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操作系统 实验教学大纲 - 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实用操作系统 实验教学大纲 - 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实用操作系统 实验教学大纲 - 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厦门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X13 课程类型:学科通修课程

课程名称:实用操作系统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Operating Systems

课程总学时:64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3

适用对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

《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徐虹何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及Windows 和Unix 操作系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建立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的并行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此外,操作系统用到的各种算法也是学生加强算法锻炼的好机会,对日后从事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实验课程是对《实用操作系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理论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实施《实用操作系统》教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深入而直观地理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类算法,提高学生自适应能力,为将来使用各类新出现的操作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1 进程管理

【实验要求】

掌握子进程的创建、父子进程的通信及其原理。

【实验内容】

●熟悉linux环境的基本使用命令,熟悉使用vi、gdb、gcc等编程工具或软件

●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父进程、子进程并发执行,输出并发执行的消息,如:

父进程正在执行…..

子进程1正在执行…..

子进程2正在执行…..

一段时间后,父进程杀死子进程,然后结束自己的进程,分别显示:

子进程1被父进程杀死

子进程2被父进程杀死

父进程结束

实验2 使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与同步

【实验要求】

掌握使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与同步的方法,独立地编写和调生产者与消费者、读者与写者问题的解决程序。

【实验内容】

●使用信号量实现有限缓冲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使用信号量实现读进程具有优先权的读者和写者问题

实验3 死锁和预防

【实验要求】

加深对银行家算法的理解。

【实验内容】

给出进程需求矩阵C、资源向量R以及一个进程的申请序列。

使用进程启动拒绝和资源分配拒绝(银行家算法)模拟该进程组的执行情况。要求:

●初始状态没有进程启动

●计算每次进程申请是否分配?如:计算出预分配后的状态情况(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

如果是安全状态,输出安全序列。

●每次进程申请被允许后,输出资源分配矩阵A和可用资源向量V。

●每次申请情况应可单步查看,如:输入一个空格,继续下个申请

实验4 内存管理

【实验要求】

使学生熟悉存储器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加深对所学各种内存管理方案的了解。

【实验内容】

随机给出一个页面执行序列,如:1,5,3,4,2,1,3,4,5,7,9,…….。要求计算以下几种置换算法的缺页数、缺页率和命中率。

●最佳置换算法OPT(Optimal)

●先进先出算法FIFO(First In First Out)

●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Least Recently Used)

实验5 处理器调度(3学时)(第14周周二、第14周四)

【实验要求】

熟悉使用各种单处理器调度(短程调度)的各种算法。

【实验内容】

随机给出一个进程调度实例,如:

进程到达时间服务时间

A 0 3

B 2 6

C 4 4

D 6 5

E 8 2

模拟进程调度,给出按照算法先来先服务FCFS、轮转RR(q=1)、最短进程优先SPN、最短剩余时间SRT、最高响应比优先HRRN进行调度各进程的完成时间、周转时间、响应比的值。

实验6文件管理

【实验要求】

熟悉二级存储管理中的文件分配策略。

【实验内容】

给出一个磁盘块序列:1、2、3、……、500,初始状态所有块为空的,每块的大小为2k。选择使用位表、链式空闲区、索引和空闲块列表四种算法之一来管理空闲块。对于基于块的索引分配执行以下步骤:

(1)随机生成2k-10k的文件50个,文件名为1.txt、2.txt、……、50.txt,按照上述算法存储到模拟磁盘中。

(2)删除奇数.txt(1.txt、3.txt、……、49.txt)文件

(3)新创建5个文件(A.txt、B.txt、C.txt、D.txt、E.txt),大小为:7k、5k、2k、9k、3.5k,按照与(1)相同的算法存储到模拟磁盘中。

(4)给出文件A.txt、B.txt、C.txt、D.txt、E.txt的文件分配表和空闲区块的状态。

四、学时分配

五、考核方式

上机实验成绩的考核,以上机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检查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大纲编制人:吴清强

厦门大学信息检索大作业

课题大作业(2人一组,自拟与自己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课题,完成以下作业) 1课题的分析 思维导图及主要概念分析 (要求:要有主概念面、相关概念、隐含概念、英文检索词) 1.1写出拟进行检索的检索策略、涉及到的学科范围。 课题名称: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主要概念面: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1.2总体检索思路 你目前对这个课题了解的大致情况,以及你希望解决的问题。由此你准备如何展开(国内、国外、年限、文献类型)。 涉及学科及分类号: 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TP3) 1.3数据挖掘(Data Mining),也叫数据开采,数据采掘等,是按照既定的业务目标从海量数 据中提取出潜在、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在较浅的层次上,它利用现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检索及报表功能,与多维分析、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联机分析处理,从而得出可供决策参考的统计分析数据。在深层次上,则从数据库中发现前所未有的、隐含的知识。OLAF'的出现早于数据挖掘,它们都是从数据库中抽取有用信息的方法,就决策支持的需要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内对DMKD的研究稍晚,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开始支持对该领域的研究项目。近年来发展迅速,进行的大多数研究项目是由政府资助进行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九五”计划等。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多,一般集中于学习算法的研究、数据挖掘的实际应用以及有关数据挖掘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从事数据挖掘研究的机构主要在大学,也有部分在研究所

或公司。这些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空军第三研究所、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等。 2搜索引擎(百度、谷歌、scirus): 选择百度作为搜引擎 2.1检索策略:如下图所示 2.2找到的结果(截图第一页)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厦大网络教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计算机应用基础

1、冯·诺伊曼提出的关于计算机控制的重要思想是()。 正确的答案:A A、存储程序和二进制方法 B、CPU和内存直接交换数据 C、汇编语言思想 D、高级语言思想 2、当代计算机是以()为主要逻辑部件。 正确的答案:D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缩写。 正确的答案:A A、CAI B、CAD C、CAM D、AI 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 正确的答案:A A、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B、主机和外设 C、主机和各种应用程序 D、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 5、()保存的数据关机后消失。 正确的答案:B A、硬盘 B、RAM C、ROM D、CD-ROM 6、微型计算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对CPU、存储器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总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 正确的答案:D A、逻辑总线、传输总线和通信总线 B、地址总线、运算总线和逻辑总线 C、数据总线、信号总线和传输总线 D、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7、软件系统可分为()两大类。 正确的答案:D A、文字处理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C、程序和数据 D、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8、衡量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中不包括()。 正确的答案:D A、字长 B、主存容量 C、主频 D、操作系统性能 9、()与CPU直接交换数据。 正确的答案:B A、硬盘 B、主存储器 C、扫描仪 D、鼠标 10、()不属于内存储器。 正确的答案:D A、高速缓冲存储器 B、RAM C、ROM D、CD-ROM 11、用高级语言VC编写的源程序,要转换为与其等价的目标程序,必须经过()。 正确的答案:A A、编译 B、编辑 C、解释 D、汇编 12、下列设备中,()即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正确的答案:B A、打印机 B、磁盘 C、鼠标 D、显示器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正式版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英文名称:operating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4 适用对象: 全校本(专)科计算机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 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 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护。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掌握一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 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命令、图形、系统调用等); (2)了解操作系统的分类、功能、结构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4)具有初步的操作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内容: 1.操作系统的概念 2.操作系统的历史 3.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4.操作系统的功能 5.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熟练掌握: 1、几种有代表性OS的特点。 2、OS五大管理功能。 3、从资源管理、进程管理、用户界面及结构等几个角度来定义 OS,从而得出什么是操作系统的概念。 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操作系统基本类型和、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第二章作业管理 内容: 1.作业的基本概念 2.作业的建立过程(重点SPOOLING系统). 3. 用户接口 4. 分时作业管理 熟练掌握: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实用操作系统试验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X13 课程类型:学科通修课程 课程名称:实用操作系统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Operating Systems 课程总学时:64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3 适用对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 《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徐虹何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及Windows 和Unix 操作系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建立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的并行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此外,操作系统用到的各种算法也是学生加强算法锻炼的好机会,对日后从事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实验课程是对《实用操作系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理论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实施《实用操作系统》教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深入而直观地理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类算法,提高学生自适应能力,为将来使用各类新出现的操作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1 进程管理 【实验要求】 掌握子进程的创建、父子进程的通信及其原理。 【实验内容】 ●熟悉linux环境的基本使用命令,熟悉使用vi、gdb、gcc等编程工具或软件 ●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父进程、子进程并发执行,输出并发执行的消息, 如: 父进程正在执行….. 子进程1正在执行….. 子进程2正在执行….. 一段时间后,父进程杀死子进程,然后结束自己的进程,分别显示: 子进程1被父进程杀死 子进程2被父进程杀死 父进程结束 实验2 使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与同步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厦门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线练习讲课稿

厦门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线练习

1、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是 (1.0分) A、高级管理人员 B、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C、操作员 D、业务员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 A、MRPII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高度计划化和高度柔性的生产管理,保证正常的物料供应和生产协作,做好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B、MRPII是关于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管理的一种处理逻辑、一种方法和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以生产计划为核心,以产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生产管理系统。 C、MRPII以“社会需要什么、我们能制造什么、用什么来制造和怎样制造、我们现在拥有些什么、我们还应该得到什么”这五个问题为核心。 D、MRPII使生产能力、生产期量标准、库存储备、生产进度和生产控制五个方面密切配合,达到多余进度均匀,负荷充分,并且能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时间地完成生产任务。 3、从功能结构上说,一个完整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 (1.0分) A、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计划四个层次 B、计划控制、过程控制、管理控制、战略控制四个层次 C、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决策支持四个层次 D、生产计划、市场营销、管理控制、决策支持四个层次 4、以下不属于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结构内容的是(1.0分)

A、信息源 B、信息渠道 C、信息用户 D、信息处理器 5、建设MIS的必要性取决于(1.0分) A、领导的迫切性 B、技术人员的需求 C、管理需求的迫切性 D、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6、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以及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 (1.0分) A、机器系统 B、物理系统 C、人-机系统 D、人工系统 7、构成信息资源的最关键因素是(1.0分) A、数据集中统一 B、应用数据模型 C、具有预测和控制能力 D、能够面向决策 8、不属于管理的基本职能是(1.0分) A、生产职能 B、计划职能

安全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安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Security Oper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TX104060适用专业:信息安全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学分数:3 总学时数:48 实验(上机)学时:8 考核方式:院系考 执笔者:赵锋编写日期:2010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安全操作系统》是面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它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一般维护,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特性和主要功能。 2、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UNIX命令行格式,分时概念。 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主要操作系统产品系列。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定义,临界区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2、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的组成,进程管理的基本命令,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 3、了解:进程间的通信。 第三章:作业管理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2.理解:调度级别,性能评价标准,UNIX常用调度命令。 3.了解:Shell命令执行过程,其他调度算法。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及相应概念,分页和分段的概念,虚拟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厦门大学18春《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练习

单选题(1)Outlook Express信件不可采用()格式 A: WEB B: 文本 C: 信纸 D: FLASH 单选题(1)设置幻灯片放映的换页效果为“垂直百叶窗”,应使用“幻灯片放映”中的()命令。 A: 动作按钮 B: 幻灯片切换 C: 预设动画 D: 自定义动画 单选题(1)在Word 2003中可以另存为的文件类型是()。 A: DBF B: WPS C: BMP D: TXT 单选题(1)下面列出的四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 ) A: 潜伏性 B: 激发性 C: 传播性 D: 免疫性 单选题(1)如果想要控制计算机在Internet上可以访问的内容类型,应用使用IE的internet选项()标签。A: 常规 B: 安全 C: 内容 D: 连接 单选题(1)单击窗口最小化按钮,窗口缩至最小,此时该窗口所对应的程序() A: 还在内存中运行 B: 停止运行 C: 正在前台运行 D: 暂停运行,可单击鼠标右键继续运行 单选题(1)PowerPoint的大纲视图中,大纲由每张幻灯片的()组成。 A: 图形和标题 B: 标题和文本框内文字 C: 标题和占位符中文字 D: 图片和占位符中文字 单选题(1)如果在计算机上看数字电视,需要增加一块()。 A: 视频采集卡 B: DV卡 C: 电视卡 D: 视频监控卡 单选题(1)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的扩展名是( ). A: POT B: PPS C: PPT D: DOC 单选题(1)微型计算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对CPU、存储器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总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 ) A: 逻辑总线、传输总线和通信总线 B: 地址总线、运算总线和逻辑总线 C: 数据总线、信号总线和传输总线 D: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单选题(1)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命令的作用是()。 A: 放映幻灯片时可以跳转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

学分:3 学时:54 适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讲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主要偏重于操作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理论分析,对于其中的重要部分辅之以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体系结构和重要算法;对深入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工作的原理以及应用软件的设计和运行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提高软件设计水平和计算机应用的技术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后续课程: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二、教学方法 1、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借助PPT课件展示必要信息。 2、在一种操作系统环境下,通过演示相关的命令以及运行前期准备的程序代码来辅助学生理解实际系 统的构造机理。 3、教学过程中,在相应章节安排必要的实验。 4、随课堂内容布置并批改课后作业。 5、实验教学环节:结合一种实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实施相关实验,强化实验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实际 动手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教学时数及分配: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教学周为十八周,每周3个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 《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堂讲授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进程的概念、进程的描述与控制、进程的同步与通讯以及进程管理的常用算法;处理机调度的策略和处理死锁的方法;存储器管理的方案和分配算法;文件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关键的数据结构;设备与系统的结合方式,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及加载机制。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进程的概念,并以进程管理为主线,协调组织计算机内的硬软件资源。结合进程的管理分析存储管理机制、系统调度机制、文件存储和访问机制以及设备驱动机制。 五、教材编选原则及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N16103010 总学时(实践学时):45(10) 执笔者:郭迎九 修(制)订日期:2015.9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审阅者: 一、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同时养成踏实认真、刻苦钻研的基本素质,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总学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 (一)操作系统概论(讲授3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列举已有的操作系统的特点及分类,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操作系统的分类,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及配置、"生成"概念。掌握至少一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定义及发展;操作系统的形成和五大类型;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表征操作系统的属性;操作系统的配置、"生成"概念。至少一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教学要求 1. 了解如何认识、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统; 2. 掌握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的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 3.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选择一种); 5. 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重点: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的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 难点: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二)进程管理(讲授6学时,实验3学时)

通过讲解进程PCB结构以及进程的状态转换图,使学生掌握进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通过讲解多进程管理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例子使学生掌握进程的通信、进程调度以及同步、互斥防止死锁的算法。 教学内容 进程的定义;进程的五个基本特征;程序与进程的对比;进程与线程;进程控制块;进程的描述;进程通信;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信号灯;死锁及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教学要求 1. 掌握操作系统核心运行与“进程”的基本概念及“进程”的基本转换状态与应用特点; 2. 掌握操作系统进程的概念及与线程的关系; 3. 掌握作业的概念; 4. 了解操作系统核心运行及状态转换; 5.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程序编制; 重点:操作系统进程的概念及与线程的关系; 难点:作业的概念。 (三)文件管理(讲授4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列举C程序中文件操作的例子函数,讲解操作系统对文件的管理,使学生掌握文件的结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以及文件的存储目录和存取方法以及安全机制。 教学内容 文件管理的任务与功能;文件的结构与分类;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文件的目录结构;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机制;文件系统与模型结构。。 教学要求 1.了解文件系统的编程设计; 2.理解文件系统的目录分类管理特点; 3.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统管理; 重点: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统管理 难点:文件系统的目录分类管理特点;文件系统的编程设计 (四)存储管理(讲授4学时)

厦门大学实用操作系统重点

第一章: 1.寄存器类型及其作用 处理器寄存器 用户可见寄存器(数据寄存器(被程序员分配给各种函数)、地址寄存器(存放数据和指令的地址)、索引寄存器(基于一个基数+索引值寻找地址)、段指针(内存分段的地址)、栈指针(不用直接访问内部数据)):优先使用,减少对主存的访问。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程序计数器(包含取指令的地址)、指令寄存器(包含取指令的内容)、程序状态字(包含状态信息,如条形码)、中断寄存器(指向中断指令,包含程序、时钟、I/O、硬件失效中断)):控制处理器的操作。 2.处理器金字塔结构模型 3.命中率,平均存储时间计算 4.缓冲的作用,及其解决的问题

占据主存的一部分空间,主存将处理器所需的信息搬运到缓冲中,缓冲对操作系统可见,并由操作系统首先访问。加快内存的访问速度,解决处理器的速度远大于内存访问速度的问题。缓冲在与处理器之间进行字传输,与内存进行块传输。 5.DMA执行过程 处理器要读或写一块数据时,会给DMA模块发送一条命令,然后处理器继续它的工作,接来下由DMA模块替代处理器完成数据的传输任务,任务完成后发给处理器一个中断指令,然后由处理器接管。 第二章: 1.操作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 并发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活动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发挥并发性能够消除系统中部件和部件之间的相互等待,有效地改善系统资源 的利用率,改进系统的吞吐率,提高系统效率。 并行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活动在同一时刻发生,是并发的特例。 共享性:指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可被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所使用。 分成两种资源共享方式:互斥访问和同时访问。 异步性:给系统带来潜在危险,有可能导致与时间有关的错误。 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确保捕捉任何一种随机事件,正确处理可能发 生的随机事件,正确处理任何一种产生的事件序列,否则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虚拟性:指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管理技术,它是把物理上的一个实体变成逻辑上的多个对 应物,或把物理上的多个实体变成逻辑上的一个对应物的技术。 在操作系统中,并发性、共享性和异步性的主体是进程(或者说程序)。 部件之间的并行性是围绕进程并发性展开的,是进程并发性的一部分。 2.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开始->现在,出现了几种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特点与其能够解决的问题,衔接的关键点 三种基本类型:批处理、分时操作、实时操作系统。 其他类型:微机、并行、网络、分布式、嵌入式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批量化处理作业方式的操作系统。 优缺点:用户提交作业后直至获得结果之前不再和计算机及他的作业交互,不 利于调试和修改程序。 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联机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系统进行计算的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指当外界事件或数据产生时,能接收并以足够快的速度予以处理,处理 的结果又能在规定时间内来控制监控的生产过程或对处理系统作出快速响应,并控制所有实时

教学大纲2-Linux操作系统实用教程(第2版)-文东戈-清华大学出版社

《Linux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2040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执笔人:审核人:审批人: 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1. 课程简介 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实践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能灵活运当今主流的操作系统构建网络环境、进行网络管理、搭建各种网络服务、不同平台下的软件开发及移植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并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Linux是自由软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目前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研究、软件技术研究、网络服务后台系统等需要高可靠性、高复杂度的环境之中。因此,学习使用Linux也成为计算机专业人员所必备的技能之一。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技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控制管理、系统性能优化管理及软件系统的架构分析及不同平台移植等知识,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后续课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等毕业要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平台的组网、建网、管网以及软件程序设计、平台移植的基本知识,提高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该目标分解为以下子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内核和管理,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 (2)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以及不同操作系统与其平台下软件的关系,掌握不同的操作系统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 (3)掌握类Unix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分时终端下的系统管理、网络服务构建以及该系统下的编程开发等知识。 (4)具备不同网络操作系统下的各种服务的构建与维护能力、网络编程、多平台软件开发与移植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不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平台上的开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X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 64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 16 学分: 4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它在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和模型,从资源管理的角度领会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实现过程。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概述操作系统的形成、类型和功能;阐述进程管理,包括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进程的同步和通信、调度和死锁;详细介绍存储器管理和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以及对虚拟存储器性能的分析;讨论设备管理、文件系统以及磁盘存储器的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操作系统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初步掌握设计系统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系统设计和调试操作系统的能力,启发学生将该课程的知识引入到其它专业课的学习。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具有分析现行操作系统和设计、开发实际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共分为八章。通过第一章引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特征和发展过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第二章进程管理,使学生了解在现代的操作系统中程序并不能独立运行,作为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是进程。操作系统所具有的四大特征也都是基于进程而形成的,并可以从进程的观点来研究操作系统;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使学生在了解现代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的数目往往越多于处理机的数据,因此要按照一定的算法动态的处 1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难于理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操作系统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概念和技术方法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综合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整体水平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决定了一个国家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研发能力,是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而在本质上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为迅速发展我国自己的操作系统,振兴我国信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 掌握操作系统这一重要系统软件的结构与构造,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工作原理与技术实现方法,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协作关系和整体工作原理,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要求 1、掌握理论上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技术,例如多道程序、并发、分时、进程、进程间通信、虚拟存储器等。 2、由于本课程难度很高,对于专业技术经验不足的一般学生来讲本课程的内容不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