夸美纽斯非常注重教育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39为此他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倡普及教育思想。由于当时的学校只是为达官贵人的子弟设立的,穷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夸美纽斯提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入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1]52。他主张女子也可以进入学校学习,虽然这并不代表着男女在受教育上是平等的,男女所受的教育内容不同,但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是很大的进步了。为了使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有实施的场所,他还提出了“在每一个秩序良好的居民区(不管它是一个城市,一个乡镇,或是一个村落),都应该设立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教育青年的地点”[1]49。 无论天性愚笨还是聪明伶俐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聪明的人更需要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1]42。只有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实现“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的教育目的[1]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我国实施的成人教育、扫盲教育还是现在仍在实施的义务教育,都是为了使每一个人(不论天资、贫富、美丑及年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聘任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是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1]42。一个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当下中国,要继续实施和扩大义务教育的普及范围,并使义务教育惠及特殊学校,健全终身教育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