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活动”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共现代性境遇

考诸 哲学 史 , 践 哲 学 并 非 从 马 克 思 的思 想 中 实 发轫 , 在西 方 哲 学 的 源 头 处 就是 一 个 发 人 深 思 的 它
辨的供品而变得超验且遥不可及 。康德既不 同意实 践 范畴 的越界 , 也不 赞 同亚 氏 的区分 , 给 实践 的定 他
义 是 :一切通 过 自由而可 能 的东西 。 实践 因 而只 “ ” 在 纯粹 道德 的 自律 中才 是可 能 的 。其他 受 必 然律 所 支配 的行为 在他看 来都 只是技 术性 的活 动 。 黑 格 尔 在 实 践 观 上 也 是 一 个 思 辨 者 。他 在 生 产 、 德 、 往 的各个领 域都 为 实践 留下 了地 盘 。不 道 交 过受绝 对精 神所 统摄 的实践 在 最高 层 次上 是 理念 的 自我外 化 , 而非 人 的感 性 劳 动 。如 他 所 言 : 劳 动是 “ 受到 限制 或节制 的欲 望 , 即延 迟 了的满 足 的 消逝 , 亦
[ 图分 类号 ] B 0 [ 中 0—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0 6 1 (02 0 06 04— 97 2 1 )1— 00—0 4
肇 端于 2 纪 8 0世 0年代 的马 克思 主 义实 践 哲学
更加 趋于狭 隘 。无论是 新柏 拉 图学 派 还是 经 院哲学
系理 论 澄 明 了 “ 写 ” 小 的人 如 何 在 社 会 交 往 中通 达 “ 写” 大 的历史 性生命 。
换句话 说 , 劳动 陶冶 事 物 。 _ 这 里 所 谓 的 劳 动 与 亚 ”2
哲学主题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将一切生命物的活动 都 名之 为“ 实践 ” 在这 种 实 践 观之 下 , 和动 物 ( , 人 有
无 意识 、 目的) 的生命 活 动未 能得 到恰 当 的区分 。亚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张汝伦我们的同志在研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从整个的西方哲学史中机械的抽离出来,然后,专门加以研究,对西方哲学中一以贯之的问题视而不见。
然而,须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从近代西方社会、从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发展出来的,没有这样的视野,抽象的、个别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对的,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脱离社会现实和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局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维度,而且截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方向。
张汝伦先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向同志们推荐,其意义就在于,他不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方向,同时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根本不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中,从而开启了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
黑格尔说:“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他的时代。
”哲学的问题,其实是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也必然反映到哲学之中。
张先生这篇文章,以“哲学的终结”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罗蒂的关于哲学终结的思考来做对比,凸显出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与其他人的根本不同,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马克思之所以和其他人的思考有所不同,乃是因为马克思将哲学看做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存的社会意识”,而这个社会意识背后其实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批判一个时代的哲学,应该将这个时代的哲学同这个时代的现实一起批判,从理论上批判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实践,对整个时代的现实进行彻底的批判性的改造。
这恰恰是马克思能够超越其他哲学家、能够超越哲学的理论形态的根本之点。
反过来说,我们今天研习马克思主义,显然不能脱离时代空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更是哲学在现实中的实践,是解放哲学,“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哲学,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克服“任何学院式的玄谈或机械僵硬的比附”、克服“无视现实问题,只会凿空蹈虚”的错误倾向。
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序曲——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 的本质 力量 的重新 占有 时, 采取 的是一种抽 象 的方式,对 于人 里 , “ 劳动 是抽象 理性的活 动 , 但在 马克思看 来 , 正意义上的 劳动 真
的己成为 对象而 且是异 己对象 的本质 力量的 占有, 先不过 是那 应 当能够丰 富和发 展人 的各种 感觉, 当能够 使人成 为 “ 首 应 具有丰 种 在意识 中, 在纯思维 中即在 抽象中发生 的 占有, 对这些 作为思 富 的、 是 全面 的而深 刻 的感觉” 的存 在者 , 使人 “ 以全 部感觉 在对 象
的序 曲 。
一
能解构 并终止 抽象 思辨 的 专横 。 正是在 这一思 想方 向的指引下 , 马克思不 是从抽象 思辩的原
、
马 克思异 化劳动 理论 对理性形 而上学 传统 的反叛
理 性 形而上 学是 资本主 义现 代性在 思想 领域 的表现 。批 判 则 、 定 的观念规 则 出发来展 开他 的现代性 批判 , 是直接 从资 预 而 现 代性 首 先要对理 性 形而上 学进行 无情 的批判 。而理 性 形而上 本主 义所 客观 存在 的活 生生 的经济 事实 出发来 展开他 的现代 性
想和 思想运 动 的对象 的占有 ”’ ’ 。 马克 思在批 判黑格 尔 的抽 象劳动 时 , 并没有 一概 反对劳 动 , 世 界 中肯定 自己” 但在私 有制 条件下 ,一切 肉体 的和精 神的感 。 “ 觉 都被这 一切 感觉 的单纯 异化 即拥有 的感觉 所代替 ” 。在私有
对理 性 形而上 学传统 的反叛 ; 也是对 现代人 的命运 的揭 示 ; 同时还 具有 浓厚 的生 态批 判 意蕴 。 关键 词 异化 劳动 现 代性批 判 马克思
中图分类 号: 8 A I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0 9 (0 O0 .7 .2 10 .动” 劳动 和作为异化 的 劳动 做 出区分。 制 条件 下的雇 佣劳动 过程 中, 对 的 劳动 者按照 生产 的程序 、 资本 家 的 马克 思指 出:劳动 的产 品是固定 在某个 对象 中的 、 “ 物化 的劳 动, 规 划进行 单一 的活动 , 于劳 动的对 象 、 至 劳动 的成 品对劳动 者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论述,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并说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在经典的论述中也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所体现:“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这就阐释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中根据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对唯物主义一元论进行保护,也形成了现代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在历史观上和旧唯物主义存在差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现代意义前言:西方哲学史上物质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朴素物质观、机械物质观等阶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出现,是对物质观发展的一种革新。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展现出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其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在现代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展现出了一个重要范畴,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起点。
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内容入手,我们都看到了物质观的重要性,对物质观进行合理的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则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内涵概述在人类历史早期的时候,精神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完善。
思想、知识和文化等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
在物质的认识上往往是局限在物质方面。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和物质概念出现之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
人们在实践之中认识到了精神的本原不是自身,而是源于物质。
物质决定着精神。
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表面和扭曲理解之中,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精神和思想是物质本原。
在长时间发展下,精神和物质的较量难以分清,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在平行发展着。
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实践客观实在性进行了揭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成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也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问题的解决,通过社会历史现象对唯物主义进行诠释。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犹太人问题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初步批判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犹太人问题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初步批判作者:张国顺金功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张国顺,金功辉(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与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当作纯粹的宗教问题不同,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与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联结起来,从而把这一问题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通过对渗透着犹太精神的市民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初步批判。
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内含着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批判,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现代性批判;人类解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39-04在19世纪初的德国,犹太人问题尤为突出,并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反犹主义”形式体现出来。
深受民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德国犹太人要求与基督徒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
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们尤其是布鲁诺?鲍威尔对犹太人要求政治解放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先后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
与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当作单纯的宗教问题不同,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理解彰显着他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把犹太人的最终解放与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置于同一的视域之下。
他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宗教视界,追求的是普遍的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从而将犹太人问题“纳入另一条轨道”。
①一、政治解放的限度与现代性问题的凸显众所周知,启蒙运动标志着欧洲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通过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政治革命也随之爆发。
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它打倒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把国家的事务提升为普遍的事务。
211137925_时间的空间化——再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理论及其现代性价值

卢卡奇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物化理论为根基,实现了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到物化的普遍化的揭示;他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路径发掘并批判物化意识,开辟资本主义批判从关注经济基础到思想观念的道路。
对于物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多有开展,然从“时间的空间化”这一核心线索系统分析并阐述其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较少。
《理论界》近期刊发了相关文章,但问题仍有待深化。
〔1〕时间是主体感性认识及建构意识的重要方面,亦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形塑了资本统治的现代社会。
马克思认为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了异化,并提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的重要思想,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卢卡奇希望通过辩证法恢复时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及历史的总体性来打破物化结构,时间线索始终贯穿其理论。
因此,只有切中时间问题,以“时间的空间化”为核心,才能更准确而完整地把握物化意识的生成、实质及其现代性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研究”(19JDSZK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栋材,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张路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年卢卡奇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路径揭露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性物化现象,时间的空间化则是物化意识生成及批判的关键。
现代社会全面商品化、抽象化,时间的空间化则以合理化的劳动时间形式,从客体侵入主体、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总体,催生物化意识的生成。
时间的空间化指向一种无限进展的非质变状态,并否定“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因而揭示出物化意识非批判性、非生命意义的实质。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深化了卢卡奇基于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阐扬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时间向度,且与西方现代某些重要思潮相呼应。
关键词:卢卡奇;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马克思;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3)03-0008-08时间的空间化胡栋材张路易——再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理论及其现代性价值0082023第3期·总第593期一、时间的空间化与物化意识的生成一般据青年卢卡奇的看法,物化意识就是物化的内化,即是说,物化不只是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的力量和结构,且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中,形成一种物化意识。
马克思身体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身体思想的发展陈 伟【摘要】身体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仅从动物学层面看待人的肉体生存,能动的身体也仅在“类本质”的基本概念框架下得到相当有限的讨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肉体生存的需要成为马克思讨论一切历史问题的前提,能动的身体则在感性活动的标题下被用来反对唯心主义和过去的唯物主义,从而建立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资本论》时期,能动的身体在“活劳动”的标题下得到非常深入的讨论,通过对活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资本之间的雇佣关系的细致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作的秘密。
贯穿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讨论的是这样一条问题主线:身体主体和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身体思想构成身体现象学的一个隐秘的开端。
【关键词】马克思;身体;异化;劳动;对象性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5-0034-08作者简介:陈 伟,广东湛江人,哲学博士,(肇庆526061)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马克思《大纲》中的方法论问题再研究———基于黑格尔《逻辑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视域”(2018WTSCX158)在马克思哲学中,身体是人和自然的物质交换的中介,经此中介,实践活动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这个过程正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身体具有双重特征:在客观方面,它是物质性的存在;在主观方面,它是能动的活动。
身体的物质性使它能够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身体的能动性使它能够在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具有主动性。
这种双重特征使身体既能避免以往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又能避免唯心主义的观念性,这是马克思的新的唯物主义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身体问题应当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不相匹配。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henomenon camc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
fashion.since
then,Marx
had exceeded the syllogism logic of the tradition theory of
the
human
essence
of the working
practice.The
new philosophy originated by Marx is
the science“on the realistic human and his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感性活动”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性被理论界所关注,关于它的话语也越来越流行,成为热点讨论的话题。与此同时,这个话题所要求的是,一方面需要把现代性的内涵、特征、性质等等揭示出来并展现给世人,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要从哲学上洞察其本质,开拓出对现代性分析的更高层次。当然,在哲学上对现代性深入分析的要求,首先是从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开始引入,形成当今学者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及其阐释方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恰如其分地理解,就必须从“感性活动”出发展现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本质内涵,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活力源自于我们生存的历史境况,或者竟可以这样说,它属于或深入于我们的存在世界本身”[1].在这样的旨趣上,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质上是由“感性活动”作为根本的基础和原则形成的整个问题领域。
一、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确立。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史变革,是以“感性活动”对“感性实在性”和“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双重批判被课题化的。这一课题所要表明的关键在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以往形而上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而确立起来的“新哲学”的阐释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需要从哲学存在论(本体论)上明确其来历,并揭示出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创造性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实在性”和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
首先,“感性实在性”原理与费尔巴哈彼此关联。可以认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问题,陷入到了困境。在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对人与对象的关系的解决途径上,费尔巴哈把感性实在性作为解决人与对象的关系的契入点,从人的感性存在出发并以感性直观作出了解释。就此而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高度赞扬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实在性及其功绩,指出:“他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2]158进一步来讲,费尔巴哈的感性实在性,它的贡献在于从哲学存在论的高度揭穿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抽象性、神秘性,从而把感性作为解决人与对象关系的出发点。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之所以说人是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2]168.但是,马克思并未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感性实在性这个层面,而是进一步把感性作为人的一种受动的状态提示了出来。马克思把感性受动性提示出来,这里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2]169,这种受动状态使人有超出感性实在性这种静止状态的能动力量,这个能动性的力量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确证人的激情、欲望和需要的对象存在的条件,“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167.因而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感性存在物等同起来,把拥有自身之外的对象这一特征和存在物具有感性这一特性等同起来”[3]110.这就是说,虽然人有自己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又不依赖于他并存在于他之外,但是,“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168.
与此同时,近代唯心主义极端地发展了人的精神的能动性,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近代意识哲学关于精神能动性施展的最终完成。具体来讲,黑格尔把人看作为通过劳动外化自己又在扬弃这种外化的活动中实现自我的创造过程。但是,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这里“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163,这里的劳动并不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而是自我意识的活动,成为“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2]176.也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无论从内部,还是从外部来看,它都是以精神为本质,都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进言之,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感性实在性之后,把被唯心主义无限夸大发展了的精神活动奠定在现实的人的感性实在性当中。同时这又完全反映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本质区别,以及由这种区别所显示出来的超越费尔巴哈的可能性。这里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不再把精神的能动性看作非现实的精神的抽象活动,而是在把感性实在性看作现实的人的感性受动性的基础之后,形成的能动性表现,由此一来,马克思把感性受动性与精神能动性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对象性活动”或曰“感性活动”的形成。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对象性正是人的关系,人只有在这关系中才能自我实现和自我活动,它是‘现实的’对象性,即人的劳动的‘产物',它决不是抽象意识的对象”[3]136.
总而言之,“感性活动”原则的确立,它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并超越费尔巴哈的关键。“感性实在性”的受动性与精神活动的能动性在马克思那里被创造性地整合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此而言,感性活动的创立使马克思不仅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揭示其发展规律与矛盾,而且也是使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对资本与形而上学的批判分析中获得进一步深化的根本途径。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深化。当今学术界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种阐发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向就是把对资本和形而上学分析与批判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并以此建构起来的整个问题域。就此而论,把资本和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批判作为马克思对现代性考察的思路,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更加彰显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及其历史意义。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就它所显现的历史责任而言,一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一方面形成了由这种变革所开启的对现代性的诊治。这里所要表明的是,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史变革,可以看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它说明马克思已经完全超越了近代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亦没有什么不同---从“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2]159形式出发对现代性所作的解释,进而从社会现实当中揭示现代性的本质内涵。
就像海德格尔所言,“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4]383.有鉴于此,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分析以及批判,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现实上来讲,感性活动应该而且必须被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本质和基础。
首先,从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来看,感性活动彰显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开拓出对现代性的诊治途径。毫无疑问,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它一方面成为推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构成了现代性最为深刻的本质。
但为了避免把对资本的研究方法局限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水平,不再从资本的外部的形式上理解资本,进入到资本的内部并揭示其变化规律就成为“应当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任务。但这个任务,在卢卡奇那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看作异化的极端表现,极端的异化,其确切表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5]146-147从这里可以看出,就其物的性质对人与人关系的完全掩盖这一点而言,卢卡奇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来理解人的异化及其基础,对此我们应该赞扬,而就卢卡奇完全区分不开异化和对象化而言,我们对此要有所保留。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对它的理解虽然能够以异化(物化)这个实情从经验上得到证明,但还不止于此。进一步而言,马克思所指认的资本主义社会人异化的经济事实,它是以劳动与劳动对象的区分为切入点揭示出来的,即“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91.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资本统治下的生产者和生产对象(产品)区分开来,把劳动者看作肯定的一面,而把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看作否定的一面,并以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就此而言,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也即是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在整个现代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再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统治,即劳动者的异化。因此,无论劳动者的异化以何种形式和方式表现出来,他本身作为劳动者而言,首先是在劳动中,在感性的活动中证明着自己的现实性,而且也只有从这个现实性出发,才能够达到马克思所说的揭示资本的经济事实所要求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充分阐释,必须而且只能在感性活动与异化劳动的区分上得到确切的回答。所以,卢卡奇在理解资本的经济事实上的失误,与其说他未能阅读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着作,不如说卢卡奇还局限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抑或实证主义的框架当中,就像他自己所言:
“对经济还是做了过于狭隘的理解,因为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被遗忘了。”[5]11其次,从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批判思路来看,感性活动展现的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观念领域提升出对现代性的诊治途径。现代性在人们观念领域的胜利,是以启蒙理性的突飞猛进为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人们观念领域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活动的异化,如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等,遭到了来自各种流派和学说的批判。虽说这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现代性负面影响的作用,也在人们生活当中产生了克服精神生活异化的力量,但其收效甚微。就像马克思的讽刺那样,“有一个好汉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人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6]519.很显然,马克思讽刺的对象就是以往的意识形态家们,尤其是德国的意识形态家们,讽刺他们仅仅知道在精神内部兜圈子,好像从精神上抛弃了“重力思想”就可以避免溺死的危险,单纯而又可笑。当然,如果我们不再局限于“重力思想”,也即不再局限于任何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说教,那么对现代性观念领域的分析与批判,就不会落入到“同幻想作斗争”的地步,亦不会跟在“经验的直观的形式”的后面亦步亦趋地进行。
对于马克思而言,对现代性的观念领域(形而上学是其理论纲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其逻辑思路就像把感性活动和异化劳动区分开一样,异化意识和感性意识依然也要泾渭分明,或者说,在感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意识与任何的异化意识应当被严格地标示出来。这种区分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2]128不断形成,另一面又是使人类“历史的全部运动,……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2]120.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说教,转而把属人的感性意识作为揭示整个人类历史最为深刻的表达,而且感性意识也知道自己的这种表达,因为它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6]525去理解现代性,转向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去理解,而且知道“把意识仅仅看做是他们的意识”[6]525.就此而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之为对现代性观念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