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超短波基础知识分析
超短波疗法名词解释

超短波疗法名词解释
超短波疗法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利用高频电磁波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它通过产生热能和非热效应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并促进组织修复。
高频电磁波
高频电磁波是指频率较高的电磁波,通常在3MHz至30MHz之间。
它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能量传输能力,能够有效地通过皮肤深层组织。
热效应
热效应是超短波疗法的一种作用机制,通过提高组织温度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和消除炎症。
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是超短波疗法的另一种作用机制,它利用电磁波的其他能量形式,如电场、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来调节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细胞代谢和加速组织修复。
超短波治疗

超短波适应症1. 一般短波疗法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伤病如:扭伤、肌筋膜炎、关节炎、肩周炎、骨性关节病、颈腰椎病、肺炎、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盆腔炎、坐骨神经痛、肾功能衰竭等。
2. 一般超短波疗法适用于皮肤、皮下软组织、骨关节及内脏器官的急性、亚急性炎症、损伤等疾病。
禁忌证:高烧、昏迷、活动性肺结核、妊娠、局部金属异物、活动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带有心脏起搏器者都禁忌进行短波、超短波疗法。
恶性肿瘤禁用I~Ⅲ级剂操作规程1.选择电极,面积稍大于病变面积。
2.将电极垫上衬垫后采用对置或并置等方法用沙袋或塑料搭扣固定于治疗部位。
3.选择治疗时间,一般5-20MIN。
4.开始治疗前,输出调节位于“0”位。
5.打开电源开关,“预热”指示灯亮,约2MIN后,“治疗”指示灯亮,“预热”指示灯熄灭。
6.输出旋钮按医嘱旋至相应治疗档,再调节“调谐”旋钮至谐振状态。
7.治疗结束,应先将输调节旋至“0”位,再关闭电源,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板。
禁忌症高烧、昏迷、活动性肺结核、妊娠、局部金属异物、活动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带有心脏起搏器者都禁忌进行短波、超短波疗法。
恶性肿瘤禁用I~Ⅲ级剂注意事项1.患者必须除去身上金属物品,若体内有金属异物植入,应用小剂量治疗。
2.治疗时必须保持干燥。
3.对不平体表应加大电极与皮肤的间隙。
4.电极导线不能交叉、扭曲、互碰或接触患者的躯体。
5.治疗过程中应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
患者须知1.治疗时应除去手表及身上的金属物品。
体内有金属或异物者应主动告知医师。
2.治疗时局部感觉过热时须告知医师。
3.治疗时不可看书、闲谈,不随意挪动体位。
超短波用法1

超短波用法
一、适应证:适用于伤病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也可用于慢性期。
二、用量、用法:
1、治疗急性伤病时采用无热量,每次治疗5-10分钟,每日一次,5-10次为一个疗程。
2、治疗亚急性伤病时采用微热量,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3、治疗慢性伤病、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采用温热量,每次治疗10-20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三、禁忌证: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局部金属异物、置有心脏起搏器,心肺功能不全、颅内压增高、青光眼、妊娠。
超短波按照治疗时患者的温热感程度分为四级:
①无热量(I级剂量):无温热感。
②微热量(II级剂量):有刚能感觉的温感。
③温热量(III级剂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
④热量(IV级剂量):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
四、注意事项:1.治疗过程中患者避免起身、乱动。
2.患者治疗部位有水或有汗时待擦干时在治疗。
资料来源:康复医学第5教材。
超短波

超短波
操作常规:
1.按压电源电钮,将电极放于治疗部位,用固定带固定。
2.将输出钮按医嘱旋至相应的治疗档,设定治疗时间,每次治疗时
间约5~20分钟,治疗结束切断电源,取下电极。
注意事项:
1.治疗时患者必须除去身上的金属物品,若体内有金属异物植入,
用小剂量治疗。
2.电极表面必须与皮肤平行,电极的面积必须超过病灶。
3.避免于高温、多湿、多灰处使用,治疗局部必须保持干燥。
4.治疗中电极导线不能交叉、互碰或接触患者的躯体。
5.治疗过程中应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防止灼伤。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之欧阳索引创编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欧阳家百(2021.03.07)长波:指频率为100~300KHz,相应波长为3~1km范围内的电磁波。
中波:指频率为300KHz~3MHz,相应波长为1km~100m范围内的电磁波。
短波:指频率为3~3MHz,相应波长为100~10m范围内的电磁波。
超短波:指频率为30~300MHz,相应波长为10~1m范围内的电磁波。
微波: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相应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
混合波段:指长、中、短波、超短波和微波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波段混合在一起的电磁波。
欧阳索引创编长波的传播主要是靠地面波和经电离层折回的天空波来进行的,它的传播距离由发射机的功率和地面情况所决定,一般不超过3000公里。
主要用作无线电导航,标准频率和时间的广播以及电报通信等。
中波靠地面波和天空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地面波和天空波同时存在,有时会给接收造成困难,故传输距离不会很远,一般为几百公里。
主要用作近距离本地无线电广播、海上通信,无线电导航及飞机上的通信等。
短波的传播主要靠天空波来进行的,它能以很小的功率借助天空波传送到很远的距离。
主要是远距离国际无线电广播、远距离无线电话及电报通信、无线电传真、海上和航空通信等。
超短波,又叫米波或甚高频无线电波。
主要传播方式是直射波传播,传播距离不远,一般为几十公里。
主要用作调频广播、电视、导航、雷达及射电天文学等。
微波;主要是直射波传播。
微波的天线辐射波束可做得很窄,因而天线的增益较高,有利于定向传播;又因频率高,信道容量大,应用的范围也很广。
主要用作定点及移动通信、导航。
雷达定位测速、卫星通信、中继通信、气象以及射电天文学等方面。
欧阳索引创编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 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如下: 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①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 ②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 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 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 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 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欧阳索引创编长波(包括超长波)是指频率为300kHz以下的无线电波。
超短波远距离山区通信关键技术分析

超短波远距离山区通信关键技术分析本文首先对超短波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超短波远距离山区通信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超短波在山区远距离通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有所帮助。
标签:超短波;山区通信;频率;信号一、超短波概述(一)超短波简介超短波也被称之为米波、甚高频波,是指波长范围在1m-10m,频率范围在30兆赫-300兆赫之间的无线电波。
超短波具备传插频带宽的特点,是短波频带宽度的10倍左右,并且超短波依靠电磁辐射特性进行短距离传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无线话筒、调频广播、移动通信、传送电视等音频信号传输领域,在使用锐方向性的天线情况下,可有效补偿超短波传输中的损耗。
与短波相比,超短波拥有传输频率高的特性,一般情况下,依靠空间直射波传播的超短波可穿透电离层射向太空,避免因电离层的阻隔而反射回地面。
超短波与光线类似,传输距离不仅会受到视距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高大建筑物和高山的限制。
即使架设的电视塔高达几百米,其服务半径也就仅为150公里左右,为了延长传输半径,就必须建立中断站对音频信号进行转发。
(二)超短波通信的特点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当无线电的频率逐步升高时,波长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如果无线电的频率升高到超短波的频段时,其传播特性便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离层与它之间的传播关系会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是绕射障碍物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就山区而言,其具有非常典型的地貌特征,即高山环绕,在这一前提下,超短波的传播路径会受到高山的重重阻碍,从而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信号衰减现象,即便在非常近的距离内,也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联系。
针对这种情况,业界的专家学者对超短波在山区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发现虽然超短波本身的绕射能力较低,但是当它遇到高山等障碍物之后的折射能力却会大幅度增强,同时,超短波的绕射能力并非是绝对值,其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障碍物的几何尺寸等。
超短波作用

超短波作用
超短波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mm至100m之间。
它的作用比较广泛,可用于无线通信、医疗治疗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首先,超短波在无线通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较短的波长,超短波可以提供更高的频率范围,使得无线通信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信号质量更好。
无线电台和卫星通信设备常常使用超短波进行通信,使得人们能够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远程通讯。
其次,超短波在医疗治疗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超短波热疗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超短波的能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和疼痛缓解。
超短波疗法在运动伤害、关节疾病和皮肤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
此外,超短波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通过研究超短波的特性和行为,可以深入了解电磁波的性质和物理规律。
超短波的波长较短,能够穿透物体和穿过障碍物,因此在地质勘探和勘测中被广泛应用。
它的特殊性质使其可以用于雷达、无线电测距仪和图像传输等科技产品。
总体来说,超短波作为一种重要的电磁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无线通信领域中,它提供了更高的频率范围和更好的信号质量。
在医疗领域中,超短波疗法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和疼痛缓解。
在科学研究中,超短波的特性有助于了解电磁波的行为和
物理规律。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超短波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为人类的生活和科学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
海上超短波通信距离分析

海上超短波通信距离分析海上超短波通信是船舶通信中最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具有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有效的保障了海上通信的顺畅性。
但是,由于不同频率的海上超短波通信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其通信距离会有所差别,因此,在使用海上超短波通信时,需要对其通信距离进行分析。
在海上超短波通信中,不同频率的电波具有不同的传播距离。
一般而言,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传播距离也就越短。
以海上通信中常用的海事电台为例,其分别包括了LF、MF、HF、VHF和UHF等多种频率段,其通信距离如下:1. LF频率段:通常在30kHz-300kHz之间,适用于近海和岸边通信,其通信距离在100-300海里之间。
2. MF频率段:通常在300kHz-3000kHz之间,适用于一些较远的通信,其通信距离在300-1000海里之间。
3. HF频率段:通常在3MHz-30MHz之间,是最常用的频段之一,适用于中远距离通信,其通信距离在1000-3000海里之间。
4. VHF频率段:通常在30MHz-300MHz之间,适用于近距离的通信,其通信距离在30海里左右。
5. UHF频率段:通常在300MHz-3GHz之间,适用于短距离的通信,其通信距离在10海里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通信距离只是估算值,在具体的通信中,风浪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也会对通信距离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使用海上超短波通信时,需要进行不同频率段的测试,以确定其具体的通信距离。
在进行海上超短波通信时,还需要注意到信号衰减的问题。
随着距离的增加,海上超短波的信号强度会逐渐下降,直到无法接收。
因此,在长距离通信时,需要注意信号强度的检测和增强,以保证通信的质量。
总之,海上超短波通信是保证海上通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对不同频率段的通信距离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通信频率和通信距离,以保证海上通信的成功和顺畅。
在实际使用海上超短波通信时,需要对不同频率段的通信距离进行分析。