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作者:祁玉龙张萍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甘涅沙帝国代言人一、作家及作品英籍作家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印度裔家庭,其作品主要写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

《灵异推拿师》是奈保尔在1957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位在特立尼达的印度人甘涅沙治学不成,做了推拿师,又通过施行巫术、写书和组建政党成了一位名士,最终以大英帝国代言人的身份成为了爵士。

二、作为精神奴役的“书写”行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主人公甘涅沙的“书写”行为,他从最初的离开学校到泉水村隐居开始,就大规模的买入“人人文库”的三百本图书,准备各种文具,联系出版商,发誓要写成一部大部头的书。

然而他的阅读并不高效,写作也非常艰难,最终写成的不过是一本《印度教问答101题》的小册子,125元一千册,而内容也不过是最简单直白的问答题式的对话。

但是甘涅沙的亲戚朋友无不因此对甘涅沙刮目相看。

而后来甘涅沙发迹,这本书也几乎成了当地人手一册的读本。

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在宗主国的文化侵略与教育熏染之下,对于文本、媒体的崇拜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书写作为一种行为,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权。

作为事业失败、地位下降的殖民地知识分子,甘涅沙买书就是对于强势文化的一种靠拢,而其写书的欲望则是急于证明他自认为自己所具有的精英身份,并希望以此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其内心的思想。

然而其“无根”、“流散”的背景决定他的内心是空虚的,因此他的书写不过是干巴巴的教条展示。

论奈保尔创作思想发展过程

论奈保尔创作思想发展过程

文_学术探讨342摘要:V.S.奈保尔是后殖民时期世界流裔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探讨人类的命运。

作为特立尼达印度移民后裔,一开始身份危机、没有归属感、对命运的不可捉摸使得奈保尔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于宿命的安排。

经过痛苦的探究他形成了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生存怀疑论思想。

最终他以…“不害”思想为出口,宣扬宽容立世的普世情怀,从而自成一体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键词:宿命;存在主义;普世文明V.S.奈保尔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家庭,他描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被压迫人民的历史,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奈保尔的评价:“作品中兼具犀利的叙述与正直的洞察力,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

”1)宿命安排——奈保尔早期精神的寄托宿命论最早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当时的人类感受冥冥中苍天与人世的变化,而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数。

从奈保尔出生到他移居英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上帝已死”造成人们精神上的“荒原”使得他们对信仰产生怀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焦虑和困惑。

奈保尔作为有才华的作家,对社会现象异常敏感,再加上他的无根特质,以及处于思想的不成熟期使得奈保尔在早期作品《灵异推拿师》中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宿命安排的思想。

在《灵异推拿师》中,主人公甘涅沙在《罪恶的年代》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想,从第一天踏进莱姆罗甘先生的店铺,我就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我会娶他的女儿。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一切都像是上天安排的。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甘涅沙对自己传奇而又成功的一生的宿命论的解释堪称早期奈保尔对生活的基本看法。

将自身的焦虑与困惑寄托在某种神灵上,因为神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让人产生依赖感,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心安。

2)生存怀疑论思想——艰难探索后的解脱之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奈保尔开始把目光从特立尼达转向母国印度、伊斯兰世界和非洲,根据自己在这些地区的亲身经历写出一系列纪实体政论性旅游见闻。

回归心中的家园,寻找迷失的自我--奈保尔《模仿者》之“圆形流散”书写

回归心中的家园,寻找迷失的自我--奈保尔《模仿者》之“圆形流散”书写

回归心中的家园,寻找迷失的自我--奈保尔《模仿者》之“圆形流散”书写1.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昆明 650500 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 昆明 650033 丁雪玲1任莉平2【摘要】奈保尔作为典型的流散作家,其独特的眼光、多样的题材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其小说《模仿者》中主人公拉尔夫·辛格的流散经历也更好的体现了奈保尔流散书写的特点。

本文通过流散和圆形流散理论,分析了《模仿者》中主人公以伦敦和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经历。

【关键词】流散;圆形流散;身份;《模仿者》;奈保尔1 引言维迪亚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印度移民后裔,出生于加勒比地区的特立尼达岛。

其作品主要以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殖民社会为背景,关注该领域模仿、流亡、身份、文化置换等问题,反映了特立尼达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殖民地人们的迷失、挣扎与奋斗。

奈保尔是那些少数作品一问世便受到关注的作家之一,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几乎与其作品出版同步进行。

奈保尔凭借其第一部小说《神秘的按摩师》(1957)获得“约翰·利维斯·里斯纪念奖”。

英国《新政治家》、美国《纽约时报评书》、特立尼达《星期日卫报》等重要报刊纷纷对这一作品做出评论,此后,对于奈保尔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奈保尔的作品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和印度学界一直备受瞩目。

他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是一位专业而成功的作家,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极为少见的、一直而且仅仅依靠写作为生的作家中的一个” 写作不仅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生命,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小说、游记、政论文集、书信等,为各种文学批评流派提供了论题。

2 奈保尔作品的流散特点“流散”(diaspora原为希腊语,另被译为飞散、流亡、族裔散居、离散等)与后殖民主义一样来自西方批评话语,原意为“分散”。

边缘的边缘——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奈保尔《河湾》

边缘的边缘——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奈保尔《河湾》
盖娅特丽·斯皮瓦克(1942一)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 评家,其批评之所以被称为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就在于 她既是一个后殖民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 的理论批评既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话语.又反对男权中 心话语。“属下”一词源于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斯皮瓦克 借用它来称呼没有自己话语权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文化群 体。这个群体是附属于殖民地宗主国的第三世界受压迫 的下层与边缘群体。斯皮瓦克指出在这属下与边缘性群 体中.第三世界妇女无疑是属下的属下、边缘的边缘。因 为妇女由于经济和性别的从属性而被双重边缘化。斯皮 瓦克关于第三世界妇女丧失话语权的分析,以其论文《属 下能说话吗?》最为著名。文中指出:“在属下阶级主体被 抹去的行动路线内,性别差异的踪迹被加倍地抹去了 ……在殖民生产的语境中,如果属下没有历史,不能说话, 那么。作为女性的属下就被更深地掩盖了。”在斯皮瓦克 看来。第三世界妇女受到双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的压 制,一是白人中心主义,二是男性中心主义。
现非洲女性深受双重压迫的部分原因。 在萨林姆到达小镇后不久,他的朋友马赫士告诉他,
这里的女人你只要开口。她们随时和你唾;男人可以敲开 任何一个女人的门和她睡觉。西奥泰姆是当地一个有钱 有势的人:他有三四个家.分布在小镇上不同地方。自从 当上国家托管人后.和其他托管人一样,他又多养了几个 女人。在非洲。有钱人可以养更多的女人,妇女等同于商 品。那么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主 要是因为遭受双重殖民压迫的非洲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她们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男性,尤其是经济方面。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4期(总第83期)2009年8月m版
Jb"ld2矿盹,lc_Il硼g cD如伊 胁.4(s啪&" A婚2009
也锯的也锯
——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奈保尔《河湾》

奈保尔创作中的流散特征简答题

奈保尔创作中的流散特征简答题

奈保尔创作中的流散特征简答题
摘要:
1.奈保尔的创作背景
2.奈保尔的流散特征
3.奈保尔的流散特征对创作的影响
4.奈保尔的流散特征对后世的意义
正文:
奈保尔,全名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印度裔英国作家。

他的创作主题广泛,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多个领域,被视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创作中,流散特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也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奈保尔的创作背景对他的流散特征有着深远影响。

他出生于印度,但在英国接受教育,这种跨越两个世界的经历使他对于身份认同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流散在异乡的主人公,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和困惑,反映出奈保尔自身的思考。

奈保尔的流散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流散在异乡的人,他们身处陌生的环境,面临着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二是作品中的故事多发生在流散的空间,如《米格尔街》中的特立尼达,《河湾》中的非洲。

这些流散的空间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主人公们寻找自我身份的舞台。

奈保尔的流散特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通过流散的主人公和流散的空间,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种族歧视等。

同时,他的作品也通过流散的主人公们的经历,展示了人们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困惑、挣扎和追求。

奈保尔的流散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英国作家奈保尔小说的“第三空间”叙事

英国作家奈保尔小说的“第三空间”叙事

英国作家奈保尔小说的“第三空间”叙事导读:本文英国作家奈保尔小说的“第三空间”叙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英国作家奈保尔小说的“第三空间”叙事作者/张江南在经历了两种民族文化的灌溉后,根深蒂固的双重思想情感促使奈保尔难以完全融人到一种民族文化中,这就在无形中预示了他的无国界分别的人生旅程。

所以他在自己创作过程中就引入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在没有固定民族身份的牵引下,他成为一个到处漂泊的作家,并寻找自己心中的梦想天堂。

一、奈保尔的双重移民身份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一个印度的家庭中。

他在16岁时就已经结束了基本的学业课程;1950年,由于学业出色而获得了奖学金,他踏人了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进行深造,在毕业时刻,他就被宣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文学创作者,并有机会成为播音者,同时也曾经做过对相关杂志的评论学术工作。

1955年,他和牛津大学的同学步人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英国女婿。

在20世纪60年代,奈保尔游历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旅途过程中进行创作。

在20多年里,奈保尔成为英国文坛中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并且他也如人们所预想的一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有一位评奖的委员就认为奈保尔是现今存活在世界上的最优秀的英国作家,可想而知,他的文学造诣有多么深厚。

他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描写家乡;其二是把视觉关注于第三世界国家;其三是个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有以英国为背景的,只有少数是关于牛津的,但都含有嘲讽的意味。

在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宣告开始以来,奈保尔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无根作家。

二、两难文化抉择的“第三空间”叙事奈保尔出生在印度,从小就在英国的殖民地特立尼达成长和接受教育,于是就耳濡目染了英国的教育思想,但在殖民地中,他也是作为被其他族类排挤的民族成员,所以当时他的身份就已经不确定了。

另一方面,奈保尔受到父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在特立尼达受到的也是英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所以特别偏爱英国的文化氛围。

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论文

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论文

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论文《河湾》是英国作家奈保尔的作品。

《河湾》是一部关于非洲的充满悲观情绪的小说。

凸现了一个古老大陆在本土化与普遍化之间的艰难处境。

主人公萨林姆是一个穆斯林,出生于一个已在非洲生活了几百年的印度商人之家。

在刚果河拐弯处的一个小镇上,萨林姆接手了一个商店,并获得了成功。

然而,这是个前途渺茫且不属于任何人的地方,大人物控制了一切,为所欲为,使得他以及无数像他这样的芸芸众生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全文如下:奈保尔(1932―)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祖籍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地区,是印度裔婆罗门家族,后父辈移居到英国。

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委员赞誉其作品“将具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所固的详细考察融为一体,促使我们看清被隐蔽的历史真相” 。

一、身份的迷失与认同身份主要是由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著作《文化的定位》中出现,身份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身份的构建中,巴巴认为:“身份的‘选择’及其心理的和意识形态的表述是一个你争我夺、痛苦的斗争。

身份是通过差异的、不对等的认同结构形成的,而正是通过这种结构,我们得社会得以形成,但多种文化的存在必然会存在冲突,一个人探索自己在社会以及文化上的地位……”如果对身份的问题没有解决,势必会导致思想和文化的一种漂泊感。

奈保尔由于身份的特殊,他自身也存在身份的确认,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后殖民感。

《河湾》中很多人物都是这样。

萨姆林的祖先,数百年前从印度西北部移民东非海岸,他从小接受了这块英国殖民地的英式教育,并持有英国护照。

因为对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心中的理想,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而选择去了非洲内陆做生意,接手了他未来岳父的杂货店。

整部作品都是萨林姆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叙述者与作者难以分清,这就是零聚焦叙述。

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以奈保尔小说为例

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以奈保尔小说为例

外国文学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以奈保尔小说为例施旭 李文军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奈保尔在《半生》中将现实情境与创作虚构相结合。

半自传体的运用使得作者将自身经历与真实世界加入作品创作。

通过研究作者写实手法的运用,发现在后殖民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对身活的困惑和对理想与现实的迷茫,使主题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

关键词:奈保尔;文学作品;叙事性;叙事写实手法本文以《半生》为例来进行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

该作品奇特的叙事手法在给读者带来些许困惑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加深读者的参与感,从而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想法。

文学作品要在想象基础上连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瓦特指出,一个生动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复制现实生活。

”[1]虚拟故事和真实叙事相结合更有利于塑造出真实的人物。

在叙事环境中,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写实性会让读者感受到故事里的世界是一个真实世界,从而产生了小说描绘现实的错觉。

一、印度和非洲在小说中,作者奈保尔仔细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形象来传递在半殖民地生活的人们对生存的态度。

作者在描写印度生活时,选取了有鲜明特点的人物。

在小说中,具有写实特质的小说“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势不可挡的社会问题。

”[2],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展现这一背景下的人们的真实生存世界。

首先,威利祖父就是传统的代表人物。

他在王廷工作一生,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这样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继续保留作为婆罗门家庭的尊严。

其次,威利母亲的舅舅则是代表革新一派的人物。

舅舅是一名造反派成员,在工人中很有威望。

在威利父亲与母亲的婚姻上舅舅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威利的小家庭中,作者安排了两个对立面的人物形象,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更有真实感的画面。

对于非洲部分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奈保尔大部分是以他在各地游历的经历为创作基础进行人物塑造的。

把真实存在的东西放入小说里,这使虚构出来的人物具有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奈保尔是出生于后殖民社会、定居在英国的印度裔作家,边缘人的身份使其只能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社会之中,也注定使他受到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熏陶影响。

奈保尔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多是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社会为题材,向读者叙述着自己的观点。

在小说的写作中,奈保尔是两种作家的合体,一边指向第三世界的广阔疆土,一边返回日不落帝国。

标签:奈保尔、创作风格、多重叙事
一、创作背景
奈保尔出生于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其祖辈从印度移民到该岛,特立尼达有很多印度移民,因此,奈保尔的童年是生活在有浓厚印度文化的氛围中的。

后奈保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专供文学专业,使其开始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生活。

奈保尔的成长背景,使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此同时,奈保尔喜爱游历,他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从自己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到印度,英国,再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他很自然的将不同时期的见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后殖民的论述。

此外,奈保尔的父亲对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其父亲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特立尼达一家报社的记者,还经常自己写一些短篇小说。

奈保尔曾经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童年时期,父亲常让他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片段,如莎士比亚的剧本,狄更斯的小说等,慢慢的奈保尔就喜欢上了父亲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部“我自己的英国文学选集”。

阅读奈保尔在牛津大学与父亲的信件《父与子》,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出父亲对奈保尔的影响之大。

这些经历培养了奈保尔的文学素养,为其成为一名作家奠定了基础。

二、创作主题的多样性
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主题是丰富繁杂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将他的作品概括为三类。

一种是回忆往昔的作品。

代表作有《米格尔街》、《通灵按摩师》。

这类小说大都是以特立尼达为创作背景,故事大都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在复原一个幻想中的家园世界,在幻想中那些地方是万物的起源,《米格尔街》正是这个家园的雏形。

奈保尔此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典型的印度式人物,在展示他们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将理性与神秘交织在了一起。

第二种作品的类型是游记。

奈保尔一生去过很多英国以外的地方,尤其是亚非拉等第三世界,这种经历为他的作品增彩了不少色彩,开启了全新的作品创作类型。

从印度、非洲、加勒比海岸到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殖民地人,行走在新大陆上,让奈保尔获得了一次重新观看成长之地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游历都是他特立尼达故事的另一种延续。

在这类作品中作品较多关注的是对后殖民社会的种族和历史记忆的在线,真实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幽暗国度》。

最后一种类型是他的半自传体作品。

在这些小说中读者很难厘清奈保尔与小说中”我”的区别,
这也是奈保尔对英语文学的主要贡献,历史报道和社会分析以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和旅行回忆录的方式流出。

如在《抵达之谜》中,作家不断重复自己身为英国乡间的陌生人,有着陌生者的神经,又有着语言、语言史和写作方面的知识,但他能够在看到的东西中发现一种特殊的过去。

绝望与无法完整表达的宿命,让如何书写变得无比重要,于是书写对奈保尔来说是一种躲藏,似乎在被看见的同时去躲藏。

三、独特的创作风格
读奈保尔的作品时,常常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游记。

这是奈保尔的一种创作风格,即“非小说”创作。

奈保尔曾在演讲稿《两个世界》中说:“小说和旅行记录这两种创作方式,给了我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但是当奈保尔想把自己的游历写成小说时,却没有成功。

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太特殊。

“像我这样一个来自特立尼达、生活在英国、正想成为一个作家的人,然后到印度看看——对这种特殊的经历,正确的表现方式就是非小说。

”非小说开启了奈保尔一种新的创作风格,他时常用新闻报到式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将自己的感悟思想融入其中,再结合传统小说的虚构手法,刻画几个虚构人物,与作者形成互动,巧妙地将非小说与小说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传统小说又不同于单纯的报告文学、新闻游记的写作形式。

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这种“非小说”形式的作品将近占据了一般。

例如《刚果日至》《印度三部曲》《黄金国的失落》《寻找中心》《父子家书》《中间通道》等等。

奈保尔采用这种形式来创作作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纪实性、真实性的效果。

他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环境等都有迹可寻,所到之地的风俗文化、政治事件、宗教问题等都会成为其关注的对象以及写作的素材。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出生之地到谋生之地,奈保尔作品中所传达的精神世界正是他所经历、感受中漂泊的世界。

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用现实主义的笔法记录着自己接触到的人。

这种以纪实为主,辅助于虚构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作品的趣味性,不至于太枯燥。

此外,奈保尔在故事的敘述视角方面,则是采取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应用一种视角。

例如在《米格尔街》这部作品中,奈保尔就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

首先,是第一视角“我”,孩子的“我”向读者叙述了特立尼达富有戏剧色彩的一面,长大后的“我”则讲述的更多的是悲剧。

第二个视角则是通过海特来讲述形成这种悲喜交加局面的原因及真相。

除了上述两种叙述视角以外,奈保尔自己本人也充当了叙述人,讲述自己的童年和成人后对家乡的不同记忆。

作为一位来自第三世界的边缘性作家,奈保尔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独具个人色彩的写作风格,为我们创作了一部部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彰显着多元文化交错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奈保尔著,王志勇译.米格尔街[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李文卫著.河湾的多重叙事声音[J].安徽文学,2009(03).
[3]王芳著.探析奈保尔作品中的多重叙述风格[J].长城,2004(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